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院与高地农牧村落共生关系研究: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来远寺为例
佛教寺院与高地农牧村落共生关系研究: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来远寺为例
[ 作者:朱文惠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国立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2000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1年
【文章标题】佛教寺院与高地农牧村落共生关系研究: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来远寺为例
【英文标题】The Networks Of Recipro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ay Community And Tibetan Monastic Institution In Southwest China''s Valley
【文章作者】朱文惠
【指导教师】陈祥水
【文章页数】120页
--------------------------------------------------------------------------------
【中文关键词】藏传佛教|云南|人类学|互惠|中国
【英文关键词】Anthropology ; China ; Yunnan ; Tibetan Buddhism ;
Reciprocity
【中文摘要】本研究系据笔者于中国西南地区滇藏交界之金沙江河谷藏族村落,所进行六个月的民族志田野调查撰述而成。该地区属汉、藏两大文化交融的边缘地带,其高低地形的立体落差达1,200米,江边平坝农村杂居着使用多语言文化的族群。研究架构首重村落的构成原则:家户、亲属与婚姻,僧伽无疑地来自各个俗民家庭,男孩从受居士戒到具足戒的比丘,无一不受到原生家庭的护持,乃至喇嘛升座寺院高位,亦从亲友间得到积极的支持。其二,观察村民兴办宗教仪式的动机,每一次斋会活动都应纳入俗民对信仰基础扎根的正面响应。其三,区划喇嘛晋升及相应宴客、亲友动员个案模式,分析僧俗双方的馈赠互惠关系。研究方法兼采史志典籍分析、基本家户与经济资料调查、长期参与观察及正式、非正式的深入访谈。在理论取向上,笔者回顾了Mauss、阎云翔、杨美惠的礼物馈赠,Durkheim、许烺光的宗教和社会关系,Carrithers、Ortner、Mumford的佛教功德、业报概念,Diemberger、Levine的人观及联姻模式,Aziz、Carrasco的经济地位阶层论,Gernet的斋会及寺院地位,Goldstein的僧伽阶层和寺院机构等议题。
本文论述主旨在于藏传佛教寺院与农牧村落的共生互惠关系,笔者试图探讨其根源,亦即僧俗之间与亲友邻里以礼物形式往来的馈赠关系。其次,勾勒出寺院在区域经济层面所扮演的积极角色。此外,也比较了喜马拉雅山区藏裔民族志与本地1949年中共建政前后藏族的诸多信仰异同、文化变迁。笔者关心寺院僧伽阶层内部的晋升所引起的资源流动,尤其是亲友所投注长年的大量后勤支持。其后,检验诸多个案里亲缘、地缘及经济因素,结果呈现共生关系运作的主要关键在于当事人及其家族成员,双方对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和大人物(great people)声望的高度渴望与追寻。寺院系除了政府机构公权力之外,唯一具备提供众人公认跨地域、村落及亲属网络的资源再分配管道。
【英文摘要】This is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the Tibetan living around the valleys of Yang-tzu River on the Yunnan – Xizang border in Southwest China. It uses field and archival data collected among laity and monks during six months of fieldwork. This study is particularly concerned with the interplay between lay community and Tibetan monastic institution. In this essay the author attempt a comprehensive picture of bilaterally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This thesis follows in the scholarly lineages of Exchange as defined by Mauss , and the Tibetan study as articulated by Goldstein.
Accordingly, this thesis in two parts: Part one, base on interviews with the village-residents, exams aspects of the economic production、consumption and mutual-aid association follows by kinship、alliance、coresidence framework. Part two, an ethnographic case study of local monastic community. The aim is to show how the hierarchy of monastic institute runs. Ritual potlatch is needed for those monks intent on getting a higher level, especially the public feast for the position of disciplinary lama (dge bskos). The results of this project are detail analysis the economic behavior. People lavish spending of wealth in religious ritual, both layers and monks are pursuing the achieved status become an honorable great people.
