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澫益智旭“《易》佛会通”研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进益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澫益智旭“《易》佛会通”研究
  [ 作者:陈进益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2003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4年
  【文章标题】澫益智旭“《易》佛会通”研究
  【英文标题】The study on "Interpreting Yijing from Buddhism thought and knowledge" of Oh-Yi-Zhi-Xu
  【文章作者】陈进益
  【指导教师】龚鹏程
  【文章页数】351 页
  --------------------------------------------------------------------------------
  【中文关键词】易佛会通|佛教|易经|蕅益智旭|周易禅解|明代
  【英文关键词】Interpreting Yijing from Buddhism thought and knowledge ; The Buddhism ; The book of Changes ;
  Oh-Yi-Zhi-Xu ; Zoh Yi Zan Chai ; Ming Dynasty
  【中文摘要】
  面对《易经》一直在佛门中流传的史实,遂使本论文有了跳脱固有的以象数、义理、图书解《易》的模式,建立另一种《易经》诠释方式的可能。又为了能有更精确详细的研究,在《易经》与佛教关系史的考察中,笔者发现了明朝末年的蕅益智旭(1599-1655)着有《周易禅解》一书,打破了佛教传入中土以后,僧人为传教方便,以零散、随机且无系统的方式,引用《易经》观念文字,对《易经》发表看法的模式,建立起以“一念心”之变化做为全书中心观念;又随机的融融以“约观心”、“随机施设”、“六即”、“四悉檀”等佛教概念,且以“阳爻表慧、观、性,阴爻表定、止、修”,上卦表出世间,下卦表出世间的方法,诠释整部《易经》的卦爻变化,以论断其吉、凶、悔、吝的结论;与“以爻辞与小象连而并释”的主要注《易》书写模式;及以“约世道、约佛法(化)、约观心”释卦辞后,再于全卦最后统论六爻的理想佛门《易》学语言模式合而用之,则可谓蕅益智旭已为后人建立起一套可行的、完整的、“以佛解《易》”的佛门《易》学方法,并在僧人会通《易》佛上,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英文摘要】
  Facing the historical fact that "the Book of Changes" spreading in the Buddhism, it inspire this thesis to interpret “the Book of Changes” in a approach different from “the “Yili” (philosophical) approach, the “Xiangshu” (images and numbers) approach, and ““Tushu” (figures and diagrams) approach”.
  Furthermore, in order to have more precise detailed research, through the study of relation between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book, “Zoh Yi Zan Chai” wrote by Oh-Yi-Zhi-Xu (1599-1655)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which has used the concept of “a moment of decision” as the main theme through the whole book instead of the scattered, random, and non-system way of quoting the words of “the book of changes” by Buddhist priest for missionary course.
  Rreaching the historical peak in terms of that “Buddhists linking and sharing the Yijing and Buddhism”, Oh-Yi-Zhi-Xu establishing a set of complete and practicable ways of “interpreting Yijing from Buddhism thought and knowledge” by the followings:
  The book also combines the Buddhism concepts, such as “Observing the heart”, “Randomly give and support”, “Six instant principle”, and “Four Siddhanta” with “Yang Hexagrams indicating Wisdom, Vision, Nature”, and “Yin Hexagrams indicating Stable, Stop, and Study”, “Upper Trigram indicating Renouncing the world”, and “Lower Trigram indicating the method of renouncing the world”, to interpre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igrams and hexagrams in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to reach conclusions such as “Lucky”, “Ominous”, “Regret”, and “Mean”.
