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读《心经》
怎样解读《心经》
作者 妙航
[经典禅语]心经解读
光,心叫妙明紫金光,亦叫妙明心,因此,心生之慧叫慧光,也叫智慧灯。六祖云:「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波万年愚。」心有欲叫迷,解迷生智慧叫觉悟,迷既然解了,法也没用了,这叫做物空心空法亦空,了无一物。
波罗密
汉语叫做“到彼岸”。甚麼叫做此岸,甚麼叫做彼岸呢?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苦多乐少,所以又叫做苦海,有些是人为的灾难,有些是自然的灾害,有可以避免的,有不可抗拒的,如水火刀兵,旱涝饥谨,生老病死离别苦,贪求之心不得等等,人若脱离苦海,登上佛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为到彼岸,一个学佛者,思想境界达到如如不动,不被一切所迷,不被万境所转,心若真空,为到彼岸。遇事著急上火,生气发愁,悲伤恐惧等等,是此岸,坦然无事,心平气和,常乐常净,是非无动於心,是彼岸。实际上,幸福和痛苦,好与坏等,全在一人之心,佛说万法,不过是为人明心而说,法是船,觉是岸,心达明,觉至圆,也无此岸,也无彼岸。
多
汉语叫做“定”。定,心稳如泰山,如如不动为定,非指身体的姿势或身体动与不动而言,万境攻心心不动为定,心不被是非,混乱,烦恼,忧愁,悲伤,恐惧,生死所转为定。定乃心之用,无心何言定?定,心之假名,心达真空,无定无静,定静无非明心之法语,人的一生幸福,贫困,本属虚幻,百年之後不过是一把骨灰,完结了人的一生,留下来的,只是幻影虚名,世人把人生看得真实不虚之事,所以心迷在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不能自拔,作为一个人来讲,社会,工作,家庭,是非,繁多复杂,万事纷纭,事过心清,心不被一切所迷为定。
心
这里所说的心,不是心脏的心,心是一身之主宰,是人的生命之本,是见闻知觉的能源。心在人在,心去人亡,心也是天下之大本,因为人有一颗妙明之心,才能应物,产生意识,才能理解万物,改造万物,才能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语言文字、文化知识、科学成果、纲常伦理、宗教等等,哪一样不是人心的产物?心是大自然赋予人的一台灵机,是世界上的万机之母,可以这样说,世界上如果没有人的心,也就没有了人类社会一切。心既然有这麼大的本领,我们就应该了解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是从何处来?它是怎麼样的?水有源,树有根,找到了根源,才能真正明白,真正理解,心是宇宙真空所化之灵气,故谓之心灵。释迦牟尼佛说,人的心性大而无所不包,细而无所不举,天地日月,河海湖沼,一草一木,都含在如来性海之中,心不在内,亦不在外,自身肉体亦含在心内,如电灯本体亦含在电灯光内一样,人的心能装下整个世界而不满。心之光体遍於五行六合之外,所以叫如来性海,万物之形相俱映在海水之中,人的思维到那裏,心之光就到那裏。意念一动,万里之外,心之光当下即至。心光之速为神速,超过物质之光速。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即是此意。心在人身来说,也不在体内,也不在体外,无在无不在,心为万灵机,用到那儿,那儿就灵,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器官,六种功能,用那个,那个灵,同时用,同时灵,所以妙明心又叫「六根之性」。因为六种功能都源於一心。比如人用眼看物,眼只是条件,看是心看,不是眼看,就像人坐在屋内通过窗看见屋外之物,窗比作眼,室内之人比作心,窗不能看,人能看,眼不能看,心才能看,所以才把眼睛叫「心灵之窗」。人变老,心不变老。少年时代看山看水甚麼样,老年时再看山看水还是那样,见物之心永不老,所以才说「人老心不老」。听的功能也是一样,是用心来听,不是用耳来听,耳和眼一样也是条件,是人体器官之一。没有心甚麼都听不见。比如人的心高度集中在某一事物上时,对其它事物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集中精神看书时,对电视裏演的甚麼,唱的甚麼就不清楚。不是没听见,是没动心,心永远在听,从不停止。人睡著了也在听,所以一叫就会醒。人的一切功能,思维的功能,记忆的功能,录音录像的功,放音放像的功能,以及身体各部份的感觉功能,都是妙明之心起的作用,人的妙明之心和各个器官的关系,就像电源和电器设备的关系,有电,设备就能运转,没有电,设备就只是摆设,毫无用处。佛留下的千经万卷都说的是心,都是明理明心之路,千言万语,苦口婆心,都是怕後人误入歧途,那一部经书有叫後人对著佛的偶像烧香祷告?