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天柱山
巍巍天柱山
◆ 王中华 ◆
○、引 言
一、一座灵绝的风景名山
二、一座悠久的人文名山
三、一座迷幻的宗教名山
四、一座不屈的刚烈名山
五、一座群“星”环拱的名山
○、引言
“天下有奇观,争似此山好。”巍巍天柱山,坐落于“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安庆古城西北部、大别山南麓的潜山县境内。自汉以来,天柱山即为中国名山,旅游胜地。1984年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44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992年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2000年被认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和全国文明森林公园。
天柱山属霍山山脉,为古霍山之主峰。霍山山脉西连大别山,发端于昆仑,由秦岭绵亘东来,过陕西潼关而到河南中岳嵩山分支,一支北走山东,以黄河为界;一支由桐柏延伸向南,即横断于江淮之间的大别山,其向东南伸入安徽省境内为霍山山脉,再向西行伸入潜山县境内为天柱山。就其地质构造而言,天柱山大部分为混合花岗岩,山麓亦有长片麻岩,岩体属白垩纪或为中生代燕山晚期产物。远古洪荒时代,由于地壳运动,大海消失,海底陆地升高,地壳深处之岩浆沿着地层褶曲和断裂所形成的岩层空隙,在地壳深处结成花岗岩岩株。进而由于剧烈的地质构造压力,岩石中发育成大量构造裂隙和原生冷凝裂隙。沧海桑田,岩体逐渐风化剥蚀及地表溪涧流水的切割冲击,经过亿万年,形成了今天天柱山奇特壮观的景致。
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天柱山总体规划》认为,天柱山风景名胜资源有六个特点:一是兼有“雄、奇、灵、秀”四种风格,刚柔相济,相得益彰。主峰拔地而起,顶天立地;大天门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神秘谷洞穴神奇,幽深莫测;丰富的水资源为一般花岗岩之山岳风景区少见。二是不仅有独特的自然资源,更有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人文名胜。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辅相成。从5000余年历史的“薛家岗文化”、汉武帝南巡封号,经三国、唐、宋、元、明、清历代均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人文古迹,给风景区注入了不可多得的文化内涵。三是山水布局奇特。左有潜河,右有皖水,形成“两河夹一山”之势。山因水活,水随山流,亦为名山所少有。四是景点相对集中,适宜浏览风光,便于分期开发。五是具备发展多种形式旅游的条件。除登山游览观景外,可开发车马漫游、原野游憩、科研旅游、船筏漂流、渡假等多种旅游项目。六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得以保持,保存了山青水秀、景美境幽的自然风貌。天柱山旅游资源,内涵丰厚,门类齐全,体量大,品位高。
一、一座灵绝的风景名山
天柱山,层峦叠嶂,险峰峥嵘,山明水丽,云蒸霞蔚,风光揽皖西南之秀。山景雄奇,满目奇峰怪石,峭崖幽壑,拥有45峰、17岭、16岩、18崖、86石、53洞;水景明丽,遍布清潭、碧池、飞瀑、流泉,拥有8泉、7瀑、13河、11井。乌以风著《天柱山志》评道:“天柱山磅礴厚重,巍峙江淮,故雄;峰石山元,形态万千,故奇;流泉飞瀑,终年潺潺,故灵;烟云燎绕,松竹覆盖,故秀。”天柱山景区,可分三祖寺、马祖庵、主峰、虎头崖、九井河、大龙窝、龙潭河等8个景区,保护区面积333平方公里,主景区范围82.46平方公里。天柱山奇观之奇,景观之丰,应推淮南江北名山之首。晚唐诗人曹松虽广历祖国名山大川,独陶醉于天柱山的迷离景色,以诗赞道:“七千七百七十丈,丈丈藤萝势入天。未必展来浑似翅,不妨开去也成莲。月将河汉随崖转,僧与龙蛇共窟眠。真是画工须搁笔,更无名画可流传。”在诗人眼里,天柱山是部绝妙的山水画卷。
