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真心
论说真心
作者:
序言
浩浩宇宙,茫茫经尘,大千世界,何者为本?古往今来,无数睿智哲人,都勤苦地探寻。释迦五年参访,六年苦行,于菩提树下,发愿求悟,就为此事。当释尊真正悟到宇宙人生之本时,起身而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无明妄想而不能证得。”此“如来智慧德相”即是人人本具之“真心”,八万四千法门之出处,也就是浩浩宇宙,大千世界之本体。这个事实真相,要不是释尊真正彻底地的觉悟,并给我们一语道破,实在的说,世间上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佛陀悲怜我等,故于娑婆世界宣讲妙法四十九载,目的是让众生认清宇宙人生的根本,从此不再枉受轮回之苦。
人间有此法宝,过去我并不知道。面对人生的各种痛苦,茫茫然而不知所措,无助地在苦海中飘泊,始终找不到停靠的码头。直至步入佛学院的大门,虔诚聆听法师讲解宇宙人生的真理时,深幸,终于找到了心灵的依归,避风的港口。对于佛陀宣讲宇宙人生之本——真心的旨趣,深深地感动和敬仰,故今略论真心之义及其体用和证入方法,若有不当之处,还望诸位大善知识慈悲,指正批露,末学感激不尽。
一、 真心之义及其异名
我们先谈心是什么,处在何处世哲学,如《楞严经》一开始,佛就问阿难:“心在哪里?”阿难非常聪明,想出了七个地方回答佛陀,说心在身内、在身外、在根、在内外明暗处、在思维里、在中间、在无著处。此是《楞严经》中有名的七处征心,这七个地方,一一被佛否定了。有人认为吾人心脏就是我们的真心,其实稍想一下,便可知道,人体心脏乃血液循环器官的一部分,状如蕉蕾,生于色身之中,缘尽命终与草木同腐,系无情之物所摄,非我真心。又有人说真心是缘虑心,其实不然,因缘虑心状如野烧,忽生忽灭,系妄想摄。至于集起心,赖耶心亦非我人真心,何以故?因集起心状如草子,埋伏识田,属习气所摄;赖耶心状如良田,纳种无厌,系无明摄。依照传统的说法:就是那能够感觉或意识一切法尘的就称作“心”。其实,这也未必是心,因为心并没有任何自体或相状,那所谓的感觉意识只是心的一种动相而已,也即上文所讲的缘虑心。以上是人们对真心的错误认识。
世尊之所以问心在何处,是看阿难能否明白常住真心。经七次问答,阿难终不明心之所在,总以妄为真。佛怜其竭诚之志,故而一针见血的指出,所谓真心就是本性,乃菩提、泥洹、如如不动的性体,是圣凡同具的觉性,妄心是真心迷后的产物,把真心圆满功用丧失掉了,只是妄用。这个妄用,可能会发生许多偏差,故称之为“妄心”,也即是众生的攀缘、妄想、生死、起伏之心,众生轮回于生死皆因妄心所致。阿难不能辨认真心和妄心,故而执著心在某个具体的地方,每说一处,佛都反驳,为什么呢?因为阿难把心局限于他所执的范围之内,其实范围之外,还是真心所现,所以说真心是遍一切处的,是法界的本体。
真心虽是圣凡同具的觉性,但凡夫尚未觉悟,还处于迷位,于是佛给它取了一个异名叫“如来藏”。“藏”即是含藏之义,“如来”即是真如本性。此真如本性藏在众生中,还未显发出来,故曰“如来藏”。此真心除此异名外,于其它经论中,还有很多名称。如《涅槃经》中号曰佛性,三身本体故;《圆觉经》中名曰总持,流出功德故;《金刚经》号为如来,无所从来故;《般若经》号曰涅槃,众圣所归故。总之一法众名,应缘立号,备在众经,不能具引,说去说来,都是讲同一故事——真心。佛陀讲这么多名词,这是教导众生的善巧方便。若达真心,诸名尽晓;昧此真心,诸名皆滞。
二、 真心的妙体
《起信论》云:“真如自体者,一者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以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据此经论,真心妙体,超出因果,通贯古今。不立凡圣,无诸对待。如太虚空,遍一切处,妙体凝寂,绝诸戏论,不生不灭,非有非无,不动不摇,湛然常住。此真心妙体的根本特性就是“性自满足一切功德”,即不由修行,自始自终都具有不可思议的胜妙功德。正如《胜曼经》中所说:“世尊,如来藏不空,过恒沙数不相离,不舍智,不可思惟诸佛功德。故知如来藏由如来功德故不空”,如来藏不空也就是真心妙体不空,自体具足一切功德故。
