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文雅圆测《成唯识论疏》研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韩国)高荣燮 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文雅圆测《成唯识论疏》研究
  (韩国)高荣燮 著
  张惠文 译
  一、 问题与构想
  围绕佛教“识”、“心”展开的论辩成为7、8世纪东亚思想史的主要内容之一。“心识之辩”主要探讨人的意识究竟是八种还是九种,也称“八识九识论”或“八九”之辩。[1]这时期在这场论辩中,众多杰出思想家都在佛教哲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因此也被称为佛教唯识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代。
  佛教中唯识论是将存在还原为认识的“识一元论”哲学。不过这里的“识”既包括“认识”,也意味着“转变”。当时,人们把那种视识为“认识”的观点称作“旧译唯识”,将视识为“转变”的观点称为“新译唯识”。旧译唯识主张“九识”,新译唯识力主“八识”,两派相持不下,思想界也由此充满激荡。
  与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真谛汉译)堪称“双璧”的《成唯识论》(玄奘汉译),是由十位论师对印度唯识学经典——世亲菩萨的《唯识三十颂》所作注释的基础上,以护法论师之说为中心,糅合了其他九位论师的解说翻译而成的文本。
  提到新译论述《成唯识论》,就不能不提及另一本主要论述——《瑜伽师地论》。这一论述吸收了唯识学疏之经典《解深密经》(只增加了“序品”),它是记录修行瑜伽之人通过瑜伽行获得修性之实践的论疏。这两部论疏以玄奘所译的“六经十一论”为中心,成为窥基所开创的慈恩宗(法相宗)关于疏的代表性论著。
  645年,玄奘(602-664年)由印度回国,其师弟文雅(圆测,613-696年)接受其建议,在译经场中担任“证义”一职。在其后20年间,文雅在证义的同时,也对新译经论广为涉猎。这一时期涉猎的新旧唯识经论构成文雅学之基础,同时也成为备受窥基(632-682年)—惠沼—智周等慈恩派猜忌与嫉妒的引子。
  本文拟通过研究流传甚广的文雅《成唯识论疏》这一新译《成唯识论》的最早注释本与其辑佚本间的出入,对“文雅学的哲学基础究竟何在”的问题作一探讨。究其原因就在于,称该作为文雅学之基础亦绝不过分。尽管辑佚本只有区区十卷,如后世所称“未及原本之什一”,笔者仍愿就此对文雅学的思想基础与结构作一探究。
  二、“论疏”在圆测著述中的地位
  1、新译唯识论书的最初注释
  中国宋代赞宁所撰《宋高僧传》中“窥基传”和“圆测传”中记述了的内容颇难令人接受。记录中称:三藏法师玄奘向直系弟子窥基讲述成唯识论时,文雅于阍者(看门人)赂之以金,潜隐厥形,听寻连缀亦疏通论旨。犹数座方毕,测于西明寺鸣椎击僧称讲此论。
  不仅如此,记录中还提到,玄奘在讲述《瑜伽师地论》时,文雅也如法炮制,并抢在窥基之前称讲该论。[2]若以此为据,文雅的确实是一个丧失人品和道德的寡廉鲜耻之徒。不过,鉴于该记述主要依据慈恩学统的继承者所传资料辑成,而该学派又同西明学派关系对立,故而殊难足凭。
  文雅本是居于庆州王城之内的新罗王族,曾向法常与僧辩华相学习旧译唯识,其师兄玄奘亦曾向同师求教。新罗神文王曾邀其回国,但因则天武后婉言邀留,文雅终未能返回故国。因唐高宗之父李世民庙号为“太宗文皇帝”,为避讳,文雅遂于649年(37岁)弃用法号“文雅”,改以其字“圆测”自称。从文雅著述完成的情况,以及两卷关于因明关系的论述,包括其人品来看,“偷听”一说应属子虚乌有之事。后来,圆测曾命其弟子道证携天文图返回新罗,将其整理的西明学派之独门成果带回故国,后与海东瑜伽始祖太贤相衔接。凡此种种可见,以慈恩学派弟子记述为据作成的《宋高僧传》记载不免失之偏颇、粗疏,其对历史歪曲之拙劣,早已为天下所共知。[3]
  这里有一点引人注目,即“盗听”说中涉及的主要文本是659年译出的《成唯识论》及之后译出的《瑜伽师地论》。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新译唯识之疏,《成唯识论》以其对识之转变的论述闻名,文雅的《成唯识论疏》之所以闻名,既是由于它是最早对其所作的注释,也是最为杰出的一部解说之作。不过,《成唯识论疏》原本现已不存,惟有摘辑各唯识论著编的“辑佚本”流传至今。
