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山七十二庵
上方山七十二庵
来源:北京文博 作者:杨亦武
上方山位于北京房山区韩村河镇,距北京约70公里,原始次生林密布,自然景观奇特,它集自然、历史、文化、佛教为一体,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韵味。上方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上方山佛教发展史不仅在北京地区有着独特的地位,甚至成为北方地区佛教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传,上方山的开山祖师是东汉的华严法师。其实,上方山的佛教始于北朝东魏时期,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邺水赵广度大师到上方山建寺,距今已有1460多年的历史了。隋唐时期,以兜率寺为中心,上方山诸寺初具规模,辽金时期进一步兴旺,到了明代进入全盛期,上方山寺庵达到120座之多,清代康乾时期,上方山寺仅存寺庵72座,民国时期进一步衰落,所存寺庵不足50座(图一)。
兜率寺山门之外诸庵
接待庵。居于入山之口,经此可达兜率寺及环山诸寺。庵后山峰耸峙,形状诡奇,名狮子岭。庵前有平台,原有明万历六年(1578)所铸大钟一口,另有清康熙十六年(1677)碑一方。
庵门有额,题“接待庵”,入庵有武圣关帝塑像,左右各有马一匹,马夫牵之,左边的马为关圣的座骑赤兔。这里奉关帝,意在镇守山门。
一进为关圣殿,正殿内亦奉关帝,左右二侍者。二进为住庵方丈的丈室和接待室,三进为地藏殿,奉地藏菩萨。
接待庵规模不大,历代为接待入山香客和游客之所。入山者一般先进接待庵休息一下,做上山前的准备,也可以在此住宿。清代及民国期间,上方山旅游渐兴,上下山还可以在这里租驴,租乘轿、滑杆和背行李的肩夫。20世纪70年代,接待庵被二七八医院拆毁。
自接待庵入山,行于涧底,石或立或〖CM(18*3〗卧,散布于枯涧间,两壁峭削,中通一径,狭)》志庵二十七山方上《国民自摘(图布分庵二十七山方上一图而曲折,看似无路,转而又一境,途有一个小山洞,名天王洞,原奉有石雕天王神像。行少许达筏汉岭,此地形势险峻,所以得此名。古人这样形容攀岭时的感觉,“一步一喘息,五步一从顾”。自岭下再攀行,得一平台,名欢喜台,台久废,不可名其处。
西望冠几坠,见一峰突出霄半,这就是摘星陀,为上方山绝顶。台四周,佳林秀出,奇峰环之,自台而上,达云梯之下。云梯始建于元代,明永乐、万历两次重修,依壁随岩,阶阶而上,凡262级,左压千岩,或临万仞谷。上列石柱,环垂铁索,甚为壮观。
临梯仰望,于万树丛中见庙舍数楹缀半峰间,这就是云梯庵。绝崖千丈,壁立天成,云梯庵悬其上,轩窗四辟,红墙映翠,宛若仙山楼阁。庵左有瀑布,每逢夏季,上方山诸涧之水汇流于此,奔腾倾注70余米,仰望之若白练垂天,澎湃之声,不可名状,瀑布之奇,令人叹为观止。
云梯下有山神庙一座。坐西面东,一间,内供山神一尊,由青石雕成。长绺长髯,披盔挂甲,武将装束,手握一柄开山斧,正襟危坐于宝座之上。山神庵左侧北山崖上竖镌“幽燕奥室”四个楷书大字,上款楷书小字注明时间“民国壬申年十月”,下款属名“陈兴亚”。