--------------------------------------------------------------------------------
【论文目次】
摘 要 i
致谢词 iii
目 次 v
图表目次 viii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研究动机与目的 1
第二节文献回顾 2
一、礼物馈赠脉络下的互惠关系 2
二、佛教与藏人小区的脉动 4
三、经济与社会地位的取得 7
四、汉、藏地区的寺院经济 8
第三节研究架构与方法 12
一、研究架构 12
二、研究方法 12
三、研究步骤 14
第二章历史、人文生态环境 15
第一节地理环境 15
第二节历史背景 15
第三节人口、民族及语言 16
第三章产业经济 21
第一节藏区农、牧民生活与土地的分配 22
第二节农、牧村落的经济生产活动 23
一、金沙江畔的汉藏混居平坝农村:其宗村 23
二、中甸山坡地牧区的藏民村落:霞珠村 26
第三节藏族小区内互助换工行为 28
第四节藏区寺院所占有的经济、产业地位 30
第五节当代共党及国家控制的巨大影响 32
第四章小区家户组织及婚姻 35
第一节家庭组织及型态 36
第二节分家与继嗣 41
第三节婚姻与生育 43
一、婚配法则 43
二、婚姻类型及其选择 47
(一)多偶婚:一妻多夫婚 47
(二)单偶婚 48
(三)招赘婚 50
(四)联姻对象的条件与选择 51
三、生育控制 52
第五章信仰活动的社会层面 55
第一节小区突发事件处理机制与层级 57
一、个别的宗教行为 59
二、村民集体的宗教行为 64
(一)念莲师咒;敬山神、龙王 64
(二)念十五 65
第二节来远寺及其组织架构 69
一、选择出家做为终身志业 73
二、成长的代价:寺院僧众晋升的阶序层级 74
三、原生家庭及亲友的后勤支持 77
四、活佛做为信仰圈的领袖 84
第六章结论 87
图版 (附说明) 92
附录 94
一、藏、汉暨拼音对照词汇 94
二、在藏传佛教止贡噶举来远寺第六世让迥活佛坐床典礼上的讲话
三、本地当代年度大事纪要 97
四、《八卦简轨》译文 99
五、《死后算命之书》译文 103
参考书目 111
图 表 目 次
图 次 页数
图2-1 塔城乡1998年五个主要民族人口图 17
图2-2 其宗村三个自然村各民族比例图 18
图2-3 中甸县五境乡民族比例图 20
图4-1 2000年其宗村家庭型态比例图 38
图5-1 鬼的变化之动态模式 56
图5-2 廿世纪初来远寺的层级与互动 70
图5-3 当代来远寺的层级与互动 71
图5-4 来远寺级职阶层关系 75
图附4 藏人占卜原理示意图 99
表 次 页数
表3-1 其宗行政村1998年农村各项经济指标 24
表3-2 中甸县五境乡1998年概况 26
表4-1 2000年其宗行政村三个社之家户概况 38
佛教寺院与高地农牧村落共生关系研究:
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来远寺为例
目 次
页数
摘 要 i
致谢词 iii
目 次 v
图表目次 viii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研究动机与目的 1
第二节文献回顾 2
一、礼物馈赠脉络下的互惠关系 2
二、佛教与藏人小区的脉动 4
三、经济与社会地位的取得 7
四、汉、藏地区的寺院经济 8
第三节研究架构与方法 12
一、研究架构 12
二、研究方法 12
三、研究步骤 14
第二章历史、人文生态环境 15
第一节地理环境 15
第二节历史背景 15
第三节人口、民族及语言 16
第三章产业经济 21
第一节藏区农、牧民生活与土地的分配 22
第二节农、牧村落的经济生产活动 23
一、金沙江畔的汉藏混居平坝农村:其宗村 23
二、中甸山坡地牧区的藏民村落:霞珠村 26
第三节藏族小区内互助换工行为 28
第四节藏区寺院所占有的经济、产业地位 30
第五节当代共党及国家控制的巨大影响 32
第四章小区家户组织及婚姻 35
第一节家庭组织及型态 36
第二节分家与继嗣 41
第三节婚姻与生育 43
一、婚配法则 43
二、婚姻类型及其选择 47
(一)多偶婚:一妻多夫婚 47
(二)单偶婚 48
(三)招赘婚 50
(四)联姻对象的条件与选择 51
三、生育控制 52
第五章信仰活动的社会层面 55
第一节小区突发事件处理机制与层级 57
一、个别的宗教行为 59
二、村民集体的宗教行为 64
(一)念莲师咒;敬山神、龙王 64
(二)念十五 65
第二节来远寺及其组织架构 69
一、选择出家做为终身志业 73
二、成长的代价:寺院僧众晋升的阶序层级 74
三、原生家庭及亲友的后勤支持 77
四、活佛做为信仰圈的领袖 84
第六章结论 87
图版 (附说明) 92
附录 94
一、藏、汉暨拼音对照词汇 94
二、在藏传佛教止贡噶举来远寺第六世让迥活佛坐床典礼上的讲话 95
三、本地当代年度大事纪要 97
四、《八卦简轨》译文 99
五、《死后算命之书》译文 103
参考书目 111
图 表 目 次
图 次 页数
图2-1 塔城乡1998年五个主要民族人口图 17
图2-2 其宗村三个自然村各民族比例图 18
图2-3 中甸县五境乡民族比例图 20
图4-1 2000年其宗村家庭型态比例图 38
图5-1 鬼的变化之动态模式 56
图5-2 廿世纪初来远寺的层级与互动 70
图5-3 当代来远寺的层级与互动 71
图5-4 来远寺级职阶层关系 75
图附4 藏人占卜原理示意图 99
表 次 页数
表3-1 其宗行政村1998年农村各项经济指标 24
表3-2 中甸县五境乡1998年概况 26
表4-1 2000年其宗行政村三个社之家户概况 38
--------------------------------------------------------------------------------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份
(一)期刊及专书
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藏语文教研室编
1983 藏文拼音教材(拉萨音)。北京:民族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
1986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0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
