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南岳(1)
天下南岳
第一部分:历史文物景点
简介
南岳衡山为我国五岳名山之一,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境内,七十二群峰,层峦迭嶂,气势磅礴。素以「中华寿岳」、「五岳独秀」、「文明奥区」著称于世。现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和国家AAAA级旅游区。年接待中外游客300余万人次。
历史悠久南岳始封于唐虞,是古代帝王巡狩祭祀的地方。相传尧舜禹来此祭祀社稷、巡疆狩猎;大禹曾在此杀马祭告天地,得「金简玉书」,立「治水丰碑」,现留下白马峰、金简峰和禹王城等古址。古今往来,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朱熹、王船山、谭嗣同、周恩来、叶剑英、郭沫若、田汉、陶铸、胡耀邦、乔石、朱镕基等历代著名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和文人骚客慕名而来,在南岳留下了3700多首诗、词、歌、赋和375处摩崖石刻,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宝库之一。
五岳独秀南岳古木参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举,历来是人们旅游、避暑胜地。景区自然植物1200多种,9处原始森林,其中珍贵树种150多种,有东晋时代的银杏、明代的古松、世界罕见的绒毛藻荚、富有神话色彩的摇钱树、连理枝。祝融峰、水帘洞、方广寺、藏经殿、以其高、奇、深、秀」自古赞誉为南岳「四绝」。南岳四季景色宜人,春赏奇花、夏观云海、秋望日出、冬赏雪景,更是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佛道并存南岳佛、道教同居一山,共存一庙之特色,为中国名山一绝。在中国佛、道教史上,南岳佛、道教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早在西周期间,道教就在南岳开辟洞天福地,至唐代出现「十大丛林」、「八百茅庵」之盛况。两教具教义经典,并最终形成了佛道同尊共荣的特色。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南岳佛道两教筹集8000多万元,先后修复被文革破坏的寺观宫殿10余处,增加藏经10万余册。
南岳自然景色的秀美,美在巍巍群峰入云霄,潺潺溪泉汇湘江,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能弹奏出不同乐曲。春风拂过,遍野山花争妍斗丽;夏雨徐来,漫山林荫赛翠竞绿;秋风阵阵,殷殷红叶让你心醉神迷;冬雪皑皑,玉树琼阁让你如登仙境。云蒸雾绕,山泉叮咚,林涛浩浩,怪石成景,这里到处都令人流连往返。
南岳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人杰荟萃的胜地。唐宋以来,一众鸿儒巨学、文人骚客持续来访在此讲学论经,吟诗作赋,留下了无数宝墨诗篇。李白,杜甫,朱熹、张栻,韩愈、柳宗元、郭守敬、王夫之等等都来过……是以形成了南岳“文明奥区”之盛名,亦由此奠定了湖湘学派形成之基础。
南岳大庙,红墙碧瓦,终年香火不断,游人络绎不绝。本地的外地的都想来烧一炬香以求得圣帝的保佑或者别的菩萨的保佑,保佑他们一年的平安或者升迁或者早得贵子。有人说南岳的菩萨保远不保近,是以周围的反而人拜的少了。我想如果真有菩萨保佑,所有的菩萨都会如观音一样恩泽四海,还有就是,近处的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参拜,不用跟远方的客人叫劲。
山下著名道教黄庭观,半山有忠烈祠,半山亭下的试剑石。由半山亭西行约1公里即至麻姑仙境。麻姑仙境的自然景色极美,沿溪行入林中,可见野花盛开,绿荫遍地。磨镜台藤蔓参差,绿荫遮日,烟云弥漫中亭宇时隐时现,一派仙山神府的韵致。南行200多米左右,有一座历史上极为著名的福严寺。福严寺建于南朝,建筑恢宏,庄严肃穆,占地2600多平方米,在中国佛教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福严寺的山门镌有一副极著名的楹联,上联“六朝古刹”,是指此寺建于南朝,历史极为悠久。下联:“七祖道场”,是指禅宗七祖怀让禅师于唐玄宗开元元年来此说法并开创南岳派。横额“天下法院”,是指禅宗七祖怀让大师的弟子后业创立了临济宗、杨岐宗、黄龙宗,使所有的南宗弟子都把福严寺看作了传法的佛院。寺内有一棵树龄达1400多年的古银杏树,传说此树曾受戒于慧思大师。建于南朝的藏经殿,距今也有1400多年了,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左右,是一座单独的大殿。幽深神秘,走进这儿如同走进远古。藏经殿掩映在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中,在这片古树林中,听说生长着60万多种常绿灌木,奇珍异树还有很多频临绝种的动物比如娃娃鱼等。站在这儿,草木馨香入鼻,神情为之清爽。值得一提的还有三株奇树:连理枝,同根生,摇钱树。我更喜欢摇钱树,夏天开黄花,果实似铜钱在风中摇曳。“不到藏经殿,不知南岳秀”。在绿野无垠的林海里,红墙碧瓦、雕梁画栋的藏经殿令人耳目生辉。
南岳的秀南岳的古朴以及那些刻于柱子上,岩洞里的诗词对联,几天几夜也说不完。邺侯书院,杜甫草堂的历史,会仙桥的险,南天门的威,祝融殿的香,方广寺的古,水帘洞的幽,还有那清澈林中叮当又直泻的瀑布都叫人难以忘怀,每一个地方都是我们嬉笑打闹的故事。
有点遗憾的是:那时游南岳山的时候,每游一次,老师都要求交一篇游记,年年都游年年要交,如是乎差不多将南岳的每一个角落,能落脚不能落脚的地方都游遍了,同时也将许许多多门楹上的对联,壁石,岩洞上或者庭阁上,庙宇里的诗词,一一抄录下来了,可如今早已不知藏哪儿去了。
(一)南岳古镇
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淳朴而厚重。古朴的建筑,醇厚的民风,让人感觉到古老的习俗。
南岳古镇,不大,纵横的十字街。南北和东西两街。东街往祝圣寺方向,北街的尽头是南岳大庙,南街迎接着南来北往四方的客人,西街通向白龙潭的方向。
古镇的西北方向有着有名的岳云中学。此中学已有90多年的历史,蕴育许多文人学子,如老一代的作家丁玲女士,如今更是人才辈出。
入北街的街口,高玄的碑坊上写着“御街”。相传,此街曾为御道,直通南岳大庙。
无论是清晨抑或是黄昏,走在这古老的青石板砌成的街道上,呼吸着清馨的空气,恍如隔世:好一个世外桃源!
