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正解导读
《地藏菩萨本愿经》正解导读
作者:黄胜常
作七安心?
中国人讲究孝道,受孔孟之道的影响深,可是孔老夫子又偏不肯谈「生前死後」的事儿,遇上了生死大事,全帮不上忙,尤其是碰到死了父母或近亲的时候,除了「依礼」办事,似乎对生者死者的痛苦、哀恸、恐怖、迷惘,全起不了作用。只好请老道来驱鬼辟邪,但光这样搞,似乎又现出生者的自私自利,以及对死者的不敬,这时候非请和尚来「作七」不可,要「作七」,不能只作「头七」,要从头作到尾,再寒碜,也得作个「头七」和「尾七」,才算有交代。
「作七」干什麽?超度亡魂。因不知死者生前干过什麽恶事,怕他死後下地狱,或变畜牲、饿鬼,这一「作七」就超度了,就安心了。
在台湾,许多平日不信佛的死者和亲属也都照「作七」不误,不作,面子过不去,怕别人指责「不孝」;作了,多买个保险也不算吃亏。
这「作七」的传统,就和《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内容大有关系。而通过「作七」的机缘,使许多平日与佛教毫不相干的人,有机会进到庙宇,并和佛教的出家人打交道。这本经的影响力真不小。
尽管这部经在中国人之间,长期地起着如是广泛的作用,但多数与它接触过的人,都不解经义,也不想真的去了解,最多只是抓住经中几句文字,根据自己的意思去解读,聊以自慰罢了。
算是何经?
但是对於另一部份人而言,这部经却带给他们不少的疑虑和困惑。
这一部份人,都是曾正式学习研究过佛教经典的,还有一些爱深心思惟,关心佛门正法的护法者,如法修行的人,当然也在其中。
他们的疑惑是什麽呢?
首先,此经不提真常、真乐、真我、真净,自不属於「涅盘经典」;又绝不提智慧觉悟,也不算是「般若经典」;也不讲六波罗蜜、四无量心及一切菩萨修行法式,当然也不能算是「方等经典」。
本经甚至连戒定慧三学、三法印、四念处、四谛、四倒,乃至「世间皆苦」等最基本的三乘共法--佛教的基本概念,全都不提,还算得上是「佛经」吗?
不只上述的一概不提,反而大讲鬼神之道以及人天五欲之乐,不简直是一部邪魔外道的宣传吗?
到底是佛说还是魔说呢?
疑惑居然是这样严重,已到了不愿提,也不敢再提的地步。为什麽呢?
只要是略通佛法的人,都知道「诽谤大乘经典」的罪过和果报,万一疑错了或判差了,就要变「一阐提」,比下阿鼻地狱还惨!
若不疑,又怕被邪魔外道牵着鼻子走,疑了,又怕变成「一阐提」,真是伸头一刀,缩头一刀。
正因为如此,我觉得有必要好好地,重新依正法来检视这部经,揭开捂住的盖子,还它一个本来面目。
为谁而说?
首先,我们应当搞清楚,这本经到底为谁而说?
我以为,这部经可分为五个层次来认识,因此,它是为五种不同的人说的。
哪五种人?
一、菩萨,二、尊贵之人,如国王、大婆罗门、大长者等,三、善男子、善女人,四、鬼神,五、作恶之人。
这五种人从本经所觉悟到的,各自不同,正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维摩诘所说经.第一品》)
为什麽是为菩萨说的?
作七安心?