攀上云梯,石阶陡峭狭窄,挽索而攀,步步为艰,身悬半空,形同鸟道,渐觉汗溢筋驰,喘息不定,驻足回首,惴惴生畏。行至50余级,至一平台,可纵目一览四山之景。山壁凹处一小洞名清陀洞。
云梯庵位于云梯顶端,为一间楼阁式建筑,上下两重,下重前后开敞为云梯上端出口;上重窗轩俱全。登上云梯,东向有一门,进门有北殿1间,这是云梯庵的正殿。
云梯庵又称接引弥勒佛殿,明永乐年间由上方山僧人然义与内官监太监向福善发心创建。成化二年(1466),僧人昌友与兜率住持常文及信士陈普寿等募化重修。当年接引弥勒佛殿内奉泥塑接引弥勒佛,壁画诸佛影像如“观音势至、童子善财、十六高僧、观音八难、地藏十五”等。殿内还陈设钟、鼓、磬板、香炉、花瓶等物。
早年庵内住有僧人,由于交通不便,来山观光的游客不多,偶尔有客前来,庵内的僧人极为欣喜,必献茶,并拿出上方山的特产黄精招待来客。
云梯庵背北面南,居于绝壁之上,左临摩天苍岭,右俯百丈云梯,与云梯相应成势,为上方山第一名胜。立于庵前,扶栏俯瞰,云梯危倾,心怀惕怵。
过云梯庵北行2里许,一桥东横,名款龙桥,过款龙桥为兜率诸寺山门。
款龙桥是一座单孔券形石桥,桥长8.30米,宽2.90米,孔径3.10米。桥对面路边的山崖上嵌一方石刻,高0.79米,宽0.52米,云纹首,竖题:“款龙桥”,上款:“康熙丙辰仲春吉旦”,下款“住山沙门智眼捐资造”。可知此桥为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上方僧人智眼所造。
据传康熙年间,上方山有一逆僧,酗酒作恶,滥伐山林,真伦和尚维护佛律寺规,状诉当朝,康熙帝降旨,严惩恶僧,封真伦为五品并上方山寺住持。此桥即众僧山门前接旨之地。
过款龙桥而北,即山门,南向,门嵌石额,楷书:“兜率禅林”,右竖式落款:“大清光绪七年四月初八日”。可知山门为光绪七年(1881)重修。驻足四顾,松柏阴翳,寂无人声,苍翠盈崖,山寺错落。
山门外有碑刻6通:自依次为,乾隆三年(1738)《上方山供众地亩碑记》、康熙六十一年(1722)《邰氏兄弟捐地碑》、清雍正三年(1725)碑、乾隆四十年(1776)《华严米会碑》、乾隆二十二年(1757)《明贤圣修尊宿供众碑记》、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建立供众斋僧碑记》。
进山门有碑刻1通: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上方山义田碑记》。山门内原有一座亭子,名一览亭,民国时已破败,今遗址无存。
过山门经瓣香庵、南塔院、红桥庵、堂子庵、下佛殿步天梯,就到达了上方山十二峰之一锦绣峰前的兜率寺。
兜率寺
兜率寺为七十二庵之总汇,居山正中,群峰环拱,诸庵翼附。寺后一峰独秀,名锦绣峰,为上方山十二峰之一。
前为天王殿,天王殿左为钟楼,右为鼓楼,均圮废无存。
正殿为释伽殿,门旁有大琉璃砖二方,左边琉璃砖上刻“清”字,右边的琉璃砖上刻“规”字。殿内奉释伽牟尼,后立香神花神各一尊,手执日月扇。释伽佛前为四尊小佛,左为药师佛和观音,右为弥陀佛和大势至,大殿两侧为十二天神,每侧六尊。殿角有明万历年间所铸铜钟一口。佛像前的香案上陈经卷及木鱼、鼓等法器。此殿最后面奉一尊倒座观音。