一柱擎天主峰景区7平方公里,耸起23座千米以上的高峰,犹如满园春笋。深藏群峰之中的天柱峰,一峰突起,高出众山,直托云霄,高达1488米,成为众笋中最高的春笋,故名“笋子尖”。唐代诗人白居易以“天柱一峰擎日月”的诗句,作了形象描绘。天柱峰,是潜岳主峰,满身石骨,如锥似柱,耸立在诸峰之间、云海之上,周围数里,五指、莲花、天池、衔珠、飞来诸峰拱卫,势如“五岳归宗”。宋人李庚有诗描写道:“巍然天柱峰,峻拔插天表。登跻犹未半,身已在蓬岛。”峰顶石平如盘,中耸起一圆形石柱,高约百米。清军都统李云麟、军阀张淦,先后央请药农贺良谋及其后代镌刻“孤立擎霄”、“中天一柱”8个大字于石柱上。天柱山是江淮天然分水岭,山阳水入长江,山阴水归淮河,登峰远眺,黄山、大龙山、庐山、九华山,隐约缥缈,尽收眼底。
奇峰竞秀天柱山有海拔千米以上知名奇峰45座,无名山峰48座,主峰苍翠秀润,石峰峭壁嶙峋。飞来峰为天柱山第二高峰,三面削壁,满身“鳞甲”,险峻挺拔,巍然壮观。峰顶大石如冠似盖,犹如天外飞来,故名“飞来峰”。上有“天池”,下有“雷公洞”、“乌龙井”。天狮峰为天柱山第三高峰,与少狮、覆盆两峰为邻,三峰鼎峙,恰如“双狮戏球”。迎真峰直耸青天,仿若亭亭玉立的“迎真仙女”;天蛙峰仰面张口,状似蛙鸣。飞虎峰仰天长吼,收爪欲扑。狮子、覆盆两峰之间,中开一线,深不可测,号称“剑门”,门外奇峰列峙、雾绕云飞,恍若仙境……天柱山的峰海,千姿百态,一个角度一幅画,一段路程一重天,峰海奇观,举世罕见。
巧石天成天柱山中遍布巧石,或散或合,或立或卧,与自然的山形脉势结合成一体,形成一个个生动的景观,构成一幅幅立体的画卷。虎头崖上的“金童追玉女”,晴雪峰下的“鹦哥起舞”,金鸡峰上的“金鸡送晚”,青龙背西的“仙人指路”,青龙背南的“五老上天柱”,青龙背下、牧羊河畔的“仙人别墅”、“天门”,天狮峰下的鹊桥石,千丈崖上的鼓棰石,双鼓石下的蜒蚰石、仙人洞前的“仙女鞋石”、马祖景区的“霹雳石”、“木鱼石”、“猪头石”等等,不可胜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得天柱山的巧石,天然成趣。
云海奇幻天柱山上绿树葱翠,日照衡少,山下皖河潜水奔流,水气充盈。每当春、秋、冬三季,雾气穿山入谷,形成云海,云铺深壑,雾掩危岩,时而回旋,时而舒展,游人登山,人在云中走,絮于脚下飘。山峰松岩在云雾中仿佛活了起来,忽明忽暗,时隐时现,或如青莲待放,或似少女梳妆,瞬息万变,令人眼花缭乱。春秋天气还可饱览天柱山佛光的景观。
古洞幽趣天柱山53处古洞,多聚集于千米以上的高山地带,一洞连数洞,大洞套小洞,叠石成洞,自然成趣。拜岳台下,有一横石如城的古洞,老藤盘绕,古松掩映,洞室如厅,墙似斧劈,高达10多米,上下两层,酷似层楼,游人呐喊呼啸,洞内顿足回声。洞内石梯参差,石廊宽敞,循廊行,又折入一洞,叠石如楼,有石床、石桌、石凳、石灶,可炊可宿。石罅透光,日坐可欣赏奇峰,夜卧可仰视星斗。洞壁刻有“大宋李柬之宿”6个大字。可见前贤早已来此寻觅胜迹,现名“仙人洞”。白居易描绘天柱山古洞“洞门千仞锁云雷”,是何等形象、真切。而结构之奇特、规模之宏大首推“九天司命真君”住所、长达500米的神秘谷。远古造山运动形成的罕见巨石重叠于峡谷之中,形成幽长的洞谷,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洞洞相连,经三宫十几次进出,时而左右盘桓,时而上下迂回,时而山穷水复,时而柳暗花明,诡秘莫测,世所罕见。天柱山奇特的“洞景”俾使游人大饱眼福。
高山飞瀑天柱山既有万仞高峰,又有千丈飞瀑。“雪崖瀑”,白色巨练自莲花、观音两峰间奔泻而下,曲折十余叠,声响十余里。“激水瀑”飞流千尺,犹如白色玉带。“琼阳瀑”先由涓涓细水,后汇成滚滚巨流,越良药坪,下激水瀑,过雪瀑崖,形成7里长的梯型巨瀑,若珠玉飞溅,如惊雷滚动,为天柱山第一大瀑。“黑虎瀑”飞泻石上,溅起水珠,映照阳光,五彩缤纷,犹如天女散花。“飞龙瀑”高50余米、宽30余米,上接蓝天,下分九支,恰如九条飞龙,为天柱山最美的瀑布,确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长之美。
天柱晴雪青龙涧一带山间,堆积着大量石英砂,骄阳照射,砂体晶亮,出现琼峰玉岭、瑶树琪花。入夜,踏月观赏,满目清辉,凉气袭人。“晴雪”奇观,天柱一绝。
皖河游筏天柱山下的皖河,如同一条绿绸翠带盘绕山谷间,河面上漂满风帆、竹筏。游人乘筏,如坐扁舟,顺流而下,观赏水景:奇峰夹岸,碧水潆回,峭壁垂河,青山浮水,风光旖旎,犹如一幅数十里山水画长廊。筏过玉境山下,河道顿宽,河水澄碧,阳光照射,清澈见底,游鱼彩石,历历可数。浓黛的山影与清朗的河水溶为一体,倒影抖动,水中有山,山中有水,迷离幻异,恍若置身仙境。
炼丹湖炼丹湖位于主峰景区,海拔1100多米的群峰之中,湖面面积33亩,蓄水10万立方米,是目前国内仅低于新疆天山天池的又一高山平湖。因建于左慈炼丹的地方,故名炼丹湖。湖水碧澄,微波粼粼,如同一片翡翠镶嵌在巍峨雄伟的山体上,给天柱山天造地设高山出平湖,平湖映群峰的美妙奇观。
