人生佛教的经言祖语(2)
《人菩萨行论》
弱者愤怒有何用?强者何必把气生?为了办事而愤怒这是无谓的自焚。
《萨迦格言》
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
《长阿念哟》卷十六《坚固经》
内实有秽不自知,内有秽不知如真者,此人于诸人中,最为下贱。若有一人,内实有秽自知,内实有秽知如真者,此人于诸人中为最胜也。
《中阿含经》卷二二
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象令他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梵网经》卷下
占便宜的事让给别人,吃亏的事自己承当,乃上人之象征。
冈波巴《宝鬘集》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烦恼,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刚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界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
憨山《劝世文》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
《法句经·多闻品》
财富无量而无骄逸,失利名称无有忧戚。
《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
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是实凡夫。
弘一
学者虽然知识渊博,别人的微小长处也要汲取。
《萨迦格言》
蹄窝容易被水灌满,小库容易被财物装满,小块田园容易播种,学识浅薄的人容易自满。
《萨迦格言》
如人执小木,而入于巨诲。人本则俱没,懈怠者亦然。
《杂阿含经》第446经
不作懈怠,不受不贪坐卧等乐。如作大事功德力时,及营小事心亦如是。凡所作业要令毕竟,作时不观饥渴寒热,时与非时。……大事未讫不生悔心。
《优婆塞戒经》卷四《六波罗蜜品》
愚蠢而憨直的人们,有的毁己,有的伤人;林中的直树被人砍,笔直的利箭会伤人。
《萨迦格言》
若敬爱于他,以德自称赞,他德既称赞,乃是自敬爱。
《菩提行经》卷三
视人之善,犹己之善;视己之善,犹人之善。念念同观,亘古无间。法界偕游四德城,方满最初誓宏愿。
视人之恶,犹己之恶;现己之恶,犹人之恶。猛省力除,无分愧怍。法界众生三毒除。彼我同归无上觉。
视人之乐,犹已之乐;视已之乐,犹人之乐。所愿与共,嫉妒永却。法界同欣法喜充,不向偏空寻徇略。
蕅益《灵峰宗论》
无论世法佛法,动静语默,但发慧眼,熔习气,磨砺身心,增益我所不到者,即实工夫。……应以猛切心治姑待心,常念时不待人,一磋便成百蹉;以殷重心治轻息心,一言有益于己,便应着眼铭心;以深广心治将就心,期待誓同先哲,举措莫类时流。
蕅益《灵峰宗论》卷二《示海印方丈》
学道不难伶俐,难于慎重;发心不难勇锐,难于坚久;涉世不难矫俗,难于自持;作事不难敏达,难于深忍;研义不难领解,难于精确。
蕅益《灵峰宗论》卷二《示刘学昭》
作事仓猝,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无量寿经》卷下
(白居易)曰:佛法大意如何?”(鸟巢道林禅)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翁翁行不得。”
《释氏稽古略》卷三
人作极恶行,悔过转微薄,日悔无懈怠,罪根水已拔。
《增一阿含经》卷三九《马血天子品》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惟智者能改过迁善,而愚者多蔽过饰非。迁善则其德日新,是称君子;饰过则其恶弥著,斯谓小人。
圆悟克勤《与文主薄》
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勇为,方与佛合。如是之人,决定往生。
《印光法师文钞·与陈锡周书》
一念身不求无病,二处世不求无难,三究心不求无障,四立行不求无魔,五谋事不求易成,六交情不求益我,七于人不求顺适,人施德不求望报,九见利不求沾分,十被抑不求申明。
以病苦为良药,以患难为解脱,以障碍为逍遥,以群魔为法侣,以事难为安乐,以弊交为资粮,以逆人为园林,以施德为弃屣,以疏利为富贵,以受抑为行门。
妙叶《念佛直指》卷下
佛祖圣贤,未有不以逆境为大(金*卢)鞴者。佛四圣谛,苦谛居初,又称八苦为师,苟稍存喜顺恶逆之情,终于秋草同腐而己,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间哉!美玉琢不成器,顽金不锻不致精,钟不击不鸣,刀不磨不利。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
蕅益《十大碍行跋》
一是惜福,二是习劳,三是持戒,四是自尊,都是青年佛教徒应该注意的。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二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享受;诸位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劳动原是人类本分上的事,不唯我们寻常出家人要练习劳动,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劳动才行。
要想人家尊重自己,必须从我们自己尊重自己做起。怎样尊重自己呢?就是自己时时想着,我当做一个伟大的人,做一个了不起的人。……比方我想将来做一位大菩萨,那么就当依经中所载的菩萨行,随力行去,这就是自尊。……自尊是自己增进自己的德业,其中并没有一丝一毫看不起人的意思的。
弘一《青年佛教徒应注意的四项》
七)佛法在人间,菩提向心求
佛法不异世间法,世间法不异佛法。佛法世间法无有杂乱,亦无差别。
《华严经·十行品》
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门。
《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中论·观涅槃品》
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涅槃,涅槃际世间际,一际无有异故,菩萨摩诃萨得是实相故,不厌世间,不乐涅槃。
