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道柴紫庵兴学记
袁中道柴紫庵兴学记
释泽元
袁中道(1570~1623)明代文学家,湖北公安县人,明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南京礼部主事,吏部朗中。与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在文学上同为“公安派”代表作家。公安派反对文体拟古;主张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认为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清新活泼疏放明朗的文体,为散文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袁中道在玉泉寺隐居读书,研究文学,留住多年,一直到考取进士,赴南京就任才离开玉泉款。松桂堂就是他投资兴建的别墅,作为他的寓所和书斋,赴任后布施给玉泉寺的。
1984年,我接待了公安县志办两位同志的采访,他们主要是为袁中道书传采访资料的,他们刚到玉泉寺,就迫不急待地要求我领他们去看讲经台和松桂堂两处建筑,我才向他们解释:很对不起,这两座殿堂本来就年久失修,又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早已成了断砖破瓦杂草丛生的废墟了,文字资料也荡然无存。其中一位同志说道:废墟,我们也要求张居士领我们去亲眼看一看,出于对客人的尊敬与诚恳,我把他们领去看了那两处废墟。他们看过后,一位同志叹息后说道:世事沧桑,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我们的目的算达到了,回去后只能秉笔直书……。另一位同志说:既来了,应有所收获,我们不如请张居士找个地方坐下来谈谈,总算一种口碑吧!因此,我才把他们请到迎宾阁楼上饮茶坐谈,一位同志问我见过这两处建筑没有?我答:见过,那是四十多年的事,抗日战争初期,我很年轻,现介绍如下:
一、讲经台:选在寺内般舟南侧的台坪上,以符合“台”涵义,其面积为900平方米;台上建筑的讲经堂只占一小部分,约250平方米,砖木结构,木材为一色南杉木。虽只一重,却非常典雅,亮脊兽头,飞檐翘角,五开间,三面砖墙,正面迎门为一排朱漆格门和廊柱,廊下是一片平整广场,堂正中供奉智者大师塑像,正襟危坐,似若讲经姿态,塑像前有一雕刻精细的香案,案上摆有香炉蜡台馨钟等法物。
二、松桂堂(清代曾易名为“松桂庵”和“柴紫庵”)。当年袁中道作布施时曾建议松桂堂只能用作办学馆(学校),由玉泉寺聘请塾师(老师)及担负一切开支,供玉泉寺及其附近僧俗学童就读。因此,自明末至民国三百多年一直是办学校,抗日战争当阳沦陷后才被迫停办。1941年,明玉方丈进院(就任)后,又倡导恢复,不过恢复后才易名为玉泉寺小学,我曾在该校执教数年。这所学校也出过不少人才,如秀才刘咸宁,著名法师尘空、画家慧明,现任省佛协副会长,方丈明玉等都是在这所学校启蒙的。
松桂堂是一座规模不大的四合院,砖木结构,木材也是南杉木,比讲经堂的杉木要细小。它的特点是:除屋架、椽子、檩子、门框、窗扇外,没有落地木柱,完全是硬墙搁檩,四面封顶,一正门和一侧门。
这就是我所见到的讲经台和松桂堂(当时为柴紫庵)、时隔半个多世纪,可能遗漏很多,仅回忆这点,供献您们作参考。
那两位同志听了我的介绍后,一位同志才说:您介绍的情况与我们的要求没有矛盾,遗憾地是,没有亲眼见到这两处建筑。据《珂雪斋集》记载,讲经台始建于隋代,是隋炀帝为纪念智者大师倡建的。智者大师是陈隋时的高僧,也是玉泉寺的开山祖师,他把玉泉寺建成后,又于该寺讲说《法华经》、当时佛教兴盛,听众达数千人。由于大师学识渊博,佛理精湛,语词生动,感动了晋王。本来大师原名“智岂页”,“智者大师”是晋王赐给他的称号,大师深受晋王的崇敬。后来,大师园寂后,晋王做了皇帝,才赦令扩建玉泉寺,并于寺内修座讲经台,供奉大师塑像,以示纪念。由于历史的原因,佛教有兴有衰,政治有治有乱,常遭兵火,讲经台也累有毁建。直至明末,讲经台也年久失修,正待重建,当代方丈正诲法师曾委托袁中道去湖南采购一批南杉木重建讲经台。由于袁中道的鼎力相助,杉木扎成排筏后通过洞庭湖,经太平口渡过长江进入沮漳河很快运回玉泉寺,重建了讲经台。讲经台建成后还余下不少南杉木,因袁中道酷爱玉泉寺的山水风光,便利用余下杉木修建了一座四合院的别墅。直到赴南京就任时,这批南杉木和这座四合院才无代价的布施给玉泉寺。我们重视与关心的原因也就在这里,提供这点资料,供您们修志作参考。
(注:此为1988年释泽元旧稿)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