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本与潮音寺
法本与潮音寺
作者:何宗禹
法本,俗姓郭,名醇成,法本为其出家之佛号,1838年生于宁河县北塘。出身贫寒的法本,童稚之年,便随其父受雇于人。常年漂泊操业于辽宁、齐鲁、冀津之间的航务。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9岁的法本,随船夜航至滦州西南海域之曹妃甸附近,不幸遭险遇难,船上十数人溺水身亡,只有法本一人得活。
渤海湾,东起辽河口,西到天津大沽口之间叠有三道沙岗。曹妃甸为三道沙岗之一的西端。这段沙岗,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2公里,为条状浅海小岛。岛上建有佛殿一座。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由此经过,随军出征的曹妃娘娘不幸病故。唐王拥爱妃上岛,盛葬斯地,并塑像建殿名曰曹妃殿,以示缅怀。此岛因建有曹妃殿,殿甸谐音,故当地人便将这段水域海岛统以曹妃甸称谓。
曹妃甸海岛两侧,北侧水浅,称内海;南侧水深,称外海。凡来往航行于天津、山东与东北的船只,均需经此出海。这段海域下陆况起伏不平,水流湍缓难测,系天然形成的海运交通之险境。古往今来,航经曹妃甸南侧水域的大小船只,常有遇难沉船的事件发生。因此在当地传有“英雄好汉,难过曹妃甸”的民谣。
法本在此遇难得活后,当众发誓要在曹妃甸上筑起一座灯塔,以利过往船只夜航。时过八年,因“事大用宏,只手未易举办”。法本对此,如重石压胸。
咸丰丁巳(1857年),十九岁的郭醇成,为实现建塔宏愿,不顾家人劝阻,乘机逃婚出走,云游至京北红螺山古台寺,剃发受戒,住持赐佛号“法本”,从此成为一名虔修佛门的和尚。
数年悟道,佛家经典大部悉心谨记,征得方丈允准,辗转回到曹妃甸,卓锡收徒,例行佛事。塔成之前,为利航事,法本师徒,常年海边击鼓示警。皆因沧海浩瀚,天色多变,鼓声漭渺,擂鼓示警难以奏效。法本遂托钵远游,苦行劝募,历尽千辛万苦,时经四个春秋,灯塔始告落成。
此塔,塔基为水磨石料砌成,底座九平方丈,塔高六丈,顶上装有七芯灯具,上罩水晶灯罩。夜幕降临,悠悠海疆,50里外清晰可见。自灯塔落成,航船很少搁浅出事。过往船只上的人们,盛赞法本和尚功德无量。
传说,塔成后的当年,曹妃殿僧众对寺院进行修葺,正值施工的当儿,法本和尚的未婚妻,寻访找上海岛。法本躲藏未及,未婚妻将他堵在禅堂,哭诉离别之苦,铁石心肠者也闻之下泪。法本百般言语,劝其另择高门,享受人间幸福。痴心女无可奈何,只得留下随身携带赠物,挥泪作别,依依回了北塘。
沧海桑田,大自然造化,曹妃甸多年在潮汐的侵蚀下,渐渐为海水浸吞。法本在曹妃甸难以再继佛事,准备迁徙,另选伽蓝基址。原来,离此不远,北望数十里有一海岛,名曰石臼坨,法本为探明究竟,只身泛海来到了石臼坨。上岛举目四顾,见全岛四面环水,草木丛生,面积广阔,十分幽静,乃建佛家功德丛林之绝佳境地。法本和尚见岛内所存朝阳庵寺庙,破败不堪。由碑文知古寺之渊源。该寺为明万历初临济宗显光上人始建,传至八代智元和尚曾对此庙进行过修缮。修葺未果,智元和尚身先示寂,“其徒慧辰,续其衣钵,尽其所有以终其志”,终告竣工。岁月悠悠,经年失修,时至今日已成危寺。经寻访得知,末代住持静安和尚早已迁徙内地,居石碑崇福寺虔修。
