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招宝的大千慧照
定海招宝的大千慧照
黄夏年
浙江镇海招宝山原有观音寺刹,宜徼福者就此进香。山上僧数十人焚修,其中一应净室,悉行驱遣。布施钱粮,宜为借守,量给寺僧,余充官饷。观音寺即宝陀寺,据说寺内“崇阶”邃殿杰阁飞甍,蔚为巨观。登而望之,其南玉环乌沙普陀诸山如浴凫浮鸥灭没于洪波骇浪中,而台温往来之程,指顾可得。其北一望,陈钱壁下为江浙分界,苏松沿海诸郡可以一舟飞渡。其东则岑江螺峰固昔时驻兵之所用,以控扼海道。其西循龙山泽山之麓迤逦而转,可达杭越,声息甚。盖一寺之中四顾苍茫而历历形胜已在指掌中。他若旭日初升,波涛尽赤,饕风间作,蛟龙昼鸣,抒达士之壮怀,供词人之吟咏,又不待言矣。“顾岁久弗葺风雨侵蚀,丹青漶灭。”?可见在“招宝山顶望日出,海云生树石岩屋,听风雨迥异人世”,?是何其酣畅的一件人生快事!
一、东屿德海之“无事底人”
元末明初,宝陀寺有著名的僧人大千慧照禅师驻锡。大千是临济宗南岳下第二十二世弟子,他的师父是杭州灵隐东屿德海禅师。东屿是净慈巩禅师法嗣,《五灯会元·续略卷》?第三上、《五灯全书》?卷第五十、《增集续传灯录》?卷第五、《续指月录》卷六、《续灯正统》?卷二十二、《续灯存稿》?卷第六,《继灯录》?卷第四等皆记载有东屿事迹。
东屿,台州临海陈氏子。其母舅智益,为苏州寒山寺僧。14岁从蜀僧安石出家,及受大戒。参石林巩于承天。巩问:“如何是汝自己?”东屿拟议,巩便推出,东屿仍疑。一日为病僧市药,路忘所向,刚回寺里,适逢巩开门,巩问:“尽大地是金刚正体,何处着上座?”东屿拟对,巩便打,从此彻证。巩迁净慈,命东屿为侍者。一日巩在室中问:“云国师三唤侍者,意作么生?”东屿曰:“不是失却猫儿,定是失却狗子。”巩曰:“是孤负,是不孤负。”东屿曰:“瞒人自瞒。”巩以竹篦击之曰:“亢吾宗者,海子也。”东屿初入佛门,不知本来面目,石林巩用夺人不夺境的方式,以单刀直入机锋棒喝,提示他金刚正体遍地都是,不必到处再觅上座,东屿终于觉悟,知道一切皆由心造,心即是佛,不必再在心外觅佛。他应答巩禅师三国师语,得到了巩禅师的印可,认为“亢吾宗”者,非东屿不可。
东屿后来离开石林巩去育王寺见横川如珙禅师,川在室中垂语云:“南山笋,东海乌。”东屿遽掩其口,曰:“请师更道。”川推开他说:“朝看东南,暮看西北。”东屿拂袖便出。川遂以藏钥留之东屿。在育王寺,横川用夺境不夺人的方式,以看话禅形式垂语示法,堪验东屿的悟性,东屿不接横川的话头,拂袖而出,表示禅不可说,横川知其有悟性,于是将一代禅髓尽数传给了东屿。
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东屿开法于天台寒岩。元贞九年(1305)迁姑苏寒山。至大二年(1309)再迁昆山东禅寺。这时他已经在禅门鹊声鹤起,引起朝廷的注意。至大四年(1311)元武宗对东屿赏赐有加,赐玺书、金衤阑裥袈裟。皇庆二年(1313)东屿复迁中天竺。延佑二年(1315)朝廷下诏东屿主净慈。东屿晋院之日,走到山门时曰:“清净慈门,一湖秋水,入得不入得。虎咬大虫,蛇吞鳖鼻。喝一喝,众盈万指。”净慈寺位于风景秀丽、水清如许的杭州西湖边上。西湖一抹平静,却深不可测,禅法就像西湖水一样,也是不可随意得到,所以它“入得入不得”。东屿又在净慈灵隐室中垂语曰:“手握利刃剑,因甚猢狲子不死?”曰:“咬破铁酸豆兼,因甚路上有饥人。”曰:“波斯去帽,蔗咬甜头。”又曰:“鱼以水为命,因甚死在水中?”猢狲不死、路有饥人、去帽甜头、鱼死水中,这些都代表了事物的本性,东屿在这里用人境俱夺的方式,旨在通过一些身边常见的事情,说明佛教的无常道理。就像手握利刃,去杀猢狲,不一定能杀到。鱼儿虽然离水即死,但是它在水里也不一定活,所以世界上的事情皆为不定法,没有常法。
作为临济宗的传人,长期的修行实践,东屿可说是将临济禅法已经用得烂熟于心了。史载他“常颂俱胝竖指曰:‘深深无底,高高绝攀。思之转远,寻之复难。’”?说明他的禅法是很有特点的,不容易一下领会,也要人常常思寻。《增集续传灯录》卷第五载东屿与僧人的问答,可以代表了他的禅学思想一斑。东屿法语如下:
