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曹洞宗的创立和发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花桥人民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曹洞宗的创立和发展
  作者:花桥人民
  曹洞宗属禅宗之南宗五家之一,为良价及其弟子本寂共同创立。相传如来以心印付,嘱迦叶为禅宗初祖,二十八传至达摩传入中国,为东土初祖。后衣钵相传,至五祖弘忍,禅宗分为南北两宗。六祖慧能之禅行于南方,称南宗,神秀之禅行于北方,称北宗。慧能和神秀两大禅师同师于弘忍。北宗数传之后即衰微不振。南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号称顿门,又名心宗,故久传不衰。南宗分为南岳(传马祖),青原(传石头)两支。南岳一支又分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五家。临济下又有黄龙、杨岐两支,故号“五家七宗”。法眼传入高丽,沩仰至五代晋时已亡,惟云门、曹洞、临济存,而临济尤盛。
  曹洞宗,先是由一代宗师良价禅师在洞山创立“君臣五位,偏正回互”的新禅说,然后经本寂禅师在曹山加以解释阐发而形成的禅法。
  良价(807~869),少时在家乡诸暨随师出家,青年时期到嵩山受戒,之后遍游禅林。他先去南泉(今安徽贵池境内)参谒普愿(748~835),深领玄契,随后又往沩山(今湖南宁乡境内)参谒灵佑(771~853),再在云岩(湖南潭州境内)从师昙晟并受心印。昙晟圆寂后,良价离开云岩又先后云游了鄂州、袁州、吉州、宣州、建昌等地。唐大中十三年(859),良价来到宜丰洞山,当他涉趟洞水时睹影顿悟,因是终止云游,从此驻锡洞山,宣讲他所悟得的禅宗新法,一时四方徒众纷纷前来学法。良价的弟子本寂(840~901)在洞山学法数年,后到曹山(今江西宜黄境内)弘扬师法,遂使宗风大举。由于良价住洞山,本寂居曹山,所以禅林中把师徒两人创立、弘扬的新禅宗称为“曹洞宗”(不言“洞曹”而言“曹洞”,惟语顺而已)。
  良价圆寂后,洞山众僧推举道全为洞山住持。道全进一步发展了曹洞宗,为洞山禅学作出了承上启下的贡献。
  曹山法系四传之后便断绝。良价另一法嗣道膺(835~902)一脉绵延趋盛,传至天童正觉(1091~1157)时,曹洞宗再度广扬天下。
  曹洞宗徒遍布海内外。初在洞山随良价习学的僧侣,据惠洪《林间录》记载,几乎有上千人。这其中被录入《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或其他典籍的曹洞正宗第二代传人就有27人。其后住持洞山的禅宗名僧不断,仅唐宋时洞山普利寺住持就有:道全禅师、师虔禅师、道延禅师、慧敏禅师、清禀禅师、义诠禅师、晓聪禅师、子圆禅师、自宝禅师、妙圆禅师、永孚禅师、清辨禅师、克文禅师、梵言禅师、至乾禅师、希广禅师、择言禅师、道微禅师等。依据《五灯会元》及其他典籍的记载,自唐中晚期良价开创洞山禅寺以来,历五代、北宋及南宋初,这300来年时间内,在洞山居住过的高僧亦为数不少,像全奯禅师、义存禅师、石柱禅师、楚圆禅师、契嵩禅师、晓舜禅师、惠洪禅师、超然禅师等,他们虽不终老于此,但他们对洞山宗风的传播却起了积极作用。而洞山良价禅师始创的曹洞宗得以香火不断,传播久远,又与曹山本寂禅师、云居道膺禅师、疏山匡仁禅师、华严休静禅师、龙牙居遁禅师、钦山文邃禅师、同安道丕禅师、梁山缘观禅师、大阳警玄禅师、芙蓉道楷禅师、天童正觉禅师、天童如净禅师、万松行秀禅师、雪庭福裕禅师、寿昌慧经禅师、湛然圆澄禅师、无异元来禅师、永党元贤禅师、为霖道霈禅师等有影响的名僧尽心传播分不开,讫今尤有嵩山少林寺的索缘禅师为之褒扬佛法。