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人生佛教的经言祖语(1)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人生佛教的经言祖语
  (一)人类殊胜,人身难得
  尔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三十三天云何得生善处?云何快得善利?云何安处善业?”世尊告曰:“人间于天则是善处,得善利者生正见家,与善知识从事,于如来法中得信根……。”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人为天善处,良友为善利,出家为善业,有漏尽无漏。
  比丘当知:三十三天着于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法得出家为善利而得三达。所以然者,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
  《增一阿含经》卷二六《等見品》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我今当以何食饭如来乎?为用人间之食,为用自然无食?”世尊告曰:“可用人间之食用饭如来,所以然者,我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
  《增一阿含经》卷二八《聽法品》
  佛告比丘:“阎浮提人有三事胜(贝*贝/隹)尼人,何等为三?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以此三事胜……弗于逮,……胜郁单越(3)…··胜饿鬼趣,……胜龙、金翅鸟,……胜阿须伦,…胜四天王,……胜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长阿含经》卷二十《世纪经》
  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诸善果故··*如是一切贤圣道果,皆依于人而能修证。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华严》卷十二
  汝等于是广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无量寿经》卷下
  云何人趣……名末奴沙?…··于种种工巧业处而得善巧,以能用意思惟观察所作事故,名本奴沙……有说:能寂静意故名为人,以五趣中能寂静意,无如人者。
  《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
  何故人道名摩拏沙?此有八义:一聪明故,二为胜故,三意微细故,四正觉故,五智慧增上故,六能别虚实故,七圣道正器故,八聪慧业所生故。
  《立世阿毗昙论》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四十二章经》
  若优婆塞虽得人身,行于非法,不名为人。若得信心,能作福德,善修正念,现一切法皆是无常、无我我所,于一切法心无取着,见一切法不得自在,生灭苦空,无有寂静。人身难得,虽得人身难具诸根,虽具诸根难得正见,虽具正见难得信心,虽得信心难遇善友,虽遇善友难闻正法,虽闻正法难得受待,能如是观,是名人身。
  《优婆塞戒经》卷六《五戒品》
  不知三世事,亦寡法财宝,饱暖恣欲心,人形畜无别。
  《四十华严》卷十二
  若人寿百岁,远正不持戒,不如生一日,守戒正意禅。
  若人寿百岁,邪伪无有智,不如生一日,一心学正智。
  若人寿百岁,懈怠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进。
  若人寿百岁,不知大道义,不如生一日,学惟佛法要。
  《法句经·述千品》
  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
  若人寿百岁,奉火修异术,不如须臾敬,事戒者福胜。
  《法句经·教学品》
  要想永久受苦,与永久得乐,均视此身。
  寂天《人菩萨行论》
  此十分难得之清净人身,如果用它来作罪业和恶行之工具,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
  此难得暇满的人身,不用它来学佛,而让它白白地空过死去,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
  在这个恶浊短暂的世界上,把自己的生命全部消耗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
  冈波巴《宝鬘集》
  (二)人间缺陷与社会弊病
  当知有四大畏,恒逼人身,终不可制却,亦复不可咒术、战斗、药草所能抑折:所谓生老病死。亦如四大山从四方来,各各相就,摧坏树木,皆悉磨灭。
  《增一阿含经》 卷五十
  一切归于尽,果熟亦当堕,
  合会必当散,有生必有死。
  《增一阿含经》卷二六《等见品》
  佛言:出息不还,则属后世,人命在呼吸之间耳。
  《处女经》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无量寿经》卷下
  命如果待熟,常恐会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从初乐恩爱,因淫入胎影,受形命如电,昼夜流难止。
  《法句经·生死品》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由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法句经·无常品》
  身空虚伪,不可长养……地水火风,合集成立,随时增减,互相残害,犹如四蛇,共处一箧。水火风种,散灭坏时,大小不净,盈流于外,体生诸虫,无可爱乐,捐弃冢间,如朽败木。心如幻化;驰骋六情,……犹如世人,驰走空聚,六贼所害,愚不知避。
  《金光明经》卷二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无量寿经》卷下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化,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
  何等为五?其一者,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尅贼,残害杀伤,迭相噬吞,不知为善,后受殃罚。故有穷乞、孤独、聋盲、(广/音)哑、痴恶、尫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其有尊贵、豪富、贤明、长者、智勇、才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之后,入其幽冥,转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兽、蜎飞蠕动之属。譬如世法牢狱,剧苦极刑,魂神命精随罪趣向,所受寿命或长或短,相从共生,更相报偿,殃恶未尽,终不得离,辗转其中,累劫难出,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即时暴应,善恶会当归之。
  其二者,世间人民,不顺法度,奢淫骄纵,任心自恣;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入冤枉,损害忠良,心口各异,机伪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诳、瞋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利害胜负,结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顾前后。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如是至竟,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迫命所生,或在乐处,或太苦毒。又或见善憎谤,不思慕及;常怀盗心,尅望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神明尅识,终入恶道,自有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其三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寿命几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淫佚,烦满胸中,邪态外逸,费损家财,事为非法。所当求者,而不肯为。又或交结聚会,兴兵相伐,攻劫杀戳,强夺迫胁,归给妻子,极身作乐,众共憎厌,患而苦之。如是之恶,著于人鬼,神明记识,自入三途,无量苦海,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其四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不孝父母,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欲人畏敬,不自惭惧,难可降化,常怀骄慢。赖其前世福德营护,今世为恶,福德尽灭,寿命终尽,诸恶绕归。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牵引,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神形苦极,当斯之时,悔复何及!
