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悬空寺遐想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悬空寺遐想 
  / 世界大同
  悬空寺,一个古老而又璀璨的历史传奇,一个巴掌大点的小天地却蕴涵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一个飘浮在云中且又恬谧的山野小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钟一声;鼓一声;木鱼一声;磬一声,烛光闪烁,香火延绵。沿着唐。宋。元。明。清。民国与共和国的足迹,一路从北魏王朝的太和年间走来。它亲历了朝代更迭,社会变迁,时代进步。也几经地动山摇,风袭雨刮,烽火硝烟,却安然无恙地度过了一千五百余年。至今依旧道乐悠扬,经声朗朗,香火兴旺,真可谓小古刹大奇迹。
  悬空寺,以小见大,以小博大,以小胜大,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佛教。道教。儒教博大精深的多元文化内涵。它不曾大红大紫,也未曾大起大落;既不闻名遐尔,也不默默无闻。它既是观又是寺还是庙,更是一部精雕细琢倾心镌刻的精装史书。悬空寺以它的险。奇。巧。妙。美。小,不浮不躁,轻描淡写,不拘一格,形成了与其它宏大辉煌庙宇的惊世之别。
  很久很久以前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恒山山脉东西向断裂,断面高达数千米,断距最短处也有百十米,自然形成了地势险要的金龙大峡谷。断崖东为天峰岭,西为翠屏山主峰。沉积岩大多忽高忽低起伏不平,断面像用手掰开的千层饼,凸凹破碎。翠屏山主峰突兀险峻,绝壁悬崖之下是湍急的涛涛水流。悬空寺就高挂在峰回路转凹进去的崖壁上。采当地民谣以描绘其皮毛,“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
  悬空寺在古城大同南偏东五十千米处,浑源县城南三千米多,与恒山古建筑群隔峡相望。始建于北魏王朝晚期,历朝历代均有修缮。据考证,初建时寺庙最高处距谷底有九十米左右,现因沙石淤泥沉积,高度只剩五十余米。
  旭日东升,登高遥望悬空寺,只见其若隐若现,若即若离,迷雾重重;也好似虚无缥缈且又变幻莫测的海市蜃楼,来无影去无踪;但它更像是枕臂小憩甜美祥和而又姿态优雅的“飞天”神女;也可能是传说中的祥瑞金麒麟在此栖息歇脚,给一方水土带来一方平安。
  夕阳西下,借落日余辉,隔岸细观悬空寺,几分神奇;几分感慨;几分崇仰,一幕幕叹为观止的景象,栩栩如生地浮现在眼前。干涸空旷的河床上,堆积了无数颗形态各异的卵石,显得很苍凉。恒山水库大坝与翠屏山自然景观勉强交融在一起,亲和力略显不足,少了一些和谐,但丝毫不减悬空寺的风彩。客观的说修建水库,遏制水患,造福百姓,人能办到,而寺里供奉的菩萨神仙却爱莫能助。而水泥台阶与石阶接洽的如此天衣无缝,充分体现了水库建设者尊重和爱护古寺的良苦用心。
  翠屏山拔地而起,直插云端,万仞悬崖峭壁恰似一座天然大屏风。屏风上胡涂乱抹了一幅巨大的抽象派油画,既粗糙又夸张,悬空寺像一颗红褐色琥珀嵌入其中,进一步张扬了油画的表现力。在晶莹剔透的琥珀中,依稀可见精美的楼阁殿宇和虔诚的香客,实乃天作之合。
  悬空寺,又像一组小巧玲珑巧夺天工的镂空精美浮雕。落凿之巧妙;落刃之精细;落笔之神奇,一刀一刻一凿一镂,彰显了祖辈的高超智慧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悬空寺,还像一株硕大的灵芝,呈云团状侧北重叠,身着霞披,绝无仅有,千年罕见。极其缓慢的行走步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之间,含括了丰富的哲理和不屈不挠的生命象征。如果能置身其中,一定会受到超凡脱俗的熏陶。
