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的内涵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理 净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的内涵
  中国佛学院 理 净
  内容提要:
  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从形式而言,包含了当时佛教界的各个方面,比如僧伽教育、教制改革、庙产兴学、创办佛教刊物、服装改革等。但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佛教“入世”的精神,使得佛教思想更加“人生”化。因此,太虚大师大胆的提出“人成即佛成”的“人生佛教”思想理念。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后来发展为“人间佛教”思想。所以,太虚大师是“人间佛教”思想的最初倡导者和实践者。我们今天研究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就应当正确认识和了解太虚大师当时生活的时代和佛教发展的状况。这样才能更好的将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发扬光大,使得“人间佛教”思想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绪 论
  太虚大师是近代中囯佛教思想史上的改革者和革命者,是著名的佛教思想家和佛学家,也是近代著名的佛教高僧。太虚大师青年时期,思想激进智慧超群,是一位具有时代热血的青年,理想成为一位政治家。太虚大师早年熟读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邹容等革命人士的著述,深受激励向往革命。对托尔斯泰、巴枯宁、蒲鲁东和马克思的哲学著作也都有所涉入。太虚大师在其《自传》中说:“我的政治社会思想,乃由君宪而国民革命,而社会主义,而无政府主义。并得读章太炎《建立宗教论》、《五无论》、《俱分进化论》等,意将以无政府主义与佛教为邻近,而可由民主社会主义以渐阶进。”[i]太虚大师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国内时局的艰难,由此想到了运用宗教精神来救国人的思想。于是,于普陀山锡麟禅院闭关自修,印光大师为之封关,并题其关房曰“遁无闷庐”,太虚大师自署曰“昧庵”。
  太虚大师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他早年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由于时代的变迁,中国佛教发展到近代已不可能再照原来的样子继续下去了,而必须在各个方面做适应时代的调整和改革。在其《自传》中说:“中国政治革命后,中国的佛学亦须经过革命。”[ii]因此,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为中国佛教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太虚大师由此在全国创办僧伽学院培养佛教人材;组织居士正信会团结各界信教群众;组织出版佛教书刊杂志,宣传佛教教理和佛教文化。对中国佛教今天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太虚大师提出对佛教改革的一些主张和思想,对我们今天的佛教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太虚大师提出“人生佛教”思想的时代感
  太虚大师(公元1889-1947)生活在前后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亲身经历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使得国家沦陷、百姓流离失所,人们向往和平的呼声越来越高,佛教做为和平的宗教理应为人类的和平做出贡献。太虚大师在此历史变革时期,高瞻远瞩大胆设想,充分利用佛教慈悲喜舍的精神提出“人生佛教”思想,来建立世界和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祥和社会理念。如太虚大师在《人生的佛教》中所说:“现在国内与国际所有的人类,经过这次大战的痛苦,大家都希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而且长远、永久不再受战争的灾难,这是人人普遍的心理!”[iii]并且引用了美国总统杜鲁门的话“在今日高度科学发展下,亟须高度的道德配合,重造和平幸福的世界”。在当时太虚大师认为科学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武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远远大于利益,因此希望能通过宗教的理念来唤醒政治家的道德观念。如他在《人生的佛教》中所说:“因科学发展,制造新式武器,如不以道德运用、驾御,为害人类实甚,此则非昌明高度道德性的宗教不可。世界三大宗教,以佛教教义博大精深,最适合人类实际生活之道德,足以补科学之偏,息战争之祸,以维持世界的永久和平与幸福。”[iv]在太虚大师看来世界三大宗教中,唯佛教思想倡导和平、慈悲的精神,认为佛教应当积极推行“人生佛教”。如在《人生的佛教》中说:“佛教的本质,是平实切近而适合现实人生的,不可以中国流传的习俗习惯来误会佛教是玄虚而渺茫的;于人类现实生活中了解实践,合理化,道德化,就是佛教。”[v]
