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漫话酥油灯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平措扎西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漫话酥油灯
  文/平措扎西
  日趋现代化的拉萨,不甘落后于那些繁闹的城市,在非常具有时尚气息的酒吧里,喜欢诗意的人们,把所有的灯都调得暗暗的,点上一两支蜡烛,人为地制造一些浪漫,为心灵疲惫的现代人提供精神的栖息地。很多人也乐意享用这人造的浪漫,在烛光中让身体放松,让灵魂飞扬。这时候的烛光,可称得上是温暖现代人心灵的火星吧。
  而如果把时光再倒回四五十年,这一烛光在人们心目中又是另外一种享受,在黑色的夜幕下点亮一支蜡烛,哪怕是盏小小的油灯,也能在黑夜下奏出一曲实实在在的生活小夜曲,它所能照耀的绝非一方小小空间。
  偶尔也去酒吧坐坐,勾住我心绪的,往往不是那些跳跃的烛光,而是作为艺术装饰品,摆放在墙角的那些藏式古灯。
  在所有的灯中,能给心灵以最大震撼的要属长明灯。在寺庙厚重的颂经声中,一盏盏酥油灯,传达着信徒无限的虔诚和祈祷,让活着的人和逝者的灵魂得以交流和沟通。很多外来者,来到西藏的寺庙,除了各种造型的佛像和护法神像外,最能吸引他们、震撼他们的就是那一盏盏长明不灭的酥油灯。为什么酥油灯要这样昼夜不间断地点亮,而且数量这么多?问得我们常常支吾不能言语。
  酥油灯在藏族信徒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除了在寺庙,能看到千盏酥油灯闪闪烁烁的壮观场面,在藏族人家中,也能看到长明不灭的酥油灯。无论是家中举行念经法事,还是为逝者作祭祀活动,都要点上几盏或上百盏酥油灯。点酥油灯的最初用意是什么呢?经书上说,点酥油灯有这样的十项作用:
  世间变为火把,使火的慧光永不受阻,肉眼变得极为清亮,懂明善与非善之法,排除障视和愚昧之黑暗,获得智慧之心,使在世间永不迷茫于黑暗,转生高界,迅速全面脱离悲悯。
  我记得,在不允许点酥油灯的“文革”时期,邻居的老太婆经常嘱咐家人,她死后一定要点上一支蜡烛来代替酥油灯,老太婆临死前,家人就为她点上了蜡烛,她满足了,在光明中走向彼界。酥油灯在藏传佛教信徒心中如此重要,把酥油灯比做是信徒们的精神之灯一点都不过分。生命的终结,如果没有酥油灯的陪伴,灵魂将在黑暗中迷惑。
  酥油灯给我留下的最深记忆,还是小时候过甘丹阿曲之夜(藏历十月二十五日,纪念宗喀巴圆寂日)。那天,家家户户在屋外的平台上、屋顶上点上一盏盏酥油灯,在夜幕下,点点火光照亮天空,一副很壮观的场景。我们好奇地看着酥油灯火在风中摇曳的样子,听大人们讲:“今天晚上格龙洛桑扎巴要到每家每户观看酥油灯火。”于是,我们就对着天空大声喊:“格龙洛桑扎巴啦,请过来接受我们的酥油灯吧。”这一夜,到处都是酥油灯火和颂经声,家家吃着祭祀宗喀巴大师的面疙瘩,感觉有些肃穆,又有些神秘,让人无法相信格龙洛桑扎巴不来接受酥油灯。
  由于人们对酥油灯寄托着太多的愿望,对燃灯的酥油、燃点、灯盏都非常地讲究干净,点长明灯前必须把手洗干净,有些人还用毛巾之类把自己的嘴捂上,以免玷污了神灵,然后在祈祷中让希望与灯火一同点亮。
  酥油灯供放的经堂最为干净,如果让你在经堂中睡觉,是把你当做了最高贵的客人。可有时候,高贵客人弄得主人很难堪。阿妈次央啦把儿子带到家里过夜的朋友安排在经堂,这位醉酒的朋友半夜出去解手,拿起经堂内点燃的酥油灯当做照明直冲厕所,回来后,吹灭酥油灯继续睡觉。睡在外屋的阿妈次央啦目睹了这一过程。第二天,邻里们笑着听她讲述这件事时,阿妈次央啦却是一副怒容。这样的事情,对一个信徒而言,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还有“物质”的灯,它没有那么多沉重的祷告,却伴随着人们走过一个又一个黑夜,让人们在黑夜中不再有恐惧和迷茫,这就是给我们光明的、在生活中用来照明的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藏族先民在生活中使用过的各式灯具,如今却作为古董或艺术品在八廓街出售。其中的一些油灯,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还不是很久远的事情。由于西藏电业发展较慢,油灯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中,也扮演过很重要的角色。