中国人讲究孝道,受孔孟之道的影响深,可是孔老夫子又偏不肯谈「生前死後」的事儿,遇上了生死大事,全帮不上忙,尤其是碰到死了父母或近亲的时候,除了「依礼」办事,似乎对生者死者的痛苦、哀恸、恐怖、迷惘,全起不了作用。只好请老道来驱鬼辟邪,但光这样搞,似乎又现出生者的自私自利,以及对死者的不敬,这时候非请和尚来「作七」不可,要「作七」,不能只作「头七」,要从头作到尾,再寒碜,也得作个「头七」和「尾七」,才算有交代。
「作七」干什麽?超度亡魂。因不知死者生前干过什麽恶事,怕他死後下地狱,或变畜牲、饿鬼,这一「作七」就超度了,就安心了。
在台湾,许多平日不信佛的死者和亲属也都照「作七」不误,不作,面子过不去,怕别人指责「不孝」;作了,多买个保险也不算吃亏。
这「作七」的传统,就和《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内容大有关系。而通过「作七」的机缘,使许多平日与佛教毫不相干的人,有机会进到庙宇,并和佛教的出家人打交道。这本经的影响力真不小。
尽管这部经在中国人之间,长期地起着如是广泛的作用,但多数与它接触过的人,都不解经义,也不想真的去了解,最多只是抓住经中几句文字,根据自己的意思去解读,聊以自慰罢了。
算是何经?
但是对於另一部份人而言,这部经却带给他们不少的疑虑和困惑。
这一部份人,都是曾正式学习研究过佛教经典的,还有一些爱深心思惟,关心佛门正法的护法者,如法修行的人,当然也在其中。
他们的疑惑是什麽呢?
首先,此经不提真常、真乐、真我、真净,自不属於「涅盘经典」;又绝不提智慧觉悟,也不算是「般若经典」;也不讲六波罗蜜、四无量心及一切菩萨修行法式,当然也不能算是「方等经典」。
本经甚至连戒定慧三学、三法印、四念处、四谛、四倒,乃至「世间皆苦」等最基本的三乘共法--佛教的基本概念,全都不提,还算得上是「佛经」吗?
不只上述的一概不提,反而大讲鬼神之道以及人天五欲之乐,不简直是一部邪魔外道的宣传吗?
到底是佛说还是魔说呢?
疑惑居然是这样严重,已到了不愿提,也不敢再提的地步。为什麽呢?
只要是略通佛法的人,都知道「诽谤大乘经典」的罪过和果报,万一疑错了或判差了,就要变「一阐提」,比下阿鼻地狱还惨!
若不疑,又怕被邪魔外道牵着鼻子走,疑了,又怕变成「一阐提」,真是伸头一刀,缩头一刀。
正因为如此,我觉得有必要好好地,重新依正法来检视这部经,揭开捂住的盖子,还它一个本来面目。
为谁而说?
首先,我们应当搞清楚,这本经到底为谁而说?
我以为,这部经可分为五个层次来认识,因此,它是为五种不同的人说的。
哪五种人?
一、菩萨,二、尊贵之人,如国王、大婆罗门、大长者等,三、善男子、善女人,四、鬼神,五、作恶之人。
这五种人从本经所觉悟到的,各自不同,正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维摩诘所说经.第一品》)
为什麽是为菩萨说的?
地藏方便法门
本经的重点,只是提出一个慈悲善巧的「地藏方便法门」。
这个法门就是一方面详尽描述地狱恶趣中,种种残酷、悲惨、苦痛,令作恶众生大起怖畏之心,以思急速止恶出离,另一方面,又大讲人天种种胜妙之乐,以诱导之,令其奔向光明,开始动心起念,要求行善。
这和我平日所说的一样:载重爬坡上山的列车,光靠一节车头拉,是上不去的,得至少两节车头,一个在上面拉--响往奔向光明,一个在後面推--怖畏出离黑暗。
说到此,有些研究佛法的朋友可能会问:就算地狱之苦不虚,但人天受乐本是外道所求,在佛法中把升天列为「八难」(八种灾难--地狱难、畜生难、饿鬼难、盲聋喑哑难、世智辩聪难、边远地难、长寿天难、值佛前佛後难)之一,这样讲,如法吗?
不用担心,保证如法!