所谓自体功德相,分开来讲,分为六种:①具有伟大的智慧和光明;②普遍地照了法界的每一个角落;③无妄识妄知,乃是无虚无妄的真实识知;④离一切染污之法,其心自性清净;⑤断一切烦恼障尽,离分断,变易两种生死,具常、乐、我、净四德;⑥永离妄惑热恼、不被生住异灭迁及业障系缚,清凉不变,圆满自在。由此可见,真心是一切功德的实体,不是神灵,亦非上帝,乃一切众生普遍具有的智慧德相。《无上依经》云:“一切众生,虽有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障自体性,从而流转生死之中,但其本性则清净无染,至明妙善。”由是可知,真心乃遍一切众生心中,无论佛出世或不出世,这种清净德相是不改变的,犹如真金含藏在金矿里,不管它有没有被人发现,而金的本质是不变的。
真心之体具有如是妙德,唯有开悟圣者才能真实了知青,凡夫等辈只是通过语言文字了知而已。真实的真心之体是离言说,离思维的,非凡夫之心所能测度。所以六祖大师当初彻悟万法之原、众生之本时时五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一听,便知六祖已“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于是在半夜间,把心印之妙法及其衣钵付予慧能大师,正式喧称他为自己的接法人,是第六代祖师。我们现在若能认识自己的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那么就成佛有份了。因众生本来是佛,佛也是众生所成,所以我们都有成佛的机会,作祖的可能。只要“修德有功,性德一定会显”,因此参悟真心妙体,乃是修行人的要务。
三、 真心的妙用
真心的妙体,虽湛然常住,清净本然,但有随缘呈现万法的德用。随净缘成四圣,随染缘则成六凡。六凡四圣不过一心所现而已。释迦为度此土众生,到此示现八相成道,这只不过是从真心妙体现起妙用而已。《坛经》云:“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遍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此即表明,真心之体特别广大,周遍法界,而法界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从此妙体所起之用是了了分明,如镜照物,物来则照,物去则空,应用起来便知一切,把整个宇宙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万事万物唯是一真心体所现,一真心体也就是万法总相。由此即可知道自性能生万法,万法还归自性之理。能明此理的人是觉悟之人,若能证入,则来去自由,上天入地,无所系缚,因真性无滞塞障碍故。所以诸佛菩萨来此世界,不过是从真起用,发大悲心,倒驾慈航、说法度化众生而已。既是乘愿再来,当然不受六道十界的束缚,来去自由,虽有种种示现、说法,正如古德所说的,他们无不是“大作梦中佛事,启建水月道场。”虽是梦中作事,但他们一举一动,都是了了分明的。凡夫对于诸佛菩萨这种“游戏神通”的生活是无法了知,也无法效仿的。
也许有人会问,你不是说真心是人人本具的吗,那我们为何没有那种妙用?这是因为众生迷于真心太久,逐于外物,被物所隔,其用自然不能自在,故有局限,于着衣处,只当着衣会;吃饭时只当吃饭会。一切所作,但随相转,被境所迁,所以日用而不知,本来是佛而不觉。如衣内藏有明珠,价值连城,但却不知,还四方寻求生计。若是识性之人,动用施为,不曾昧却,故祖师云:“在胎名神、处世名人,在眼观照、在耳听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知之者为是佛性,不识者唤着精魂。”所以真心的妙用,就是这样清楚的存在,又时刻的现前。我们天天用,随时用,但却没有真正的认识过它。若能认识到它,那么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古德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因识心达本之人,见物不用肉眼去见,闻声也非肉耳去听,而是用本性去见去闻,故而一见便能了知世界山河大地,唯是一真心体所现的幻化相,虚妄不实,当然是“大地可寸土”可得。我们与其恰好相反。见什么是什么,并且一再强调:这是真的,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一切都认为是实在的,统统都想占为已有。整个内心世界,除了我,就是我所拥有的一切,根本容不下其它东西,是故真心妙用不得现前。