  高丽义天(1055-1101年)曾遍寻海内外1010种(部)计4749卷的著述,并登记整理编成《新编诸宗教章总录》(共三卷)。其中第三卷中记载,《成唯识论疏》为二十卷(上下各为十卷)或十卷。从义天当时搜集整理的现行本来看,或是从其副题——“海东有本见行录”而言,至少到义天时为止,文雅的《成唯识论疏》还是存在的。
  此外,后来刊辑的日本《东域传灯目录(三)》中“住进法相宗章疏”、“法相宗章疏”等中,也记有文雅《成唯识论疏》十卷的记录。由此推知,该书至少已传至日本。
  2、文雅学之哲学基础
  1990年代初,辑佚本《成唯识论疏》由中国传入韩国,此为摘辑各学僧论述中引用文雅注释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后来为出版辑佚本,中国的“支那内学院”还记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8月募集刊辑费用的记载。[4]不过,该书并无辑佚者姓名。推测是以支那内学院的唯识论研究者个人或集体的名义筹备刊行的。该辑佚本中有如下后记,从中或可窥其辑佚趣旨。
  唯识旧疏六家,测作最早,所存奘师口义,粲然可观。惜自慈恩说张,其书浸废,后人偶尔称引,鳞爪而已。兹编从唐宋著述委录遗文,循论编次。每段各注出处于末曰某书某卷;其文或转录自他书,则加注曰某书引;其文或重见于余处,则加注曰某书某卷文同;或某书某卷文略,有处述意而无文,则另注曰某书某卷叙本疏云云。至于疏文解释,或与基师及慧观相同,以著名同基同观备勘。如是所辑,虽不足原本什一,然一家精义后来据为门户之争者,大体粗具矣。编中注记出处署名,皆用略称,其式如次。[5]
  由上述“后记”可见,文雅的《成唯识论疏》辑佚本乃最初本,所存玄奘法师口义作为宝贵资料久为说张引用。辑佚根据亦是将唐宋时期著述中收录的只言片语加以收集,按照《成唯识论疏》的体例编辑而成。有一点很明显,那就是自窥基主张取得正式地位后,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文雅《成唯识论疏》便逐渐废弃不提了。
  尽管后来也曾有人偶尔称引,也不过是麟爪片言。其据在于窥基—慧昭—智周一系的慈恩学派对文雅与道证的唯识论断章取义加以批判达200处以上。批判的依据在一代人之后,开始活跃的日本的善珠、良辩的论述中引用的对文雅、道证的论旨得以确定的。
  据“后记”,辑佚本中引用了15种唯识论章疏。其中汉人四人计4种、韩人四人计4种、日人四人计7种中摘辑而成。尽管如后来所称的“未足什一”,但作为引用文雅《成唯识论疏》的辑佚本,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其作者都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唯识大家,名列如下:
  “灯”: 慧昭,《成唯识论了义灯》
  “集”: 道证,《成唯识论要集》
  “记”: 太贤,《成唯识论学记》
  “文义”: 神昉,《成唯识论文义记》
  “秘”: 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秘释”: 如理,《成唯识论演秘释》
  “忠安”: 忠安,《成唯识论记》
  “伦”: 道伦,《瑜伽师地论记》
  “明”: 善珠,《唯识义灯增明记》
  “肝心”: 善珠,《成唯识论肝心记》
  “钞”: 善珠,《成唯识论文本钞》
  “明灯钞”: 善珠,《因明论疏明灯钞》
  “常”: 常腾,《唯识了义灯钞》
  “信”: 信叡,《唯识了义灯钞》
  “同学钞”: 良算,《成唯识论同学钞》
  该辑佚本作者不明,新菊版规格。卷次分为两册,一至五卷为一册,六至十卷为一册。各面以版心为中心,左右叶各为十列,每列刊20字。辑佚各文文末标有出处、署名、卷次,字体大小同分注。
  辑佚本页数分别是:第一卷26页左页(52面),第二卷25页页右页(49面),第三卷15页(29面),第四卷9页右页(17面),第五卷10页右页(19面),第六卷10页左页(20面),第七卷19页右页(37面),第八卷19页右页(37面),第九卷15页左叶(30面),第十卷9页右页(17面),记录者跋文与引用署名略称等占9页左页(18面)。
  该辑佚本各卷皆有署名、卷次标记。次列各卷皆注明“唐西门寺沙门圆测撰”字样。全书十卷虽分为上下两册,却无“上册”、“下册”之标记。由结构和体例推测,应是分作两部,共二十卷,记载过程中,义天按实际分卷的全数(二十卷)作了记录,而日本各目录集是按各册实有卷数(十卷)加以记载的。