顶礼膜拜?更没有说念佛的名字就能成佛,相反在「金刚经」中,佛用极具明确的语言告诉後人千万不要那样做:「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二字,非指释迦牟尼而言,是指人人之自我之心。知心者为自知之明,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得用理来衡量。如果念佛的名字就能成佛,那麼请问宇宙之中第一位佛祖是念谁的名字才成佛的呢?念念不离心,自我之意念之念,即是佛因。没有心,你用甚麼去念?念佛之心即是佛。念使只是降伏意念之法,心正意念正,何须用念去降伏?人们对著自己塑造的泥塑像,烧香磕头能解决甚麼问题?这不是迷信又是甚麼?你朝拜的那个「佛」不是真佛,跪在地上磕头的这个才是真佛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只有明心才能成佛,要想明心,必先明理,佛以悟真空妙理而成道,理明透彻心自明,明心者不念佛也是佛,光念佛不明心之人是迷佛迷法,佛以慈悲为本,慈悲二字,但是以心为基,慈悲是指心说,慈悲之心,没有定在出家,烧香,念经,拜佛上,是定在人的心上,慈悲之事,何时何地不能做?何人何处不能为?岂能局限在出家当和尚和烧香拜佛者的清规戒律等尘法上吗?所以学佛者不要本末倒置。
2 心经解读
心经就是叫人找到自心,认识自心,明白自心,心经不是给後人留下的语言文字,而是留下了一颗真心,学佛者如果不认心,不炼心,不明心,佛之真传绝矣!把语言文字当成真的,把领会语言文字当成目的,等於没学,真空实相,不是用语言文字能够表达出来的,全凭自参自悟,亲自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说开口即是妄,落笔就是假,经书上写不出真的来,经书只是留给後人一张到达目的地的路线圈,光看图不走路,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到了目的地,这张图也就没有用了,为了过河到达彼岸,就要坐船,经书就是船,到了彼岸,船还有甚麼用呢?所以说「迷时千卷少,悟来一字多」。这就是「道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道理。我们学佛的也应如是看。
经
经者路也。心经,心路也。心经离心无经矣。心经乃明心之圣旨,见性之坦途。心是万圣之纲,心是人人都有之大本,认心,炼心,明心,乃心经所指之路,是达无上正等正觉必经之路也,行路必先明路,自我之觉,明路之师也,自我之心,人类试金宝石也,路之邪正远近,觉悟者自知也。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自心如如不动,心生良智良能,用自心的智慧之光,化自心之暗昧,复自性之光明,证真空之境界,出尘海,超气海,入如来圆觉海
观自在菩萨
观:心之觉,以自心照自心为观,以自明化自愚为观,以自心悟真空为观。
自在:并不是自由自在,或逍遥自在。是自心理体如如不动,不住於法,不住於相,一无所住,自性本空为自在。起心即是妄,自性本来清净,也没有来,也没有去,即是自在。
菩萨:菩萨是梵语,译成汉语,「菩」意为觉,「萨」意为性,人能觉悟本性,这个「人」即是菩萨。
观自在菩萨,即是自心求理悟真宗,由定慧开始,悟心明觉,达明心见性的内圣功夫,即是自心自参自悟,自性自一度,自心自明的功夫。是明心见性的第一步,是明心见性的基础。是心行觉观,佛才把此经定名为心经。实为自心求理悟真宗,明心见性之真功,心为佛果,观自在菩萨为佛因。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即自心已通妙有真空之理体,无人无我,无善无恶,无是无非,清净本然,心明觉圆之时。
照见五蕴皆空
照不是用光去照,明心与自然母体合明叫照,即自我之真心本体,通过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叫做照,用自心智慧之明,照自心愚昧无知之暗,即是照。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的总称,即是蒙在珠宝上的尘垢,理明透彻一尘不染,复本性之圆明,心空无物,一物不迷,万有皆空,即是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自心理体本无苦厄,苦是随缘而生,因缘而起,父母深恩,夫妻儿女之重爱,生老病死,是是非非等精神上的压力,或肉体上的折磨,苦不堪言,无法摆脱。只有明白道理,认识到苦因何而起,因何而有,因何而生,才能摆脱。苦与不苦,是由心定,自心量大,无所谓苦。自心狭小,一句话都承受不了。同样的事,因人的觉悟不同,或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可能就有完全不同的结纶。