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怀朴老
青山绿水怀朴老
在大别山南麓,流淌着一条小河,河流经一小镇。小镇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那时,有一云游僧人,因迷恋于这里的美丽风光,在河边建起了一座廨院寺,河因而得寺前河,镇也因而得名寺前镇。那里就是我的家乡,让我无限爱恋,还让我感到骄傲的是,我们敬爱的赵朴初老先生,也就生长在这个地方。
从太湖县城坐车到花亭湖大坝,再换乘一条木船,约半个多小时,木船就进放了寺前河。一湖绿水,被木船划过,留下一条长长的水痕。满目青山,重重叠叠,由近及远渐渐地淡化下去。一户户农家,白墙黑瓦,掩映在绿树之间。记不清多少次来往于这条水路,这里的风光从来没有看厌,每一回,总是让我陶醉,忘情。
木船到了洪诸畈。这时,我的心总会一动,追昔抚今,生出许多感怀。那个古老的寺前镇,就在这水之下。朴老的故居装元府,也就在这水之下。对面的山坡上,还隐隐看得见一座座茔,那就是赵氏祖茔所在地。清朝末年,朴老的先祖将原在太湖山中的老家迁往寺前河畔,修建成显赫的状元府。赵氏子孙在此繁衍开来,形成一大族。仅为翰林者就有4人,至今仍不少人活跃于社会各界,朴老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朴老就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关于故乡这段生活对他一生的影响,朴老自己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的整个启蒙教育是在故乡接受的,别看老师都是普普通通的民众,却给了我智慧,把我引上探索学术的道路。”1958年,国家修建花凉亭水库,为全省第二大水库,现在叫作花亭湖,集防洪、灌溉、养殖、发电于一体,而在另一方面,造成库区5万库良田丧失,10万人迁移,整个寺前镇和状元府被淹没有这水下了。应该说,包括朴老在内的寺前河人,为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过洪诸畈,再行不远,就到今日的寺前镇了。但见一幢幢房子,密密地建在湖边的山坡上。花亭湖蓄水后,原老镇部分居民就近迁居地此,加 上一些单位和机关,渐渐形成了一条街道。街道很窄,店家也不很多,谈不上繁华,但也不臬冷清,显得那么淡而祥和。离镇政府不远,是供电局三层的房子。这房子永远也忘不了。忘不了朴老那亲切的慈颜和话语。那是1990年金秋,敬爱的朴老在分隔了64年之后,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里。当时,朴老就被安排在这三层楼的房子里休息,他在这里和乡亲们促膝而谈,笑容满面,品尝着熟悉的故乡小菜,胃口大开。并挥毫赋诗:“沧海桑田一弹指,六十四年归故乡。地理人文惊八变,山情水意共天长。”浓浓的乡情,溢于字里行间。面对故居“水深千尺”,在他心中“抑又何伤”,只是问自己“还存几多光热,报我乡邦?”,这是一片多么宽广的胸怀呀!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寺前镇还很穷,朴老得知这一情况后,久久沉默不语。他把故乡致富的希望寄托在发展科教事业上,当场,他就决定从个人的稿费中捐出2万元,1万元以母亲的名字设立“拜石奖学基金”,奖掖寺前镇优秀教师、学生,1万元用于扶贫工作。朴老依依不舍,踏上了回北京的路。”“居庙堂之高”,朴老更加关注故乡,捐款,接见故乡人,为故乡的事四处奔走,从不顾工作繁忙、年事已高,即使在住院之中。据统计,朴老仅个人为故乡捐款就超过50万元。
我的父亲,就在镇上的文化站工作。他曾随镇领导五次赴京向朴老汇报工作,受到朴老的接见。谈及朴老,那孩童的笑容,那赤子的乡情,如在父亲的眼里、心中。2000年5月21日,噩耗从北京传来,寺前河人含着热泪,摆香案于寺前河,祭奠朴老在天之灵。父亲也是悲痛不已,在县、镇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冒着烈日,四处奔走,寻找资料,很快建起了一座“赵朴初生平陈列室”,以此来寄托对朴老无穷的哀思。
展览馆暂设在镇上的一套旧房子里,以大量的图版和文字,展现了朴老光辉的一生,回顾了朴老关心故乡发展的点点滴滴,同时也表达了故乡人对老人出自内心的热爱。成百上千来花亭湖旅游的客人,也慕名前来这朴老的故里,当然,这个陈列室一定是要看的,朴老的高风亮节深深感染了每一位来参观的人。
家住寺前河,门对状元府。我的家,就在离状元府不到几里的地方。与朴老同乡,我是有幸了。朴老的风范,永远让我高山仰止。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