  目睹环绕翠屏山的万道霞光,人和寺合而为一,一种腾飞的冲动油然而生,仿佛悬空寺在动欲飞,不!是龙头在动欲飞,那根根碗口粗的立柱就像迎风飘摆的龙须。也许长长的龙身就盘踞在翠屏山的山里面,龙头高高向北翘起,“神龙见首不见尾”。预示着千年古刹即将声名远扬,迎来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须晴日”,越水坝,上台阶,入山门,攀悬梯,登楼阁,履飞栈,穿石窟,行屋脊,步曲廊,飘上飘下,左回右转,处处迷雾,堂堂玄机,目目惊奇。身临其境,顿感心静如水,喧嚣浮躁,滚滚红尘尽散去,人世间的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珍珠玛瑙,钻石翡翠,金山银山,亿万家产,也不过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又何必争来争去,又何苦去做一个为富不仁的守财奴。活受诅咒,死遭唾骂。
  悬空寺,蜇壁面东,山门南开,上托危岩,下踩深谷,石驮殿堂,木载楼阁,貌似惊险,实则安稳。全寺有殿宇楼阁四十间,其中木楼阁二十八间。寺内钟楼鼓楼,禅房大殿,一应俱全。悬空寺为一院两楼布局,南为寺院,北为两座九脊三层悬空飞楼。这两座三檐歇山顶木楼是悬空寺的标志性建筑,遥相呼应,对峙而立,既险又悬,像两串风铃,风吹便抖,绳断欲坠。轻步探楼,履楼板腾云驾雾,闻风声心惊肉跳,望谷底眩目飘摇,向远眺地窄天宽。
  悬空寺的大小殿阁,参差有别,错落有致,由低到高,由南向北,重叠独立。楼阁殿堂间,环廊相抱,栈道相连,岩路相接,楼梯相通。整个寺庙像迷宫一样错综复杂,疑团重重。其建筑物也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大中有小,小中有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窟连殿,殿连楼,半壁楼殿半壁窟的建筑特色。酒仙诗圣李白游后留墨宝“壮观”二字,大旅行家徐霞客则题字“天下巨观”以表达其感受。
  寺内主要建有纯阳宫,太乙殿,伽蓝殿,白衣送子观音殿,菩萨殿,地藏殿,释迦殿,雷音殿,三佛殿,四佛殿,三官殿,三教殿等。有铜浇,铁铸,泥塑,石雕的神佛像八十余尊。一个挂在峭壁上的小刹,有如此之多的殿堂神龛,以及大佛小佛,大神小神。可谓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建寺者对其寄予的厚望,真让人难以想象。
  悬空寺能令世人瞩目,其高超的建筑技巧和设计风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关键作用。从建筑学角度审视,它是中国古建筑的缩影,为当时其它优秀建筑起到了示范和启迪作用。它的建筑设计独具匠心,它的建筑风格丰富多彩,它的建筑工艺炉火纯青。屋顶有正脊,重脊,戗脊,贫脊;屋檐有单檐,重檐,三重檐;结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和最具中国建筑特色的卯榫结构。无论是飞楼还是飞栈,均为卯榫结构,而且应用得更加娴熟,表现得更为优秀。凿石为卯,插入横木前端为榫,主要的受力点都在岩石里面。所以,梁木的大小和插入山体的长度,直接影响飞楼与栈道的自身重量和它的承载量。因此,没有深厚的建筑力学知识,要做到半插横梁为基,铺设龙骨松板为地,是难以想象和做到的。
  悬空寺的惊险奇特,精巧美妙,还在于飞楼和飞栈下的几十根碗口粗晃晃悠悠的立柱。表面上看,是这些长短不一的立柱在支撑着飞楼与飞栈,其实它们受力不大,并不是承重柱,但却是飞楼与飞栈重要组成部分。曾有胆大的游客在栈道弯处,探手触摸立柱,立柱竟然晃动起来,游客大声惊呼,靠壁缓步离去。这绝非古匠人故弄玄虚,立柱也并非可有可无,它有着其它梁木根本无法替代的作用。仔细观察会发现,立柱支护点的位置大都在飞楼与栈道的承重梁上,凹进去的地方立柱最多。因此,又细又长的立柱所发挥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一是悬空寺建在凹进去的峭壁上,横向气流也就是风,对它影响不大,但凹进去的地方会形成涡旋上升气流,这样就会产生震颤,连续震颤对飞楼和飞栈会产生破坏性极大的共振现象,此时立柱作用是最大限度地降低震颤幅度,防止共振现象发生;二是具有信号柱的作用,当岩洞或横梁发生变化时,立柱就会受力弯曲,以提醒工匠及时进行修缮。当然,这是笔者一家之言,也许是班门弄斧。
