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坚持不渝 迈越“难”关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坚持不渝 迈越“难”关作者:


  时当未法之世,女众出家者多,能如修行者稀有无几,而得道者更寥若晨星,致使女众人才凋零,这也是正法日见衰微的原因之一。重修行也罢,专在名闻、利养、享受上用功,更为严重的,则轻毁戒禁,以毁谤三宝,枉受世人讥嫌、蔑视。痛定思痛,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集中表现有两点:一、个人信仰淡溥,道念危脆。二、僧团纲纪涣散,戒律松驰。由内部因缘,加之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积重难返的局面。如此好心出家的结果,真事与愿违,令一些后学新进女众产生悔不当初的悲观情绪。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若是一昧消极,更是无济于事,应该振作奋起,勇敢面对现实,寻求解决补救办法。想我女众今日能踏进佛门,步上学佛修的光明大道,多么艰难啊?追流溯源,至女众祖师大爱道,这其中的“难”又有多军少呢?现在仅从以下二方面略说女众“难”以抛砖引玉,以俾女众能于言下醒觉,产生共鸣和忧患意识,激发起责任和使命感,共同关注自身及佛教的未来。不妥之处,祈方家指正是幸。
一、出家“难”
  女众出家,根据佛典记载,起始初于佛的姨母摩诃阇波提大爱道,弘一大师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随讲别录》中说:“如来成道十四年,姨母爱道求出家。”其间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为各部律所载,应当属事实。佛出于令正法久住、和女性弱点考虑,本不想度女人出家,经过大爱道等再三恳切至诚请求,佛才只允许剃发著袈裟,精进办道,但没有答应受具足戒。如《五分律》卷二十九云“往古诸佛皆不听女人出家,诸女人辈,自依于佛,在家剃头著袈裟,勤行精进,得获道果,未来诸佛,亦复如是。我今听汝以此为法。”据《四分律》载:“摩诃波,波提与五百舍夷女,俱共剃发被袈裟,往舍卫国祗洹精舍,在门外立,步步跛脚,尘土坌身,涕泣浪泪。”这是说大爱道自行剃发著袈裟,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佛所,坚决要求佛听许出家受戒,在其中间经过阿难再三婉转为之求情劝请,最后佛陀指出,女众如果能尽形遵行八不可过法(即八敬法一、虽百腊比丘尼,见初受戒比丘,应起迎拜问讯,请令坐。二、不得骂谤比丘。三、不得举比丘罪,说其过失,比丘得说尼过。四、于大僧中求受大戒。五、若犯僧残,应在二部僧中,半月行摩那,六、半月半月当从僧中求教授人。七、不得在无比丘处夏安居。八、安居竟,应诣比丘僧中求三事自恣,见、闻、疑。)不允许出家,大爱道等全部接受服从。对此,在《大爱道比丘尼经》中,有详尽记载,为了让女众反把这段历史因缘刻骨铭心,这里不妨摘录经文如下:
  尔时佛游于迦维罗卫国,释氐精卢,与诸大比丘众俱。是时,大爱道裘昙弥,行到佛所。稽首作礼,迁住一面,叉手白佛言。“我闻女人精进,可得沙门四道。愿得受佛法律。我以居家有信有乐,欲出家为道。”佛言:“且止,裘昙弥!无乐以母人入我法律中,服我法衣者。当尽寿命,清净洁已。究畅梵行,静意自守。未曾起想,如道怛然。无邪念欲,心与空寂为娱乐。”时大爱道即复求哀言:“如是行者,为可不乎?愿佛见过度得至泥洹。”如是至三,佛不肯听之。便复前作礼,绕佛而去。
