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发愿文〉与李元松老师的净土信仰
〈净土发愿文〉与李元松老师的净土信仰
(一)前言
在李元松老师提倡的净土信仰的过程中,〈净土发愿文〉可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篇短文。笔者记忆所及,在现代禅教团,第一次看见〈净土发愿文〉,应该是在1991年12月出版的录音带《禅门心法-本地风光(沙门正受)》时,将此文印于一张厚纸上,附在保存录音带的盒子里。从那时开始,李老师就鼓励同修,早晚念诵〈净土发愿文〉,作为功课。因此,现代禅的同修,人人都能熟背〈净土发愿文〉,殆始于此时。
李老师2003年12月往生前,曾于5月18日到7月8日,以SARS流行的疫情为因缘,对现代禅同修讲授生平最后的课程,即“净土信仰九堂课”。在同修最近整理出的笔记来看,开宗明义,仍然以“早晚念〈净土发愿文〉”作为功课。
由此可见,〈净土发愿文〉是李老师相当重视的一篇短文,分析这篇短文可以窥见李老师净土信仰的一些特色与内涵。
(二) 〈净土发愿文〉在汉传净土信仰中的盛行
李老师要现代禅同修诵念的〈净土发愿文〉,约200字,全文为:“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萨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
这篇短文,在现今的台湾佛教界是相当通行的一篇文字。在佛教出版社出版的《佛门必备课诵本》中,“暮时课诵”中,就有这篇。汉传佛教重要的净土丛书也都加以收录。如宋.王日休(1100-1173)编的《龙舒增广净土文》、宋.四明宗晓(1151-1214)编的《乐邦文类》都将此文与“十念法”一起收入。到了元代,对汉传净土信仰有极大影响的净土要籍、天如惟则(1286-1354)的《净土或问》,也引用此文与“十念法”,指出“如上念佛之法,至于回向,乃先德垂训,切要之方,盛传于世久矣,当遵而行之!”可见它到元代已广为流传。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禅师兼净土提倡者蕅益智旭(1599-1655),编的《净土十要》中,也将此文的原始出处,即宋.慈云遵式的〈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收在第二卷。由此可见,无论是摘录或是全录,此篇短文可说是汉传净土信仰传统中的名篇。
(三) 〈净土发愿文〉所反映的汉传佛教净土信仰传统之特色
〈净土发愿文〉在各种不同的文献中,有不同的名称。有人也称它为“西方发愿文”、“慈云忏主西方发愿文”等等。但它原来的出处,是慈云遵式的〈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中的一段。
慈云遵式(964-1032)是北宋天台宗的高僧。与中兴天台宗、被尊为天台宗十七祖的四明知礼(960-1028) 是至交同门,也同时是天台宗山家派的代表人物。
唐以后的汉传佛教,与唐代鼎盛的佛教相比,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就是佛教的各宗各派,在弘扬延袭自唐代的自宗的同时,都归心于净土。譬如,禅宗的永明延寿(904-975)提倡禅净双修,著名的“四料简”,对净土推崇至极。延寿可以说是汉传佛教确立禅净合流的奠基者。同一时代中兴的天台宗,无论是四明知礼,还是慈云遵式,都大力的提倡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净土,也确立了台净合流的传统。除此之外,宋以后的华严宗、律宗也有相同的情形。
今人有所谓汉传佛教净土宗十三祖之说,其中属于这个时代的,永明延寿被尊为第六祖,其实延寿是嗣法于禅门法眼宗的巨匠;第七祖省常(959-1020),其实是个提倡净土信仰的天台宗僧人。
相对的,这个时代也曾经发展出纯粹的阿弥陀佛净土信仰的教团,也就是由宋末僧人茅子元(1096?-1166)创立,并兴盛一时的白莲教。
从这一比对,我们可以看出两个特色,一是:无论表面上看起来,有没有所谓独立的“净土宗”的存在,但由于当时所有的宗派都推崇并提倡净土信仰,因此净土信仰在这个时代,可称为“极度的兴盛”,值得后代的重视。二是:属于纯粹提倡阿弥陀佛净土的白莲教,被贬为汉传佛教净土信仰的偏流;相反的,以禅宗、天台、华严等宗派为基础的净土信仰,才是汉传佛净土信仰的主流。否则,公认的“净土宗”祖师,到了宋代,将不是延寿和省常,而是白莲教的茅子元,及其历代的传人。
曾看见有人套用日本佛教史中的“寓宗”概念,来说明净土信仰在汉传佛教中的地位;这其实是不伦不类的。因为在日本佛教史上,由于“成实”及“俱舍”两个小乘宗,附属于“三论”及“法相”两个大乘宗而输入,后来也无何发展,故被称为“寓宗”。这和净土信仰作为宋以后的各宗派共同的归趣,是完全不能类比的。“寓宗”是附属品之意,净土信仰在宋以后的汉传佛教,实际上是各宗派的共同归趣,它怎能以“寓宗”,也就是“附属品”来描述其存在的状态呢?
