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财应有道
用财应有道
王仲尧
人们常说,“君子取财,取之有道。”同样,“君子用财”也应该“用之有道”。一个人要在现实中生活,要供养父母、培育子女、负担家庭生活,乃至于要为社会谋福利,都要取财、用财,都应该自然、有道、合理、合法。
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追求财富的增长,不是为了满足一己的贪欲,而是为了要得到一种行善的工具。”有钱并不是坏事,适当地追求财富也是应该的,因为钱财可以用来布施、用来造福人间,对世人是有好处的。所以说,对钱财“用之有道”,是指合理地使用钱财,把钱财当作一种行善的工具,让钱财发挥出它真正的效用。
(一) 财富善珍重 有钱要会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看重的是得到财富、积蓄财富,但是,也应该了解,对于财富的合理使用,有时更是一件重要的事。比方对于佛教徒来说,寺院的财富,任何僧人都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都不能将之占为己有。僧团的财富首先应用于僧人的基本生活,如衣、食、住及医疗等基本保障;其次是用于寺院的维修及设施的健全。寺院对于财物的处理也要考虑到各种相关因素,如供养的是财物,首先要考虑施主的意愿,施主希望将其用于寺院建设,那么就应用于寺院建设;施主希望将其用来斋僧,那么就应用来斋僧。不可随意违背施主的意愿,如确实需要做出一些调整,也应事先征得施主的同意。
同样,寺院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建成,都属于十方所有。个人以任何名义占为己有,都属于盗用常住物,罪过是很严重的。佛陀在世时度化了很多长者,他们信仰佛教后,将大量土地和精舍布施给僧团,所以,僧团可以很富有,但它属于十方,而不属于某一个人。
人们对财富合理使用的问题决不可掉以轻心。佛经中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古代印度有一个善生长者,有一天他得到了世间上最稀有宝贵的旃檀香木镶紫磨金盒子,长者宣布:“我要把这最宝贵的东西,赠送给世间最贫穷的人。”
这话一传开,马上就有很多贫穷的人跑来,向他要这个盒子。但每一个人来要,善生长者都说:“你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我不能给你!”
大家就奇怪了,纷纷说:“看样子你原来就没有诚心,不是真心要把这个宝贵的盒子送给穷人的吧?”
善生长者说:“不!我说过要送给世上最贫穷的人,就一定要送!”大家问:“那么,你认为谁是最贫穷的人呢?”善生长者说:“不是别人,是我们的国王波斯匿王,他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波斯匿王那里,波斯匿王听了非常不高兴:“我乃一国之君,富有天下,他怎么可以说我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呢!”他对周围的人说:“你们马上去把善生长者给我找来!”
善生长者到后,波斯匿王把他带到自己收藏珍宝的库房里,波斯匿王问善生长者:“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善生长者说:“知道,这是专门收藏珍宝的库房。”
波斯匿王把他带到另一个地方:“那么,这是什么地方呢?”善生长者答:“这是收藏黄金的金库。”
波斯匿王又把他带到另一个地方:“那么,这是什么地方呢?”善生长者答:“这是收藏银子的银库。”
波斯匿王大声责问道:“你既然知道我有珍宝库、金库、银库,有这么多的财宝,怎么还可以在外面散布谣言,说我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呢?”
看来,波斯匿王最终还是没有理解善生长者的意思。实际上,善生长者是认为波斯匿王虽然有钱,但他却并不懂得怎样去用这些钱。因为他不会照顾社会大众,不知道用他拥有的钱财来为大众谋福利,钱不被使用,就等于没钱。波斯匿王不就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吗?