光绪十五年(1889年),法本寻踪来到崇福寺,见到静安乃耄耋老衲,步履蹒跚,老态龙钟,双耳失聪,言语呆滞。法本问起近况,静安不禁潸然下泪,直言相告,因年迈生活无力自理,只好随徒弟普济迁徙内地。不肖弟子普济游手好闲,荒于佛事,且多行为不端,眼下已是香火难继。
当法本言明来意,想在石臼坨重辟广场,起造功德丛林时,静安和尚感其诚,满口应允。
普济回寺探知此事,严词阻拦,借口法本为曹洞宗异宗僧人,按佛规不能承继临济宗之香火地。法本以诚感人,耐心说服了普济,并认静安为异宗师,遂达成谅解。
是年,法本率徒搬迁,由曹妃甸迁至石臼坨,暂借旧刹存身。临行前他和徒弟们将曹妃娘娘的神像请下佛龛,小心翼翼地搬上木船,运至石臼坨,将神像暂时安放在朝阳庵的一个僻静所在。从此,一项兴建潮音新寺的宏大工程,在荒岛石臼坨拉开了序幕。
俗云:“名不正,则言不顺。”工程奠基之前,为了给新寺命名,法本和尚煞费苦心,好生进行了一番斟酌。法本和尚儿时,旧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曾随家人到距北塘不远的塘沽潮音寺庙会烧香。那里的一切,在他幼小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他听老人说,潮音寺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原名“南海大寺”,又名“双山寺”。建筑格局也很特殊,一般寺庙均取座北朝南走向,唯此寺别具一格,座西朝东。到了明嘉靖年间,嘉靖皇帝为安定民心,抗拒倭寇,拨发库银,对潮音寺进行了再次修葺,并御笔赐寺名为“潮音”。
法本在石臼坨起建新寺伊始,他就向往能建成一个像家乡潮音寺那样的寺院。但他却不知家乡的潮音寺命名之缘由。他从内地邀请到乡贤、名儒,对新寺命名进行了一次议论。从诸公发言中,他得知 “潮音”一词来自佛家语“海潮音”,喻观音菩萨说法之声音也。史书记载:“海潮音至者壮,又潮依时而至,与观世音菩萨应时适机说法而相似,故以为喻。”法本立意要把石臼坨开发成为一个弘扬佛法之胜地。他与众人议定,取“海潮音”之深蕴,又别于异地寺庙之名,定名“大海潮音寺”为确,遂于殿门刻匾镌下“大海潮音”四字。世人简称“潮音寺”多随民间俗称是也。
法本和尚率领僧众起建新寺一事,邑人韩作舟在志书《醇诚传》中,有如下一段记载:法本“督领僧众,昕(清晨)夕勤苦,诛(铲)除草莱,垦地数百亩。躬率僧徒,树艺禾黍。一面亲操航业,冲犯波涛,盛暑祁(大)寒,险艰不避。所积盈余,用以伐石采木,起造丛林。前后数十年,往返数千里,费款数万金。计修佛殿山门、经堂、僧舍,以及庖(厨房)、 (音逼、浴池)、垣(矮墙)、墉(高墙)之属,无不塑绘庄严,规模宏丽。至石佛石柱,镌镂尤为精工。”
