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溪唐禅“心性”义涵探究
曹溪唐禅“心性”义涵探究
作者:张国一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曹溪唐禅“心性”义涵探究
【文章作者】张国一
【指导教师】张永|李志夫
【文章页数】281页
--------------------------------------------------------------------------------
【中文摘要】提要略分五点来说明。
(1)本文所探究的主题是唐代曹溪禅宗的“心性”义涵;“心性”,义指心、物万法之真实本性,也称“佛性”、“法性”、“真如”等等,与一般意义下的“心性”(如儒家的“道德心性”)并不相同。本文实际上,是对曹溪唐禅之胜义真如、法性内涵的研究。
(2)为何选择此一主题?略分二点说明。一、主观因素:因禅宗“心性”思想,本是中国最精深思想之一,历代中国文、哲乃至艺术家,鲜有不受其吸引影响者(禅儒合汇,乃至形成了宋明理学,迄今未衰),本人亦深受其精玄理境所吸引,故有意做较深入之探索。二、客观因素:现代在禅“心性”的“客观”研究上,显得颇为不足。一般言之,学者对禅文献重视不足,运用有偏或有误文献情况时可见之(如研究沩仰等五家禅,多有偏采《人天眼目》的情况,但这是后出文献,并不是较早较可信的早期资料。曹洞研究在文献运用上也很有问题,详正文第五章第二节“曹洞宗”文),这不免造成若干有偏失的研究结果。另学者对禅“心性”的诠解,不免失于浅近容易,如台港学者偏好借近儒家的(道德)“主体心”观念以诠之,大陆学者则直借西方“主观唯心”、“客观唯心”思想来诠解。这样做,是不是对禅“心性”内具精奥之“般若”义理太过轻忽了呢?整体言之,运用完整客观文献,做较深入的禅“心性”研究,在现代学界还是颇为不足的。本文之研究撰着,是有意在这些不足处,做一些努力补充的。
(3)为免前指偏失情况发生,第一步,在正式进行“心性”义涵探究之前,应先从事完整禅文献的研究工作。本文拟探究之曹溪祖师共十二位(理由详第一章第二节),历代记录有他们“心性”思想的相关文献共有多少?第一章第四节做了较全面的探讨,大致计共可得相关文献八十九种。掌握住这些文献,我们大抵得较全面地贴近祖师“心性”义涵本貌。不过,先后期出现之数据,不免有所增补演进,后出者可能杂揉有疑伪成分的。这些问题,在正文第二至五章各节,皆再有较深入的文献研究探讨(除每节有文献研究专文外,在“心性”义涵正式研究中,也随时对文献资料提出探讨)。在这样的基础下,本文得以对唐禅“心性”义涵进行较“客观”(以文献为基础)、“完整”(非仅少数有偏文献)、“少谬”(简别出疑伪资料)的探究。
(4)正式“心性”义涵研究情况如下:
1.第二至五章:根据较完整客观文献,分别对十二位祖师“心性”思想进行探究。各祖师在接众方便上各有偏重不同,如慧能重“直说”,洪州宗重运用猛烈“身心动作”,石头宗重借“无情物”,以各种方便引人契悟──但契悟的法体则大抵内涵一致:乃破我法一切执而悟入之心、物平等的“般若自性”,此般若自性又常能生起一切“作用”。慧能直接称之为“自性起用”,又称作“摩诃般若波罗蜜”;荷泽和保唐仍称作“摩诃般若波罗蜜”;石头门下称“理事不二”,“理”即无分别之“般若自性”,“事”即“作用”,义涵仍同;马祖禅法被称为“性在作用”,仍是“自性起用”的运用罢了。这项发现至少有二项重要意义:一、大乘佛法要可浓缩为“智慧”、“方便”二大内涵,《维摩诘所说经》所谓“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大正藏》十四册,页549)“智慧”指契悟“般若自性”,证无分别智;“方便”则从无分别“起用”,生起一切济众利生的有分别活动。曹溪的“自性起用”,不正是“智慧”、“方便”的合说吗?这表示,曹溪“心性”思想,仍是一脉大乘教理的承继,他在接众方便上较印度大乘是更热闹活泼许多,但禅悟的义理实质是一贯未变的。二、现代学界多从“主体心”、“唯心”的角度诠解禅“心性”,这大抵是误把“方便”视为“法体”了。说“心”或重“身心”动作,这是为方便接众的,真正禅悟的目标,还要遣破“心”,而契入无分别的般若法性中──这才是“心性”的实质。此一事实的指出,是有助现代禅“心性”研究再推深一步了(这部分讨论,请详第八章第一、二节,另第二至五章各节亦一再论及)。