(二)南岳大庙
南岳大庙位于南岳山下的南岳古镇北街尽头,坐北朝南,前有寿涧水,后有赤帝庙,庙址呈长方形,建于唐开元十三年,后经历了六次大火,经过扩建和修缮,才奠定了现存规模。大殿是清德宗光绪八年(1882)按照北京故宫的样式重修的,共占地98900平方米,殿高7.2丈,是我国五岳中规模最大,总体布局最完整的古宫殿式的庙宇。
南岳大庙四群院落和九个建筑体组成,保持了唐宋以来的艺术精华。第一进是正门,也叫棂星门,由花岗石砌成,门前有一对石狮子,姿态雄伟,门内翠柏挺立,绿草如茵;第二进为奎星阁,其上为戏台,阁东有钟亭,阁西有鼓亭;第三进为城门式的三大洞门,正中叫正川门,门内有玲珑别致的御碑亭,亭内有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1708)为重修南岳庙而立的一个巨大的龟驮石碑,碑文系康熙亲笔;第四进为嘉应门,现加以改建,内设南岳文物保管所,南岳书画院,大庙招待所等;第五进为御书楼,保存了宋代和明代的建筑构件;第六进为正殿,殿前是一块大坪,正殿耸立在17级的石阶上,正中的石阶嵌有汉白玉游龙浮雕,正殿高7.2丈,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内外共有72根大石柱,象征南岳72峰。殿顶覆盖着橙黄色的琉璃瓦。并饰有宝剑、大小蟠龙和八仙中的人物,飞檐四角,垂有铜铃,檐下窗棂、壁板,都雕刻着各种人物故事或花木鸟兽,后墙上绘有大幅云龙、丹凤。大殿台阶四周,有麻石栏杆围绕,柱头上雕刻有狮子、麒麟、大象和骏马,栏杆中嵌有汉白玉双面浮雕144块。殿中原来设有岳神座位,历代统治者对岳神都加赐封号。如唐初封为“司天霍王”,开元间又封为“南岳真君”,宋代加封为“司天昭圣帝”等等。如今的“南岳圣帝”是1983年复制的;第七进为寝宫;最后是北门,东为注生宫,西为辖神祠。
(本人补充)
南岳大庙是红墙琉璃瓦。那种红,是朱砂的红,如果不小心碰到了墙上,就回粘上朱砂。小的时候,我们是最喜欢粘那红朱砂了。琉璃瓦,很是漂亮,我们少时,都喜欢坐在大庙的空地上,地,是青砖铺就而成的,望着屋顶的琉璃瓦,发傻。那种光亮流畅,让人浮想联翩。廊檐上雕刻的各种图案,栩栩如生。
南岳大庙,说是九进,是皇家御庙。这儿只说七进,不知是我记错了,还是旅游信息中心提供的信息有误。(99%应该是我的记忆力错误了)
(三)祝融峰
“南岳四绝”之祝融峰之高。祝融峰挺拔突起,高出芙蓉、紫盖、天柱、祥光、烟霞、轸宿诸峰之上,据新编《南岳志》载:祝融峰,海拔1289.8米,位于北纬27度18分6,东经112度41分05,是南岳七十二峰的最高峰和主峰。它是根据火神祝融氏的名字命名的,相传祝融氏是上古轩辕黄帝的大臣,人类发明钻木取火后却不会保存火种和不会用火,祝融氏由于跟火亲近,成了管火用火的能手。黄帝就任命他为管火的火正官。因为他熟悉南方的情况,黄帝又封他为司徒,主管南方事物。他住在衡山,死后又葬在衡山。为了纪念他对人们的重大贡献,将衡山的最高峰命名祝融峰。在古语中,“祝”是持久,“融”是光明,让他永远光明。
祝融峰顶有祝融殿,原名老圣帝殿,明万历年间(1573—1620)始建为祠。现在的建筑是后来重新修建的,殿后岩石上装有石栏杆,北山风光尽收眼底。
在祝融殿的西边,有望月台,月明之夜,皓月临空,银光四射,景色格外明丽。游人站在台上,欣赏月色,较在平地上别有一番景象。即使月亮西沉,这里也留有它的余辉。正如明代孙应鳌的诗所描绘的:“人间朗魄已落尽,此地清光犹未低。”幽妙的情景,可以想见了。
祝融峰附近寺庙林立,其南面有上封寺,隋代以前叫光天观,是道教活动的地方。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下令改为上封寺。上封寺的正前方是南天门。上封寺后的山上有观日台,现设有气象台。在观日台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观日出处”四个大字,在秋高气爽,特别是雨后初晴的日子里,游人可以看到“一轮红日滚金球”的奇景。
(四)藏经殿
“南岳四绝”之藏经殿之秀。位于南岳祥光峰下,始建于南北朝陈废帝光大二年(公元568年),原名“小般若禅林”,后因明太祖朱元璋赐大藏经一部,存放寺中,故改名藏经殿。现殿是1933年重建的,是一座琉璃瓦红墙单檐翘角的古建筑,庙宇别致严谨,朴素淡雅,就象被嵌镶在含翠欲滴的丛林中一颗秀丽的明珠。八十年代又加以修缮,殿内油漆彩画,技艺精湛,增添的雕刻,形象生动。特别是泰国华人黄彰任先生及夫人欧阳惠女士,在1980年秋赠送的金铜佛像,安放在殿内,佛名“毗庐遮那”,纯铜镀金,体态优美,耀眼夺目,为南岳的文物添上了新彩。
藏经殿周围土厚水深,温度不太低,植物容易生长,有湘椴、杜英、猴喜欢、甜槠、香榧等珍贵树木,比较完整地保存着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混交的原始植被。在树木中,最使游人感兴趣的就是殿前坡地溪流旁边的摇钱树、同根生、连理枝三棵奇树了。
经殿的古迹传说也很多,殿前有灵田,每当秋夜,飞光如烛,可以照见老林古殿的轮廓,疑似“鲁殿灵光”,实际上是萤虫聚舞,闪闪发光所致,人们又称之为“萤火虫朝圣”。灵田前有梳妆台,相传为明桂王的母亲陈太妃梳妆的地方。附近还有钓鱼台,传说系六朝后主的妃子张丽华钓鱼之所。
(五)方广寺
“南岳四绝”之方广寺之深。位于南岳衡山莲花峰中央花蕊之上。据《南岳志》载: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五零三年)。南岳高僧之一的惠海来到这八座青峰围绕的狭长山谷中,见此地与世隔绝,岩壑幽邃,就在这里结草为庵。据《一统志》载:一天,惠海正在庵中诵经,忽然有五位身材伟岸的壮士求见。来人面容各不相同,分青、黄、紫、白、黑五色,都身穿白袍。五人请求惠海和尚允许他们听经学佛。惠海问他们是何方人氏,他们回答说是南岳山中的五位龙神,如果允许他们听经,他们愿意让出一块平地,献给惠海建造寺院。惠海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当天晚上,山谷中乌云骤起,霎时雷声隆隆,大雨滂沱,传来阵阵“哗啦啦”的响声。第二天清早,惠海起来一看,只见山下出现一块宽敞的平地。惠海到处化缘募捐,在这块平地上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寺名方广,寓佛法“十方广布”之意。这就是《南岳志》上记述所谓“五龙听经,平沙献地”的故事。
据《南岳志》记述,这座六朝时的古刹,在唐代曾改名为方广圣寿寺,宋初又赐名方广崇禅寺。寺院经过隋、唐、宋、元、明五次修建,屡修屡废,屡废屡兴。
明初,浩空和尚将寺院改建为板屋,盖上铁瓦,增设佛堂。并在寺院内雕龙绘凤,把寺院装饰一新。公元一五九四年,明神宗赐给方广寺一部佛经及佛像、宝幡,并专门建造藏经阁予以安放,后来寺院倒塌。在明崇祯十六年(公元一六三四年),王夫之兄弟及夏汝弼等人受巡抚褚胤锡委托,再次筹款,重新修建。经过两年时间,方广寺焕然一新,雄伟壮观。清顺治五年(公元一六四八年)十月,王夫之在莲花峰下组织抗清义师,曾在方广寺内聚会。后来虽然失败,从此以后方广寺却声名远播。
不久,方广寺毁于大火,“门庑不设,僧葺茅舍以居”。直到清道光年间,由曾国藩的曾任陕甘总督的弟弟曾国荃重新修建,费资白银二万余两,才成为现在的规模。