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老婆婆,人人都叫她做哭婆,为甚麼呢?原来她每天都坐在庙门前哭。无论是晴天或是雨天都哭。有人就问她为甚麼每天都哭呢?她就回答:我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卖雨伞的,一个是卖鞋的。雨天的时候卖鞋的儿子没有生意,我替他担心所以便哭。当晴天的时候卖伞的儿子没有生意,我又替他担心所以便哭。人们听了就对她说:唏!雨天的时候卖伞的儿子有生意,你应该开心笑啦。晴天的时候卖鞋的儿子有生意,你更加应该笑啦。自从哭婆听了那人的一番说话後,从此就没有人叫她做哭婆了,无论是晴天或是雨天她都是开开心心的,人人都叫她做笑婆了。又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盲公,在地上拾到一只金戒指,他又非常不开心,人家都很奇怪,於是就问个究竟,你想想他怎样回答?他说:我是盲的也拾到金戒指,开眼人一天不知拾几多。其实只要明理明心,明白社会人生的一切道理,自心平静如水,不起一念,苦从何处来?自性圆明,无善无恶,无苦无乐,一切苦厄自脱。
3 心经解读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可以比喻为自性。
色,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物质。宇宙真空为万物之母,天地日月星都是源於真空母体,都是生於真空,灭於真空,生生不息,永无了期。这些被真空所包含的形形色色的万物,统称为色。色是真空演变生化出来的。是与空不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显的时候,人看得见,摸得著,谓之有,隐的时候,看不见,摸不著,谓之无。但实际上并不是无,而是隐於空,是另一种形式的有。比喻水,水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雨,雪,霜,雾,冰,都是水,波浪也是水,水蒸气也是水,这些都是有形式的水,水蒸气再扩散,与空合为一体,眼睛看不见了,只看见空,但并不等於空中无水。即是说,空即是隐於空,色即是现於空。妙有真空乃色之本,万物生生灭灭永无了期。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生是灭的开始,灭是生的开始,生生灭灭的一切是色,生色之本是真空,空色一体。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是客观外界之物,通过见闻觉知的功能,反映在心中产生的领受(受),想象(想),思维(行),辨别判断(识)的心理活动,这些都因心应才有。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在物上物就有,心不在物上物就无。心不在焉,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自做到如如不动,无受想行识。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舍利子,也可比喻为自我之心性,此言心之本质。
法,不是方法的法,也不是法术的法,这个法字,在这裏泛指万事万物的意思,也可以说就是五蕴。前面已经说过,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和有永远互相转化,当然,有的转化过程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比如星球的生灭,恐怕得以若干万万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人生不过百年,谁也不可能看见这个转化的全部过程。但是用理可以推出来。在这个意义上说,不但宇宙真空无生无灭,万物也无生无灭,只是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存在著。所以说万物同体,谁也没有离开这个宇宙大自然,即然如此,也就无所谓垢与净的区别了。物转化为真空时,真空并没有增加,真空化为物时,真空也没有减少甚麼。就像人的生育一样,母生九子,母体并没有少了甚麼。一个子女没生,母体也没有多出甚麼,道理是一样的。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这裏说的空,是说人的妙明之心本来空无一物,至清至净,如如不动,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能应万事万物,才称其为妙觉,色受想行识,心动则生,心空自灭,所以称其为幻,所以说真心之中,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岂能没有,每分每秒都在用,但真正起作用的能源是心,心若不动,心不外驰,眼耳鼻舌身意随之不起作用,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舌不知味,触身无知觉,意不生念,虽有若无。眼耳鼻舌身意又叫六根,六根是心的派出机构,是心应万物不同的器官。心通过六根觉察,判断万事万物,那一根失灵,心就失去了那一方面的作用,心用到那一根,那一根就起作用,同时用,同时起作用,心不在六根上,六根就无事可做了,就失业了,就等於没有了。