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对财富的态度及其经营管理。一些美国人做生意时为顾客着想的态度,令初到美国的中国人感到惊讶。有一位中国学者在美国蒙大拿州波兹曼小城的一家文具店看中了一架打印机,正准备买下来时,售货的伙计说:“我建议你不要买,因为这是中国生产的,你回国后买肯定比在这里买便宜。”说着伙计还特地把那架打印机翻了个身,让他看产地标签。他感到很惊讶,售货的伙计居然那么为他着想。
在美国,贪财的黑心老板当然也有,不过美国有强大的舆论力量和完备的法律体系,强大的社会压力能让人放弃做坏事的念头。但更重要的是,经商,并不一定出于强烈的功利目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工作选择。
曾有媒体对美国的富翁进行问卷调查,大多数百万富翁选择以下五大要素,认为是成功的主要原因:
(1) 正直——对所有人都要诚实,决不以牺牲诚实正直为代价去致富,很多人白手起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诚实。
(2) 自制——学会控制自我的思想和行为,强调财务独立,没有负债,追求生活安宁适宜,反对浮夸虚饰。
(3) 社交——与人为善,平等相处,在奋斗和竞争的过程中,也要为对方着想,始终尊重别人。
(4) 家人——不做工作狂,工作时就努力工作,赚取最大的利润,休息时家人、朋友相处,赚取财富应与享受生活平衡。
(5) 工作——可以花大量时间计划投资,经常与税务顾问讨论理财问题,但是尽量不要为发财致富在早晨三四点钟就起床工作。
美国人的财富观,是把赚钱作为人格完善的一种手段。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财富观,在处理金钱的问题上就不会盲目;而人一旦陷入金钱万能论的陷阱,就会像鸟翼被缚,永远无法飞上高空,人生幸福也将远离。
(二)量入以为出 不做吝啬鬼
人们对财富的使用中,还有一个重要道理,一方面要量入为出,勤俭节约,另一方面也不能太小气,有的人一有了钱,就变成一个吝啬鬼,也是不对的。
对于财富要量入为出,对于每年的收入,要合理分配、合理使用、合理安排。我们概括那些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较顺利者,不外乎这样一些基本原则:
1. 要安排好日常生活;维持适当的生活水准,不可太拮据,也不可太奢侈。
2. 要有所积蓄;养成不浪费的习惯,防止风险和危机发生,也可避免临时求人的困窘。
3. 要善于经营;现代社会中,可以辟立田园房产,增设工厂企业,用于资本投资;也可充实学力、增长学识、提高技能,使财富不断积累增长。
4. 要积累功德;为自己积福,也为社会大众谋利;大的方面应顾到社会利益,小的方面应为自己的后生福乐打算。
这样四方面考虑周详的支出预算,便是健全、合理的财富使用法。
人间财富,包括一切动产不动产、国有财产和私有财产,所有日常生活所需的财富,以及昂贵的金银珠宝等财富,都有如何取得以及取得后如何管理的方法。不少人暴富后没有承受这份财富的健康心态,得意忘形,以挥霍来炫耀所谓的成功,穷奢极侈,将人生当作一场及时行乐的游戏,只顾自己,不愿为他人付出分毫。这样的行为同样为人所不齿,因为他们是在无端地浪费社会资源,是在糟蹋财富,而实质上,也无谓地消耗了自己的福报。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虚荣心极强,总是把钱花在做表面文章上,即使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也要添置高档的用品,追逐时尚的潮流。在他们的心目中,名牌就是身份的体现,高档就是价值的尺度。这完全是错误的生活观念,从本源上看也是错误的财富观使然。