方广寺正殿中原有宋徽宗写的“天下名山”四字金匾。寺前有一条小溪,寺左有石涧潭,泉水从石上流下,成为瀑布,注入深不见底的潭中,声若钟鸣。这里林泉山峦秀美,处境幽静深邃,游人到此必有一种“幽深”之感,故前人有“不至方广,不足以知其深”之说。
公元1167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应湖南提刑张栻的邀请,到长沙岳麓书院讲学。就在这年冬天,他们踏雪来到南岳,朱熹此时不禁诗兴大发,在七天之内,二人互相唱酬,作诗149首。其中三分之一的诗篇是在方广寺写的。后人为了纪念他们这次胜游,特意在方广寺旁修建了二贤祠,并将朱、张的神主供在祠中的嘉会堂上,让他们永享儒家的香火。
方广寺的特点是:寺深、山深、林深,文化渊源深。
注:宋徽完亲笔所书“天下名山”四字金匾,已毁于十年浩劫之中
(六)水帘洞
“南岳四绝”之水帘洞之奇。
水帘洞位于紫盖峰下南岳乡水帘村,距南岳镇4公里。
据《一统志》、《福地志》记载,水帘洞古名朱陵洞,相传是朱陵大帝居住的地方。唐朝人称朱陵洞为“紫盖仙洞”。道家认为它是道家的“第三洞真虚福地”,乃“朱陵太虚小有之天”,简称“朱陵洞天”,历来是神仙居住的洞府。《潜霍类书》说:相传远古时候,大禹治水,来南岳求金简玉书,曾在朱陵洞天举行祭祀的典礼,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七三八年),唐玄宗曾派遣内侍张奉国带道士孙智凉等人,专程从京师来到南岳朱陵洞投放金龙玉简。这一“洞天投龙”的盛况,详细地记载在《南岳志》上,后人在水帘洞投金龙玉简处写下一副对联:
北向独不朝,泻千尺银河,溅玉飞珠,相望源头来紫盖;
西巡应有恨,弃九重金阙,投龙续命,空寻洞穴向朱陵。
水帘洞瀑布源头,在紫盖峰的泉水。三支泉水汇集一起,流入水帘洞上方谷地。谷地阔三丈,原是梁朝的九位真人白日飞升的栖息之地,后建造九仙观。九仙观附近有太阳泉、洗心泉、洞真源、仙人池等。相传泉水深不可测。泉水从石壁上飞流直泻,发出雷鸣般的声音,声传十里。明朝张居正游此地后说:“瀑泉洒落,水帘数叠,挂于云际,垂如贯珠,霏如削玉”。确实,它从绝壁上喷泻下来,宽达三太,高五十余米,泻珠溅玉,仿佛一幅巨大的白布帘,在石壁当中被乱石嶙岩挡住,然后再从石缝里屈曲折射,跳跃出来,满谷水花四溅,闪烁着晶莹夺目的光彩。水帘绝壁下的碧潭,天上的云彩和两边的苍翠的山峦,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明朝张居正作《水帘洞》一诗赞道:“误疑瀛海翻琼浪,莫拟银河倒碧流;自是湘妃深隐处,水晶帘挂五去头”。这首诗可说是写出了水帘洞的光、声、影三绝的奇景了。
水帘洞右边,石壁陡峭。原先在岩上有石屋一幢,龙神祠。这祠堂是唐玄宗派内侍张奉国和道士孙智凉投“金龙玉简”的处所。距龙神祠相隔二十余丈的山涧对面,有一座麻石嵌镶建造的六角凉亭,叫雪浪亭。是清人李元度在清光绪十年(公元一八八四年)时建成的。亭中有石桌、石凳。亭以涧水翻腾如雪浪而取名。当时坐在亭中,眼观碧潭里的珠玉跳跃,耳听甾声轰鸣,自能体会石壁上镌刻的“夏雪晴雷”四字所寓的情趣。如今龙神祠无存,只有娃浪亭依然存在。它为游人休憩,观赏水帘洞的奇景提供了方便。
传说朱陵洞与衡阳石鼓山上的朱陵洞相通,在石鼓的为朱陵后洞,在南岳的朱陵前洞。水源来自南岳紫盖峰顶,流经山洞,汇入6米余宽、深不可测的石洞,水满溢出,垂直下泻,形成瀑布,高60余米,宛如水帘悬挂九天,故名水帘洞。每逢晴日当空,水帘上面,飞虹耀目,五彩缤纷,蔚为奇观。唐、宋、明、清各个朝代,都有不少诗人名家为之题刻赋诗。石刻有宋代的“南岳朱陵洞天”,明代的“天下第一泉”,清代的“夏雪晴雷”、“醉眠观瀑”。此外还有“飞琼溅雪”,“帘挂古今”等。
水帘洞是唐代道教活动的地方。他们把它当做洞天福地,称为“朱陵洞天”。唐玄宗还派朝廷内史带领道士们在投龙潭祭祀。现在水帘洞上面的谷地,已于1964年修成了一座大水库,过去的太阳泉、洗心泉等都淹没在水库中了。水库的水既可以灌溉农田。又可以发电。瀑布象一层洁白的薄薄的细纱,轻盈地垂入潭底。
“水帘洞之奇”,仍不失为南岳一绝。
(七)上封寺
上封寺地处南岳最高峰-----祝融峰侧,古代本道家宫观,曾名“光天观”,“司天霍王庙”,“第二十二光天坛福地”。几经沧桑。直至南朝陈光大初,南岳佛教开山祖师慧思和尚在此建阁,作徒众听法之所。隋大业间(605---618)正式改为佛寺,并由炀帝赐“上封寺”额,沿袭至今。
上封寺名僧辈出,并与历代朝廷显宦广结善缘。唐末著名诗僧齐已曾住此。北宋大德佛心,善果先后住持本寺,大学者朱熹、张式、胡宏、明代状元罗洪先均在此留有诗篇。清康熙年中(1662---1722)湖南巡抚周召南邀请名僧异目为本寺方丈,异目在此著有《上封寺志》行世。同治间(1862---1874),两江总督曾国荃捐白银二万两修缮寺宇。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衡山秀才向道隆与寺僧心印在此起兵搞清。清末著名诗僧敬安(八指头陀)曾住持本寺。民国二十一年(1932)宝生和尚应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之请住持本寺。1939年抗日时期宝生与寺僧演文、巨赞开办“南岳佛道教救难协会”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同时,蒋介石曾游本寺,并捐银三千元及棉衣150件以结善缘。
上封寺地处高寒山区,全部石墙铁瓦。山门下有花岗石牌坊,坊额用汉白玉刻“上封寺”三字,两旁石刻联曰:“南国记巾并蒙`,江汉侨民齐景仰;岳神隆祀典,西天古佛共馨香”上至山门,为半圆形花岗石石墙,上有汉白玉“刺建上封寺”门额一方。
上封寺海拔1200多公尺,置身其间,有如天上宫阙。寺侧有雷池。每年惊蛰,风雨骤至,雷声盘绕其中,蜕化落壳。羽化池之名,由此而来。
春冬两季,积雪难消,天风如涛,扑面成冰,除了寺院中透出的钟磬和梵呗声,这里一片寂寥宁静,再无声息,是个驱除烦恼,忘掉自己的世界。夏秋两季,有时天高气爽,暑意全消,可上祝融峰揽胜,可到望日台望日,可到高台寺看松,可下会仙桥履险。有时云雾四合,云海翻腾,更属奇观,而云伴人眠,带来山叶的香,山泉的响,山花的甜,尤其是平生快事。
上封寺是现今全国汉族佛教重点寺院之一,是国务院公布应保护的古刹,从隋代大业年间(605-618)建寺算起,至少已有一千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现在的上封寺,是从一九八七年开始重建的,但她不仅完全恢复了寺庙全盛时的面貌,如果从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物的宏丽堂得皇和现代化的程度来说,已远远超过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上封寺的规模。
上封寺由四进建筑组成。在环绕寺前的弧形围墙的正中,建有上封寺的山门,也可算是寺的第一进建筑,山门不大,门上嵌有镌刻“敕建上封寺”的白色大理石额一方,进门左、右有小室两用人才间,当门收票卖香。