无色声香味触法
色声香味触法是对应六根而言,又叫六尘。六根不起作用,六尘从何而起?故真心之中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此句是无眼界,无耳界,无鼻界,无舌界,无身界,无意识界的简化说法。界,解作「识」,所以也可以说成是无眼识乃至无意识识。六根眼为首,六根意为总,六根心为源,心动眼界生,心动意念立,心不动无界可立,眼见心不烦,声乱心不恼,心平气则和,自性无烦恼。自心本清静,一了百自了,明心见了性,万事都能了,表面平常人,心中觉悟高,不离诸是非,不逃诸烦恼,本来没有事,苦辣酸甜都是自我心。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明,是执迷不悟的人,无无明,是甚麼都明了,是一个知万理,通万化,自心圆明的大觉者。亦无无明尽,是一尘不染,万法皆空,明心见性的大觉者。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说自心之光辉,与真空母体合而为一,已达无生无灭,无老无死之涅槃境界。
4 心经解读
无苦集灭道
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集,就是众苦在心,心中全是苦,灭,是跳出烦恼,诸苦全无,道,是所以能离苦得乐的原因。灭道,就是已达明心,无苦无乐的境界。苦乐乃是境,并非自心,自心如如不动,无苦亦无乐,到此地步,已无苦可舍,无集可断,无灭可证,无道可修,故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自心本来清静,本体光明。因除愚昧才生智慧,如无愚昧可除,智慧也不必生了。即无智。人愚昧无知之时,妙明之心并没有丢,只是自心不明白,似失而非失。理透心明之时,似得而非得,乃自家原来本有之珍宝,本非外得。俗语说:「骑著马找马」,也是这个道理。马本没丢,只是心没想到。心明白过来了,马也不是找回来的,本来就是自己骑著。即是无得。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
菩提萨埵(音多),简称菩萨。炼心达大定,自性圆明之人叫做菩萨。依心经所指之路,由定慧而达彼岸,复自性之真空,没有一丝欲念,万法皆空,为心无罣碍,得大自在,为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 无有恐怖
人的生死本末,来龙去脉,以及宇宙自然千变万化之理,即已明了,就应一无所恋,一无所贪,人间的一切幸福,苦厄,生死别离,俱属幻生幻灭,此时此地天伦乐,散时离时两无关,假的真做圆伦理,何真何假如是观。明理明心法自然,即是心无罣碍。自心坦然自如,如如不动,就是已达到圆觉,已脱众苦,自然也没有恐布。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涅槃,就是自心已达圆觉,与真空母体合而为一,无生无灭。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过去,现在,未来,称为三世。三世诸佛皆由此理而证。此理即自心自明,自性自度,依自性之定智慧,照自心之暗昧,而达明心圆觉,登无上界,与真空母体合而为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有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即是佛。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 是大神咒
智慧能解自心迷误、暗昧、无明、未知数,能通万化之源,无一化不知,无一神秘不解。自心比神还乎其神,秘不可言之事,迷不住心。自心不被一切所转,不被一切所迷,心同自然一体,自心就是一个大神。
咒,就是语真言实,不二之理,可不是把心经当做咒语来念就能成佛。若不理解经意,若不实际练心,若不能做到明理明心,即使念上几千遍几万遍也没用,能悟到自心,认识自心,体会到自心,用自心照自心,自心明自心,胜於念千经万卷,因为千经万卷唯心旨,就是说,千经万卷,都是已经明心的人,给尚未明心的人下的圣旨,必须遵旨而行。所以说千经万卷唯心旨,目的是明心不是念,心经所言之理,能使人明心,故为大神咒。
