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回鹘僧与《西夏文大藏经》的翻译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4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回鹘僧与《西夏文大藏经》的翻译
  在我国现存的汉、藏、满、蒙、傣和西夏六种文字《大藏经》中,《汉文大藏经》形成的时代最早,始刻于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完成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西夏文大藏经》次之,完成于夏崇宗乾顺天祐民安元年(1090),比其余几种文字大藏经的形成都要早两个多世纪,无疑应在中国大藏经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惜命运多乖,未及广为流播便随着西夏国的灭亡和西夏文字的失传而归于湮灭。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随着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西夏文献的发现,《西夏文大藏经》才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尽管现存者已属劫后余孤。
  《西夏文大藏经》的翻译始于西夏国的缔造者元昊(1038~1048年在位)。元昊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一直热心于扶持佛教的发展,并多次向宋朝乞请《大藏经》。1034年,宋刻《开宝藏》传入西夏,元昊遂建高台寺供奉。史载:
  [天授礼法延祚十年(1047),元昊]于兴庆府(今银川市)东……建高台寺及诸浮图,俱高数十丈,贮“中国”所赐《大藏经》,广延回鹘僧居之,演绎经文,易为蕃字。[1]
  从记载知,高台寺建于1047年,当时延纳回鹘僧人讲经说法并译汉文大藏经为西夏文。
  元昊殁后,西夏佛教在独揽大权的谅祚(1048~1068年在位)生母没藏氏的支持下继续发展,宋朝于1055年、1058年、1062年又3次赐予《大藏经》,故母子动用数万兵民于兴庆府西兴建承天寺,史载:
  没藏氏好佛,因“中国”赐《大藏经》,役兵民数万,相兴庆府西偏起大寺,贮经其中,赐额“承天”,延回鹘僧登座演经,没藏氏与谅祚时临听焉。[2]
  上述记载表明,元昊、谅祚父子统治时期,西夏佛教发展甚速。宋朝于1031至1073年间曾先后6次给西夏颁赐《大藏经》,其中4次都发生在元昊、谅祚时期。由于当时仅有《开宝藏》刻印出来,故宋朝6次所颁均为《开宝藏》无疑。为储存这些经藏,西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规模宏大的皇家寺院——高台寺和承天寺,并组织回鹘高僧于寺内展开翻译活动。
  回鹘历史悠久,先游牧于蒙古草原,后定居于西域与河西走廊一带,故其文化兼有草原型与农业型的双重属性,在中原农业文明向北方草原文明的传播过程中常常可起到媒介与津梁作用。自唐以来,因受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回鹘文化取得长足发展,佛教昌盛,译经众多(尽管未形成《回鹘文大藏经》),并得其要旨,加上回鹘文化比起汉文化更容易为北方游牧民族所接受,故其高僧受到西夏、契丹乃至以后蒙古统治者的推崇。
  这些回鹘僧人一方面为西夏王室讲经说法,一方面致力于《西夏文大藏经》的翻译。从西夏统治者皇太后偕皇帝常临寺听回鹘僧人讲经一事看,当时的回鹘高僧在西夏佛教界所拥有的地位当是至高无上的。从西夏文文献看,大凡有皇帝莅临的法事活动,其主持者一般都拥有帝师或国师头衔,而元昊、谅祚时期西夏只有国师而无帝师(帝师在西夏的出现当在夏末仁宗时期)[3]之设,以理度之,这些回鹘僧的首领应具有国师之位。通过对西夏佛教文献的进一步检阅,这些国师的身份乃得更为明了。
  首先是黑城遗址出土的西夏文《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印本。文献末尾附有撰写于元皇庆元年(1312)的发愿文,首先叙述了佛教在中原地区的初兴与盛行,经典的翻译与流传,以及“三武灭法”对佛教的迫害等一系列史实,继之讲述了佛教在西夏的流布,以及佛经的翻译情况。载曰:
  夏国风帝起兴礼式德。戊寅年中,国师白法信及后禀德岁臣智光等,先后三十二人为头,令依蕃译。民安元年,五十三岁,国中先后大小三乘半满教及传中不有者,作成三百六十二帙,八百十二部,三千五百七十九卷。[4]
  其中的“风帝”即西夏王元昊[5];戊寅年为1038年(即元昊天授礼法延祚元年),说明元昊在称帝之初便开始了西夏文大藏经的翻译,其时比1047年高台寺的建成尚早9年。从是年至夏崇宗乾顺天祐民安元年(1090),历时53年,终于用西夏文译完了从《开宝藏》中拣选出来的经典3579卷,共820部,分装入362帙中。主持翻译工作的是以国师白法信及其后继者智光等32人为首的一大批人。白法信以国师身份从一开始便参与了译经工作。在他去世后,智光继承了他的国师位及未竟事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黑城出土的另一件西夏文《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印本中,卷首附有一幅木刻版译经图。图中央绘高僧像一身,为主译人,在整幅画卷中图像最大,头部长方形榜题框内有西夏文题名“都译勾管作者安全国师白智光”。两侧绘助译僧侣十六人,后排绘听法俗人八身。在译经图的下部,又绘比较高大的男女画像各一身,分别用西夏文题“母梁氏皇太后”和“子明盛皇帝”。[6]