2.第六章:总结第二至五章研究成果,指出曹溪唐禅有一共通禅“心性”义涵,称之为“般若作用实践体”,这是较慧能“自性起用”内涵更为完整的说法。并以此一研究成果,略与现代学界研究成果做了一些比较。最后,关于什么是无分别的般若?本章第二节,再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3.第七章:“自性”之“起用”,系根据了何种内在的原理?本章做了更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前第二至五章,可谓是对唐禅“心性”基本义涵先做确立的研究;第六章第二节与本章,则是对已确立之基本“心性”义涵,再做较深入的探讨。
4.第八章:“心性”义涵之研究,大抵前七章已经完成。本章是再对唐禅之思想根源,另作探讨,这个问题,向来是现代学界所重视的(这个研究方向,大抵是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所开启的)。本章研究成果是,唐禅揉合了印度大乘三系思想于一炉,形成其独特的禅思想体系。揉合情况大抵是:以空宗“摩诃般若波罗蜜”为禅悟目标,以如来藏心性法门为悟入方便,以唯识教理建立“起用”说和“妄心建立万法世界”说。他这样的作法,是近于《楞伽经》的,是故可以说,唐禅所展示的仍是达摩所传一贯的《楞伽》如来藏禅。
5.第九章:略评估本文得失,并对未来研究预作思索计划。
(5)本研究提要略述于上。
--------------------------------------------------------------------------------
【论文目次】
封面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正文提要、研究动机与方法
第二节 为何选择“曹溪唐禅”为研究范围
第三节“心性”之界说并略述现代学界之研究成果
第四节 完整禅宗文献之理解与掌握
第二章 惠能、神会与保唐之“心性”思想
第一节 惠 能
第二节 荷泽神会
第三节 保唐无住
第三章 洪州宗诸师之“心性”思想
第一节 马祖道一
第二节 临济义玄
第三节 沩山、仰山
第四章 石头宗诸师之“心性”思想
第一节 石头希迁
第二节 曹山、洞山
第三节 云门文偃
第四节 法眼文益
第五章 唐禅“心性”义涵之概括
第一节 唐禅“心性”义涵之概括并与学界成果作比较
第二节“般若”内部义涵的探究
第六章 唐禅“心性”的实践义涵
第一节“心性”的实践原理
第二节 与学界研究互较再探“心性”之其它实践义涵
第七章 唐禅如何运用揉合大乘经教
第一节 以空宗“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体为禅悟目标
第二节 藉如来藏法门为悟入方便
第三节 以唯识思想建构“妄心之生起与遣破原理”和“法体起用原理”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成果之评估
第二节 未来赓续研究之省思
参考书目
--------------------------------------------------------------------------------
【参考文献】
(按笔划顺序排列)
一、禅宗原典
人天眼目 南宋智昭编 大正藏48册
大法眼文益禅师语录 明郭凝之、圆信编 五家语录卷五
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 唐宗密撰 卍续藏110册
五家正宗赞 宋绍昙编 卍续藏135册
五家语录 明郭凝之、圆信编 大正藏47册
五灯全书 清霁仑超永编 卍续藏140册
五灯会元 宋普济编 卍续藏137.138册
天圣广灯录 北宋李遵勖编 卍续藏135册
古尊宿语录 宋守颐编 卍续藏118册
四家语录 宋编者不详 艺文印书馆 禅宗集成13册
仰山慧寂禅师语录 明郭凝之、圆信编 五家语录卷二
全唐文禅师传记集 蓝吉富编 禅宗全书.史传部一 文殊 1988年5月
佛果击节录 宋雪窦拈古、圜悟击节 卍续藏117册
佛祖历代通载 念常撰 大正藏49册
宋高僧传 宋赞宁撰 大正藏50册
宗门十规论 唐法眼文益撰 卍续藏110册
宗门统要续集 宋宗永集、元清藏续集 明.嘉兴大藏经37册
宗宝本坛经 明宗宝集 大正藏48册
林间录 宋惠洪撰 卍续藏148册