进山门后,第二进高大宏丽的建筑就跃进眼帘,中间一座高宏殿宇,两端横屋角上耸立着八角形钟鼓。宏大的殿宇是天王殿,正中弥勒佛,殿两侧壁上则画有四大天王彩绘,他们手持铁伞琵琶,须发奋张,衣袂飞扬,一副活泼泼的护法形态。第二进两角的钟鼓楼造型也颇为出色,八角三层,飞檐杰阁,碧瓦红墙,偶有云彩流过,似在飞动。
从二进天王殿后门或者从钟鼓楼侧角门都可进入第三进。二、三、四进殿堂是上封寺的主体建筑。三进的主建筑为大雄殿。佛象庄严,法幡垂拂,香烟缭绕,金碧辉煌,钟磬清幽。上封寺的第四进有两层楼,楼上楼下依次为方丈室、祖堂、说法堂、藏经楼等,屋宇高敞,舒适清静。
从第二进到第四进,两边都有长廊相通,禅堂、观音阁、斋堂、寮房均建于廊侧。寺左侧还新建有上封寺招待所,其更左侧处有民国时期上封寺高僧宝生墓塔。墓塔后和左下,就是电视台的高耸入云的铁塔和一片石墙碧瓦的建筑群了。
上封寺是个高山景区,海拔1000多米,她常年云封雾锁,风吼云流;云开日霁时,又轻风拂面,绿树葱笼。旅游人士登陟祝融,常愿在这里留宿上两三天,早看日出,晚听梵唱,更品尝下这里的素餐斋席。
(八)黄庭观
黄庭观位于集贤峰下,距南岳镇1公里。始建于唐武德元年(公元816年),五代时名魏阁,后宋徽宗赐名“黄庭观”至今。黄庭观依山临壑,叠石而成。它两进三厢,亭横于前,观宇纵连于后,仍保存古式建筑的面貌。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据《南岳志》记载:黄庭观是唐初武德元年(公元八一六年)所建。五代时,楚王马希声重修后,名叫魏阁。阁内有魏夫人的石雕像一尊。据《南岳志》记述:宋景祐年间,仁宗赐观名为“紫虚元君之阁”,是依照唐朝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大书法家颜真卿游南岳时所书《晋紫虚元君领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仙坛碑铭》的头衔而命名的。宋微宗崇尚道教,道教经典中最著名的真经为《黄庭经》,于是赐名为“黄庭观”。此后,历朝虽曾重修,但一直沿用此观名。
“欲往西池谒王母,且来南岳拜夫人。”这首门联,是对南岳最著名的女道观──黄庭观的高度颂扬。
黄庭观在道教中的名望很高。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东晋咸和九年(公元三三四年),著名的女道士南岳魏夫人在礼斗坛白日飞升成仙。魏夫人名华存,字贤安,山东任城人,东晋司徒剧阳文康公魏舒的女儿。幼年时便熟读“庄老之书”,“笃意求神仙之术”,发誓不嫁。后来在父母的胁迫下,二十四岁时嫁给南阳刘幼彦,生二子,长名璞,次名瑕。据《南岳志》记中所录的《南岳魏夫人传内传》云:婚后,华存夫人时常“闲斋别寝,入室百日不出”,每日念经修道。传说由于精诚所至,感动上天,四位仙君在同一天降临到她家里,授她《太上宝文》、《八素隐书》三十一卷和《黄庭经》。她得到经卷后,日夜诵读,潜心修行。丈夫死后,天下大乱,携带二子渡江南行。尔后又与二子分开,与侍女麻姑于晋大兴年间来到南岳,在集贤峰下,结草舍居住,静心修道。这就是黄庭观的来由。在她修行的十六年中,传说西王母曾约请她到朱陵山上一起吃灵瓜,还得到西王母所赐的《玉清隐书》四卷,“时年八十,仍颜如少女”。八十三岁时,即晋成帝咸和九年(公元三三四年)间,她闭目寝息,饮而不食”,七天后一天夜里,被西王母派众仙来迎接她升天。
传说,升天的第一天,有一群仙人驾着鹤车来到观前的“礼斗坛”相迎。杜甫在《望岳》诗中说:“恭敬魏夫人,群仙夹翱翔”,说的就是这件事。魏华存升天后,被帝封为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与西王母共同管理天台山、缑山、王屋山、大霍山和南岳衡山的神仙洞府。传说魏夫人升天以后,黄庭观里继而升天成仙的也不乏其人。首先是她的侍女麻姑也列入天庭仙班,她的弟子女夷则成为花神,掌管天下名花。由于这些神话传说,黄庭观成为南岳道教历史上的神奇之地。
中国女子修道是从魏夫人开始的,黄庭观开创我国女道士修行的先例,故以魏夫人和黄庭观在道教中的声望极高。观宇占地一亩余,共有三进。第一进为憩凉亭,正门的门额有石刻:“山不在高”四字,亭南的门额刻有“仙观”二字。二进是过殿,门上刻“黄庭观”三字。门联是:“黄中通理成坤德;庭外升仙忆晋时”。三进为正殿,现在已无神像。正殿前有石阶十七级,房屋重叠,四周古木参天。观外右边,有一块一丈见方的石头,据说便是魏夫人白日飞升的地方,原是魏夫人拜天的礼斗坛,后来人们叫它为飞石,上刻“飞仙石”三个大字。石头上方平坦如台,下方尖削,却稳固地立在岩石上。据说一个人无心用指头轻轻点,它就微微抖动;倘若胡意推它,众人合力推撞,却纹丝不动。传说这是王母乘云到此,一朵白云落下变成的。观的周围,怪石嶙峋,松枫丛生;观前一片平畴,阡陌纵横,观里约半里外,有一水潭,水浪激石,声传空谷,这就是白龙潭;观前的山脚下,就是龙潭水库,水深澄碧。在睛天的时候,与天上白云相辉映,便呈现出水天一色的景状。
(九)南岳衡山牌坊
南岳衡山牌坊位于南岳古镇祝融路南侧端与107国道交汇处,是南岳衡山进山山门,1989年4月建成,坊高20.4米,宽21.7米,花岗岩石砌体,坊上端均嵌有白色大理石额各一方,正面坊额上“南岳衡山”为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题字,上方图案为南岳衡山山徽;北面坊额上“文明奥区”是当代书法艺术家吴作人题字。胡遐之撰写的对联高度概括了南岳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秀气来高宇,看四绝奇观,五峰胜景;文明奥区,有二贤吟迹,七祖道场。”
(十)麻姑仙境
麻姑仙境位于天柱峰下,相传为南岳魏夫人侍女麻姑仙飞天祝寿的地方。
麻姑是传说中的仙女,为在农三月初三给西王母祝寿,她每年在衡山采灵芝酿酒,然后飞天去给王母祝寿。
它采取“点石成景,引水造景、修路出景、植树添景”的造景气手法,使麻姑仙境成为名符其实的人间仙境。对外开放以来,游客络绎不绝,主要景点有麻姑祝寿、绎珠亭、盗桃石、卧虎石、灵芝石等。
(十一)广济寺
广济寺位于祝融峰与紫盖峰两山之间的峡谷里。峡谷长约二十华里,终日雨雾。在峡谷中一块平坦的地方,有一座颇具规模的寺院,这便是广济寺。寺内曾供毗卢遮那佛像一尊。据佛经解释,毗卢遮那佛的佛身的智慧能光明遍照一切。所以广济寺又叫毗佛洞。
广济寺原名清淳寺。据《南岳志》记载:寺院是明朝神宗万历二十五年(公元一五九七年)开始建造的。创建人是明代一个有名有僧人,名叫无碍和尚。这无碍和尚原在南如寺为僧,他从河南信阳来南岳出家修行,三十余年来,口啖苦菜,不食五谷。他在承受了豆儿佛和尚的衣钵后,来到祝融峰上的狮子岩打坐,一天,忽然看见毗卢洞有一尊古佛放射出五彩的华光,他就在那里盖了一座茅庵,住了下来,后来创建寺院。不久,寺院倒毁。到了顺治十五年(公元一六五八年),无碍和尚的弟子竺庵和尚应南岳名士豪绅的邀请,于是从江西返回南岳,重新结茅庵于祖塔下,于是“法鼓声腾,名山为之一振”。他取佛法广济众生之意,将寺名改为广济寺,并于己亥(公元一六五九年)年秋,伐木造殿。后来竺庵和尚的弟子龙山和尚和智犁和尚又筹资兴建,断断续续经过五十九年,终于在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一八年)峻工,才成为现在这样的规模。