  同一位被称为“安全国师”的白智光,其名又可见于黑城西夏文文献《金光明最胜王经》之序言中:
  次始奉白上大夏国明盛皇帝(即惠宗秉常)、母梁氏皇太后敕,渡解三藏安全国师沙门白智光,译汉为番。文华明,天上星月闪闪;义妙澄,海中宝光耀耀。[7]
  这里出现了“智光”和“白智光”两个名字。考虑到二者的身份均为国师,且都在西夏之佛经翻译事业中充当重要角色,活动时代也主要在1037至1090年间,可见二者实为同一人。如序言所称,他翻译的经典文字优美,表达准确,如“星月闪闪”,光华耀眼,故而在西夏文佛经翻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那么,上述西夏文文献中出现的白法信、白智光两位国师会不会与上文所述的回鹘高僧有什么关联呢?窃以为这种可能性是大大存在的。从他们所处的时代、从事的法事活动,尤其是白智光与回鹘僧讲经说法时都有皇太后与皇帝亲聆教诲的场景,使人不由地会作出如此联想。现在的问题是,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这两位国师的回鹘人身份。
  对白法信、白智光民族成分的确认,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史金波先生在80年代初译释上述文献时未论及族属问题,经过数年的深思熟虑,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白法信、白智光二位著名的译经大师可能是西夏回鹘僧人的代表人物。”[8]此说对西夏、回鹘佛教关系的研究来说无疑是振聋发聩的,故影从者众。只是有人在引用时径直省去了“可能”二字,显得有失谨严。史先生的睿见值得敬服,惟其未对己说进行深入系统的论证,仅停留在假说层面上,使人略感美中不足。下文拟就这一问题略述管见,狗尾续貂,请方家哂正。
  从姓氏看,白法信和白智光肯定不是党项人。西夏国时期,党项人无以白为姓者。蒙元时代,西夏遗民散布各地,有许多人改行汉姓,但也未闻有以白为姓者。那么,他们会不会是汉人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展开汗牛充栋的中国佛教史册,我们何曾看到有哪一位汉族和尚是俗姓与法号共用?法号的取用本身就意味着与俗姓的决裂。如果说有例外,那就是三国曹魏时被称为“中国出家人中真正沙门的第一人”的朱士行。[9]由于当时受戒体例尚未完备,故朱士行没有法号,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特例。东晋道安为增进佛僧的认同意识,首倡以“释”为姓,得到响应,“遂为永式”。[10]惟来自外国或西域者可有所变通。中原人士为甄别外来僧侣,常以国籍命姓,冠于法号前,如来自印度五天竺者,法号前常冠以“竺”,如竺法兰、竺佛念、竺法雅、竺法乘、竺法义、竺佛调等;来自西域安国者,常以“安”为姓,如安玄、安世高等;来自西域康国者则以“康”为姓,如康僧会、康僧渊、康僧铠、康法朗等;来自印度贵霜国者,则以支或竺命姓,前者表示其为月氏(又作月支)人,后者表示来自天竺。[11]有的仅用支字,如支娄迦谶、支昙籥、支谦等,有的支、竺共用,如支法护又称竺法护,支佛图澄又称竺佛图澄;而来自龟兹者,则常以其王家姓氏白/帛为姓,如帛尸黎蜜多罗、白延(或帛延)、帛法矩等。
  其中,龟兹白/帛姓尤当注意。自汉至唐700年间,白姓一直是龟兹的大姓。白者,有的史书又写作帛,如《高僧传》及《晋书》之《鸠摩罗什传》中提到的龟兹王白纯,在《晋书?吕光载记》中又被写作帛纯即为明证。据考,白、帛者,均为梵语puspa的音译,意为“云华”。[12]
  还有一点不可忽略,汉人在称呼外僧时,既有以姓氏与法号并称者,也有只呼法号者,如竺/支法护,常略称法护;竺/支佛图澄呢,则更是以法号行,称姓者反而稀见,这又为白智光何以又被略作智光的问题提供了最佳脚注。
  这些说明,白法信和白智光都是来自龟兹的高僧。
  龟兹地处塔里木盆地的北缘,控中西交通的咽喉,由印度传来的佛教,早在3世纪时即已在此地生根开花。4世纪时龟兹名僧鸠摩罗什住王新寺宣扬大乘教义,龟兹佛教臻至极盛。《晋书?四夷传》称:龟兹“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僧人也很多,《出三藏记集?鸠摩罗什传》谓“龟兹僧一万余人”。可窥佛教兴盛之一斑。9世纪中叶,回鹘西迁,龟兹入于回鹘,成为高昌回鹘境内之大都会之一。但《宋史》在《高昌传》之外另列《龟兹传》,称:“龟兹本回鹘别种……或称西州回鹘,或称西州龟兹,又称龟兹回鹘。”[13]西州回鹘即高昌回鹘,龟兹受其辖,但何以出现如此混乱的称呼,抑或龟兹具有半独立地位所致也?无从考见。
  从汉文史书的记载知,龟兹佛教在高昌回鹘统治时期持续发展,并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1.“太平兴国元年(976)五月,西州龟兹遣使易难与婆罗门、波斯外道来贡。”[14]
  2.“咸平六年癸卯(1003)六月六日,龟兹国僧义修来献梵夹、菩提印叶、念珠、舍利,赐紫方袍束带。”[15]
  3.“[景德元年,1004]十一月,度龟兹国石报进为僧,从其请也。”[16]
  4、“大中祥符三年(1010)闰二月,[龟兹]僧智圆贡琥珀四十五斤、鍮石四十六斤。”[17]
  5.“乾兴元年(1022)五月丙申,龟兹国僧华严自西天以佛骨舍利、梵书来献。”[18]
  6.“自天圣至景祐四年(1023~1038),龟兹入贡者五,最后赐以佛经一藏。”[19]
  7.“绍圣三年(1096),[龟兹]使大首领阿连撒罗等三人以表章及玉佛至洮西”。[20]
