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律宗>>正文内容

律宗讲要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律宗讲要

  一、戒律在佛教的地位
  佛家把佛的教法,归纳作戒定慧三种,叫它作三学,又叫作三增上学。所谓戒,是戒律,防非止恶叫作戒。所谓定,是禅定,静虑澄心叫作定。所谓慧,是智慧,研真断惑叫作慧。依戒资定,依定发慧,依慧断除妄惑,显发真理。戒学列在三学的第一位,可以知道戒律在佛教中是占最重要的地位的。而重视戒律,在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代,便是如此。佛从成正觉到入涅盘四十五年之间,因事制戒,随机散说,而在临入涅盘时,更对阿难说:
  汝勿见我入般涅盘,便谓正法于此永绝,何以故?我昔为诸比丘制戒波罗提木叉及余所说种种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师,如我在世,无有异也。(大般涅盘上经卷下)
  由此又可以知道戒律和佛自身,在同等的地位,以后领导教团的,不是佛自身,而是戒律;戒律在世一日,便是佛在世一日。佛涅盘之后,佛教教团最初和最要的事业,是结集佛的遗教遗诫,依南方所传,第一结集就是王舍城结集所合诵(结集Samgiti底义译)的法藏,是毘比尼和昙摩。毘尼就是毗奈耶,义译作律;昙摩就是达磨,义译作法(经)。在这两种法藏当中,却是先结集毘尼就是律,以持律第一的优波离为上座,替代佛统率大众主持结集事业的大迦叶,就戒律的各条目,询问优波离。优波离应问,一一具答(诵出)制时、制处、因缘、对机、制规、犯戒等等。五百大众,合诵应答的全部,决定他是佛所制。于是毘比尼的结集告成,然后才以多闻第一的阿难为上座,结集昙摩。由此,可以知道佛弟子在佛涅盘之后,对于戒律,也就遵照佛的遗教,把他看作大师,所以先结集他。而且依南方所传:佛涅盘后满一百年的第二结集就是吠舍离结集,也是为结集毘尼而举行的。总之,佛教建立在戒律上,戒律是佛教的基础,其他的定慧等学,都是它的上层建筑,假如这个基础倾欹,那整个的佛教,恐怕会有由动摇而倒塌的危险的。
  二、从优波离尊者到道宣律师
  像在上面所说:佛涅盘之后,佛弟子优波离把佛底遗诫,结集作毘尼藏,此后一百年间,迦叶、阿难、末田地、商那和修、优波毱多,五师相承,如瓶泻水,并无支派。一百年后,异执逐渐兴起,以致于分作二部、五部乃至二十部等,所谓五部,是异世五师当中第五师优波毱多,有弟子五人:一、昙无德,二、萨婆多,三、迦叶毘,四、弥沙塞,五、婆麤富罗,各执己见,于是分作五部:一、昙无德部,义译作法密,这一部的律法,叫做四分。二、萨婆多部,义译作一切有,这一部的律法,叫作十诵。三、弥沙塞部,义译作不着有无观,这一部的律法,叫作五分。四、迦叶遗部,意译作重空观,这一部的律法,叫作解脱。五、婆麤富罗部,义译作有行,也叫作犊子,这一部的律法,叫作摩诃僧祇,义译作大众。僧祇为根本,分出五部。各部律当中,传到中国的,有四律五论。所谓四律,是萨婆多部的十诵律、昙无德部的四分律、窟内上座部的僧祇律、弥沙塞部的五分律。所谓五论,是依据萨婆多律的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解释四分律的善见论、解释十诵律的萨婆多论、依据正量部律的明了论。曹魏嘉平二年(公元二五0年),中天竺昙摩迦罗(义译作法时),到曹魏的首都洛阳,译出僧祇戒心,又请梵僧立羯磨法授戒,这是中国有戒律受戒的元始,经过一百五十年,到姚秦弘始六年(公元四0五年),专精十诵律的罽宾沙门弗若多罗,到姚秦的首都长安,诵出十诵律的梵本,和旧译时代的泰斗鸠摩罗什同译,才过半而弗若多罗去世,后来由西域的昙摩流支足成他。其次,罽宾的佛陀耶舍,和凉州的竺佛念一同译出四分律,所谓四分律,是昙无德部所传的广律,大别作四分,所以有这个名称。此后僧祇五分两种律,渐次传译。犊子律本,没有传来,迦叶遗部,只传来解脱戒本,没有传广律。到唐代,南海寄归内法传的著者义净,译出有部宗律很多,叫作有部新律。此外像毗奈耶律,到宋代,还有翻译,然而没有弘传他的。