有僧问:“如何是佛?”东屿云:“牯牛背上立乌鸦。”僧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真州望长芦。”僧云:“如何是法身?”师云:“德山卓牌。”僧云:“如何是法身向上事?”师云:“劈来也好做柴烧。”僧问:“如何是衣线下事?”师云:“仙人礼枯骨。”僧云:“作么生是仙人礼枯骨?”师云:“六脚蜘蛛上板床。”僧问:“描貌不得处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云:“不厌笋斜出,岸悬花倒生。”僧云:“提掇不起处,如何是吹毛剑?”师云:“旱地千寻浪,青天一阵雷。”僧问:“如何是宗门极则事?”师云:“眼里瞳人踢绣球。”僧云:“学人不会。”师云:“人心似铁官,法如炉上堂。白玉阶前舞癞牛,虚空背上看扬州。眼中瞳子吹长笛,纸画仙姑踢气球。上堂,古今佛法尽知,古今机用尽会,按下云头不如无事好。释迦掩室不是无事?净名杜口不是无事?达磨面壁不是无事?黄檗掩耳不是无事?佛与祖师皆非无事底人,觅个无事底也,是腊月莲花。
临济禅法单刀直入,机锋峻烈,皆以迅速手段或警句使学人省悟,因而以禅风自由而显着于世。东屿与僧之间的问答,表现了临济的人境俱不夺的家风。僧人的系列提问,都是执著于禅病的表现,东屿所作的回答,无不是在启迪来人不要执著,为学人解黏去缚。“牯牛背上立乌鸦。”“仙人礼枯骨。”“不厌笋斜出,岸悬花倒生。”等等,都是日常常见的事物,没有什么稀罕的,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最终是要随缘任运,不希求佛、菩萨、罗汉等果乃至三界殊胜,迥然独脱,“无事底人”就是“古今佛法尽知,古今机用尽会”。
泰定二年(1325),东屿复迁灵隐。延佑四年(1317),九月初三日示灭,世寿72,戒腊57,朝廷赐号“明宗慧忍禅师”。生前撰有《六会语录》行世,行塔于育王寺后山之麓。弟子除大千禅师外,知名的僧人还有天宁竺云景昙禅师等人。
二、大千慧照之三关
《普陀列祖录》载,大千禅师(1288——1373),讳慧照,字大千,别号元虚,永嘉麻氏子。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认为,一生积善,将有好报。麻家就是积善之家,所以生出了像大千这样的上士。大千的父亲名均,母亲黄氏。大千骏利倍常,童年就有坚欲入道的决心,闻人诵习佛经,双手合十专心谛听。他的兄长了定法师在县里瑞光院出家。大千继走兄路,于15岁时随长老良公出家。良公知其为法器,收为弟子。第二年,禀持犯于处之天宁禅师,发誓究大不思议之事,蝉蜕万缘。他首先到杭州净慈寺谒晦机熙公。熙公即仰山佛智熙禅师,也称临安径山佛智晦机元熙禅师。晦机,俗姓唐,江西南昌人,初从西山明公祝发,后得法于四明育王山的闻物初观禅师。史载他“为人事亲以孝。事师以诚。昆仲之间以义。道友之间以直。训诲门弟。则严且慈。”元至元年间,育王寺珍藏的佛舍利要奉旨取出,僧伽总统杨琏真如躬请晦机求记述舍利的始末。因晦机工作出色,杨琏真如招请他与帮助自己,但是晦机以“我有老母”的理由而拒绝了。元末战乱峰起,晦机为躲避兵乱回到了江西老家。他虽然远离世间,但是仍然不忘俗事,曾经替从文天祥丞相起兵战死的元龄奉养母亲,因之当时以孝闻世。元贞二年(1296),晦机出主百丈山,在山中居住了12年。至大初年,应杭州净慈寺之请入院。晋院时朝廷百官出动,请扬宗旨,四方英衲。一时辐辏。晦机在净慈寺居住7年,又来到了径山,最后应江西百丈山信徒之请,回到百丈,3年后逝世于此山。终年82岁。骨灰葬在仰山金鸡石下。爪、发等被杭州的弟子起塔于净慈西隐。