南宗定是非论 唐神会撰 杨曾文编 神会和尚禅话录 中华书局 1996年7月 1版1刷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法海集 大正藏48册
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 唐神会撰 杨曾文编 神会和尚禅话录 中华书局 1996年7月 1版1刷
南阳和尚顿教解脱直了性坛语 唐神会撰 杨曾文编 神会和尚禅话录 中华书局 1996年7月 1版1刷
建中靖国续灯录 北宋惟白编 卍续藏136册
指月录 明瞿汝稷集 卍续藏143册
枯涯和尚漫录 宋圆悟编 卍续藏148册
泉州千佛新着诸祖师颂 唐省僜撰 大正藏85册
祖堂集 五代静、筠二僧编 高丽藏45册
神会五更转二首、五律一首 唐神会撰 杨曾文编 神会和尚禅话录 中华书局 1996年7月 1版1刷
马祖道一禅师语录 宋守颐编 古尊宿语录卷一
马祖广录 宋编者不详 四家语录卷一
从容录 宋宏智正觉颂古、元万松行秀评唱 大正藏48册
御选语录 清世宗御选 卍续藏119册
曹溪大师别传 杨曾文编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10月
惠昕本坛经 宋惠昕编 杨曾文编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10月
景德传灯录 宋道原编 汇文堂出版社 1987.6 1版
无门关 南宋无门慧开撰 大正藏48册
虚堂集 北宋丹霞子淳颂古、元林泉从伦评唱 卍续藏124册
云门文偃禅师语录 唐守坚集 古尊宿语录卷十五.十八
沩山警策 唐沩山灵佑撰 卍续藏116册 禅门诸祖偈颂卷二
沩山灵佑禅师语录 明郭凝之、圆信编 五家语录卷二
传法正宗记 宋契嵩撰 大正藏51册
圆觉经大疏抄 唐宗密撰 卍续藏14册
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 明郭凝之、圆信编 五家语录卷四
筠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 〔清〕日宜默玄契编 艺文印书馆编 禅宗集成13册
顿悟无生般若颂 唐神会撰 杨曾文编 神会和尚禅话录 中华书局 1996年7月 1版1刷
嘉泰普灯录 宋正受编 卍续藏137册
碧岩录 宋雪窦拈古、圜悟评唱 大正藏48册
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 〔清〕日宜默玄契编 艺文印书馆编 禅宗集成13册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 明郭凝之、圆信编 五家语录卷四
历代法宝记 唐编者不详 大正藏51册
禅林僧宝传 宋惠洪编 卍续藏137册
禅门诸祖偈颂 宋释子升编 卍续藏116册
禅源诸诠集都序 唐宗密撰 大正藏48册
联灯会要 宋悟明编 卍续藏136册
临济义玄禅师语录 北宋圆觉宗演编 收入古尊宿语录卷四
宝林传 唐智炬(或灵彻?)编 宗碛砂大藏经38册
续古尊宿语要 宋晦堂师明编 卍续藏59册
二、其它佛经原典(含现代注译本)
中观论颂讲记 印顺讲 正闻 1988年6月10版
成唯识论研习 释普行编着 中华大典编印会 1979年4月
菩提道次第广论 宗客巴着 法尊法师译 圆明 1991年
华严经 高振农释译 佛光 1996年
楞伽大义今释 南怀瑾述着 老古 1993年7月 台湾2刷
摄大乘论讲记 印顺讲 正闻 1992年2月修订一版
三、禅文献丛书
中国禅宗大全 李淼编 高雄丽文 1994年
中国禅宗语录大观 袁宾编 百花洲文艺
禅宗全书 蓝吉富编 文殊 1988年5月
禅宗集成 艺文印书馆 1968年
禅门逸书初编 明复法师编 明文 1980年1月
禅学大成 中国佛教文化馆 1969年8月再版
禅藏 佛光山 1994年
四、现代禅学史研究专著
中国佛学特质在禅 太虚撰 慈慧印经处 1995年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吕澄撰 中华书局 1988年2月 3刷
中国禅 鎌田茂雄撰 关世谦译 佛光 1986年
中国禅宗史 印顺撰 正闻 1992年8版
中国禅宗史 阿部肇一撰 关世谦译 东大 1991年4月
中国禅宗思想历程 潘桂明撰 北京今日中国 1992年
中国禅宗通史 杜继文、魏道儒撰 江苏古籍 1995年2月1版2刷
