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禅师禅净融合思想研究
永明禅师禅净融合思想研究
[ 作者:王凤珠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2003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4年
【文章标题】永明禅师禅净融合思想研究
【文章作者】王凤珠
【指导教师】释恒清教授 ; 王开府教授
【文章页数】355页
--------------------------------------------------------------------------------
【中文关键词】永明禅师|禅净融合|禅净双修|一心|唯心净土
【中文摘要】净土思想由汉代传入中国,一直发展到隋唐时代,由于简单易行而能与禅宗一样在社会中普遍流行,冉云华即认为禅、净是最平民化的佛教宗派,因此一旦禅、净倾向融合时,它所影响的民众也会更多。而永明禅师则被后世视为身兼禅宗祖师和净土宗祖师,因此从历史宏观的角度来看,不论是探讨禅宗发展史、净土宗发展史或是禅净融合思想的发展史时,都必然要注意到他。本文以永明禅师的禅净融合思想为研究主题,因此特别注意到他以禅师的身份,却是以何种的态度来看待净土法门。本论文的结构共分为十章。
第一章“绪论”。本章叙述问题意识之发起,说明为何以永明禅师的禅净双修思想为题,当中略述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揭橥全体论文的论述脉络。
第二章“永明禅师的生平及著作”。本章从传记及佛教史料的研究整理,叙述永明禅师的生平,用来帮助了解永明禅师所处的时空背景,并分辨永明禅师著作的真伪及论述其著作的特色。
第三章“永明禅师的禅教和会思想”。永明禅师的著作大量引用到天台、华严、唯识等各种思想,并以一心思想和会。本章探讨永明禅师禅教和会思想的渊源、理由、内容,以帮助了解永明禅师佛学思想的形成。
第四章“禅净融合思想探源”。本章从佛教思想的发展史角度,探讨永明禅师以前禅、净思想之间的融合及批判过程。
第五章“永明禅师禅净融合思想的形成”。本章探讨永明禅师如何以一心和会在他之前经论中有关净土的思想,并形成其个人的禅净融合思想。
第六章“永明禅师一心法门的特色”。本章探讨永明禅师一心思想落实在修行上的特色,其法门特别重视理事不二,在理方面强调要顿悟知宗,明白一心思想的要旨。而在事方面强调要圆修办事,修行万善,同归实相。
第七章“永明禅师禅净融合思想的内涵(上)”。本章是从自力与他力、无生与往生、圆满菩提与愿求往生,来论述其禅净融合思想的内涵。
第八章“永明禅师禅净融合思想的内涵(下)”。本章是从理善与事善、无念与念佛及观心法门,来论述其禅净融合思想的内涵。
第九章“永明禅师禅净融合思想的影响与再评议”。本章探讨有关永明禅师与参禅念佛四料简的关系,及永明禅师禅净融合思想对后代的影响。并且还提到后人对他禅净融合思想的不同见解,以及笔者的看法。
第十章“结论”。本章综括全文的大要,并将永明禅师的禅净融合思想给予定位。
--------------------------------------------------------------------------------
【论文目次】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问题说明 1
第二节 研究成果考察 10
第三节 研究范围、方法及论文结构 14
第二章 永明禅师的生平及著作 16
第一节 永明禅师的生平 16
一、时代背景 16
二、永明禅师的生平分期 19
三、永明禅师净土修行的初始 25
四、永明禅师的弟子 27
第二节 永明禅师的著作 29
一、永明禅师著作的特色 29
二、永明禅师与净土思想有关的著作 34
第三章 永明禅师的禅教和会思想 50
第一节 禅教和会思想的渊源 51
一、受师承的影响 51
二、受宗密的影响 54
第二节 提倡禅教和会的理由 56
一、祖教并施 56
二、藉教明宗 60
第三节 禅教和会的内容 64
第四节 禅教和会产生的争议 75
第四章 禅净融合思想探源 81
第一节 经典中的禅净融合思想 81
一、《般舟三昧经》中的禅净融合思想 82
二、禅经中的禅净融合思想 83
三、净土经论中的禅净融合思想 85
四、其它经典中的禅净融合思想 87
第二节 初期学佛者的修禅与念佛 88
第三节 禅宗人士与念佛思想 91
一、以念佛为方便的禅宗人士 91
二、唐代禅宗人士对净土思想的看法 96
三、念佛并求往生的禅宗人士 100
第四节 净土法门行者与禅思想 102
一、初期求生净土者的禅净双修 102
二、唐代净土行者对禅思想的看法 103
第五节 其它宗派人士的禅净融合思想 108
第五章 永明禅师禅净融合思想的形成 115
第一节 和会各宗的净土思想 115
一、引用的方式与内容 115
二、以一心思想和会各宗的净土思想 123
第二节 和会的唯心净土思想 127
一、永明禅师之前的唯心净土思想 127
二、永明禅师的唯心净土思想 129
第六章 永明禅师一心法门的特色 138
第一节 顿悟知宗 138
一、顿悟法门 139
二、一心为宗 140
三、般若与一心 151
第二节 圆修办事 155
一、圆融无碍 156