气象景观天柱山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长,霜期短,小气候特征突出,多云、多雾、多地形雨;境内年平均气温14.6℃-16℃,年降雨量1900mm左右,全年云雾天气约185天,无霜期235天左右。日出日落、朝辉晚霞、云海佛光、仲秋明月,人称天柱四绝。东关的日出、西关的落日,气势磅礴;玫瑰色的晨曦,火一般的晚霞,绚丽多彩;仲秋,观月台看月光,万山披黛、水波粼粼;雨后的云海佛光,环绕天柱的玉带云,瞬息万变。如不身临其境,实难领略。
二、一座悠久的人文名山
天柱山,远在汉代就驰名华厦,有二千余年的名山史。《尔雅》注:“霍,护也。”天柱山为万山拱卫,始名霍山。地处古潜邑,深踞群山中,又名“潜山”。春秋时,潜邑为皖伯封地,更名“皖山”;民颂皖伯德政,又呼“皖公山”。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南巡,自九江东下,“锦帆张风景,萧鼓际远天”,亲临皖山,设台祭岳,“号为南岳”,臣民高呼“万岁”,又称“万岁山”。公元589年,隋文帝封衡山为南岳,天柱山即称古南岳。
巍巍天柱,中华热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的祖先在天柱山一带生息、繁衍、劳作,创造了瑰丽的古文化。今天潜山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的聚落遗址达40多处。县博物馆--皖光苑存藏的各类文物和古生物化石精品五千件之多。距今5000多年的“薛家岗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二千多件遗物,造型丰富,特征鲜明,代表着一种新的原始文化类型,受到国内外考古界的重视。“潜山安徽龟”化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龟鳖类动物地史记录。“东方晓鼠”化石的发现,推翻了西方学者的“啮齿类起源于北美”的论断。动物学家称潜山为“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宝地,亚洲哺乳类的发源地”。帝王文化倍添了天柱山几分神秘。汉武祭岳存留的“祭岳台”、“旌驾桥”等遗迹,不禁令人想起当年汉王朝一统天下的泱泱大国之观和帝王出巡舳舻千里、遮云蔽日的浩荡之势。雄奇灵秀的山水大观,又牵引了多少为纷芸世事困扰的天子的梦中神游,唐明皇梦入潜山,“曾托吾皇一梦来”的应梦井,千百年来井水清澈,久雨不盈,久旱不涸,留下了一个千古难解的迷。灵绝的景观还吸引了历代达官名宦、文人学士纷至沓来,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陆游、杨万里等,无不为天柱山胜景所吸引。他们或远眺,或登临,或结庐而居,或筑亭而读,或吟诗作文,刻石勒名,留下了许多传世的诗文和珍贵文化景观。李白赞道:“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气,青冥皖公山,绝称人意”,并立下“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的誓愿。白居易歌曰:“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王安石诗云:“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
天柱山还流传着众多如歌如泣的美妙传说和历史掌故。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主人公焦仲卿、刘兰芝在这里演绎了一曲至诚相爱的男女誓死抗争的悲歌;胭脂井旁尚存有三国倾城佳丽大乔、小乔国色天香的倩影,特别故人已逝,家园虽破,倾国佳丽气节犹存,面对铜雀春深,却是思念家国,情牵故人,“铜台夜泣西陵月”。寻古探幽,不禁令人心事浩茫,感慨万千。
巍巍天柱,地灵人杰。这里自古人才辈出,人文昌盛。东汉方士、大魔术家左慈,三国时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王蕃,晚唐著名诗人曹松,宋代宰相、文学家王王圭,或清官、或学人,名重一时,都成长于这方热土。“京剧鼻祖”程长庚、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杂技皇后”夏菊花、黄梅戏新秀韩再芬都深得这方水土灵气的滋润。