  其五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父母教诲,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负恩违义,无有报偿,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不恨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意念身口,曾无一善,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欲害真人,斗乱僧众。愚痴蒙昧,自为智慧,不知生从何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希望长生。慈心教诲而不肯信,苦口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恨交至,不豫修善,临时乃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恒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长。是等辈人,如履泥途,负于重石,渐困渐重,足步深邃。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
  少壮不得财,并不修梵行,如油过老鹭,无鱼而萎灭。少壮不得财。并不修梵行,卧如破折弓,悲叹于过去。
  《法句经·老品》
  食、色、财宝,无论如何吝惜珍藏,死时仍需空手而去,实在没甚利益。
  冈波巴《宝鬘集》
  (三)正命生活,得现法乐
  若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倖,亦不祷词神,是为最吉祥。
  友贤择善居,常先为福德,敕身从真正,是为最吉祥。
  去恶从就善,避酒知自节,不淫于女色,是为最吉祥。
  居孝事父母,治家养妻子,不为空之行,是为最吉祥。
  《法句经·吉祥品》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云何人所作,智慧以求财?等摄受于财,若胜若复劣?”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始学工巧业,方便集财物,彼得财物已,当应作四分:
  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
  营生之业者:种田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
  造屋舍床卧,六种资生具,方便修众具,安乐以存世。
  如是修善业,黠慧以求财,财宝随顺生,如众流归海。
  如是财饶益,如蜂集众味,昼夜财增长,犹如蚁积堆。
  不付老子财,不寄边境民,不信奸狡人,及诸悭吝者。
  亲附成事者,远离不成事,能成事士夫,犹如火炽然。
  善友贵重人,敏密修良者,同气亲兄弟,善能相摄受。
  居亲眷属中,熛显若牛王,各随其所应,分财施饮食
  寿尽而命终,当升天受乐!“
  《杂阿含经》卷四八(1283经)
  初当学技术,于后求财物,后求财物已,分别物四分:
  一分作饮食,一分作田业,一分举藏置,急时赴所需,
  拼作商人给,一分出息利,第五为娶妇,第六作屋宅。
  家若具六事,不增快得乐,彼必饶钱财,如海中水流。
  彼如是求财,犹如蜂采花,长夜求钱财,当自受快乐。
  出财莫令远,亦勿令普漫,不可以财与,凶暴及豪强。
  《中阿含经》卷三三《大品·善生经》
  ”佛告婆罗门:有四祛,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何等为方便具足?谓善男子种种工巧业处以自营生,谓种田、商贾,或以王事,或以书疏算画,于彼彼工巧业处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何等为守护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不分失。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及诸灾患所坏,是名善男子不善守护。
  何等为善知识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如是知识能善安慰,未生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未生喜乐能令速生,已生喜乐护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识具足。
  云何为正命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财,出内称量,周圆掌护,不令多人少出也,多出少人也。如执秤者,少则增之,多则减之,却平而舍。如是善男子称量财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钵昙花,无有种子,愚痴食欲,不顾其后。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旁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人等出。是名正命具足。如是,婆罗门,四法成就,现法安、现法乐。·‘·“·佛告婆罗门: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会后世安、后世乐,何等为四?谓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何等为信具足?谓善男子于如来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诸天、魔、梵及余世人间法所坏,是名善男子信其足。
  何等戒具足?谓善男子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名戒具足。
  云何施具足?谓善男子离悭妒心,在于居家,行解脱施,常自手与,乐修行舍,等心行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
  云何为慧具足?谓善男子苦圣谛如实知,集、灭、道圣谛如实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若善男子在家行此四法者,能得后世安、后世乐。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方便建诸业,积集能守护,知识善男子,
  正命以自活,净信戒具足,惠施离悭妒,
  净除于迷道,得后世安乐。苦处于居家,
  成就于八法,审谛尊所说,等正觉所知,