现在国内许多著名禅林都是由曹洞宗法嗣所创,正所谓“今天下举宗者,往往推少林,而少林所宗者盖曹洞也”(赵宝俊《少林寺》)。曹洞宗在海外也广扬,早在良价住持洞山时,便有位叫瓦室能光的日本僧人到洞山参师良价,并在洞山住了30年。新罗(今朝鲜)僧人利严(870~936)曾嗣法于道膺,归国后在须弥山建广照寺,创须弥山派。公元13世纪初,日本僧人道元又将曹洞宗传入日本,开立日本曹洞宗。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曹洞宗信徒已发展到1OOO多万人。1981年4月,日本宗教事务开发课课长滨名德永和日中友协宗教者恳谈会事务长铃木信光等一行3人到洞山考察,目睹后确认洞山为曹洞宗发祥地。同年9月7日,日本佛教史迹考察团松田文雄一行16人再次到洞山参谒。1985年11月,日本曹洞宗研究会中村健治一行4人来洞山参拜。此后,日本曹洞宗僧侣与学者、教授多次到洞山考察,通过这些佛事访问,中日曹洞宗学术交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洞山,早在千余年前良价住持后,即成为闻名遐迩的佛教名山。南唐保大十年(952)修撰的《祖堂集》中有这样的记载:“洪州洞山良价……大中末于新丰山大行禅法,后盛化豫章高安洞山。”(时宜丰属豫章高安辖管)。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贬谪到筠州高安县城的苏辙,也在其《筠州圣寿院法堂记》一文中载:“唐仪凤中,六祖以佛法化岭南,再传而马祖,兴于江西。于是洞山有价,黄檗有运,真如有愚,九峰有虔,五峰有观。高安虽小邦,而五道场在焉。至于以禅名精舍者,二十有四。此皆他方之所无。详诸五道场,洞山、黄檗、五峰在新昌,九峰在上高,在高安惟真如。其言高安郡者,为其首邑,统言之耳。”
  良价于唐咸通十年(869)端坐圆寂,唐懿宗敕良价以“悟本禅师”谥号。良价身葬洞山,立以石塔,号“慧觉宝塔”,后世俗称“价祖塔”。
  洞山寺宇唐末宋初就形成规模。唐大中十三年(859)良价云游到洞山时,在此募邑民雷衡之地建广福禅寺,雷衡施以环山腴田3000余亩作寺产。
  唐朝末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捐资扩大洞山寺宇。北宋咸平年间,广福寺易名为“功德禅寺”,宋真宗赵恒为禅寺专门书写了匾额。绍圣五年(1098),宜丰同安女佛徒雷四十三娘为纪念良价洞山悟道,特捐资在良价当年“睹影逢渠”的洞水(今葛溪,洞山禅寺前)之上建起一座颇具特色的单拱石桥——逢渠桥。元初,县人胡俊孚施资扩修寺宇。元末,洞山寺宇俱毁于兵燹,曹洞宗祖庭遭到极大破坏。明万历年间,寺基丈量入公产版籍。至崇祯年间,本县举人戴国士得其产,于是再倡修复洞山,特延请匡山高僧净聪到洞山。净聪在此重整寺宇,弘扬曹洞正宗,四方憎侣自远而至者日众,洞山法锡由是复振,净聪也因之誉为洞山“中兴第一祖”。
  清康熙十一年(1672),是时洞山寺宇已更名为普利寺,重建洞山寺宇的后法堂(即藏经阁)及僧房。嘉庆二十三年(1818),洞山正宗38世住持海寿在后法堂门楣正中立起大匾,上书“佛在性中”,对良价的禅学思想作了高度概括。
  今洞山的实际位置是东经114°30'~115°08',北纬28°17',即在宜丰县同安乡洞山村北3公里之处。从南昌出发往西行,经高安进入宜丰棠浦,再向北行26公里,就可到达。从宜丰县城出发,往东经棠浦,或往西北经天宝、同安,均可抵达洞山。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