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台湾佛教>>正文内容

当代佛教放生的新思维:积极护生─以台湾为探讨中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当代佛教放生的新思维:积极护生─以台湾为探讨中心
摘要
放生的本意是爱护生命,但行为本身的后果却未必能够符合本意,甚至与本
意相悖,人们藉著将动物放生来向上天祈福,而因为被放生的动物是由动物商所
提供,商人又是向其他鸟兽商或猎人取得货源,本地及外来物种都可能被当作放
生动物,因此放生一旦沦为具规模的商业性活动,不但与爱护生命的本意相违
背,更间接破坏了生态网的平衡。然而,这种情形在台湾正以放生法会的形式进
行著,如何以环境教育对宗教放生的行为与观念作转化,保留其爱护生命的精
神,以生态保育的理念与作法取代狭隘的放生观念,放弃刻意维护传统放生形式
的活动,符合当下生态环境的需求,真正实践爱护生命的理念,也就是“积极护
生”。
关键字:佛教放生,护生,生态,环境
一、缘起:
这学期参加了由陈建志老师主办的校园栖地营造研习活动,其中有一项行程
是到法鼓山参观他们自己做的河川生态工法,当时觉得这真是一个特别的团体,
当大家把生态工法的议题炒的沸沸扬扬时,原来他们已经做过了,而且似乎比生
态工法的模范→大屯溪作的还要讲究,活动之后,我又对法鼓山私下做了一些研
究,惊觉原来不只是生态工法方面的成就,更惊人的是他推动的‘积极护生’更
是融合了环境生态的观念,我觉得真的很不错。因此我就想看看还有哪些宗教团
体对于环境有如此大的用心,在放生方面,有新的思维,而不局限在传统的仪式
性放生,以及环境教育的介入之后,能够影响什么?
二、内文
〈一〉前言
放生行为的本意是? 了爱护生命,但是行为本身造成的后果却未必真能符合
本意,甚至与本意相悖。放生一旦沦为规模性的商业活动,所造成的后果,却显
然与爱护生命的本意相抵触。然而,这种情形在今日的台湾也以放生法会或其他
形式进行著。这种活动有其历史演变,以‘西湖老人繁胜录’中所描述?四月八
日,西湖放生池建“放生会”,顷者此会所集数万人。太平兴国传法寺向者建“净
业会”,每月十七日集善男信人、十八日集善女信人?,而明末佛教四大僧的云
栖袾宏〈莲池大师〉他在《竹窗随笔》中有〈如来不救杀业〉、〈食肉〉、〈斋素〉
等文;又在《竹窗二笔》中,写有〈衣帛食肉〉、〈戒杀延寿〉、〈放生池〉、〈医戒
杀生〉、〈因病食肉〉等篇;在《竹窗三笔》中,也有〈杀生人世大恶〉、〈杀生非
人所为〉、〈人不宜食众生肉〉等文,鼓励戒杀放生 。我们就可窥见放生活动的
盛况,有此可知,当今的商业放生,并不是新的现象,而是此活动的延续与变形。
要改进这种现象,便需要以环境教育对‘放生’的行为与观念作转化,保留其爱
护生命的原始精神,舍弃不合时宜的做法,以生态保育的理念与做法来取代形式
化的狭隘放生观念,放弃刻意维护传统放生形式的活动,实践爱护生命的理念,
也就是‘积极护生’。
在佛教的放生观点中,认为所谓放生,就是用钱赎买被捕的鱼、鸟等 动物,
将其放回江河、山野,重获生命自由。放生是戒杀、素食的发 展,如果说不杀
生、食素是对生命的消极保护,那么,放生就是对生 命的积极保护。在佛陀时
代,就有专门保护生命的器具,名“放生器 ”。佛陀所处的地区,天气炎热,生
命繁盛,出家人日常饮水,其中 多有生物存在。为防止杀生,佛教徒取水时,
必用滤水袋过滤,再将 所得的小生物放到专门的容器中,再将他们放到大江、
大河、大泉池 ,这一专门容器,就叫放生器。《护命放生轨仪法》中说:“观虫
滤 水是出家之要仪,见危存护乃悲中之拯急。既知有虫,律文令作放生 器者,
但为西国久行。”放生器的设置,为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保护 生命提供了实在
的工具。林朝成〈1999〉认为,放生的意义是解救生物的困厄。可通于实践道德
的意象,原始佛教认为这是惭愧心的作用。在‘梵刚经菩萨戒本’中,经由不杀
生,离杀生,护生、放生,教化众生,这一过程完成慈悲精神实践的面貌。
国内学者对宗教放生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及建议,刘小如,齐力 〈1999〉在
台北地区民众放生行为研究报告中提到许多南亚国家的人相信,将被抓的动物
‘放生’到野外能增加个人的功得。当放生行为是由寺庙神坛筹画举行时,通常
被释放的动物数量相当庞大,此种放生性行为我们称之为‘仪式性放生’。而陈
玉峰,1995,台中市放生文化的初步研究对放生活动的意见:
1. 政府可颁订各类型奖励或鼓励办法,提出积极放生方案, 包括私有地生态保
