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合一集大成
三教合一集大成
作者:林硕乔
三教合一,就是将儒、道、释三家的理论揉合为一。这一理论源远流长。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个思想流派。人们通常所说的“儒、道、释”三教中的“儒”,主要是指儒家的思想教化而言,而不是把儒家看成是宗教。佛教是东汉时从印度传入的宗教,道教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儒、道、释”的理论均属上层建筑哲学范畴,三者的理论既互相斗争,又互相利用,在我国封建社会中长期共存。儒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统治阶给级护封建社会秩序的主要工具,释、道两教则是其有力的助手和补充。儒家从积极的入世主义出发来治理和巩固封建社会,释、道两教则从消极的出世主义出发来缓和社会矛盾,以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它们三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维护着古老的中华帝国,这就决定了它们之间具有统一性的社会基础。道教大力吸收儒家的政治理论学说,作为自己的教义教规,佛教则尽量把自己的教义说成是不违背儒家思想,同时也步着道教的后尘,吸取儒家的学说,以便使自己的理论儒家思想相融合、相调和。这些现象。为“三教”合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历史条件。三教合一的发端,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牟子的《理惑论》。此后,三教合一论逐渐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合一理论开始出现,代表人物有孙绰、宗炳、慧远、张融、顾欢、陶弘景、寇谦之、萧衍等,其中南齐顾欢有“道佛二者,用不同而体同”的主张;隋至唐中期,三教合一论一度消沉,但隋代王通亦曾提出“三教归一”说;唐中期之后,三教合一论又开始流行,儒释融合比较突出,代表人物有神清、宗密、延寿、李翱、刘禹锡、梁肃、白居易、柳宗元、杜光庭、谭峭等,连韩愈亦有“孔墨相同”的话,陈陶便自称为“三教布衣”。到了宋明时期,公开倡导三教合一论的更是不乏其人。儒家方面倡导此说的有宋代的张英商、李纲、苏轼、文彦博和元代的耶律楚材等。佛教方面主张三教合一的有宋代名僧智园、契嵩等。道教方面倡导三教合一的有以张伯端为首的全真道南宗和以王重阳为代表的全真道北宗。
明代是三教合一论的鼎盛时期,这与开国皇帝朱元璋带头倡导三教调和有关。据《三教论》载,朱元璋认为:“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虽持身荣俭之不同,其所济给之理一。然斯世愚人,于斯三教,有不可缺者。”尤其是明中后期,政治、经济、军事危机日趋严重,士大夫阶层中的某些有识之士怀着救世的抱负,力图从思想上寻找医国之路。但当时的统治思想儒、道、释三教,难以在理论上有新的突破,而早期资本主义启蒙思想体系的产生条件尚末成熟。在这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只好选择三教合一这条折衷调和的道路。恰在此时,王守仁(阳明)的“阳明心学”为贯通融合三教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杂家类存目九》称:“盖心学盛行之时,几无人不讲三教归一者也。”与林兆恩同时代的名流焦 、王世懋,名僧袜宏、智旭以及道士袁黄等均鼓吹三教调和或三教合一。林兆恩就是在这种历史的趋势中,创立了颇具特色的三教合一的理论体系。
林兆恩三教合一的理论基础是阳明心学。阳明心学是融儒、道、释三教思想的,王守仁以“致良知”为核心内容的心学体系理论比较符合三教合一论。林兆恩创立三一教时,正是阳明心学鼎盛时期,他受其影响是明显的。因为林兆恩的祖父林富与王守仁的关系非常密切,两人的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相同。林富与王守仁曾因忏逆权贵刘瑾而一道下狱。在狱中共患难,同论学。出狱后,均得到朝廷重用。王守仁病重时,向朝廷推荐由林富接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制两广。嘉靖十一年(1532)年林富致仕返乡,在莆田东岩山设立讲坛,宣扬阳明心学。当时林兆恩16岁,一直在其祖父身边肄习举子业,他从其祖林富那里受到阳明心学的薰陶是顺理成章的。嘉靖十八年林富去世后,林兆恩与阳明心学江右学派中坚人杨罗洪先及泰州学派的何心隐过从甚密。据《林子本行实录》载:嘉靖三十八年,何心隐抵莆,在林家住一个多月,曾对林说:“昔儒道释三大教门,孔子老子释迦己做了。今只有三教合一,乃第一等事业,第一大教门也。兹又属之先生。我即不能为三教弟子,愿为三教执鞭焉。”由于林兆恩受阳明心学的影响,在阳明心学理论的指导下,逐步构筑起庞大的三教合一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有非非三教说、三教一致说、三教合一说和归儒宗孔说等4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非非三教说。林兆恩非非三教的对象是孔老释迦之后的儒道释三教。他对秦汉以后儒道释三教各立门户以相诋的状况十分不满,隆庆三年(1569),他著《非三教》进行抨击。他认为,唐虞三代以前,并没有儒道释的划分,到了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之时,他们虽然以各自的主张教化人,但并没有说自己所创立的理论是儒、道、释。