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这名称的根本意思及其所要处理的问题 (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这名称的根本意思及其所要处理的问题 (下)
  (谈“佛教”与“宗教”的关系 1)
  (c)“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就是创教人“穆罕默德”(阿拉伯人,被信徒理解为“最后、最伟大的先知”) 透过自己的言教、身教,依其所说,是要揭开“真主安拉”(意思是“神”,即犹太教的耶和华、耶教的圣父) 的“最终启示”,启示的主要内容包括:
  (C.1) 安拉是唯一真神,应受人类的敬拜、应得人类的顺服;而穆罕默德是真主安拉差遣的“封印使者”(最后、最大的先知)。真主先前曾经差遣多名使者 (先知),包括摩西、耶稣,但他们都扭曲了真主的启示,只有穆罕默德将安拉的讯息准确的背诵出来。
  (C.2) 人类应该顺服真主的旨意 (训令与法律)。信徒 (穆斯林) 必须向不幸者行善,日常则要勤行“五功”(念功、拜功、课功、斋功、朝功),兼且有义务以“圣战”的方式 (心、口、笔、剑) 向异教徒或未信者传播真主的旨意。
  (C.3) 真主将会进行“末日审判”,承诺穆斯林 (顺服者) 进入天堂 (乐园) 享受五官之乐与属灵之乐,不顺服的将进入地狱受永苦。
  (3)“佛教”所开示的内容,可以扼要成那几个问题?换句话,“佛教”要处理的是甚么样的问题?
  综合佛教众宗派的见地,佛陀及其追随者要处理的问题可以扼要如下3 类:
  (a) 众生可以怎样帮助自己、协助他人熄灭 (终止)“苦”(烦恼) 或“苦”的生起?(即“如何对症下药的离苦得乐、如何解脱”)
  (b) 众生可以怎样帮助自己、协助他人确实 / 如实的观照、认识、认知真正实在的“法界、法性、法相”,然后作出正确的决策,给自己生命正确的归向?
  (即“如何如实的了解宇宙、人生这两方面的存在及其变迁的原理;如何如实的观察、体证宇宙、生命的真实本质”)
  (c) 众生可以怎样帮助自己、协助他人将生命 (或生命质素) 提升、成长、进化到更高、更美好的层次?甚至超升至生命本然的终极、圆满状态:一个真正自主自由、具足圆满能力 / 智慧 / 慈悲的生命;一个可以寂静安稳、超越一切局限、不生不灭、绝对 / 无限 / 彻底 / 究竟的存在?
  (即“如何成佛、如何掌握真理而彻入真实的存在、如何冲破现有的生命局限、如何冲破障碍著我们提升的根源、如何成就圆满的位格、如何证得大菩提、如何证得大涅槃”)
  (4) 何谓“佛教哲学”的基本五范畴?
  佛教环绕以上 3 类需要处理的问题,结果建立起自己哲学的基本五范畴:
  (a) 佛教的“人生观”(生命观)
  例如考察现存生命状态的困局:探索生命的真正意义、以及圆满的理想生命状态。这方面涉及佛教的“解脱论”(解脱的实质、形式与阶位,也包括往生、净土、断惑、转依、果位等论说) 与佛教的“修行观”[ 戒律论 (戒)、修观论 (定)、智慧论 (慧) ]。
  (b) 佛教的“世界观”(宇宙观)
  例如探索宇宙的结构、元素、转动及其相关的分析;探索宇宙的现象与真正的实相:探索人与宇宙交涉的问题。这方面计有“四大六大、因缘果报、业力感应、生灭流转 (轮回)、五蕴十八界、人我法我、法印、无常、无我、涅槃、缘起缘生、空性、三性、心识、心性、真如、佛心、佛身、佛土、法界、华藏世界、事理世界”等范畴,实质上是佛教“形而上学”的探讨 (“形而上”是指普通感官经验以外的真实世界,亦指“哲学中玄妙、奥秘的领域”)。
  (c) 佛教的“伦理观”(道德观)
  例如探讨业报原理、公平原则、平等原则、自由原则、佛教女性观、佛教平权观、佛教民主观或共和观、佛教民族观、佛教国家观、佛教和平观、享乐与苦行、禁欲与化欲、佛教性爱观 (“后现代佛教”在这课题中将也包括佛教看待女性、同性恋人、跨性别族群的态度)、佛教饮食观、佛教护生观、佛教环保观、佛教的谋生 / 商务 / 理财 / 经济生产与消费观点、佛教科技观 (也包括佛教如何看待武器科技、太空探索、生命与遗传工程科技)、中道、慈悲、戒律 (学)、佛教式日常伦理 / 家庭伦理 / 经济伦理 / 治国伦理 / 保育伦理、佛性、自度与度他、善与恶、正与邪、实与妄、净与染、真妄心观等等范畴。
  (d) 佛教的“认识论”(认知论) 与“方法论”
  例如探讨认知主体、认知活动、认知对象 (客体) 三者间 (根、境、识) 的关系;认知的步骤、形式、方法及其可靠性;认知的标准与论证的形式;佛教的语言观 (语言、概念的本质与功能);禅、禅观、禅悟、渐悟顿悟说;智慧 (学)、般若学;二谛说 (真与假、虚与实)、真理观、三谛圆融等范畴。
  (e) 佛教的“逻辑学”(理则学、因明学)
  例如探讨因明与量论、三支论式、因三相、九句因、因明论式的过失等范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