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灯大师的“真如不变介冥伏门”初探
传灯大师的“真如不变介冥伏门”初探
内容捷要:传灯大师构建了以“十界”为中心的“门列入科”之八种证解门,其中第一门是“真如不变十界冥伏门”。本文抓住“真如不变”四字,又以“真如”二字为中心,对此作了诠释与解构,指出传灯对真如、本觉或圆觉的第一个证明是《起信论》的真如或法身常住,第二个证明是《涅繁经》的三因佛性。第三个证明是《楞严经》的见性即本觉。第四个是《圆觉经》一切清净而得出本性清净,旨在说明佛性本然清净,因而本觉遍满世界,真如不变,法身常住。并将其融入天台的理论,再创造的一种新的理论。华严宗的“法界缘起”的思想对他的“真如不变”的理论建立影响更大,甚至可以认为是其理论的基石。“真如不变”是说体,即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它是不变无动的。由于它不变,又时时存在于十界之中而成为它的力用。“真如不变十界冥伏门”的意思是说,真如以不变的体冥伏在十界之中,这就是传灯建立的第一大法门。
关键词:传灯 真如不变 三因佛性
作者:黄夏年,195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编审,《世界宗教文化》主编。
在中国明代佛教史上,传灯大师无疑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他中兴了天台宗,重修了智者大师的幽溪道场,再建了高明寺。笔者曾经对传灯大师作过一些简单的研究,发表过《传灯大师对儒法两家性善恶思想的批判》[1]和《传灯大师对智者大师的继承——有门性学思想框架的讨论》[2]二文,主要探讨了传灯大师的一些思想特点,今再接着此二文继续讨论传灯大师的思想,谬误之处,请诸位方家指正。
明代蒋鸣玉在《有门大师塔铭》中说:“(传灯大师著)经则《圆通》、《无我》、《圆中》、《梗概》、《永嘉》、《心印》等。论则《融心》、《性善恶》、《生无生》、《有生无生》、《缘起》等。忏则楞严、持名、菩萨戒等。志则《天台方外》、《育王》、《延庆》、《幽溪别志》等。礼佛、浴佛、元旦、祖忌、缘有礼文。文集三十卷,道俗问法、问答二卷,法身二十六问。余著作数十部,几十万言。”由是可见,传灯大师对天台中兴作出的贡献,不仅仅在于重建道场和修耸殿堂,他在佛教的义学方面也有建树,他的几十部著作在有明一代佛教学僧中除了云栖袜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四大高僧外,其数量也灿然可观。[3]其本人在思想上也有特色,人称他著的“楞严四书”:“谈藏性,符性具之宗;说止观,合大定之旨。又以佛所知见,常住真心为体,佛能知见,见于佛性,为宗一尘,不便立名,破妄知见,极至等觉。见性昭然,便名显真知见,直齐妙觉。一切名言,靡不殚契。”[4]在传灯大师众多的著作中,《性善恶论》是一本比较有代表性思想的著作。传灯大师自述此书于明天启元年(1620)始夏撰,成稿于当年秋天。全书9万余字,序一篇,正文6卷。明王世昌在《寿僧灯七秩序》中谈到此书云:“性之善恶,儒释同宗。古今立论,未能合一。惟台宗往哲,创性具宗,然亦未有广说以尽其奥。师乃著为《性善恶论》,援事援人,证经证论,发挥精要,彻法底原”。下面分别介绍各卷内容:
序 作者自撰。介绍撰写这本著述的缘起、体例、内容等。指出佛法妙有不可得,“修性由是以分,善恶因之以辩,是故假托宾主,以性善恶性而立论焉。然以道该儒释,理则偏圆,各有攸归,曷容概与。世出世间之旨,不得不霄壤以分庭,大小顿渐之宗,不得不云泥而立壶。兼之修性骈举,法喻重伸,援事援人,证经证论。言将六万,[5]矢笔以记,而安得乎绝妙好辞。门列八科,率意而宣,聊契乎妙觉明性。”[6]
卷一 从世间教的立场来评述先秦孔子、孟子、荀子、东汉杨雄、唐代韩愈和宋代张载等人的性善恶说。从出世间教立场来阐述佛教关于性差别的看法,介绍华严五时八教的性具与性恶的法门处,以及真如随缘十界差别门的性具善不具恶的理论。
卷二 确论性善性恶与修善修恶之旨。从正报与依报二报和十界随缘不变义中分析性相关系,指出“性善性恶者,真如不变之体也。修善修恶者,随缘差别之用也”的“无差而差,差而无差之旨”。再以冰水喻、器空喻、波水喻、沤海喻、五月水喻、六日火喻、七风空喻、八色空喻、九金器喻、十阳春喻之十种譬喻,来予以进一步说明。