1994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才让
1999 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北京:民族出版社。
丹珠昂奔、谢启政、李双剑主编
1993 藏族传统文化辞典。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尤中
1994 云南民族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王恒杰
1995 迪庆藏族社会史。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
1997 西藏社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冉光荣
1996 中国藏传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编
1992 藏汉对照丹珠尔佛学分类词典。北京:民族出版社。
西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编辑组编
1987 藏族社会历史调查(三)。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9 藏族社会历史调查(四)。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多杰才旦
1996 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型态。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李汝春编
1992 唐至清代有关维西史料辑录。维西县保和镇:内部发行。
吴成虎
1996 维西栗僳族自治县汉语方言志。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余庆远(清)
1966[年代不详]维西见闻纪。收于清吴省兰辑刊艺海珠尘丛书。台北:艺文印书馆重印。
宋立道
2000 神圣与世俗:南传佛教国家的宗教与政治。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宋恩常
1986 云南少数民族研究文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1 迪庆藏族封建制度调查。收于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五),页50-89。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迪庆年鉴编纂委员会
1994 迪庆年鉴(1994)。昆明:云南年鉴出版社。
迪庆藏族自治州概况编写小组
1986 迪庆藏族自治州概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编
1993 迪庆旅游指南。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编
1994 迪庆藏族自治州宗教志。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周季文、傅同和
1999藏汉互译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
周锡银、望潮
1999 藏族原始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胡坦等编
1980 拉萨口语读本(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
马曜
1981 云南二十几个少数民族的源与流。云南社会科学,第一期,页15-23。
1983 云南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冯智
1998 慈悲与纪念:雪域丧葬面面观。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陈祥水
1991 纽约皇后区新华侨的社会结构。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张传富编
1994 云南藏族人口。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庄英章
1994 家族与婚姻:台湾北部两个闽客村落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斯心直
1992 西南民族建筑研究。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云南省中甸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7 中甸县志。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学研究所编撰
1995 云南省志(卷六十六):宗教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
1983 云南少数民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云南省编辑组编
1985 云南民族民俗和宗教调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86a 云南地方志佛教数据琐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86b 中央访问团第二分团云南民族情况汇集(上、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6c 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汇编(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7a 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汇编(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7b 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汇编(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云南省德钦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7 德钦县志。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新编云南省情》编委会编
