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与佛同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与佛同行》
  第一章 开头的话
  一、初衷和目的
  算起来,从最初认识六祖和他的《坛经》,到把它列为今生永不放弃的三种“源头”之一,而矢志终生习之,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了。
  在研习过程中,一直有一个宿愿,就是想沿着六祖一生的足迹走一遍,以便更了解他这种大智慧产生的经历,特别是在写了“二进《坛经》”之后,这个愿望日益强烈,几乎成了一种梦魇,时时困扰着我,有时竟令我神魂颠倒,夜不能寐。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对解开慧能十大疑团的执着?还是六祖冥冥之中的招唤?我不得而知。
  2006年,崔永元组织了一个庞大的“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一群乌合之众用了八个多月,在全国人民的众目睽睽之下,走了一万二千多里,终于完成了一个可载入史册的艰险却很有意思的行程。节目结束后,众多媒体采访这些人时,他们几乎说了同样的一句话,“不走长征路,不知道什么叫‘长征精神’,这其中的感觉是说不出来的。”
  这正是我要追求的一种境界,“说不出来”正是“妙道虚玄,不可思议,”的体现,也正是了解六祖“非关文字,不可言传”这种大境界的开始。
  这个政治性节目给我了很大的剌激,我要乘着还有些精力,放下一切,沿着六祖一千多年前的足迹走一趟,不然我会死不瞑目。
  下面的内容,是我走在这条路上的忠实记录,写出了我对一个真正慧能的理解,也写出了我走上这条路后的心理变化。
  二,关于六祖慧能和《坛经》的简介
  因为这篇游记注定是要公之于世的,对于不了解六祖慧能和《坛经》的人,是一个陌生的领域,特别是年青人,他们也许不会知道六祖慧能是一个什么人,《坛经》是一本什么书,所以先要简单的介绍一下。
  慧能是唐朝前期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和尚,生于公元638年,灭于公元713年,之所以言其“传奇”,因为史书上说他不识字,而正是这个不识字的和尚,从根本上改造了由印度传来的佛教,创立了直到现在还影响着我们的禅宗思想。
  慧能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开创性人物,正是因为有了他,中国佛教才可能有千年的繁荣,不夸张地说,没有慧能,就不会有中国禅,我们的佛教史就会重写,我们博大精深的古文化就会为之失色。
  为什么叫“六祖”呢? 相传“禅”的修行方法是佛教的一派,始于释迦牟尼在世时,梁时由印度僧人达摩首先传到中国,禅宗衣钵相传六世。初祖即为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就是慧能,自他开始,不传衣钵,而是让弟子各立门户,称为“一花五叶”,自他之后,就不是一脉单传,故为为“震旦六祖”。
  佛教中,各种经文浩如烟海,全部都是译自梵文,独有一部由中国人所写、可称之为“经”的著作,就是这个不识字的和尚的事迹和语录,由他的弟子整理,名为《六祖法宝坛经》,简称《坛经》。
  《坛经》在中国佛家典籍里,是一本真正可称为经典的书,是一本承前启后的书,在中国禅史中有着里程碑的位置。同时它又是一本最中国化、最不迷信、最讲实用、最容易懂的书,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印度文化。
  关于《坛经》中的理论,不是本文的内容,只须略知其皮毛就行了,故少说几句。
  慧能年轻至中年时代,正是大唐兴旺之初,盛行佛教,处于玄奘弘传法相唯识学的时期,禅门又单奉达摩带来的楞伽学说,当时还有善导的净土宗,道宣的律学,更有法藏的华严等等。使得当时佛法蔚为大观,各种佛法之门纷纷传扬,一方面带来了佛法的兴盛繁荣,另一方面又让人无所适从,不知应该如何下手。
  六祖的弟子永嘉禅师在《证道歌》里说:“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非常形象地说明就当时的情形。所以,永嘉大师开悟后有:“却被如来苦呵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之感叹。
  慧能的“顿教”悟禅,正是针对当时学人重经教,不重实证而有阐扬。他的法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切繁琐之教义,一切的分别心,都没有影子,有的只是以修行和开悟为目的的“顿悟禅”,也就是后来“中国禅”的基础。
  六祖“顿教”法门的精髓,用三句话可以概括: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所谓“无念”,即知一切法而不执着,就是处于妄想境而不起分别。这是顿悟禅的第一个特点,是中心宗旨。
  所谓“无相”,即说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应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要为事物外在的名相所迷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所谓“无住”,即是说超越两边,是大乘菩提的特性,菩萨以大智慧除灭两障,不厌生死,不住涅磐,随缘度众,就是不住。
  以慧能的理论为基础,宋时禅宗大行,形成“五宗七派”,广传海外,直到今天仍然生机勃发,其源皆在囊括了六祖思想的《坛经》。
  最后说一下六祖和《坛经》在古今的地位。
  六祖灭后,唐宪宗谥为“大鉴禅师”,赐新州旧居为“国恩寺”。
  宋太宗加谥为“大鉴真空禅师”,新洲塔赐名为“太平塔”。
  宋仁宗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禅师”,(天圣10年迎真身到宫中供养一年)。
  宋神宗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