中国禅思想史 柳田圣山撰 吴汝钧译 商务 1992年9月2版
中国禅思想史 葛兆光撰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禅学 程兆熊撰 金林 1985年
中国禅学思想史 忽滑谷快天撰 朱谦之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年5月
中国禅学思想史 洪修平撰 文津 1994年
中国禅学思想研究 何国诠撰 文津 1987年4月
唐五代禅宗史 杨曾文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5月
唐五代禅宗史 杨曾文撰 北京新华 1999年5月
隋唐佛教 郭朋撰 齐鲁书社 1981年4月2刷
隋唐佛教史稿 汤用彤撰 中华 1982年
汉唐佛教思想史论集 任继愈撰 人民 1973年4月2版
禅宗六变 顾伟康撰 东大 1994年
禅宗宗派源流 吴立民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8月
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洪修平撰 佛光 1991年
禅与中国 柳田圣山撰 毛丹青译 北京三联 1988年11月
禅学史概论 灵泉禅寺 1989年8月20日
五、现代相关研究专著
大乘大般涅盘经研究 屈大成撰 文津 1994年
大藏会阅 会性法师撰 天华 1995年5月再刷
中国佛性论 赖永海撰 上海人民 1988年4月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 陈垣撰 文史哲 1981年6月
中国思想史 钱穆撰 学生 1977年
中国哲学大纲 罗光撰 商务 1989年
中国哲学史 劳思光撰 三民 1981年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撰 商务 1993年
中国哲学原论 唐君毅撰 人民 1966年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钱穆撰 东大 1978年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蓝吉富编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 1994年
月溪法师讲禅宗修法 月溪讲 菩提印经会 1992年6月
如来藏之研究 印顺撰 正闻 1981年12月
如来藏思想 高崎直道等撰 李世杰译 华宇 1986年12月
卍续藏经总目录 新文丰编 1977年1月
佛光禅髓──东方哲学的圆融精神 卢升法、何青着 华夏 1995年11月
佛性思想 释恒清撰 东大 1997年
来果禅师自行录 来果讲 天华 1981年3月
法眼文益禅师之研究 邓克铭撰 中华佛学研究所 1990年2月2版
空之探究 印顺撰 正闻 1985年7月
胡适禅学案 胡适着 柳田圣山编 正中 1975年
唐代佛教 范文澜撰 人民 1979年4月
神会和尚禅话录 杨曾文撰 中华 1996年7月
般若思想 梶山雄一等着 许洋主译 法尔 1989年1月
动静皆自在 圣严撰 法教 1999年
参心礼佛──中国禅宗记实 洪丕谟撰 百花洲文艺 1995年4月
唯识三十颂导读 如觉撰 圆明 1997年10月
唯识三十颂导读 李润生撰 全佛 1999年
唯识三论今诠 于凌波撰 东大 1994年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法舫撰 慧日讲堂 民63年再版
唯识法相及其思想演变 演培撰 天华 1990年2月
唯识思想 高崎直道等撰 李世杰译 华宇 1985年12月
唯识要义 杨白衣撰 文津 1995年
唯识学十二讲 于凌波撰 慧炬 1993年3月
唯识学的发展与传承 张曼涛编 大乘文化 1978年
唯识学概论 韩廷杰撰 文津 1993年
唯识讲义 欧阳竟无撰 佛教出版社 1978年10月10日
晚唐临济宗述评 杜寒风撰 佛光 1976年
曹洞宗门禅 程东撰 跃升 1993年
曹源一滴水 陈光天撰 商务 1988年2月
曹溪禅人物志 易行广撰 广东人民 1994年12月
通向禅学之路 铃木大拙撰 葛兆光译 上海古籍 1990年5月2刷