殿后的外壁嵌万历五年(1577)司礼监掌监事冯保所书《四十二章经》,刻石十五条。后有观察大夫刘效祖跋。冯保作为一个明廷太监,在历史上并不以书法著称,所以清人曾怀疑是托迹宦门,以邀显达者代笔。
东为积香厨,即诸寺僧人的厨房。早年,合山僧众以晨钟暮鼓为号,集于兜率寺的积香厨吃斋,每逢晨钟响时,或暮鼓声起,众僧持钵齐集于山门,披袈裟绕殿诵经,诵罢持钵讨斋而食。
二进殿为斋堂,殿前原有二碑,一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立,一为清光绪二年(1876)立,二碑中有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经幢一座。
由斋堂左行,过积香厨,向北登上石阶,升上一个高台,此台与释伽殿顶平,台上为兜率天宫,额题兜率天宫”,此殿为上方山诸寺的藏经楼,清代曾叫弥勒阁,有藏经四柜。兜率天宫在佛教中为第八重天,乃诸菩萨功德圆满得成正果的归宿。兜率天宫殿门前,有两块和释伽殿前一样的琉璃砖,上面分别刻着“清规”二字。兜率天宫旁为本寺住持的丈室,丈室内原藏有舍利,小如粟,白而晶莹。兜率天宫和方丈的丈室均圮废。
兜率天宫左侧有石阶北上,达第二层平台,中间为大钟楼。内有乾隆五十年(1786)所铸的大钟一口,钟前奉观音大士,后奉千手千眼观音。道光时,有位四川籍的僧人在此撞钟,昼夜不停。大钟楼左右为禅室,为修禅的僧人坐禅之地。
兜率寺东南诸庵
瓣香庵。进兜率寺山门,一寺在望,灰瓦红墙,跃入眼帘,这就是瓣香庵。瓣香庵为兜率寺东南诸寺第一寺。背北面南保存最为完整,正殿3间,内奉玉皇大帝神像,左右二侍者,二侍者左右为四功曹,功曹右为四将军。东西配殿各3间(图二)。
山门南向。瓣香庵外原有《当寺瑜珈院故山主崇公灵塔记》石幢,金大定二十年(1180)立。石幢上有《大宝广博庵楼阁善住秘密真言》梵文。瑜珈院、广博庵无考。
山径自兜率寺山门南来,至瓣香庵前而西,过瓣香庵而北,曲折过兜率寺。
瓣香庵东北有菩提庵,东南有药师殿依岭高居,西南咫尺之处有一庵名延寿庵,瓣香庵北为贤圣庵。
菩提庵。位于瓣香东北,圣贤庵东南的半山间,背北面南,三间规制,唯存残基。山门西向,北有一松甚壮。北倚绝壁,前临深壑,举目南瞩,百步云梯在云雾苍茫间,峰岭相峙如墙,目之尽处如雄关。
药师殿。位于瓣香庵东南,已圮。自瓣香庵而东向南攀升,便达药师殿。药师殿坐东面西,山门内有影墙一道,殿3间,南北配殿各3间。尚存四周围墙、正殿山墙及后墙、南北配殿殿基。药师殿内原奉有药师琉璃佛,院内有辽代的铜钟铜磬各一件。北面隔壑是菩提庵。临药师殿西俯,瓣香庵殿顶、院落历历在目。
延寿庵。东临涧与瓣香庵于东北相望。已圮,遗址仅存。背北面南,北殿3间,山门东向面涧临峰。
上方山有东西二涧,东涧源于兜率寺东
法华庵,西涧源于望海庵北。东涧由一斗
瓣香庵
泉、甘泉、圣泉汇流而成分别自法华庵西侧、南侧流过至法华庵西南交汇南下,至红桥庵,过红桥与西涧汇;西涧自望海庵北,南下,经净业庵,至观音殿西,转而东,经观音殿前,又南下经兴隆庵前过听梵桥,经西方、弥勒、地藏诸庵转而东,又经永亨、福吉、福德、因果诸庵,再过十方院转经红桥庵西南于红桥庵前与北涧汇。两涧汇而南下,左有瓣香庵,右为兜率寺塔院。再南经延寿庵东,南下,直达云梯,飞瀑而下。