卷三 从果位圆证的角度,广引经文,证成果证十界之性、证三谛之体、证起一多之用、证起十界之用、证妙用之事五证,以表明证非虚。又以一究竟,性恶法门、二分真性恶法门、三相似性恶法门、四观行性恶法门之四科来验证性恶法门之不虚。其中“第一究竟法门”中有第一最初成道降魔缘、第二佛化淫女生厌苦缘、第三降服旷野鬼神缘、第四降护财醉象缘、第五仙豫王杀婆罗门缘、第六如来因中救贾人缘之六缘。“第二分真即性恶法门”中有提婆达多恶知识缘、调达此事因缘、提婆达多善知识缘、净名居士降天魔缘、文殊师利菩萨三处度夏缘、文殊菩萨现神变缘之几缘。
卷四 继续讲解“第二分真即性恶法门”中的文殊师利菩萨降魔缘、魔界行不污菩萨化魔缘、观世音菩萨化面然饿鬼缘之三缘事。讲解“第三相似即性恶门”中有舍利弗尊者降六师缘、目连现神足力降二龙王缘、优婆笈多出家降魔缘、七岁沙弥降外道缘、摩腾竺法兰二大尊者降五岳道士缘、南岳大师降五岳道士缘、智者大师华顶降魔缘、智者大师玉泉山降魔缘之七缘。
卷五 从净染关系讲“随净圆修全修在性门”,并从“事”的角度介绍第一依火大随净圆修全修在性者、第二依地大随净圆修全修在性者、第三明依水大随净圆修全修在性者、第四明依风大随净圆修全修在性者、第五明依空大随净圆修全性在性者、第六明依识大随净圆修全在性者、第七明依根大随净圆修全修在性者之七大菩萨的“随净圆修”法门,旨在说明“盖事中九法界,乃全性恶以起修恶。事中佛法界,乃全性善以起修善”。又在此七种’圆净全修”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果”的角度中阐明“随净圆证举一全收门”,“故圆修之人,到于果成,九皆究竟”。再说明在天台圆顿教中“是则随缘不变之旨,全在性具之功”,强调“性具之理,若不具明十界依正色心,昧者但云性具佛界。不具九界,是则必须破九界,以证佛界”。众生根性不同,摄机须遍,性恶之门,须明二意。一明菩萨度生此法门,二明众生机缘须人道。前者,从经义证,通过文殊菩萨、维摩诘等,“可以证菩萨,以性恶门,而化度众生,通达佛道也”。从人证,有初婆须密多女缘、第二厌足王缘、第三胜热婆罗门缘之三缘。解释婆须密多女缘和厌足王缘之前二缘。
卷六 讲解胜热婆罗门之第三缘。又介绍众生机缘须人道门有善缘人道和恶缘人道两种。对恶缘人道者,有第一央掘魔罗缘和第二阿(门者)世王行恶重悔灭罪缘事。最后总结本书的中心是“性恶与佛性异名”。“若夫性善之极,则惟在佛;性具之恶,则遍乎该九。虽言善恶,实不分而分,分而不分,故得性善恶其理融通,是则九界性恶遍处,即佛界性善遍处。……今且务使其即修恶。以即性恶,以为己躬履践。若大全性恶,而超妙用,以神道而骇动。智辩以宣扬,谓之性恶法门者”。
在《性善恶论》一书里,传灯大师根据智者大师的判教理论,将法华涅檠时判为圆教,认为法华开权显实,是“开前四时教不具之权,以显法华圆具之实”,[7]同时还有“废前四时三教不具之权,以立法华圆具之实也”的功用。[8]他指出,要实二智是“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难解难人”。[9]能达此二智者,就能了达诸法实相。而能了达此诸法实相者,又是“惟佛与佛,具足究竟权实二智,方能究竟[10]实相之实,诸法之权”。他又说,所谓“实相”,即是十法界十如是诸法,皆是实相”。[11]所谓“十法界”,就是“佛、菩萨、缘觉、人、饿鬼、地狱、畜牲、修罗、天、声闻”之“六凡四圣”。“十如是”就是智者大师所说的:“如果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十种。前者是佛教对人神之阶位的划分,后者是天台宗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两者间没有必须的内联系,将他们放在一起并列,只是说明所有诸法不离此二者,由是最后凸显出佛界最高,具足实相。从人性而言,拥有佛界之实,就可做到自由出乎善恶二门,究竟乎善恶,乃至摆脱善恶的羁縻,进入又一个超脱无碍的境界。而除佛界之外,其它九界仍属性恶的范围,欲明如来出世一大事因缘的人,就是要了知性恶性善是一体二门,其理融通。用不二之法来解此道理,性善即是性恶,融通了性恶,也就摄得佛界的性善,以此明心,以此见性。传统的天台教法性善性恶是说六凡四圣善恶永不丧失,如来虽尽修善但还唯存恶性,所以佛不断性恶,但可以教化众生。传灯大师在这里对传统的天台性善恶说作了修正,特别突出了佛界的性善的作用,并且强调不二之法的认识论,天台虽主张性恶,但不离性善,因为一阐提人既使是断尽修善,但仍然存在性善的一面。而华严的性起说,虽说如来不断性恶,一阐提不断性善,强调圆融的作用,这些可能影响过他本人的思想。