  这是大爱道初番三请求度。发心出家动机是“为道”、“得至泥洹”,并且对佛有信心,对法律(戒)有好乐之心。即使如此,佛尚不答应,知道女人心性怯弱,不能自始至终——“尽形寿”自守梵行。说到这里,做为一个比丘尼,当有惭愧之心,深思佛语,在现实的行持中,时刻检点自己,克服自己的弱点,如理思惟,精勤办道,不违初衷。
  去后未久,佛与诸大比丘俱,从释氏精卢行入迦罗卫。时大爱道闻佛从诸弟子来入国中,心大欢喜。即行到佛所。叉手前稽首,礼佛足,下却坐。须臾起,长跪叉手,前复白佛言:“我闻女人精进,可得沙门四道。愿得受佛法律,使得无上正真之道。我以居家有有信有乐,晓知无常,如是乐欲出家为道。”佛言:“止!止!裘昙弥。无乐以母人入我法律,服我法衣者。当尽寿命,请净洁已。究畅梵行,静意自守。未曾起想,如道怛然。无邪念欲,心与空寂为娱乐。”时大爱道即求哀言,“如是行者为可不乎愿佛见过度得至泥洹。”如是至三。佛复不肯听之。前后作礼,绕佛而去。自感愁毒,悔过悲哀,泪出不能自止,自念:“作女人情态罪患,乃当如是。”即便作大愿:“愿一切诸菩萨及人非人,莫复更此女人想态也。今要当求佛,尽形寿终不懈倦。”
  大爱道二番三请求度。因为知晓人命无常,从内心深处发出要出家的愿望,以求彻底解脱……“得无上正真之道。”佛还是果断地拒绝了。大爱道非常伤感愁苦,如服毒药般难过,无法言喻。定神思量反省,这个怨不得佛啊!是女人自己造成的,女人习气重重,烦恼炽盛,身为女人应当自强,克服弱点,一定要求佛度化。大爱道大有不达目地的誓不罢休的气势。看到这段经文,真让人感动、钦佩。
  佛时与大比丘,留止是国。避雨三月,补衲成衣已,著衣持钵,出国而去。大爱道即与诸老母等,俱行追佛。佛转到那和县,顿止河上。大爱道便前稽首,作礼迁住,白佛言:“我闻女人精进,可得沙门四道。愿得受佛法律。我以居家有信有乐,晓知无常,如是乐俗出家。”佛言:“止!止!裘昙弥。无乐令母人入我法律中,服我法衣者。当尽寿命,清净洁已。究畅梵行,静意自守。未曾起想,如道怛然。无邪念欲,心与空寂为娱乐。”时大爱道即复求哀言:“如是行者为何不乎?愿佛见过度得至泥洹。”如是至三。佛复不肯听之。便复前作礼,绕佛而去。退住于外门,被弊败之衣、踱跣而立,泪出如雨,面目颜色垢秽流离,衣服污尘、身体疲劳,嘘唏悲啼、不能自胜。自悔姿态,恶有八十四,迷乱丈夫,使失道德。佛知深谛,实如是审。天下男子,不为女人所惑者,甚难甚难。我今用是态欲故,要当洁已,不敢阙废也。
  至此,大爱道三番三请求度,仍不得允许,真有点失望了。佛是一切智人,深知女人性情,不但自己不堪修道,而且将会妨乱清净修士。佛具大悲心,度脱一切众生,但考虑到女人于正法弊多利少,因而不许出家,在家同样可修道,这也是佛陀的悲心流露,绝不能作佛不平等想。既然如此,女众更当自爱自重,坚持禁戒,具足清净梵行。最后在关键时刻,佛陀侍者阿难来了,见大爱道如此自悔不乐,关切地问是怎么回事,安慰大爱道放心,由他向佛陀求情。佛马上直截地制止了,明白地向阿难说理由“女人出家进入佛门,必令佛法不得久住。”阿难又以大爱道于佛有养育之恩请求佛,佛告阿难,此恩浩大,我没有忘记,但大爱道也因此而得以归依三宝,信四谛、持五戒、具足福慧、名闻等。假使一定要出家,当尽形寿学持八敬法,不得逾越。阿难将佛意转告大爱道,大爱道闻已即大欢喜:“愿以头顶,受而行之,遂乐所业,万不惟恨,自约如是,无不悦豫。”佛便为大爱道教十戒,为沙弥尼。三年后,受具足戒,为比丘尼。
  以上这些,是尼祖爱道陈请出家之因缘。虽然历尽曲折,而最终开女众出家之先河。谨遵八敬法,表现了尼德之风范。吾辈同仁,在今天这佛门大开,来者不拒的时代,亦辞亲割爱出家求道,是否真有祖师之遗骨,为“得度至泥洹”,若如是者,更当勤勉策进。反之,如果仍是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不检讨、不自责,真是无惭无愧!关于女众出家之“难”以及佛陀最初不允许女人出家的理由,详细记载在《四分律》等藏中:有惭有愧,乐学戒者,可以检而研阅。