是大明咒
自心智慧明灯,照自心之暗空,达明心见性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自然真空同体,一性圆明,十方平等,是为大明,能达此地步皆是心经之功。是使心达大明之真宝,是使心达大明的明言灵语,此理真实不假,是为大明咒。
是无上咒
无上指心而言,人心是一身之君,是生命之源,理解宇宙人生的至极真理,也只能用心去悟,心为无上智,心出於无上之源,是为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自性真空妙明理体为万佛根,万佛源,无心一切皆无,也无佛,也无经。一切果皆从心成,心是一切的种子,若没有妙明心,就甚麼都没有了。心能明万理,心是一台灵机,心是万机之母,甚麼能与妙明之心相比呢?心高於一切,妙明心即是无等等。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所有的道理前面已经讲清楚了,没有甚麼再说的了,佛还怕後人不信,因此,这句话就像是佛在发誓一样地对後人说:「我不会欺骗你们,这个道理一点也不假,祇要照这个道理去做,就一定能离苦得乐」,佛的慈悲之心尽矣,学佛者千万不要埋没圣贤一片心。无量大过难得悔,无为大法难得信。信是功德母,信而行,行而证,明心见性,也非难事。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此句从来没有人解过,祇接上句真实不虚四字,即了结了这一大因缘。
心经总共有260个字,心经的实旨是心,是佛说与见性弟子由定慧到明理,明心,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的理论,心经是以心为刚,讲的是心法,心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练功,自参自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用语言文字,是没辨法说清楚的这些就叫做语言道断,又叫真经无字,在这个意义上说,凡是有字的经,可以说的法,都是假的,写的经,说的法,就像一个指路牌,对不明方向的行人,是有用的,对一个不走路的人是无用的,对已经走过这段路的人,都是没有用的,练心者读心经亦要同样看法。
佛教所说的是慈悲,儒教所说的是忠恕,道教所说的是感应,这六个中文字,下面都有个心字在的,其实大家都是叫人去修心,去练心,亦是心经所有的意思,祇不过是其它不同的学说,不同的老师,用不同的语言,去教同一个道。
(二)
悟解《心经》最关键的是开篇的三个字:观自在……这三个字若是悟差了,那就是一步歪则百步斜,去之甚远了。悟解《心经》第二个难点是经文中第二句的前三个字,舍利子。若再把此三字悟透,则经之全文就会慢慢解开了。但凡能把上述这六个字悟解出,再阅其它经卷会尤如心有灵犀,不仅会深感众佛经之妙味,而且也渐渐能把握住修佛的方法了。
怎样解读“观自在”这三个字?这是唐僧给后人开的一个大玩笑!使得众多的佛学家把此三字解释为“观世音”。观世音有很多的名字,当然这都是不同的人以不同的立点,在不同的场合对她的称呼。比如:观世音,观音,大士,观自在,大自在天,千手观音,千手千眼观世音,大悲观世音,大悲佛,妙善,西洋圣母,等等。
怎样正确悟解观自在这三个字呢?首先要把《心经》的题目读懂。《心经》的题目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中的经字是方法、途径、指南、路标等的意思。问题是她要告诉读者的是作什么的方法?是干什么用的方法?简单的说是由此岸渡及彼岸的方法,但又不同于通常的往生之说,而是渡及彼岸去作佛的方法。是即身成佛的方法。是见性成佛的方法。这个方法不同于净土宗的修习方法,不同于律宗的修习方法,不同于如来禅的修习方法,不同于汉密以及芷传佛教的菩萨乘的修习方法,也不同于芷密拙火功的修习方法……唐朝六祖所传的祖师禅与之类似,但它更多的是大日如来所传的秘密禅。
(三)
现代和近代的大陆佛教其主体是净土宗,净土宗最大的功绩是使佛教在中国大陆得以流传,得以续佛慧命。当然,中国佛教的特点是祖师禅,因为它深得文化人的青睐。但祖师禅在大陆早已几乎绝迹,仅仅留下一些公案供人把玩。
净土宗可谓是大众佛教,尤如下里巴人。它有较雄厚的信众基础,有简易的可行的操作方法,有通俗易懂的理论,故而深受大众的喜爱而广为流传。
净土宗的基本理论是:佛理甚深微妙,而末世断惑证理甚难,人们对佛理的解悟能力又是甚微甚弱,故而只能以念佛法门,以求得乘佛愿力往生净土为易行、可行之道。
话虽如此,但在实际操作中,修习净土也并非易事。比如念佛,须是心中有佛,而并非是修习净土的人常说的那句口头禅:佛在心中。因为大日如来曰:佛在心中,佛亦不在心中。用心礼佛,佛在心中。
