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论怎样做好一位出家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久仁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论怎样做好一位出家人
  久仁
  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分正法、像法和末法,而我们不幸生在末法时期,去佛已远。在这个末法时期,我们可以算得上是很幸运了,因为出了家,归依了佛门,做了佛弟子,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如古德云:“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但是现在佛教中也有一些出家人的发心并不纯正,不能认真修学佛法,这样的人就是佛教中的大罪人。
  谈到“末法”,它的意思是佛法经过五百年的正法时期,和一千年的像法时期之后,进一步的衰落,就到了末法时期。法本来是无所谓正、末的,之所以会衰落,是在于一些“学佛”的人未能真正依照佛的教义去做而造成的,因为有一些人对佛法是闻而不学,学而不修,这才使末法来临,面临这样的末法情形,有良知的出家人又怎能视而不见呢?作为出家人,住持佛法、护持佛法是我们的任务啊!古德云:“佛教兴亡,佛徒有责。”所以我想我们在这个末法时期,想要护持佛法必须从自身做起,再去影响他人,就如《十住毗婆沙论》卷十四云:“若人自不善,不能令他善;若自不寂灭,不能令他寂,以是故汝当,先自行善寂,然后教他人,令行善寂灭。”有感于此,要想挽末法为正法,我觉得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不妥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一、作为一位出家人必须对佛教有正信。
  信是学佛人的根本,是第一步要做到的,在《法华经·譬喻品》说:“汝舍利弗,尚于此经,以信得入,况余声闻。”所以信是我们必须有的,只有深信才会精进修持,才可以证得圣位。《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所以我们要具足正信,相信经典,相信祖师大德的教诲语录。只有深信菩提,善根才会开发出来。
  佛教中主要讲的就是要深信因果,有什么样的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正如《涅槃经》讲的:“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又如《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还有儒家《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见因果不但佛家讲,儒家、道家也是一样讲。可是还是有很多人不相信因果,不信的原因就是不了解因果。佛法告诉我们,众生的果报不可思议,业力亦不可思议。佛教对因果讲得很清楚,把因果分为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就是我们由过去世造的业,到今生成熟了,所以就在现在受报,在过去业中还有今生未成熟的,它会等到未来成熟受报。在今生受报之中,不今有过去世的因成熟而招感来的,还有今生造业成熟而受的报。在今生造的业未成熟的,它会等到未来成熟受报。未来世中的果报,不仅有过去世造业成熟的报,还有现在世造业成熟的报,还有未来世造业未来世成熟的果报。这就是佛教的三世因果,只有我们了解了因果,才会相信因果,要知道有因必有果,只是早晚的事情。
  因果业力就像同时种下两颗大豆,甲颗大豆很快发芽成熟,而乙颗却没有发芽,这里原因就是甲颗大豆它的雨水充足,阳光好,所以生长得快;而乙颗就因为雨水、阳光几个方面的不适合而延迟了生长。因果的业力就是如此,由于细微难见,导致很多人不信或难以深信因果。
  对于因果我们不仅要深信,还要了解因果的业力,不仅要了解它的业力,还要知道善恶是不能抵消的。做了恶事不受恶报,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你不造业,只要造了,无论善还是恶都会有报,如果种下恶因招受果报时我们应该面对,不能抱怨,我们要认识佛教中的一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想彻底解脱,唯一的方法就是要修持佛法,破我、法二执,断尽三界无明烦恼,只有这样才可以免受轮回之苦。