  A way of writing books interpreting “Yijing” by “Combining diagrams and symbolisms in explanations”
  Combing the use of the “Observing the World, Observing Buddhism Laws, Observing Heart” to explain the diagrams and symbolisms with ideal “Buddhism-Yijing Language Model” which is “The whole trigram concluding the six places of the hexagrams”
  。
  --------------------------------------------------------------------------------
  【论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1
  第二节 研究的范畴与方法2
  一、研究范畴 2
  二、研究方法 8
  第二章 僧史记载僧人引用《易》语之考察17
  第一节 佛教初传中土及本文引用佛门僧史 17
  一、佛教初传中土之概述17
  二、本章引用佛门僧史概说19
  第二节 佛门僧人与《易》相涉的几种主要模式23
  一、引《易》语以证儒佛皆谈因果报应者23
  二、引《易》语作为禅门话头29
  三、引《易》语以为其日常用语行文34
  四、引《易经》用语作为自己名字者36
  五、僧人善《易经》卜筮之法者38
  第三节 其它佛门僧人善《易》之记载41
  一、僧人史传关于僧人善《易》之记载41
  二、引阴阳五行占卜吉凶语为禅门话头47
  第四节 小结 51
  第三章 蕅益智旭佛经著作《易》佛会通考55
  第一节 蕅益智旭的生平与主要观念 55
  一、由儒入释,以释说儒55
  二、不昧本心,三教皆同;论至究竟,佛仍最高59
  三、世孝非真,悟同体法性,世孝与出世孝为一69
  四、兼通诸宗,不囿为天台子孙83
  五、终归念佛求生净土86
  六、以戒治禅,心统诸宗94
  第二节 蕅益智旭佛经著作引《易》考98
  一、《楞严经玄义》100
  二、《楞严经文句》102
  三、《占察善恶业报经玄义》105
  四、《占察善恶业报经义疏》107
  五、《遗教经解》107
  六、《四十二章经解》108
  七、《梵网经合注》109
  八、《菩萨戒本笺要》110
  九、《重治毗尼事义集要》111
  十、《沙弥十戒威仪录要》112
  十一、《在家律要广集》113
  十二、《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114
  第三节 小结114
  一、以《易经》个别名辞与佛理会通者 115
  二、以《易经》五行、八卦与佛理会通者116
  三、论世出世占卜法 117
  第四章 蕅益智旭日常杂着《易》佛会通考119
  第一节 会通不一不二、界界互具之旨119
  一、引“干知大始,坤作成物”会通之125
  二、以卦爻变化与十界十如会通 126
  三、引“天地之大德曰生”会通之127
  四、引“干刚坤柔”会通之128
  五、引“范围天地,曲成万物”、“神无方而《易》无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会通之130
  六、引“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会通之134
  七、引“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会通之137
  八、以干、复、剥三卦变化会通之138
  九、引“洗心,退藏于密”、“乾坤其《易》之蕴邪”会通
  之140
  十、引“介于石,不终日”会通之143
  十一、引《易经》八卦表四大而会通之144
  十二、引“大《易》略思辩,益以宽居”会通之147
  十三、引“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会通之148
  十四、引损、益二卦与“通乎昼夜之道而知”会通之149
  十五、引《易经》“变易、不易”之义而会通之151
  第二节 会通因果报应者151
  一、引“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会通之151
  二、引“积善余庆,积不善余殃”会通之152
  三、引“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会通之155
  第三节 引《易》语或抒己怀,或喻他人者156
  一、引“天地闭,贤人隐”叹佛法之不振156
  二、引“遯世无闷,确不可拔”谓佛法存乎固守157
  三、引“兼山艮”、“夕惕干”赞顿谢尘缘,肩负佛法157
  四、引“居德则忌”、“果行育德”、“履霜坚冰”赞佛教之戒与贵158
  五、引“损,德之修;益,德之裕”喻病为随缘消业之良
  药159
  六、引“百姓用而不知”喻大彻大悟人,始可与谈念佛三
  昧160
  七、引“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喻缘生无
  性160
  八、引“剥必复,否必泰”劝人动心忍性161
  九、引中孚、夬、履与“丽泽、丰蔀”喻交友之道161
  十、引“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赞新伊法师寿164
  第四节 其它164
  一、引孔子五十学《易》事164
  二、引紫柏赞《易》之事165
  三、引坤卦德性以赞《华严经》166
  第五节 小结166
  第五章 《周易禅解》基本观念与方法论173
  第一节 谈《周易禅解》前的几个问题173
  一、历史中曾出现的僧人解《易》之作173
  二、心学《易》影响的迷思176
  三、两部与佛教相关的非僧人《易》作181
  第二节 《周易禅解》的版本、成书过程与动机184
  一、《周易禅解》的版本185
  二、《周易禅解》的成书动机与过程187
  第三节 《周易禅解》援佛解《易》观192
  一、一念心为《周易禅解》的中心观193
  二、《周易禅解》主要援用之佛教义理201
  三、《周易禅解》所呈现的几个主要《易》学观206
  第四节 《周易禅解》以佛解《易》方法论215
  一、阴表“定、止、修”,阳为“慧、观、性”215
  二、方法论的实践说明218
  三、《周易禅解》余论238
  第五节 小结241
  第六章 《周易禅解》写作形式、语言模式分析243
  第一节 《周易禅解》的写作形式243
  一、《周易禅解》的基本形式243
  二、《周易禅解》诠解《易经》的三种模式248
  第二节《周易禅解》注《易》的语言模式257
  一、卦辞以“约世道”、“约佛法(化)”、“约观心”注之
  者257
  二、卦辞以“观心”释之,再于全卦最后统论六爻284
  三、全卦在以世法疏释后,再几全以“佛法释”释之286
  四、全卦仅卦辞以“佛法释”释之,其余无“佛法释”
  者296
  五、全卦似无佛教相关字眼,然实仍引佛学概念释之
  者 302
  六、以佛法释而无可归类者313
  七、全卦皆未以佛教教义释之者321
  第三节 小结325
  第七章 结论329
  一、僧人会通《易》佛自魏晋开始便不曾中断331
  二、佛门《易》自有其内在发展理路,未必远承心学
  《易》332
  三、蕅益智旭继承前人之说并全面性大量引用《易》
  语333
  四、《周易禅解》虽有天台特色,却不应忽视其兼融世出世间之学336
  五、《周易禅解》建立起佛门《易》的方法论及语言模式,
  达到僧人会通《易》佛的巅峰337
  参考书目340
  --------------------------------------------------------------------------------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本参考书目,前四项为书目,第五项则为学位及期刊论文。其中第一、二、三项乃以类分,第四之“今人专著”,由于内容较为繁杂,故依时代先后顺序而分为(一)、佛学相关著作,(二)、非佛学相关著作两类。