试问,念佛的人中,又有几多是用心礼佛呢?问题是怎样才是用心礼佛?这也是修习净土的最难处。如果这个问题能解决,修习净土可谓是最方便的法门。
其实,你不论是修习任何法门,不论是修习再高深的法门,那怕是修习芷密的金刚乘中的顶峰无上密,若是不先解决用心礼佛这四个字,亦是无成。越是无上密,就须越是用心礼佛,此即无上瑜伽的核心。
如何是用心礼佛呢?观音曰:
日暮阳西沉,白花皆余晖,青烟袅袅起,古刹传钟声。
梵声连绵传,万事万物非,梦系红尘世,专心意犹新。
一言即九鼎,耿耿尽忠心,聚沙积成塔,默念众佛心。
良辰莫错过,凡事不分心……
(四)
大势至菩萨曰:摩诃我本大,般若元是说。
《心经》的题目可模糊的理解为:以最大的无限大的说法,告之由此岸渡到彼岸的大觉性海,作密多佛或大觉佛的途径。或直译为:作佛的无上法门。
可知为什么几乎是全世界的寺院,众僧尼在早、晚课时,《心经》都是必诵之经,必修之课?在晨钟暮鼓中,那鼓点声必须是以《心经》的字数来击,而且要连击三遍经文。却是经文开篇的三个字:观自在,就把云雾中的几多飞鸟尽迷巢,找不到回归的路……
对于释迦所在的原始佛教来说,打坐是最基本的修佛方法。打坐的目的是“见性”。这个性是什么?是生命的本质,又叫原性,在古佛门又称其为自性,佛性,佛面,佛心等等。
生命的原性主要分布在脑和脊椎,其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九十是集中在人体的海轮位和水轮位,即脊椎的最下部。通过打坐以及微妙的武火调息,将此生命能量,即性火,或性,沿中脉提升。当其提升并集中至眉心轮,亦即月轮时,人在坐中垂目就可观见一个明亮的光团,即性光团。通常在古佛门将其称为月,亦称为佛面、佛性、自性或自。因为作佛的就是它,故而也将其称为佛,又叫作“佛在面前”。
古佛门在修行中常用隐语,尤其是中国的祖师禅。月即是婵,坐禅即是坐月,要把这个月“坐”出来。故知禅即婵,月也。
当月在眉心轮出现后,打坐行观。观什么?月。这个月又叫自。《心经》开篇的起点极高,故而但凡未见月之人,对心经的第一句是说什么也是参不明白的,是因为你的眉心尚未“明白”。故知,修心经的人之起步点是已明明白白的见月了,否则这个心经对你没用。
《心经》的第一句是说:修佛打坐的这位菩萨,你好好看看,你的那个自,即那轮圆月还在不在?若在则可行深般若。
修至月在则叫明,若未见月则叫无明。严格来说,即便是修至见月,也还是叫无明。须是将月修至一轮明亮的火红的大日时,此时日月为明,这时方可行深般若。修至见月的这个过程,叫海上升明月,见日了,则叫东方金月,也叫日出东海,也叫东方圣境。而此时涅槃,则叫长虹贯日。
(五)
中国古代有本《指月录》,上面大多是记载的六祖门下的修祖师禅的得道高僧的参禅记录。书中讲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修出这轮明月,以及是否见月了。得月了就叫得道,尚未得月就不能称为得道高僧。
古僧有时用隐语亦将此月称为镜,或明镜。此镜是无台的,是不垢不净的,是不会有尘埃的。此即是六租的那首偈的内函。故而五祖一见,知其得月了……亦将衣钵传与他,从而演化出中国佛教文化的光辉。
参禅参什么?参的就是那个婵。彼此探个究竟,谁也别唬谁,你有我也有。但仅仅参的是有无吗?不是的。真正要参的是月中的意,这个意又叫祖师意。修至见月仍是不行,尚须亲见祖师意。这个祖师意又是什么?说来话又长了……
(六)
“祖师意”三字是六祖一门的绝密的隐语,即便是在密宗里,能了知祖师意的也几乎是绝无仅有,并被视为密中秘。实际上在六祖开创的“祖师禅”门里,修至见月就已经是大功告成了,就可自立门户开山收徒了。祖师意属更深一步了,已属深般若的修持领域,因为它已涉入大日如来所传的秘密禅了。
祖师意修持的机理是这样的,见月之后,意守此月,行观此月。如若相应有成,即用心礼佛,坐中就会出现哈欠连天,甚至月轮就会变幻为本尊师,亦即祖师。这个过程就叫无上瑜伽。
古佛门的修持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否是幻觉产生的幻视幻听?或是所谓的走火入魔?正是由于社会的不理解,政权方面还会以妖言惑众怪罪下来,故而这种修持方法是秘而不宣的密中之秘。就是持此法修行的人之间,互相交流时,也皆是用社会人甚至身边的僧尼众根本听不懂的隐语。这种参悟原本是对坐中行观祖师意时,对“祖师意”或本尊师月中开示的体悟性的交流,即对月象或意的交流,亦叫参月,参婵,并变化为隐语叫作参禅。
若是尚未见月,尚未得意的人也照虎画猫似的参禅,那就全是文字游戏了,甚至变成了骗人的鬼话。
祖师意中的祖师,即本尊师,也会随修持人的进深而不断升华。一旦显示的是大日如来所示之意,此意就称之为如意。
若达到了如意的境界,则可称为真如妙境。而此禅也就完全进入了大日如来的秘密禅,在这个过程中尚须完成圣火加持……
并不是说你想修秘密禅就能修秘密禅,须是你得有“秘密”才行。你若根本没有秘密,又哪儿来的秘密禅呢?