四、 真心在众生心中
《肇论》云:“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又慈恩云:“法身本有,诸佛共同,凡夫由妄覆,有而不觉。烦恼缠裹,得如来藏名。”由是可知,众生心中藏有真如佛性,与佛本同,能起无边智慧,无量神变,就像清净的摩尼珠,映于五色,而随方各现。但因众生妄想烦恼障重,被其所隔,所以真心不得现前,难起妙用。此未曾现示的真心,就像地下的流泉、衣里的明珠、矿中的真金,有而不识,亦如植物的种子,埋在地里,但因没有阳光、雨露的滋润,始终不能生根发芽成长,故而不见绿叶成阴、开花结果的时候。
虽说我们本具的真心跟佛一样,具有无边智慧、无量的德能,但是今天,我们都觉得我们本具的这种智慧和德能好像没有了。一天到晚昏昏沉沉,糊里糊涂的过日子。听一点东西,左边耳朵进,右边耳朵出,没两分钟,什么都没有了。到底我们的智慧德能哪里去了?佛在《法华经》中告诉我们: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众生不见真心的病根就是这个“妄想执著”。随着它们演变而成了所知烦恼二障,不但我们般若智慧、法身功德被其障住,就是人生的诸多痛苦也是缘于此。
“妄想执著”会障碍我们本有的智慧、给人类社会带来痛苦,但是很多人都没有力量和决心向它发出挑战。明明知道,妄执事物的结果是烦恼痛苦的,但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妄执各种各样的东西。“欲”是人生的苦本。无始以来,我们对于美丽诱人的、自己满意的事物,都会自然而然的妄执。这些事物包括一切颜色、音声、香气、美味以及脑海里所存在的幻想。我们受着“欲望”的推动,而在物体中寻找快乐和舒服的感觉。人一生下来就开始领受这种种感觉。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执持,愈久愈深,犹如深入泥水的树根,越久越难被拨除。人们对这种感观上的妄执相当于初吸毒的人开始上隐一样,日夜离不开毒品所激发的快感。为了满足内心这种“欲望”,人们努力的工作,勤奋的学习,拼命的赚钱。赚到了钱,内心还是很空虚。于是又用钱去卖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和快乐。并对这所谓的“快乐”产生情不自禁的执著,但最终所得到的只是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痛苦。这种烦恼和痛苦不仅淹没了人们本具的真心本性,并且把整个社会都搞乱了。因为欲望与物质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要具备什么样物质条件,才能满足这种欲望并无一定的标准,它往往是随着物质环境的改变而水涨船高。古人生活简单,有吃有住就行。现在人吃住解决了,还要更多的钱,为此挖空心思,不择手段。有了钱还要名,做“一国之君”不过隐,还要统领全球,希特勒席卷欧洲就是受这种欲望的推动而造成的。现在科技发达时代,军事力量特强,若是多几个国家的领导人,都像克林顿那样,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推行霸权主义,那么就有可能会暴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人类和地球就有毁灭的危险。推究这一切罪恶的渊源,就因众生无始以来妄想执著。
你我来到人间,倍受诸苦,那真心有没有遗失或者染污呢?佛经中说:“真心虽在尘劳,不为尘劳所染,如白玉投泥,其色不改也。”只要众生对世间万物的真相,能看破放下,不生一念分别执著,当下就是真心,与佛无异。历史上的许多高僧大德,当年也是红尘中人,后来学佛修行,同样的开悟。就是祖慧能大师悟道以后,在猎人队中生活了十六年潜心修造,最终证到清净光明的真心,因为真心本自清净,非外在所能染的。但未悟之前,凡夫就是凡夫,圣人就是圣人。这一点我们应该清楚,要有自知之明,千万不可因本具真心,就假称自己是佛,冒充圣人,而犯下无量无边的罪业。
五、 真心是成佛的本因