贤圣庵。居于瓣香庵后之高处,雄居瓣香、红桥二庵之上。占地3亩许,古称竹子园,原有竹甚茂。而今只余荒草残基。 北、东、南三面青峰高耸,东有东朝阳庵等二庵悬于半山绝壁,北有法华庵,西有红桥庵、塔院,南俯瓣香庵。
平面呈长方形,背北面南,前后有草地各亩许。正殿3间,东配殿3间,西配殿2间,均倾圮。正殿存山墙和后墙。山门南向,保存完好,与山门相连的南墙亦完好。
出贤圣庵,东南半山间有东朝阳庵。
东朝阳庵。背北面南,山门南向,残存。前有古柏一株。正殿3间,已圮。西俯贤圣庵,南下有瓣香庵,南偏东隔涧有药师殿。孤山口普济寺开山圆银和尚初居于此。
红桥庵。在贤圣庵西。两庵隔涧相峙,有便桥横跨涧,这就是上方山诸桥之一的红桥。过红桥便是红桥庵山门。红桥庵背北面南,正殿3间,山门东向,正对红桥。后有下佛殿居北崖之上,前有涧流曲折而南,西南与十方院隔涧相望。庵后有便路向西南通塔院。
红桥庵处于上方山东西二涧西汇处。东涧自北来经庵东而南,西涧自西来经庵西南,与东涧汇。
过红桥庵北行攀上石级,路左有下佛殿、堂子庵。
下佛殿、堂子庵在同一院落。位于红桥庵北,兜率寺东南脚下。下佛殿背北面南,山门居殿之左,北向,进山门有西殿1间,这便是堂子庵,过堂子庵而西,有北殿5间,这是下佛殿。
顺下佛殿、堂子庵山门前小径西北而上,便上兜率寺。下佛殿西有小径曲折而下可达十方院。下佛殿院内发现有唐代及辽金时期的沟纹砖。 兜率寺西南诸庵华严祖师洞。在上方山之西岭。洞东向。临崖依洞,北侧3间,南侧1间。砖土结构,一门二窗,门窗呈券形。额题:“华严祖师洞”。洞前有小殿2
间,坐北向南。
送子庵。在华严祖师洞北,已圮。背南面北,3间规制,山路南自华严洞来,回环北去,东隔涧树与青龙峰相望。
昙花庵。临送子庵,在送子庵北偏西。已圮。背西面东,山门北向。正殿3间,南配殿3间。北配殿2间,内供佛像,残墙存佛龛一处。山门两侧庵墙尚存。山门前有地亩许。庵前路由华严洞来经送子庵侧,过昙花庵前北去塔院。
十方院。在塔院北侧,兜率寺西南。自下佛殿西有小路可过。院背南面北,西涧西来经院前而东。有便桥跨涧通院,过桥临涧有影壁一道,影壁南为山门。进山门,正殿3间,东西配殿各3间。院内有古松两株。十方院居于幽壑,背倚塔院,覆苍林,面灵溪,仰兜率,佳境独成。十方院,有金正隆元年(1156)度公幢。
自十方院西行而南为因果庵。
因果庵。在十方院西偏南,已圮。背南面北,呈南北向长方形,规模略大于十方院,正殿3间,山门及前墙残存。早年因果庵内牡丹甚众,相映成势。因果庵东、南为塔院,西为福德庵。
福德庵。位于因果庵西偏南,已圮。背西面东,院落呈南北狭长状,略大于十方院、因果庵。正殿3间,南北配殿各2间。古柏苍林环于四周。福德庵内有积德庵。北隔溪有胡公庵,今遗址仅存。东有浩如泉公和尚觉灵塔,遗址庵西侧一壁陡起,永亨庵居其上。
永亨庵。在福德庵西,占地五六亩。已圮。背南面北,两进规模。一进正殿3间,东西配殿各3间。正殿前有二明碑。二进正殿3间,背苍岭面青峰,古松成林,绿荫蔽日。庵前及庵东的平地甚广。永亨庵北有一桥横涧,过涧有福吉庵。
福吉庵。与永亨庵隔涧相峙,西北有大悲庵。背北面南,正殿3间。东西配殿各3间。福吉庵西尚有寺庵遗址一处,无考。
大悲庵。在福吉庵西北。北临断崖,遗址仅存,规模无考。北崖上为出兜率寺西行路,路右有毗卢殿高居岭腰。大悲庵东北为上方诸寺之首兜率寺。