如来示现解脱心路,於太子未出家时,未提一切解脱之道,即以「出四门」(见生老病死等苦及出家乐)因缘而兴叹曰:「云何众生不知怖畏?」
可见「知布畏」是解脱最原始的动力。
至於「升天受乐」一节,《大乘大般涅盘经.婴儿行品》中说:「若有众生,欲造众恶,如来为说三十三天常乐我净,端正自恣,於妙宫殿受五欲乐,六根所对,无非是乐。众生闻有如是乐故,止不为恶。勤作三十三天善业。实是生死,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为度众生,方便说言,常乐我净。」
岂止「升天之乐」,就算声闻、缘觉二乘之法,也只不过是「方便法门」而已。同经同品又说:「若有众生厌生死时,如来则为说於二乘,然实无有二乘之实。以二乘故,知生死过,见涅盘乐。」
这个道理在《妙法莲华经》的第二、三、四、五品中讲得更详细清楚,此处就不再赘述。
其实,就连大乘菩萨道的度众,也还是「方便法门」而已。《金刚经》说,先要发愿灭度一切众生,等「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以後,才见到「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佛陀这麽作,难道不算欺诓、妄语吗?
不算,为什麽呢?
次第接引勿堕恶道
譬如在楼上楼下之间搭盖楼梯,为的是让人方便上楼,虽然每一阶楼梯,连最後一阶在内,都不是楼上,但没有楼梯,谁也别想上楼。
这楼梯好比修行的次第,腿力强的,少盖几阶也上得去,腿脚有问题的,就得多搭许多阶,阶数多了的楼梯,就非得打拐弯不行了。
佛陀悉知一切众生心行障碍,又悉知一切归途次第,为下劣众生搭盖的楼梯台阶,不能不多几阶,因此,有时会转折几次,否则谁也爬不上来。
这一些方便设施,只为让众生速登「一真地」--唯一真实境地(觉悟最高真理)。故无颠倒虚妄,亦无欺诓错谬,唯属真实慈悲!
对於世间豪贵者,如国王等,本已具初地或地前菩萨位,则要求他们:一、於「最贫贱辈,及不完具者」,「具大慈悲,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二、恭敬供养三宝及佛像塔庙;三、所受福德用以「布施福利,回向法界」;四、劝人同事;五、以大慈心布施福利老病产妇;最後发回向心,成佛道。(第十品)
对於善男子善女人,本经除了诱之以人天福报,更惧之以福尽还堕,旋出旋入,以为警惕,再要求他们造像建塔,广宣地藏菩萨功德,以增善根,以度恶人。最後要求依经修行,「毕竟出离苦海,证涅盘乐。」(第十一品)另外在第十三品中,也要求善男子善女人要:「渐修无上,勿令退失。」
对於鬼神,由於阎罗天子及诸鬼王,早已列入菩萨之阶位,本经中只向他们解释,为何以地藏之大愿力及大威神力,至今犹未能灭度恶业众生。其理由即是前所提及:「结恶习重,旋出旋入,劳斯菩萨久经劫数,而作度脱。」(第八品)
佛陀对一切菩萨於度众时的第一条要求就是:「无令是诸众生堕恶趣中。」(本经第十三品),这个观点在《华严经》也再三强调。
如《华严经.净行品》中说:「当愿众生永得舍离三恶道苦。」
同经《世主妙严品》中道:「得令一切众生,离恶道解脱门。」
同经《十回向品》有:「不令众生堕於地狱。」
可见本经的基本精神和大乘菩萨道「自觉觉人、自度度他」的道理,是完全一致的。
至於一般鬼神,则敕教他们听命於天王鬼王,对各种众生各依其善恶之业,或护或伤、或佑或惩。
心外并无一法可得,若论究竟,鬼神不外是我们「虚妄心」的外现(对外投影)而已,故《法宝坛经.第三品》:「虚妄是鬼神」。因此可见,此经的深意,是在虚妄心未曾彻底降伏之前,亦可利用众生的虚妄,来护持善根,诃责恶念罪行。这对大乘修行人而言,又是一个「自觉觉人、自度度他」的方便法门。
对於作恶之人,其罪业果报必下恶趣,乃至无间,若能一时观佛相好,即使观佛泥塑木雕之像,或临命终前,因大怖畏而念佛名号,乃至闻本经一偈一句,皆有息止恶念,回一念善之助力,由此重罪转轻。何以故?《法宝坛经.第六品》上说:「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思量善事化为天堂。」