广济寺占地面积二亩多。寺院共有两进,全用青砖砌成,花岗岩石柱,建筑古朴庄雅。广济寺周围。三面有高山环绕,石岩壁立。岩石上古藤蔓生,青苔覆盖。寺后有一片原始次森林。有枫、栎、楠、松等树木,枝叶繁茂,是南岳的重点风景林区之一。距寺院西北方向三十余米的地方,在一条清水长流的溪涧边有一株绒毛皂荚,是世界上罕见的珍贵古树,高达十二米,胸径二十四厘米。
在寺院西北一里路以外的地方,有一块岩石,上刻着“禹王城”三个大字,是唐代龙山道人书刻的。相传这二十余里的峡谷,是当年大禹来南岳求金简玉书驻扎之地,所以叫做禹王城。寺院前有护龙桥,是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一八年)寺院建成时修砌的。护龙桥边有“洞水逆流”、“忽然广博”等石刻。桥下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桥上绿荫匝地,凉风习习,是游人憩息的好地方。清代东林和尚的《毗卢洞》诗云:“白云流水石桥西。萃拔诸天古木齐。荷笠杖寻来去路,夕阳红树万山低”。在广济寺的下面,还有镇岳林、白牛庵、龙凤潭等多处名胜古迹。龙凤潭边有块三丈多高、两丈多宽的花岗岩石。岩石上刻着清代智犁和尚所写的“龙吟雾起”、“南无阿弥陀佛”几个字,字大两尺左右。
广济寺一带,是南岳云雾茶最著名的产区。因为这里一年中只有六十天左右有的时间是晴朗的,其他的日子都是阴云蔽天,白雾弥漫。一年的降雨量达二千余毫米。加上这里土壤肥沃,风力又小,因此极有利于茶叶的生长。南岳的云雾茶以毗卢洞的茶叶的质量最佳,早在唐代就作为贡品。
(十二)金刚舍利塔
金刚舍利塔位于南台寺后侧的瑞应峰,海拔600多米,是我国江南规模最大的高山金刚利宝塔,塔高48米,占地233平方米,楼分九层八面,塔内256级阶梯绕塔壁而上,经国家文物部门和中国佛协鉴定的两枚佛舍利即安奉在顶层。该塔于1993年7月动工,1998年5月15日正式落成,海内外一万余名信士参加了这一盛事。
(十三)高台寺
高台寺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据《南岳志》记载:其寺宇临空架构,势颇奇险。原址在园明寺上,宋时将寺舍建在现在的处所、南宋乾道3年(公元1167年),朱熹、张式、林用中等人游南岳时,就与当时高台住持了信和尚有过交往,并题诗赠墨,可见寺宇在这之前已经存在,并具规模。寺院后来倒毁。到明代嘉靖二十五年(公元一五四六年)才由楚石和尚在废址上重建。清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再由向盛世募捐修葺一次,成为现在这样的规模。高台寺为石墙青瓦建筑。原来只有三间平房,面积约六十平方米。寺门额上刻有“高台古寺”四字,下有“佛祖法门家”五个小楷。左右楹联是“松阴匝地,佛法参天”。寺后是碧萝峰,峰下有一眼泉水,叫观音泉,流水经年不断。一九八三年,南岳管理局将高台寺辟为南岳风景区重点游览地方,对古寺进行了修葺,既保持了寺院前门原貌,又将寺舍改建为两层,把两厢扩建,使古寺的面积达一百六十平方米。整个寺院焕然一新。
高台寺位于狮子岩到上封寺之间,地处秀丽的碧萝峰下,寺院因建筑在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岩台处,所以叫高台寺。宋代张钧游览高台寺胜景时,曾作高台寺诗一首,生动地描述了这里的秀丽风光。诗云:“万仞孤高处,烟云缥缈间。灵源声不断,辙迹藓斓斑。山鸟应无定,溪云常自闲。凭栏长纵目,问首厌尘寰。”
高台寺下面便是巨石堆叠的观音岩,周围石壁上题刻甚多。岩顶的一块巨石,刻有“冠石”和“大鹤行窝”的题留。“冠石”两字,大二尺余,行书,是明代嘉靖壬戌(公元一五六二年)重阳日,吴郡张勉发所题。“大鹤行窝”四字,是明朝嘉靖二十六年重阳节(公元一五四七年,夏历九月初九日)无锡山人高简题刻的。他自诩为得道的仙鹤飞来南岳,在这里憩息。观音岩下是烟霞洞,洞中曾有千手观音全身塑像,栩栩如生。洞前还有“圆明洞”。“朱陵洞天”,“降龙岩”等十余处石刻,都是明朝时游人的题留。
高台寺位处高寒山顶,这儿石多,风大,冰冻期长,所以树木很难成材,可是在寺后碧萝峰的右侧山坡上,有五株古松却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其中有三株特别高大,名叫念庵松,枝丫交错,苍劲挺拔。高台寺下左侧空坪上,有一座八角形的花岗石砌的亭子,叫开云亭。它是一九三八年江西省长熊式辉建造的。以纪念唐代大文豪韩愈游南岳时,精诚之心能使衡山开云的胜事。在开云亭的下边有一个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月池”。石亭的基壁上刻着一米大的行书“月池”二字。因晚上皓月当空,倒映池中。亭侧有多处石刻,其中“诚真正平”四字,遒劲有力,是宋哲元于一九三八年题留的。
(十四)福严寺
福严寺位于掷钵峰东麓,是佛教十大丛林之一。它在中国佛教史上颇有名气,是禅宗的南宗著名的传法胜地,现在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南岳志》记载:福严寺原名般若寺,又名般若台,是佛教天台宗二祖慧思禅师在陈光大元年(公元五六七年)创建的,为南岳最古的名刹之一。唐太宗曾赐御书梵经五十卷给该寺收藏。唐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怀让禅师到南岳后,将般若寺辟为禅宗道场,通过他的弟子道一禅师传法,南宗的“顿悟”佛法弘传天下,天下佛子以该寺为传法的佛院,可见它在南宗中的显赫地位。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九七六年至九八四年),任该寺住持,他率领僧徒,在寺院周围广种松杉,重修扩建寺宇,将般若寺改名为“福严寺”。
寺院依山而建,占地约四亩。整个建筑是砖木结构。院堂依次为山门、知客厅、岳神殿、大雄宝殿、祖堂。第一进是山门。红墙绕寺,山门东北向。门上刻:“天下法院”,两旁有联:“六朝古刹;七祖道场。”第二进是知客厅,大门正东向。廊柱上刻着楹联:“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门。”对联阐明了该寺的历史和地位。第三进为岳神像,殿中有岳神塑像一尊。据《南岳志》记载:“陈后主因崇祀岳神像。铜铸万三千斤,合立佛三座,共历千秋。”宋朝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在《南行录》中说:“有岳神铜像一尊”。这里的寺院一反常规,没有四天王神像,却有岳神神像。据《南岳志》记述,传说当时慧思禅师和岳神下棋胜了岳神后,获得这块香火宝地。他为感谢岳神送地之恩,于是在寺里专门建造一个殿堂,作为岳神游憩下榻的地方,享受人间香火。故而有岳神像。第四进是大雄宝殿。佛堂原来供奉着陈后主时铸造的铜质坐佛三尊,已不存。现在莲花台上的佛像是一九八四年重新塑造的。沿大雄宝殿后的两侧石级而上,便是第五进。殿堂三间,为祖堂、方丈、说法堂。说法堂上悬挂着一块金匾,上书“五叶流芳”四字。据《传灯录》记述:自禅宗六祖慧能的“顿悟法门”异峰突起,开创了南宗之后,又经七祖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大力弘扬,南宗风靡一时,从五代至晚唐繁衍特盛。南岳怀让一系,经道一形成沩仰宗和临济宗;青原一系自南岳石头希迁开始,又形成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这样南禅两系共五宗。佛教史上称为“一花五叶”。而“五叶”都源出于南岳,法徒遍及天下。其中以临济、曹洞宗最盛。素有“临济临天下,曹洞曹半天”的美称。而临济、曹洞两宗,都发脉于南岳,南岳是“济洞洞源”的圣地。所以禅宗七祖怀让的道场,便有“五叶流芳”的赞誉了。
