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藏传佛教的现代化适应性问题
试谈藏传佛教的现代化适应性问题
作者:江夏·德吉卓嘎
任何一种文化都随社会的变革而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世界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必须不断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世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宗教也不例外。民族性和时代性,是一切文化必然具备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个时代,不同的民族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有很多差别。这种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特别之处,就表现了文化的民族性,这是一切民族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而同一个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就有不同的文化,如奴隶制文化、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等。文化除了民族之间的区别之外,还有古今的区别即时代的区别,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这种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整体发育水平的差异,是衡量一切民族文化先进还是落后、发达还是不发达的客观标准。因此,西藏要想使自己的传统文化不断获得生机和活力,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积极主动地对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做出改革与调整,以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创新的要求。而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创新,必须建立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必须根植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从而保持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特色,即民族文化的独立性。
一、藏传佛教现代化变革的必然性
藏传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其存在方式必然是封闭性文化生态,它以先存的观念统辖客观实在并以此为标准,竭力保持各个原有文化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拒绝外来文化因素,排斥异质。这种封闭性的文化生态,必然缺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终将在世界范围的竞争中失败,因不适应飞速发展的世界而日趋衰竭。而世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以开放性文化生态为其存在方式的,它顺应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要求,不断吸收富有活力的外来文化因素,及时排除自身陈腐、不适应现代化的原有文化因素,在不断的新旧交替中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藏传佛教文化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把原有的封闭性生存状态转变为开放性生存状态,在开放中求生存,在改革创新中求发展。否则,只能走向消亡或被迫转变。
二、藏传佛教现代化变革的可能选择
反思西藏的传统文化,今后西藏文化的发展道路可能有三条:一是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这是危险的,没有前途的,实际上也是做不到的。二是全面接受外来文化,完全否定抛弃民族传统,这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丧失文化的民族性,也不会真正学习外来文化。否认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把过去的一切都看成一团糟,那就失了前进的基础,发展也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三是认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创造精神,主动吸收所有民族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进而发展自己的新文化。这是唯一正确的有前途的发展道路。只有认识自己民族的缺点,才能克服那些阻碍进步的传统习惯势力,才能舍旧取新,大步前进;只有了解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才能保持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应该说,在以藏传佛教为主体的西藏传统文化中,有大量的消极成分,历史留给我们的包袱实在太多太重。但在对待藏传佛教等传统文化的态度上,首先要反对文化保守主义、复古主义和迷信的成分,大胆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西藏传统文化中最大的糟粕是两个字—迷信。迷信是解放思想的障碍,迷信是转变观念的阻力,迷信是西藏经济建设的消极因素,迷信是西藏社会进步的精神枷锁。迷信影响了科学的普及,阻碍了实用技术的推广,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是西藏地方与祖国,与世界同步迈向现代化的落后之源。迷信不破,科学不兴,西藏的进步,民族的振兴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要努力保持藏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就要创造社会主义的新文化。西藏要发展,要进步,必须破除迷信,崇尚科学,依靠自身,创造幸福。
三、藏传佛教变革的历史轨迹
现在,西藏已经超越人类社会制度的发展阶段而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时代变了,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的藏传佛教也要随之变化。纵观藏传佛教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改革的历史。在吐蕃时期的佛教传入和以佛教原理为核心,大量吸收本教文化中可以利用的因素,使佛教更适合西藏社会和民族文化的特点,完成了佛教的重大变革,为佛教在西藏的大规模发展辅平了道路。从元朝后半期,由于宗教戒律的逐渐松弛,僧人不受戒律,沉溺于追求享乐和世俗权力的风气愈演愈烈,宗教集团更加腐化堕落,其直接后果是宗教在民众中的威信下降,僧倡与民众之间的矛盾加剧。这不仅使佛教日渐丧失其社会和民众基础,也导致了佛教在西藏社会中的影响,从而使藏传佛教自身的发展陷入困境,进入被称为“法难”的时期。在这危急关头,宗喀巴顺应时代要求,对藏传佛教进行全面总结和革新,力挽狂澜,救佛教于颓势,创出了一个新的教派——格鲁派,从而给当时已十分涣散并处于危机之中的藏传佛教带来了转机和新的气息。这是佛教在西藏的第二次大变革。今天,西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又一次给藏传佛教带来了重大的改革契机。
四、世俗化,理性化应是藏传佛教现代化变革的正确选择
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与普及,人们宁愿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和工作上,而不是祈祷。人们探索、研究和解释自然、社会和精神现象时更多地把目光放在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人们解释社会现象时,也往往求之于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和历史学,宗教思想的古老遗产必须用新的研究和说明。宗教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局限于科学无法完全把握的人生问题、伦理问题和心灵问题方面,宗教在这方面的解释功能、心理消解功能、信仰治疗功能还有相当大的文化价值优势。与此相对应,世界各个宗教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宗教神圣化作用减退;在许多方面,科学逐渐代替宗教;宗教对人的约束力减弱;宗教戒律的社会伦理的束缚力逐步失去了人们生活行为的基本指导和评价标准的地位和作用,而由理性和法律取而代之。这是世界宗教的共同背景和现实发展趋势,藏传佛教也不例外。