  现法得安隐,现法喜乐住,后世喜乐住。“
  《杂阿含经》卷四
  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应作四分:一分应供养父母已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分藏积俟用。
  《优婆塞戒经》卷三《受戒品》
  能善求财,得已能护,用以道理,如法惠施。
  《优婆塞戒经》卷七《般若波罗蜜品》
  佛告善生:”六损财业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戏,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惰,是为六损财业。……
  善生,当如饮酒有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善生,若彼长者、长者子饮酒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
  善生,博戏有六失,云何为六?一者财产日耗,二者虽胜生怨,三者智者所责,四者人不敬信,五者为人疏外,六者生盗窃心。善生,是为博戏六失,若长者、长者子博戏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
  放荡有六失:一者不自护身,二者不护财货,三者不护子孙,四者常自惊惧,五者诸苦恶法当自缠身,六者喜生虚妄。是为放荡六失,若长者、长者子放荡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
  善生,迷于妓乐复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三者求琴瑟,四者波内卑,五者多罗槃,六者首呵那,是为妓乐六失,若长者、长者子妓乐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
  恶友相得复有六失: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好喜屏处,三者诱他家人,四者图谋地物,五者财利自向,六者好发他过。是为恶友六失,若长者、长者子习恶友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
  懈情有六失。一者富乐不肯作务,二者贫穷不肯勤修,三者寒时不肯勤修,四者热时不肯勤修,五者时早不肯勤修,六者时晚不肯勤修,是为懈惰六失。若长者、长者子懈情不已,其家财业日日损减。
  佛说是已,复作颂曰:
  “迷惑于酒者,还有酒伴党,财产正聚集,随已复散尽。
  饮酒无节度,常喜歌舞戏,昼则游他家,因此自陷坠。
  随恶友不改,诽谤出家人,邪见世所嗤,行秽人所黜。
  好博着外色,但论胜负事,亲恶无反复,行秽人所黜。
  为酒所荒迷,贫穷不自量,轻财好奢用,破家致祸患。
  掷博群饮酒,共伺他淫女,玩习卑鄙行,如月向于晦。
  行恶能受恶,与恶友同事,今世及后世,终始无所获。
  昼则好睡眠,夜觉多悕望,独昏无善友,不能修家务。
  朝夕不肯作,寒暑复懈惰,所为事不究,亦复毁成功。
  若不计寒易,朝夕勤修务,事业无不成,至终无忧患。”
  《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智者居家,节俭恭用,所奉有四,用得欢喜:一为供养父母妻子,二为瞻视人客奴婢,三为给施亲属知友,四为奉事君天正神沙门道士。
  《佛般泥洹经》卷上
  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需;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
  一食止知足,二修业勿怠,三当先储积,以拟于空乏,四耕田商贾,择地而置牧,
  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在家勤六业,善修勿失时,如是修业者,则家无损减,
  财宝田滋长,如海吞众流。
  《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博奕耽嗜酒,游轻着女色,费丧于财物,是名堕负门。女人不自守,舍主随他行,男子心放荡,舍妻随外色,如是为家者,斯皆堕负门。
  《杂阿含经》卷四八(1279经)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犯国制,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优婆塞戒经》卷三《受戒品》
  十二恶律仪者:一者屠儿,二者魁脍,三者养猪,四者养鸡,五者捕鱼,六者猎师,七者网鸟,八者捕蟒,九者咒龙,十者狱吏,十一者作贼,十二者王家常差捕贼。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七
  无病最利,知足最富,厚为最友,泥洹最快。
  《法句经·泥洹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疾病之人成就五法不得时瘥,恒在床褥,云何为五?于时病人不择饮食,不随时而食,不亲近医药,多忧喜瞋,不起慈心向瞻病人。……苦复病人成就五法便得时瘥,云何为五?于是病人选择而食,随时而食,亲近医药,不怀愁忧,咸起慈心向瞻病人。
  《增一阿含经》卷二四《善聚品》
  若诸众生身有疾病,心则不安,岂能修习诸波罗蜜?是故菩萨修菩提时,先应疗治身所有病。
  《四十华严》卷十一
  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
  《杂阿含经》卷四二
  佛言:”听入浴室洗,洗有五功德:一者除垢,二者身清净,三者除去身中寒冷病,四者除风,五者得安隐。“
  《十诵律》卷三七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施人杨枝有五功德,云何为五?一者除风,二者除诞唾,三者生藏得消,四者口中不臭,五者眼得清净。“
  《增一阿含经》卷二八《听法品》
  愚者常欢喜,如彼光音天,智者常忧惧,犹如处地狱。
  《增一阿含经》卷三六《八难品》
  (四)知恩报恩
  尔时世尊夜后分时闻野狐鸣,是夜过已,于大众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汝等于夜后分闻野狐鸣不?“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比丘:“彼野狐者,疥疮所困,是故鸣唤。若能有人为彼野狐治疥疮者,野狐必当知恩报恩。而今有一愚痴之人,无有知恩报恩。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知恩报恩,其有小恩尚报,终不忘失,况复大恩!”