传灯大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以“十界”为中心的“门列八科”之八种证解门,所谓“八种证解门”,即是“一真如不变十界冥伏门。二真如随缘十界差别门。三不变随缘无差而差门。四随缘不变差而无差门。五因心本具毫无亏欠门。六果地融通一无所改门。七随净圆修全修在性门。八随净圆证举一全收门。”[12』他强调此“八大科”是在弥显了天台宗圆顿教法的“具”字之后而做的发明,也就是说,如来圆顿法门的“性具之道”是学道者和弘道者不可不知,不可不学,不可不讲,不可不广的法门,所以“故今对君,凡立八大科,以发明之!”[13]八种证解门”是传灯大师阐释的性善恶思想的体系,囊括了佛教闻、思、修三学,内容广泛,因篇幅的关系,在此仅讨论第一门“真如不变十界冥伏门”。
讨论“真如不变十界冥伏门”,关键是在“真如不变”四字,其中又以“真如”二字为中心。对“真如”的二字解,传灯大师说“此论诸佛众生,自无始劫前,未有识心时。而真如妙心不迁不变,清净广大,常住坚凝。《华严》称为一真法界清净法身。《法华》称为诸法实相。《圆觉》称为有大陀罗尼门。《楞严》称为菩提涅檠元清净体,又称为空如来藏、庵摩罗识、真如佛性、大圆镜智。《起信论》称为本觉。”[14]传灯大师在此主要列举了各宗经对“真如”的不同解释,特别提到了“真如妙心”的几个特点,在诸佛众生尚未出世之前,有情的“识心”还未建立前,只有“真如妙心”是存在的。它“不迁不变,清净广大,常住坚凝”,而“不迁不变”是说“真如”是一个本体;原本就存在,不是后天之有;“清净广大”是说它没有受到染污,无处不在;“常住坚凝”是说它总是存在又不散失,为一实体,所以根据这四个要素来看,这里的“真如”就是指的一个带有实体性、原生性的一个没有变化的本体。
但是仅仅根据以上谈到的三个要素来对传灯大师所谈到的“真如”进行定性,拟还不够,因为他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援引了各家宗经的说法,这些宗经分别属于华严、天台、禅宗等等宗派。他在列举了各家的定义之后,接着说:“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常住一相,即是如来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而此本觉,性具十界。五阴实法,依报国土。十界假名,毫无亏欠。”[15]从这一段里,可以看到传灯大师对“本觉”的定义做了充分的说明,指出了“本觉”的常住法身相,性具十界的特点。即所谓的“觉”,是指离开了心体和念想而言的一种虚空状态。“觉”无所不在,但是只以“一相”的面貌存在,这“一相”就是“如来法身”。因为如来法身是常住世间的,它又是一个本体,故名“本觉”。既为“本觉”,则囊括了世间的一切,如十界之中的真如体性是“本觉”的隐显。缘起义中的五阴和合,凡夫受报,诸佛本觉自具。六凡四圣的十界只是一种假名,它有变化,但从世界的原生本性本觉来看,最终是不增不减的。所以,整个世界万物有依报关系,有各种变化,但作为其本质——“本觉”而言,始终是不变的,无处不在,永远存在。由是可以透出传灯大师对“真如”的解释主要采取了“本觉”的说法,即受《起信论》的影响较大,这就是取名“真如不变十界冥伏门”的依据。
传灯又从三因佛性一步阐述了“觉性”。他说:“又复具足三因佛性,一正因即法身德,二了因即般若德,三缘因即解脱德。《涅檠》谓之三因佛性。正因法身,取其竖穷横遍义。了因般若,取其当体照明义。缘因解脱,取其清净无染义。”[16]‘三因佛性”是《涅檠经》提出的,这是讲佛性有的思想。《涅檠经》认为佛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证明,“正因佛性”是法身的显现,其特点是无处不在,即“取其竖穷横遍义”。“了因佛性”是般若智慧的圆满,得智即明,也即体空,所以“取其当体照明义”。“缘因解脱”是一种完美的解脱境界,其特点是纯洁不污,所以“取其清净无染义”。“三因佛性”也是“三德”,“德”本义是一种“德性”,即为人的一精神境界和行为的总合。但在佛教里,一般意义是指的“功德”,这是一种善业的行为。但从学理上来说,佛教不同的学派和宗派都对“德”有自己的看法,例如《涅槃经》的“三德”,系指在涅槃境界时所具的三种德相,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在因位时,称为三佛性;在果位时,称为三德。三德还有顺逆两种解法,顺三德是以正因佛性之果成就法身之德,了因佛性之果成就般若之德,缘因佛性之果成就解脱之德。逆三德则由转“苦”成就法身德,由转“惑”成就般若德,由转“业”完成解脱德。传灯指出,不管从法身竖穷横遍,还是般若当体即空,或是解脱清净无染三德的三个方面来看,其实他们之间就是三即一,一即三的情况。