(四)〈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所反映的净土观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是一篇短文,所谓“二门”,一是“决疑门”,二是“行愿门”。前者在于阐释“往生净土”此一法门何以是可信的,其中又分为三个问题,即“疑师”、“疑法”、“疑自”。
在“疑师”这一段中,慈云遵式指出,介绍西方净土,令众生回向往生的,乃是释迦如来和十方诸佛,而不是凡夫或因位的菩萨。因此,对此法门不应有疑。
在“疑法”这一段中,遵式认为,净土教在佛法的教判当中,属于“大乘中大乘,了义中了义”之法,并且用天台宗的理论确立这一论断。
在“疑自”这一段中,遵式提出了这样的设问:“我是博地凡夫,世缘缠盖,云何此身生诸净土,入贤圣海,同正定聚耶?”回答是:“若了如上法性虚通,及信弥陀本愿摄受,但勤功福,宁俟问津?况十念者得生,唯除五逆及谤正法;又,定心十念,逆谤亦生。今幸无此恶,而正愿志求,夫何惑矣?”换句话说,遵式根据《无量寿经》的第十八愿,与《观无量寿经》的下品下生,说明凡夫只要正愿志求,都可以往生净土。
而“行愿门”则介绍了四种修行的方式:一、“礼忏门”,二、“十念门”,三、“系缘门”和四、“众福门”。他将一比喻为净良田,二喻为下种子,三喻为灌溉,四喻为施肥。能够四门都修的人,是最好不过了。但是如果没有时间的,随修其中三项、两项或一项的,“皆生彼国”。原因是:“以四门中,各有行愿,皆是正因故也”。他又建议,可以在六斋日修“礼忏法”,每天修“十念法”,而“系缘门”和“众福门”可以“任力所能”,“任意行之”。之所以必须每修“十念法”,乃是因为:“以十念是净因要切,必不可废。”
所谓“礼忏门”,指的是在道场中,礼拜三宝,忏悔无始以来种种众罪。并以忏悔所生善根,回向往生净土。
“十念门”指的是,每天早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十念以后,发愿回向。发愿回向的内容就是通常所见的〈净土发愿文〉(常见的文句将慈云遵式的原文略加删节)。
“系缘门”是指在日常生活的历缘对境中,“虽造次,而常内心不忘于佛,及忆净土”,并且由于忆佛的缘故,“任运常遮一切恶念”。又,“如是相续念佛在心,能办一切净因功德”。也就是,由于念佛的影响,而自然地消恶增善。
“众福门”指的是尊重宗教师、孝养父母、正法治国、影响社会减少杀生、深信因果等等修福的德目。而且随作一福,就要记得回向往生净土。
从以上所述的〈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我们看到其所反映的净土信仰,有几个特点:一是他把净土视为所有佛法中最殊胜、了义的教法,但对于大乘佛教的其他法门,同样的肯定。二是他把往生净土的原因,定于阿弥陀佛的本愿,凡夫十念即生。三是在行持上,认为往生净土的必不可废的功课,是每天早晨的十念,以及十念之后的发愿回向。四是,在十念的基础上,把忆佛念净土的心情,贯穿到日常生活的历缘对境中,乃至于在社会中实践植基于信仰的善行。
(五)遵式、法然和李老师净土观的比较
这样的净土观,与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为基础而开展出来的有日本特色的净土教,有些许的不同:一,在净土教与全体佛法之间,法然用道绰《安乐集》的“圣道门”和“净土门”之判,视为异质性的两种教法,而加以对立。相对于此,李老师则将“阿含、般若、禅、密、净土”视为同样可以引导人们体得涅槃的佛法,其间的差异唯是其方便的成熟度,而将净土判为最老辣、最普入世间的佛法。这样的态度,更近于以〈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为代表的汉传净土教的思维,而不同于以《选择本愿念佛集》为代表的日本净土教。
二、在往生净土的原因方面,〈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和《选择本愿念佛集》同样都以《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为根据,“信陀本愿摄受”,成立凡夫往生净土的信仰。这一点,李老师也无有差异。由此可见,“本愿法门”四字,不是法然一系所独有,汉传佛教主流的净土信仰,也是植根于此的。