《大智度论》卷十九
若深识世法,即是佛法。
《金光明经》卷四
不舍佛住,不违世法。
《华严经·十行品》
不舍一切世间事成就出世间道。
《华严经·十回向品》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
自行之权,即自行之实。如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智顗《法华玄义》卷一
佛法虽为出世间法,实在世间法中做出。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复周伯道书》
如实了知世俗谛义,谓于五明处,如实了知胜义谛义。
《解深密经》卷五
若不勤习五明,不得一切智故。·’…内明为求自解学,因明为伏外执学,声明为令他信学,医明为所治方学;巧明为摄一切众生。
《大庄严经论》卷五
佛在阿罗毗园,见门楣损,乃自修之。
《十诵律》卷三六
世尊在逝多林,见地不净,即自执彗,欲扫林中,时舍利弗、大目犍连、阿难等诸大声闻见是事已,悉皆执彗,共扫园林。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四
婆伽陀比丘以降龙故得酒醉,衣钵纵横。佛与阿难舁至井边,佛自汲水,阿难洗之。
《五分律》
释法显,……尝与同学数十人于田中刈稻。
《高僧传》卷三《法显传》
释道安,姓卫氏,……至年十二出家,……驱役田合,至于三年,执勤就劳,曾无怨色。
《高僧传》卷五《道安传》
(百丈怀海禅师)凡作务执劳,必先于众,主者不忍。密收作具而请息之。师曰:“吾无德,争合劳于人?”既遍求作具不获,则亦不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传诸方。
《指月录》卷八
伪山与仰山摘茶次,沩云:“终日只闻子声,不见汝形。”仰山撼茶树。沩云:“子只得其用,不得其体。”汾阳善昭颂曰:“摘茶更莫别思量,处处分明是道场。体用共推真应物,禅流顿觉雨前香。”
《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中
来者不欢喜,去亦不忧戚,不染亦无忧。二心俱寂静。
《杂阿含经》卷三八
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号?北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
庞蕴居士(《五灯会元》卷三)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是菩萨因般若波罗蜜,世间诸事,皆同实相,不见资生之事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者。
《小品般若经·阿惟越致品》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维摩经·佛国品》
然不动真际,万行常兴,不坏缘生,法界恒现。……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
《万善同归集》
菩萨乘人于恒沙劫受五欲乐,游戏自在,未曾舍离菩提之心,如是菩萨不名失戒。所以者何?菩萨善能守护安住菩提之心,乃至梦中,一切结使不为其患,而是菩萨所有烦恼渐渐当尽,不应一生便尽诸结。
《大宝积经·优波离会》
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尝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萨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已眷属,令入菩萨智。……以本大悲,处于居家,以慈心教,随顺妻子,于菩萨道无所障碍。……虽在居家作诸事业,未曾暂舍一切智心。
《华严经·十回向品》
尔时优波离亦从座起,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佛告优波离:“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应正遍知,今于此众,说弥勒菩萨摩诃萨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天上,……此人来世不久,当成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
虽复处居家,服宝严身具,善摄诸情根,厌离于五欲,若能如此者,是为真出家。身虽在旷野,服食于粗涩,意犹贪五欲,是为非出家。
《长者子耶舍经》
远离之行,有其二种:一身远离,二心远离。身远离者,若人出家,身处空闲,不染欲境,名身远离。身虽离故,心贪欲境,如是之人,不名远离。若净信男及净信女,身居聚落,发无上心。以大慈悲饶益一切,如是修行,名真远离。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
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
菩萨欲得禅波罗蜜,先当亲近真善知识,修集三昧方便之道:所谓戒戒、摄诸根戒,断于邪命,如法而住,随顺师教,于善法所不生知足,修行善时心无休息,……知时知法,了知自身,观心数法,若有喜相、愁相、瞋相、软相、坚相,知已能除,犹如金师善知冷热,不令失所。乐甘露昧,虽处世法,身心不动,犹如须弥,不为四风之所倾动。正念坚固,亦见知觉有为多过。若人乐修如是三昧不休不息,当知是人能具足得。譬如钻火,以不息故,火则易得。
《优婆塞戒经》卷七《禅波罗蜜品》
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
火中生莲花,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维摩经·佛道品》
余闻古之学道者,博参远访,陆沉贱役,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百苦无不备尝,并未有宴坐一室,闭关守寂,以为学道者也。……入明乃有闭关学道之事。夫闭关学道,其最初一念,乃是厌动趋寂者也。只此一念,便为入道之障,况关中不受知识钳锤,又无师友策励,痴痴守着一句话头,如抱枯桩相似,日久月深,志渐靡,力渐疲,话头无味,疑情不起,忽然转生第二念了也,甚至身坐一室,百念纷飞者有之,又何贵于关哉?