寺院的两侧是禅房,斋堂,香积厨。长廊把整个寺院连通,高低错落,浑然一体。在寺院右边侧门外面,有一株古银杏,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相传它曾受戒于慧思和尚,皈依了佛门;山门内的三株年逾千年的古银杏,因为触犯了佛门清规,被逐出寺外。
福严寺不但寺古、佛古、树古,而且历史上名僧辈出。可惜在十年浩劫开始,这一六朝古刹便遭到严重破坏。一九八六年农历六月十九日,福严寺又为新塑的佛像、观音、岳神、罗汉举行了盛大的开光法全。海内外佛徒、居士及观光者达数百人。
(十五)磨镜台
磨镜台位于南岳半山亭中心景区,因中国南禅七祖怀让以磨砖作镜之举道顿江西马祖道一故名。
现在景区内保存有“祖源”石刻,相传为怀让磨镜之地,怀让墓至今仍存,当代宰相裴休亲笔手写“最胜轮塔”。
磨镜台人文荟萃,抗战时期,周恩来、叶剑英在这里举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蒋介石亦数次在此举行军事会议。
(十六)灵芝喷泉
灵芝喷泉与麻姑仙境紧紧相依,由灵芝涌泉和游泳池组成。栩栩如生的人工造景灵芝将山上的泉水汇集后喷涌而出,十分壮观,是日光浴、森林浴的绝好去处。游泳池是民国时期湖南省省长何键为他女儿所建,蒋介石无人宋美龄也多次来此游泳。
喷泉,状如灵芝,因而以此命名。
(十七)忠烈祠
在松柏掩映的翠峦环抱之中,有一座仿南京中山陵形式建造的宏伟陵墓。它肃穆地面北屹立于香炉峰下方。这便是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而修造的忠烈祠。
忠烈祠于一九三八年筹建,一九四二年落成。是我国大陆唯一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的大型烈士陵园,忠烈祠规模宏大,依山而建,整个布局为方体,前低后高。祠内的花岗岩石板大道和二百七十六级石磴衔接,将牌坊、“七七”纪念塔、纪念堂、致敬碑、享堂从下而上组成一体,长二百四十米,宽六十米,占地面积一万四千四百平方米。忠烈祠其上是蒋介石游南岳的纪念林,两侧是翠绿山峦,四周是参天古松,把整个建筑紧紧地环抱于山中。共有13座大型烈士陵墓,安葬第九战区抗日阵亡将士的遗骸。1983年10月,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南岳大庙北后门,沿东线登山公路北上约四公里,便到了忠烈祠,步入忠烈祠,通过高大雄伟的三孔片坊,是一开阔式庭院。两排整齐的翠柏亭亭玉立,其间苗木葱绿,花开朵朵。沿石板道行百余步,便是巍然耸立的“七七”纪念塔。塔座四周有四块嵌汉白玉的“七七”铭文的青石碑。纪念塔中间有五颗炮弹直指蓝天,弹体一大四小,屹立在一起,象征着汉、满、蒙、回、藏等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坚决抗战。
再往前便是石墙碧瓦的纪念堂,古朴大方。纪念堂中央,耸立着一块高约六米的汉白玉石碑。石碑置于平铺着的十二角花岗岩石台上。石碑正背两面原刻有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碑文。纪念堂后面,沿山势建有二百七十六级石磴,分两侧而上,石磴呈台阶式,共九层,以致敬碑为界,下面六层,上面三层。两侧石磴中间的斜坡上,是一块绿茵草地,台阶中间点缀着四季常青的花草灌木。石磴两侧是高大绿树,把石磴掩盖得严严实实,致敬碑在石磴台阶中间,有四条柱拱托着平面石板,上面是一个大型球冠,两旁各有翠柏一株,她象征着烈士永垂青史。路旁有一石碑,正背面刻着“游人到此,脱帽致敬”八个字,提醒游人到此肃立,缅怀英烈。
上去便是享堂。享堂是忠烈祠风最大的建筑物,地面呈十字形,有坚固雄厚的花岗岩石墙,双面浮雕三拱的汉白玉石门。正面上部,六根花岗岩石柱稳托着朱红色歇山式双檐,中间两条柱上悬挂着金色的长方形横匾,其上题字:“忠烈祠”,款署“蒋中正”。在享堂大厅后墙壁上,嵌着三十六块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当代著名书法家题写的历代爱国志士的诗词。
在忠烈祠四周苍松掩映的山头上,有13痤烈士陵墓,其中最大的一座坟莹里,埋葬着原国民党三十七军门十师师长董煜收集的本师在湘北抗日阵亡将士的遗骸,共二千七百二十八具。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国民党六十师曾在淞沪、浙东、苏南、赣北、鄂南、湖南等地与日军浴血奋战,歼灭日本侵略军近卫第九师团和第六师团。在战斗中,该师不少官兵为保卫中华民族而壮烈捐躯。有郑作民、孙明瑾将军等个人墓葬,有74军、60师、140师等集体公墓3座。墓依祠建,祠因墓显。名山忠骨,相得益彰。
(十八)延寿村
延寿村座落在南岳半山腰,全村160多户640多人散居在华严湖到涧垅,中山沟至磨镜台、南台寺一带,这里青山绿水,环境幽静,气温宜人,每年夏天的平均气温只有25.6度,早晚还要低4-5度。这里的山民居住在屋前屋后,都是森林茂密,他们出入在林荫道上,从森林中发出一种负离子元素,这种元素对人体很有益处,因此住在山上的山民,身体特别强壮结实,究其原因,村里一位老支部书记说,我们赶集、至南岳镇开会、办事都是上山下山,而且都是步行,这是最好的煅炼,我们搞劳动不是抓坡、就是下山,对身体很有益,夏天山下最高温度38-40度,总是汗流浃背,人感到非常不舒服,真是难受。我们山上的气温夏天最高也不会超过28度,晚上睡觉还得盖棉被,早还得穿长袖衣裤,人的感觉是非常舒服;用山民的土话说“真好过”。笔者反问,都说山上就是怕下雪。即不能出门,又不能劳动,只有终日在家烤火,您的感觉呢?”。这位老支书记说,山上下雪只是外面冷,住在屋子里并不冷,山民早就有了准备,备好了一些干柴,屋里烧火,屋面就不能积雪,烧了一上午后,屋子里就感到热乎乎了。山上的人最怕的是冰冻封山。10天半月出不得门,有的就感到有些困难。现在的山民,不比过去啦!听到天气预报,他们早就有了准备,多备些蔬菜,多买点油盐,柴火山上应有尽有,有些山民趁下雪冰冻的机会,就组织起来上山打野猪、野兔、这倒是他们的一件快事。
延年益寿,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空气新鲜,特别是住在森森茂密的山民,早上站在外面能吸收从森林里发出那种负离子新鲜空气,人体感觉特别好过,所以住在山上的山民起得早、睡得早。