人的基本生存,实际上所需无多,而现代人的衣食住行,却往往已经演变为用来攀比的道具。我们需要饮食维持生命,可一个人一天能吃下去多少?我们需要衣服抵御寒冷,可一个人的身上又能穿多少?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在衣食无忧之后还不能感到满足?这就是因为,人的很多需要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满足虚荣,是一种虚假的社会性使人产生的消费需求。很多情况下,人们吃饭是为了吃给别人看,是为了应酬,为表明自己的身份;穿衣也同样,是为炫耀,为了显示尊贵,为让别人看、让别人评、让别人夸而穿。
还有一些人,急功近利,盲目孤注一掷,将所有家产用来作风险投资。希望财富来得多一些,再多一些;财富来得快一些,再快一些。在一夜致富的渴望中,最容易丧失正常判断能力,结果受骗上当,或投资失误,最后落得倾家荡产的悲惨结局。
由于人性中的一些因素,人往往会对财富产生一种控制欲,有些甚至会达到欲罢不能的地步,一方面希望属于自己的钱财越多越好;另一方面,对于自己积攒起来的财富却是越来越舍不得用,结果就成了一个吝啬鬼。中外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这方面的精彩描述,如巴尔扎克小说中的老葛朗台,成了一个国际知名的吝啬鬼;再如中国小说《儒林外史》中描写的严贡生,死到临头,念念不忘的只是两根灯草。这样的人,财富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失去了本意。
佛经《旧杂譬喻经》中有一个关于吝啬鬼伊利沙的故事:
伊利沙富有万贯家财,但他生性吝啬,从不布施任何东西给别人,对自己的日常消费也十分刻薄,粗茶淡饭,穿着破烂。偶尔有朋友来家里吃上一顿,他就要把自己饿上几天方觉好受一些。
伊利沙有一个邻居,钱财不多,可每天都吃鱼嚼肉,还经常宴请朋友,出手阔绰。伊利沙看后,心想:我比他富多了,可他天天过着王侯一般的生活,而我却节衣缩食,什么美味也没享受过,太可怜了。于是,这一天伊利沙就狠了狠心,杀了一只鸡,取出一升白米,偷偷驱车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烤熟鸡,煮好饭,准备狠狠地吃上一顿,好好解解馋。
天帝释早就听说伊利沙是个吝啬鬼,看到伊利沙一反常态,便有心和他开个玩笑。
于是,天帝释变成了一条狗在伊利沙身边转来转去讨食。伊利沙是恨不得把鸡骨头都吞进肚里,哪舍得给狗吃。但这条狗一个劲地朝着伊利沙摇头摆尾。
伊利沙没办法,就对狗说:“你如果能四脚朝天,停留在半空中,我就给你吃一点。”话音未落,只见那狗已经腾空而起,四脚朝天,停在空中了。伊利沙吃了一惊,不得不扯下一点鸡皮,可又实在舍不得,就说:“这样吧,这点鸡皮我先给你留着。如果你能让两个眼珠掉下来,我再让你吃一点鸡肉。”
话刚说完,“啪啪”两声,那条狗的两个眼珠就掉在地上了。伊利沙高兴极了,一声欢呼:“这下好了,哈哈,你眼睛瞎了,我可以自个儿享受美味了!”他端起米饭和鸡肉大嚼起来。
天帝释决定惩罚一下他,就变成了伊利沙的模样,还赶了伊利沙的车来到他家。一进门,就吩咐守门人说:“待会儿若有人来,无论是谁,都给我用棒子轰出去。”然后进了房间,下令将所有的财产布施给穷人。
再说那伊利沙消受完美味后,心满意足地回到停车的地方,一看没了车,当下就发急了,四处寻找也没找到,只得垂头丧气地步行回家。到了家门口,刚跨进门坎,头上便吃了一记闷棍。
伊利沙火冒三丈,大声嚷道:“反了!你们连我也敢打!” 谁料平时恭恭敬敬的守门人居然也不示弱:“管你是什么人,我们老爷吩咐过,不管是谁进来,都打出去!”
伊利沙更怒:“什么老爷不老爷?快睁大狗眼看清楚,我才是你们的老爷!”
守门人举起棍子又打将下来:“你活得不耐烦了?敢冒充老爷,看我不揍死你!”一顿乱棒后,伊利沙瘫坐在地上,再注目往里一看,只见屋里已空空荡荡,心里一急,泪如雨下。
这时天帝释化身成一个修行僧,走到他面前,双手合十,问道:“施主为何如此愁苦?”
伊利沙痛哭道:“我被人戏弄,家财也荡尽了!”
修行僧说:“施主,钱财乃身外之物,钱财多了会带来烦恼和祸害,像你这样拼命攒钱,既舍不得吃,又舍不得布施给穷人,若一朝死去,反而成饿鬼。即使投胎做人,也只能充当下贱的仆人。你想,这样做人又有什么意思呢?”