四分律是佛涅盘一百年后的时代,由昙无德集诵而出,传入中国之后,在各部律当中,弘传独盛,而其他各律望尘莫及,在中国,所谓律宗,实在就是四分律宗。自从佛陀耶舍等译出此律之后,古德的著述,差不多有二十家,而以三要疏为最精确。所谓三要疏,是慧光的略疏、法砺的中疏、智首的广疏。而大成四分律宗,开南山宗一派,为中国律宗不祧之祖的道宣律师,便是智首的弟子。道宣兼通三藏,精达毘尼,就四分律成立一乘圆顿的妙戒,作戒本疏、羯磨业疏、行事钞三大部去发明他,和拾毘尼义钞、比丘尼钞合起来,叫作南山五大部,是律宗主要的典籍 。所谓律宗,由道宣而建立,道宣住在终南山,所以后人叫他作南山宗。当时和道宣相并弘传四分律的,还有法砺所开立的相部宗,怀素所开立的东塔宗,和南山宗一并叫作律宗三家,然而不久其他两家,一概废绝不行,只有南山一派独传到后世绵延不绝了。
  道宣,是吴兴人(开元释教录),有说是丹徒人,也有说是长城人(宋高僧传),以隋开皇十六年(公元五九六年),生在长安。十五岁,出家,依长安日严寺智頵受业。十六岁,诵法华经,兼习其他经典,能够通达他的理意。大业八年,十七岁(一说十六岁),披剃。十一年,从弘福寺智首,受具足戒。隋朝的末年移到崇义寺。道宣自从出家以后,便以研钻律部为心,当时佛法梗塞,无师可寻。唐武德四年,再依止智首,才研钻律部,刚听了一遍,正商议去修禅定,智頵勒令他听到二十遍为止。于是静坐山林,以三衣一食修行定慧。七年,入终南山住纻麻兰若,撰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贞观元年,撰述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年,在终南山北清宫精舍,修行般舟三昧,历经九十日之久。又在云际寺,修行般舟三昧,前后二十会。同年出游,涉历诸方,广寻求诸律的异传。九年,到魏郡,访法砺,咨决疑滞,既而入沁部山中的僧坊,为择律师再治四分律师行事钞。又撰述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并疏,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并疏。十一年,在隰州益词谷,撰述量处轻重仪。后来巡游涉稽湖,入长安。十六年,躲避喧器,隐居在终南山丰德寺。十九年,新译时代的泰斗玄奘,在弘福寺从事翻译,被召,列席译场,掌管缀文,笔受润文,被推作上首。这一年,又撰述续高僧传、四分比丘尼钞。第二年,回终南山,增广羯磨,又布衍羯磨疏。二十二年,更重修他。永徽元年,再入洪福寺,参加翻译,兼编述释迦方志。二年,增修含注戒本并疏。三年,西明寺落成,诏令充任上座,当玄奘入西明寺从事翻译,他也参加。高宗干封二年(公元六六七年)去世,年七十一。他的著作,一共有三十五部,除其中所谓南山五大部,是律宗主要的典籍之外,像集古今佛道论衡、大唐内典录,续高僧传、广弘明集,是研究中国佛教史所不可缺少的数据。然而综合上面所述道宣的事略看起来,可以知道他毕生的精力,是集注在弘阐戒律的。所以中国的律宗,以道宣为高祖,第二祖周秀,第三祖道恒,一直到第十五祖元照禀承他。元照兼贯内外,该罗大小,作戒本疏行宗记、羯磨疏济缘记、行事钞资持记,剖晰精微。道宣的大义,到元照而大成,于是以中兴为世所称。
  三、南山宗的学理的基础
  道宣所弘阐的,虽然是昙无德部的四分律,然而他深取大乘圆实了义,决开权教,就四分律成立一乘圆顿的妙戒,但是他谓圆教,却是说建立一切诸法唯有识的唯识宗。所以他在四分律的本位,凖据成实论所建立,以非色非心法为戒体。但是依他的本意,四分律的本位虽然是小乘,却和其他的萨婆多律等不同,分通大乘,所以依大乘唯识义,以第八阿赖耶识的种子为戒体。四分大乘说,是慧光以来经过智首到达道宣的学说,假如依从这个学说,就戒体是心法,就是戒体是和受戒同时熏习阿赖耶识的种子。道宣本此,把释迦牟尼佛一代的教法,判作化制二教,也叫作化行二教,更把化教分作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三教;把制教分作实法宗、假名宗、圆教宗三宗。所谓化教,是化益的教法,是佛教化众生令发生禅定智慧的教法,就是三藏当中经论两藏所注释三学当中的定学慧学两种法门,像增一、长、中、杂四阿含经和华严、般若等经,发智、六足等论就是。