  《杂阿含经》卷四七
  世间之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
  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世间悲母,念子无比,恩及未形,始自受胎,经于十月,行住坐卧,受诸苦恼,非口所宣。……将欲生产,渐受诸苦,昼夜愁恼。若产难时,如百千刃,竟来屠割,遂致无常。若无苦恼,诸亲眷属喜乐无尽,犹如贫女得如意珠,其子发声,如闻音乐。以母胸臆而为寝处,左右膝上常为游履。于胸臆中,出甘露泉,长养之恩,弥于普天,怜愍之德,广大无比。世间所高莫过山岳,悲母之恩逾于须弥,世间之重大地为先,悲母之恩亦过于彼。若有男女背恩不顺,令其父母生怨忿心,母发怨言,子即随堕,或在地狱饿鬼畜生。世间之疾,莫过猛风,怨忿之微,复速干彼。一切如来、金刚、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护。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顺无违,诸天护念,福乐无尽。如是男女,即名尊贵天人种类,或是菩萨为度众生现为男女,饶益父母。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报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二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处于胎中,口吮乳根,仇噉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饮母乳百八十斛,母得上味,皆与其子,珍妙衣服,亦复如是。愚痴鄙陋,情爱无二。昔有女人远游他国,抱所生子波殑伽河,其水暴涨,力不能前,爱念不舍,母子俱没。以是慈心善根力故,即得上生色究竟天,作大梵王。以是因缘,母有十德:一名大地,于母胎中为所依故;二名能生,经历众苦而能生故;三名能正,但以母手理五根故;四名养育,随四时宜能长养故;五名智者,能以方便生智慧故;六名庄严,以妙璎珞而严饰故;七名安隐,以母怀抱为止息故;八名教授,善巧方便导引子故;九名教诫,以善言辞离众恶故;十名与业,能以家业付嘱子故。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
  佛……告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在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
  《五分律》卷二十
  尔时世尊告诸比五:“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屎尿,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
  《增一阿含经》卷十一《善知识品》
  能令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自三归,朝奉而暮终者,恩重于亲乳哺之养、无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道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
  《三慧经》
  若欲供养诸贤圣及佛,但供养父母,诸贤圣及佛即在家中。
  《杂宝藏经》卷二
  佛言:“阿难,匪唯在家,及出家者,皆以孝行而为其先。”
  《菩萨本生鬘论》卷一引
  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
  于父母、兄弟、六亲中,应生孝顺心、慈悲心。
  《佛说梵网经》卷下
  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孝亲最神也。
  《四十二章经》
  若有不孝众生,不念父母生养之恩,舍背父母,与妻子居,所有衣食汤药,念给妻子,不与父母;父母衰老,出入无力,曾不生忧,亲近扶持,于其妻子昼夜不离;得一美味,不敢自噉,持与妻子,或偷父母所有财宝,私共妻子欢乐食噉;父母善言不肯随顺,妻子恶言信用无舍;或为妻子诃骂父母;或共亲族母女姊妹尊卑上下行于淫欲,无惭愧耻,如是众生……摄在劫夺众生数中,上品治罪!
  《大萨遮尼乾子受记经》
  父母不信令其住信,父母毁戒劝令住戒,父母悭贪劝令住舍。
  《大宝积经·三律仪会》
  夫佛制出家必禀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禀请于亲,亲允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其有出家之后,兄弟或故,亲无倚托,亦得减其衣钵之资以奉二亲。所以长大损,于出家又无实益。两途既失,重罪难逃。如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唯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唯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
  省庵实贤《劝发菩提心文》
  众生恩者,既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悲故,犹如现在父母之恩,等无差别。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
  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见彼于已有大恩德,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萨荷恩意乐。
  《摄大乘论本》卷二
  受他丰美食,自悭惜其财,食他不反报,是则堕负门。
  《杂阿含经》卷四八(1279经)
  国主恩者,福德最胜。虽生人间,得自在故。三十三天诸天子等,恒与其力,常护持故。……是大圣王,以正法化,能使众生悉皆安乐。譬如世间一切堂殿,柱为根本,人民丰乐,王为根本,依王有故。亦如梵王能生万物,圣王能生治国之法利众生故。如日天子能照世间,圣王亦能观察天下人安乐故。王失正治,人无所依。若以正化,八大恐怖不入其国:所谓他国侵逼、自界叛逆、恶患疾病、国土饥馑、非时风雨、过时风雨、日月薄蚀、星宿变怪。人王正化,利益人民,如是八难不能侵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爱念无比,怜愍饶益,常与安乐,昼夜不舍。国大圣王亦复如是,等视群生,如同一子,拥护之心昼夜无舍。如是人王,令修十善,名福德王,若不令修,名非福主。所以者何?若王国内一人修善,其所作福皆为七分,造善之人得其五分,于彼国王常获二分。善因王修,同福利故。造十恶业,亦复如是,同其事故。一切国内田地园林所生之物,皆为七分,亦复如是。若有人王成就正见,如法化世;名为天主,以天善法化世间故。诸天善神及护世王常来守护,守王宫故。虽处人间,修行无业,赏罚之心无偏党故。如是圣主,名正法王。以是因缘,成就十德:一名能照,以智慧眼照世间故;二名庄严,以大福智庄严国故;三名与乐,以大安乐与人民故;四名伏怨,一切怨敌自然伏故;五名离怖,能却八难离恐怖故;六名住贤,集诸贤人评国事故;七名法本,万姓安住依国王故;八名持世,以天王法持世间故;九名业主,善恶诸业属国王故;十名人主,一切人民王为主故。……王见人民造诸不善,不能制止,诸天神等悉皆远离,若见修善,欢喜赞叹,尽皆唱言:我之圣王!龙天喜悦,谢甘露雨,五谷成熟,人民丰乐。若不亲近诸恶人等,普利世间,咸从正化,如意宝珠必现王国,于王邻国咸来归服,人与非人,无不称叹。若有恶人于王国内而生逆心,于须臾顷,如是之人,福自衰灭,命终当堕地狱之中,经历畜生,备受诸苦。所以者何?由于不知圣王恩故。起诸恶逆,得如是报。若有人民能行善心,敬辅仁王,尊重如佛,是人现世安隐丰乐,有所愿求,无不称心。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