二、万善庄严 158
三、业因缘起 161
第三节 以一心思想融合“顿悟知宗”、“圆修办事” 166
第七章 永明禅师禅净融合思想的内涵(上) 171
第一节 自力与他力 173
一、自力 173
二、他力 179
三、以一心思想圆融自力与他力 185
第二节 无生与往生 188
一、无生 189
二、往生 191
三、以一心思想融合无生与往生 196
第三节 圆满菩提与愿求往生 199
一、圆满菩提 199
二、愿求往生 202
三、以一心思想融合圆满菩提与愿求往生 204
第八章 永明禅师禅净融合思想的内涵(下) 207
第一节 理善与事善 207
一、理善 208
二、事善 213
三、以一心思想融合理善与事善 223
第二节 无念与念佛 230
一、无念 230
二、念佛 235
三、以一心思想融合无念与念佛 247
第三节 观心法门 249
第九章 永明禅师禅净融合思想的影响与再评议 263
第一节 永明禅师与参禅念佛四料简 264
第二节 “唯心净土”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268
一、对门下弟子的影响 271
二、对宋以后学佛者的影响 272
第三节 永明禅师禅净融合思想的再评议 298
一、后人对永明禅师禅净融合思想的评论 298
二、对永明禅师禅净融合思想的再议 301
第十章 结论 311
第一节 本文研究重点回顾 311
第二节 永明禅师禅净融合思想的定位 314
一、承先启后的历史意义 314
二、净业悟心的创新价值 316
附录一:永明禅师年表 324
附录二:永明禅师引用的净土相关典籍 324
重要参考书目 324
--------------------------------------------------------------------------------
【参考文献】
一、现存为永明禅师所作的作品(依册数顺序排列)
《神栖赡养赋》,《大正藏》册47,台北:新文丰。
《万善同归集拣示西方》,《大正藏》册47。
《宗镜录》,《大正藏》册48。
《万善同归集》,《大正藏》册48。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大正藏》册48。
《定慧相资歌》,《大正藏》册48。
《警世》,《大正藏》册48。
《永明寿禅师垂诫》,《大正藏》册48。
《三支比量义钞》,《卍续藏》册87,台北:新文丰。
《真唯识量》,《卍续藏》册87。
《受菩萨戒法》,《卍续藏》册105。
《观心玄枢》,《卍续藏》册114。
《自行录》,《卍续藏》册 111。
《心赋注》,《卍续藏》册 111。
《慧日永明智觉禅师山居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民62年12月初版。
《金刚证验赋〉,《钦定全唐文》,第十九册,台北:大通书局,民68年7月第4版。
《法华瑞应赋〉,《钦定全唐文》,第十九册。
《舟中〉、《闲居〉、《野游〉,《增广圣宋高僧诗选》,《禅门逸书初编》,第一册,
,台北:汉声出版社,民76年1月。
二、大正藏、卍续藏、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翻译经典依册数顺序排列,历代论疏则依时代作者排列)
(一)翻译经典
《长阿含经》,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大正藏》册1。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隋·瞿昙法智译,《大正藏》册1。
《妙法莲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9。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刘宋·昙无蜜多译,《大正藏》册9册。
《金刚三昧经》,北凉·失译,《大正藏》册9。
《大方广佛华严经》,唐·实叉难陀译,《大正藏》册10。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唐·实叉难陀译,《大正藏》册10。
《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大正藏》册12。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大正藏》册12。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良耶舍译,《大正藏》册12。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大正藏》册12。
《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12。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失译,《大正藏》册12。
《佛说般舟三昧经》,后汉·支娄迦谶译,《大正藏》册13。
《般舟三昧经》,后汉·支娄迦谶译,《大正藏》册13。