二、受戒难
  (一)律制“难”
  上面已说佛当初不许女人出家受戒。《四分律》记载:“何以故?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受大戒,则信佛法不久住!譬如有长者家,男少女多,则知其家衰微;如是,阿难!若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受大戒,则令佛法不久!又如好稻田而被霜雹,即时破坏,如是,阿难!若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受大戒,即令佛法不久!”佛陀不度女人出家之原因,只为欲令佛法久住世间。既度出家,受戒条件自然也严格。灵芝《随机阉磨》云:“十四年以后,尼始剃发、求受八敬。”大爱道等依八敬法得戒,以后女众受戒即行羯磨。
  按照律制,具足戒法,授与受均不容易。男性出家如是。剃度受沙弥十戒,凡符合规定条件即可具足戒。授者三师七证,必须戒行清净,年复已满,具足众德,羯磨如法,方堪其事。这是约男众边说。女性则不然,先应审视有无遮难,若无,始度,应教与沙弥尼法,二岁学戒法及一切大比丘尼行护律仪,年满二十岁,然后与授大戒。比较起来,女众在受戒方面又是一“难”。下面略为叙说。
  介于沙弥尼与比丘尼中间、二年学六法的出家女性,称为学法女、正学女(梵音式叉摩那尼),自大爱道等以后,出家女性逐渐增多,难免龙蛇混杂,良莠不齐。律中记述:有些女子自己出家不久,竟又度人了家了,于是发生了师徒问题、对师父的要求也提出了;有些比丘尼度了女子出家,一出家就受比丘尼戒,而成为比丘尼,然于不多几天,那些不惯出家生活的女子,竟又很快地还俗了;又有一些比丘尼度了女子出家,不知已婚未婚,不知有孕无孕,甚至求度出家的女子,自己也不知是否受孕,当他们成为比丘尼后,竟然还有不少的坏习气,以此招致俗人的讥嫌、毁谤。于是,佛制为人师者,必须要具有十二年的戒期腊及明了戒律,始可为师度尼;对于初出家过程中的限期归定,要求先受沙弥戒;由上种种原因,故佛陀不得不为女子出家,受戒,在沙弥基础上又增加了式摩那尼这个阶段。学过戒的的都知道,这些归定,直接体现在《四分律比丘尼戒本》中。
  为什么要二年学六法呢?一则磨炼女子的性情,使他们渐渐地习惯于出家生活,二则用来观察女子的生理,是否曾经受孕。即弘一大师在其《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随讲别录》中说:“六法净心,二岁净身;前者试看大戒受缘,后者可知有胎无胎。”
  式叉摩那尼除了严持沙弥尼十戒,另外加上六法,那就是:一、与染污心男子(发下膝上)身相融——是成年男子并知道对自己有染污心者,二、盗人四钱以下——价值四钱以下乃至一针一草,三、故断畜生命——故意杀害异类众生使之断命,四小妄语——相反而说,见、闻、觉、知,(知言不言,不知言知,以此类推)五、非时食——日影过中而进食,六、饮酒——乃至一滴沾唇。式叉摩那尼犯了沙弥十戒的前四戒——四根本罪,逐出僧团——灭摈;犯了这所举六法之中的任何一法,必须重新白二羯磨,重受两年六法。“随其犯日,从始学戒。”此外,沙弥尼后六戒,但名缺行,悔改便除。犯比丘尼后四波罗夷,更从头开始重学。犯十七僧残,随所犯作突吉罗忏悔。若破五戒(非时食、停食食、捉钱金银、饮酒、著香花)随犯日数重学。这是式叉如果缺戒,忏悔以后,应向尼僧乞戒,僧作法再授与戒法,于二岁学戒、守持六法清净无犯,方可受具。
  因为女众心性柔软,容易沾染欲情,故必须先作二岁学戒并行六法,及大比丘尼一切行护律仪,坚固信戒,然后受具足戒,不致有退堕之虞。如此看来,今天女众戒法的传受多数不合律制,可说滥传,如果严依律法,女众中有几人能够顺利受戒?现在受戒太容易了,犯戒也多了,习空见惯,习以为常。也就不以为耻了,可哀可怜,可悲可叹!
