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业论研究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业论研究
[ 作者: 李秀真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研究所,2002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3年
【文章标题】《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业论研究
【文章作者】李秀真
【指导教师】罗宗涛
--------------------------------------------------------------------------------
【中文关键词】业|表业|无表业|十善业|异熟业
【中文摘要】业论是佛教教理或概念中一个极重要的课题,它关涉吾人的解脱与轮回。业的因果法则贯通古今,如是因、如是果,纵经百千劫,业果亦不失。善因善果、恶因恶果是社会道德的基础,业论对人类与社会提供相当的功用,更是佛教教理中的重要思想。
本论文研究目的是尝试厘清部派佛教业论的流变:一、《大毘婆沙论》批注《发智论》时,是否全然采用《发智论》的思想,抑是纳入其它思想。二、部派佛教承袭多少原始佛教的业论思想。三、从同本异译的《发智论》与《八犍度论》中,研探不同地区的思想变化。
因此,本论文以部派佛教的《大毘婆沙论》“业蕴”作为研究范围。首先说明研究动机、范围与方法。其次,正本清源的厘清从《吠陀》、《奥义书》、《阿含经》部派等时期,分析业的时代意义。再者,分别从“业蕴”中的十业道、无表业、异熟业等三个主轴议题,来论述《大毘婆沙论》中的业论特色。再经由原典的比对研究,将《大毘婆沙论》、《发智论》、《八犍度论》业蕴的内容与形式作精细缜密的比对,探本溯源地厘清《大毘婆沙论》之中的业论思想流变。
研究成果列示如下:一、理出《大毘婆沙论》业论的思想脉络与特色。二、《大毘婆沙论》“业蕴”的广大论义,并非专属于迦湿弥罗系的思想,尚还融合西方师、外国师、犍陀罗诸论师等的思想编纂而成,亦可谓是说一切有部阿毘达磨诸论师的集体论著。三、从转业思想而言,部派佛教的业论是极具“人间性”。
--------------------------------------------------------------------------------
【文章目次】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动机。1
第二节 文献回顾3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8
一、 研究范围8
(一)《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8
(二)《阿毘达磨发智论》 12
(三)《阿毘昙八犍度论》。15
二、研究方法16
第二章 业论的开展17
第一节 佛教之前印度的业论17
一、吠陀时期18
二、梵书时期20
三、奥义书21
四、耆那教24
(一)耆那教的成立24
(二)耆那教的教理24
第二节 原始佛教的业论27
第三节 部派佛教的业论 33
一、业的定义33
二、业的种类与特色36
第四节 本章小结40
第三章 《大毘婆沙论》业思想42
第一节 十业道42
一、十善业、十恶业43
二、业与业道52
三、业可转、业不可转56
第二节 无表业63
一、无表实有论64
二、无表招果功能68
三、随心转无表74
四、无表的困境81
第三节 异熟业85
一、异熟因果85
二、有漏、无漏90
三、有为、无为92
第四节 本章小结96
第四章 相关原典的比对研究99
第一节 《发智论》、《八犍度论》、《大毘婆沙论》教相关系的比对99
第二节 《发智论》、《八犍度论》、《大毘婆沙论》比较的结果与分析112
一、恶行纳息 112
二、害生纳息118
三、表无表纳息122
四、自业纳息130
第三节 本章小结137
第五章 结论139
参考书目143
--------------------------------------------------------------------------------
【参考文献】
一、 原始经典
(一) 中文原典
北传经典(大正新修大正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
《长阿含.众集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一册,No.1。
《大集法门经》施护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一册,No.12。
《梵网六十二见经》支谦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一册,No.21。
《中阿含.达梵行经》瞿昙僧伽提婆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一册,No.26。
《愿经》瞿昙僧伽提婆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一册,No.26。
《鹦鹉经》瞿昙僧伽提婆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一册,No.26。
《分别善恶报应经》天息灾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一册,No.81。
《杂阿含》求那跋陀罗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二册,No.99。
《增一阿含》瞿昙僧伽提婆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二册,No.125。
《佛说阿罗汉具德经》法贤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二册,No.126。
《大般若婆罗密多心经》玄奘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六册,No.220b。
《佛说琉璃王经》竺法护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十四册,No.513。
《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二二册,No.1421。
《四分律》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二二册,No.1428。
《十诵律》弗若多罗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二三册,No.1435。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义净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二三册,No.1442。
《大智度论》鸠摩罗什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二五册,No.1509。
《集异门足论》舍利子说,玄奘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二六册,No.1536。
《法蕴足论》大目干连造,玄奘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二六册,No.1537。
《品类足论》世友造,玄奘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二六册,No.1542。
《八犍度论》迦旃延子造,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二六册,No.1543。
《发智论》迦多衍尼子造,玄奘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二六册,No.1544。
《大毘婆沙论》五百阿罗汉造,玄奘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二七册,No.1545
《阿毘昙毘婆沙论》五百罗汉释,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
二八册,No.1546。
《舍利弗阿毘昙论》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二八册,No.1548。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尊婆须蜜造,僧伽跋澄等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二八册,No.1549
《杂阿毘昙心论》法救造,僧伽跋摩等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二八册,No.1552。
《入阿毘达磨论》塞建陀罗造,玄奘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二八册,No.1554。
《俱舍论》世亲造,玄奘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二九册,No.1558。
《顺正理论》众贤造,玄奘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二九册,No.1562。
《阿毘达磨藏显宗论》众贤造,玄奘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二九册,No.1563。
《中论》龙树菩萨造,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三十册,No.1564。