薛家岗文化遗址1977年底在文物普查中发现。经6次发掘,共揭露遗址面积2000多平方米。揭开耕土层后,其下可分“唐宋文化”层,“商代文化”层以及“新石器时代1-4期文化”层。由浅入深,出土文物,有石器、玉器、陶器三大类,共2000余件。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有刀、铲、斧、锛、凿、镞、锉,外加陶制纺纶、网坠等。其中石器大多经过通体精磨,刃部锋利,体形扁薄。刀铲多对面钻孔。石刀孔成奇数,分别为1、3、5、7、9、11、13孔,成套出土。13孔石刀,为国内首次发现,极其珍贵。此刀长51.6厘米,宽9-12厘米,孔眼对称,排列有序。生活用具以陶器为主。遗址的“新石器时代2、3期文化”,代表了“薛家岗文化”的基本特征。特别是“3期”文化中的大型多孔石刀,和在孔眼周围绘有红色花果形图案的刀、铲,属我国新石器时期罕见之物。经国家文物局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碳十四测定:“薛家岗遗址三期文化距今五千一百七十年”。这些器物,有别于国内其它诸文化的独特风格,自成面貌,独树一帜,受到国内外考古界的重视。
遗址是椭形台地,高出周围农田3-7公尺,总面积为6万多平方米,台地三面濒临洋荡圩(过去是湖),一面是坡度不大的山岗,其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原始人栖息。出土器物证明,这里曾定居过以农业为主的氏族,手工业已经分离出来,而且已相当发达。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活和生产活动,以及与黄河流域诸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文物资料。
舒王亭即旧志“潜阳十景”之一的“舒台夜月”,故址在潜山县城内东南隅天宁寨上。宋皇祐年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每夜必登此台读书,兴浓时竟通宵达旦。夜深人静,高台秉烛,浑如月挂中天。王安石后为宰相,殁谥舒王,世人因美称其地为“舒台夜月”。舒王台方圆数亩,台上嘉木葱郁,绿荫垂地,繁花丛聚,芳草萋萋,环境十分清幽雅致。旧志载:“台螺旋而上者较大,月夜登眺,山黛朦胧,烟花缥缈,万井楼台在目。”明清两代,潜山屡遭兵火,舒王台上的楼阁全废,今仅存遗址。清邑令李载阳在主持编修乾隆《潜山县志》时,有诗云:“荆公读书处,夜月生辉光。台高月皎洁,清影照回廊。至今留胜迹,千古有余香……”
山谷流泉摩岩石刻“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即三祖寺附近山谷流泉、石牛古洞等处的石刻。其中,石牛古洞石刻居多。此间,300来米的河谷,东侧崖壁和河床巨石,共镌唐贞元以来,至民国年间的各种石刻近300方。其中唐吕渭、李翱、李德修,宋王安石、黄庭坚、李师中、李柬之、留正、赵希衮、张同之,明胡缵宗、李元阳等题刻,都是珍贵之作;尤其是唐李翱、宋王安石、黄庭坚真书手迹,已属罕有之品。传说,北宋大画家李公麟曾在此为黄庭坚作石牛图刻之崖壁,惜已被人窃去。石刻诗、文、题、记齐全,行、楷、隶、篆、草俱备。此地既是考证1200多年间有关历史的天然档案馆,又是直接瞻仰有关古代名家文采、书法的天然博物馆。
汉武祭岳台汉武帝登礼天柱山,史不绝书。司马迁始为记实,班固也载入《汉书》。《史记·孝武本记》、《史记·封禅书》:“其明年(元封五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浔阳出枞阳……”。《汉书·武帝纪》:“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汉武帝登礼潜之天柱山,法驾到谷口,由此登山礼祀,后人因此名桥,再上2里许,在白鹿岗上,设坛礼拜(后名祭岳台,又名汉祀台)。祭台高筑两丈许,共3层,基层占地约400平方米,最上层为汉武帝祭台,中层为文武百官陪祭处,下层则为护卫(台基尚存)。上有极厚的石础,下有石雕门神像两面。像为勇士,短衣带剑,衣纹古朴。祭台上旧有“双燎亭”,明末毁于兵火。武帝在祭岳台燔柴祭天,巨典辉煌,号天柱山为南岳。臣民高呼万岁。礼毕,欲登天柱峰。继续北登,至天柱寺前,山陡路险,鸟道难越,始回驾南归。后人修石桥,称“回龙桥”。汉武帝回驾至驻辇处,而后“薄枞阳而出”,“并海上,至琅琊”。汉武帝登礼天柱山之后,当地官府即建有五岳祠(明末毁于战火)、拜岳台,历代每年至此四祭(后改三祭)。