《拔陂菩萨经》,失译,《大正藏》册13。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隋·阇那崛多译,《大正藏》册13。
《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隋·达磨笈多译,《大正藏》册13。
《维摩诘所说经》,《大正藏》册14。
《文殊师利问经》,梁·僧伽婆罗译,《大正藏》册14。
《佛说坚固女经》,隋·那连提耶舍译,《大正藏》册 14。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正藏》册14。
《坐禅三昧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15
《佛藏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15。
《思惟要略法》,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15。
《五门禅经要用法》,佛陀蜜多撰,宋·昙摩蜜多译,《大正藏》册15。
《佛说作佛形像经》,失译,《大正藏》册16。
《解深密经》,唐·玄奘译,《大正藏》册16。
《占察善恶业报经》,菩提灯译,《大正藏》册17。
《陀罗尼集经》,唐·阿地瞿多译,《大正藏》册18。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大正藏》册19。
《大方广佛花严经入法界品顿证毘卢遮那法身字轮》,《大正藏》册19。
《大乘文殊师利菩萨赞佛法身礼》,唐·不空译,《大正藏》册20。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天亲造,元魏·菩提流支译,《大正藏》册25。
《大智度论》,龙树造,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25。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天亲造,《大正藏》册26。
《十住毗婆沙论》,龙树造,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26。
《百论》,提婆菩萨造,婆薮开士释,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册30。
《般若灯论释》,唐·波罗颇蜜多罗译,《大正藏》册30。
《大乘唯识论》,天亲菩萨造,陈·真谛译,《大正藏》册31。
《成唯识论》,护法等菩萨造,唐·玄奘译,《大正藏》册31。
《摄大乘论释》,世亲菩萨释,陈·真谛译,《大正藏》册31。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婆薮盘豆造,菩提流支译,《大正藏》册40。
(二)历代论疏
隋·智顗
《妙法莲华经文句》,《大正藏》册34。
《金光明经玄义》,唐·灌顶记,《大正藏》册39。
《观心论》,《大正藏》册46。
《六妙法门》,《大正藏》册46。
《四念处》,唐·灌顶记,《大正藏》册46。
《法华三昧忏仪》,《大正藏》册46。
隋·费长房
《历代三宝纪》,《大正藏》册49。
唐·湛然
《法华文句记》,《大正藏》册34。
《维摩经略疏》,《大正藏》册38。
《止观辅行传弘决》,《大正藏》册46。
唐·澄观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大正藏》册35。
《大方广佛华严经演义钞》,《大正藏》册36。
唐·李通玄
《新华严经论》,《大正藏》册36。
《观无量寿经义疏》,北魏·净影慧远,《大正藏》册37。
唐·窥基
《阿弥陀经通赞疏》,《大正藏》册37。
《大乘法苑义林章》,《大正藏》册45册。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大正藏》册43。
《注维摩诘经》,后秦·僧肇,《大正藏》册38。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北魏·昙鸾注,《大正藏》册40。
唐·智俨
《华严一乘十玄门》,《大正藏》册45。
唐·法藏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大正藏》册45。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大正藏》册45。
唐·灌顶
《观心论疏》,《大正藏》册46。
《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大正藏》册50。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慧然集,《大正藏》册47。
《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郭凝之编集,《大正藏》册47。
唐·怀感
《释净土群疑论》,《大正藏》册47。
《略论安乐净土义》,北魏,昙鸾《大正藏》册47。
唐·道绰
《安乐集》,《大正藏》册47。
唐·法照
《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大正藏》册47。