鼓山元贤《寐言》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注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疑问品》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一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人治政法,救护一切;人讲论处,导以大乘;人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祛;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数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内宫,内宫中尊,化政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今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维摩诘所说经》卷上《方便品》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六祖大師法宝坛经·疑问品》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疑问品》
茶里饭里,喜时怒时,净处秽处,妻儿聚头,宾客酬酢,公私各处,都是第一等好做工夫提撕底时节。
《大慧宗杲语录·普说》
事事无碍法界,原在吾人日用间,头头尔,法法尔,岂必高推圣境,谓凡夫绝份哉!
蕅益《灵峰宗论》卷二《示达心》
心地不生闲草木,自然身放白毫光。
东山浣禅师《禅林宝训》
居尘学道,即俗修真,乃达人名士及愚夫愚妇皆所能为。勉力修持,以在家种种系累,当作当头棒喝。……即病为药,即塞成通。上不失高堂之欢,不下失私室之依,而且令一切人同因见闻增长净心,何乐如之!
《印光法师文钞·复周群铮书五》
一切恶友、诸烦恼业,即是菩提道庄严伴,何以故?一切凡夫无有智慧正念之心,故以烦恼而为怨敌;菩萨智慧正念具足,故以烦恼而为道伴,恶友及业,亦复如是。
《优婆塞戒经》卷-《义菩萨心坚固品》
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之时,但能不随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如镜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义,纵令屏除俗务,一无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学道之人,必须素位而行,尽己之份。如是则终日俗务纠缠,终日逍遥物外。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者,此之谓也。
《印光法师文钞·复徐彦如轶如书》
俗人在火宅中,与贪瞋痴为伴,作为见闻,无非恶业。然于中打得彻,其力胜出家几千倍。……所以入得世间,出世无余。
《大慧宗杲禅师语录》
悟道不一定皆从静坐得来,古德在作务行动中悟道者,不可胜数。
《虚云和尚法汇·复星洲卓义居士》
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印光法师文钞·复马契西书三》
即家庭便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尽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劝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可谓戴发高僧、居家佛子矣。
《印光法师文钞·复林介生书》
外尽人伦,内消清虑,使复本有真心,是名为佛弟子,岂在两根头发上论也!
《印光法师文钞·复林介生书一》
儒之德业学问,实佛之命脉骨髓。故在世为真儒者,出世乃为真佛。
蕅益《灵峰宗论》卷二《示石耕》
世八法随世回转,云何为人?一者利,二者衰,三者毁,四者誉,五者称,六者讥,七者苦,八者乐。……当求方便除此人法。
如来出现世间,又于世间成佛道,然不着世间八法,犹与周旋,犹如淤泥出生莲花,极为鲜洁,不着尘水。
《增一阿含经》卷三九《马血天子品》
若非契理,决不契机,以理非权实,能权能实,权实皆理,如甘、毒皆药放;若非契机,亦决不契理,以说不当机,便成非量,如药无贵贱,起病者良故。
蕅益《金刚经破空论》
佛法以人道为肇基,而人道以佛法为究竟。
憨山《梦游集》卷三二
(八)布施奉献,利乐众生
心常喜惠施,功德具足成,在众无疑难,亦复无所畏,智者当惠施,初无变悔心,在三十三天,玉女而围绕。 施为后世粮,要至究竟处,善神常将护,亦复致欢喜。
《增一阿含经》卷二四《善聚品》
当知布施之时.恒怀欢悦,身意牢固,诸善功德皆悉具足;得三昧意亦不错乱,如实而知之。……当求方便随时惠施,若欲得声闻道、辟支佛道、佛道,皆悉如意。
《增一阿含经》卷二四《善聚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应时之施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施远来人,二者施远去人,三者施病人,四者俭时施,五者若初得新果蓏,若谷食,先施与持戒精进人,然后自食。
《增一阿含经》卷二《善聚品》
在家菩萨应修二施,云何为二?一者法施,二者财施,出家菩萨应修四施,云何为四?一者笔施,二者墨施,三者经本施,四者说法施。
《大宝积经·优波离会》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无量寿经》卷下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惠施不得其福,云何为五?一者以刀施人,二者以毒施人,三者以野牛施人,四者淫女施人,五者造作神祠。是谓比丘有此五施不得其福。比丘当知:复有五施令得大福,云何为五?一者造作园观,二者造作林树,三者造作桥梁,四者造作大船,五者与当来过去造作房舍住处。是谓比丘有此五事令得其福。"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园观施清凉,及作好桥梁,河津渡人民,并作好房舍。
彼人日夜中,恒当受其福。戒定以成就,此人必升天。"
《增一阿含经》卷三五《邪聚品》
云何人心?谓思念利他。
《大日经·住心品》
不求自乐,喜他得乐。
《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授记会》
自舍己乐,施与他乐。
《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卷一》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维摩诘所说经·问疾品》
见一切众生受诸苦恼,如被刑戮。
《小品般若经·深心求菩提品》
既自利已复利益他,自利益者不名为实,利益他者乃名自利。……菩萨不能自他兼利,唯求自利,是名下品。
《优婆塞戒经》卷宗二《自利利他品》
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
《涅槃经·梵行品》
助成他务,无所希望。有所作为,而不中舍。
《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
平日不为别人着想,他的行为跟畜牲一样;专门寻找自己的吃喝,难道牲畜不也是这样?!
