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的由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的由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的由来
  佛,是“佛陀”的略称。佛陀,是梵文Buddha的音译,意思是“觉”或“觉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佛就是“最高的觉悟者”。
  佛教,以“佛”为最高教主,以佛崇拜为基本特征的世界性宗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释迦牟尼创立的,因而释迦牟尼又称为佛祖、教主。释迦牟尼本姓乔答摩,名字叫作悉达多,因为他出身于释迦族(古印度的一个名族,为雅利安日种系甘蔗王的后裔),加之他创立佛教的丰功伟绩,后世尊称他为“释迦牟尼”。“牟尼”意为明珠或宝珠,引申为圣人,所以“释迦牟尼”的意思就是“释迦族的圣人”。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多见载于一些有关佛传(佛陀传记)的经典中,这些佛传经典既有历史性的传记资料,又杂糅了不少传奇性的民间神话以及佛教初期不同教团的思想。这就形成了北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的梵语系统,由印度北传至中国汉地和西藏以及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和南传佛教(以小乘佛教或称“上座部佛教”为主的巴利语系统,由印度南传至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爪哇等国,以及中国云南傣族、布朗族)两大系统不尽一致的佛传经典。
  释迦牟尼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列国时代。他所处的时代是印度等级制度森严的“种姓制”社会,“种姓”在印度称为“瓦尔那”,共分为四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婆罗门,即祭司,掌握教权,主持祭祀,就古代印度人民精神生活的统治者;第二个等级是刹帝利,即武士贵族,掌握军政大权,是古代印度世俗的统治者(释迦牟尼就出生于刹帝利种姓);第三个等级是吠舍,即农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是古代印度社会的基本生产者;第四个等级是首陀罗,即奴隶、杂工和仆役,没有任何权利,是古代印度社会受歧视和压迫的被奴役者。
  在释迦牟尼未创立佛教之前,印度盛行是婆罗门教,该教大约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当时由于婆罗门在政治、思想、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的特权,日益引起婆罗门以外的人们的强烈不满。当时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反婆罗门教并要求革新社会现状的新思潮,即所谓“沙门新思潮”。“沙门”是梵文Sramana的音译,意为“修道”,是对反婆罗门教思潮的各种派别的出家修道的人的总称。释迦牟尼在实践修行和寻求解脱初期,就主张人人平等,后来悟道成佛后更是把慈悲为怀、普渡众生当成佛教的根本。
  佛教在中国
  释迦牟尼生前的传教活动,均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并未留下任何文字的东西。为了搜集、整理、编辑佛教经典,以便传之久远,于是他的弟子主持召开僧众大会共同忆诵,再形成文字。这就是所谓“结集”。相传第一次结集是在释迦牟尼逝世的当年,由佛弟子迦叶主持召开500比丘结集大会,首先由佛弟子阿难诵出“经”,其次由优波离诵出“律”,最后由迦叶诵出“论”。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经(经文)、律(戒律)、论(对经的注解和论述)“三藏”(即佛教典籍的总称)。第二次结集是在释迦牟尼逝世100年后,以耶舍为首的诸长老比丘召集700比丘,审定律藏,宣布戒律“十事”非法。第三次结集是在释迦牟尼逝世后的236年,由目犍连子帝须上座召集1000比丘,对《阿含经》重新整理定稿。这次结集得到了阿育王的支持。第四次结集是在释迦牟尼逝世后的500年间,大月氏贵霜帝国国王迦腻色迦采纳胁尊者比丘的建议,以世友为上座召集五百罗汉,注释经、律、论、“三藏”,共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由此可见,佛经的最终定型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佛教的传播也是如此。印度佛教向外传播开始于公元前3世纪,在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的扶持下,不仅举行了第三次结集,而且派遣一批比丘向外传播佛教。印度佛教向外传播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南传,二是北传。
  佛教南传,初于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派他的儿子摩晒陀率比丘、居士一行五人,前往斯里兰卡(原称锡兰)传授上座部佛教。后来形成大寺派和无畏山寺派。至三世纪上半叶,大乘佛教又传入斯里兰卡,在无畏山寺派中又分出了南寺派。五世纪初期,由觉音主持以巴利语整理和注释南传经、律、论“三藏”,较完整地确立了巴利语系上座部南传佛教体系。四至五世纪,上座部佛教从斯里兰卡传入缅甸。五至六世纪,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相继传入柬埔寨。12世纪左右,上座部佛教从斯里兰卡传入泰国。南传上座部佛教于15世纪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包括布朗族)。
  佛教北传,初入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高原东北部)、大月氏(氏,zhī,读作“支”。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迤西一带)等国,后越过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传入中国西北地区(古称西域,即今天的新疆地区)。一世纪左右传入我国内地,后来指这一传教路线而流行扎根于我国广大汉族地区的佛教称汉地佛教。
  中国是一个佛教大国,这不仅是中国人口多佛教徒广而言,更重要的是佛教的三大体系在中国都存在,即作为北传大乘佛教的汉地佛教;作为南传的小乘佛教;独树一帜,同属大乘佛但又特色鲜明仅存于在藏高原的藏传佛教。
  一世纪前后,正值两汉之际(西汉末和东汉初),印度佛教经现在中国的新疆传入汉族地区,并以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为中心,逐渐东传至彭城(今江苏余州市)等地,再广布全国。
  当初外来的佛教传入汉族地区后,至东汉末期的一百余年间,仅流传于上层社会的狭小圈子内,尚未广泛在民间引起反响。佛教在中国传播不广的一个原因就是语言文字的障碍,因为小乘佛教的经典是以印度俗语巴利文写作的,大乘佛教经典是以印度雅语梵文写作的。因此,翻译佛经便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当初佛经的翻译跟不上传教的步伐,汉魏时期佛教在中国汉地的传播和影响不够深广,到了晋代佛教才开始在汉地兴盛起来。南北时期,尽管魏世祖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曾发生过废佛事件,但总体说来,南北朝的绝大多数统治者均大力扶持佛教。隋代历时37年,仅两位帝王,但均笃信佛教,并以佛教为国教。唐代唐武宗发动大规模废佛事件外,但唐代其它皇帝均采取道教、佛教并行的政策。由于唐代统治者对佛教的整顿和利用,使佛教得到快速发展,不仅高僧辈出,而且翻译佛经的数量和质量,翻译佛经的风尚更是盛况空前,尤以玄奘、义净、不空等高僧所译的佛典成绩最为显著。同时,在唐代佛教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佛教特质的宗派。由于唐代对外交流的频繁,汉地佛教相继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对这些国家的佛教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元、明、清三朝,佛教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元朝忽必烈即位后的元王朝,以及整个清王朝时期,这两个少数民族的统治者,都对佛教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他们所感兴趣和大力倡导扶持的是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也因此获得了两次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汉传佛教也因皇室的崇佛礼佛得到发展。明朝皇室虽无前后朝的笃信佛教,但总的方向是平稳发展。
  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经过了两千余年的历史,今天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宗教,完全取代了作为土生土长的道教而成为中国信徒最多的主流教派。佛教的传入,对中华文明也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音乐、诗歌、绘画、建筑领域,影响之深广,不下一番功夫,不作一番深入研究,是难以理解到的。它对中华民族的道德修养、是非标准、精神寄托、世俗追求都起到了潜移默化、举足轻重的影响。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李煜与佛教
下一篇:扶南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