张恨水故居张恨水故居在今岭头乡黄土岭街头,其祖建于清末,原有瓦房4间,院落一座。恨水11、12岁时,在此住过两年。以后,又分别于17岁、22岁时,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几度来故居读书、写作。张恨水在《写作生涯回忆》中,曾对故居的一间书房作如下描述:“十一岁半,我回到安徽潜山原籍,在本乡村里读书……这屋子虽饱经沧桑,现时还在,家乡人并以命名为老书房……这屋子共有四、五箱书,除了经、史、子、集各占若干卷,也有些科学书。我拥有一张赣州广漆桌子,每日二十四小时,总有一半在窗下坐着。……”现存砖瓦平房1间,院落仍在,屋中原有张恨水用过的赣州广漆桌子1张,瓷花瓶、瓷缸、瓷钵各1件,现收藏于县张恨水陈列馆。
胭脂古井“乔公”名玄,汉代睢阳人,光和元年迁太尉,看到朝政日非,辞官避祸,寓居潜山北郊,终老山野,听任庭前花落花开,闲看山巅云舒云卷。膝下有二女,皆国色天姿,时称“二乔”,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姐妹二人,常临宅前清井,照影梳妆,逾年历岁,井水渐为胭脂染红,故称“胭脂井”。后世,井中脂粉香味,仍依稀可闻。井栏石上,犹刻有“建康元年十月”字样,虽是字迹模糊,却是历史的见证。“乔公故宅”,如今仍绿畴环抱,翠柳荫翳。乔公墓前的石人、石马虽残伏于地,但坟墓依然存在。
万涧古戏楼古戏楼在万涧杨氏宗祠前面,始建于清乾隆初年。道光十九年(1839年)及民国3年(1914年)曾两度整修。“文革”中破坏了部分木雕及坊板,今为县内唯一基本格局完整的古戏坊。板、栏杆、天花以及后台木门,均有彩绘雕刻,其图案有龙、凤、鲤鱼、花鸟、禽兽等等,精致逼真。
三、一座迷幻的宗教名山
“天下名山僧占多”。天柱山的灵绝山水,在历史上被道教、佛教视为宝地。从东汉初平元年至兴平二年(公元190-195年)间,庐江方士左慈首先来山修道炼丹,并传教于葛玄。从此道教在此生根,并留下了许多神话故事和地名。萧梁时,金陵高僧宝志也来此传经布道,并与方士白鹤道人“斗法”,争夺天柱胜地。结果各显神通,平分秋色。从此,天柱山成为道佛圣地,并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唐宋时,两教曾盛极一时,寺观不下百余座,历史上曾有“三千道人八百僧”之说。至清代,由于朝廷支持甚少,道教开始冷落,道去观空,流入民间,于是佛教成了天柱山唯一的宗教。今天,天柱山佛教经历了十年浩劫后,宝镜重光,法炬复燃。经修复后的三祖寺内的藏经楼、塔院、大雄宝殿和塑像等,更加庄严肃穆。宗教寺观的存在,不仅给天柱山增添了众多的名胜古迹,而且留下了许多精神产品,如僧璨的《信心铭》,被视为禅宗经典;还有大量的寺院字画、雕刻艺术等也很珍贵。以致形成了宗教文化和儒家文化相汇合、相并存的局面,使天柱山呈现出多层次、多风格的文化色彩。仅以建筑而言,唐天宝年间建造的觉寂塔,梁武帝时创建的山谷寺(又称三祖寺),明万历年间皇封的佛光寺等,都是金碧辉煌,巧夺天工,梵宫玉宇,形成了人工创造美和山水自然美的和谐统一。“碧瓦朱栏拥绛霄,紫云涤绕宝风飘”,晨钟暮鼓,香云缭绕,殿宇辉煌,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海内外朝拜者。
三祖寺原名山谷寺,在县城西9公里野寨小街北。据旧志载:南朝梁时,白鹤道人、宝志和尚,两人都想在此处建道场,梁武帝命他俩各施法宝识地,得者居之。道人放白鹤,和尚抛锡杖。鹤飞在前,将落地时被锡杖飞来声所惊,止于他处,锡杖卓立此地,宝志即在此建寺。大同二年(536年)命名为山谷寺。自宝志开山创建,1400余年来,该寺少衰即兴,始终巍立于禅林之中,实为国内不可多见的佛刹。更以三祖僧璨受度于二祖后,于此传四祖,又行游返化于此而扬名宇内。今日山谷寺或称三祖寺,这里群山环抱,中耸一山峰,苍然独秀。潜水流其前,天柱耸其后,风物秀丽,堆碧叠翠,幽静宜人。山形奇似凤凰,两翼劲张紧护,形成一道幽深险峻山口,凤头昂举谷中,寺塔高矗头上,气势轩昂。进入谷口,由沟旁道路前进。抵山麓,则由石阶而上。两旁青萝掩道,奇花护径,翠竹排空,苍松蔽日,人行其间,顿觉烦猥全消。明安庆知府胡缵宗“山谷”碑立于阶左,清安庆知府张楷“香岩”碑嵌于阶右,天香台、宝公洞隐藏危崖之下,立化塔、三高亭矗立半山之中。登上360余级石阶,便至寺门。门上高悬当代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山谷寺”匾额。左右墙头,青瓦堆砌成两条巨龙,呲牙怒目,分守匾侧。跨进寺门,觉寂塔高插云霄。山高塔耸,游人登塔远眺,确能荡涤胸襟,大开眼界。塔后有楼阁一座,阁分两层:下为三祖殿,新塑三尊中型金身,时有朝山进香人来,上为藏经阁,西边柜藏经书,东边坛供小型佛像近300尊,形态各异,栩栩有神。阁前,左有签堂,右有茶室,供游客休息用,内悬赵朴初1981年仲夏和王安石六言诗真笔挂屏一幅,文曰:“吸尽泠泠江水,冲开靡靡山围,三祖道场重现,千花满载而归”。阁与塔之间为一庭院,花木葱葱,清新幽雅。