  五根之中“信”为道,信是如此之重,所以我们出家人必须要对佛教深信不疑,做一位出家人不怕怀疑,就怕不信,怀疑可以一步步改变,而不信就很难了。在《法华经》中说:“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这里讲“一称”是发自内心的一称,是没有丝毫怀疑的“南无佛”,只有深信才会得度,想不再轮回,必须从信做起——信佛,因为佛是从凡证圣的大圣人,在《大乘起信论》中讲到:“信佛有无量功德,当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佛是彻底觉悟之人,信佛有很大功德,佛菩萨都可以加持我们、帮助我们。正如《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的:“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所以我们要相信诸佛菩萨,要相信佛法,我们现在是去佛已远,诸佛菩萨给我们留下了修学的方法,佛经就是我们修学的依靠,我们只有对经典深信不疑才会了脱生死。在三归依中“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信法可以得到如海的妙慧,不可思议的功德,我们又怎么能怀疑?信僧,僧是三宝之一,我们离佛已远,僧是传佛语之人,一切的经典都要靠僧人去宣说。僧人所讲的是依佛经所说,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对僧人所讲的佛法深信不疑,依着僧人指示的道路去修学,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利益。《大乘起信论》讲:“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可见三宝功德,难尽赞扬,我们只有对佛法僧深信不疑,才不会行恶,才会精进修学佛法,才可以长养一切功德。没有信仰的出家人,只会对佛教带来伤害,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痛苦。
  二、对自己的身、口、意要能忍
  忍辱可以降伏嗔恨,若一念嗔恨起,八万障门开,嗔恨是一种愚痴的行为,因为他不了解佛法真实含义,佛法不单单是说的,更重要的是在于修持,要能做到。一位学修并用的人才可以称为真正的出家人。佛教讲忍辱,是要做到身不行、口不动、心不恨。《法华经》安乐行品中说:“若菩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做为出家人我们主要的“工作”就是如法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不好的习气,把不好的修改过来,才称为修行。在对自己的身、口、意修行中,修忍辱是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有是非就会让我们生起烦恼,若不修忍辱,我们的烦恼会越来越重,烦恼越重自己就很难修证,很难证悟。我们要常常想到自己出家是为了离苦得乐,是为了转迷成悟,是为了不再轮回。我们出家人必须要忍辱,不然就不会柔和善顺,不然又怎么称为慈悲的出家人呢?
  忍辱可分为生忍和法忍。生忍就是对于众生的打、骂、诬、陷,都要有颗宽大包容的心。前面讲到相信因果,到现在又说到生忍。实际众生对我们的打、骂、诬、陷也都是因缘果报的关系,有什么因招什么果,我们要对自己所遇到的困难都能看得破,众生打骂我们,就象我们还债一样。假使实在很痛苦,我们可以回光返照一下,究竟烦恼从什么地方来,从外面来吗?我,要明白一切的相皆是虚妄不实的,就如《金刚经》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既是虚妄之相我们又怎么能执着?如果是自心生的烦恼,我们可以想一想,我是四大假合的,我眼所见的是虚妄的有为法,耳所听的是有为法也是虚妄的,我们又怎么能相信这颗妄心呢?我们了知这些都是虚妄的,自然不会痛苦了。
  法忍,是对于风、雨、雷、电等饥、寒都可以忍,这种对自然的忍,在修行中也是有一定的困难,不过我们能对这一切有为法看破,到这里自然也好办了。因为我们都知道一切有为法皆是虚妄相。又正如古云“起心动念皆是妄。”我们只管修行,不要被外境所转,心中生起的种种烦恼,只要能够安忍看破,那就是修行了,如《楞严经》中所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狂心安忍看破般若,妙慧才会显现。
  在前说到修行忍辱是对治自身三毒之一的嗔毒,若把嗔恨降伏了,已经表示我们不被外相所迷,不迷就是不愚痴了,不痴又怎么会贪?释迦牟尼佛说:“修行忍辱,在事相上不仅降伏了他人的忿怒,也胜于自己。”真正的忍辱是身不暴行,口不恶行,心不恨行,从这三方面能安乐行才叫真正的忍辱。
  三、对一切众生都应该恭敬、帮助