所谓制教,是制戒的教法,是佛戒饬众生而把他的行为加以制御的教法,就是律藏所诠释底戒学法门,像四分、五分、十诵等律就是。又就佛的方面说,叫做化教;就众生的方面说,叫作行教。像戒本疏说:「今以化行二教,用分诸藏。何名化教?如阿含等中,开演化导,令识邪正、因果、业性、界系诸法,言无所壅,义通道俗。意在静倒,离着为先。教本化人令开慧解,本非对过而立斯教。言行教者,起必由过,随过制约,言唯持犯,事通止作,故教所设,非为静倒,但随行科。戒律一宗,局斯教矣。」又资持记说:「一代时教,总归化行,开其信解,用舍任缘,故名化教。制其修奉,违反有过,名为行教。」其他各宗,都依据化教开宗;但是戒律一宗,却依据制教。
  所谓三教,约定慧建立,其中兼摄佛一代的戒法,一性空教,是说建立诸法性空无我的教法,这里面含摄一切小乘,指四阿含等经,僧祇四分等律,俱舍成实等论。二相空教,是说建立诸法本相是空唯情妄见的教法,这里面含摄一切大乘深教,指诸般若经和般若系的论部。三唯识圆教,是说建立诸法外尘本无实唯有识的教法,指华严、楞伽、法华、涅盘、摄论等经律论。像行事钞说:「……然理大要,不出三种:一者诸法性空无我,此理照心,名为小乘。二者诸法本相是空,唯情妄见,此理照用,属小菩萨。三者诸法外尘本无,实唯有识,此理深妙唯意缘知,是大菩萨佛果证行。」又羯磨疏说:「小乘极处,人法二观,对我观析,唯见是尘,对阴求之,但唯名色,求人求法,了不可得,是为空也。大乘极处,空识为本,初浅滞教,谓境是空,了境本无,性唯识也。」四分律宗,当性空教一分,然而道宣的本意,在立三学圆融无碍,判属唯识圆教中。所谓三宗,约戒建立,其中也兼摄佛一代的定法慧法。一、实法宗,就是建立一切诸法实有的萨婆多部等,此宗以色法为戒体。二、假名宗,就是建立诸法唯有假名的昙无德部等,此宗以非色非心法为戒体。三、圆教宗,就是建立一切诸法唯有识的唯识圆教等,此宗以心法种子为戒体。像资持记说:「凡欲考体,须识三宗造义浅深,两乘教相差别,纤毫无难,始可论体。」又资持记说:「一者实法宗,即萨婆多部,彼宗明体则同归色聚,随行则但防七支,形身口色,成远方便,此即当分小乘教也。二者假名宗,即今所承昙无德部,此宗论体则强号二非,随戒则相同十业,重缘思觉,即入犯科,此名过分小乘教也。三者圆教宗,即用涅盘开会之意,决了权乘,同归实道,故考受体乃是藏识薰种,随行即同三聚圆修,微纵妄心,即成业行,此名终穷大乘教也。」四分律刚正知假名宗相当,然而像在前面所说:道宣深取大乘圆实了义,决开权教,就四分律,成立一乘圆顿的妙戒,所以就这三宗当中,四分律宗,也是圆教宗摄。
  其次,所谓三学圆融无碍,依道宣,大小二乘,各立三学,就大乘圆教三学说:所谓戒是三聚净戒,他的体性,是藏识当中变作诸法的种子。把心停止在诸法都以识为根本的微妙行,是定。观察他,是慧。三学圆融互摄,举他的一种,就含摄其余的两种,这叫作三学圆融行相。所谓三聚净戒,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这三种戒,也是大乘圆融行,所以三聚互相含摄,用这种意思去推论,就小乘戒也都融通无碍。像杀生一种戒,就三聚都具备;止息各种杀缘,是摄律仪戒;常时从事生命的保护,是摄善法戒;保护众生的生命,就是摄众生戒。杀生一种戒既然如此,不盗不淫等无量的戒品,以此为例,也都如此。所以一戒一行,一念有圆融的观解,就具备一切行,菩萨三无数劫的修行,也完全在他里面。虽然,不是舍弃三无数劫,他的功德,具备在一念。三无数劫并不长,一念并不短,长短无碍。众生和佛果平等,万法互相融遍,相即无尽,这就是大乘甚深的妙行。
  总之,道宣先役列席玄奘的译场许多次,而玄奘是盛弘法相唯识开立唯识一宗的大师,道宣免不得受他的影响,因而用唯识教义,来建筑四分律宗的基础。然而在道宣的时代,以圆教自命的天台华严两宗,也正在弘布他们的学说,道宣又受了影响,因而也产生了所谓圆融无碍相即无尽一类的理论。由此我们可以结论作南山宗的教义,是拿唯识宗的教义作基础,而用华严天台两宗的教义庄严他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菩萨律仪
下一篇:律学集要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