唐·法海集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大正藏》册48。
唐·裴休集
《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正藏》册48。
唐·宗密
《禅源诸诠集都序》,《大正藏》册48。
唐·玄觉
《永嘉集》,《大正藏》册48。
唐·道世
《法苑珠林》,《大正藏》册53。
《诸经要集》,《大正藏》册54。
唐·慈愍
《略诸经论念佛法门往生净土集》,《大正藏》册85。
唐·宗密
《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卍续藏》册7。
《圆觉经大疏钞》,《卍续藏》册14。
唐·道宣
《续高僧传》,《大正藏》册50。
唐·慧立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正藏》册50。
唐·道宣
《广弘明集》,《大正藏》册52。
唐·复礼
《十门辩惑论》,《大正藏》册52。
唐·净觉
《楞伽师资记》,《大正藏》册85册。
唐·文念、少康
《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大正藏》册51。
五代·文益
《宗门十规论》,《卍续藏》册110。
宋·宗晓
《乐邦文类》,《大正藏》册47。
《乐邦遗稿》,《大正藏》册47。
宋·王龙舒
《龙舒增广净土文》,《大正藏》册47。
宋·志盘
《佛祖统纪》,《大正藏》册49。
《释氏稽古略》,明·觉岸编,《大正藏》册49。
宋·赞宁
《宋高僧传》,《大正藏》册50。
宋·契嵩
《传法正宗记》,《大正藏》册51。
宋·道原
《景德传灯录》,《大正藏》册51。
宋·戒珠
《净土往生传》,《大正藏》册51。
宋·慧洪
《林间录》,《卍续藏》册148。
宋·圆悟录
《枯崖禅师漫录》,《卍续藏》册148。
宋·昙秀辑
《人天宝鉴》,《卍续藏》册148。
宋·宗鉴集
《释门正统》,《卍续藏》册130。
宋·慧洪
《禅林僧宝传》,《卍续藏》册137。
宋·普济
《五灯会元》,卍续藏册138。
宋·王古
《新修往生传》,《卍续藏》册135。
元·中峰
《三时系念佛事》,《卍续藏》册 128。
《三时系念仪范》,《卍续藏》册128。
元·普度
《庐山莲宗宝鉴》,《大正藏》册47。
元·熙仲集
《历代释氏资鉴》,《卍续藏》册132。
元·念常集
《佛祖历代通载》,《卍续藏》册132。
元·善遇编
《天如惟则禅师语录》,《卍续藏》册122。
明·袾宏
《往生集》,《大正藏》册51。
《禅关策进》,《卍续藏》册114。
明·袁宏道
《西方合论》,《大正藏》册47。
《镡津文集》,宋·契嵩,《大正藏》册52。
明·法藏
《五宗原》,《卍续藏》册114。
明·御制
《神僧传》,《大正藏》册50。
明·大佑集
《净土指归集》,《卍续藏》册108。
明·通容集
《五灯严统》,卍续藏册139。
明·大壑辑
《永明道迹》,《卍续藏》册146。
明·李贽
《净土决》,《大藏新纂卍续藏经》卷六十一,白马精社印经会。
明·福善录
《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卍续藏》册127。
清·观如辑
《莲修必读》,《卍续藏》册110。
清·清玉集
《毗陵天宁普能嵩禅师净土诗》,《卍续藏》册110。
清·弘赞辑
《观音慈林集》,《卍续藏》册149。
清·济能
《角虎集》,《大藏新纂卍续藏经》卷六十一。
清·纪荫编纂
《宗统编年》,《卍续藏》册147。
清·嵩禅师
《天宁普能嵩禅师净土诗》,《大藏新纂卍续藏经》卷六十二。
作者不详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大正藏》册37。
《净土十疑论》,《大正藏》册47。
《大乘无生方便门》,《大正藏》册85。
《最上乘论》,《大正藏》册48。
《心性罪福因缘集》,《卍续藏》册149。
《历代法宝记》,《大正藏》册51。
《少室六门》,《大正藏》册48。
《朝鲜禅教考》,朴永善辑,《卍续藏》册148。
三、 中文专书
(一) 古籍著作(依作者年代排列)
五代·静、筠二师撰
《祖堂集》,《禅宗全书》史传部(一),蓝吉富主编,台北:文殊出版社,民77年4月初版。
北宋·释德洪撰
《石门文字禅》,《禅门逸书初编》第四册,台北:汉声出版社,民76年1月。
宋·苏东坡撰
《东坡志林》,台北:木铎出版社,民71年5月初版。
元·天目中峰撰
《天目中峰广录》,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
明·释传灯撰
《天台山方外志》,《中国佛史志汇刊》第一辑第81册。
明·释履平撰
《雪窦寺志略》,《中国佛史志汇刊》第一辑第88册。
明·释智旭撰
《阅藏知津》,台北:新文丰,民62年6月初版。
《净土十要》(上、下),高雄:佛光出版社,民80年三月五版。
《灵峰宗论》(上、下),台中:台中莲社,民83年夏历四月八日版。
明·释莲池着
《竹窗随笔》,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民80年8月再版。
明·释憨山着
《憨山老人梦游集》,(全四册),台北:新文丰,民62年6月初版。
明·释智达编述