惠能 杨惠南撰 东大 1993年
游戏三昧:禅的实践与终极关怀 吴汝钧撰 台湾学生 1993年2月
华严学 龟川教信撰 印海译 佛光 1997年
开悟第一 铃木大拙撰 志文 1991年1月再版
隋唐佛教论文集 隋唐佛教学术讨论会编 三秦 1990年2月1刷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亲闻记 印顺讲 印海笔记 佛陀教育基金会 民85年12月
楞伽经义记 太虚撰 文殊 1987年12月
楞伽经导读 谈锡永撰 全佛 1999年
坛经研究 黄博仁撰 省教育厅 1987年
坛经校释 郭朋撰 北京中华 1983年
坛经导读 郭朋撰 巴蜀书社 1991年1月2刷
射艺中的禅 奥根、赫立格尔撰 顾法严译 慧炬 1999年5月1日
学禅方便谭 白圣长老撰 大乘精舍印经会 1990年1月
历史发展 铃木大拙撰 徐进夫译 志文 1992年8月再版
禅Ch''AN 圣严撰 中华佛教文化馆 1979年
禅史与禅思 杨惠南撰 东大 1995年4月
禅外说禅 张中行撰 黑龙江人民 1992年2月2刷
禅如何丛书 程东、薛冬编 跃升 1993年
禅宗:文化交融与历史选择 顾伟康撰 知识出版社 1993年12月2印
禅宗大意 正果撰 千华 1989年4月1版
禅宗心法 萧天石撰 自由 民64年
禅宗史话 梁晓虹撰 江西人民 1996年4月2刷
禅宗史实考辩 张曼涛编 大乘文化 1978年
禅宗典籍研究 张曼涛编 大乘文化 1977年10月
禅宗思想与历史 张曼涛编 大乘文化 1977年
禅宗祖师──慧能 吴平撰 江西人民 1996年4月2刷
禅宗第六祖慧能大师之研究 释能学撰 白话佛经杂志 1989年
禅宗与精神分析 铃木大拙,佛洛姆,R.德马蒂诺等撰 洪修平译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8年6月1刷
禅宗语言和文献 于谷撰 江西人民 1996年4月2刷
禅宗论集,华严学论集 宇井伯寿撰 华宇 1988年6月
禅宗论丛 心源、无碍合着 慈慧印经处 1989年1月
禅宗学与禅学 褚柏思撰 新文丰 1981年
禅宗历史与文化 张文达、张莉编 黑龙江教育 1988年12月1刷
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 南怀瑾撰 老古 民71年5版
禅的公案探究 杜默灵等撰 徐进夫译 德华 1976年
禅的生活 圣严撰 法鼓 1998年
禅的训练 关田一月撰 徐进夫译 天华 民69年
禅的顿悟 B.T格拉斯曼撰 归真译 贵州人民 1998年
禅的学术思想 白云禅师撰 大智佛学苑 民64年8月
禅者的思索 铃木大拙撰 未也译 大鸿 1992年9月
禅门三柱 菲利普.凯普楼撰 顾法严译 慧炬 1990年6月
禅门公案秘传:只手之声 霍甫曼撰 徐进夫译 志文 1985年7月
禅门修证指要 圣严撰 东初 民71年3月
禅门骊珠集 圣严撰 东初 1994年
禅海之筏 陈荣波撰 志文 1984年
禅海蠡测 南怀瑾撰 老古 1978年
禅与老庄 徐小跃撰 浙江新华 1992年11月
禅与西方思想 阿部正雄撰 王雷泉、张汝伦译 桂冠 1992年
禅与道概论 南怀瑾撰 真善美 民57年11月
禅学入门 铃木大拙撰 谢思炜译 桂冠 1992年
禅学的黄金时代 吴经熊撰 台湾商务 1992年8月17刷
禅学研究 江西古籍编 1992年8月
禅学研究第二辑 江西古籍编 1994年11月
禅学真义 东初撰 中华佛教文化馆 1985年
禅学与玄学 洪修平撰 杨智 1994年7月
禅学论文集 张曼涛编 大乘文化 1978年
禅学论文集二 张曼涛编 大乘文化 1976年
禅学随笔 铃木大拙撰 孟祥森译 志文 1993年5月再版
禅学讲话 日种山让撰 释芝峰译 东大 1991年4月3版
观念 圣严撰 法鼓 1998年
六、相关论文
《坛经》惠能顿悟禅教深层义蕴试探 傅伟勋撰 中国哲学史研究 1989(3)
人心、佛性与解脱──中国禅宗心性论探源 洪修平撰 南京大学学报 1989(1) 页33-43
中国禅宗的特质 陈荣波撰 华冈佛学学报5 1981年12月
中国禅宗理事观 李志夫撰 华冈佛学学报7 1984年9月
中国禅学文献记要 曾普信撰 人生 12/11.12.13/2 民49年12月.50年2月
中国禅学考 蒙文通撰 内学 第一期 1924年12月
五位颂与曹洞禅学 杜松柏撰 慧炬 223 民72年1月