  云何念施主恩?谓我等今世日用所资,并非已有,三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须,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彼则竭力躬耕,尚难糊口,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我则安服有余,宁知爱惜;彼则车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广宇闲庭,优悠卒岁。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他利而润已身,于理顺乎?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侧粒米寸丝,酬偿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省庵实贤《劝发菩提心文》
  云何念师长恩?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为是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省庵实贤《劝发菩提心文》
  是时琉璃王将四部之兵,往至沙毗罗越。…世尊…即往逆琉璃王,便在一枯树下,无有树叶,于中结跏跌坐。是时琉璃王遥见世尊在树下坐,即下车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面立。尔时琉璃王白世尊言:‘便有好树,树枝繁茂,尼拘留之等,何故在此枯树下坐?“世尊告曰:”亲族之荫,故胜外人。“是时琉璃王便作是念:今日世尊故为亲族,然我今日应还本国,不应往征迦毗罗越。
  《增一阿含经》卷二六《等见品》
  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与忠义士大夫等。
  大慧宗杲《示成机宜季恭》
  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弘一
  (五)敦伦尽分,尽职尽责
  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族为北方,
  僮使为下方,沙门为上方,诸有长者子,礼敬于诸方,
  敬顺不失时,死皆得生天。惠施及软言,利人多所益,
  同利等彼己,所有与人共,此四多负荷,任重如车轮。
  世间无此四,则无有孝养,此法在世间,智者所选择,
  行则获大果,名称远流布。
  《长阿含经》卷十-《善生经》
  夫为人子者,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父母复以五事敬视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
  《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善教儿女,俾彼悉皆为贤人,为淑媛,实为敦伦之大者,以儿女既皆贤善,则兄弟姐妹姑嫂儿孙,皆相观而善。从兹贤贤相继,则贤人多而坏人少,坏人亦可化为贤人善人。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之基,皆于教儿女中含之。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复申晓国书》
  教子女,当从根本上着手,所谓根本者,即孝亲济众,忍辱笃行。以身为教,以德为范,如熔金铜,倾入模中,模直则直,模曲则曲。
  《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居士书》
  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给待所需,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
  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云何为五: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所闻,三者随其所闻令善义解,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己所知诲授不悕。
  《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师弟之义,义感自然,当想信厚。视彼若己;己所不行,勿施于人。弘崇礼律,训之以道,和顺忠节,不相怨讼。弟子与师,二义真诚,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勿相诽谤,慎莫含毒,小怨成大,还自烧身。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出家菩萨若有在家弟子,亦当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即是法行:供养成父母、诸师、和上、耆旧、有德,施于安乐;至心受戒,不妄毁犯;受寄不抵,见恚能忍;恶口恶语及无义语终不为之;怜愍众生,于诸国王、长者、大臣,恒生恭敬怖畏之心;能自调伏妻子眷属,分别怨亲,不轻众生;除去骄慢,不亲恶友;节食除贪,少欲知足;斗诤之处身不往中,乃至戏笑不说恶语,是则名为不放逸法。
  《优婆塞戒经》卷三《摄取品》
  夫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云何为五?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亲族亦以五事亲敬于人,云何为五?一者护放逸,二者护放逸失财,三者护恐怖,四者屏相教诫,五者常相称叹。
  《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主于僮使以五事教授,云何为五?一者随能使役,二者饮食随时,三者赐劳随时,四者病与医药,五者纵其休假。僮使复以五事奉事其主,云何为五?一者早起,二者为事周密,三者不与不取,四者作务以次,五者称扬主名。
  《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缺,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
  《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贞廉自守,一妻一妇,慈心不怒。
  《增一阿含经》卷十五
  菩萨娶妇有四因缘:一者宿命同福,二者毕罪,三者应当共生男女,四者黠人娶妇疾得道。
  《惟日杂难经》
  佛告玉耶:”女人之法,不当以倚端正而生骄慢。形貌端正,非为端正,唯心行端正,人所爱敬,是为端正。……“
  佛告玉耶:”作妇之法,当有五等。何谓为五?一如母好二如臣妇,三如妹妇,四者婢妇,五者夫妇。何为谓母妇?爱夫如子,故名母妇。何谓臣妇?事夫如君,故名臣妇。何谓妹妇?事夫如兄,故名妹妇。何谓婢妇?事夫如妾,故名婢妇。何谓夫妇?背亲向疏,永离所生,恩爱亲呢,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骄慢情,善事内外,家殷丰盈,待接宾客,称扬善名,是为夫妇之道。“