有关潮音寺创建之始末,邑人赵祖铭所撰《石臼坨创建潮音寺碑》之碑文记述更觉详细。文曰:“清光绪间,法本大师,往来燕齐,泛海至坨上,顾瞻流连,心若有会,曰此胜地也!因发大愿,思辟广场,规以为功德丛林。顾造端宏大,愿实难酬。法师则就海筑盐、操舟远贾,暇辄督率僧徒,诛锄草莱, (jì)植禾麦,岁乃大熟。蓄之十年,盐业赢入,利市倍称,考卜兴工,龟从筮吉。采木于辽左,伐石于北山。转输巨材,篺(pēi)筏相接,挽抵清河口门。千夫邪许,摧拉崩崒(zǔ),迂回千余里,绵(连续)历十余年,冒雾露寒暑风涛,矢志不渝。慎选匠石巧工,削规刓(wán)矩,畚挶(jú)兼程,先后起大佛殿六楹,后佛殿十楹。僧寮庖湢,款待客之室五六十间。殿柱石材,高逾寻丈,围皆合抱。雕镂龙螭躨(音逵) (音尼)之形,蚺琰腾凑。一楹之费,弥数百金。单竭一身之谋,积勤所得,佛法无边,虽休非侈。”
因起造潮音寺耗资巨大,法本和尚积极谋划,采取了各种广进财源的有力举措,譬如:就海构筑盐池,开发沿海盐业;排造了大木鱼、二木鱼、三木鱼等三条装载千石粮食多篷多桅的大船。搞起了由东北向关内运销高梁米、白面(面粉)、油类等各种有关国计民生的日用品。在大清河口岸开设了“德庆合”粮栈,专营从东北运来的粮油向内地销售业务。
是时的乐亭县,十年九灾,生产力低下,粮食亩产不足五斗(市称二百斤)。其余所需,均靠由东北运进。当时的情况,有《乐亭县志》所载邑人“京东第一才子”史梦兰所作诗文为证:“粮艘商舶聚丛丛,十九坨前水路通。斥卤(可煮盐,不可耕种之地)无须问丰欠,全家温饱仗关东。”
法本和尚率徒经十余年辛勤劳动,积铢累寸,有了一定经济实力后,来到了东北长白山,从当地选购了大量优质木材,从北向燕山,采来了巨大石料。当时陆运交通极不方便,据当事者介绍,法本采到木材、石料后,多是靠冬季严寒,路面泼水结冰,将巨大木材、石料,置于冰面,再由畜力拖拉,人力推搡,餐风宿露,来到渤海沿岸。之后,再用木筏衔接,运上海岛。建筑材料基本到位后,法本率徒,选能工,请巧匠,精心设计,合理施工,全面启动兴建潮音寺的巨大工程。工程启动后,随募随建,其磨难艰辛,为常人所难以想象。当时法本建寺的执着精神令世人为之动容下泪。
缘于此,民间曾演绎成如下一段神话传说:说是法本和尚采购的木材、石料、砖瓦等各种建材运抵大清河口岸后,一时在捞渔尖近岸堆积如山。人们眼望着停工待运的建材,叹气搓手,无计可施。法本和尚仰天长叹,声泪俱下,祈求西天佛祖相助。西天如来感其诚,驾临渤海湾,显灵相助,一夜狂风暴雨过后,第二天早晨,岸边所有砖瓦石块全部挪上了石臼坨岛。
常言,得道多助。潮音寺自光绪十五年奠基兴建,乡民慕法本住持之人品,域内乡绅慷慨解囊,能工巧匠云集而至。工程启动后,日夜兴建。因建寺工程浩大,时隔不久,便现出偌大资金缺口。法本和尚除积极经营各业,筹措资金外,不得已只好精简建寺工程,随募随修。后才有传说法本进京面见慈禧化缘,募得皇家巨额资助,最终成全佛寺一事。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潮音寺兴建所需资金捉襟见肘之际,宣统二年(1910年)的春天,乐亭全境发生了特大旱灾,沿海许多黎民百姓饿死。法本和尚目睹灾情之惨状,立即召集寺内众僧商议,决定从极度紧缺的建寺资金中抽出粮食三百二十石,制钱三千缗,以赈济灾民。此举对于“沿海贫民,全活甚众”。
到了民国六年(1917年)的深秋,潮音寺院内各殿相继竣工,寺院构建,蔚为壮观。全院建有佛殿三层。前殿三间为“金刚殿”,飞檐拱壁,金碧辉煌,进殿山门紧衔其下。山门楹柱两边为分扇木质结构雕花窗棂,构思精美,做工考究,殿前匾额刻有“大海潮音”四个金光闪闪的镏金大字。紧护山门檐下的楹柱上,镌有一副对联,