五家七宗之禅法初探 杨惠南撰 国立编译馆馆刊 21:2 1992年2月
六祖慧能三无主义与影响:结束佛法来华四百年影响宋明理学六百年 冯炳奎撰 广东文献 13:3 民72年9月
六祖慧能禅法的特色 释果祥撰 香港佛教 279 民72年8月
六祖坛经大意 钱穆撰 大乘文化 六祖坛经研究论集 1976年
六祖坛经之禅机大旨 朱维焕撰 兴大中文学报 6 1993年1月
六祖坛经的思想 圣严撰 中华佛学学报 3 1990年4月
六祖坛经的哲学及其道德思想之研究 王柏寿撰 嘉义师院学报 6 1992年11月
石头希迁禅师略探 蔡日新撰 谛观 83 页35.97 1995年10月
再论禅学之真义 东初撰 中央日报 1969年7月19日
印顺大师和他的《中国禅宗史》 罗伟国撰 香港佛教 393 1993年2月
如来禅与祖师禅 牟宗三撰 海潮音 76:5 1995年5月 转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佛教各宗源流 太虚撰 大乘文化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70册之《佛教各宗比较研究》 1979年
宋译楞伽与达摩禅 印顺撰 大乘文化 禅宗史实考辨 页211.223 1977年
见性成佛──六祖坛经的核心思想 陈水渊撰 慧炬 310 1990年4月
见性历程中的意识转换──谈禅的心理学及其应用 梁翠梅撰 咨商与辅导 103、104 1994年7月.83年8月
宗密大师的禅教一致论 蔡惠明撰 内明 209 1989年8月
宗密禅宗史观初探──兼论马祖道一的禅学思想 伍先林撰 谛观 79 1994年10月
附记神会和尚的生卒年的新考证 胡适撰 柳田圣山编 胡适禅学案 页310 正中 1975年
胡适博士与中国初期禅宗史研究 胡适撰 柳田圣山编 胡适禅学案 收在〈序言〉中 正中 1975年
胡适禅宗史研究平议 楼宇烈撰 北京大学学报 1987(3)
胡适禅学研究公案 江灿腾撰 当代 101,102 1994年9月.83年10月
石头希迁禅学思想略论 蔡日新撰 内明 268 1994年7月
校写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后记 胡适着 神会和尚遗集 页336
神会和尚语录的第三个敦煌写本 胡适撰 柳田圣山编 胡适禅学案 页346 正中 1975年
神会的佛学思想 蔡惠明撰 内明 260 1993年11月
神会语录第二残卷,附跋 胡适着 神会和尚遗集 页170
神会语录第三残卷,附跋 胡适着 神会和尚遗集 页187
神会禅的概念与实践 吴汝钧撰 中国文化月刊 187 1995年5月
马祖道一禅师和平常心是道 陈德和撰 鹅湖 226 1994年4月
从宗宝本六祖坛经论六祖惠能的生活实践哲学 黄连忠撰 菩提树 页482.483 1993年1月.82年2月
从对如何是佛的回答看禅宗的核心思想 方立天撰 中国文化研究 1996(4)
从禅宗华严论心性理之哲学慧境 林继平撰 哲学年刊 7 1989年9月
从临济义玄之禅思想看中国禅宗哲学之诸特性 金起贤撰 中国文化月刊 178 1994年8月
曹山对洞山禅法的继承与发展 蔡日新撰 内明 285 1995年12月
曹洞宗的禅法上、下 吴汝钧撰 菩提树 504.505 1994年11月.83年12月
曹溪与荷泽禅学之比较研究 何国诠撰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232 1987年7月
浅谈明心见性 蔡惠明撰 内明 148 1984年7月
略论禅学的禅悟与哲学的直觉 胡晓光撰 香港佛教 404 1994年1月
惠能及其后人性论之探究 杨惠南撰 哲学与文化 157 1987年6月
惠能的中心思想 演慈撰 内明 273 1994年12月
惠能顿悟佛性论的要义 胡京国撰 香港佛教 376 1991年9月
景德传灯录之研究──以禅师启悟弟子之方法为中心 蔡荣婷撰 政大社会科学资料中心 1984年6月
跋顿悟无生般若颂 胡适着 神会和尚遗集 页200
跋宝林传残本七卷 胡适撰 柳田圣山编 胡适禅学案 页423 正中 1975年
新书评介中国禅宗史 道安撰 华冈佛学学报 3 民62年5月
新校定的敦煌写本神会和尚遗着两种 胡适撰 柳田圣山编 胡适禅学案 页320 正中 1975年