  《坛经》被众弟子奉为中国禅宗的本源,经百多年后得到全国的广泛认可。
  慧能与孔子、老子三位被称为“东方三位圣人”。
  欧洲将他列入“世界十大思想家”之列。
  英大不列颠图书馆广场上立着慧能的塑像,供世人瞻仰。
  深通中国历史的毛泽东主席把六祖慧能与孙中山称为广东两个伟人,他称慧能为“真正的中国佛教的始祖”。
  1958年,在北戴河召开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专门谈到过慧能,说慧能和尚“不识字,很有学问,在广东传经,主张一切皆空。这是彻底的唯心论,但他突出了主观的能动性,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大跃进”。
  1959年,毛主席在同班禅大师谈话时,又一次谈到了慧能。他说,佛经可以分为上层和劳动人民两个部分,而六祖慧能的《法宝坛经》,就是劳动人民的。
  这是他一生的踪迹,也是我考察的线路,故定名为“与佛同行”。
  三、六祖一生的足迹
  六祖一生所走过的路线,决定了我的旅行计划,所以我进行了反复的推敲。
  关于六祖一生的经历和足迹,大多数记载都是来自《坛经》,但有关正史却有所不同,所以我广取多家言论,并对《坛经》中的删改与增添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六祖在每一处停留的时间,制定了一个自已的旅行线路,其中有些缘由在《二进坛经》中已有阐述,这里再充实一下,途中自有理论。
  先看看《坛经》中六祖一生的痕迹:
  在大梵寺第一次演讲时,六祖简说了自己一生的经历:
  “慧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慧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慧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慧能领得(五祖)衣钵,祖相送直至九江驿。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廋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
  “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印宗闻说,欢喜合掌,于是为慧能剃发,愿事为师。慧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坛经》补充说:“后去曹溪弘法。...先天二年八月初三日,师在新州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
  “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次年七月出龛。
  “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嗣法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
  《坛经》又纪录了通常的神话传说,说得神乎其神,落入俗套,一无可取,但可贵之处是各阶段的年代,或当时人名地名,可以为参考之用。
  根据《坛经》这些文字所言,可以归纳出六祖的年令及活动日期:
  慧能父卢讳行瑫。唐武德三年九月(620年)。左官新州。母李氏。
  唐贞观十二年戊戌岁二月八日子时(638年),师乃生焉。
  三岁父丧。
  龙朔元年辛酉岁(661年),闻经有省。往黄梅参礼。五祖器之。付衣法令嗣祖位。
  南归隐遁。至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676年)。会印宗法师。诘论玄奥。印宗悟契师旨。是月十五日。普会四众为师剃发。二月八日。集诸名德授具足戒。
  次年春。师辞众归宝林。
  神龙元年上元日(705年),则天、中宗诏: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并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钵,敕韶州刺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
  于太极元年壬子(712年),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
  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
  先天二年癸丑岁(713年),八月初三日,师在新州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
  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
  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
  次年七月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门人忆念取首之记,仍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
  这是一种说法。
  宋释赞宁在《高僧传》“慧能传”中的说法有些不同:
  释慧能。姓卢氏,南海新兴人也。其本世居范阳,厥考讳行瑫。武德中流亭新州百姓,终于贬所。
  贞观十二年戊戌岁生能也,纯淑迂怀惠性间出,虽蛮风獠俗渍染不深,而诡行么形驳维难测。
  父既少失母且寡居,家亦屡空业无腴产,能负薪矣日售荷担。
  偶闻廛肆间诵金刚般若经,能凝神属垣迟迟不去,问曰:谁边受学此经?曰从蕲州黄梅冯茂山忍禅师劝持此法,云即得见性成佛也。
  能闻是说若渴夫之饮寒浆也,忙归备所须留奉亲老。
  咸亨中往韶阳遇刘志略,略有姑无尽藏恒读涅槃经,能听之即为尼辨析中义。怪能不识文字,乃曰:诸佛理论若取,文字非佛意也。尼深叹服,号为行者。
  有劝于宝林古寺修道,自谓己曰:本誓求师而贪住寺,取乎道也何异,却行归舍乎?