地藏殿。是上方山诸寺中规模宏敞的庵寺之一。位于永亨庵西,寺基高耸,悬绝如削,虽已圮毁,残垣断墙,已十分可观。出永亨庵西望,一寺甚雄,碧瓦红墙,赫然在望,这就是地藏殿。拾级而上,山门北向。进山门,为一长方形空场,中有巨松一株,围2.66米,高20余米,老干拙枝苍古卓异。寺背西面东。寺门1间,两侧有角门,殿3间,两侧有了夹殿,南北配殿各3间。两配殿东端,各衔夹殿1间。有跨居其北,有北殿3间。地藏殿东南在山场甚广,古松成林,极为壮观。边沿有环垣,临垣俯瞰,砌壁如削。
地藏殿在兜率寺西南诸庵中是最为宏伟的一座,绝非其它茅庵草寺可比。临寺东望,十方院、因果、福德、永亨诸庵淹没于苍林翠影之中,而兜率寺雄居于诸寺之上。早年地藏殿所奉为地藏菩萨,并藏有大量经卷。该寺毁于20世纪70年代。
出地藏殿山门而北,乃弥勒庵。
弥勒庵。已圮,山门仅存。背西面东,山门东向。正殿3间,院北为碾房,尚存一碾盘和碾砣。南墙有小门一洞,与地藏庵跨院通。
西方庵。南临弥勒庵,已圮。背西面东,山门东向,内有影壁一道,正殿3间,两侧有夹殿,东西配殿各3间。
兴隆庵。南临弥勒庵,北与观音殿隔涧对峙,已圮。庵基高耸,背西面东,山门东向,正殿3间,南北配殿各3间。小径自兜率寺来过听梵桥跃涧,经庵东、北,西上。庵前有槐树王,高27米,直径1.35米,树龄千余年。
兜率寺西北诸庵
观音殿。在兴隆庵北,规模如地藏殿。出兴隆庵,过槐树王,拾级而西,登上一平台,山场平广,二松并峙,其北一桥跨涧,过桥,迎面为山门,青砖石券,券额镌一“佛”字,门楣嵌一条石,题:“观音殿”。绝涧喧于寺前,苍岭卧于西南,举目西瞩,林麓苍茫,为诸寺中又一佳致。当年,观音殿内奉观音菩萨。有清顺治二年(1145)知房山县福唐张应召《上方山三圣庵置田供众碑》,院内有钟,钟上有“天启癸亥上方山三圣庵悬挂的铭文,可见观音殿本名三圣庵。观音殿门外原来有石拱桥一座、石板桥一座,一上一下,均可通行。门前有古松两棵,高耸入云,为山中罕见。原有腊梅一丛,这在北方是很少见的。门前曾立有清光绪十七年(1891)碑一方,记载了修云水洞等路径的经过。门旁的墙壁上,原有山水画一幅,为南宋著名画家龚开所画,足见此殿之古。龚开绘画师于二米,惟独用金碧勾勒有大李将军遗风。观音庵的背后为紫云崖。
观音殿东侧为一个狭长的山谷,林木丛密,风景绝佳。左为普陀崖,右为摘星陀。
观音殿为西北诸寺之首,其后有朝阳庵、净业庵、吕祖阁,最北为望海庵,依次列于山谷左侧的密林中,错落而上,有仙家风。其中朝阳庵、吕祖阁,甚为可观。
出观音殿而北,拾级而上凡7升,向东登上一高台,台上有净业庵。
净业庵。坐东朝西,已圮。规制极草,略逊于观音、朝阳诸庵。正殿3间,南北配殿各3间。山门和院落墙保存完好,山石垒砌,灰泥抹面。出净业庵,东有朝阳庵。
朝阳庵,在观音殿北,净业庵东。坐北朝南,山门南向。山门院墙基本完好,正殿3间,东西配殿各3间,殿顶由于漏雨落架,殿墙完好,尚存大观。配殿山门一侧各有夹殿1间。
院内原有一口古钟,钟上有“万历乙酉净土庵悬挂的铭文,可知朝阳庵原名净土庵。院内曾立康熙二十二年(1683)经幢一座,庵外还有修竹数丛。
庵前有地颇宽绰,可游可望。翠谷在前,青峰在后,石径隐于林间。偶闻人语,不见行迹。
吕祖阁。在朝阳庵后,净业庵左。规模大于观音、朝阳诸庵。
从朝阳庵后寻石级回环而上,到达吕祖阁。院落十分宽敞,院内有柏树王,高28米,直径1.54米。树龄1500年左右。正殿7间,中间1间为单间2层楼阁,原供吕祖。左右配殿3间,配殿靠山门一侧各有夹殿1间。