试论黄檗禅师〈传心法要〉的成立史及其意义 庄昆木撰 国际佛学研究 1992年12月
试论慧能所证悟的佛性与明心见性之实义上、下 黄甲渊撰 中国文化月刊 民89年9月.89年10月
论五灯和五灯会元 陈士强撰 内明 204 1989年3月
论佛教曹洞宗与《参同契》、《易经》之关系 静华撰 内明 259.261 1992年10.12月
论神会的佛学思想 乐九波撰 世界宗教研究 1988(3) 页65.76
论禅学之真义 东初撰 中央日报 1969年5月29日
坛经中心思想之源流 胡顺萍撰 崇右学报 1991年9月
坛经中融贯各宗思想的言论 演慈撰 内明 278 1995年5月
坛经心性探义上、下 杜松柏撰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256,257 1989年7月.78年8月
坛经考之一──跋曹溪大师别传 胡适撰 柳田圣山编 胡适禅学案 页67 正中 1975年
坛经考之二──记北宋本的六祖坛经 胡适撰 柳田圣山编 胡适禅学案 页308 正中 1975年
坛经的思想特质──无 吴汝钧撰 国际佛学研究年刊 1 1991年12月
坛经思想的源流 李昌颐撰 华冈佛学学报 6 民72年7月
坛经般若品试探 高柏林撰 中国佛教 29:10 1985年10月
坛经敦博本的学术价值和关于坛经诸本演变,禅法思想的探讨 杨曾文编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附编二 上海古籍 1993年10月
禅心净化过程之研究 郑琳撰 国立中央大学学报 13 1995年8月
禅宗“见性”思想的发展与定型 冉云华撰 中华佛学学报 8 1995年7月
禅宗五家宗旨与宗风 陈荣波撰 佛光学报 6 1981年5月
禅宗五家宗旨与宗风 陈荣波撰 佛光 1981佛学研究论文集 1995年
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 陈寅格撰 清华学报 7卷2期 1932年
禅宗史一个新看法 胡适撰 中央日报 1953年1月12日
禅宗的思想与流派 杨惠南撰 国文天地 7:2=74 1991年7月
禅宗的哲学思想 蔡惠明撰 香港佛教 336 1988年5月
禅宗前期后期思想比较研究 赖永海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 1987(5) 页43
禅宗思想形成之阶段与方法:兼论华严与天台哲理之会通上、下〉 林继平撰 东方 22:4.22:5 1988年10.11月
禅宗指要 巴壶天撰 台湾佛教 13.5 民48年5月
禅宗述评 罗照撰 世界宗教研究 1986年3月
禅宗精神,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质及特色 方立天撰 哲学研究 1995(3)
禅宗与中国文化 任继愈撰 世界宗教研究 1988(1) 页91
禅宗与唯识宗之关系 妙根撰 大乘文化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70册之《佛教各宗比较研究》 页307 1979年
禅宗与开创 杜松柏撰 创造思考教育 2 1990年6月
禅的特质 萧武桐撰 宗教世界 34 1988年1月
禅的现代诠释 麻天祥撰 益阳师专学报 18(1) 1997年
禅的意义 史作柽译自Studies in Zne by D.T.Suzuki 菩提树 87 民49年2月
禅的历史及其语录 冯作民译注 禅语录.导论 星光 1996年12月
禅是什么样的哲学 阿部正雄撰 内明 181 1987年4月
禅修的历程 圣严撰 入门 法鼓 页91 1998年
禅修与信仰 圣严撰 禅钥 215 法鼓 1996年8月 初版4刷
禅学古史考 胡适撰 新月 一卷6期 1928年8月
临济禅 吴汝钧撰 狮子吼 33:6 1994年6月
锻炼心 圣严撰 入门 法鼓 页79 1998年
简论明心见性义 胡晓光撰 内明 283 1995年10月
药山惟严大师禅学思想略述 蔡日新撰 内明 261 1993年12月
读六祖坛经 冯作民译注 禅语录.导论 星光 1996年12月
七、网络电子佛典
中华电子佛典在线藏经阁(CBETA)
http://ccbs.ntu.edu.tw/cbeta/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