《楞严经》云:“入佛之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要想求成佛之道,应当谛实观察,因地的最初发心,与果地的究竟取证之觉,是同还是异?这是修学之人应当注意的事情。一切事都有因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万物产生的因果规律。千百年来不曾改变,所以说你种下一粒豆种,将来决不会结出西瓜。这种常识,大家都易明白。然而,在修学路上却少有人知。许多人虽然在诵经拜佛,但对将来是茫茫然不知所往。佛在此明白的告诉我们,要想求得诸佛不生不灭的果觉,一定要用不生不灭的真常之心为因地心,方可成就佛果。若以生灭无常之心为因地心,想求佛果,则无有是处。“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终不可得。”
圆觉会上,第一位出场代表问法的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其所问的主题是“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也就是问佛在因地修行时的最初发心是什么,又是怎么修行的。佛回答他说:“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此中的“清净觉相”,就是圣凡同具的真心佛性、菩提道种。此为十方诸佛因地的最初发心,它是成佛的基因。因为只有这种发心,才能结出佛果。所以大乘佛法常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是佛”是讲本心是佛,这是自性之德。就象截流大师说的:“你本来是佛,但你现在肯定不是。”所以就需要“是心是佛”,依此本因为修因,必定能够成佛。《法华经》讲因果同时,以莲花为喻。花正开时,莲蓬宛然显现于中。花果表示修因时即是结果时。以真心为本修因,求取正觉为果,因果同时出现;花正开时,小莲蓬已有,花瓣落后,莲蓬渐衰,渐渐莲子充实,可以种植,这时莲蓬完全成熟了。但此莲蓬就是最初开华时所见的莲蓬,决非他物。这是非常直接圆顿的妙法。禅宗就特别提倡这种顿悟顿修的法门。
真心觉性是成佛的真正因素,虽是人人本具,但还是要找出来才算。就象真金藏于矿中,只名金矿,而非纯金。只有经过去时提炼,去其渣滓,方名真金。我们沦落红尘已久,真心被妄想执著埋没得太深,今生若是找不到这个真本,依什么而修呢?如果修错了,浪费了这宝贵的人生,不是很可悲吗?所以我们一定要发愿把本具的真心佛性找出来。如果你是真正的发心学佛、研习佛法的话,就一定要把真心的问题弄清楚,搞明白。五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所以大乘佛法特别强调“悟后起修,”这样可以避勉“心外求法”或“盲修瞎练。”至少也要有个“解悟”,了知依本性而修,非向外求,能解行相资,才有证悟的希望。
六、 真心的证入
佛陀开示众生的真理“唯一佛乘,无二无别,”但是实践的方法却有千差万别出心裁,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试观楞严会上,垂询诸已证得道果的弟子,各以何法为入道之方便。当时出席答佛的共有二十五位,就他们所陈述各各不同的方便来看,佛教的修行门路,广大无边,的确是“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八万四千法门,虽是门门殊胜,但是末法众生,根浅智溥,应择取契机之法修学,方能快速成就。就象穿鞋,一定要大小合适,走起路来才快,容易达到预定的目标。佛在《楞严经》中告诉我们当从六根门头下手起修。何故从此开始起修?
佛在楞严会上告诉阿难:“汝今欲知,生死轮回,惟汝六根,更非他物:汝今欲知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由是可知,除妄显真之修行处当从六根下手。佛告诉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每一根都有动、静、根、觉、空、灭六个结。解此六结,就要成为一个大彻大悟,来去自由的人。吾人虽有六根,但不必六根齐修。仅依一根之性而修,令其摆脱所粘的妄尘,返照自性,复归本元一真之心体,则本有智光自可显发,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无一不是寂灭真境。其它五根也同时随之而解脱,所谓“一根脱尘返源,六根皆得解脱。”证到这一纯真无妄之境,不但六根之用,有时一根具六根之用,六根皆通,互不障碍。