吕祖阁是诸庵中保存较为完好的寺庵之一。山门院墙完好,左右配殿亦完好,正殿中楼阁基本完好,其余6间正殿殿顶塌落,殿墙均完好。
出吕祖阁而北,为望海庵。
望海庵。在西北诸寺的最北端。背北面南,山门和院墙尚存,在西北诸寺中规制最草。正殿3间,正殿西侧有夹殿1间。山门和院墙均山石和土垒砌,与净业庵相比尚逊。正殿尚存,严重后倾。西山和前脸已残。
望海庵居西涧之源,为山谷尽头,倚峰面壑。临庵南望,翠谷如烟,苍林如海。故名“望海庵”。
兜率寺西诸庵
兜率寺西有佛寺一所,名舍利殿。早年有旁径相通,过中庭可达。
舍利殿南向,正殿内奉一尊高大的木雕佛像。另外还奉有小佛像,释伽佛及二侍者,毗卢佛,观音菩萨,观音左右分别为善财童子及龙女。右壁悬古画一幅,旁边有达摩像。正殿两侧有东西配殿各三间。院中原有光绪七年(1881)石碑一方,光绪二十五年(1899)所铸香炉一尊。正殿对面有游廊接东西配殿。游廊东端为此院之门,额题“庄严色相”。门前有小径临崖西去。过毗卢殿、苹果园,达文殊殿。
毗卢殿。在兜率寺之舍利殿西,为兜率寺西第一庵寺。
出兜率寺西行过舍利殿,路右一峰突起,这就是上方山十二峰之一的毗卢峰。峰上有石径穿林而上,寻径而攀,山门在望,一寺悬二峰腰,这就是毗卢殿。
毗卢殿背北面南,正殿3间,东西配殿各3间,正殿、山门保存完好,配殿已圮。毗卢殿临径高居,十分幽静,背寺远观,兜率在望,林壑在前,似不可测,塔院和西南诸寺淹没其间。过毗卢峰西行,路右侧峰岭内凹。上有一寺名苹果园。
苹果园在毗卢殿西,东临毗卢殿,西临大藏殿。背北面南。正殿3间,已圮。早年,庵内有苹果树两株,故名。苹果园是上方山诸寺的一处秀雅之地,当年园内有苹果树两株,入秋果熟,红晕累累。《妙法莲花经》说,妙庄王如来唇色赤好如苹果,可谓善于喻物。当年,园内还有竹、树及牡丹数十株。如今,苹果、竹丛和牡丹都不复存在,只有山树尚存。
过苹果园西行路右山脚有地甚平坦,这是大藏殿遗址。
大藏殿。在苹果园西,倾圮已久,已无任何痕迹。背北面南,正殿3间,东西配殿各3间。原来大藏殿寺址颇大,内奉地藏菩萨,由山门而入,一进殿内奉弥勒佛和韦陀。殿北侧有跨院,为寺内佃户所居。
过大藏殿而南而西。路右一寺高居,这就是文殊殿。
文殊殿。坐北向南,沿石级而上,寺外有便墙一道,东侧有一门,进门是一空场,有菩提树一株甚古,老干凸兀。北侧有垣墙,开二门,西为文殊殿,东为松棚庵。
文殊殿为明万历末惜薪司太监李志义重建。此殿山门甚雄,青砖结构,内嵌石券,额嵌一条石,题:“大悲观世音禅林”。二进规模。一进正殿3间,左右配殿3间;当年正殿内有增塑观音三十二应像,殿后有两幅绢本画,一幅画为水墨达摩立像,出自著名画家周荃之手,另一幅是人物画,乃是明万历末惜薪司太监李志义的肖像画。二进正殿3间,名观音阁,为两重楼阁,左右配殿各3间。观音阁内原有减塑观音三十二应像和窑变观音一尊,立于寺内,骆驼峰映于殿角,仿佛与来客同息。后院原有花园,花木杂处,随处可见,花开时节,色香袭远,风韵绝佳。有垂杨拂拂出松柏间,绿阴下覆观音阁。阁下原有山泉,汨汨涓涓,终岁不竭。
文殊殿东侧有跨院,院南设一便门,内有北殿3间,名松棚庵,为文殊殿僧习静之处。
文殊殿为兜率寺西第一大寺,在上方诸寺中规模仅次于兜率寺,与接待庵、地藏殿、吕祖阁相匹,而寺观尤著。