  (二)中土“难”
  至于中土,比丘尼受具足戒的缘起,始于刘宋元嘉七年(430)罽宾国沙门求那跋摩,来到扬州,在南林寺设戒坛,为僧尼授戒。不久,从师子国(今锡兰)来了八个比丘尼。见了中国比丘尼奇怪地问,宋时还没有比丘尼,哪得二部授戒?求那跋摩回答说:“尼不作本法者,得戒。寻佛制意,法出大僧;但使僧法成就,自然得戒,在大僧羯磨时生也。”当时已得戒的比后尼戒听后,苦苦请求重受,然当时师子国所来的八位比丘尼,因戒腊未足,又不满十人数,且语言不通,只好在我国留下暂时学习宋语。别因西域居士更请外国比丘尼来,以足十数,不料还没请到,求那跋摩已经去他国度化了。元嘉十年(433年),僧伽跋摩涉过流沙至扬州,不久师子国比丘尼铁索罗等三人至京,够了十人数,请为僧伽跋摩为师,在南林寺设戒坛,为慧果尼等三百余人,依二部僧戒重受具足戒。此为中土二部僧受戒之始。即使如此,依二部僧戒受具足戒。此为中土二部僧受戒之始。即使如此,中土比丘尼的出现较比丘晚了一百八十年的历史。另据记载,中国第一个比丘尼净检,是出家后四十年,才在大僧中求受具足戒,可见求戒之难。
  据前人研究,从此以后,二部僧戒的受戒制度是否流传,没有记载,那也就不知道了,而灵芝《资持记》云:“若依神州,自宋(此指赵宋)以前,究勘僧史,尼一众(大僧中)受。”由此观之,中土在刘宋时期,虽一度行二部受戒法,并没有沿袭成制!赵宋以后,即使僧法亦未能尽如律制,不要说尼部了!
  迄今僧尼均只在传戒会中如文授受而已。求那跋摩因感中土没有比丘尼,故较仿大受道及五百舍夷女受戒之缘,使从尼众边受,经云:“尼不作本法者,(受者)得戒,(授者)得罪。”若已有尼众,即应仍遵佛制,先行本法,然后从大僧受,方称如法。灵芝《资持记》云:“二十众受者,为明女报惑深智浅,喜生慢怠,必欲受具,僧尼各十,方发胜心。”今时尼众日多,出家受戒,乃至收徒、摄众,大多不合律制;讹滥之风愈演愈烈,玷秽圣教,减损正法,实在惋惜!幸有尼中丈夫,已兴奋而起,栖民心正教,究研律法,重兴律制,为正法久住的增上缘,实在是尼众大幸!佛教大幸!
  以上仅是从佛教律制和史实两方面略说了女众出家难、受戒难,至于经律论三藏中,则尚有许多女众“难”,如《四分律》记载:“女人有五碍,不得作天帝释、魔天王、梵天王、转轮圣王、三界法王。”如此等等,不一而举。一般人看来,似乎是岐视女性,与大乘佛教倡导的一切平等的思想自相矛盾,其实不然,正如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中所说:“佛是一切智人,于诸事理无不现知等观见。佛陀制戒摄僧,唯一目地在令正法久住。从法性平等上说,男女无所轩至,但从事相上论:男性刚健、勇敢、尚理智,生理方便障碍少,堪担当大事。女性柔弱、怯儒、重情感,加之生理上障碍多,依附心强,缺乏卓然自主之精神,难望有所建树。所以,凡经律中呵毁女人之处,皆应作对症下药想。”
  重温律制,追溯历史,我们要从“苦难”中振起,抚今思昔,应该正视现实中种种流弊,从女众自身建设、提高素质方面下手,注重律仪、修持、重塑比丘尼形象。《四分律》云:“若不听女人出家受具足戒,佛之正法住世千岁,今听出家,则减五百年……”否则,难怪迦叶尊者在第一次结集佛经时责备阿难不该为大爱道等求情了。灵芝律师《资持记》卷三云:“具戒必可轻,汝何必登坛而受?律必可毁,汝何必削发染衣?是则轻戒全是自轻,毁律还成自毁。”女众当自信、自爱、自尊、自重、自立、自强,当思“难”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