  有两种灯具最让我难以忘怀,一个是“拉修”(手灯),是一种椭圆形造型的灯,由石头、铁、青铜等材料制作。这种灯,是迄今为止能看到的藏式灯中较早的一代。过去,很盛行使用这种灯。年代较老的房屋墙壁上,凿有一个方形凹处,专门为放置这种灯而凿,也有的人家,在柱子上专门制作灯台放置这种灯。
  还有一种灯叫“丁窄”,听其音可以想象,是从汉语的“灯盏一词变音过来的,显而易见,最初是从汉地传过来的,这两种灯都用清油作燃料。
  在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年代里,这种灯主宰着生活中一大半的时间,那时候,没有任何可以消遣的东西,惟一的乐趣,就是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展开各种讨论。最活跃的夜生活,是在灯下讲故事,围坐在灯前的人,面部被灯照得通亮,背面和周围却是黑乎乎的一片。这时候讲鬼神的故事最见效果。讲到恐怖之处,爱捣鬼的小孩把灯一吹灭,顿时满堂一片惊叫声,等到大人在责骂中划亮火柴,胆小的女孩子已经跳到了别人的背后,也有的抱头倒在床上不敢动弹。有些小孩吓得连解手都需要大人陪伴,大人用一只手拿着灯,另外一只手挡住风,领着小孩去解手,灯火在风中忽明忽暗,显得更恐怖,解过手的小孩提起裤子后大叫“鬼来了”,并趁机吹灭灯惊叫着跑开,吓得胆小的小孩哇哇大哭,好不热闹。
  夜夜围坐在灯前,难免会展开想象的翅膀。于是,就有了家临喜事能从油灯看出来的说法。油灯的燃点结花,喷出烟花,就是家中有喜事的预兆。巧合的是,燃点结花喷烟的第二天、第三天,还真会有客人从远方来,或从远方寄来信物。
  “拉修”和“丁窄”都需要清油作为燃料,有限的油既要炒菜做饭,又要点灯照明。在缺吃少用的年代,如果油吃多了,在黑夜里摸索的时间就长,如果晚上灯点多了,肚子里的油水就少了。有句藏族俗语说:“晚上睡得越晚失去的越多,早上起得越早得到的越多。”说的就是晚上很晚才睡,又要喝茶喝酒还要点灯,都是费钱的事,早上起得越早,可以多做些家务或农事,都是挣钱的事。
  说到节约用灯,可能僧人们做得最绝。僧人有大量的经书要背,夜晚或天未亮时背诵经书最有效果。为了不费油,他们通常手拿一柱点火的香条,用香条的火光逐行扫描作为照明背诵经书。也有人说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灯光照到别家,打扰人家休息。
  对我来说,“巴迪”灯给我收益最多,我的文学梦始于“巴迪”灯下。“巴迪”灯是用红铜制作的一种油灯,用的油一般都是煤油。上世纪70年代末,我在“巴迪”灯下第一次接触到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当时,虽说上过几年学,可大多数时间忙着学工学农,把正经事甩到了一边,结果,也不识几个汉字。然而,在同龄人中,我的汉语水平算是最高的。当时为了批判《水浒传》,出版了一种少年版的《水浒传》,我在煤油灯下借助字典苦读《水浒》。奶奶是个勤俭惯了的人,她舍不得灯油,不时地叫我熄灯睡觉,嘴上却说是煤油灯下看书对眼睛不好。家境明摆在眼前,也不好意思跟奶奶多争辩,好在奶奶睡在另外一个房间。于是,我就熄灯假装入睡,等她入睡传来酣声,我又继续点灯看我的水浒。我每天晚上必须抓紧时间看完一两个章节,第二天晚上有朋友来听我讲水浒。在不太明亮的油灯下,我把头天晚上看过的内容讲给朋友们听,朋友们常常听得入了迷,临走之前总不忘嘱咐一句:“晚上多看点,我们明天再来听。”朋友们伴着梁山好汉的形象回去了,留下我一人又接着看下面的章节,准备第二天讲给他们听。朋友们大多也是穷孩子出身,知道我家的煤油不多,就把我家的煤油灯拿到他们家,偷偷灌些煤油送来,我也不辜负朋友们的期望潜心夜读,读得第二天擤出鼻涕和咳出的痰都是黑色的。