  龟兹地区诸石窟(如库木吐喇石窟、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和其它佛教遗址中留存的为数众多的回鹘壁画、回鹘佛教遗物和回鹘文题记等,也都向我们昭示着那个时代龟兹回鹘佛教的繁荣。
  当然,这里所谓的回鹘,并不一定非指由漠北迁出的回鹘人及其后裔不可。其实,作为游牧民族,漠北回鹘的人口并不是很多的。就目前蒙古高原的人口状况论,唐代回鹘的人口最多不会超过100万。经过自然灾害的冲击和兵燹的摧残,人口下降在所难免,随后又因南下、西迁而离散。所以,当时由漠北迁入新疆的实际人口最多不会超过30万。在偌大的高昌回鹘王国,其居民大部分应是被征服的当地各族。如昔日繁盛的龟兹国消失后,其居民都哪里去了?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被回鹘同化了,《宋会要辑稿?蕃夷》七中出现的被称作“西州龟兹回纥白万进”的朝贡使者,就是见诸史册的最为明显的例证。故而有理由相信,11世纪的龟兹僧侣白法信和白智光非回鹘莫属。由是,我认为,元昊时期在高台寺主持译经的回鹘僧,其实就是白法信;而谅祚时期在承天寺讲法的回鹘僧,最有可能就是白智光,同时也不排除是白法信的可能,因为我们无法确知白法信去世的年代。
  如前文所言,由元昊发起的《西夏文大藏经》的翻译与结集,至1090年时已基本完成,此后,尽管陆续还有所翻译,但已是强弩之末。以后西夏僧侣对《大藏经》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整理、校勘、抄写、刻印等方面。因为《西夏文大藏经》的翻译时间很紧迫,前后仅耗时53年,加上缺乏可供借鉴的经验,故差错较多,后世不能不反复地予以校勘、纠正。从出土文献看,西夏晚期校勘《密咒圆因往生集》时,也有“西域之高僧”参加。结合当时西域的宗教状况,窃以为这些高僧也非回鹘人莫属。
  总之,回鹘僧侣对《西夏文大藏经》的翻译与形成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1] [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18引《宋史?夏国传》,龚世俊等校注,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212页。
  [2] 同前《西夏书事》卷19,第226页。
  [3] 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40页。
  [4] 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第66页。参见野村博,“西夏语译经史研究”(Ⅰ),《仏教史学研究》第19卷2号,1979年,第73页。
  [5] 风帝,文献中多作“风角城皇帝”,指元昊。参见李范文《西夏研究论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6~78页。
  [6] 史金波:《〈西夏译经图〉解》,白滨编《西夏史论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36~337页。
  [7] 史金波:《西夏文〈金光明最胜王经〉序跋考》,《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3期,第52页。
  [8] 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第149页。
  [9] 劳政武:《佛教戒律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63页。
  [10] [梁]释慧皎:《高僧传》卷3《义解》,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81页。参见白化文《僧人姓“释”》,《文史知识》1998年第2期,第112~113页。
  [11] [梁]释慧皎:《高僧传》卷3《译经下》论曰:“复恨支、竺所译,文制古质,未尽善美。”径以支、竺指代来自月氏、天竺的佛僧。
  [12] 冯承钧:《再说龟兹白姓》,《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著汇辑》,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65页。
  [13] 《宋史》卷490《龟兹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4123页。
  [14] 《宋会要辑稿?蕃夷》四,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第7720页。
  [15] 《宋会要辑稿?蕃夷》四,第7720页。
  [16] 《宋会要辑稿?蕃夷》四,第7720页。
  [17] 《宋会要辑稿?蕃夷》四,第7720页。《宋史》卷490《回鹘传》略同。
  [18]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8,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280页。
  [19] 《宋史》卷490《龟兹传》,第14123页。
  [20] 《宋史》卷490《龟兹传》,第14123页。
  (此文出自wanfusi.org,作者杨富学,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胡若飞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