  今生有幸出了家,是多生集来的因缘,出家人被称为三宝之一:僧宝。之所以称为僧宝是因为他可以续佛慧命,可以住持佛法,所以人们对出家人是很恭敬的,称我们师父或法师,受到这样的尊称,是凡夫就难免会起我慢的心。我们是出家人也都知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本性,只因为执着迷恋世间假相而不能证得,人人都有佛性,将来都可以成佛,我们又怎么可以轻视呢?在《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说:“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众生皆是佛,众生是被迷的佛,而佛是开悟的众生,众生和佛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华严经》中云:“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既然没有差别又怎么可以轻视呢?我们常用牛羊眼看众生,看到他们行恶就骂他、恨他、看不起他。我们想一想,是众生在帮我们修行,因为他们作为我们修行的目标、修行的对象,假如没有众生的障道因缘,我们又怎么会修行精进,修行忍辱,没有众生示现的懒惰,我们又怎么会精进,没有众生就不会知道什么叫见思、尘沙、无明。有了障碍才会去修行,没有障碍的话,就不知道去修行。是众生给了我们这样的环境,我们才可以修证,就像提婆达多,多次骂佛、诬陷佛,还推石伤佛,对众生来讲,提婆达多是个大恶人,而对佛来讲,他是位大善知识。
  众生如此地帮助我们,我们却不懂感恩,反而去嗔恨,轻慢他们,这是多么愚痴的行为。就如佛教讲,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所以我们对一切众生都要恭敬、感激。
  做一位出家人,目的是转迷成悟,离苦得乐,责任是护持佛法,让众生都能闻到佛法,都能离苦得乐,都能破执证圣。正如佛教讲的:“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报恩是佛门讲的慈悲,出家人就应该慈悲对待一切众生,我们不能只想自己如何好,也要想到身边的众生,我们不能仅仅口头念:“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而要用实际行动去做,去真正帮助众生。人和人之间要沟通,才会融洽、才会互相信任,因此我们在平常的时候就要和众生沟通,帮助他们,不然就像《禅林宝训》中黄龙慧南禅师说的“是以天地不交,庶物不育,人情不教,则万事不如。”我们从这句话中了知和众生交往结善缘是很重要的,自己德行再好,如果不去帮助众生,那就不算位慈悲的出家人。《禅林宝训》中演祖讲:“惠而罔德,则人不敬;德而罔惠,则人不怀。”有惠无德只会让众生表面感激你,而不会怀念你,有德无惠,则众生会对你的德行敬佩,但是不会永久怀念你。惠德不能分开,只有我们做到这两点,才可以光教传道,才可以让佛法如阳光一样遍照宇宙每个角落。
  众生给了我们修行的环境,让我们从烦恼中得到了菩提,众生是我们的恩人,我们要知恩报恩,用宇宙的真理(佛法)去帮助众生、教化众生。在帮助众生时我们不要有分别心,对待众生,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只要有缘都要平等对待。《梵网经》云:“视一切男子是我父,视一切女人是我母。”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都是对我们有恩的。我们又怎么能分别好坏呢?我们都是六道轮回的众生,生活在痛苦之中。若我们再不去教化、不去帮助,那他们不是更苦吗?众生是平等的,都是佛,佛法也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学修。所以不要放弃每一位众生。
  四、我们佛教徒要和合
  佛法从印度传到东土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传到中国后,汉地佛教分出了八大宗派(天台、华严、唯识、三论,禅、净、律、密),主要是为了众生在修行中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法门修持,八宗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众生解脱证悟。
  佛教虽然有八宗,但其目的是一致的,各有各的特色,也不能讲谁是谁非,可是我们今天来看看,似乎每个宗派在弘扬自己的法门时,都会贬低别的宗派,最后不仅给自己种下了恶因,还让在家学佛的人对佛法迷失了方向,最后对出家人也失去了信心。为了自己破坏别人,这才让人心痛。我们要知道律宗曾有道宣律师、弘一大师;净土宗印光大师;禅宗初祖达磨、六祖慧能大师;天台宗有智者大师……我们难道说这些祖师都有错吗?我们不了解别人就不要乱说,不然只会给自己种下恶种。《寒笳集》净社铭:“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每一个宗都有着深奥的意义,不然祖师也不会成立各个宗派。每个宗也都是符合佛意的,不然也不能在佛教界立足、流传至今的。所以我们不要胡乱毁谤别人,也许是有些人学某个法门时,误会了祖师本意,但是我们可以私下讨论,不要抓住一个把柄而毁谤他宗。