由於作恶之人,尽是福薄善浅之辈,此一辈人以浅薄故,必定心量狭劣,以狭劣故,总在逼迫无暇之中。
逼迫无暇者,哪有心思去看长远的因缘果报,更不可能发什麽菩提大愿。除了随顺其伤毁心、猜疑心,为说地狱之苦来吓他们,令其怖畏,而思舍离黑暗罪恶。另外只能以眼前可见的光明,即使是泥塑木雕的偶像以及有字无义的佛号或经句,也能帮助他们在危急逼迫中,松开油门,紧踩刹车,调转奔向地狱的车头。
境由心生
依佛法「自心本自具足万法」的观点,地狱是众生心中本有之法,业缘成熟时便被调发出来,因此它是自心邪恶的对外投影(外现、外化)。故知天堂地狱皆是「业感所成所化」。第三品中,地藏菩萨为摩耶夫人介绍有关「无间地狱」的情况时说:「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故称无间」。
我们的心不正是这样吗?只关心系念个人私事(己身及己身所需),就能尘劳不已,把这颗心搞到一点容人的空间也没有。只要把个人自私的小算盘多打打,愈打愈细,就会很容易出现这种「一人亦满」的现象。反之,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多关心众生,如是把三世十法界承担起来的,也仍旧是这颗心,叫做「多人亦满」。
是知,这不只是无间地狱独有的现象,心地光明时,天上人间也都一样「一人亦满,多人亦满。」
当我们的心变得黑暗邪恶,它就是「大铁围山」,「十八界」就成了一十八所「大地狱」,又依各别众生的业感不同,而形成了百千不同的地狱景象。同经同品中形容这个无间地狱时,又说:「在大铁围山之内,其大地狱,有一十八所。次有五百名号各别,次有千百名字亦别。」是知,这个「大铁围山」,就是我们这颗刚强难化的心,「一十八所」指的是「十八界」--六识、六根、六尘。须知一切「客观世界」的出现,都只不过是众生心中十八界互动的结果而已。
如果我们能接受这样一个前提:自心能造善,也能造恶;自心能受乐,也能受苦。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思量恶事,化为地狱。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自性起一念恶,灭累劫善因。
那麽这部经文有许多地方,乍听起来似乎很难相信,甚至迹近「迷信」的说法,都有了智慧的解读。
出离地狱
前面说了,我们以黑暗邪恶的「地狱心」,造作诸罪行恶业,就会出现地狱。反之,我们也有光明、善良、智慧、慈悲的「地藏心」,以此心造作善业,就会出现天堂。
所以经上说一呼地藏名号,或见其形像就会得救。
我们的放逸心,令我们耽湎沉醉在某一境界中,完全不知有「厌舍出离」的可能性存在。这在佛法中又叫做「有所住心」或执着。
此心若耽湎沉迷於地狱境界,亦会失念於「厌舍出离」的可能,这就是地狱难出的奥秘。
一呼地藏菩萨名号,就把我们本有的「地藏心」给呼唤出来,地藏心,就是那个厌离地狱,奔往光明的力量。
一见地藏菩萨的形像,就能提醒我们还有另一个选择的存在,并不是非呆在黑暗中不可。
这就是为什麽,诸佛菩萨的名号及形像,有如是神通法力的原因。其实「神通」即是心通,心若不通,万法不通。
上述有关「自他不二,内外一如」的道理,实在是佛教中甚深难信难解之法。要想於此能生实信,恐怕非得开启一些般若智慧不行。
尽管如此,作为佛子,我们还是要坚持於相离相,以智慧心与本经经义相应。在这里,佛陀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叫做「依义不依语」(见《涅盘经》及《维摩诘所说经》)。
若不能通达这一番道理,则不能以慈悲心、智慧心与此经文相应。若不正确相应,被人骂一句「搞迷信、搞偶像崇拜」,也不冤。
谁来接引?
顺着这些道理,本经还有些很现实的提醒,如临终的人,往往见到死去的祖宗父母亲友前来接引,千万别跟着他们走,为什麽呢?
因为「有千百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堕恶道。」(第八品)
为什麽呢?