晦机作为一代大师,法不当机,并没有对大千禅师产生影响。大千亲近晦机,却未契圆证。一日阅真净语,至“头陀石被莓苔裹,掷笔峰遭薜荔缠”时,默识悬解。头陀石是普陀山的一块巨石,凸出在山间,被青苔缠绕,看似摇摇欲坠,但却不坠。掷笔峰亦如头陀石,为普陀山揽胜之佳处,周围皆为树枝葛藤蔓绕。佛家头陀苦行,也如头陀石,又如掷笔峰,欲想解脱,总受诸事缠绕,不得有期。因此大千看到真净的话,悟到自己的禅病所在,一时汗流浃背。这时东屿海公提唱于苏州荐严,大千前往谒拜。东屿问:“东奔西走,将欲何为?”大千答:“特来参礼尔。”东屿又问:“天无四壁,地绝八荒,汝何地措足耶?”东屿开示大千,指出东奔西走,随处求拜,最终找不到立足之地,仍是无用功的表现。大千听后,拍案退出。东屿知其夙有所悟,将其召回,反复勘辨,大千回答得体,言词犹如掷丸飞舞空中。东屿非常赏识,给予奖掖,留大千在身边,执侍左右。
元延佑二年,东屿迁净慈,邀请大千前往分座。大千以为心法既通,不阅藏教,无以阐扬正法,耸人天之听。于是主持大藏经事于本地的万寿寺。天历元年(1328),大千应当乐清明庆寺之邀入寺,他召集全寺僧众诲之曰:“佛法欲得现前,莫存知解。缚禅看教,未免皆为障碍。何如一物不立,而起居自在乎。所以德山之棒、临济之喝,亦有甚不得已尔。”大千指出了修习佛法的障碍,要求众僧不要粘缚知解,以一物不立的思维来获得“起居自在”,如是做到佛法现前。众僧听了他的话后,悦绎而去。
至正十五年(1355)大千禅师迁四明宝陀寺。早先寺里因以诉讼而被废置,大千禅师厚德载物,来了以后,以讼兴辨难太迫,出家人不必计较的宽慈心态,提出:“我佛得无诤三昧,所以超出群品。我为佛子,可不遵其教耶?”众人听了以后,都觉得有道理,于是不再计较了。传说当时寺僧曾经梦到一神人衣冠甚伟,飞空而来,曰:“我从阿育王山来,欲请大千师赴供耳。”不久,元朝廷宣政院敕请大千禅师住持阿育王寺,众人皆以为玄应灵验。
大千禅师在育王寺住了9年。在管理育王寺期间,他一直注重广敷禅法,接引群生。他在受临济宗黄龙派的影响很大,说法中充满了对黄龙祖师的模仿和演绎。例如他在室中手握木蛇问学者云:“唤作木蛇则触,不唤作木蛇则背,速道,速道。”学者拟议,大千便打。这是禅宗黄龙祖心背触公案的翻版。“黄龙祖心(1025—1100)室中常举拳问僧曰:‘唤作拳头则触,不唤作拳头则背,唤作甚么?’”莫有契之者,丛林称之“触背关”。“触”是一种有对象的接触,此外喻为手心。“背”是翻过来的手背。拳头卷起时是触,摊开手掌是背,黄龙祖心禅师接化学人,让人明白事物的虚幻,唯有自性自心才是真实的。大千禅师的木蛇公案也是同样的道理。木蛇是用木头做成的,本身不是蛇。因此称为蛇即是触,不称为蛇又是背,进退两难。这是用因明的道理揭示人的语言是不能周全的。
他上堂说法曰:“世尊三昧,迦叶不知。迦叶三昧,阿难不知。阿难三昧,商那和修不知。棒打石人头,剥剥论实事。”禅宗史上说,印度有二十八祖,佛祖掂花,迦叶会心一笑,释迦牟尼佛乃知迦叶知佛三昧,以心传心,将心髓传于迦叶。迦叶再传阿难,阿难再传商那和修等人,最后由菩提达磨到中国,将以心传心的禅宗传给了中国僧人。大千禅师提出禅宗史上早期的以心传心的方式,并不是要否定佛教,而是强调重要的是开发自性,向内寻求,求证内心成佛。以心传心仍是向外觅佛,故是“棒打石人头,剥剥论实事。”他又上堂举法灯云:“无根兮得活,离地兮不倒,日用尚不会,更于何处讨?”无根与离地都是超出日用常情,不属于日用之事,因此无处可讨。又云:“切忌唤钟作瓮。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唤作无根得么?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雕,唤作离地得么?日用尚不会,会又会个什么?喝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唤钟”是佛堂六物之一,又称半钟、小钟、饭钟。形状类似梵钟而较小,一般高64至80cm,悬吊于佛堂内,用以报知法会等行事开始,故亦称行事钟。挂于库里檐下之唤钟,于用饭时敲之,故亦称饭钟,指禅林中学人独参师家时,侍者传唤学人入内时也敲唤钟。瓮是瓦缸。大千禅师指出,唤钟能发出声音,瓮也能发出声音,但唤钟与瓮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东西,不可以混同。