  明日遂行至乐昌县西石窟,依附智远禅师侍座谈玄。远曰:行者迨非凡常之见龙,吾不知吾不知之甚矣。
  劝往蕲春五祖所印证去,吾终于下风请教也。
  未几造焉,忍师睹能气貌不扬,试之曰:汝从何至?
  对曰:岭表来参礼,唯求作佛。
  忍曰:岭南人无佛性。
  能曰: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
  曰汝作何功德?
  曰愿竭力抱石而舂供众而已。
  如是劳乎井臼,率净人而在先。
  了彼死生与涅槃而平等,忍虽均养心何辨知。
  俾秀唱予致能和汝,偈辞在壁见解分岐,揭厉不同浅深斯别。
  忍密以法衣寄托曰:古我先师转相付授,岂徒尔哉?呜呼!后世受吾衣者,命若悬丝,小子识之。
  能计回生地,隐于四会怀集之间,渐露锋颖。
  就南海印宗法师涅槃盛集论风旛之语,印宗辞屈而神伏。乃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师边受满分戒。
  所登之坛即南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筑也。跋摩已登果位,悬记云: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斯受戒。
  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畔手植菩提树。谓众曰:种此后一百二十年有开士,于其下说无上乘度无量众,至是能爰宅于兹,果于树阴开东山法门,皆符前谶也。
  上元中,正演畅宗风,惨然不悦。大众问曰:胡无情绪耶?曰迁流不息生灭无常,吾师今归寂矣!凶赴至而信。
  乃移住宝林寺焉,时刺史韦据命出大梵寺,苦辞入双峰曹侯溪矣。
  武太后孝和皇帝咸降玺书,诏赴京阙,盖神秀禅师之奏举也。
  续遣中官薛简往诏,复谢病不起,固以此辞。遂赐摩纳袈裟一缘,钵一口,编珠织成经巾,绿质红晕花绵巾,绢五百匹充供养云。
  又舍新兴旧宅为国恩寺焉。
  神龙三年,敕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务从严饰。赐改额曰法泉也。
  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于国恩寺建浮图一所,促令速就。
  以先天二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春秋七十六矣。
  以其年十一月迁座于曹溪之原也。
  弟子神会若颜子之于孔门也,勤勤付嘱语在会传。
  会于洛阳荷泽寺崇树能之真堂会序宗脉。从如来下西域诸祖外震旦凡六祖。
  太平兴国三年今上敕重建塔,改为南华寺矣。
  这是另外一个较为详细的版本,
  参考其它说法,归纳如下:
  慧能生于公元(638)年。
  咸亨初年(670年)32岁北行至曹溪,不久又到乐昌西石窟。
  咸亨三年(672年)34岁到黄梅东山。
  延和元年(712年)75岁回故乡新州 。
  延和二年(713年)圆寂于新州,世寿76岁。
  几个表一对照,问题来了,来自两个方面:
  问题之一:慧能究竟是什么时候离开新州的?
  问题之二:慧能究竟在山中隐居了多少年?
  两个问题实际是一个焦点:慧能多少岁时在黄梅得法?
  这是关系到他法龄的一件大事。就象计算一个人的党龄,当然是越长越光荣,如果把他离家的年令提前,后面就有些衔接不上,只得把“在山中与猎人为伍”的时间加长,用来自圆其说,我们看历史越看越糊涂,大多数都是因为这种篡改,这真是让人无处发火的事。
  这就引起我对他最初离家的动机的怀疑,这与《坛经》中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这段话大相径庭,对六祖的信徒则是大逆不道的悖论,因为我认为那时的慧能不但没什么先知先觉的神通,而且也没有一心求法的信念,他要做的第一重要的事是谋生!
  但慧能必竟是位千年一遇的法器,也是大有慧根的人,正是在浪迹寺院去谋生的过程中,使他萌生了对《金刚经》的热爱和执着的思索,于是才有了纯净大胆的思维和与神秀上座的对决,而这让他思想产生变化的地方,也许正是在曹溪、西石窟之中某一处。
  所以,这两个地方我必须去,而且必须先去。
  这样一来,我的旅行路线就可以确定下来了,因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1338年前的某一天,慧能肯定是沿着我设想的这条路走出山村、历尽艰辛走向辉煌、一直走到我心中的。
  经过对比分析,对于六祖慧能一生的经历和活动路线,我有了如下确定:
  1.新州(离家谋生)
  2.曹溪(初识佛门)
  3.乐昌(法师启蒙)
  4.黄梅(喜得正法)
  5.大庾岭(命若悬丝)
  6.曹溪(心魔未尽)
  7.怀集、四会(苦参天道)
  8.广州(正式弘法)
  9.曹溪(终成南宗)
  10.新州(魂萦故土)
  11.曹溪(永驻世间)
  这是他一生的踪迹,也是我考察的线路,故定名为“与佛同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