《异方便净土传灯归元镜三祖实录》,,广陵藏经禅院存版,台中:台中莲社,民79年8月景印初版。
明·际祥
《净慈寺志》(二),《中佛史志汇刊》第一辑第18册,台北:明文书局,民69年1月。
清·释行正撰
《雪窦寺志》(上),《中国佛史志汇刊》第一辑第87册。
清·彭绍生撰
《净土圣贤录》,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民91年8月版。
清·厉鹗辑
《宋诗纪事》,台北:中华书局,民60年4月台一版。
清·雍正
《宗镜大纲》,台南市精进念佛会,民79年3月。
清·释静熙刊订
《佛祖统系道景》,华宝斋书社有限公司,民85年8月一版一刷。
《白隐禅师息耕录开筵普说〉,《禅学大全》第六册,中华佛教文物出版社。
《敕修浙江通志》,台北:华文书局,民56年8月初版。
《中国佛教版画》(二),香港:华宝斋书社,1996年8月1版1刷。
《来果禅师语录汇》上集,南投:中台山佛教基金会,民87年12月。
(二) 当代著作 (先列丛书,依丛书笔画排列,同一丛书则依册数排列;次列个人专著,依作者姓名笔画排列,同一作者下再依出版年代顺序排列)
《1991年佛学研究论文集》,高雄:佛光出版社,民81年九月初版。
《中国佛教文史论集》,民69年2月,大乘文化出版社。
《中国佛学特质在禅》,(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36),释太虚,高雄:佛光出版社,民86年6月初版二刷。
《永明延寿大师传》,冯巧英着,(中国佛教高僧全集48),高雄:佛光出版社,民89年5月初版。
《禅话与净话》,(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38),方伦着,高雄:佛光出版社,民86年6月初版二刷。
《般舟三昧经》,(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40),徐荪铭、吴立民着,高雄:佛光出版社,民86年6月初版二刷。
《万善同归集》(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44),袁家耀释译,高雄:佛光出版社,民86年6月初版二刷。
《宗镜录》,(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121),潘桂明释译,高雄:佛光出版社,民85年8月初版。
《禅宗史实考辩》,现代佛教学术丛刊4,主编张曼涛,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66年10月初版。
《禅宗典籍研究》,现代佛教学术丛刊12,主编张曼涛,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66年10月初版。
《禅宗思想与历史》,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2,主编张曼涛,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67年9月初版。
《佛教人物史话》,现代佛教学术丛刊49,民67年6月初版。
《净土宗史论》,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5,民68年1月初版。
《净土思想论集(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7,民68年2月初版。
《朝鲜寺剎史料》,现代佛学大系17,蓝吉富主编,台北:弥勒出版社,民71年11月初版。
中村元
1991。《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林太马、小鹤译,淑馨出版社,1版2刷。
王友三主编
1991。《中国宗教史》(上),齐鲁书社,1版1刷。
方立天
1993。《中国佛教研究》(下),台北:新文丰出版社,台一版。
孔维勤
1983。《永明延寿宗教论》,台北:新文丰出版社,初版。
史丹利外因斯坦
1999。《唐代佛教─王法与佛法》,释依法译,高雄:佛光出版社,初版。
冉云华
1988。《宗密》,台北:东大出版社,初版。
1995。《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台北:东大出版社,初版。
1999。《永明延寿》,台北:东大出版社,初版。
弘学编着
1999。《净土探微》,四川:巴蜀书社,一版。
安藤俊雄
1998。《天台学》,苏荣焜译,台北:慧炬出版社,初版。
何云、何明栋、张文良、徐孙铭、温金玉、黄君等
1998。《禅宗宗派源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版第1刷。
李志夫
1986。《中印佛学之研究比较》,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初版。
杜继文、魏道儒
1995。《中国禅宗通史》,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第1版第2次印刷。
吕澄