到了孔老释迦去世之后,后世学者分裂出相互对立的儒道释三教。尔后,三个教内部又各自分裂出许多不同宗派,各自标门,争论不休,是非难明。到了明代,问题更加严重,三个教的学者完全偏离了孔老释迦之道,儒学则专门热衷于威仪文辞而违背了孔教的宗旨,道教则以迂怪为高而成为谎诞,释教则以断灭为宗而成为虚幻,这种非儒、非道、非释的状况,造成道术不明于世,人心不古,思想信仰大乱的局面。在《三教会编》中,他对历代儒学者进行了批崐评。首先批评主张“人性恶”的荀子,接着批评汉儒注经歪曲儒的本意,其罪过超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他认为唐代韩愈的“性三品论”是最谎谬的,对宋代的张载、邵雍、周敦颐、二程、朱熹、陆象山等名儒都予以批判,甚至对王阳明也有微词。他主张把道学与道德性结合起来。他对道释二教脱离五伦,不从事农工商,不娶妻生子的出世主义大加批评,认为道释两教违背人伦,不劳而食,连做人的起码条件都不存在了,还侈谈什么“得道”?因此,他从阳明心学出发,认为儒道释三教都是从同一本源派生出来的,犹如一树分三枝。这个“本源”,就是他主张的“道”,这个“道”实际上指的是“心”,他把“道”与“心”完全等同起来。所以他认为要恢复唐虞时代,教出于一的局面,使道术明,从而达到天下大治。这是林兆恩非非三教说的基本出发点。
三教一致说。林兆恩的三教一致说,也是从三教同源说出发,着重讨论三教的共同点。首先,他认为三教的理论基础相同,都是关于心身性命的学说。他在《信难篇》中说:“孔子之学,心性也;黄帝老子之学,心性也;释迦之学,心性也。”其次,他认为三教的主张相同,都是主张向内反省,发明本心。他在《三教会偏》中说:“释之寂灭,道之虚无,儒之格致,其旨一也。”第三,他认为三教立身处世的原则相同,都是提倡内外双修,心身性命与纲常人伦不相妨碍。他在《拟撰道释人伦疏稿》中说:“在内则有心性之学,在外则有人伦之重,内外兼修,古今所同。”他还认为三教都主张“不争”,特别是认为三教体验“道”的途径相同,都包含有立本、入门、极则三个层次。即认为孔子之教虽侧重于纲常人伦以立本的体验“道”的工夫,同时也兼有老子之教的修身炼性以入门和释迦之教虚空本体的极则的工夫。老子之教虽侧重于修身炼性以入门的工夫,同时也廉有孔子之教的纲常人伦以立本、释迦之教的虚空本体以极则的工夫。释迦之教虽侧重于虚空本体的工夫,也兼有孔子之教的纲常人伦以立本和老子之教修身炼性以入门的功夫。总之,林兆恩认为,三教不但同源,而且各方面都不存在严格的差别,它们所包含的内容基本相同,这就是三教一致说的基本出发点。
三教合一说。林兆恩的三教合一说,是建立在他的非非三教说和三教一致说的基础上。由于受阳明心学的影响,他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儒、道、释三教的本源。即所谓心一道一,道一教三,三教均“以心为宗”。他主张以心为宗来统合三教。他认为“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道心──真心──天心──圣人之心;另一类是:人心──非心──妄心──思虑之心。他还认为,心的本体应该是“虚”,“虚”才会“明”,被物欲所遮蔽就不会“明”。“心”要恢复本体,即“虚”、“明”,就必须按先立本、次入门、终极则这三个步骤顺序渐进,不可超越阶段,才能恢复“虚明”的本体。基于这种认识,林兆恩坦言自己创教的要旨:即始之以立本,以明人伦;接着必须入门,以明心法;最终达到极则,以体太虚。只有这样,才能本末兼统,条理不紊。唐虞三代以前三教统一;三代之后,分之为三;现在又归为一,这是历史的必然。对于淳化风俗,统一思想信仰是大有裨益的,这就是他提倡三教合一的目的之所在。
归儒宗孔说。林兆恩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受儒学的影响极深。因此,万变不离其宗,他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吸收道释二教的成分来丰富儒学,并且以儒家的观点来诠释道、释两教的教理。他站在儒家的立场论述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一体化问题。他认为儒家只强调世间法(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释两家只强调出世间法(即心性之学),都是片面的。他认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对每个人立身都是很重要的,两者是互为作用的,但两者的则重点是不同的。他在《世出世法》中说:“余之所以教人也,虽曰兼之以出世间法矣,然而不能不以世间法为重,亦不能不以世间法为先。故不出世间法,则不可以为人,不知出世间法,则不可以为圣,不可以为仙,不可以为佛。”这种以世间法为重为先的观点,最终使他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推导出归儒宗孔说,这是林兆恩三教合一论的宗旨之所在,这与他出身于书香官宦世家,自幼受儒家文化熏陶是息息相关的。
综上所述,林兆恩的三教合一论与历史上三教合一论者所倡导的三教合一是不同的。历史上的三教合一论大多是片言只语,没有形成较系统的三教合一思想体系。而林兆恩的三教合一论是以阳明心学为基础,以儒家的三纲五常为根本,以“立本”、“入门”、“极则”为途径,以归儒宗孔为宗旨的颇具特色的三教合一思想体系。这样庞大而完整的思想体系在林兆恩之前还没有过,因而可以说,林兆恩的三教合一论是魏晋以后三教理论逐渐融合的产物,林兆恩则是魏晋以后三教合一思想的集大成者。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