《萨迦格言》
佛亲为阿那律裁三农,诸比丘同时缝合而成。
《中阿含经》
世尊即扶病比丘尼起,拭身不净,拭己洗之,以泥浆涂洒,极令清净,与日俱增敷新草,并敷一衣,安卧病比丘己,复以一衣覆之。
《四分律》卷四一
菩萨不以欲因缘故,恼一众生,宁舍身命。而终不作恼众生事。
《华严经·十行品》
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
《佛说骂意经》
犹如奴仆事其主,利于众生亦如是,如仆事主心专注,虽被瞋辱而无对,
凡所动止常在心,唯恐役主责其过。昼夜勤行利他行,利己内心无我相,
如母爱子常卫护,寒暑虽苦心无倦。
《佛母宝德藏般若经》
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
《梵网经》卷下
孤独鳏寡,衣食不充,疾病困笃,无以自济,当给医药,糜粥消息,令其得愈。
《佛说阿难四事经》
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乏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菩萨虽知世间之乐虚妄非真,而亦能造世乐因缘,何以故?为欲利益诸众生故。
《优婆塞戒经》卷二《二庄严品》
若诸菩萨,求诸世间工巧明处,为少功力,多集珍财,为欲利益诸众生故。
《瑜珈师地论》卷八
为利一切有情故,以佛教法为正因,遍作一切事业成,彼得广多胜妙福。
《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卷十五
此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所谓文字、算术、图书、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达;又善方药疗治诸病:颠狂、干消、鬼魅、蛊毒,悉能除断;文笔、赞咏、歌舞、伎乐、戏笑、谈说悉善其事;国城、村邑、宫宅、园苑、泉流、陂池、草、树、花、药、凡所布列.咸得其宜;金、银、摩尼、真珠、琉璃、螺贝、壁玉、珊瑚等藏,悉知其处,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鸟鸣、地震、夜梦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观察,一无错谬;持戒、人禅、神通无量、四无色等,及余一切世间之事,但于众生不为损恼,为利益故,咸悉开示,渐令安住无上佛法。
《华严经·十地品》(第五地)
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坚牢船济度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渡赢弱,六者近道作并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是为七事,得梵天福。
《福田经》
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四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
《佛说梵网经》卷下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牛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身故,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
《佛说梵网经》卷下
若佛子,以恶心故,放大火烧山林旷野,……一切有生物不得故烧。
《佛说梵网经》卷下
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
《优婆塞戒经》卷五《杂品》
能以世事用教众生,见学胜己不生妒心,自胜他人不生骄慢。
《优婆塞戒经》卷四《六波罗蜜品》
作瞻病舍,具病所须饮食汤药以供给之。道路凹迮平治令宽,除去刺石粪秽不净。险处所须若板若梯,若橡若索,悉皆施之。旷路作井,种果树林,修治泉潢。无树木处为畜树柱,负担息处为作基睡。造立客舍,具诸所须瓶盆烛灯床卧敷具。臭秽流处为作桥隥,津济渡头施桥船筏,不能渡者自径渡之,老小赢瘦无筋力者,自手携将而令得过路。次作塔,种花果树。见怖畏者辄为救藏,以物善语诱喻捕者。若见行者次至险处,辄前扶接令得过险。若见失土破亡之人,随宜给与善言慰喻。远行疲板当洗浴,按摩手足,施以床座。……贩卖市易教令依平,无贪小利共相中欺。见行路者示道、非道。……见人靴量衣裳钵盂朽故坏者,即为缝补浣染熏治。有患鼠蛇壁虱毒虫,能为除遣。……其厕上安置净水澡豆净灰土等。…若见盲者,自前捉手施杖示道。若见有亡失财物、父母丧殁,当以财给,善语说法,慰喻劝谏。