梁代傅大士曾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此四句偈成为禅宗僧人常引用的话,杨岐方会、东山法演、圆悟佛果、密庵和尚、宏智禅师、护国月、丹霞淳、石霜楚圆、护国惠本、天童正觉、天台德韶、山翁道 、雪峤圆信、博达隆、天裕禅师、慈门圣禅师、石雨方禅师、道行禅师等人都引用或对此偈作疏解。但是这个偈的最初出处并不出自于傅大士,而是来自于《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是中国道家的代表人物,主张清净无为的思想。老子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说,有一种物是混沌生成的,先天地而生,无声无息,高旷无比,自在地独自运行,从不停顿,可以被看作是万物的天下之源。我不知它的名字,只能勉强地用“道”这个字来称呼。所以这句话的中心意思是“道”是宇宙万物之母,寂寥独自存在。傅大士被认为是禅宗人士,他采用老子的话,组成四句偈,其意还是在于说明宇宙万物中,有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存在。但是傅大士的偈的重心不在前两句,而在后两句,前两句只是说明宇宙的现象,后两句则是强调作为万象主时的自由度,亦即只有做了“万象主”时,才达到了不受时空限制的自在出入的境界,这也是超越情识的境界。所以后来的禅宗大德在引用此偈时,都强调了这一点。如澄江大兴在天裕禅师:“上堂。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大众还识万象主么?若也识得,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如或未然,却被声色之所笼罩,寒暑之所迁流,不得自由,处处为碍,逗到眼光落地,一似落汤螃蟹。莫言不道。”可见,“唯我独尊”就是自在出入的“万象主”的境界了。大千禅师也是强调的这一点,他认为,无根和离地都是超出常情的认识,日用都不能对它们有约束的作用,所以洞见本性才是真,尊重事物原有的特性,西风吹渭水,催促秋天到来,落叶铺满了长安城内外,这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因此他上堂云:“古德道结夏已五日了也。水牯牛作么生?又有道结夏已十日了也。寒山子作么生?聊成一偈,举似大家,一头水牯一寒山,困则眠兮饥则餐。终日拈香并择火,不知身在画图间。”水牯牛在佛教喻为悠闲适在,潇洒自如的情形,寒山子乃是禅门中狂狷不羁、自由自在之人,因此要像水牯牛和寒山子一样,“困则眠兮饥则餐”,进入一个随心所欲的境界。可惜的是世人现在还在“终日拈香并择火”的著相中打转,没有有看到自己本身就在一片春景的自在图画中。
大千在寺里还以三关语堪验参学来寺之人。所谓“三关”,就是三句话或三个问题,但是这三句话必须非常关键,能够予人启迪。佛教非常注重启发式教学,因此善于用一些提问或某些有意义的语言来让听者得到自己的体会与思考,最终获得智慧。三关的手法,在佛教一些派别中都存在过,如天台宗慈云遵式曾有楞严三关,但其目的并不是启发来者,而是教训狂妄之人。禅宗临济派对三关发明尤著。如宋代黄龙慧南禅师就常以三语启问学者。黄龙三关是:“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我手何似佛手?”“我脚何似驴脚?”此三问在于消除行者对“相对差别相”的迷执。在佛教看来,人人皆因前世因缘转生而来,无法超脱业报轮回之轨则;人之心性与佛相同,皆有成佛之可能;人与其他众生,于本质上皆无二致,既能共同轮回六道,也能觉悟成佛。所以黄龙三关名闻于世,被天下丛林称为“黄龙三关”。
大千禅师的三关是:
其一曰:山中猛虎以肉为命,何故不食其子?其二曰:空无向背,何缘有南北东西?其三曰:饮乳等四大海水,积骨如毗富罗山,何者是汝最初父母?