文殊殿外有古柏数株,苍蔚遮天。古藤穿柏腹而生,肌理相连,枝叶各异,乃上方山一大奇观,名为一龙缠九柏。如果当地人在场会告诉你,这是寄生在柏树上的山葡萄。
过文殊殿,西涧北来,有听梵桥横其上。
听梵桥为清乾隆元年(1736)宛平人查礼所起,是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晚,来上方山观光的查礼坐在文殊殿外横跨西涧的石桥边,此刻松风习习,斜照未敛,倦鸟竞还,山寺诸庵,梵声四起,南钟北磬,前后递响。次日游山归来,再憩文殊殿外石桥,寺僧达闻设茶果相待,当时桥未有名,达闻请求查礼为石桥起名,于是查礼提毫在手,题听梵桥三字,意思是日暮在此听梵声最佳。
过听梵桥,对面有兴隆寺高居,山径北行西折,路右有观音殿。过观音殿行于密林翠荫中,达橡树林右转,过飞来峰左转,途中有弥勒佛殿。
弥勒佛殿,坐北朝南,一间,保存基本完好,只是门窗已失。弥勒佛殿左右林麓如织,颇为幽静,过弥勒佛殿右行,攀上摘星坨上有势至庵,又称峻极殿。势至庵,三间规制,内奉大势至,以石为瓦,额书“峻极”,为显亲王题,庵前有巨木架于石上,看去仿佛栈阁一般。民国以后倾圮。庵南不远处,地稍平,原有石几,上有铁香炉一尊,花瓶、烛奴各两件。后来随着峻极殿的倾圮,均遗失无存.
藏经阁
自橡树林西北行,可达云水洞,中途有山神庙一所,坐东朝西,一间规模。云水洞前有向阳庵。
向阳庵,原名大悲庵,坐北朝南。有殿两重,前三间,奉千手千眼观音一尊,西侧有跨院,住着为寺院耕种的佃农,后殿三间,连云水洞口。后殿左右配殿各三间。向阳庵民国末倾圮,近年重建,后殿没有恢复。
兜率寺东诸庵
出兜率寺东,北为龙虎峪藏经阁,南为法华庵、退居庵。
藏经阁。原名广慈庵,民国重修后以为今名。院内一松甚巨,名松树王,院内有《大金中都涿州范阳洪家庄院比邱尼坟塔记》石幢一截,铭文记载:此尼姓杜,固安县赵家务人。又有《大金中都报先寺尼德净坟塔记》石一截,为大定二十五(1185)无物庵僧裕贤刊刻。无物庵、洪家庄院、报先
寺均无考(图三)。藏经阁右后方有泉,名甘露泉,掬而饮之,极清洌,毛骨为爽。阁内原有住僧,每逢客至,住僧便汲泉泡茶,招待客人,用此泉泡出来的茶味独香醇,甘洌可口。
法华庵。位于兜率寺东的一台地上,背东面西,正殿3间,北配殿2间,庵内原有金贞元三年《金山院比丘尼了性幢》。山门南向,占地亩余,四周有古松、山树10余株。东倚青峰,西面、南面绝涧相环。西仰兜率寺,北临退居庵,西南与下佛殿隔涧西望。入兜率寺山门过瓣香庵,翠影红墙,遥可望及。
退居庵。在兜率寺东咫尺之处,保存完好。后有藏经阁高居岩上,前为法华庵。背北面南,山门南向。正殿6间,东西配殿各3间,配殿临山门侧各有一门夹殿。
出退居庵东南行,过一古庵遗址,山径转南,左出一石径东北而去,石径左侧山崖下有庵依崖而建,这就是圣泉庵。
圣泉庵。依北山崖而建,坐北面南,北殿4间,一明两暗。中堂2间,中设佛龛供佛;左右各1间,为僧居之处。圣泉庵居于峪口,观感别致,但由山石垒砌,半为山寺半为崖,为诸寺中最草一类。
圣泉庵内有清泉三眼,所以叫圣泉庵。圣泉庵背依狮子崖,狮子崖仰首睇视,崖状雄浑若蹲狮。崖侧清代曾有云居庵,已圮。继续前行沿途有观音洞、文殊洞、白牛洞错列岫嶂之间,均为山僧禅居修净之所。观音洞位于象王峰阴的山岩之下,深六七丈,内有天然形成的观音石像。再上路益险,石阶层升,东北行里许至一斗泉。