《优婆塞戒经》卷五《杂品》
士农工商各安其业,皆可随分修其净土。
于人事善利群众公益一切功德,悉应尽力集积,以为生西资粮。
弘一《净宗问辨》
(九)王法政道
佛告阿难:“汝闻跋抵国人数相集会讲论正事;……君臣和顺,上下相敬;……奉法晓忌,不违礼度;……孝事父母,敬顺师长;……恭于宗庙,致敬鬼神;……闺门真正,洁净无秽;……宗事沙门,敬持戒者,瞻视护养,未尝懈倦不?”答曰:“闻之。““阿难,若能尔者,长幼和顺,转更增盛,其国久安,无能侵损。”
《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
犹如牛渡水,导者而不正,一切皆不正,斯由本导故。
众生亦如是,众中必有导,导者行非法,况复下细人。
萌类尽受苦,由王法不正。犹如牛渡水,导者而行正,
从者亦皆正,萌类尽受乐,由王法教正。
《增一阿含经》卷九
若王治化不以正理,尔时臣佐亦行非法;…群臣长吏已行非法,尔时国界人民亦行非法;国界人民已行非法,尔时人众兵马亦行非法;兵众已行非法,尔时日月倒错,运度失时,……风雨不时。
《增一阿含经》卷八
人以王为命,王以法为身。世道既和平,佛祛由兹始。
《四十华严》卷十二
王欲为治,不用贤人,既失其民,后又无福。治国不正,则使天下有争夺之心。如人治产,不勤用心,则财日耗。国有勇武习战者,不足其意,则弱其国。为王不敬道德,不事高明,生则贤者不归,死则神不生天。掠杀无辜,使天下怨讼,则天降灾,身失令名。治国以法,为政得忠,敬长爱少,孝顺奉善,现世安吉,死得生天。譬如牛行,其道正直,余牛皆从。贵贱有导,率下以正,远近伏化,则致太平。为君当明,探古达今,动静知时,刚柔得理,惠下利民,布施平均。如是则世世豪贵,后可得泥洹之道。
《佛说孛经》
宣布法化,调御众生,可治者治,可摄者摄,罚其罪恶,决其诤讼,扰其孤弱。皆令永断杀盗邪淫,亦令禁止妄言、两舌、恶口、绮语,又使远离贪瞋邪见。
《华严经》卷六六
在家菩萨若得自在,为大国主,拥护民庶犹如一子,教诸离恶修行善法,见作恶者挝打骂辱,终不断命。财物六分,税取其一。见瞋恶者教修忍辱及不放逸,所言柔软,又赚分别善恶之人,见有罪者忍而不问。随有财物常行惠施;……能化众生不令作恶,见贫穷者生大怜愍。自于国土常修知足,恶人谗谤终不信受。不以非法觅财物。如法护国,远七种恶,一者不乐摴蒲围棋六博,二者不乐射猎,三者不乐饮酒,四者不乐欲心,六者不乐两舌,七者不乐非法取财。常乐供养出家之人。能令国人常于王所生父母想。信因信果。见有胜己不生嫉妒,见己胜他不生骄傲。知恩报恩,小恩大报。能伏诸根,净于三业。赞叹善人,呵责恶人。先意发言,言则柔软。……众生恐怖能为救解,常以四摄而摄取之。善能分别种种法相,不受法者软言调之。
《优婆塞戒经》卷三《摄取品》
明者有四不用:邪伪之友、俟谄之臣、妖嬖之妻、不孝之子。
《佛说孛经》
有八事可以安乐:顺事师长。率民以孝。谦虚上下,仁和其性,救危赴急,恕己爱人,薄赋节用,赦恨念旧。
《佛说孛经》
国人造恶业,王舍不禁制,斯非顺正理,治摈当如法。
若见恶不遮,非法便滋长,遂令王国内,奸诈日增多。
若非王作法,亲近于恶人,令三种世间,因斯受衰损。
人有谄诳者,应当如法治。……
若友谄诳人,当失于国位。
于亲及非亲,平等视一切,若为正法王,国内无偏党。
令彼一切人,修行于十善,率土常安乐,国土得安宁。
《金光明最胜王经·王法正品论》
王子养民当赤子,推干去湿不待其言。
治彼罪人,……不行割截眼耳鼻舌手足身根。……者呵责以为治罪,二者夺其所有资生以为治罪,三者牢狱系闭、枷锁打缚、呵骂驱摈以为治罪恶。
所有臣佐宰官僚司,不忧国计但求利己,或从私忿以害公政,或受货财以枉治道,……如是恶人,摄在劫夺众生数中,上品治罪,……此是国之最大恶贼。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王论品》
高居俯视,听政万方,寂然不动,感能无碍,
言不虚发,一切自成。王欲理人,先自理身。
《四十华严》卷十二
为王有五可爱法,云何为五?一世所敬爱,二自在增上,三能摧怨敌,四善摄养身,五能行善趣。又有五能行可爱法,云何为五?一恩养世人,二英勇具足,三善权方便,四正爱境界,五勤修法行。
为王有五误衰损门,云何为五?一不善观察而摄群僚;二虽善观察,无忌妙行纵有非时;三专行放逸,不思机务;四专行奢侈,不成财力;五专行恣纵,不修法行。