护区之设置、公有地保护区之委托宗教及学界合作代管与监测、 放生后生物行
为调查与保育教育之民间研究、 功德之替代措施或办法、制作放生即送死等保
育宣导影片或图书等等, 依阶段性改变民风作法,排订时间表,最后施以惩罚
且配合教化施业执行之。
2. 动物学界等应以实证调查,探讨并公布此等放生对台湾生态界之实际伤害或
影响, 以数据或本质叙述,普及向民众告知, 尤其先透由宗教界了解,从而杜
绝需求面的拓展,谋求缩减至消失。
3. 宗教界可鼓吹放生原义,配合政府各项办法,发展新时代保育与积极放生的
功德论。 宗教学界可先行举行各种研讨会、公听会等, 宣扬事实真象,甚至主
动要求政府配合之活动或任何具体保育内涵之实践。
4. 民间环保或保育团体可担任媒界或解说义工,更可配合学界进行研究调查,
从而推广普及面的民间保育网络及活动。
〈二〉积极护生的前奏:放生行为与观念的转化
放生是护生理念的一种特定实践面向,目的是爱护生命,不过,却由于
人类不臧,史的原本的慈悲善行变质成为杀生,反省商业的放生行为,可以
发现其行为模式是捕捉动物→囚禁动物→买卖动物→‘放生’动物。在这过
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到,动物原本是自由的、健康的,但却因为人类的这种
慈悲,爱护,没来由的被捕捉、囚禁,最后才被放生,思索大规模商业放生
行为根本不合宜,造成的结果可能有:
1. 动物被放生到不适当的环境,因为不能适应导致大量死亡。比如陆龟被放
生到海中、饲养的鸟类被放生到野外等。
2. 放生外来物种,由于丧失自然天敌,破坏原来的自然生态,使原生物种面
临危机。比如大陆画眉的放生造成和本土画眉杂交,基因污染。
3. 放生的动物经过捕捉、运送、关闭等过程,非死即伤。
因此我们必须对放生行为与观念的转化,在观念方面,可参考〈林朝成,1995〉
推动护生观念,不执著放生形式,以慈悲心为宗旨,以方便救护为手段行为,?
了方便救护,所以应当随时吸收正确的保育新知,发挥更积极的护生精神,更积
极的方式应是保存这些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共同阻止不当的猎捕压力。必需矫正
刻意买卖‘放生用动物’,以量化的积德求福的观念,而应导正为‘保护自然’。
而在行为方面,可参考法鼓山的做法:法鼓山圣严法师执行的护生做法是提供一
笔经费,与专业动物园合作。合作的内容则是收容、医护一些受伤、无处可归或
不适应当前环境的动物,请专家照料保护,等动物恢复健康,再评估是否有适合
个别种类放生的自然栖地,若没有,则考虑继续收留他们。这种做法,生物的来
源是那些原本就需要人为照顾的生物,不涉及商业买卖,不会波及无辜,而且,
真正对这些生命有帮助。
〈三〉积极护生的做法、愿景与发展
1. 生物栖息地,环境信托与大护生
护生的方式相当程度的解决了将放生原意曲解的问题,但从现实度考量,
由于台湾自然环境持续恶化、生物栖地锐减,如何才能捍卫、保护甚至回复部
分生物自然栖地呢?我们可以参考英国与日本‘国民环境信托’的做法或许可
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国民环境信托的内涵可以参照荒野保护协会的理念之一:
‘透过购买、长期租赁、捐赠或接受委托,取得荒野的监护与管理权,将之圈
护,尽可能让大自然经营自己、恢复生机。这种环境信托的方法是要人们团结
起来,一人出一些钱,保护这块土地范围之内的自然环境,使其成为民间的自
然保护区。参与这种信托活动的人们,也可以排班去监督、管理这块土地,使
其成为民间的自然保护区。这种做法对于秉持护生理念的佛教徒而言更能淋漓
尽致的发挥其慈悲护生的善念,由于土地信托的方式,所保护照顾的是一整块
土地,所以不但保护了以这块土地为栖息地的动物,也保护了这块土地上的生
态系统。以佛教护生的眼光来看,这种保护原有生物不受干扰的护生方式,更
合乎慈悲护生的真意;对于所护生的生命,也从原本佛教‘放生’行为所关怀
的动物,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真正贯彻了慈悲护生的实践,可谓之大护生,也
就是积极护生。
2.积极护生的其他实践路线
积极护生除了维护野生生物栖地的‘大护生’之外,也要关照城市中的生
物,尤其是日趋严重的流浪动物问题。以佛教为主的关怀生命协会为例子,不
但创办了‘台湾动物之声’杂志,更促进了动物保护法的设立,对于流浪狗的
收容问题也十分用心,推动保护野狗、收容野狗、? 野狗结扎的活动,如此一
来,流浪狗的问题就会渐渐减少。
〈四〉结论
宗教对台湾社会有相当大的引响力,从环境教育著眼,藉助宗教团体的力