  一、蕅益智旭之著作
  《灵峰宗论》,台中:青莲出版社,1997年
  《周易禅解》,台北:自由出版社,1996年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四册 NO.1850》,台北:白马精社印经会,1992年
  《楞严经玄义》,《卍续藏经20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楞严经文句》,《卍续藏经20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楞伽经玄义》,《卍续藏经26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楞伽经义疏》,《卍续藏经26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占察善恶业报经义疏》,《卍续藏经35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占察善恶业报经义疏》,《卍续藏经35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盂兰盆经新疏》,《卍续藏经35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金刚经破空论》,《卍续藏经39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金刚经观心释》,《卍续藏经39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般若心经释要》,《卍续藏经41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法华经玄义节要》,《卍续藏经44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法华经纶贯》,《卍续藏经50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法华经会义》,《卍续藏经50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遗教经解》,《卍续藏经59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四十二章经解》,《卍续藏经59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八大人觉经略解》,《卍续藏经59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梵网经玄义》,《卍续藏经60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梵网经合注》,《卍续藏经60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菩萨戒本笺要》,《卍续藏经61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菩萨戒羯磨文释》,《卍续藏经61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毗尼珍敬录》,《卍续藏经61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卍续藏经63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四分律藏大小持戒犍度略释》,《卍续藏经71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佛说斋经科注》,《卍续藏经71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起信论裂网疏》,《卍续藏经72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百法明门论直解》,《卍续藏经76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卍续藏经82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成唯识三十论直解》,《卍续藏经83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观所缘缘论直解》,《卍续藏经83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观所缘缘论释直解》,《卍续藏经83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因明入正理论直解》,《卍续藏经87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真唯识量略解》,《卍续藏经87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卍续藏经91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八识规矩直解》,《卍续藏经98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教观纲宗》,《卍续藏经101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教观纲宗释义》,《卍续藏经101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沙弥十戒威仪录要》,《卍续藏经106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在家律要广集》,《卍续藏经106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律要后集》,《卍续藏经106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梵网经忏悔行法》,《卍续藏经107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卍续藏经129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卍续藏经129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二、儒家经典史传
  《周易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十三经注疏本,1989年1月11版
  《论语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十三经注疏本,1989年1月11版
  《孝经注疏》,台北:艺文印书馆十三经注疏本,1989年1月11版
  (南朝宋)刘义庆着,徐震堮校笺:《世说新语校笺》,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9月再版
  (宋)程颐、朱熹:《易程传、易本义》,台北:世界书局,2001年6月初版
  (清)《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台北:艺文印书馆,1997年9月初版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7月第1版
  《四库未收书总目提要》,台北:商务印书馆,1939年12月简编印行
  (汉)司马迁撰、(日)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学人版),台北:洪氏出版社,1986年出版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台北:鼎文书局,1995年1月8版