修行僧的一席话,使伊利沙如梦方醒。
钱财的意义在于使用,如果不用,或者如吝啬鬼伊利沙那样,不但舍不得造福社会,也舍不得给家人使用,甚至舍不得给自己用,即使拥有再多的钱,充其量也只是财富暂时的保管者而已。
假如一个人终其一生只依恋财富,不对国家、朋友和信仰尽义务,他的生活将充满忧虑和空虚。最后,当他要离开这个世界时,或许才会真正意识到他尚未使用过他的财富。俗话说:“身死留财,智者不为。”这种以积攒钱财、守护钱财为主要生活方式的人生态度是非常愚蠢的。
(三) 世事皆因缘 祸福总相依
钱财如何使用,其中包含的道理是非常深的,需要人们运用心智、心力去把握和揣度。现实生活中常会存在这样的情况:钱财非但没有给它的主人带来幸福,反而带来了灾祸。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于钱财的使用,在于人自己,尤其在于钱财的拥有者之运乎一心,而人世间也总是祸福相依,这个道理亦不可不察知。
在日本有这样一个“精灵论财富”的故事:
有一名武士,名叫冈左内,勇武过人、名震关东,并身享厚禄。但是这位武士生性乖僻,与一般武士大为不同,他唯一的嗜好,就是积钱攒财。
左内平日持家严谨、厉行节俭,日积月累,终于富甲一方。他一有空,就将收藏的黄金悉数搬到大厅,把玩欣赏,乐此不疲。他自谓在黄金中得到的乐趣,远胜过世人观花赏月,亦胜过其他武士品评茶道,乃是最好的修身养性之道。
人们对左内这种癖性颇不以为然,暗中讥笑他是个守财奴。
一天,左内听说家中一老仆藏有一锭黄金,便将他召来说:“在这乱世之中,昆山宝玉也如同瓦砾一般,习武之人生在这样的年代,希望得到的,除了古代干将、莫邪那样的名剑,就是金银财宝。但再好的宝剑难敌千人,黄金却能使天下归服,所以身为武士,决不可轻视黄金。你出身寒微,却懂得这个道理,实在让人敬佩,我应该奖赏你!”就给老仆十两黄金。
就在那天夜里,左内在睡梦中听见床榻边有人,睁眼看时,灯下坐着一个小老头儿。左内艺高胆大,毫不惊慌,神色自若地问:“你是何人?敢来扰我清梦?”
老头呵呵地笑说:“我就是大人平日秘藏的黄金的精灵。多年承大人至诚相待,老夫感激万分。今见大人赏给家奴十两黄金,使我大为感动,想与大人畅谈一番,因而化身拜见,惊扰大人好梦,还望海涵。”
左内说:“既然如此,你就不妨说来听听。”
老头儿说:“是。富而不骄,本是中国圣贤孔子之道。所谓富者悭吝,豪者愚鲁,不过是指西晋的石崇等辈,古代豪富,识天时地利,因而发家致富,吕望封于齐地,教人民因地治产,四方百姓,逐利而来;管仲任齐相国,促动各路诸侯联合,天下大治,自己也富贵胜过列国君王,于是百姓接踵而至;范蠡、子贡、白圭,都是行商逐利而积财巨万的豪杰。《孟子》说:‘无恒产者无恒心’,农人勤于耕种,工匠努力做工,商人设法流通货物,分执各业,终于发家致富,俗话说:‘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但是只因‘安贫乐道’那一句愚昧的话,使多少文人雅士迷惘终身,令多少将军武夫忘却立国之本,结果轻财重名,毁物丧德。”
左内听了老头儿这一席话,兴致大起,不禁起身移座向前:“妙极了,你说的富贵之道,甚为精深!世人轻视黄金之德,不识富贵之道,实乃遗憾。”
老头儿又继续说:“也是,也是!须知富贵乃立国之本,世人将那些抛弃富贵、轻财傲物的隐者称作贤士,真是大错。黄金若埋藏于地,周围灵泉喷涌、污秽自除、妙音自生,如此圣洁之物,岂可轻视?虽说富贵由命,但致富有术,应知黄金有灵,净染因人,这是佛家圣贤之道。”
左内哈哈大笑:“一席话,大慰我心,我们原来天生有缘!佛家财富之道,最得情理。”
黄金精灵的这一番富贵理论,掺和着最通俗的世间人情,句句道来,言之成理。黄金钱财并无善恶,全在于人用乎一心。古代印度有这样一个故事:
佛陀去世一千年后,印度健驮罗出现了一位名叫如意的论师,少年好学,才辩超群,僧俗二道都极为敬仰。