1997。《中国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出版社,初版七刷。
邱敏捷
1993。《参禅与念佛—晚明袁宏道的佛教思想》,台北:商鼎出版社,第1版第
1刷。
阿部肇一
1991。《中国禅宗史》,关世谦译,台北:东大出版社,再版。
孤峰智璨
1981。《中印禅宗史》,释印海译,台北:正闻出版社,初版。
吴经熊
1982。《禅学的黄金时代》,吴怡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1版。
吴汝钧
1989。《佛学研究方法论》,台北:学生书局,二刷。
洪修平
1994。《中国禅学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一刷。
范佳玲
2001。《紫柏大师生平及其思想研究》,台北:法鼓文化,初版。
孙昌武
1989。《佛教与中国文学》,东华书局,初版。
陈扬炯
2000。《中国净土宗通史》,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版1刷。
郭朋
1985。《宋元佛教》,福建人民出版社,第二刷。
曹仕邦
1994。《中国沙门外学的研究─汉末至五代》,台北:东初出版社,初版。
望月信亨
1991。《中国净土教理史》,释印海译,台北:正闻出版社,三版。
梅光羲编辑
1987。《宗镜录法相义节要》,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版。
张澄基
1983。《佛学今诠》,台北:慧炬出版社,初版。
汤用彤
1987。《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台北:骆驼出版社,初版。
1988。《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铎出版社,初版。
杨郁文
1993。《阿含要略》,台北:东初出版社,初版。
褚柏思
1991。《中国禅宗史话》高雄:佛光出版社,修订五版。
邓克铭
1990。《法眼文益禅师之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二版。
蒋维乔
1974。《中国佛教史》,台北:史学出版社印行,2版。
潘桂明、董群、麻天祥
1999。《中国佛教百科全书3.历史卷》,高雄:佛光出版社,初版。
潘桂明
2000。《中国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版第1刷。
赖永海
1997。《中国佛性论》,高雄:佛光出版社,初版二刷。
严耀中
2000。《江南佛教史》,江苏:上海人民出版社,1版1刷。
顾伟康
1994。《禅宗六变》,台北:东大出版社,初版。
1997。《禅净合一流略》,台北:东大出版社,初版。
释大睿
2000。《天台忏法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出版,初版。
释印顺
1984。《净土与禅》(妙云集下编之四),台北:正闻出版社,5版。
1994。《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7版。
1994。《中国禅宗史》,台北:正闻出版社,8版。
释东初
1989。《中日佛教交通史》,台北:东初出版社,3版。
释恒清主编
1995。《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印顺导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台北:东大出版社,初版。
释广定编辑
1995。《印光法师全集》第三册,台北:佛教书局,再版。
释慧严
1998。《净土概论》,台北:东大出版社,初版。
释圣严
2000。《明末佛教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二版。
四、外文专书(依作者姓名笔画排列)
冈田宜法
1969。《禅学研究法と其资料》,名著刊行会。
冉云华
1997。《华严学论集》,《《宗镜录》中所见的华严宗思想〉,东京:大藏出版社。
铃木哲雄
1985。《唐五代禅宗史》,山喜房佛书林株式会社。
福岛光哉
1995。《宋代天台净土教》の研究,京都文荣堂,第一刷。
鎌田茂雄
1984。《禅典籍内华严资料集成》,东京:大藏出版社。
五、期刊论文、论文集、会议论文(依作者笔画排列,同一作者下再
依出版年代顺序排列)
(一) 中文部份
王开府
1995。《《宗镜录》中的洞山禅师偈颂〉,《法光》第七十四期。
孔维勤
1985。《宋释永明延寿之理事观〉,《华冈佛学学报》第八期:359—424。u
1986。《宋释永明延寿论“禅净合一”〉,《东吴大学传习录》第5期:225—248。
冉云华
2000。《论中国佛教核心思想的建立〉,《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三期:419—429。
何建明
1996。《论永明延寿对近代中国禅佛教的影响〉,《内明》288期:3—12。
南怀瑾
1998。《宗镜录略讲(70)眼外青山心底峰〉,周勋男记录整理,《十方》第十六卷,第七期:4—10。