  梵宫缘何来,琼阁为谁修,僧道各说其由,也是悬空寺主要谜团之一。相传当时浑河连年肆虐,有个法号叫了然的和尚,为治水患,故在此建寺以救苍生,又碍于“佛不上山”的忌讳,所以将寺庙修建在半山腰。但治水似乎是神的强项,而非佛的工作职责。更多的史料与史学,则肯定了是道家所修建的道观。北魏的统治者为了借助道教神权,进一步巩固其统治地位,把道坛从平城(今大同市)移至于此。同时也是为了让道士倾心炼丹,以满足其长生不老的欲望。而且,地处金龙峡谷口的翠屏山,远离人烟,更符合道家的“不闻鸡鸣犬吠”的建观理念。
  而当代的研究者也是各抒己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喋喋不休的在进行僧道建寺之争。其实根据修建庙宇的时代背景,不难判断,悬空寺为道家所建无疑。而且是皇家道观,御用道坛。始建名曰“玄空观”,后因释迦牟尼与众第子移驾于此,孔大圣人也看好这块风水宝地,所以改名叫“玄空寺”。后人依建筑地形,取名“悬空寺”到至今。不过当时如能取名“玄空寺庙”就更准确了,普天下孔圣人所在之处,都称孔庙而非孔寺。
  缘何修建悬空寺,不访大胆想象推论之。相传八洞主神仙之一的张果老曾在恒山隐居潜修,现有“果老岭”为证。八仙修炼的长聚之地是蓬莱仙阁,是道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蓬莱岛,四面环水,海天一色,礁石耸立。风急时波涛汹涌,风平时碧海蓝天,是道士追求的最高修炼圣地。当时贵为北魏王朝天师的寇谦之道长,受累于繁忙的朝务,无暇云游四海登蓬阁,故亲临恒山求果老,以表达想望赴蓬莱仙阁修炼成仙,但又不想失去权位的复杂心态。果老明知天师这是不可为而为之,沉思片刻,望着云雾茫茫的金龙大峡谷,用手指着西面翠屏山万丈悬崖峭壁间的一小窝,说:何必舍近求远,此处建观不是蓬阁,胜似蓬阁。原来浑河水在金龙峡谷口拐了一道弯,激流飞泻,浪花冲天,水雾弥漫。受果老指点迷津,天师茅塞顿开,急反平城秘密筹备,等待时机以建观。因为他的身份特殊,公开筹建有背叛朝廷之嫌。天师在朝廷的明争暗斗中溘然长逝,留下了深深的遗憾。悬空寺在寇谦之仙逝四十余年后,方才得以兴建,但与天师本意相距甚远,这是朝廷各种势力斗争妥协的结果。
  “三教殿”是悬空寺最耐人寻味的地方。表面上看释迦。老子。孔子齐聚一堂,慈眉善眼,一团和气。释迦端坐中间,大有客人上座,礼让三先的姿态。当你站在三像面前,便可发现不自在很别扭,有种拉郎配的感觉。这也充分反映了北魏王朝晚期的社会矛盾,和各种文化之间融合与冲突。也难怪李白在“壮观”的壮字中多了一点,以表达他对道观中生拉硬扯的不同看法。
  秦汉以前,统治阶级围绕着国策的选择,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或者说是黄老学和儒学之间的抉择与斗争,“焚书坑儒”事件就是这场斗争的结果。自汉武帝后,一直到清末,统治阶级的国策才基本清晰,即以儒学粉饰政治;以法学支持政治;以道学调剂政治。
  北魏初期,拓跋氏(后改元氏)灭北凉,统一了北方。诸侯割据,连年战乱,造成民不聊生,民怨沸腾。这时统治集团以儒学教化百姓,用温良恭俭让的礼治削弱反抗意志,辅以道学“无为而治”去消除民怨。这一切还不足以化解尖锐的社会矛盾,统治者突然发现一个外来文化,即普渡众生,救苦救难的佛文化。佛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黄老学和儒学之间的空白。有病有灾找菩萨,有气有怨找佛去化解,人生所有的苦难都能用佛教的轮回学去解释。南朝时有寺院不到五百座,北魏鼎盛期寺庙竟多达三万座。因此,“三教殿”出现在悬空寺里就不难解释了。
  一个小寺院容纳了三大教,一个小天地出了大乾坤,一个小飞楼谱写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最高境界。我们的祖先确实太伟大了。
  出庙门,下台阶,上坝顶,水汽迎面扑来,一盆湛蓝的湖水嵌入眼帘,很美很壮观。望身后,满目疮痍,细水如绳。真是旱涝不匀,贫富不均,差距太大。视而不见,也许是“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站在恒山水库大坝上,近看悬空寺,是另一种景象另一种心境。有感于,峦峰青黛映湖面,鱼叼涟漪戏翠山,高峡平湖水连天,一刹一湖两秀色。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