饮水对延年益寿更加重要,下涧垅有一眼好泉水,1992年南岳卫生防预部门把这眼泉水进行过化验,化验结果,这里的水含矿泉量50%,长期饮用,能防癌治癌,能帮助消化,对有胃病和有肠胃病的人,都有好处,南岳区政府有位离休的老干,他是肺癌,60岁那年开刀,开刀后,每年来延寿村避暑,现已有70多岁了,身体比动手术前还好些了。他的感觉是寿岳给他延长了寿命。
1987年7月,全国政协委员休假避暑也选择了南岳,他们分两批来南岳的。共67人,委员中有政协常委12人,各民主党派副主席11人,平均年龄为69.75岁,最大的83岁,他们在这里的反映:是空气好,环境好,住在这里确实长寿。
据这个村的调查统计,解放前有百岁老人2人,解放后这个村现已有60岁以上的老人共105人,80岁以上的6人,90岁的2人,这些老人还可以步行至南岳赶集,身体非常好,特别是疾病比较少。
(十九)会仙桥
会仙桥,俗名试心桥,又叫仙人桥,位于祝融峰巅的青玉坛,坛基是一片平坦的大岩石,可容数十人。岩下有大小两石,小石仅大石半,中有石桥可通,桥极险窄,仅可容步,人多不敢过,故又名试心桥。据道家言,青玉坛是乌青云所创,为第二十四福地,乃群仙聚会之所而名。站在会仙桥,还可望见祝融峰侧有一巨石,宛如乌龟,人称“金龟朝圣”。
沿上封寺向西的石径路向前行走,两旁柳杉夹道,不到一里地,便来到祝融峰旁边的不语岩。不语岩下边,有一个宽广二太多的石洞。洞壁上刻着“不语挂锡”四个正楷大字,还有四寸楷书“去中一笠”的题留。《南岳志》说,过去南台寺有一个和尚经常在这里打坐,终日不语,自号不语禅师。他在这里修行的日子很久。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灶里的火种熄灭了。于是,他在晚上,提着灯笼,踏着积雪到上封寺去求火种。上封寺的僧人说道:“大师灯内有火,何必相求”?不语禅师得此禅机,便作偈道:“早知灯有火,饭熟几多时。”从此他大彻大悟,修成正果。如今岩洞里十分开豁,洞中有石凳、石桌可供游人歇脚。洞口边题刻的小字有十余处,因风雨剥蚀,难以辨认,只有“跨岳桥”一尺大的三个行书字,还清晰可见。
明代李郁曾作《试心桥》一诗云:“颓然岩石堕峰腰,下界烟云万丈遥。顾我未曾履艰险,扪心来过试心桥。”
明人卢仲田的《会仙桥》诗云:“烂柯仙人久不来,一桥空对百花开。我来桥上寻遗子,云满空山月满台。”
(二十)南天门
南天门距南岳镇十八华里,自南岳庙后登盘山路逶迤而上,经半山亭,过邺侯书院不远,就到了云笼雾罩的南天门。
南天门是南岳前后山的分水岭,山阳为前山,山阴为后山。南天门又是连接主峰的纽带,紫盖峰在东,烟霞峰在南,天柱峰在西,碧罗峰在北,它们从各自方向环抱过来,伸展开去。
从南岳山下向祝融峰遥望,依稀可见一个石台,隐隐约约在白云缥渺之中,沿登山公路而上,正是“重重叠叠上层岩,绝顶天高却有阶。行到九霄云里去,此身端的近三台。”一会儿到达石台,这里就是南天门。
南天门海拔一千米左右,是南岳前山后山的分界线,站在观景台上,俯视前山阡陌纵横,公路如带,湘江五弯五曲氙着南岳奔流,活象五条游龙朝着衡山浮动,这是有名的“五龙朝圣”的景观。站在这里观“衡岳烟云”是最佳的处所。历代文人墨客为衡岳这一奇景,撰写了不少赞美诗章。唐朝杜甫的“有时五峰气,散落如飞霜”,韩愈的“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清代谭嗣同的“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但有浮云渡,时时一荡胸”的诗句,便描绘了南岳的云海奇景。的确,人们站在南天门,全身被层层浮云裹住,头上是玉怒飘浮,脚下是白浪盘旋,举手青云满袖,张口吞吐云烟,仿佛在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在观景台下的石壁上,有一块洁净的石碑,上面刻着一促象征着天、地、日、月、山、川的图案,有些误认为是南岳的山徽。实际是道教的一种符咒,下方有泉一眼,泉水长流不断,甘冽可口。观景台后有一座石墙铁瓦的小庙,原是祖师殿,供奉着“玄武祖师”神像,始建年代不祥。
南天门的后山峡谷,生长着一丛丛灌木。翠绿的枝条上,开满一种紫色的蝴蝶花,名叫巾紫花。入秋,山风吹动,花枝摇曳,好像掀动着一匹紫缎,人们称为“巾紫花海”,这是南天门的一种特殊景色。
南天门东北面不远,便是卧龙岭,有一条五十余级的石阶,直通一座高大的石砌牌坊,上面书写了“南天门”三个大字。“南天门”三字上方有一块巨石,正中央雕刻着一名天兵天将,手持钢枪,骑着坐骑,把守着天门。这座石牌坊高12米,宽9米,有四个石柱,每一柱头上,雕饰着云彩图案。坊牌两边,刻着“云行”、“雨施”四字,中间的两石柱上刻着一副对联:
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
路通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
这副对联,把南天门的地势、景物特色和给人的感受,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了,堪称传神之笔。
(二十一)穿岩诗林
穿岩诗林位于香炉峰山腰,是1988年5月新辟的景点,由现代书法家王学仲题名。它的全部特色体现一个“趣”字,集石趣、洞趣、诗趣于一体,在南岳风光新四绝中有“穿岩诗林之趣”的雅称。主要景点有迷宫、恋人石、飞来石、人头石、仙人灶、仙人壶、小西天等,全依天然造景,在洞外的石壁上,凿刻有当代书法名家书写的40余首古今歌咏南岳的诗词。
小西天:香炉峰形似一个香炉,且经常云雾缭绕,如炉中焚香,青烟袅袅,故名。峰顶有一处奇景,由巨石组成,一块象一只挠腮、伸头缩颈、四下张望的猴子;一块象一个大腹便便、呆头呆脑的和尚;还有一块象一匹骏马,身边伴随一位僧人。这幅图像,活象唐僧骑着白马,带着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去西天取经,故名“小西天”。游览之后,令人感到奇趣无穷。
(其实,并不如上所述,完全人工做成。记得以前少时游览之时,此区已有许多古代名人随手题刻的诗词对联。正是因为有了古人的诗词于此,才有如今的开发)
(二十二)南台寺
南台寺在福严寺下方两里许,于瑞应峰下,素有“天下法源”之称。它建于梁天监年间,原是海印和尚修行的处所,在寺院后左边的南山岩壁上,有一如台的大石。据说当年海印和尚常在这块石上坐禅念经,所以寺名“南台”。现在台边还清晰可见“南台寺”三个径大二尺的大字,左边有“梁天监年建”,右边有“沙门海印”两行直刻小字,该寺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台寺名声很大,海内域外的佛教徒对它非常崇拜。这不仅它是六朝的古刹,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该寺院在唐末五代时便出了一个著名高僧——石头希迁禅师,他是南宗两大系中的一系——青原系的重要人物。