寺内有僧数十人,除例行佛事外,遇朝山进香人来,则敲钟擂鼓,击磐燃香,环跪念佛。唐宋以来,达官名流,摩肩接踵来此游览朝谒,且多题诗勒石,状景抒情。宋代著名词人张孝祥之子张同之于寺下石牛洞入口处镌诗曰:“飞锡梁朝寺,传衣祖塔丘。石龛擎古木,山谷卧青牛。半夜朝风起,长年涧水流。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此诗在描绘山谷寺历史风光方面,堪称千古绝唱。
觉寂塔坐落三祖寺内,唐天宝五载(746)构建,几度兴废,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修。1980年安徽省文物局拨款再次维修,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为楼阁式建筑,5层8方,主体达30米,瓴盖筒瓦,飞檐翘角,斗搭相承,跳撑平座。北有71级台阶,直达塔顶。每层有四门相对,两虚两实,虚实相间,游人登塔,常为虚实所迷,方向莫辨。每方设龛,供奉4--8尊佛像,大小不等,相列有序。顶层铁铸塔刹,上为葫芦形铁圈,下为宝瓶,瓶颈镌佛家镇塔四行咒语,中为镂有几何形花纹相轮五节,下又设宝瓶,承轮而立。底层佛钵,铸170字铭文,记述铸造者姓名及祝愿。横悬8条锁链,斜伸八方,上缀风铃51只,风动铃响,悠扬悦耳,正如诗人所赞:“风送铃声出云林,云随梵音上山巅”。
太平塔坐落潜山县城西1公里的彰法山。始建于晋咸和年间,砖木结构,7层8方,高35米。塔旁旧有太平寺古刹,宋法演、慧勤、佛鉴等禅师曾相继于此布道说法,香火极一时之盛。太平塔孤檐翘角,气宇轩昂。塔内中空,铺设楼板,每层四门,每方设龛,供奉砖雕佛像近千尊,形象优美,神韵生动。前人有诗赞云:“钟鸣幡动杰塔起,仰瞻天柱成双峙。皖城睥睨尽连云,旌麾一出何逶逦!”现修茸一新,塔旁建有文物管理所,陈列历代文物字画。其旁还建有章回小说家张恨水纪念馆。
佛光寺原名马祖庵,在登天柱山的半山腰。唐代著名高僧马祖道一禅师行脚至天柱山,在此结茅为庐,在庐旁石洞里,讲经习静。五代时,当地人就地建庵以示崇奉。明万历丁酉(1597年),达观和尚驻锡说法,桐城吴应宾(万历丙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以目眚告归)。怀宁阮自华(万历戊戌进士,历官户部郎、郡守,祟帧间以病乞休)奏请神宗赐名佛光寺,吴应宾并为此作“题辞”。己亥(1599年),神宗如吴、阮所请,并命太监党礼御赐《藏经》。阮自华复捐资置斋田、茶地、竹木,为接待香客及整理佛经的费用。此时佛光寺宫殿宏伟,檐飞廊回,古朴秀丽。神像高列,香烟缭绕,钟鼓木鱼,声播山谷,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明末,张献忠农民军至此与官兵交战,寺遭火焚,藏经俱毁。清顺治十年(1654年),副总兵梁大用重建正殿,太平天国时复毁,仅存竹屋3间。1933年,住持僧妙高(潜山三妙人)募修大殿及寮舍。至抗战前,已建成殿堂20间。国民党第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曾赠以“大雄宝殿”巨匾,一时宗风大振,香火日盛,游客日增;后因战事频仍,殿宇又毁。建国时,东西两庑及前殿已不复存在,中、后殿亦破烂不堪。1958年,天柱林场将佛光寺进行了全面整修。1966年,红卫兵又将佛光寺洗劫一空。仅存砖屋数间,为林场所用。进入80年代后,随着天柱山风景区的开发,佛光寺又多次修缮,现正大规模复建。
佛光寺是登天柱山的必经之地。这里群峰竞秀,林木繁茂,云雾迷漫,恍如蓬莱。寺前有“屏风山”,门口有“木鱼石”。左边有“洗钵池”,清澈见底,长年不涸。池前琼瑶苗圃,苍翠欲滴。苗圃右侧的“滴翠桥”下,水声潺潺,如吟如咏。寺后有“卧虎岗”,岗后翠岭连绵,松繁竹茂。寺右有“黑虎冲”,怪石林立,如奔马,如斗牛,如卧狮,或伏,或仰,或立,景象万千,形神毕肖。
白鹤宫亦名真源宫,在今山谷寺东北山岗上。旧志载: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在此设祭,见五岳云中出现,便命立五岳祠。南北朝梁武帝时,白鹤道人与宝志和尚各施法力,以物识地,白鹤飞止此处,于是建白鹤宫。宋太宗赐名“灵仙观”。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改名为“万寿宫”;政和七年(1117年),诏“以真源万寿名其宫,以庆基名其殿”。白鹤宫最为昌盛时在于两宋,诏赐封锡,代代有加。当它名为灵仙观、真源万寿宫时期,不仅祟奉为道教圣地,而且是皇家赐给达官显贵的疗养之所,如孙觉、杨万里、韩铎等人都曾被赐封该地观监、提举、管勾等闲散官职,让他们在此疗养。当年这里殿宇辉煌,楼阁栉比,钟鸣鼎食,显赫一时。