  (南北朝)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台北:鼎文书局,1994年3月7版
  (晋)陈寿:《三国志》,台北:鼎文书局,1993年2月7版
  (梁)沈约:《宋书》,台北:鼎文书局,1984年元月4版
  (梁)萧子显:《南齐书》,台北:鼎文书局,1993年5月7版
  (唐)李延寿:《南史》,台北:鼎文书局,1994年9月8版
  (唐)房玄龄:《晋书》,台北:鼎文书局,1992年11月7版
  (唐)姚思廉:《梁书》,台北:鼎文书局,1993年1月7版
  (唐)魏征:《隋书》,台北:鼎文书局,1993年10月7版
  (后晋)刘昫:《旧唐书》,台北:鼎文书局,1994年10月8版
  (宋)欧阳修:《新唐书》,台北:鼎文书局,1994年10月8版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台北:鼎文书局,1992年4月7版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台北:鼎文书局,1994年6月6版
  (元)托托:《宋史》,台北:鼎文书局,1994年6月8版
  (明)宋濂:《元史》,台北:鼎文书局,1992年7月5版
  (清)张廷玉:《明史》,台北:鼎文书局,1975年台1版
  赵尔巽、柯绍忞:《清史稿》,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年
  (宋)郑樵:《通志二十略》,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第1版
  (清)朱彝尊着,林庆彰师等编审:《点校补正经义考》,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7年6月初版
  陈友谅、李心庄:《重编宋元学案》,台北:正中书局,1987年5站台第6次印行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台北:中华书局,1984年台4版
  楼宇烈:《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释》,台北:华正书局,1983年9月初版
  (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2月新1版
  三、佛门经典史传
  龙树作,(姚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册 NO.1564》,台北:白马精社印经会,1992年
  (东晋)法显译:《大般涅槃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册 NO.7》,台北:白马精社印经会,1992年
  (隋)智顗:《妙法莲华经玄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三册 NO.1716》,台北:白马精社印经会,1992年
  (隋)智顗:《维摩经玄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NO.1777》,台北:白马精社印经会,1992年
  (隋)智顗:《摩诃止观》,《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六册 NO.1911》,台北:白马精社印经会,1992年
  (隋)智顗述、法慎记:《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六册 NO.1916册》,台北:白马精社印经会,1992年
  (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0月第3次印刷
  (梁)释宝唱、(明)释明河:《名僧传钞、补续高僧传》,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4月1版
  (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册 NO.2060》,台北:白马精社印经会,1992年
  (宋)释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0月第4次印刷
  (宋)释志盘:《佛祖统纪》,《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册 NO. 2035册》,台北:白马精社印经会,1992年
  (宋)普济:《五灯会元》,台北:文津书局,1995年4月初版
  (宋)慧洪:《禅林僧宝传》,《卍续藏经137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宋)祖琇:《僧宝正续传》,《卍续藏经137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卍续藏经132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元)宝州觉岸:《释氏稽古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册 NO. 2037》,台北:白马精社印经会,1992年
  (明)释如惺:《大明高僧传》,《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册 NO.2062册》,台北:白马精社印经会,1992年
  (明)幻轮:《释氏稽古略续集》,《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册 NO.2038》,台北:白马精社印经会,1992年
  (清)自融撰,性磊补辑:《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卍续藏经137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喻昧庵:《新续高僧传四集》,台北:广文书局,1977年12月初版
  (明)云栖株宏:《莲池大师全集》,台北:中华佛教文化馆,1972年
  (明)钱谦益纂阅:《紫柏尊者别集》,《卍续藏经127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明)德清阅:《紫柏尊者全集》,《卍续藏经126、127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明)福善日录、通炯编辑:《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卍续藏经127册》,台北:中国佛教会影印卍续藏经委员会,1967年
  四、今人专著
  (一)、佛学相关著作
  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5年5站台5版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台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4月初版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台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4月初版
  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台北:里仁书局,1998年1月15日初版
  印顺导师:《中国禅宗史》,新竹:正闻出版社,1998年1月
  印顺导师:《人间佛教论集》,新竹:正闻出版社,2001年5月1日初版2刷
  印顺导师:《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15刷