  佛告玉耶:”奉事姑嫜夫主,亦有五善三恶。“玉耶白佛:”何等五善三恶?“佛告玉耶言:”一者晚眠早起,修治家事,所有美膳,莫自向口,先进姑嫜夫主;二者看视家物,莫令漏失;三者慎其口语,忍辱少瞋;四者矜庄诫慎,恒恐不及;五者一心恭孝姑嫜夫主,使有善名,亲族欢喜,为人所誉。是为五善。何者三恶?一者未瞑早眠,日出不起夫主诃瞋,反见嫌骂;二者好食自啖,恶食便与姑嫜夫主,奸色欺诈,妖邪万端;三者不念生活,游治世间,道他好丑,求人长短,斗乱口舌,亲族憎嫉,为人所贱。是为三恶。“
  《佛说玉女经》
  随顺为姊妹,爱乐为善友,安慰则为母,随意为婢使,此四贤良妻,则是夫眷属。
  龙树《劝发诸王要偈》
  爱念夫主,如母爱子,昼夜长养,不失时宜,心常怜念,无有厌患,念夫如子,是为母妇。
  承重夫婿,尽其敬诚,如兄如弟,同气分形,骨血至亲,无有二情,尊之重之,如妹事兄,是为妹妇。
  奉事夫婿,敬顺恳至,依依恋恋,不能相远,私密之事常相告示,行无违失,善事相教,使益明慧,相亲相爱,欲令度世,如善知识,是为知识妇。
  供养大人,竭情尽行,无有一失,净修妇礼,终不废缺,进不犯义,退不失礼,常和为贵,是名妇妇。
  心常畏忌,不敢良慢。忠孝尽节,口不粗言,身不放逸,以礼自防,如民奉王;夫婿敬幸,不得骄慢;若得杖棰、敬承奉受,及见骂辱,默然无辞,甘身苦乐,无有二心,慕修妇道,不择衣食,事夫如事大家,是名婢妇。
  见夫不欢,恒怀瞋恙,尽夜求愿,欲得远离,虽为夫妇,心常如寄,乱夫勤卧,无有畏避,不作生活养育儿子,身行荡放,不知羞耻,陷入罪法,毁辱亲里,夫婿相憎,咒欲令死,是名怨家妇。
  昼夜不眠,毒心伺之;作何方便得远离之?欲与毒药,恐人觉之,心通外情,雇人害之,复遣傍夫伺而贼之,夫死更嫁,适我之愿,是名夺命妇。
  《玉耶女经》
  夫妇相敬如宾,视妻室为相济继祖之恩人,不敢当作彼此行乐之欲具。
  《印光法师文钞·复高邵麟书》
  夫妻互相恭敬,不可因小嫌隙,或致夫妻不睦,以伤父母之心。……现为人子,不久则又为人父,若不自行悦亲之道,必生忤逆不孝之儿女。譬如瓦屋檐前水,点点滴滴照样来。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周法利书二》
  虽无纵之圣,尚须贤母贤妻,以辅助其道德…··由是言之,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母与贤妻也。良以妻能阴相其夫,母能胎教子女。况初生数年,日在母侧,亲炙懿范,常承训诲,其性情不知不觉为之转变,有不期然而然者。余常谓:教女为齐家治国之本;又常谓: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益谓此也。
  《印光法师文钞·冯宜人往生事实发隐》
  檀越当以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方何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
  沙门、婆罗门当复以六事而教授之,云何为六?一者防护不分为恶,二者指授善处,三者教怀善心,四者使未闻者闻,五者已闻能使善解,六者开示天路。
  《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父母及兄长,和上诸师长,及诸尊重者,所不应生慢。
  应当善恭敬,谦下而问讯,尽心而奉事,兼设诸供养。
  离贪恚痴心,漏尽阿罗汉,正智善解脱,伏诸骄慢心,
  于此贤圣等,合掌稽首礼。
  《杂阿含经》卷四
  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趣向。良以佛教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个尽其人道之份,然后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万丈高楼,必先坚筑地基,开通水道,则万丈高楼,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坏,若或地基不坚,必至未成而坏。
  《印光法师文钞·与丁福保书》
  人生世间,不可无所作为。但自尽谊尽份,决不于谊份之外,有所觊觎。士农工商,各务其业,以为养身养家之本。随份随力,执持佛号,决志求生西方。凡有力能及之种种善事,或出资,或出言、为之赞助。否则发随喜心亦属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如顺水扬帆,更加橹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
  《印光法师文钞·复宁波某居士书》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份,不计他对我之尽份与否,我总要尽我之份。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份,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份,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
  《光法师文钞续编·一函编复》
  受优婆塞戒有四恶人常应离之:一者乐说他过,二者乐说邪见,三者口软心恶,四者少作多说。
  《优婆塞戒经》卷二《受戒品》
  若远至他国,行伴名为亲。
  于自居家中,慈母最为亲。
  《别译杂阿含经》卷八
  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见富贵附,贫贱则弃,是花友也。何谓如秤?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秤友也。何谓如山?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山友也。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佛说孛经》
  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见有过失,辄相谏晓;二者见有好事,深生随喜;三者在于苦厄,不相弃舍。
  《太子善权经》
  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语,不相发露,遭苦不舍,贫贱不轻,有此七法,名为亲友。
  《四分律》卷四一
  化善从恶,切磋以法,忠正诲励,义合友道。
  《佛说孛经》
  佛告善生:"有四怨如亲,汝当觉知,何谓为四?一者畏伏,二者美言,三者敬顺,四者恶友。"
  佛告善生:"畏伏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先与后夺,二者与少望多,三者畏强故亲,四者为利故亲,是为畏伏四事。"
  佛告善生;"美言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善恶斯顺,二者有难舍离,三者外有善来密遮止之,四者见有危事便排挤之,是为美言亲四事。"
  "敬顺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老先诳,二者后诳,三者现诳,四者见有小过便加杖之,是为敬顺亲四事。"
  "恶友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饮酒时为友,二者博戏时为友,三者淫佚时为友,四者歌舞时为友,是为恶友亲四事。"
  世尊说此已,复作项目:
  "畏伏而强亲,美言亲亦尔,敬顺虚诳亲,恶友为恶亲,此亲不可恃,智者常觉知,宜速远离之,如避于险道!"