《佛说出爱王经》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朴者未必悖,承顺者未必忠。故善知识不以辞尽人情,不以意选学者。
灵源清禅师《禅林宝训》
诚而向正,虽愚亦可用。佞而怀邪,虽智终为害。
自得慧辉禅师《禅林宝训》
盖人皆含灵,惟勤诱致。如玉之在璞,抵掷则瓦石,琢磨则佳璋;如水之发源,壅淤则淤泥,疏浚则川泽。乃知像季非独遗贤而不用,其于养育劝奖之道,亦有所未至矣。
高庵禅师《禅林宝训》
器虽粗弊,不可便弃,各有所贮;愚贱不肖,亦不可弃,各有所用。
《佛说孛经》
为家忘一人,为村忘一家,为国忘一村,为身忘世间。
《增一阿含经》增三一《力品》
是什么样的材料,就放在什么地方;首饰不能戴在脚上,脚镯不能顶在头上。
《萨迦格言》
若彼暴恶补特伽罗先居王位,菩萨有力尚应废黜,况当施与?
《瑜伽师地论》卷三九
又如菩萨见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恶,于诸有情无有慈愍,专行逼恼,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若废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瑜伽师地论》卷四一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可呵责,应可治罚,应可驱摈,怀染瞋心而不呵责,或虽呵责而不治罚、如法教诫,或虽治罚、如法教诫而不驱摈,是名有犯。
《瑜伽师地论》卷四十
王为臣民主,常以慈爱下,身率以法戒,示之以休咎。
处安不忘危,虑明福转厚。福德之反报,不问尊与卑。
夫为世间将。顺正不阿枉,心调胜诸恶,如是为法王。
见正能施惠,仁爱好利人,既利以平均,如是众附亲。
《法句经·道利品》
譬如父母拎愍于子,心常欲令离苦得乐,王亦应尔。于诸国邑所有众生,僮仆作使、辅臣僚佐,应以诸佛所说四摄而摄受之。何等为四?一者布施,二者爱语,三者利行,四者同事。
《如来示教胜军王经》
因贫无财物者不能给恤故,人转穷困,因穷困故盗转滋甚,因盗滋甚故刀杀转增,因刀杀增故彼人寿转减,形色转恶。
《中阿含经》卷十五《转轮王经》
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则法乱;在私者,取利不公则事乱;事乱则人争不平,法乱则民怨不服。其悖戾斗诤,不顾死亡者,自此发矣。
契嵩《禅林宝训》
共同和合,欢乐不诤,同-一心,同-一教,合一水乳,共同游行。
《中阿含经》卷五二《周那经》
佛告比丘:“七不退法者,一日数相集会,讲论正义;……二日上下和同,敬顺无违;……三日奉法晓忌,不违制度;……四日若有比丘力能护众,多诸知识,宜敬事也……五曰念护心意,孝敬为首;……六日净修梵行,不随欲态;……七曰先人后己,不贪名利;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
《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
佛告阿难:“…如来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岂当于众有教令乎?阿难,我所说法内外已讫,终不自称所见通达。“
《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
佛坐草座,告诸比丘言:“我无过处于大众中乎?又不犯身口意业乎“如是至三。
《增一阿含经》卷二
善住持者,以众人心为心,未尝私其心;以众人耳目为耳目,未尝私其耳目。遂能通众人之志,尽众人之情。……务求已过,与众同欲,无所偏私,故众人莫不归心。
灵源清禅师《禅林宝训》
住持无他,要在审察人情,周知上下。夫人情审则中外和,上下通则百事理。……其或主者自恃聪明之资,好执偏见,不通物情,舍佥议而重己权,废公论而行私惠,致使进善之途渐隘,任众之道益微,……是犹却行而求前,终不可及。
草堂禅师《与山堂书》
住持有三要:曰七,曰明,曰勇。仁者,行道德,兴教化,安上下,悦往来;明者,遵礼义,识安危,察贤愚,辨是非;勇者,事果决,断不疑,好必除,佞必去。
浮山远禅师《二事与净因臻和尚书》
住持之要,临众贵在丰盈,处己务从简约,其余细碎,悉勿关心。用人深以推诚,择言故须取重;言见重则主者自尊。人推诚则众心自感。尊则不严而众服,感则不令而自成,自然贤愚各通其怀,小大皆备其力,与夫持以势力,迫以驱喝,不得已而从之者,何帝万倍哉!