量,扎根国人的环保概念,落实自然保护的目标,是可行之道。
参考资料:
? 林朝成 ,佛教放生与生态保育 ,般若 ,民84.12 页66-75
? 高长江 ,重访神圣: 大地的返魅--宗教文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保
护 ,宗教哲学,民88.04 页46-56
? 刘小如 齐力 ,台北地区民众放生行为研究报告 ,中华民国野鸟学会年
刊 ,民89.02 页59-64
? 陈玉峰 ,台中市放生文化的初步研究 ,民84.06 页135-142
? 方良 ,野生动物的野放与放生 ,杂粮与畜产,民83.08 页7-12
? 魏德东 ,佛教的生态观 ,宗教哲学,民88.01 页158-173
? 林朝成 ,佛教的生态主张初探 ,成大中文学报,民83.02 页173-183
? 蔡运辰,有人反对放生耶,护生百讲,1983,页1249
? 李秋静 ,保育与发展之均衡策略--英国国民环境信托简介 ,台湾经济研
究月刊,民87.05 页32-38
? 黄美玲,中部四县市流浪犬管理及其环境教育相关问题之现况研究,民
92
? 林丽珠,戒杀放生文之研究--以莲池大师为例,民91
? 李雅雯,云栖祩宏护生思想普化与实践的呈现脉络,民90
? 彭家源,从生态环保看佛教的环保思想与实践,民90
? 法鼓山网站,http://www.ddm.org.tw/index.asp
问与答
1. 在关渡宫前面常看到有人在卖所谓放生的动物,请问这有法可管吗?
作这题目时,我问了相关机构,答案是只要所贩卖的动物不属于保育类,都
没有权限去管理,所以只能尽我们的能力去对民众作教育的宣导。
2. 你认为以环境教育切入此议题,是要对宗教团体还是对重著手?
基本上我认为两者都是关键因素,无论是宗教团体或民众,都必须要了解放
生行为对整个生态系所造成的迫害,如果要我选择优先切入的角色,我认为
可以从宗教团体下手,因为不论是之前来锁上演讲的陈慈美老师也好,或是
今天的法鼓山范例,在在都显示了宗教对社会无远佛借的影响力,所以我觉
得从宗教界进行环境教育,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对于流浪狗的问题,是否也属于另一种的放生行为呢?
流浪狗的问题并不是放生因造成,而是由于人类对于宠物不负责任的弃养占
大多数的原因,另外由于流浪狗之间交配繁衍下一代也是让流浪狗的数量不
段上升的问题,〈黄美玲,中部四县市流浪犬管理及其环境教育相关问题之
现况研究,民92 〉民众放生的观念想法是在累积自身的功德,所以比较常
参与的是由寺庙神坛所举办的仪式性放生。
4. 你所提到的法鼓山的例子,和生态学上的物种保育,有无相同或异同?
保育的真正涵义包含了栖地的复育以及物种的复育,一般人常常误解为只有
物种的复育才是最重要的,其实应该是先有栖地的复育之后,再来作物种的
复育,才能算是成功的保育。但是由于自然栖地的破坏速度太快,我们只能
消极的先由物种复育优先,再来努力栖地的复育。法鼓山的行动,我想在某
些成程度上是有相类似的生态保育功能。
心得报告:
谢谢老师们对我这篇报告的指导,选择这个题目对我是一大挑战,因为
我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只有在家中拜拜时一同举香,同学们也建议我把
以往在竹科的工作经验,做一个环境工程科技的介绍,但诚如前言所说,一
开始我是对于法鼓山的生态思维有浓厚的兴趣,很多地方和环境生态、环境
教育观念不谋而合,但是书报讨论若只单单讨论法鼓山题目又似乎不适当,
于是我就把题目改成了以佛教放生为主轴的题目,并在今年淡江大学的国际
生态论述会议中,和成大的侯建州同学请教相关议题,但是由于国内宗教放
生和环境教育结合的相关论文并不多,大多数也都是由成大中文所的林朝成
老师所指导,重点方面就比较偏人文了。
没想到甘老师和赖老师一眼就看出了我的死穴,的确我在做报告时,挣
扎是否要把佛教的放生观念整个加以介绍,后来因为佛家的理论实在太多,
我怕报告变成了佛教专题,所以我删了一大半内容,但又因此使得篇报告没
有很深的立基点,这是我日后该注意的地方。谢谢洪老师对我的鼓励与建议,
这些都是我在做此篇报告时有的一点感觉,洪老师帮我做了完整的统合,并
给了我新的灵感,让我觉得很有‘共鸣’,此外洪老师也提到了若是以此当
论文题目,要考虑指导老师的问题,在现实考量方面,这实在是个问题呀!
最后谢谢所长嘉许的眼神,在我报告时不至于慌慌张张。
本来以为报告的时间太短,没想到大家讨论的那么热烈,到了聚餐时还
在讨论,真是让我出乎意料之外。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