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香港佛教面面观:从桥梁阶段到模式阶段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香港佛教面面观:从桥梁阶段到模式阶段
  桥梁阶段
  1949年,大陆来港的僧人很多,他们分别驻锡于融秋和尚的竹林寺、屯门的青山寺、沙田的西林寺、大屿山的宝莲寺等,尤其以住在东普陀寺的人数最多。1950年至1953年之间,已达三百人以上,其中比丘约八十人。这些僧侣中,有很多是大陆著名的法师或是名山大寺的住持。如精通英、日、梵、巴利等数种语言的法舫法师(1904——1951)、青岛湛山寺的天台巨匠倓虚法师(1875——1963)、奉化雪窦寺的印顺法师(1906—— )、协助倓虚大师开拓东北佛教的定西法师(1859——1962)、镇江金山寺的住持太沧和尚(1895——1968)等等。倓虚大师偕同青岛湛山寺的学僧一同迁来香港,在新界荃湾的九味半区办华南佛学院,坚持青岛湛山寺的僧伽教育基本精神,一直持续到1963年倓虚法师圆寂为止。大光法师、智镜法师、圣怀法师,以及美国美东佛教会会长乐渡法师等皆出自这所学院,它为香港佛教界培养出不少优秀的弘法人才。
  由于大陆很多著名的法师来港弘法,因此,给香港佛教带来了巨大影响和变化。同时两地佛教徒之间的亲密合作,起到了佛教界服务社会的桥梁作用。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发展社会教育,从佛教的立场创办一般的中小学校。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87年之间,佛教界所设立的包括幼稚园在内的中小学校乃至大专及研究所达73所之多,目前在校学生共约七、八万人。在这70多所学校中,最具佛教特色、历史最悠久,而且成绩最卓越的就是东莲觉社的宝觉中学与新界大埔的大光中学。这两所中学自1950年以来,都是由比丘尼主持的。宝觉中学的校长为觉岸尼师,曾留学于日本大正大学,大光中学的校长为创办人慈祥尼师(1912—— ),早年毕业于广州师范学校,曾创办大光义学,并任香港教育局委员。 宝觉中学为张莲觉女士创办, 最初称宝觉女子学校,1945年后改为小学和中学两部。 1966年以后,香港佛教界又增设四、 五所学校,其中由香港佛教联合会创办的有黄凤翔中学和大雄中学。在尔后的十多年间,该会又陆续创办了德善中学、筏可中学、慈航中学、叶纪南中学、沈香林中学、觉光法师中学、黄允畋中学、孔仙洲中学等9所。这些中学大都设备精良,师资充足。其他香港佛教团体所办的 11所小学,亦皆颇具规模,如1954年首届由胡文虎捐资创建的慈明小学,原校址位于车公庙附近,1982年迁圆州角新址,有16个课室,可容2000学生,新校舍楼高八层,设备最佳,每课室均设有洗手盘,更有大礼堂、美术室、特别活动室等。又如香港正觉莲社早年在粉岭办的佛教正觉学校,后在荃湾办的佛教何励峰纪念学校,以后又在上水彩园顿开办的佛教陈式宏学校,推行小学教育,在校生达2000人。1983年7月14 日三校同时举行首届毕业典礼。
  但上述都是一般社会性的学校,而不是以佛教教学为目的专门僧伽教育。纯佛教的学校除了东莲觉社女子佛学院和凌云寺佛学院之外,还有东普陀寺的佛教研究社,这是在二次大战以前办的三所,以后只成立了一所华南佛学院。1953年,鹿野苑创办了一所栖霞佛学院,但一年以后即停办。到1970年才再次出现一家佛教教育书院——能仁书院。这是现在香港唯一的一座佛教高等教育学府。这所书院是香港佛教僧伽联合会在前任会长洗尘法师、名誉会长觉光法师及各位董事大力推动下创办的。此院大专部及预科班首先成立,采用一般的专科大学的建制,除佛教学科之外,还有社会学科课程。翌年,改名能仁学院,续办中学部,又设哲学研究所,办硕士班。1981年,续设中国文学研究所、办硕士班。1983年,哲学研究所增办博士班。1986年12月,该院大专部已届满14届毕业生、哲学研究所第5期毕业生。十余年间, 该院已完成整体的教育体系。1981年由永惺法师(1926—— )发起主办的菩提佛学院,是最近香港又一所僧伽学校,并于当年8月6日举行开学典礼,恭请天台硕德显明法师出任院长。院址设在荃湾三叠潭西方寺内,除讲授佛学外,并旁及各学科,分中学部、大专部、研究部,三部设施至为完备。学僧有来自南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及香港等地。