夏富
1998。《中古时期中国的禅净融合〉,《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104,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实录,台北:法鼓文化出版。
麻天祥
1996。《永明延寿与宋代禅宗的综合〉,《佛教研究》第四期:9—15。
张子开
2001。《略析敦煌文献中所见的念佛法门〉,《慈光禅学学报》第二期:195—211。
黄绎勋
1995。《永明延寿观心成佛思想初探─以《观心玄枢》第二问为中心〉,《内明》
275期:19—20。
杨曾文
2000。《永明延寿的心性论〉,《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三期:457—477。
蒋怒海
1999。《唐五代“禅教一致”思潮的深层结构〉,《中国文化月刊》233期:5—18。
蒋义斌
2000。《法眼文益的禅教思想〉,《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三期:431—454。
释恒清
1991。《禅净融合主义的思惟方法─从中国人的思惟特征论起〉,《台大哲学论评》第十四期:229—248。
释智学
2001。《永明延寿传记研究〉,《法光学坛》第五期:58—82。
释宏一
1980。《永明延寿禅师思想探源─与万善同归集之要义〉,《佛教文化学报》第
九期:31—42。
(三) 英文部份
Albert Welter
1997。”Yung-Ming Yen-Shou: Ch’an Master, Pure land Master, or what?(Bodhisattva Practice and Pure land Practice in the Writing of Yung-Ming Yen-Shou)”,第三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发表论文,1—35。
六、学位论文(以作者笔画排列)
(一) 中文部份
李幸玲
2002。《庐山慧远研究》,台湾师大研所博士论文。
胡顺萍
1996。《宗密“教禅一致”之思想理论》,辅大中研所博士论文。
施仲谋
1984。《永明延寿思想之研究》,香港能仁书院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施东颖
2001。《宗镜录的法相唯识思想》,(四川联合大学宗教学研究所,1997年硕士
论文)《中国佛教学术论典》30《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佛光山
文教基金会。
高秋香
1999。《法眼文益思想研究》,辅大哲研所硕士论文。
夏清瑕
2001。《憨山大师佛学思想研究》,(南京大学哲学系,2000年博士论文)《中
国佛教学术论典》29《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
蔡缨勋
1991。《善导思想之研究》,台湾师大国研所博士论文。
黄琛杰
2003。《永明延寿思想中的禅与净》,政治中研所硕士论文。
黄绎勋
1994。《观心与成佛─永明延寿《观心玄枢》第二问的研究》,法光研究所硕士
论文。
刘长东
2001。《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四川大学中文系,1998年博士论文)《中
国佛教学术论典》22《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
郑真熙
2002。《默照禅与看话禅比较研究》,台湾师大国研所博士论文。
魏道儒
2001。《宋代禅宗史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0年博士论文)《中国
佛教学术论典》3《法藏文库》硕博士学位论文,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韩子峰
1999。《天台法华三昧之研究》,台湾师大研所博士论文。
阙文华
1964。《宗镜录法相唯识之研究》,文化大学哲研所硕士论文。
(三) 英文部份
释恒清
1984。 “The Ch’an-Pure Land Syncretism In China :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Yung-Ming Yen-Shou”, doctor of philosophy (Buddhist Studies)at the
University ofWisconsin Madison 。
黄绎勋
2001。“A Study of Yanshou’s The profound pivot of the Contemplation of Mind”,A Dissertation presented to the Faculty of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in Candidacy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