那时,健驮罗国王的名字叫超日王,喜欢布施,常聚有余以给不足;又好骑马打猎,游戏玩乐。有一次,国王打猎时围住了一头野猪,却被那野猪逃走了。于是国王发布文告说:“有寻知野猪踪迹者,赏金钱一亿。”
这样的赏赐应该说是极丰厚的,但与如意论师相比便算不上什么了。因为如意出手极为大方,他每请人剃头一次,就赐给剃头匠金钱一亿。
健驮罗国的史臣觉得,把两件事记在一起很有趣,便在史书上记录下来。
过了段时间,国王翻阅史书,见到这两条并列的记载,心里立即不快起来,心想:自己寻野猪赏钱一亿,不过是偶尔一次;而如意那和尚却经常要剃头,每次都赏给理发匠一亿,这不是说,他一个和尚比我堂堂国王还厉害吗?国王想找个机会去戏弄如意一番,以泄心头之忿。
健驮罗国王谋划动用文化界力量,向如意论师发难。他暗中招集一百位外道学者,都是学富德高之辈,准备利用他们同如意辩论。诸家外道早就对如意论师嫉恨万分,见有此良机,当然与健驮罗国王一拍即合。于是,国王派人送信,请如意论师前来论辩。如意不知就理,便跟着信使赴会来了。
辩论开始,国王宣布:“这里的外道论师都是教中精英,如意论师是沙门名流。今日这番辩论,各位务必好自为之。”
如意意识到原来是冲自己来的,遂收起轻敌之心,与外道论师进行辩论,唇似长枪,舌如利剑,大发雄辩之威,不一时便将百名外道中的九十九位尽数驳倒,最后只剩一人,下席与他争辩。
如意仍然不以为意,视那位外道论师如无物,按着自己思路,侃侃而谈。那位外道根本插不上话,只有站在边上听的份。
这时如意谈及烟与火的问题,先说了火,而后才说了烟,与当时印度人先谈烟后说火的习惯说法有异。那位外道论师抓住机会,大声嚷道:“如意论师逻辑有误,有烟必有火,此是常理,如意论师却先火后烟,犯了常识性错误!”
健驮罗国王眼看自己图谋成空,已经有些着急,看到有此时机,不顾身份,也大声嚷嚷:“如意错了,如意错了!”
实际上如意并没错,说有烟必有火,是从结果反推原因,如意说有火才有烟,是从原因顺推结果,两种说法都成立。但此刻如意论师已经没有辩解的机会,众位外道乱哄哄地庆祝起来,根本没人听如意说什么。如意论师气恨至极,耻于见辱,咬断舌根,自杀而死。
如意论师真是僧侣中死得最冤的一位了,其死因不过是由于健驮罗国王的嫉恨。实际上,健驮罗国王对佛教并没有成见,对如意论师本人在学术上的成就也是极为佩服的。据说,后来世亲为雪如意论师之耻,曾求健驮罗国王再次举行辩论,那时健驮罗国王便公开宣称如意论师是位“哲人”。所以,如意论师之死,根本原因,不过是因为他常赐亿金于人而招致嫉妒。
如意论师的故事表明,钱财也会给人带来灾祸。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佛教鼓励布施,强调舍得,实际上正是强调用智慧看待金钱,以理性对待理财,在金钱面前不要迷失自我,不要把钱财看得太重,但也不能随意轻视金钱。
古代印度有一个“龙树点石成金”故事:
古印度骄萨罗国西南有一座黑峰山,峰岩峭立,气势磅礴。一座佛寺,依山势而建,长廊回绕,重阁高台。设计之巧妙,工艺之精微,称得上巧夺天工。
据说,此庙宇是引正王为敬仰龙树菩萨而建。然而开工未久,便府库空虚,财物耗尽,建寺的民工也已疲惫不堪。因为在山岩上建造寺院,工程实在太大,困难难免倍增。
引正王见自己的宿愿难以实现,心中愁苦,脸上也挂着忧戚之色。龙树知道了这一情况,便来到引正王面前询问所以:“大王这几天的情绪欠佳,心中在为什么事担忧吧?”引正王回答:“我才发大愿,为你建寺,以期传之世代,谁想寺未建成,府库财物却已耗尽。每念及此,让我寝食难安!” 龙树听后劝导说:“大王不必担心,只要你有行善之心,必将无往不利。寺之建成,只在早晚之间。你今日回宫休息,明早去山野散心,然后再商量建寺之事。”
引正王听了龙树菩萨的劝导,起驾回宫去了。那龙树菩萨便到山野间,把一种神奇药水滴洒在一些大石头上。石头经药水一滴,便变成了明晃晃、亮堂堂的黄金。