禅宗的目的是予人解脱,要人悟道,因此三关无疑也有了让人开悟的三个阶段,即由本参(初关)、重关、末后关三部分组成。一般认为,由参话题引出无漏慧,由无漏慧,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名为初关。既见性已,以无漏慧对治烦恼,到烦恼伏而不起现行,方名重关。烦恼伏断净尽,任运无用,是最后一关。大千禅师的第一关以常情引出话头,指出有情之向善的一面,意在众生都有成佛之心。第二关以世界本质来说明万事皆有自性,其自性即为空性,意在让人不必执著,生起空性的认识。第三关以佛教无常观来说明,外在的事物皆为虚幻,最初父母即是本心,喻人断尽烦恼,达到空无的认识。大千的三关因为显示了逼拶念头的顿悟功行,故有直指人心的反省功用,时人称“此三关最为峻切”,可惜契其机者不多。
大千禅师住阿育王寺九年,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退居转到妙喜泉居住,他修筑一室曰“梦庵”,自号“梦世叟”,过着掩关独处的生活,即使凝尘满席也义无反顾。明朝洪武六年(1373)十月朔,大千召集门弟子曰:“吾将西归,汝辈有在外者,宜趣其还。”过了7个月他又嘱咐办理后事,沐浴更衣,索纸书记。书已,恬然化灭。戒腊70,世寿85。圆寂后荼毗,牙齿眼睛及数珠不坏,舍利五色灿然。起塔于梦庵后山。有语录若干卷行世。弟子时蔚,号万峰,为堂中第一座。朝廷谥号为“佛德圆明广济”。
大千禅师一共在世85年,其中79年是在元代,所以他是元代佛教禅宗的一位高僧。为大千禅师撰写传记的普陀山僧人通旭对大千有一个评介,曰:
“凡一灯所传,一雨所润,虽浅深有殊,各得分愿。师智度冲深,机神坦迈,昼则凝坐,夜则兼修净业。真积力久,觉观湛然。非言辞所可拟议。且服用俭约,不如恒僧。虽不与时俗低昂。贤士大夫知其诚实,不事矫饰,多倾心为外护。其遇学徒亦以真率,或以事忤之,而声色不变动。出语质朴,不尚葩藻,而指意超于言外,名闻燕都。”
宋文宪公专门为大千禅师撰写了碑文,其铭曰:
万缘纷纭,逐物而竞,曷以摄之,实惟禅定。禅定斯何?言辞罔宣。浮翳尽敛,月轮在天。初分一灯,千焰交映。如百炼余,金色逾胜。师之挺生,锐思绝尘。万里咫尺,欲趋顿门。片简虽微,中具全体。瞥尔触之,凡情尽死。从抵硕师,勇决其私。振迅奋掷,类狮子儿。出世为人,澍大甘雨。法雷轰轰,震惊百里。海岸孤绝,潮音吐吞。与此大法,殊流同源。神人飞空,持疏来谒。孰知玄微,若合符节。彼舍利罗,宝塔昼扃。助我发机,灵光晶莹。翩然西归,跌坐而灭。示不坏相,火中珠结。生死之关,鲜执其枢。坦然不惑,如人归庐。前修渐遐,后武思厉。不有昭之,遗则沦坠。太史着铭,勒石山樊。虚空有尽,师道永存。
注释:
?《浙江通志》卷二百六十二。
?沉恺《登招宝记》,《明文海》卷三百五十五。
?明支提山嗣祖沙门净柱辑。
?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超永)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超揆)较阅进呈。
?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前住持比丘吴郡文集。
?南海普陀嗣祖沙门西蜀性统编集。
?明嗣祖沙门东吴通问编定,笠泽居士华亭、施沛汇集。
?鼓山嗣祖沙门元贤辑。
?《五灯严统》卷第二十一。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九。
《续指月录》卷四。
《禅苑蒙求》卷下,续一四八·一四上。
《五灯全书》卷第九十五。
明文集《增集续传灯录》。
《佛祖统纪》卷十《慈云传》载,慈云遵式居天竺寺时,有贵官注《楞严经》,持稿求师印可。慈云对其说:“阁下留心佛法,诚为希有。今先申三问,若答之契理,当为流通,若其不合,当付此火。”贵官同意。于是慈云说:“真精妙元性净明心,不知如何注释?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为是何义?二十五圣所证圆通,既云实无优劣,文殊何得独取观音?”其人闻之不知所措,无法置答。慈云即举稿付火中。“楞严三关”之名,由此而来。T49·208下。
《五灯会元》卷十七《黄龙慧南章》。
《普陀列祖录》。
《普陀列祖录》,住山比丘通旭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