  文雅以其《成唯识论述》在佛教哲学史上留下清名,其哲学基础更是以该书得到进一步巩固。此后所著《解新密经疏》、《般若心经赞》等著作,都可称是以该书基础上立论,阐发了自身对唯识的认识。因此,《成唯识论疏》可谓文雅哲学形成之基础,也构成道证、承长—太贤一系文雅学派的哲学基础。
  三、《成唯识论疏》结构及其辑佚本
  1、《论》、《疏》之对比
  比较《成唯识论》与《成唯识论疏》,可见两者在结构上区别不大。虽然难于以《成唯识论疏》辑佚本充分考察《成唯识论疏》的原貌,但仍可在某种程度上加以推知。对于既是对文雅学有关疏论述的注释书,也是西明学派哲学基础的《成唯识论疏》的研究和争论,成为保证新罗唯识学原貌的制式。对比如下:
  《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疏》
  序分:宗前敬叙分——归敬颂一颂 第一卷 显宗 第一卷
  1、叙归敬福田——半颂
  2、叙释论意——半颂
  正宗分 依教广成分 第一卷 出体 第一卷
  1、 明唯识相——第一颂至第廿四颂 题名 第一卷
  (1) 略表识相——一颂半 第一卷至第二卷
  释文 第一卷至第十卷
  (甲)释难破执
  (乙)标宗归识
  (丙)章能变体
  2、明唯识性——第廿五颂
  (1)初明三宗能变——十四颂半
  甲)解异熟识——二颂半 第二卷至第四卷
  乙)解思量识——三颂 第四卷至第五卷
  丙)解了境识——九颂 第五卷至第七卷
  (2)次正辨唯识——一颂 第七卷至第八卷
  (3)后释诸妨难——七颂
  甲)释违离难
  乙)释违教乱
  3、明唯识位——第廿六颂至第三十颂 第九卷至第十卷
  流通分 释节施愿分——回向颂一颂
  同经典一样,《成唯识论》也是由序分、敬宗分、流通分等体系构成,由此推测,文雅的《成唯识论疏》在编裁上应与《成唯识论》保持相应体例。原因在于,《成唯识论》是依照世亲《唯识三十颂》各偈颂加以注释而成。文雅的《成唯识论疏》辑佚本在量上不到原本的十分之一,因此难以同《成唯识论》保持相应的体例。不过,考虑到《成唯识论》是对《唯识三十颂》进行注释之集成,而文雅又对《成唯识论》作了注释,因此就不能不对《成唯识论疏》的结构进行研究。
  《成唯识论》主要构成如下:开头即“宗前敬叙分”(第一卷)、简略说明“能变”样相的“略表识相”(第一卷至第二卷)、解说“超能变”样相的“解义熟识”(第二卷至第四卷)、解说“第二能变”样相的“解思量识”(第四卷至第五卷)、解说“第三能变”样相的“解了境识”(第五卷至第七卷)、阐释“识转变”含义的“正辨唯识”(第七卷至第八卷)、对“唯识无境说”有违正理从而加以批判的解释——“释违离难”(第七卷至第八卷)、关于三自性与三无自性的“释违教乱”(第八卷至第九卷)、揭示真正唯识之性品的“明唯识性”(第九卷)、阐释唯识教义中菩萨修行阶段的“唯识位”(第十卷)等。
  由此可见,我们必须从与护法菩萨所作注释之集成——《成唯识论》相对应的角度去认识《成唯识论疏》。同时,文雅《成唯识论疏》辑佚本也应考虑到《成唯识论疏》来加以研究。
  2、《疏》与辑佚本间的出入
  文雅的《成唯识论疏》全本为二十卷(上下册合计),但现存部分不足原本的十分之一。现存辑佚本是在唐宋时期唯识学者著述中摘辑而成的十余卷本。因此与原本上下共二十卷相比,可谓十分简略。为了研究文雅的《成唯识论疏》,首先就应从缩小上下十卷本的辑佚本与文雅的《成唯识论疏》之间距离的角度入手。
  辑佚本的编裁与以往佛学家的分科方式相似。可以看出,文雅是在整体四段的分类形式下,又添加了注释。
  首先,“显宗”段(第一卷)中,辑录了《成唯识论》根本宗性。辑录者首先对日本善珠的《唯识义灯增明记》卷一和卷三、中国惠沼的《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以及韩国太贤的《成唯识论学记》卷一中所记载的“文雅疏”进行了概括和记录。
  其次,“出体”段(第一卷)中,对惠沼《成唯识论了义灯》作了整理和引用,在善珠的《唯识义灯增明记》卷二和《成唯识论学记》卷一中引述,对“文雅疏”内容作了辑佚。
  再次,“题名”段(第一卷)中,对善珠的《唯识义灯增明记》卷二与太贤的《成唯识论学记》卷一,以及惠沼的《成唯识论要义灯》卷一中引用的“文雅疏”作了辑录。