  由于太虚大师的亲身经历和当时世界局势的不断恶化,世界人民遭受“法西斯”战争的摧残,中国人民也同样受到“日本帝国”的侵略,使得世界人民都处在长期的战争灾难中,无以数记的人们国亡家破无家可归,妻离子散流离失所。在这种饱受战争痛苦的时期,人们多么希望世界和平永无战乱;同时也由于战争的摧残,人们的生活十分的艰苦;使得人们认识到战争形成的灾难永远无法弥补。太虚大师在这种世界动荡不安、百姓生灵涂炭之际,以大仁大智、大悲大勇的精神提出“人生佛教”思想理念,来拯救被炮火破碎的山河,抚平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在太虚大师看来,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唯有佛教的“慈悲”精神,才能拯救当时的社会和人类。如在《人生的佛教》中说:“在人类生活中,做到一切思想行为渐渐合理,这就是了解了佛教,也就是实行了佛教。因为佛陀教人持戒修善,息灭烦恼,就在使人类的生活合理化。人类生活中可共同通行之道,便是道德;互相欺诈、淫乱、争夺、杀害,皆是不道德的行为。佛法切实的指导改进,使其互相推诚、仁爱、谦让、扶助,这就是学佛的初步。”[vi]由此,太虚大师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也就适合当时的社会形态,也是佛教由圣神的形象转向更实际的“人格”化了。
  二、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的内涵
  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对“人生”的关注上,超越了传统佛教思想只重视“出世”的思想,而更加重视佛教“入世”的精神。太虚大师曾有一首偈颂说的最为精要,如颂曰:“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vii]在这首偈颂中非常明确的表达出了太虚大师对“人格”的重视,认为成佛是每一个学佛者的最终愿望,但要成佛首先要完成一个做人的标准,也就是说成佛先要做一个合格的人。这正也说明了太虚大师对现世人生价值的重视,把做人的标准确提升到成佛的标准上。因此,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内涵就是——人成即佛成。
  太虚大师对佛教人生观作了精辟的解释,在其《人生的佛教》中说:“狭义说,是人类整个的生活;广义说,人是人类,生是九法界的众生。人类是九法界一切众生的中枢,一念向下便为四恶趣等,一念向上便为天及三乘等,故人类可为九法界众生的总代表,也就是九法界众生的转悷点。”[viii]在这里太虚大师明确说明了“人”是人类,“生”是众生,认为人类是一切法界众生的总代表。当我们的一念向恶时便为四恶道的众生,如果一念向善时便为天及三乘的圣道。作为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来说人道最难得,所以佛经中说“人身难得”,佛陀示现成佛也在人间。从而说明了关注“人生”对修学佛法的重要意义,这也是太虚大师倡导“人生佛教”的意义所在。
  太虚大师通过对佛法的精研,敏锐的认识到了佛陀出世说法的本意所在,为度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而九法界众生下四趣业力深重不能修行,上四趣福报太大不知修道,唯有“人趣”处中,知苦知乐有进趣之心上升可达佛果。而每个修行的人要修“心”,就必须要通过实际生活和对人生价值观的体现,来形成修学佛法的过程。太虚大师一生致力于佛教的改革,倡导人生佛教,主张佛教要重视现世,不要专门去研究死後的问题。认为只有人在活着的时候,才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应当活在当下,不要专门为了死后如何而去生活。如在《人生的佛教》中说:“人生,不论古今中外的宗教贤哲,总是教人为善,与人为善,向上进步以养成完美的人格;增益人类共同的生活,以求安乐、和平。佛教于充实人生道德,极为注重,人生佛教尤以此为基本。”[ix]太虚大师劝诫人们“如果发心学佛,先须立志做人,三皈四维淑世,八德十善严身。”[x]
  --------------------------------------------------------------------------------
  [i] 《自传》:见《太虚大师全书》,第十九编,五十八册,《太虚自传》。
  [ii] 同上(1)
  [iii]《人生的佛教》:太虚大师于民国三十五年八月在镇江欢迎大会演讲,见《中流》四卷七八期;见《太虚大师全书》,第二编,第五册,《五乘共学》。
  [iv] 同上(3)
  [v] 同上(3)
  [vi] 同上(3)
  [vii] 《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见《太虚大师全书》第十编,第四十七册,《支论》;“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圆,是名真现实。”
  [viii] 同上(3)
  [ix] 同上(3)
  [x] 《五十开题》:《见太虚大师全书》,第二编,第六十三册,《诸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