  在现代人收藏的灯具中,还有一些做工非常精美的蜡台。蜡烛的出现是后来的事了,蜡烛在西藏称为洋蜡,显然是外来品,在出现之初属高档用品。计划经济的年代,有时按票供应,每个家庭能买上几根蜡烛。蜡烛没有烟子,也不会熏黑鼻孔,人们常常要把它省到过年时点上。也是在那个年代,居委会晚上开会的次数最多,要没完没了地学习报纸。居民们聚集在某一个大院角落里开会,忽闪忽闪的油灯放在房柱上或蜡台上,有时候主讲兴致一高,煤油烧完了会还没有结束,主讲人在大讲特讲,有人在角落里悄无声息地睡觉。有时赶上批判会,在一片漆黑中只能听到训话声,却看不见主讲人的表情,训话的严厉程度大打折扣。
  在我的记忆中,欢庆民主改革的一系列文艺演出,都在汽灯下举行的。后来,这种汽灯出现在大贵族和商人们家中,许多年后,又落满尘土丢在了各家的角落中。
  据说,汽灯在西藏贵族中盛行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由于汽灯本身造价高,能买得起的人也不多,在当时算得上是极其奢侈品,它的享用范围就在贵族和有钱人之间。当时的汽灯产自德国、英国、法国等国,样式多样。流行之初,会使用的人不多,曾出现过各贵族宅府的仆人们,在八廓街尼泊尔商人的店门口排队,请他们点汽灯。和清油灯、煤油灯、蜡烛光比起来,汽灯的亮度简直就是个“小太阳”。在这种白花花的灯光下,贵族们在宅府内或者在夏天的树林中,在留声机的音乐伴奏声中,在艺妓们婀娜的舞姿中花天酒地,洗牌声和嬉笑声交杂在一起。而初见汽灯的穷人,就只能惊叹地互相说:“老爷在府上点上了一个喀喀作响的灯。”
  汽灯固然是很不错的照明用具,可它成本高、使用繁琐,再加上费油,使得它的生命很短暂,没过多久它就被电灯取代了。
  1920年,西藏地方政府在罗布林卡北面的加措地方建起了色章电站。色章是指金币,这座小小的火电站主要为制作金币提供能源,晚上供十三世达赖喇嘛看经书。
  1928年,强俄巴·仁增多吉在夺底建起了第一座水电站,此举在当时封闭的西藏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创举。
  在那么封闭的社会体制下,怎么会有现代工业的建设设想呢?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90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逃往印度,他长久封闭的眼睛看到了现代文明的实惠。
  几年的流浪生活结束回到西藏后,他立志在西藏建设一些现代工程。他意识到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才,于是,在大贵族子弟中物色人选,送到英国学习现代科技,可大贵族们怕自己的子女一去就没有归期,个个谢绝。几经周折,后来选派了强俄巴·仁增多吉、门仲·钦热贵桑、吉普·旺堆罗布、郭嘎·索南贡布,他们分别学习了电机、矿业技术、通信、军事等学科。学成回来后,强俄巴在达赖喇嘛的授意下,带领人马到印度购买电机,人背畜驮,终于把洋人制作的庞大机器安装在了夺底山沟。送电会惊动鬼神,电会造成火灾等来自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阻扰声中,强俄巴第一次把明亮的电灯光送到了大昭寺和小昭寺,继而,又送到当时执政的热振喇章,司伦朗顿府和各大贵族商人的宅府。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政府陆续在西藏各地建起了很多大型水电站,让古城拉萨变成了天上街市。
  到了90年代中期,西藏城镇基本上结束了无电的历史,但供需矛盾很突出。有时供不应求,缺电时人们讲笑话说,早上俩人见面时的问候语是“昨天晚上你们那边有没有电?”农村人说“满天都是电线,满地都是电杆,满桌都是蜡烛。”
  1995年,羊湖电站相继投产,解决了供电不足的局面。无电的笑话已变成昨天的历史。现在在藏族人家中电力需要无处不在,连最古老的酥油桶也被电动型取代,只要一按钮,就能喝到香喷喷的酥油茶。
  电的飞跃发展让人惊叹不已,在街上或者在酒吧饭馆里,看到作为摆设的古老灯具时,就能想起那些让人珍藏的记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