因为不只这些亲友眷属是恶道鬼神的化身,而这些恶道鬼神,却又正是我们自己欺误覆藏心的化身,和无惭无愧心的化身。
想想,当我们面对死亡时,是带着百劫千生乃至今世的恶业去转世,竟无有一法可以消业除障,见到的应是自己一步踏入无边黑暗才对,怎麽竟会见到死去的亲友接引自己「回老家」呢?分明是对自己的恶业罪行无惭无愧,还想进一步去欺误覆藏,这岂不正是把临终的自己,更加速推入恶鬼的怀抱?
庆生吊死
另一则很现实的劝告是,庆生吊死时,不要杀生取鲜,大酒大肉,为什麽呢?
因「有无数恶鬼及魍魉精魅,欲食腥血」,前来加害。(第八品)
其实,这些恶鬼及魍魉精魅,也不外是我们的放逸心、贪婪心、冷漠心的化身(对外投影)而已。
於庆生吊死之际,须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正宜深自庄严警惕,岂能容得半点冷漠,贪婪与放逸?
总之,这部经对末法时期的众生,特别是未曾亲近三宝的众生,或只办过形式皈依而不识正法的人,在处理生死大事,有较强的针对性。
更重要的是,对那些在末法时期,发了无上菩提心追求真理,发了大乘愿荷担众生的佛子,本经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方便法门。
於庆生吊死之际,将这部经,向当事人或当事人眷属亲友,读诵宣讲,或带领当事人及眷属亲友,读诵思惟此经,自有无量方便善巧惠利。
或许有人要问,为已死的人读诵宣讲此经,乃至为死人布施供养佛僧,真的会有那麽大的功德法力吗?
经上分明言道:「命终之後,眷属大小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第七品)
生者因读诵此经,怖畏黑暗,向往光明,与地藏菩萨功德结缘,再加上布施供养,心向由恶转善,自获多利,又以其心向转故,停止与死者在众生缘、饿鬼爱上的恶性纠缠互动。死者既失恶性互动对象之相应力及反作力,其恶顿减,又受到生者善良光明之感染,或起攀缘,若能起一念善,则不断增长自心光明,终令恒沙恶尽,故能得「七分之一」的惠利。
如何领受?
虽然此经有如是方便惠利,但对待此经必须小心,一定要以诚直心、智慧心、慈悲心与之相应。
若以谄曲心、邪迷心与本经相应,则必造大恶业,果报无数!
这部经历来流传最广,但以错误对待故,各受其殃。
由於错误对待这部经:(一)助长民间迷信。(二)使中原佛教几乎沦丧成为「葬的宗教」(星云法师语),制造了大量贪着利养的凡愚僧。(三)正好为外道所趁。凡夫不识因果,而好问凶吉,外道好妄说祸福,特别喜欢利用这部经,以本经所述地狱之苦,吓唬老百姓,复诱之以人天五欲之乐,并借此大事邪说因缘果报,以图名闻利养。
因此,一切大乘人欲以此经度人,必须小心正确对待此经。应先发愿,以经为众生先方便开启佛缘,先令其免堕地狱,再一直导引提升,直至令彼发无上菩提心,出於生死苦海,入於究竟安隐快乐之地,并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此愿方休。
不然,纵使善心以此经度众,尚难与迷信、外道及名闻利养划清界限。
菩萨慈悲智慧功德
最後,我们要了解,地藏菩萨是已登佛位--能作佛而不作的大菩萨,他又对此时此地--娑婆世界、南阎浮提,五浊恶世、末法时期的我们,负有特别的使命,本经只是他开示的方便法门,至於他的慈悲智慧的示现,则远远不是此经所能涵盖详尽的。
其它有关示现地藏的经典必定很多,就以翻译成汉文,并被保留至今的还有九部之多,都列入《大藏经》中。我们要想更深广地认识地藏菩萨,就应参研这些经典。
有关示现地藏慈悲智慧功德最重要的经典,是玄奘大师所翻译的《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此经以弘扬大乘戒定慧三学,及菩萨法式为主要内容,其中有关禅定部份--「修定业轮」,有特别全面而精细微妙的开示,一切大乘修行人不可轻易错过。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