  香港佛教在文化方面的表现,自1930年以来,曾经有过《佛学季刊》、《华南觉音》、《人海灯》、《香港佛化》、《无尽灯》等杂志的出现,但都为时不长。《无尽灯》是竺摩法师(1914—— )自澳门移到香港的新界沙田,在香港大约发行了四年。1953年竺摩法师移锡马来西亚的槟榔屿,也将这份杂志搬去。1960年,香港佛教联合会觉光、元果、松泉三位法师发起合办《香港佛教》杂志。现主编秦孟潇居士。还有一些不定期的刊物,如法住学会霍韬晦主办的宝觉学校的校刊《法言》,正觉莲社一年一度的纪念刊物,个人文集、纪念性的著作、讲经录等诗文著作之类,也有出版。此外,还有佛教典籍的流通。1960年倓虚大师成立了“中华佛教图书馆”,馆内收藏了大批的佛教图书,除供各界人士借阅之外,兼发行单行本与佛教有关的著作或经书。由香港佛教志莲净苑主办的“志莲图书馆”,是香港目前的第一座佛教图书馆。该馆于1986年3月8日揭幕,宏勋尼师任馆长。馆内藏书分藏经、传记、教史、教理、佛教艺术及研究工具书等六大类,计一万余册。该院以“弘扬佛经,保存佛教文献资料,提倡佛学研究风气,并为研究佛学者提供幽静的阅读环境”为宗旨。1983年,香港菩提学会创始人永惺法师为佛教服务社会、培养医务人才,创办一所四年制的“华夏中医学院”,四年期满后成绩及格者,获香港教育部颁发学士文凭,膳宿书籍由院方供给,每月发衣单费300港元。此外, 还有筏可和尚创设的“宝筏图书馆”,何泽霖居士创办兼任馆长的“香港佛教图书馆”。1970年,佛教书院的创设人洗尘法师创办了《内明》杂志。此刊是香港佛教界颇具学术性的刊物之一,在海内外学术界和佛教界有一定的影响,主编为沈九成居士(1915——1989),法号熙如。现由余又凌居士代主编务。1985年,永惺法师主持的香港菩提学会创办《菩提》杂志也开始发行。
  模式阶段
  佛教传统的慈善事业与社会福利事业,在近五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渐渐形成香港佛教的一大特色;同时也给佛教界树立了继承佛教优良传统的模式。
  在老人服务方面,香港正觉莲社在粉岭开办“佛教宝静安老院”及“佛教宝静护理安老院”,专收无依老人300多人。 另有一所“老人安乐中心”,专给老人活动之用。该社每届严冬来临,筹得善款,派送棉衣、棉毡、卫生衣、药品、白米,至今已有50余年,从未间断。位于九龙钻石山继航法师主办的“志莲安老、慈幼院”,1957年2月17 日创办,院内设老人床位100张,1964年迁新址扩建,增设床位50 张(后来为方便老人改为120张);慈幼院则设幼儿床位50张, 为女众老人及孤儿提供住院方便。至于其它佛教团体对此类服务社会的福利事业或救济慈善事业,我们可由《香港佛教概况》的记录部看出一斑。
  香港佛教联合会及佛教团体所做的社会服务,除每年所做的救济事业之外,也有安老院及慈幼院之类的长期慈善事业,例如九龙钻石山华清路、继航法师主办的志莲安老院,该处有寂静的环境,容纳有100 多位老人。其中附设幼稚园,老幼一起,十分融和。般若安老院位于新界沙田车站附近,是由传敏法师所设,建设极为精美,设备相当完善。宝静安老院为正觉莲社的主要任务之一,位于新界粉岭百福村,为现代化的建设,中央有大厅,以供老人拜佛。两侧有16个大房间, 每间可住9位老人。此外,院中尚设有诊疗所、病房、讲堂、厨房、浴厕等,都为电器化设备。另设有亭、台、花园,已成新界游览名胜了。这是为了纪念天台宗第四十四代宗主宝静上人而设的。设置佛教墓地始于1963年,墓地有地藏殿、思亲亭等,并有亭园树木,环境极为优雅。总计有三千多座墓,只要是皈依佛教者均可申请安葬于此墓地。开办以来,申请者极众。1970年,香港佛教联合会又设立了一所最完备的佛教医院,是一座有五百张病床的六层大楼。这所医院的主要目的,是为一般贫困患者做医疗。至于其他的救济慈善事业或社会福利事业,尚在不断地发展。