唐朝的祖师禅传至唐末,就演化为禅与教的对立。见了月的禅师自觉得大了不起,甚至还远远的未得如意,就自吹要比释迦佛还高还伟大,从而失却了用心礼佛之根本,也就再也深不下去了。只好大骂起佛祖,并使得祖师禅名存实亡,渐渐的就连那月也无人知晓了,连月影都没了,只剩下耍嘴皮子了。余下的大多想修持的人,因失去了修佛的方法,只好归入净土,改修念佛法门。
(七)
从现代科学最前沿的角度,怎样去解析、去理解、去理论古佛门出现如来祖师意这个令人疑惑费解的现象?
西方有的科学家认为在大自然中存在脊椎动物(包括人类)的自有其物种以来的历史的集体记忆,人类中的特殊人或群体可以与之沟通、联系。又有的西方科学家认为,大自然虚空中存在一种(生命)能量组织,其可以作用于人类。根据我十多年的研究,人类可以通过无上瑜伽的修习,或大日如来秘密禅的修习,可以与虚空中的生命原性进行交流。古佛门把那类虚空生命在交流中使用的图象语言,称为意,或如意。把交流的过程叫观月或观自在。
(八)
故《心经》第一句的“观自在菩萨……”是指坐禅修行的人主要是行观,观什么?观那个自在菩萨。什么是自在菩萨?
自即月,自在就是已见月了,原性激活了。这个被激活的,从海轮升起至月轮的性光团,就叫自在菩萨。
解读《心经》的第二个难点就是“舍利子”三个字。很多佛学家在此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都把舍利子三个字理解为是个人的名字。在古印度的当时的确有人叫舍利子,他是舍利的儿子,即他的母亲叫舍利。这位女子的眼睛出奇的美,又大又动人。人们把她的眼睛叫舍利。她的儿子呢?当然就叫舍利子了。
如果把舍利比作“原图”,由她产生的分子,即原图分子就叫舍利子。
在《心经》中借用了这个古老的典故,并借此比拟经文所要说的事,故而在经文里,舍利子三字就不再是个人名了,它已被抽象了,升华了。
在《心经》里,舍利子三字是表示一种特殊的生命形态。当人涅槃时,处于眉心轮的月,即性,会从梵天轮溢出而进入虚空界。这个性是生命本质,即原性。这个刚刚脱离人体遁入虚空灵异世界的性就叫舍利子。它的特征是自性本空,亦色亦空,色空不二。
舍利子已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它是诸法空相。它是非物质形态,可以通透物与物的阻隔,融通遍法界。
宇宙生命的原始,即母体,叫生命原图。她的形态尤如一只眼,晶莹玉白当中黑。宇宙中的佛是什么?古佛门的人都知道,佛是一只眼。这个生命原图又叫蜜多,蜜的含意尤如黑洞,能使万物归一。无穷无尽的舍利子可比拟为多,它们是生命原点。如果把生命原图比作舍利,则生命原点就叫舍利子。
尚若你夜读心经时,能把观自在、舍利子这六个字搞懂了,这一卷经方可显透出般若味浓浓。
最后,心经中说的大神咒是什么?很多佛学家念经时说,就是死活找不到大神咒!有的则武断的说,心经里根本就没有大神咒。现在我把《心经》的大神咒公示如下: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全文完) 作者 妙航 二00六年二月十三日于妙峰山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