1996 新编云南省情。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郭来喜主编
1992 贫困:人类面临的难题--云南省民族地区贫困类型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杨济襄
1997 秦汉以前「四方」观念的演变及发展研究。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未出版。
杨学政
1994 藏族、纳西族、普米族的藏传佛教。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5 西藏佛教在云南的传播和影响,刊于和建华、张东平编,云南藏学研究论文集,页256-278。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谢剑主编
1980 中译人类学词汇。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瞿霭堂
1996藏族的语言和文字。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龚荫编
1985 明清土司通纂。昆明:云南新华出版社。
(二)中译部份
Aziz, Barbara Nimri
1987[1978]藏边人家:关于三代定日人的真实记录(Tibetan Frontier Families
:Reflections of Three Generations From D’ing-ri ),翟圣德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Carrithers, Michael
1987[1983]佛陀:至善的觉悟者(The Buddha),孟祥森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
Carrasco, Pedro
1985[1959]西藏的土地与政权(Land And Polity In Tibet),陈永国译。拉萨: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内部数据)。
Davis, John
1998[1992]交换(Exchange),敖军译。台北:桂冠出版社。
Durkheim, Emile 涂尔干
1992[1965]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The Elementary Forms of A Religious Life
),芮传明、赵学元译。台北:桂冠图书出版社。
Harris, Marvin
1998[1993]人类学导论(Culture, People, Nature: An Introduction to General Anthropology),萧秀玲等译。台北:五南出版社。
Keesing, Roger M. & Andrew Strathern
2000[1998]文化人类学:当代的观点(Cultural Anthropology: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上下册,吴百禄、李子宁译。台北:桂冠图书出版社。
Levine, Nancy E.
1997[n.d.]藏族一夫多妻制中父子亲属关系的价值及其确认。刊于陈庆英等编,国外藏学译文集(第十三辑),页248-284。玉珠措姆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Gernet, Jacques 谢和耐
1993[1956]中国五至十世纪的寺院经济(Les Aspects Economique Du Boudhisme Dans La Societe Chinoise Du V’ Au X’siecle),耿升译。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Goldstein, Melvyn C.
1991[1971]西藏农村的结构与差税制度(Tax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Tibetan Village),刊于吴从众编,西藏封建农奴制研究论文选,页519-548。陈乃文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1[1973]西藏庄园的周转:活佛转世制度下的土地与政治(The Circulation of Estates in Tibet: Reincarnation ,Land and Politics),刊于吴从众编,西藏封建农奴制研究论文选,页549-564。陈乃文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4[1989]喇嘛王国的覆灭(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1931-1951: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杜永彬译。北京:时事出版社。
Hsu, Francis L.K. 许烺光
1997[1983]驱逐捣蛋者(Exorcising the Trouble Maker: Magic, Science, and Culture),徐隆德等译。台北:南天出版社。
Mauss, Marcel
1989[1954]礼物:旧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功能(The Gift: Forms and Functions of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汪宜珍、何翠萍译。台北:远流出版社。
Rock, Joseph F.