  至1996年止,香港佛教联合会有佛教医院1、中学11、小学10、 幼稚园6、佛教青年康乐营1、墓地1。香港佛教界已有两间托儿所,共有7间佛教安老护理院。至于佛教徒个人所作慈善事业则不胜枚举。兹权以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为例略作说明:如上文提到的佛教宝静安老院的院址——粉岭百福村,就是觉光法师在1966年捐出的。1977年,他再次捐出土地7万平方英尺兴建宝静护理安老院。 他在出任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的30多年间,先后策划兴办了10所中学、8所小学和5所幼稚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进一步贯彻,香港佛教界与内地佛教界开始接触,双方佛教代表团互访也增多了。1982年6月7日,香港宝莲禅寺方丈慧广法师和继任方丈圣一法师率领“香港宝莲禅寺迎请大藏经代表团”102人来到北京, 受到班禅大师、廖承志副委员会、赵朴初会长以及刘澜涛、杨静仁、乔连仁等领导人的亲切会见和宴请。同年10月20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法师率领护经团访港,受到香港佛教界的盛大而热烈的欢迎。护经团访港期间,香港佛教界恭请巨赞法师宣讲禅宗,听众达数千人。这次讲经法会的盛况,是解放后内地法师赴港弘法的第一次,为增进两地佛教界之间的友谊和联系取得了良好的开端。1983年9月,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草签》,香港回归祖国的问题已经明确。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出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参与基本法的起草工作;该会对九七年香港回归祖国的前途充满信心。正如黄允畋副会长在1985年5月5日“教师节”联欢大会上所说。香港主权治权回归中国是必然的,香港佛教联合会对香港前途极为乐观。该会正在筹划多项扩展计划,其中最庞大的建设计划有:筹建佛教福利中心大厦,兴建佛教职业教育,筹建佛教护理安老院,加上继续增办多所中小学校,增添佛教医院医疗设备等。1986年,香港宝莲禅寺在大屿山兴建一尊高达26.4米、重250 吨的世界上第一座青铜大佛像——天坛大佛,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对此表示极大的关怀,除亲笔为天坛大佛题字、题词外,还组织全国各大寺院、名山长老成立“募捐委员会”,号召广大佛教徒捐资,并得到他们的纷纷响应和热情乐助。
  1997年7月1日,英国政府将香港交还给中国,中国政府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离开祖国一百多年的这块土地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对于香港佛教事业未来前景如何,这是广大读者所关心的,但我们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展望香港佛教事业前景,相信会得到继续发展。
  1990年4 月第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并颂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落实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勾画了未来香港的蓝图。基本法第五条明文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关于宗教问题也作了相应的规定:
  第三十二条规定:“香港居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有公开传教和举行、参加宗教活动的自由。”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