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制最重视冻与议
津制最重视冻与议
仁 俊
释尊依律制而建僧,律制的内涵非常广泛,但专就其一分作风看,最重视「谏一与「议」。实践律制与创建僧团的基本力量,全从谏议中来。释尊本身就是个最标准的倡导谏与议的人,他曾经教舍利弗举他的过(事实上没有),这是他倡导谏的证明。僧团中有了事,他总是教阿难「案众」讨论,这是他倡导议的证明。据说,上古社会也重视谏议的,在推选制的实行下(最初的刹帝利就是这样),这可说是当然的。到了释尊时代,这种制度早就不大行了,王权几乎代替一切了。而释尊却毅然决然地倡导着,这绝不是复古,而是其本身具有万古常新的永恒价值。
谏,是过非的对治力;议,是制度的创建力。僧团中的份子根性复杂,过非总难免的,有了过,大众用好心术、好态度、好方式,在温厚而诚恳的劝诚中,羞愧心一发会改悔了。许多大罪恶就是这样于无形中遮止了的。僧团中的一切都讲制度,事相上的规律化理性上的客观化,都是靠制度培养成的。活泼一点说,佛教中的一切制度,都是佛世或佛后的子们以佛所说的「广律」为蓝本而采纳大众的正确意见而订定的,这是经过最慎重的议才产的。僧团中能实行谏与议,过非才对治得了,制度才创建得成,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谏,是无畏的表示;议,是无私的表示。僧与僧相处的原则——重敬而不重畏,彼此在相敬中忘去了畏,彼此有了过就敢相谏。僧团中的警力由此而来。律制总是尽量控制个人权威的膨胀、扩张,总是尽量接受大众意见,其宗旨就在教僧不畏僧。僧果真不畏僧的话,才敢真实相谏。许多正人都是从敢谏受谏中做成的。敢谏受谏才能养成正常的顾忌力。僧与僧在无畏中相处而能知所顾忌,其精神与行为才会相安相勉。僧与僧相处的态度——重人而不重我,彼此在重人中看轻了我,彼此有了事就会相议。僧团中的摄力由此而来。律制总是尽量限制个人主张的武断、硬干,总是尽量让大众开口,其原因就在重人而轻我。真做到重人而轻我,才能真实相议。许多正事都是从细议诚议中做成的。细议诚议才能养成高度的和协力。僧与僧在重人中相处自能知所和协,其心理与言谈就会相通相近了。僧畏僧的观念不抛掉,谏的风气绝养不成;僧轻僧的态度不去掉,议的风气绝行不通。一个尼僧团果真这样,一切就都完了!
大致说,议比较易,谏就难了。因为议是就事说的,公事自然会公议,故比较易。谏是就人说的,这与性情有关,性情特差的人,往往会拒谏的,所以说难。这种人一多了,僧团中的规制就树不起来,越来就会越骄纵。依律制,这只有运用大众的威德来劝诫、劝逼他,一直到受谏受忏为止(特殊情况例外)。我们要有真辩法、真出路,一切都得从受谏开始。受谏是做人的美德之一,这美德是一切美德的根源。一个人从始至终肯受人谏,亦肯谏人(要善用技巧、艺术),这就是活盎活现的直心菩萨了。把僧团尊严看成第一,把个人 尊严看成零,这样,才肯虚心纳谏。如果把个人尊严看得比僧团尊严还要高,横着心抹煞僧团的一切谏正,结果,不管个人或僧团尊严都会垮的。见重情深的比丘们最易犯这毛病(注意!这是一大绝症)!我们要养成敢谏的胆气,受谏的量气,才不会染上这毛病哩!
谏是去腐的动力,议是生新的促力,一个象样的僧圈,就是一个不断地云腐生新的有机体。通常,下对上的料正称为谏,但是,许多在上的人总不情愿在下的人谏他的,这是一种「犯上」的观念在作祟。照儒家「勿欺也,而犯之」的主张看,只要「犯」得合(情)理,「上」又何尝「犯」不得?「民贵君轻」,就是孟子犯上的强烈表现。中国假使让这种精神早流行几百年,不知要保住多少头颅和省却多少血腥的史页哩!依律制,谏是上下相互的,并非专限于下对上,不管老到一百岁,或是小到二十岁,只要一犯了戒,彼此都可相谏的,而且也可彼此相罚的(弟子—中国叫做徒弟—不能当众对和尚、阿闇梨谏说的,罚更不可以了)。不过,下谏上的态度要特别温和而谦虚罢了。戒律的特质之一——「同」,地位再高或者资格再深些,总得与大众所持的戒相同,若是犯了,大众就有权相谏相罚。太冥顽了,甚至开除僧籍!「佛灭百年,佛法一味」,全是实践「同」字所受的效果。酋长气魄(显权威)与乡愿态度(拉人情),律制均极痛恶。谏,是约束酋长气魄的制力;议,是消弭乡愿态度的警力。有真正的谏才有切实的议,有精诚的议才有公平的谏,但是,我总肯定先倡导谏而后再谈议,因为难的做通了,易的就不费事了。谏与情绪有关,议与情感有关;情绪与情感正常了,僧团才能从安定中而走上正轨。
佛法特重因果与因缘(缘起),明因果,是做人的基本条件;讲因缘,是助人的根本法门。因果上的理与事非常深邃、繁广,惑障太重的人,很少不昧因果的,生死就是这样来的。谏是明因果的增上缘(惭愧是明因果的因缘),在敢谏而劝谏的风气下,彼此的心与脑就会清醒,就有愧惧,就不敢随便犯因果了。不敢或者不勤于谏,这简直是让人犯因果,太可怕了!因缘中的人与我非常复杂、自私,我爱特重的人,很少不反因缘的,对立就是这样来的。议是顺因缘的增上缘(无我是顺因缘的因缘) ,在常议而勤议的气氛中,彼此的意见与观点就会相通,就会相尊,就不会动辄反因缘了。不常或者不勤于议,逼简直是教人反(正常)因缘,太可悲了!
律制最讲究谏与议,谏就同风一样,在谏风的不断吹拂下,许多肮脏行为都会被吹光了的。议就同潮一样,在议潮的不断掀起中,许多臭秽东西都会被卷尽了的。一个人没有风就活不了,同样,一个僧团没有谏就会衰微。一条海没有潮就像死了,同样,一个僧团没有议就会枯竭。我们要想僧团不衰微,不枯竭,一切总得从谏与议开始。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