石头希迁,人称石头和尚。据宋《高僧传》、《五灯会记》载:希迁禅师(公元七00年——七九0年)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高要县)人,听说六祖慧能南来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便前往参学。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七二八年)于罗浮山受戒。后又拜青原行思为师,传其法。唐玄宗天宝初年,希迁到南岳衡山受戒结庵于南台寺东大石上,时有称为“石头和尚”。与江西道一禅师名闻天下。相传著有《参同契》、《草庵歌》,至今日本曹洞宗的僧人用作必修日课。唐贞元六年(公元七九0年)圆寂,卒谥“无际大师”、塔曰“无相”。弟子有道司、憔俨等二十一人。他们宣教弘法,创立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三派,其中曹洞宗更为昌盛,形成南宗禅,成为中国佛教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主流,法嗣遍布天下。南宋时,临济、曹洞二宗传到日本。日本佛教界曹洞宗一直视南台寺为祖庭。故有“天下法院”之称。石头希迁圆寂以后,肉身龛葬。葬于南台寺下方,为南岳仅存的一座唐代古墓。
南台寺自唐代创建后,曾经废圮,直到宋代乾道元年(公元一一六五年)才得重新修缮。明朝初年,寺院荒废。明弘治年间,元碍和尚重建。清初,寺院又废圮。有些僧徒乘机分移寺产,在山下岳庙旁各建小寺,自称南台嫡系正派。光绪年间衡阳人淡云和尚与其徒,见新老南台真伪并出,“争利于禅林,有辱佛门”,便下决心重振南台正宗。光绪十六年(公元一八九0年),他找到了南台寺旧址。募捐一万八千余贯,光绪二十八年(公元一九0二年)开始动工,历时四年,到乙已年(公元一九0五年)将寺建成。寺宇规模宏大,超过历代所建的规模。南台寺有四部分,山门挂“古南台寺”匾额。二进为弥陀殿。里面有欢喜佛像,坦腹露胸,满脸笑容,谁看了都会欢喜他。正门前有“南台禅寺”门额,三进为佛殿,有塑像饰龛,四进为法堂、祖堂、云水堂。两厢各有斋堂、禅堂、客房等。寺中大小舍房一百余间。
光绪癸卯年间(公元一九0三年),日本曹洞宗法脉高僧梅晓和尚(六休上人),自称是石头和尚第四十二代法孙。专程来南台寺。这时南台寺的重建工程正在进行,梅晓见屋基楚楚、砖墙厚实,规模宏大,十分高兴。当即向淡云和尚提出:寺宇落成,愿赠“藏经”一部。淡云和尚表示乐意接受。他回国后第四年(公元一九○七年),就率瓴日本佛徒数十人,亲自护送到南台寺,并举行了隆重的赠经仪式。这是当时一件盛事。它成了中日友好往来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自梅晓赠经以后,至今日本佛教徒不时派出代表团来南台寺礼祖。南台寺为中日友好交往树立了友谊的丰碑。
南台寺四周绿荫蔽日,古木森茂,寺前有一片落叶杉林,名叫水杉林。树高达二十余米,直插云天,羽状针叶,树影婆娑。
南台寺有一条小路通南岳古镇。中经一个大石坡,石坡间有石磴数百余级。在岩石上,好象天梯架于岩壁上,故名天生磴。梯下悬崖峭壁,有挂着铁链的石栏杆,山坡旁边有一石,名叫金牛石,相传上面印有金牛足迹。明正德十年(公元一五一五年)秋天,夏良用在金牛壁刻上了一首诗云:“手招黄鹤来,脚踏金牛背。尘世无人知,白云久相待。”沿山坡下行四里即到黄庭观,从此走上坦道,便可迤逦直达南岳古镇。如今南台寺已修葺一新。一九八一年泰国华侨黄彰任先生捐赠铜佛一座,供在寺中殿堂上,为古刹增色不少。
(二十三)祝圣寺
祝圣寺位于南岳大庙的东南侧,是南岳五大佛教丛林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唐代高僧承远(公元712-802)在这里创建佛教寺院,名弥陀台,他的著名弟子法照(?-777),初居庐山,结西方道场。大历二年(767)慕承远名来南岳,师事承远十二年。大历末年(779)奉诏入长安,入皇宫教宫人五会念佛(五百人为一会),唐代宗奉为国师,传教天下。法照向代宗极力称赞其师承远有异德,代宗南向而礼之,度不可征,乃名其居日“般舟道场”,用尊其位。承远另一著名弟子日晤,十三岁出家,随承远长期侍勤,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诏天下名山置大德七人,长讲戒律,日晤获选首位。他在南岳登坛传戒37年,每年度僧千人,称盛一时。他在旧址上建一精室命名为“般舟台”,专修念佛三昧,世称“般舟和尚”。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诏为“弥陀寺”。从而,由弥陀台、般舟道场到弥陀寺,就成了名登朝庭,声动公卿的天下名寺。
唐会昌五年(845)武宗李炎,不嘉佛教,师事道士赵归真,崇信道教,是时赵归真受武宗宠信,时在武宗面前排毁佛教,于是一时毁佛之事大兴,将四万四千六百所佛寺毁坏,勒令二十六万五百僧尼还俗。世称之为会昌之法难,又称为第三武之厄。弥陀寺就一劫难中被毁废。
五代十国时(930-960),马殷据湖南称楚王。适逢有掌诰夫人杨子莹施钱,在弥陀寺旧基上重建寺院,马殷名曰:“报国寺”。
至宋朝,赵氏朝庭再崇信佛教,法远兴启。太平兴国间(968-976),太宗赵光义下诏,更寺名为“胜业寺”。宣和元年(1119),宋徽宗崇信道教,诏天下建“神霄宫”,地方官多以巨刹充替,胜业寺被改为神霄宫,设官提举。后复为寺。宣和间,天台宗僧人法忠,遍访名宿至衡湘,衡州给事官冯楫请住持祝圣寺,并支持法忠全面维修寺宇,塑制佛像,清理庙产。景象焕然一新。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的著名学家、教育家朱熹和哲学家、教育家张式畅游南岳时,曾游憩胜业寺。
元朝(1206-1368)的一百六十余年中,胜业寺进行过多次维修,并在寺周培植树木,法运依然兴旺。
到了明代,胜业寺又进行过多次修缮。崇祯八年(1635)年,住持佛顶,对寺宇、佛像又进行了一次大的修缮。
清朝初,祝圣寺再经修缮、重建,成为盛极一时的大寺院。康熙四十四年(1705),湖南巡抚赵申乔,拟请康熙帝南巡,便大兴土木,把这里改建成一座宏大而华丽的行宫,后来康熙帝南巡未果,行宫封闭近十年。至康熙五十一年(1713),三月逢康熙帝六旬晋一大寿,大湖南北的诸宪台,齐聚南岳建“万寿国醮”,湖广总督额伦特,湖南巡抚王之枢奏改行宫为祝圣寺,请颁《龙藏》,康熙帝颁赐《龙藏》全部,共735函,1669部,7838卷。十六年后,雍正五年(1727),王国栋任湖南巡抚,又一次将行宫改祝圣寺的情况向朝庭呈送了奏摺。雍正帝胤祯作了“知道了”朱批,并允肯“祝圣寺”名,祝圣寺名从此始。是时胜业寺归并祝圣寺。
寺的主要结构有前殿、正殿、藏经阁、方丈室、罗汉堂等,光彩华丽,甚为壮观。特别是罗汉堂,左右墙上嵌有石刻的五百罗汉像。这些罗汉像是寺内一个名叫心月的和尚雕刻出来的。心月和尚擅长石刻,他从江苏常州天宁寺得来了罗汉摩本,不断努力师法古人,体验现状,刻苦钻研,终于在三年时间中完成了五百罗汉的石刻。这些罗汉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它们或双膝盘坐,或袒胸欲行,或持禅杖,或挥禅帚,或目光前视,或俯首沉思,或卧或立,或哭或笑,或怒或乐,众貌各殊,神采迥异,各相毕具,无一雷同,真是忘情物外,意境天然,篆刻工巧,深得佛教界和艺术界的赞赏。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