  佛告善生:"有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是为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当亲近之。
  善生,止非有四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一云何为四?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大路,是为四止非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复次,慈愍有四事:一者见利代喜,二者见恶代忧,三者称誉人德,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是为四慈愍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利益有四,云何为四?一者护彼不分放逸,二者护彼放逸失财,三者护彼使不恐怖,四者得相教诫,是为四利人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同事有四,云何为四?一者为彼不惜身命,二者为彼不惜财宝,三者为彼济其恐怖,四者为彼屏相教戒,是为四同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世尊说是已,复作颂曰:
  "制非防恶亲,慈愍存他亲,利人益彼亲,同事齐己亲以亲乃可亲,智者所附近。亲中无等亲,如慈母亲子。若欲亲可亲,当亲坚固亲,亲者戒具足,如火光照人。"
  《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缓急别友,战斗见勇,论议知明,谷贵说仁。
  《佛说孛经》
  (六)自塑人格,即人而佛
  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譬如画师、画师弟子善治素地,具众彩色,随意图画种种像类。
  《杂阿含经》卷十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
  九类众生,一身具足,随造随成,是故无明为卵生,烦恼包裹为胎生,爱水浸润为湿生,倏起烦恼为化生。悟即是佛,迷号众生。菩萨只以念念心为众生。
  大珠慧海《顿悟人道要门论》
  云何尊重己灵?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辜佛化,不负己灵。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
  省庵实贤《劝发菩提心文》
  宁以有德而死,不以无德而存!
  《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经》
  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虽匹夫莫穷也;道德之所不存,虽王天下非通也。……是故学者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势位之不在乎己。
  契嵩(《禅林宝训》)
  有出格见地,方有千古品格;有千古品格,方有超方学问;有超方学问,方有盖世文章。
  蕅益《灵峰宗论》卷二《示生简在》
  须置身千古圣贤之列,不屑为随波逐浪之人。
  蕅益《灵峰宗论》卷五《与曹源三书》
  学道之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虚宜远,思宜近;事上宜虔,接下宜谦,处同辈宜退让;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蕅益《灵峰宗论》卷三《示养德》
  一切菩萨复有四愿,成熟有情,住持三宝,经大劫海,终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一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一切佛果。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七
  外道断欲所得福德胜于欲界一切众生所有福德,须陀洹人胜于一切外道异见,斯陀含人胜于一切须陀洹果,阿那含人胜于一切斯陀含果,阿罗汉人胜于一切阿那含果,辟支佛人胜于一切阿罗汉果,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
  《优婆塞戒经》卷一《集会品》
  千千为敌,一夫胜之,未若自胜,为战中上。自胜最贤,故曰人雄,护意调身,自损至终。虽曰尊天,神魔梵释,皆莫能胜,自胜之人。
  《法句经·述千品》
  心马驰恶道,放逸难禁制,佛说切戒行,亦如利辔勒。
  《弥沙塞五分戒本》
  未生弊恶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远离恒欲令灭;已生弊恶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远离恒欲令灭;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求方便令增多而不忘失。
  《增一阿含经》卷二六《四意断品》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法句经》
  圣人无论怎样困苦,也不吃来自罪恶的食物;狮子宁可饿着肚子,也不吃恶心的东西。
  《萨迦格言》
  譬如百草药木皆依于地而得生长,如是种种善法皆依不放逸为本。
  《杂阿含经》卷三一
  夫人语默举措,自谓上不欺天,外不欺人,内不欺心,诚可谓之得矣、然犹戒谨乎独居隐微之间,果无纤毫所欺,斯可谓之得矣。
  黄龙慧南答王安石书《禅林宝训》
  好嗜欲则贪爱之心生,好利养则奔竞之念起,好顺从则阿谀小人合,好胜负则人我之山高,好掊克则嗟怨之声作。
  佛鉴禅师《禅林宝训》
  世尊告婆罗门长者:”我当为说自通之法,谛听!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谓圣弟子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如上说,我若不喜人盗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盗他?是故持不盗戒不乐于盗。如上说,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妇?是故受持不他淫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语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他人离我亲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离他亲友?是故不行两舌。我尚不喜人加粗言,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起骂辱?是故于他不行恶口。如上说,我尚不喜人作绮语,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作绮语?是故于他不行绮饰。如上说,如是七种,名为圣戒。“
  《杂阿含经》卷三七(1O44经)
  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净祛,能护世间。何等为二?所谓惭、愧。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序,颠倒浑乱,如畜生趣。以有二种净法,所谓惭、愧,是故世间知有父母乃至师长、尊卑之序,则不浑乱如畜生趣。“尔时世尊即说偈言:”世间若无有,惭愧二法者,违越清净道,向生老病死。世间若成就,惭愧二法者,增长清净道,永闭生死门。“
  《杂阿含经》卷三六(1243经)
  吾常谓世间人民,十分之中,由色欲直接而死者有其四分,间接而死者亦有四分…··至于邪淫之事,无廉无耻,极秽极恶,乃以人身,行畜生事。是以艳女来奔,妖姬献媚,君子视为莫大之祸殃而拒之,必致福曜照临,皇天眷佑。小人视为莫大之幸福而纳之,必致灾星莅止,鬼神诛戮。…··世人苟于女色关头,不能彻底看破,则是以至高之德行,至大之安乐,以及子孙无穷之福荫,来生贞良之眷属,断送于俄顷之欢娱也。哀哉!