法演禅师《禅林宝训》
住持之要无他,要在戒谨其偏听自专之弊,不主乎先入为主之言,则小人诌佞迎合之谗,不可得而惑矣。盖众人之情不一,至公之论难见,须是察其利弊,审其可否,然后行之可也。
草堂禅师《疏山实录》
御下之法、恩不可过,过则骄矣;威不可严,严则怨矣。欲恩而不骄、威而不怨,恩必施于有功,不可妄加于人;威必加于有罪,不可滥及无辜。
山堂禅师《禅林宝训》
用事宁失于宽,勿失于急;宁失于略,勿失于详。急则不可救,详则无所容,当持之以中道,待之以含缓。
佛眼禅师《禅林宝训》
凡操心所为之事,常要面前路径开阔,使一切人行得,始是大人用心。
黄龙慧南禅师告王安石语《禅林宝训》卷-
只要众人一条心,弱者也能成大事;据说蚂蚁结成群,送掉了幼狮的牲命。
《萨迦格言》
(十)建设人间净土
庄严国界,饶益有情。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
具行众善,净诸世界。
《华严经·明法品》
菩萨摩诃萨不净佛国土,不成就众生,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摩诃般若经》卷二六
严净一切世界尽,我愿乃尽。
《华严经》卷六四
如有情世间,器世间未净,修治成清净,严净佛刹行。
《大般若现证庄严论》
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随成就众生净,则佛土净。
《维摩经·佛国品》
净佛世界者,有二种净:一者菩萨自净其身;二者净众生心令行清净道。以彼、我因缘清净故,随所愿得清净世界。
《大智度论》卷五十
转轮圣王治此阎浮提时,其地平正,无有荆棘坑坎埠阜,亦无蚊虫蜂蝎蝇蚤蚖蛇恶虫,石沙瓦砾自然沉没,金银宝玉现于地上。四时和调,不寒不热。其地柔软,无有尘秽。如油涂地,洁净光泽,无有尘秽,转轮圣王治于世时地亦如是。地出流泉,清净无竭,生柔软草,冬夏常青,树木繁茂,花果茂盛;地生软草,色如孔翠,香若婆师,软如天衣,足蹈地时,地凹四寸,举足还复,无空缺处。自然粳米,无有糠(米*会),众味具足。时有香树,花果茂盛,其果熟时,果自然裂,出自然香,香气馥熏。复有衣树,花果茂盛,其果熟时,皮壳自裂,出种种衣。复有庄严树,花果茂盛,其果熟时,皮壳自裂,出种种庄严具。复有鬘树,花果茂盛,其果熟时,皮壳自裂,出种种鬘。复有器树,花果茂盛,其果熟时,皮壳自裂,出种种器。复有果树,花果茂盛,其果熟时,皮壳自裂,出种种果。复有乐器树,花果茂盛宁其果熟时,皮壳自裂,出众乐器。
转轮圣王治于世时,阿耨达龙王于中夜后起大密云,弥满世界,而降大雨,如(殻/牛) 牛顷,雨八味水,润泽周普,地无停水,亦无泥淖,润泽沾洽,生长草木,犹如鬘师水洒花鬘使花鲜泽,令不萎枯,时雨润泽亦复如是。又时于中夜后,空中清明,净无云翳,海出凉风,清净调柔,触身生乐。
圣王治时,此阎浮提五谷丰贱,人民炽盛,财宝丰饶,无所匮乏。当时转轮圣王以正治国,无有阿枉,修十善行。尔时诸人民亦修正见,具十善行。
《长阿含经》卷十八《世纪经转轮圣王品》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将来久远,于此国界当有城郭名曰鸡头,东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丰熟,人民炽盛,街巷成行。尔时城中有龙王名曰水光,夜雨香泽,昼则清和。尔时鸡头城中有罗刹鬼名曰叶华,所行顺法,不违正教?每伺人民寝寐之后,除去秽恶诸不净者,又以香计而洒其地,极为香净。阿难,当尔之时,阎浮提地,东西南北十万由甸,诸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四大诲水各据一方。时阎浮地极为平整,如镜清明。举阎浮地内,谷食丰贱,人民炽盛,多诸珍宝。诸村聚落,鸡鸣相接。是时弊华果树枯竭,秽恶亦自消灭,其余甘美果树香气殊好者,皆生于地,尔时时气和适,四时顺节。人身之中,无有百八之患,贪欲瞋恚愚痴不大殷勤,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见欢悦,言辞一类,无有差别,如彼郁单越人而无有异。是时阎浮地内,人民大小皆同一响,无有若干差别异也。彼时男女之类,意欲大小便时,地自然开,事讫之后,地复还合。尔时阎浮地内,自然生粳米,亦无皮裹,极为香美,食无患苦。所谓金银珍宝砗磲玛瑙真珠琉璃,各散在地,无人省录。是时人民手执此宝,自相谓言:昔者之人由此宝故,更相伤害,系闭在狱,受无数苦恼,如今此宝与瓦石同流,无人守护。