在“本觉”的定义下,传灯进一步从《楞严经》和《圆觉经》诸经中找出更多的理由,以证明他的说法的正确。他说:“以本具十界正报言之,则《楞严经》所谓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性识明真,觉明真识,莫不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是也。”[7]“真如”是’本觉”,是本体,“十界”是“十法界”,是现象o“真如”和“十界”构成了传灯大师的性善恶思想中的一对哲学范畴。《楞严经》主张精神世界的“佛性”与物质世界的“色”都有是空,只有体空才能见性,所以既然十界的行为决定了未来的果报,那么从般若不二的观点来看,见性也是明了本觉,其精髓是明见本觉,佛性识明了真,本觉明是真识,本觉本然清净,遍于各处。这是用《楞严经》来证明本觉的清净不变性。
“《圆觉经》则曰,……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o……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o……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此亦明众生本有圆觉妙性,具十种法界故。”[18]“圆觉”,是流出不受染污,不妄不变,圆寂空性的一切清净菩提涅檠,流出成佛的智慧——波罗蜜的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一切如来的本起因地,即如来生起的最初觉悟心地,无不依靠的是圆满遍照的清净觉悟的相状,如是,才能永远断除无明,从而成就成佛之道。《圆觉经》主张众生以证得万物皆幻,知道此身为不实,其特点是灭。无边虚空缘由圆觉生出,本觉圆满明彻就显示露了心的清净。虚空的特点是平等不动,所以圆觉性清净,在无始以来没有变化,见此清净,六根、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十力、四无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等,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等等皆清净。故“一切实相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19]“一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里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20]《圆觉经》由一切清净而得出本性清净的结论。这个玄妙的觉性充满了世界,众生的根性也就无坏无杂,像百千支灯火照亮了一室,灯光之处皆为明亮,没有任何阴影。传灯强调,从《圆觉经》里所说的众生本有的圆觉妙性,可以推知,圆觉妙性充满在十种法界里面。四
以上我们分析了传灯对真如、本觉或圆觉的证明,可以看出,他的第一个证明是《起信论》的真如或法身常住,第二个证明是《涅槃经》的三因佛性。第三证明是《楞严经》的见性即本觉。第四个是《圆觉经》一切清净而得出本性清净。此四部经论的使用,旨在说明佛性本然清净,因而本觉遍满世界,真如不变,法身常住。