于今,白鹤宫仅存故址。在一山几凹间,古砖古瓦,基石碑碣,断残破缺,到处都是,旧景可寻的尚有数处:汉武拜岳台、梁朝白鹤泉、唐皇应梦井、宋代半截墙。在考察道教渊源方面,故址仍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四、一座不屈的刚烈名山
巍巍天柱,形势险要,关塞层叠,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故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其满身石骨,蕴就了天柱山不屈不挠的山格,也造就了其子民忠贞不贰的忠魂。南岳可移,天柱不废,生死可夺,丹心不移。这里供后人凭吊的古战场和刚烈之士遗存甚多。南宋末年,刘源结寨西关,抗击元军,血染休岩,泉流成赤,坚持战斗18年,英勇壮烈,名垂千秋。太平军将领陈玉成,率部在天柱山区与清兵相持多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事迹。1925年,天柱山区就成立了党组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共产党人的星星之火演变成对敌斗争的燎原之势。1947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驰聘大别山,拉开了人民解放战争解放全中国的序幕。一批批英雄儿女创造了光照千秋的英雄业绩,天柱山这块热土已成为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之旅。
西关寨刘源纪事石刻及刘源墓石刻在天柱山风景区西关寨口步道旁崖壁上。幅面高1.92米,宽2.19米,自右向左竖写,共68字,分9行楷书阴刻,文曰:“大宋咸淳元年(1265年),奉本朝阙命措厝山寨,保聚生民十万余众,答历十余年,北朝军马,累次攻打,保守无虞,民户春耕,冬则入寨。寨长同安郡土豪刘源叔清鼎建。统制宁宗达崇道。”(标点系作者所加)此刻离天柱主峰,不足两公里。刘源战死后,乡民感戴保护之德,以檀香木模制假头,配葬其身于天柱山百花崖旁,今为龙潭乡万涧村境。明宣宗追谥刘源为“护地大王”。于其故里彭家岭筑“大王庙”,并定时祭祀之。墓地约50平方米,墓高约1米,呈圆形,石砌墓圹绕其周。现在,墓前仍立有70公分高的石碑,楷书阴刻,文曰:“皇清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五日谷旦。大王坟墓。弟子储汉涛、陈锦荣、陈月松同立。”
野人寨抗日阵亡将士墓抗日烈士墓在野人寨街东野寨中学校园内。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陆军176师驻防皖鄂边界沿江诸地,多次同日军作战,尤以“三攻安庆,创敌最巨。”在连续6年内,转战数省,大小百战,歼敌数千,自捐“中级军官6员,下级军官89名,士兵3618名。”为纪念阵亡将士的功绩,民国31年(1942年),由地方当局与176师组成“陆军176师阵亡将士公墓筹建委员会”,由安庆行政督察区专员范苑声任主任委员。此事获得皖、鄂、赣14县知名人士赞助,当年10月动工,次年6月竣工。“文革”中墓上建筑被毁,现移当年的“浩然亭”于墓基上,原墓碑及其时第一专区专员范苑声撰刻的《墓志》均在。
五、一座群“星”环拱的名山
巍巍天柱,群“星”环拱。深得其灵气的滋润,这里崛起了一批风景名胜群,名山、名城、名人、名寺、名水互为一体,构筑成以天柱山为龙头的“五山”(天柱山、大龙山、小孤山、司空山、浮山)、“三湖”(花亭湖、石塘湖、武昌湖)、“三寺”(三祖寺、二祖寺、迎江寺)、“一寨”(白崖寨)和“一地”(大别山革命根据地)融为一体的皖西南“53311”旅游网络。
自然景观,群星闪烁。在以天柱山为龙头的皖西南旅游网络内,有以火山岩洞和摩崖石刻为特色的水上绿叶浮山,有赵朴初先生亲笔题为“中国佛教禅宗第一山”的司空山和狮子山,有当江而立、堪称“中流砥柱”、在第四纪冰川时形成的长江绝岛小孤山,有山衔秀湖、绵亘如龙、以球状花岗岩结构为主要特征的大龙山,有天然的动植物宝库、国家级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山腹翡翠鹞落坪,有镶嵌于崇山峻岭之中,烟波浩渺、岛屿屹立、岸线蜿蜒、山峰层迭的高山平湖花亭湖。它们如串串珍珠,环拱天柱,熠熠生辉。