三、在行持上,法然一系,重视持名念佛,令声不绝,念念不舍。遵式则最强调的是每天早晨的十念,及随之而来的发愿回向,即是唱诵“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等二百字。这几乎就是李老师教导给现代禅同修最主要的念佛方法。遵式的这一行持法,不强调多念,因为每天十念就好。李老师亦是如此。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每天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然后随心所欲,一切都圆满。”强调的是每天都能念佛,而不强调一定要多念。
四、在为善修福方面,法然上人强调的是抛舍万行,唯立“称名念佛”一行。这与汉传佛教的净土信仰传统,是相当不同的。而李老师则认为,真正的念佛并不在于口中的有念无念、多念少念,而在于有没有“宛然活在佛所主政的社会”。这与遵式的“十念门”、“系缘门”、“众福门”所组成的概念是完全相通的。
(六)〈净土发愿文〉的内容分析
以上从外延部份,介绍了〈净土发愿文〉的思想特色,接下来还可以进一步从〈净土发愿文〉的内容本身,看遵式撰写这段文字的意旨,以及李老师选定此文的眼光,都反映他们心中的净土信仰之特色。
以下逐段分析:
“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这是凡夫发起祈愿,请佛慈悲摄受。有往有复。李老师很喜欢“一心归命”四字所含的意象。
“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萨道,求生净土。”在诵念本发愿文之前,有十念称名。因此这里说明众生称名念佛、求生净土的动机,是为了圆满自己的菩萨道。这一提示是非常重要的。从《无量寿经》对净土天人德行的描述,可以看出,净土原是为圆满菩提愿的行者而创建的。遵式的“为菩萨道,求生净土”这一段话,可说完全精确地掌握了《无量寿经》的要旨。
“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这是表明,遵式乃是以《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为往生净土的根本依据。
“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这是在“十念门”中含摄“系缘门”和“众福门”的意思。以念佛统摄万行之意。
“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这一段也是“承佛慈力”的结果,它是《阿弥陀经》“其人临命终时”段,和《观无量寿经》“上品上生”段的结合。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这是最后归结到对三宝的皈依之意。
综上所述,〈净土发愿文〉有几个特色,一是众生的菩提愿,二是依十八愿往生,也就是依阿弥陀佛的誓愿而被摄受往生。三是承佛慈力的见证,包括了生时的消罪增善,和临终的吉祥往生。四是相信能得上品上生。
由此四个特色所形构出来的众生(也就是诵念〈净土发愿文〉的人),乃是“蒙佛本愿慈恩所摄受、感召、护佑的发菩提心众生”的形象。这与日本法然一系的净土教,始终自视为愚恶凡夫而念念不舍以得救度的意识,有明显的差异。
李老师曾经指出,“法眼清净的菩萨行者”是般若经、华严经为代表的大乘经的主角。借用这样的概念,那么我们可以说,净土经中的主角,应是“蒙佛本愿慈恩所摄受、感召、护佑的菩萨行者”这样的形象才是。从这里来看,笔者认为,以慈云遵式为代表的汉传佛教的净土信仰,已经精确的掌握了这一意涵。同时,李老师对〈净土发愿文〉自始至终的赞叹推崇,确是有所见的。
2006年7月15日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