但是仅仅从以上四部经论证明天台宗的“真如不变十界冥伏门”是不完全的,因为这还不能完全体现出天台宗的理论特点。《涅檠经》的三因佛性的特点在于三即一,一即三传灯认为天台宗与它是有区别的。依天台宗的教理,因为法华圆教最高,它的“佛性三德”系非纵非横、非三非一,所以他认为“然则十界即三因也,三因即十界也。虽然相即,而有性善性恶之殊。”[21]也就是说,《涅檠经》没有谈到佛性的性具思想,或区分出善恶的问题。天台宗的看法是:“本具九界三因,名为性恶。本具佛国三因,名为性善。”[22]亦即在佛性中,根据圣凡的区别,来谈性善恶的分别,故他们之间的关系应是:“而此十界善恶三因,既居于一性之中,即之弥分,派之常合。”[23]从般若不二的相即相人的观点来理解,相人时也就“弥分”,相入时也就“常合”。性善恶正如“《华严经》称为一微尘中具足大干经卷。《首楞严》称为捣万种香为丸。若烧一尘,具足众气。《净名》称为人此室中惟闻诸佛功德之香。《大集》称为如人人海浴,已用诸河之水。即此义也。”[24]“十界”与“一性”,“微尘”与“众经”,“香丸”与“众气”,“人海”与“诸河”,“即之弥分,派之常合”形象地说明了“真如”与“十界”的关系。因此“但此本觉,虽具十界依正,以未随缘故,冥伏于一性之中,未曾彰显。”[25]也就是说,十界诸物按自己的前行决定果报,“真如”即是“本觉”,“本觉”因为囊括一切,遍满常住十界,原本清净,不随缘而示,以法性潜伏于诸物之内,只因未能权便,而暂时蜇伏于“一性”之中,使之不彰显出来。“灭十界事中影像,便得性具十界。莫不清净不动遍满,以复真如不变之三德也。”[26]这就是“本觉”的特点。
天台山外派唯心论者与华严理论趋近,以《起信论》为唯圆教思想,华严主张染有违于真(如),不是真(如)之用,因此主张净缘性起。传灯强调《起信论》之“本觉”的圆教思想,因此他的思想有与山外派重视《起信论》的特征。但是他又充分听收了华严的“法界缘起”的思想,为他的“真如不变”的理论作证明。他说:“《华严》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者,正以法界圆融之体,真如不变之性。”[27]也就是说,以“法界圆融”之染净缘所,迎合“真如不变”之净性,是“真如不变十界冥伏门”的基本出发点。在这两者的关系中,纯而无杂的“真如”是一室之灯“光”,“十界”就是照亮一室的百千之“灯”。“真如”以它的“不变之体”去随缘于十界“染净之用”,随顺众生性善性恶的现象,获得不同的果报。不过天台与华严二宗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天台主“性具说”,华严主“性起说”。华严说一理随缘而成差别法,不随缘时则无差别。天台圆教则谓真如之理性本来具足迷悟诸法。关于这一点,应是“八科”之中的“真如随缘十界差别”,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故不再叙述。
总之,传灯的“真如不变”的思想是在吸收了佛教各派的思想之后,将其融人天台的理论,再创造的一种新的理论,其中《起信论》、《圆觉经》、《涅檠经》都是他的理论依据,但是他更多的是利用了这些经典的思想为我所用,以证明自己的理论的必要性,并不是完全照搬。而华严宗的“法界缘起”的思想对他的“真如不变”的理论建立影响更大,甚至可以认为是其理论的基石。
最后,传灯的“真如不变十界冥伏门”是什么意思呢,“真如不变”是说体,即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它是不变无动的。“真如”由于不变,但又时时存在于十界之中,这是它的力用。我们是见不到真如的具体相状,因为它“冥状”在十界之中,但是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这是“真见”,所以“真见即真如不变之性,即所谓性觉妙明。”[28]可见,“真如不变十界冥伏门”的意思就是说,真如以不变的体冥伏在十界之中,这就是传灯建立的第一大法门。
注释:
[1]《东南文化)1998年增刊。
[2]刊于《台州佛教)1998年第7期
[3]关于传灯大师的著作介绍,请参见朱封鳌、韦彦铎编著的《高明寺)第四章第三节。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4]蒋鸣玉《有门大师塔铭》。
[5]此处言“六万”,实际为“九万”,“六万”不知以何据?抑或有人增演耶?
[6]传灯《性善恶论·序),福建莆田广化寺印本。全书无标点,仅有句断,本文涉及此书所有引文的标点均为笔者所加,特此说明。
[7][8][9]卷一。
[10]原文为“尽”字,依文义改。
[11][12][13][14][15][16][17][18]119][20][21][22][23][24][25][26][27]卷一。
[28]《性善恶论)卷五。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