翌日清晨,引正王按龙树的建议出外郊游,发现道路两旁遍布着巨块的金子,闪闪发光。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以为是鬼神作怪,急忙走到龙树那里说:“今天真是怪了,早晨出游,在山林野地之间发现了许多金子,莫不是鬼神作祟吧?”龙树告诉他:“不是鬼神作怪,而是你的至诚所感,致使金子自献于王,听王使用。所以,大王只管取用就是了,以便早日建成佛寺。”引正王于是得以复工,终于完成了寺院建筑。龙树点化的那些金子不仅没有被用完,而且充盈了引正王的府库。
在历史上,龙树确实曾得到过引正王的敬重和支持,因此,引正王动用自己的库藏为龙树建造寺院是完全可能的。有人还进一步研究,考证出该寺今天的具体位置,证实了故事的可靠性。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龙树点石成金的故事,另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便是佛教对世俗支持者的态度。
金钱价值到底在哪里?金钱到底有什么用?认我们来读一读下面这首“金钱歌”:
金钱能够买到什么?
买得到床铺,买不到安眠。
买得到书籍,买不到知识。
金钱能够买到什么?
买得到食物,买不到食欲。
买得到衣饰,买不到美丽。
金钱能够买到什么?
买得到房子,买不到家庭。
买得到药物,买不到健康。
金钱能够买到什么?
买得到奢华,买不到舒适。
买得到享乐,买不到快乐。
(四) 福报因福业 福田结福果
有了钱财要善用,也意味着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今日之福报,必因过去造福人类的福业,如不种福田,广结善缘,未来是不会有福果的。只知贪财的人往往面目可憎,令人生嫌。结不了善缘,钱又从何来?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适当的物质追求是需要的,也是免不了的。对大多数人来说,努力工作,辛苦赚钱是生活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花钱消费,也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但是,另一方面,只用于改善物质生活并不是花钱的唯一途径,更不是发挥财富效用的最佳方案。合理消费,适当花钱,真正享受财富的乐趣,需要智慧。
佛教鼓励人们布施,帮助他人。财富本来属于众生,属于社会所有。当然这并不是要让人们把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都拿去白白送给别人。一听说有人要钱,你正好有钱,马上就去送给他,这么做也不是使用钱财的正确方式。因为这样做也很可能会造成钱财的浪费,比方说,我们把钱送给某个宣称亟需用钱的人,结果他却没有对这些钱善加利用,那钱不就是浪费了吗?
如何管好钱、用好钱,说起来非常简单——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根本不是问题,真正问题在于如何得到更多钱。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
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智者,知道如何善用自己的财产,为自己带来幸福,同时也为社会造福。有智慧和财富的人,会遵循既定的原则,有计划地、合理地处理财富。佛教讲究布施,强调要“舍得、舍得”、“不舍不得”、“舍一而得万报”。不过这不是世俗商人的“一本万利”的买卖概念,却是对于未来幸福的投资,我们能从世间财的施舍中得到智慧法财。
只是一味享用财富,福报总会有耗尽的一天,财富也就不再属于我们所有;只是一味地积蓄财富,财富也未必就能属于我们所有。使用得当的钱财才真正属于我们所有。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