  (日)忽滑谷快天着、朱谦之译:《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陈垣:《释氏疑年录》,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版第3次印刷
  牟宗三:《佛性与般若》,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2月修订5版
  傅伟勋:《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0月初版
  傅伟勋:《佛教思想的现代探索》,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3月初版
  张曼涛:《佛教与中国思想及社会》,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2月初版
  张曼涛:《中国佛教史论集(六)--明清佛教史篇》,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11月初版
  释本光:《周易禅观顿悟指要》,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5月第1版
  释圣严:《明末佛教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2年2月2版
  释圣严(关世谦译):《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11月初版
  任继愈、杜继文:《佛教史》,台北:晓园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1月初版
  关世谦译:《佛学研究指南》,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月再版
  关世谦译:《中国禅宗史》,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4月再版
  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4月初版2刷
  杨惠南:《佛教思想新论》,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2月4版
  杨惠南:《佛教思想发展史论》,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8月再版
  杨惠南:《禅史与禅思》,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月初版
  杨惠南:《龙树与中观哲学》,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0月再版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
  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牟锺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王仲尧:《隋唐佛教判教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9月第1版
  陈德述注释、施维点校:《周易四书禅解》,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年12月1版
  夏金华:《佛学与易学》,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4月1版
  王仲尧:《易学与佛教》,北京:中国书店,2001年7月第1版
  潘雨廷:《易与佛教、易与老庄》,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蒋义斌:《宋儒与佛教》,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初版
  蒋义斌:《宋代儒释调和论及排佛论之演进》,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10月初版第二次印刷
  龚鹏程师:《佛教与佛学》,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台1版
  夏清瑕:《憨山大师佛学思想研究》,《法藏文库中国佛教学术论典29》,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初版
  周学农:《出世、入世与契理契机》,《法藏文库中国佛教学术论典8》,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初版
  彭自强:《佛教与儒道的冲突与融合》,《法藏文库中国佛教学术论典8》,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初版
  崔森:《憨山思想研究》,《法藏文库中国佛教学术论典29》,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初版
  恒毓:《佛道儒心性论比较研究》,《法藏文库中国佛教学术论典36》,高雄: 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初版
  韩焕忠:《佛性论与儒家人性论重建》,《法藏文库中国佛教学术论典36》,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初版
  陈永革:《晚明佛学的复兴与困境》,《法藏文库中国佛教学术论典39》,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初版
  林朝成、郭朝顺:《佛学概论》,台北:三民书局,2000年2月初版
  (二)、非佛学相关著作
  朱彝尊:《经义考》,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9年8月初版
  皮锡瑞:《经学历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台4版
  皮锡瑞:《经学通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台5版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11站台1版第七次印刷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函义》,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台北:正中书局,1989年5站台初版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2月第3次印刷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台北:正中书局,1989年5站台初版
  高怀民:《先秦易学史》,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86年再版
  高怀民:《两汉易学史》,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83年3版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研究论文集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次印刷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研究论文集2》,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次印刷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研究论文集3》,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次印刷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研究论文集4》,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次印刷