1999[1947]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The Ancient Na-Khi Kingdom of Southwest China),刘宗岳等译。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Tucci, Giuseppe
1997 [1959] 西藏的宗教(The Religion of Tibet),刘莹、杨帆译。台北:桂冠图书出版社。
Yan , Yun – xiang 阎云翔
2000[1996]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The Flow of Gifts: Reciprocity and Social Networks in a Chinese Village ),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栗本慎一郎
1997[1979] 经济人类学。王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渡边欣雄
1998[1990]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周星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二、西文部份
Bender, Donald
1967 A Refinement of the Concept of Household: Families, Coresidence and Domestic Functions.American Anthropology 69: 493-504.
Chan, Anita & Richard Madsen , Jonathan Unger
1984 Chen Village: the Recent History of a Peasant Community in Mao’s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eal, David
1988 The Gift Economy. New York: Routledge.
Child, Alice B. & Irvin Long Child
1993 Religion and Magic in the Life of Traditional Peoples. Eaglewoo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Press.
Desjarlais, Robert R.
1992 Body and Emotion: the Aesthetics of Illness and Healing in the Nepal Himalayas.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Diemberger, Hildegard
1993 Blood, Sperm, Soul and the Mountain. Gender Relations, Kinship and Cosmovision Among the Khumbo(N.E. Nepal).In Gendered Anthropology. Ed.Teresa Del Valle, London : Routledge.
Gellner,David N.
1992 Monk, Householder and Tantric Priest: Newer Buddhism and Its Hierarchy of Ritua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ldstein, Melvyn C.
1978 Adjudication and Partition in the Tibetan Stem Family. In Chinese Family and Social Change.Ed. David C. Buxbaum,. Pp.205-216.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0 Dragon and the Snow Lion :the Tibet Question. In China Briefing. Ed. Anthony J. Kane. Pp.129-168. Boulder,Colorado : Westview Press.
Grunfeld, Tom A.
1987 The Making of Modern Tibet. New York: M.E. Sharpe Inc.
Herskovits, M. J.
1948 Man and His Work. New York: Knopk.
Keyes, Charels F. & E. Valentine Daniel
1983 Karma: an Anthropological Inquiry. Berkley, California : University of the California Press.
Levine, Nancy E.
1988 The Dynamics of Polyandry: Kinship, Domesticity, and Population on the Tibetan Bord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umford, Stan Royal
1989 Himalayan Dialogue :Tibetan Lamas and Gurung Shamans in Nepal. Madison, Wisconsi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Murdock, G.P.
1965[1949]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Ortner, Sherry B.
1978 Sherpas: Through Their Ritual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High Relig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Theory in Anthropology Since the Sixties. In Culture/Power/ History : A History In Contemporary Social Theory. Ed. Nicholas D. Dirks & Sherry B. Ortner,. Pp. 372-411.New Jersey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asternak, Burton
1976 Introduction of Kinship and Social Organization.Englewood Cliffs : Prentice-Hall.
Paul, Robert A.
1982 The Tibetan Symbolic World: Psychoanalytic Explorations.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Parry, Jonathan
1989 On the Moral Perils of Exchange. In Money and the Morality of Exchange. Ed.J.Parry & M. Bloch.Pp.64-95.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ignede, Bernard
1996 The Gurungs: A Himalayan Population of Nepal. Kathmandu: Ratna Pustak Bhandar.
Sanjek, Roger
1982 The Organization of Households in Adabraka Ghana: Toward a Wider Comparative Perspective.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24:57-103.
Spiro, Melford E.
1970 Buddhism and Society. New York: Happer & Row.
Taussig, M.
1980 The Devil and Commodity Fetishism in South America.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Upton, Janet L.
1996 Home on the Grasslands? Tradition, Modernity ,and the Negotiation of Identity by Tibetan Intellectuals in PRC. In Negotiating Ethnicities in China and Taiwan. Ed.Melissa J. Brown. Pp.98-124. Berk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Yanagisako, Sylvia
1979 Family and Household: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Groups.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8: 161-205.
Yang, Mayfair Mei-hui 杨美惠
1989 The Gift Economy and State Power In China. In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 History. Vol.31, No.1. Pp25-54.
1994 Gifts, Favors, and Banquets: the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China.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