  僧的意思是六和合,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戒和同修,意和同悦,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这样才可以称为僧。我们僧人生活在一家里,我们只有把家建设好了,才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中国有句老话:“家不和,外人欺。”这句老话对我们佛教来说是:如果我们不和合,不要外人破坏,我们自己就会破坏自己。佛法要靠僧人才可以流传下去,所以我们应该团结一心,维护佛教,发扬佛教,我们大家互相帮助,互相赞叹,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我们自己的家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的力量才会更大,才可以帮助众生早离苦海。
  总结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但是我们今天不仅得到人身,而且还出了家,佛的慧命要靠出家人来续,我们今天身上负着住持佛法的重大责任,佛教的兴和衰都要看着出家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虽然今天面临末法的情景,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做好自己的本份,好好修持自己的行为,做好一位出家人,我想末法时期也会有正法的情景出现。我们找到末法之因,才好让正法久住,现在佛教最大的缺点是缺少信仰,正因为我们没有信仰才会对因果失去重视,正因为信仰不坚定,才让自己远离三宝,就像前面所讲:“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是功德的根源,只有信仰,才会长出善根,要想做好一位出家人,必须要从信仰开始,相信三世因果,相信佛、法、僧三宝,才可以一步步走向修持的道路,出家这条路是大丈夫的行为,但是在这条追求离苦的路上是很艰苦的,不同的路有着不同的苦,我们现在是执着的凡夫,向着开悟的佛道行走,这是一条伟大的路,同样也有很大的苦。在修持中我们往往因为种种烦恼而障道,不能前进,我们要把烦恼看破,要知道世间的苦是我们幻化而成,并非长久,就像前面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了知一切法虚妄,就不会起烦恼了。做到这样的观想,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忍辱,只有忍才会观想,才会了知一切法空,才不会执着。忍辱是修行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佛教讲“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从这可知忍辱之重了。我们是出家人,是大慈悲的出家人,若是在家学佛者见到我们师父动不动就大发脾气,他们肯定会对佛教失去信心。做好一位出家人就是要把坏脾气除去,只有除去恶的习气才好修行,才可以称为出家人。
  出家人是有一种慈悲心的人,不是见到众生不帮助的人。我们天天讲要慈悲,而不去帮助别人,这不是打妄语吗?我们要知道一切的众生皆有如来本性,只是因为执着妄想而不能证得。我们对一切众生都要恭敬、都要帮助,用自己的菩提心去帮助众生、教化众生。只有这样大慈大悲地去做才会让众生对出家人恭敬,才会一步步迈向佛道,救度众生是我们出家人的本怀、责任。帮助众生中法施最为第一,《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云:“是名第一之施,而于诸施之中,最尊最上,以法供养诸如来故。”法施最为第一。今天佛教有所不同,佛教分八大宗,各宗也有各宗的宗旨,净土宗叫人念佛,律宗让人持戒,无论何宗何派,我们佛教徒在给众生讲法时,千万不可胡乱毁谤他宗他派,因为每一宗都有它的妙处所在,不然也不会长流于世,我们不能看到学律的没持好律而毁谤,我们要了解有因必有果,今天种下毁谤之因,必遭痛苦之报,要了解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家庭的安慰都掌握在家里人的手中,我们要团结、和合,要知道我们是和合僧,不合怎么称为僧。所以要想做好一位出家人必须和合。
  佛教兴亡,佛徒有责!佛法需要我们住持、传播、发扬光大,我们是佛教中唯一可以续佛慧命的人,我们只有把自己做好,才好帮助他人,只有这样才好让正法永住于世。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菩萨乘及六度
下一篇:论 因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