上联书:佛法本无边,努目低眉,渡沙婆众生,苦恼胥成极乐界;
下联书:菩提应不住,白莲青石,看海天万顷,庄严满布 陀园。
殿堂内,增长、广目、多闻、持国四大金刚塑像分列左右,身着青、红、绿、白冠服袍带,相貌各异,栩栩如生。
中层第二殿,县志原载名曰“天王殿”,此名不确,经考察核准,应为“如来殿”,俗称转角寺。此殿建于墀台上,呈亭榭状。堂内彩画多幅。中塑释迦牟尼坐像,旁列十八罗汉,神态生动,形象逼真。因地面满铺磨光青石,人进寺内轰鸣作响,因此又有“回音寺”之俗称。
堂前楹柱悬挂一副楹联,特别引人注目。
上联是:涌座太平洋,泽普五洲功德水;
下联是:现身共和国,光垂万劫吉祥云。
居中后殿五楹名曰:“千佛罗汉堂”。楹柱东西对称,分镌楹联四幅:
一、孤屿千年,到此西方开乐国;
一灯万里,从今东法接寰瀛。
二、海岛孤悬,长老安禅制蛇蝮;
河舟四集,菩提说法到鱼龙。
三、背指滦河,罗汉千身印定月;
前临溟海,达摩一叶渡慈波。
四、地是旧莲塘,放出如来花十丈;
天临孤竹国,化成般若翠千寻。
殿侧经堂门前联书:
觉是木鱼声,悠悠北渡祥云岛;
参禅金磬响,历历南闻半月坨。
进殿,宇内雕梁画栋,涂绘一新,美仑美奂。当中供桌上安放铜佛数百尊,后壁石墙雕塑五百罗汉像,其造型艺术精湛,神态各异,游人盛赞,堪与京畿净觉寺石雕媲美。
案前东侧塑居一尊仕女神像。此像,非佛非仙,身着宫妃装扮,据传这位神女即是法本和尚安放殿内的由曹妃甸迁来的曹妃娘娘塑像。
全殿建筑为中轴三栏式,东西各有配殿,经堂、客舍无不具备。院外为饭、菜、茶头工杂之所。
全寺落成后,名人处士、官宦骚客、善男信女慕名登岛进香络绎不绝。绿荫簇拥下的潮音寺,鼎盛时期僧众曾多达百余人。全寺僧侣在法本带领下,虔诚佛事,严谨不怠,暮鼓晨钟,僧笳佛号,朝夕相继,不绝于耳;与海天渔灯蟹火遥相呼应,给叶叶帆舟平添了无限安详气氛。
多行善事的法本长老,所以增设客室精舍三间,并非为游僧居住之所,主要用于内地无助病患者上岛住宿之用。据当事者介绍,凡来岛求助的贫病者,在岛居住时间无论长短,全岛寺僧均热情接待,绝无厌色。
民国六年,法本长老已是八旬老人,多年的奔波与辛苦早已使他积劳成疾,但他顽强的性格,犹如寺内的苍劲青松,始终坚贞不屈地挺立于大海佛岛之巅,直到最后一息。
关于法本长老飞升一节,《乐亭县志》记有如下一段文字:法本“一生志操孤洁,梵行清贞,苦力虔修,深入佛海。民国六年(1917年),丁巳,农历十二月四日拂晓,招集全寺僧人,说大悲经咒毕,趺坐示寂。”
法本圆寂,“县内贤达葛养泉、王麟征、安蕴璞等呈请国府特予褒奖”。
法本长老生前虽远离尘世,身居空门,但境内名流官民慕其高洁人品与之结交者甚众。对其为人“戒律谨严,雅性慈善”,“居恒不尚说法,专注实践”的个性多为敬重。
时至今日,凡来岛上观光的游人和众多慕名前来的寻访者,无不为法本顽强的性格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深深震撼。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