斗泉庵,坐落于山峪尽头,上有斗泉岩,下为一斗泉。斗泉庵背北面南,凹于绝崖之内,正殿1间,中有龛,内奉观音菩萨跨神兽抱膝而坐,现已遗失,东西两壁绘华严开山与毒龙斗法的故事。后壁绘怪石,左为玉净瓶插柳枝,右绘《在法华妙莲经》1部。正殿各有夹殿1间。东西配殿各2间。置身庵院,举目而望,丹崖覆顶,钟浮赭黄,附崖怪垂。这是著名的斗泉岩,岩高数十仞,广倍之,怪崖前突数丈,空洞受天光,斗泉庵覆其下,即使震风凌雨,也不受到侵沥。苍松怪柏,倚岩而生,老根盘垂,仿佛瘦虬舞于云际。岩壁钟乳琳琅,有的如灵芝,有的如箨笋,有的若朵莲,有的若蜂房燕垒,千姿百态,不可名状。每逢盛夏,山雨时至,水集崖头下注,如水晶帘,微风扬之,作笙竽巢和之音。所以斗泉岩又名水帘洞。
若是冬季,连崖层阴,堆雪未溶,独有古柏青青,龙蟠虬舞,劲出雪上。崖垂百尺,轩揭如仄,奇秀如云,非常壮观。
斗泉庵东配殿内侧一间为穿堂门,于此进庵。西配殿内侧一间亦为过门,西出过门,顺石阶转于庵前基下,庵基为山石垒砌,中开一洞方门,入为一斗泉,泉深三尺许,方二尺,可汲可饮,经年不竭。一斗泉和华严洞、旱龙潭一样,被上方僧人视为华严祖师开山的圣迹。相传华严祖师开山时,毒龙携水而去,华严追龙索水,飞锡击其尾,仅得水一斗笠泻此成泉。所以叫一斗泉。
出斗泉,丛筱垂杨,披拂婆娑。稍南,丹崖翠壁,出于断壑之上,草木破石而生茂密成阴,仿佛一道天然绿障。
斗泉庵东南,攀山而上,一庵矗于岭巅,这是尊圣庵。
尊圣庵。为茅庵草寺,1间规制,坐东朝西,内开一龛,供给孤独尊者,泥塑,已残。山门北向。背岭依峰,临崖面谷,极尽雄险之势。殿后有巨石如砥,后有巨石,颇似虎丘的千人石,可容数十人,游人坐在上边,欢声笑语会从对面的山岩上应和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山鸣峪应,此石因此叫“应声石”。这是因为庵前为斗泉岩,岩虚受声,所以造成了“空谷传响”的灵异。游人至此,可置酒小酌,远望前山,历历在目,甚至可以看到旱龙潭。山风拂面而爽,时见白云起于峰顶。
普贤庵。自圣泉庵南行,攀青龙峰,普贤庵居于半途。庵背东面西,山门南向,山门及庵墙残存。内奉普贤菩萨骑象神像一尊,已失。普贤庵为诸庵中又一佳致,远岭在上,幽谷收于眼底,俯瞰西北,兜率寺居于绵秀峰下。古树环蔽,山鸟时鸣。
普贤殿面壑临径,当年若是秋天进庵内,可坐院中石阶上赏菊,普贤殿秋季多菊,洁艳净秀,为山僧所爱。殿前原有道光十二年(1886)铸大铁钟,高约两米。
过普贤庵东行经车厢峪而南,过旱龙潭,攀上青龙峰顶,有普兴庵。
普兴庵。已圮,遗址无存。钟楼尚存。钟楼为凉亭状,内悬一铁钟,高1803厘米,直径1065厘米。钟为铁铸而成,龙钮,钟身上端饰莲花纹,下饰法轮垂流苏。镌:“发心人屈福成、沙门普英、善敬;善人爰贤、刘福海”,落款:“宣德乙卯年五月吉日铸匠周福清造”。
钟楼内原本为一口铜钟,高约两米半,铭文为“民国十六年四月八日造”,“江夏傅狱NB246敬署”。抗日战争时期,为抗日军民捣碎,制造了军火。后来,才换了现在的这口钟。普兴庵钟楼记录下民族抗战的沧桑经历。
(作者为北京房山区文委文物科科长)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