  钱穆:《国史大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12月修订15版
  徐复观:《中国经学史的基础》,台北:学生书局,1922年初版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一》,台北:三民书局,1988年增订4版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二》,台北:三民书局,1987年增订3版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三上》,台北:三民书局,1987年3版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三下》,台北:三民书局,1987年增订4版
  朱伯昆:《易学晢学史》,台北:蓝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初版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
  姜亮夫:《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11站台1版第4次印刷
  李威熊:《中国经学发展史论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2月初版
  余英时:《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1月第12次印行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4月第4次印行
  董金裕主编:《十三经论著目录》,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6月初版一刷
  陈来:《宋明理学》,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4年9月初版1刷
  廖名春:《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8月第1版
  张其成:《易道:中华文化主干》,北京:中国书店,1999年1月第1版
  郑志明:《明代三一教主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8月初版
  龚鹏程师:《晚明思潮》,台北:里仁书局,1994年11月30日初版
  刘瀚平:《宋象数易学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4年2月初版
  赵中伟:《易经图书大观》,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3月初版
  (美)柯文着,(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台北:稻香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
  黄进兴:《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论》,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1月初版4刷
  蒋秋华主编:《干嘉学者的治经方法》,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筹备处,2000年
  五、学位及期刊论文
  (一)、学位论文
  邓继盈:《澫益智旭净土思想之研究》,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
  张瑞佳:《明末澫益大师之生平及其佛学思想研究》,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硕士论文,1990年
  江灿腾:《晚明佛教丛林改革与佛学诤辩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改革生涯为中心》,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0年
  连瑞枝:《钱谦益与明末清初的佛教》,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3年
  陈进益:《清焦循易图略、易通释之研究》,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年
  罗永吉:《四书蕅益解研究》,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年
  简瑞铨:《四书蕅益解研究》,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年释见晔:《明末佛教发展之研究》,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7年
  张玲芳:《释德清以佛解老庄思想之研究》,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9年
  黄馨仪:《释智旭援佛解易思想研究》,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年
  (二)、期刊论文
  古正美:〈大乘佛教孝观的发展背景〉,傅伟勋主编:《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0月初版
  冉云华:〈中国佛教对孝道的受容及后果〉,傅伟勋主编《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0月初版
  康乐:〈孝道与北魏政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3年3月,第64卷第1期》
  林丽真:〈论魏晋的孝道观念及其与政治、哲学、宗教的关系〉,《文史哲学报1993年6月,第40期》
  夏金华:〈蕅益大师与周易禅解〉,《圆光佛学学报1993年12月,创刊号》
  王志楣:〈试论中国文化对佛教孝道观的融摄—对古正美:大乘佛教孝观的发展背景一文的商榷〉,《中华学苑1994年4月,第44期》
  陈英善:〈蕅益智旭思想的特质及其定位问题〉,《中国文哲研究期刊1996年3月,第8期》
  苏树华:〈儒佛文化的比较研究〉,《宗教哲学1998年7月,第4卷第3期》
  洪顺隆:〈梁武帝作品中的“儒佛会通”论〉,《国立编译馆馆刊1999年6月,第28卷第1期》
  郑吉雄:〈从经典诠释传统论二十世纪易诠释的分期与类型〉,《人文学报1999年12月-2000年6月,第20、21期合刊》
  何泽恒:〈孔子与易传相关问题复议〉,《台大中文学报2000年5月,12期》
  戴琏璋:〈王阳明与周易〉,《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000年9月,第17期》
  冯锦荣:〈“格义”与六朝周易义疏学-以日本奈良兴福寺藏讲周易疏论家义记残
  卷为中心〉,《新亚学报2001年11月,第21卷》
  林文彬:〈试论智旭周易禅解天台学之特色〉,《兴大人文学报2002年6月,第32期》
  刘泽亮:〈周易禅解哲学智慧观〉,《哲学与文化2003年6月,第30卷第6期》
  杜保瑞:〈蕅益智旭沟通儒佛的方法论探究〉,《哲学与文化2003年6月,第30卷第6期》
  苏树华:〈从儒与禅的比较上来看儒家的道统传承〉,《哲学与文化2003年6月,第30卷第6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