尔时法王出现,名曰儴佉,正法治化,七宝成就。所谓七宝者,金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宝、守藏宝,是谓七宝,镇此阎浮地内,不以刀杖,自然靡伏。如今阿难,四珍之藏,乾陀越国伊罗钵宝藏,多诸珍宝异物,不可称计。第二弥提罗国,般绸大藏,亦多珍宝。第三须赖吒大国,有大宝藏,亦多珍宝。第四波罗奈国,儴佉大宝藏,亦多诸珍宝,不可称计。此四大藏,自然应现。诸守藏人各来白王:唯愿大王以此宝藏之物惠施贫穷!尔时儴佉大王得此宝已,亦复不省录之,竟无财物之想。
时阎浮地内,自然树上生衣,极细柔软,人取着之,如今郁单越人自然树上生衣而无有异。
尔时彼王有大臣,名曰修梵摩,是王少小同好,王甚爱敬。又且颜貌端正,不长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不老不少。是时修梵摩有妻名梵摩越,玉女中最极殊妙,如天帝妃,口作优钵罗华香,身作旃檀香,诸妇人八十四态永无复有,亦无疾病乱想之念。尔时弥勒菩萨于兜率天观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应,从右胁生。……是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
尔时人寿极长,无有诸思,皆寿八万四千岁,女入五百岁然后出嫡。尔时弥勒在家未经几时,便当出家学道。尔时去鸡头城不远,有道树名曰龙华,高一由旬,广五百步,时弥勒菩萨坐彼树下,成无上道果。
《佛说观弥勒菩萨下生经》
人寿八万岁时,此阎浮洲极大丰乐、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鸡一飞。……唯有如是:病、寒热、大小便、欲、饮食、老,更无余患。
《中阿含经》卷十五《转轮王经》
佛告摩诃男:“若优婆塞成就十六法者,是名优婆塞自安安他。何等为十六?摩诃男!若优婆塞具足正信,建立他人;自持净戒,亦以净戒建立他人;自行布施,教人布施;自诣塔寺见诸沙门,亦教人往见诸沙门;自专听法,亦教人听;自受持法,教人受待;自观察义,教人观察;自知深义,随顺修行法次法向,亦复教人解了深义,随顺修行法次法向。摩诃男!如是十六法成就者,是名优婆塞能自安慰,亦安慰他人。摩诃男!若优婆塞成就如是十六法者,彼诸大众悉诣其所,谓婆罗门众、刹利众、长者众、沙门众,于诸众中威德显曜,譬如日轮,初、中及后,光明显照,如是优婆塞十六法成就者,初、中及后,威德显照。”
《杂阿含经》卷三三(929经)
一者布施,二者爱语,三者利行,四者同事,善男子!如是四行,趣菩提路,利生根本,一切菩萨皆应修学。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七
在家菩萨若在村落、城邑、郡县人众中住,随所住处,为众说法:不信众生劝导令信;不孝众生,不识父母、沙门、婆罗门,不识长幼,不顺教诲,无所畏避,劝令孝顺;若少闻者,劝令多闻;悭者劝施;毁禁劝戒;瞋者劝忍;懈怠劝进;乱念劝定;无慧劝慧;贫者给财,病者给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
若是菩萨随所住处,不教众生,今堕恶道,而是菩萨则为诸佛之所呵责。
《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
荷负重担,发大精进,教化众生而无疲倦。
《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
摄众生法莫过于檀,…乃至怨家得施,则为中人,中人得施则成亲善。
《大智度论》卷四五
当自尅修,随其教训,已不被训,焉能训彼?
《出曜经》卷二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造作浴室,有五功德,云何为五?一者除风,二者病者得瘥,三者除去尘垢,四者身体轻便,五者得肥白。”
《增一阿含经·听法品》
若比丘为三宝,种三种树:一者果树,二者花树,三者叶树,此但有福无过。
《毗尼母经》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楞严经》卷六
(临济义玄禅)师栽松次,黄檗问:“深山里栽许多作什么?”师云:“一与山门作境致,二与后人作标榜。”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佛言:“从今不得唾净地,犯者突吉罗”。
《十诵律》卷三八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