在上述的大趋势中,藏传佛教必须做出反应,不能再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听之任之了。藏传佛教要想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最关键的是要放下架子,迈出门槛,大胆探索现代化改革之路。而现代化改革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是:藏传佛教走向世俗化、理性化,不断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和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所谓世俗化,就是要求藏传佛教由封闭和神圣过渡到开放和世俗,由出世走向入世,走多元化、个性化、理性化的发展道路,使宗教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宗教更加关注现世生活,肯定现世人生的意义,要求享受人生的欢乐,主张运用人的知识来造福人类。当西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宗教的统治地位不复存在,信教只是个人的私事,宗教的地位由主变为客,走向世俗化应是其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另外,藏传佛教的信徒生活在现代文明的大气候下,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和规模上接受着现代文明的熏陶和影响,藏传佛教要想维持信徒信仰,必然走向世俗化。宗教世俗化的注重现世生活也与佛陀重视人间苦难的根本精神并不冲突。藏传佛教世俗化也是社会理性化的过程。现代世界发展的全球化与多元性、个性化,没有一种文化可以超越一切成为其他文化的主宰。世俗化改革有利于藏传佛教与现代文明接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跟上时代前进步伐,顺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如宗教学家所说:“宗教及其神学作为人的信仰和人的思索与追求,离不开人所生存的现实社会和外在世界。因此,宗教与社会的适应,与时代的协调就显得特别重要。神学并非空洞的玄思,而是有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和时代特色。宗教虽然有超然的追求,其价值、境界和精神却必然体现在现实存在之中。从这一意义说,宗教的正常存在与发展应该是关心现实而不应遁世消隐,应是开放的而不是自我封闭,应是对话的而不是自我独白,应是宽容的而不是唯我独尊,应是充满爱心的而不是抱有怨恨。宗教在注重现实社会和人生中不断完善与提高,使宗教既能达到升华和超越之境,又能为社会进步,世界发展做出贡献。”这是世界宗教改革的方向,也是藏传佛教的改革之路。
国务院新闻办《西藏文化的发展》白皮书中指出:“西藏文化的发展态势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打破了封闭、停滞和萎缩状态,形成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开放和发展态势。在传统文化得到弘扬的同时,现代科技教育和新闻传播文化从无到有,获得了空前发展。”这就对藏传佛教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藏传佛教向理性化方向发展,就是要求宗教关注科学,强调理性和信仰,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来充实和变革宗教理论,以新事物丰富和完善旧事物。这就要求佛教僧人更多地研究科学,掌握当今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信息,更科学更理性地帮助信徒发展自我,实现自身价值。藏传佛教理性化要求宗教自身现代化,使其适应现代社会信徒的需求,大胆突破中世纪的教条主义,引导信徒肯定今世、尊重人格、尊重人生、尊重良心;尊重妇女的尊严、婚姻的神圣、工作的高尚、个性自由的价值;引导信徒积极努力,追求幸福,创造财富与智慧;引导信徒提高信仰层次,摒除封建迷信。
五、藏传佛教的发展必须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在世俗化、理性化的改革中,藏传佛教还要顺应社会主义社会的时代发展形势做出调整,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这个根本宗旨的前提下,以爱国主义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发展的需求,实现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协调发展。概括地说,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的适应:
(一)政治上的适应。藏传佛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存和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不断的改革,逐步适应社会主义的总体要求。这样,社会主义社会才会对它具有可容性。这是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无论社会现实还是宗教自身,都需要这种适应。
(二)经济上的适应。一方面寺院组织要教育信教群众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破除迷信和陈旧观念,响应政府号召,学习科学技术,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另一方面,寺院也应利用自身优势,创办寺院经济,主动服务社会。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才能从根本消除小农社会和封建奴隶制社会遗留的思想观念,才能建立新的文化价值体系。
(三)思想上的适应。宗教组织要致力于民众思想的改变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对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传统观念要逐步改变:自我满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改变民族自信心的缺乏和等、靠、要思想;改变轻商贱利思想;改变封闭保守,地区封锁,对外戒备与排斥的思想;改变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囿于传统的思想;改变崇尚宗教迷信,轻视科学技术的思想等等。
(四)道德规范上的适应。藏传佛教戒律要求的道德规范要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加以改变,尤其要弘扬藏传佛教中“护国利民”的进步思想和全社会共同遵崇的与人为善,遵守诺言,诚实守信,遵老敬贤的道德规范。以培育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人们道德规范的目标。
(五)心理上的适应。直到今天,人们抵抗自然和社会压力的能力仍然十分有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远未达到和谐状况,挫折与失败、压抑与无奈对个人来说普遍存在。寺院组织要在这方面给人安慰和力量,使人们增强自信心和安全感,解除孤独感,建立归属感,减轻心理压力,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与安适。
(六)文化上的适应。寺院僧倡利用寺院丰富的典籍、文物,藏语文人才众多的优势,致力于藏族传统文化、历史的研究与整理,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做出应有的贡献。另外,要加强现代治学思想指导下的学术研究,引导和支持佛教的文化、心理和哲学趋向,摒弃混杂在宗教信仰中的迷信色彩,消除宗教迷信对群众的训导。
综上所述,藏传佛教与现代化的适应性是历史的必然。要使西藏传统文化不断发展,为使西藏的明天更加进步、更加富裕、更加文明、更加开放、更加美好。要克服、摒弃藏传佛教中的不利因素和糟粕,科学的继承和弘扬西藏传统文化,以健康的、文明的传统文化服务于社会,教育于人民,以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作者简介:江夏·德吉卓嘎,女,藏族,1964年出生,西藏教育厅电教馆教研培训科副科长,翻译,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历史及宗教。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