人文景观,名胜荟萃。二祖寺幽处司空山麓,振风塔雄峙迎江寺院、古雷池存留望江之滨。在文化的天地里,“桐城派”影响清代文坛200余年之巨。在斗争的烽火岁月里,这块土地从不甘屈膝。徐锡麟、吴越是革命党人在这块热土上浴血奋斗的缩影。陈独秀更是怀着天柱般的抱负从这里走了出去,是党的五任总书记。古城安庆有孙中山亲题碑名碑文,纪念烈士的锡麟街、雕像纪念台和吴越街、英烈祠,陈独秀故居、墓冢也幽落于安庆市郊的苍松翠柏中。众多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如宋代的李公麟,明代的左光斗,清代的邓石如和现代的赵朴初、严凤英、朱光潜、黄镇、邓稼先等杰出人物都孕育于这方热土。这里作为京剧的发源地,黄梅戏的发祥地,徽班进京成就了国剧,黄梅戏在这里吸收了徽剧营养和皖西南方言,发展壮大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司空山系历史名山。佛教禅宗二祖慧可受达摩心法在这里建刹修禅;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来司空山避难,并写了《避地司空原言怀》和《瀑布》等名篇。司空山上飞瀑流泉、怪石虬松、深谷幽壑,风光十分绮丽;尤以“二祖禅寺”、“太白书堂”等司空八景闻名于世。县内的妙道山国家森林公园不但山奇水秀,而且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全山植物达1200多种,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金钱豹、娃娃鱼等珍稀动物出没林间。加上“金壁古寺”、“祖师古洞”等人文景观的点缀,妙道山不愧为“妙”景名山。
花亭湖在群山环抱之中,周围有寺院、石刻、温泉、果林等。花亭湖以修建花凉亭水库而得名,为我省第二大水库,集防洪、发电、灌溉、养殖为一体。总库容量为24亿立方米,水面近7000公顷,湖面烟波浩渺,岛屿屹立,岸线蜿蜒,山峰层迭。赵朴初先生回乡时对此曾挥笔题诗一首。湖区西北角的汤湾温泉日流量超过1500吨,水温稳定在摄氏47.2度,含有多种有益微量元素,是开辟旅游疗养的理想场所。境内还有汉代名刹海会寺、唐代西风寺,三国上格城遗址等古迹。
白崖寨俗称“南国小长城”,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白崖寨蜿蜒曲折达八华里。据考此寨是我国黄河以南保存完好的一座古城堡,历史上为兵家必争要塞。明末史可法曾在此扎寨抗清,并刻有“最上一乘”四字于石上。
小孤山有“江中绝岛”之称。此山东看象支笔,西观似悬钟,南望太师椅,北望啸天龙。其特点在于“独立江心,峭拔秀丽”,被誉为“海门第一关”,有“江上蓬莱”之誉。自古即为游览胜地。据《水经注》记载,相传大禹治水时在小孤山刻石记功;秦始皇东巡曾刻“中流砥柱”四字于崖上;唐代顾况、宋代苏轼、明代刘基、解缙等均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
桐城文派桐城派作为清代最大的文学流派,享誉中国文坛200多年,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为中国文学史所罕见。“桐城派”尊奉程朱道统,继承秦汉至唐宋八家文统,崛起于康雍,鼎盛于乾嘉,结为门户,世代相传,前后230余年,几于清王朝共始终,传人几近全国,先后拥有作家百余人,创立了丰富的散文理论,留下2000余件名作传世,至今大、中学教材仍选有多篇作品传授。
赵氏状元之府位于天柱山侧寺前镇洪诸畈。该府是为纪念清嘉庆开科状元赵文楷而建的。赵文楷曾被赐为一品特使,出使琉球,册封尚温为中山王,不辱使命。在琉球以文会友,诗结帮交,使“花开光照两帮亲”。赵文楷一生为官清廉,即使作为重臣出使琉球,也是恪守国规,廉正奉公,不收馈赠,深受敬仰。至今日本那坝市还保留着他的许多文物和诗词。他开创的廉洁、勤学的家风一直为后代所继承,成为“一门四进士”的世代书香门第。他的第六代孙、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就是在此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受良好家风、家教的影响,终于成为一代名流,被誉为“国宝、书圣、诗仙、活佛”。
巍巍天柱,钟灵毓秀。寻幽,可尽山水之美;访古,能极文史之著。旅游开发的大潮,正使这座千古名山日益焕发出灵光溢彩。
(作者系原中共潜山县委副书记、天柱山管理会主任)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