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空”
佛家的“空”
作者:涂世辉
佛教,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后给弟子的开示,给众生的教导。
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任取一瓢,难以蠡测。
当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澄心,是为了什么?开悟得道后又悟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释迦牟尼是为了追寻宇宙人生那个看不到,摸不着的绝对本体,他所悟到的,所得到的正是宇宙人生那个不变的真理,佛家谓之“空”。空者,道也。
释迦牟尼是用“心”去体悟的!
佛教不是唯心,不是唯物,亦是唯心,亦是唯物,它是心与物的平衡与合一;佛教不是科学的,亦是科学的,它超越了科学,亦包含了科学;佛教不是语言文字的,亦是语言文字的,它在语言文字之上,它超越了语言文字,超越了逻辑,超越了世间所有的相对。它是“空”的。
佛教是“缘起”论。所谓缘起,是指世间事物在由因至果的变化过程中,必有一个“缘”起作用,没有“缘”的推动,事物就不会发生生灭变化。世间万物都是由因缘的和合而生起,随因缘的散灭而消亡。在统一的联系中,事物彼此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只要是变化的,就没有常性,没有实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空”,是佛家对这种“缘起”本质的描述。
现代物理学证明,我们所生存的空间,不存在一个绝对客观的自然。这个证明,为古代智者的发现作出了诠释。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变来变去,本体皆空,“空”才是万物存在的真相。缘起则性空,因空而生有,因真而出假,因本体的聚合而成现象,因现象的散灭而复归本体。而本体的存在与交变不能尽语言所表达,不能为意识所知晓,不能用知识所范围,只能在“寂静”中用智慧来观照。
如来说世界,既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说众生,既非众生,是名众生;
如来说菩萨,既非菩萨,是名菩萨。
明代憨山大师说:“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禅定是佛教的不二法门,所谓禅定,一心不乱,万境俱寂也。心寂境寂,心空境空,与道冥合。佛教的戒律就是帮助修学者收拾向里,摄心为戒,守戒生定,因定生慧。是修学禅定开智慧的次第方法。禅定的基础在“居静”、“慎独”,居静慎独,如有神在。唐人白居易不答友人书,自吟“岂是交亲向我疏,老慵自爱闭门居”;宋人陆游曰:“心如潭水静如风,一坐数千息;”明人王阳明更是“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窈冥。”天理流行,天机融畅,在禅定中最易得,在“空”境中最易呈现。故道学儒学理学心学佛学一以贯之。
动者,如体育锻炼,可以活动胫骨,强健身体;静者,如静坐、禅定,可以疏通气脉,妙合神通。身动而心静,外顺而内空,动静结合,虚实相交,方为上乘。
禅定功夫是对人大脑感知能力的训练。单从物质方面讲,人大脑的细胞就有150亿个,能为人所使用的还不到10%,人的潜力为什么得不到开发,关键是物欲太重,烦恼太多,难得片刻的空灵与寂静。
无不是虚无,空不是没有。现代科学证明,宇宙中不可见物质,既暗物质或反物质,占宇宙物质总量的96%,其能量之大,不可限量。同时证明,人的意念亦是一种物质。据专家测定,意念集中时,其能量是水分子的百千亿倍。科学家可以用加速度使物质转化为能量,心力集中时可以使能量转化为物质。只要人大脑的思维专注如一,进入超静态,它所发生的思维波将成为一束束信息波集合体,身体内部便会产生巨大的电磁场,进行高倍数的超光速运动,这时的意念就会产生巨大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能改变自我,而且还可以改变物质的存在状态。古人云:“无形无相,有大神力。”说的就是“物质愈小,能量愈大”原理。这既包含了哲学科学,亦超越了哲学科学的范畴。佛家所倡导的“戒定慧”三学之实践与理论,就是基于这一原理。念佛得一心不乱,亦是基于这一原理。
如来说原理,既非原理,是名原理;
如来说空,既非空,是名空。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