  印光《欲海回狂序》
  由此私欲固结于心,则所有知见,皆随私欲而成偏邪。如贪名贪利者,只知有利,不知有害,竭力营为,或至身败名裂。爱妻爱子者,只知妻子之好,不知妻子之恶,养成祸胎,或至荡产灭门者,皆由贪与爱之私欲所致也。……甚矣,私欲之物之祸大也?若知此物,是吾人生死怨家,决不令彼暂存吾心,则即心本具之正知自显,正知显而意诚、心正、身修,……人皆可以为舜尧,人皆可以作佛。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标本同治录序》
  学圣学佛,均以敦伦尽份、闲邪存诫、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为本,又须卑以自牧,韬光潜耀,上效古人,躬行实践,能如是,则其学其品,便可高出流辈。每每聪明人,均属矜夸暴露,尖酸刻薄,其心绝无涵蓄。其人非坎坷终身,必少年夭折。凡居心行事,必须向厚道一边做,厚则载福,薄则无福可得。若再加之以刻险奸巧,则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泽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全善生书》
  当时时作我事事不如人想。纵人负我德,亦当作我负人德想。觉自己对一切人皆有愧作,歉憾无遗。则暴戾之气,便无由生矣。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复郝智熹书》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五人不可疗治,云何为五?一者滔谀之人不可疗治,奸邪之人不可疗治,恶口之人不可疗治,嫉妒之人不可疗治,无反复之人不可疗治、“ 
  《增一阿含经》卷二六《等见品》
  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亦应质直其心。
  《佛遗教经》
  离两舌,断两舌,行不两舌,不破坏他,不闻此语彼欲破坏此,不闻彼语此语破坏彼,彼离者欲合,合者欢喜。不作群党,不乐群党,不称群党。若有所说,清和柔润,顺耳入心,可喜可爱,使他安乐,言声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说。
  《中阿含经》卷三《伽蓝经》
  若人无实语,小人中小人。实是法之阶,明中第一明;实是解脱道,财中第一财。
  《正法念处经》卷八
  恶言骂詈,骄凌蔑人,兴起是行,疾怨滋生。逊言顺辞,尊敬于人,弃结忍恶,疾怨自灭。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
  《法句经·言语品》
  用谏晓事,善心好意,敬事尊老,礼节兼备。
  《分别善恶所起经》
  言行忠信,表里相应。
  《无量寿经》卷下 
  可言不可行,不若勿言;可行不可言,不若勿行,发言必虑其所终,立行必稽其所蔽。
  白云守端《禅林宝训》卷一
  护世者以八法护世:一言与行相应不违,二奉敬尊长不轻慢,三柔软言辞不粗犷,四谦下恭顺常执逊意,五常质朴不谀谄,六常修仁和不佞饰,七不为一切诸恶,八以德本随于世间。
  《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
  若闻讥毁心能堪忍,若闻赞叹反生惭愧。修习道时欢喜自庆,不生骄慢。能调恶人,见离坏众能令和合。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不为世事而作咒愿。少思加己思欲大报,于己怨者恒生善心,怨亲等苦先救怨者,见有骂者反生怜愍,……见来打者生于悲心,视诸众生犹如父母。宁丧身命终不虚言。
  《优婆塞戒经》卷二《自他庄严品》
  无害于天下,终身不遇害,慈念于一切,孰能以为怨?
  《法句经·刀杖品》
  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
  《杂阿含经》卷三二
  一者于请有情普发平等大慈悲心;二者于一切处智不退转;三者于诸有情起亲友想,于险难中誓当救护;四者常于有情起负债想;五者恒怀惭愧,何时偿华。能发如是五种心,速能征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理趣般若经·发菩提心品》
  一切为天下,建立大慈意,修仁安众生,是为最吉祥。
  《法句经·吉祥品》
  爱人如爱己,率已以随人。
  《四十华严》卷十二
  一者见他得利欢喜如己,二者自得安乐不乐独受。
  《优婆塞戒经》卷二《发愿品》
  若能自舍己乐,但为一切众生故行善法,是名上人。……若但为众生故行善法,众生未成就,自利则为具足。
  《大智度论》卷九五
  能行忍着,方可名为有力大人。
  《四十二章经》
  盛瞋恚能持,如制逸马车,我说善御士,非谓执绳者。
  《杂阿含经》11O7经
  众生设以大恶事加,乃至不生一念瞋心,终不恶报。若来悔谢,即时受之。见众生时心常欢喜,见作恶者,生怜愍心。
  《优婆塞戒经》卷四《六波罗蜜品》
  但能摧自忿恚心,一切怨敌皆调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