  第四,“释文”段(第一卷至第十卷)中,进入对《成唯识论》征文的解释。辑录者此处也对15种关于唯识的章疏类中所引“文雅疏”加以辑佚。《成唯识论》中开头是护法和十大论师对原文本——世亲的《唯识三十颂》的立场,辑佚本中也辑录了文雅对此的见解。所引部分殊为简短,难以详知,但据辑佚本可知,文雅将释文一分为二进行了解释。
  由此可以推论,文雅的《成唯识论疏》正如其《解心密经疏》是由“教兴题目”、“辨经宗体”、“显所依为”、“依文正释”等组成那样,其“文雅疏”整体上也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
  因此可以说,文雅的《成唯识论疏》与辑佚本在量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出入。由于不足原文的十分之一,所以很难借此充分对文雅的论旨进行探讨。不过,如果考虑到《成唯识论》的前提下展开某种程度讨论的话,探讨其论旨也并非绝无可能。不仅如此,还可通过文雅其他论疏中的引文及其论旨,一定程度上减小出入。
  3、文雅注释之独特性
  可以说,文雅正是以其《成唯识论疏》扬名于中原。尽管其他著述中也能体现出其独特风格,但由于唯有该疏打下了其学术基础,因此特点就更加突出。主要论点是“一切皆成说”的新旧唯识的批判性综合,支持心识论中的“四分说”等观点,尤以《成唯识论疏》为突出,此外在《解心密经疏》、《般若心经疏》、《仁王经疏》中也得以体现。
  尽管只是辑佚本,该文本还是通过“四门”结构阐述了他的哲学基础。首先在“显宗”门部分,提出了唯识的“宗趣”与“宗性”;其次在“出世”门部分,提出了唯识的“教相”本体;再次在“题名”门部分,对“成唯识论”的题目作了解释;第四在“释文”门部分,对论疏正文作了阐释。
  文雅的主要论旨都在《成唯识论疏》中得以立论,今后需要更为细致的研究。辑佚本借以为据的《成唯识论疏》的还原的同时,与《成唯识论》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有所进展的话,文雅圆测的独有谈论,其逻辑基础也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四、整理与课题
  辑佚于全部15种的唯识章疏而成的“文雅疏”,是阐释西明学派的认识框架方面极为珍贵的资料。在15种资料中,被认为是西明学派继承者的日本人善珠有4种著述,他从正确的角度对“文雅疏”作了高度评价,其引用次数之多也颇为引人注目。
  文雅的《成唯识论疏》是《成唯识论》集成之后出现最早的注释书,也是诸注释中最为突出的一种。同时还因收录了玄奘口义而备受瞩目。但自慈恩(窥基)之说出现后,《成唯识论疏》便遭废弃。后人虽亦有引用,也仅为麟爪而已。不过,随着后来众多唯识学者在其著述中的不断引用,文雅立足于其唯识学哲学基础以及佛学核心——“中道”之上的学术态度也不断得到了确认。
  文雅克服了身为新罗人的局限性,并战胜各种猜忌,其《成唯识论疏》以实力在东亚思想界留下了清晰的足迹,并成为其学术世界的支撑点。西明学派也随之成为新罗系唯识学的经典学派。经道证、承长到太贤,谓新罗唯识学成就源自文雅的《成唯识论疏》亦不为过。
  因此,虽文雅之辑佚本不及原本之什一,且该本作为西明学统之象征亦有未全之处,但其存在本身对于正确评价西明学而言,仍是一份弥足珍贵的资料。今日,吾等后学诸辈更应明确肩上课题,善研此书,以为探究文雅唯识学之哲学基础。
  --------------------------------------------------------------------------------
  [1] 拙论“7-8世纪的东亚佛学谱系:心、识间之紧张与弹性”,《东院论集》第六集,1998。其中,作者将作为这一时期主要辩题的“八识”、“九识”之争称为“八十九识论”或“八九论”。
  [2] 赞宁,《宋高僧传》“窥基传”(《大藏经》第50册725下726上),“圆测传”(《大藏经》第50册727中)。
  [3] 拙作《韩国佛教西明学统圆测研究:文雅大师》,佛教春秋社,1999,p.253。
  [4] 支那内学院,《成唯识论疏》,北京佛教书局,1938,p.312。
  [5] 支那内学院,《成唯识论疏》,北京佛学书局,1938,p.310-311。《佛学图书目录》(北京佛学书局)中提及的该注释书分为十卷,1938年1月由北京佛学书局刊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略论唯识学之空观
下一篇:唯识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