现已明白从六根中的一根下手起修,但究竟要依何根而修才能契合我等根机,而速取圣果呢?为此,佛特命文殊选择,作为我们修学的榜样,选择的结果是以观音耳根圆通法门为末法众生修学的捷径。何故要选耳根?文殊大士解释说:因为诸佛教化众生,随根机的不同,所立教体也不一样。有的佛国以光明作佛事,有的以香味作佛事。佛为度化娑婆众生,而出现于此。此方世界的真实教体,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唯独在听音的闻性。由此闻性可以通达无量差别理事,故而佛在娑婆国中,以音声而作佛事,立了声、名、句、文等一切经论,义理得以喧扬,心性得以明了。此方众生不知耳根闻性,本来通达成无碍,圆满周遍,真而无妄,实而不虚的。不明本自具有,向外弛求,所以流转生死。若能修持观音耳根圆通法门,旋彼闻根,反闻闻性,就能获得无妄而证得真实。所以从耳根闻性下手起修之法,是最易修、最易学、又最快的,实在是末法众生当机的法门。文殊菩萨怕我们不能深信,进一步解释道:这种修法,是十方三世微尘数如来,证入涅槃的一条妙修大路。过去诸佛亦从这条门路而修成的。我文殊菩萨也是从此耳根反自性而证圆通的。其余二十四位圣者所修的法门,都要仰仗佛的神力加持,才能舍弃尘劳,成就佛果,并不是一般学人所能修的。对于深智之人如普贤、弥勒等大菩萨当然相应。未法众生,福浅智薄,自不相应,唯此耳根法门,才能迅速成就。
既已了知从耳根闻性修学的殊胜,那么当如何行呢?《楞严经》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此文阐明了观音菩萨从耳根闻性起修,次第解结,破五阴而入圆通的全部过程。分为五个层次而进行。
1、最初从耳根闻性下手起修,以耳根为所入的妙门,以闻性为所照之理境。从根中的本觉妙理起如幻的始觉妙智。以智照理,不作意分别,亦不随声尘流转,旋闻与声脱,反出流为入流。一味入流回光返照,反闻闻自性,若初步功夫得力既可远离声尘,没有动相,就能解除第一动结。虽说离了声尘,动相灭了,而静相犹存,不能住此静境,因此境是色阴的区域,故需依然作反闻入流的工夫,观行功深,静境消亡,达到“所入既寂”,即解静结。到此声尘全泯,动静二尘,了然不生,就可破除色阴。
2、既已反闻离尘,观行之力,渐次增进,加功用行。定力转深,所谓动静二尘既已了然不生,那能闻的根也随其所闻之境一起灭尽,无能所二相,此时第二根结即解,证我空之理,无能受与所受,受阴自然破除。
3、虽然根尘消尽,证我空理,湛然无边之境现前,但还有知觉,需继续用功,不能住于这个境界上,达到能觉的此境的智与所觉的堪然之境,二俱空寂。此时湛然之境,无所对待,即解第三觉结,亦破想阴。
4、能觉所觉虽无,但此空并不究竟,须继续入流照性,加功用行,至使此空达到圆满。等到此空极圆之时,不但能空的智境灭,连能空的空也灭,二空俱灭,证俱空境。则解除第四空结,破除行阴。
5、能空与所空都灭了,但有一个灭相存在,有灭就会有生。故还要再修,直到生相灭相都尽,从此更无可灭,到此最后灭结即解,识阴亦破。此时就可圆证楞严大定,不生不灭的真心自然现前,偏照尘刹。
此耳根法门修成功了,六结俱解,五阴全破,彼六知根,根根根结,随所入之根,一解一切解,一根返本则六根俱脱。从此无牵无挂来去自由,进入了天地独尊的妙境,成万人仰慕的楷模。利根之人,修此法门,最易成功了。但有一类众生,障重业深心中常起杀、盗、淫、妄等念,乃至身口也犯,如此一来,很难直接作反闻照性的工夫。于是佛又讲了戒盗、戒杀、戒盗、戒妄四种清净明诲,作为反闻照性的前方便,又说楞严神咒为其助行。若能严持四种律仪,丝毫不犯,身心皎洁,如冰如露,三毒之种则无处可生。心常住于戒中,那么人生庸俗恶劣的行为自会荡然无存。然而,多生习气难断,故需虔诚持诵楞严神咒,借此威力,扫除一切魔障的侵扰,这样就可以安心办道,修持观音耳圆通之法,“一但修德有功,性德一定会显”,只要初心不退,则成佛有余!
结语
哲人的智语,是人类思维之树开出的绚丽花朵;觉者的足迹,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宝贵遗产。它的启迪之光,可照彻今人之心地; 它永恒的魅力,是响彻未来空谷的足音。多少祖师大德,无一不是依照佛陀的言教,一步一个脚印地返回家园,找到最终的归宿。是故学佛之人,无论你修习何种法门,都应以见到《真心本体》为旨趣。若不如此,则如一个游子,有家不归,四处飘荡,亦似一个身藏宝玉而不识宝的妄迷之人。愿天下学佛者,在修行途中,时刻用佛的言教来警惕自己,早日成为一个自由自在、大彻大悟的人。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