《大乘成业论》天亲菩萨,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三一册,No.1610。
《成实论》诃梨跋摩造,鸠摩罗什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三二册,No.1646。
《异部宗轮论》世友撰,玄奘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四九册,No.2031。
《大唐西域记》玄奘译,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五一册,No.2087。
《出三藏记集》释僧佑撰,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五五册,No.2145。
《众经目录》隋翻经沙门及学士等撰,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五五册,No.2147。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唐代明佺等撰,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五五册,No.2153。
《开元释教录》崇福寺沙门智升撰,大正新修大正藏第五五册,No.2155。
南传经典
《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等诵经》(三)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5。
《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狗行者经》(二)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3。
《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二)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3。
《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四)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4。
《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一)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4。
《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二)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4。
《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四)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4。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三)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3。
《汉译南传大藏经》·《法集论》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6。
《汉译南传大藏经》·《清净道论》(三)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8。
(二)日文原典
《国译一切经》毘昙部(七),东京,株式会社大东出版社,1975。
《国译一切经》毘昙部(十二),东京,株式会社大东出版社,1975。
《国译一切经》毘昙部(十三),东京,株式会社大东出版社,1975。
《国译一切经》毘昙部(十八),东京,株式会社大东出版社,1975。
《国译一切经》毘昙部(二五),东京,株式会社大东出版社,1975。
《国译一切经》毘昙部(二十六),东京,株式会社大东出版社,1975。
二、 专书
(一)中文数据
中村元主编,叶阿月译《印度思想》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4。
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93。
印顺法师《唯识学探源》台北,正闻出版社,2000。
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
佐佐木现顺着,周柔含译《业的思想》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3。
余万居译,武邑尚邦着《无我的研究》台北,法尔出版社,1989。
吕澄《吕澄佛学论著选集》(四)山东,齐鲁书社出版,1991。
李世杰《原始佛教哲学史》台北,法藏讲堂,1994。
林煌洲译,Surendranath dasgupta着《印度哲学史》台北,国立编译馆,1996。
徐梵澄《五十奥义书》,台北,中国瑜伽出版社,1995。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世界佛学名著译丛》台北,华宇出版社,1987。
悟殷法师《部派佛教》法界出版社,台北,2001。
高师宇译,彼得.对格尔着《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张曼涛主编《佛家业论辨析》《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佛教根本间题研究》(五四)台北,1978。
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丛刊》54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1978。
张澄基《佛学今诠》台北,慧炬出版社,1983。
许洋主译,水野弘元着,《印度的佛教》台北,法尔出版社,1998。
杨惠南《印度哲学史》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
刘欣如译,三枝充悳着《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大出版社,1998。
(二)日文资料
Taranatha着,寺本婉雅译《印度佛教史》京都,佛教研究,1928(昭和3)。
三枝充悳《初期佛教的思想》东京,东洋哲学研究所,1978。
大谷大学佛教学会编《业思想的研究》京都,文荣堂书店,1975。
山口益《世亲的成业论》京都,法藏馆,1975(昭和50)。
木村泰贤《小乘佛教思想论》第五卷,东京,大法轮阁,1995(平成7)。
木村泰贤《印度六派哲学》东京,大法轮阁,1995(平成7)。
木村泰贤《印度宗教哲学史》东京,大法轮阁,1994(平成6)。
木村泰贤《阿毘达磨论的研究》东京,大法轮阁,1995(平成7)。
木村泰贤《原始佛教思想论》东京,大法轮阁,1995(平成7)。
水野弘元《佛教教理研究》,东京,春秋社,1997。
加藤纯章《经量部的研究》东京,春秋社,1989。
平川彰《原始佛教的认识论》《讲座佛教思想───论理学》第二卷,东京,理想社,1982。
平川彰《原始佛教的研究》东京,春秋社,1964(昭和39)。
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二),东京,岩波书店,1965(昭和40)。
寺本婉雅《根本佛教缘起观一行的中道实践哲学》东京,国图刊行会,1981(昭和56)。
舟桥一哉《佛教业论展开的一侧面》《业思想的研究》京都,文荣堂书店,1975(昭和50)。
舟桥一哉《佛教业论展开的一侧面───原始佛教》《业思想的研究》京都,文荣堂书店,1975(昭和50)。
舟桥一哉《关于阿含中缘起的面》《原始佛教思想的研究》京都,法藏馆,1983(昭和58)。
舟桥一哉《俱舍论的原典解明》京都,法藏馆,1987(昭和62)。
舟桥一哉《业的研究》京都,法藏馆,1981(昭和56)。
西义雄《阿毘达磨佛教的研究》,国书刊行会,1975(昭和50)。
佐佐木现顺《业论的研究》京都,法藏馆,1990。
佐藤密雄译着《论事附觉音着》,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91(平成3)。
赤沼智善《佛教教理的研究》京都,法藏馆,1981(昭和56)。
和 哲郎《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东京,岩波书店刊行,1971(昭和46)。
河村孝照《阿毘达磨论书的资料的研究》东京,日本学术振兴会,1974(昭和49)。
荻原云来《荻原云来文集》下册,东京,荻原博士纪念会,1938(昭和13)。
渡边楳雄《有部阿毘达磨的研究》京都,临川书店,1989(平成元年)。
福原亮严《有部阿毘达磨论书的发达》京都,永田文昌堂,1965。
福原亮严《业论》,京都,永田文昌堂,1982。
三、期刊论文
(一) 中文数据
林煌州《奥义书轮回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1986,p.100-108。
童琼慧《龙树对说一切有部业思想的评破—以中论第十七“观业品”为论述重点》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p.73-91。
杨琇惠在《阿含经业论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硕士论文,2001,p69-85。
释会忍《心意识之初探—说一切有部为中心》《2000年第十一届佛学论
文联合发表会》 法鼓山中华佛研究所,2000年,页1-18。
(二)日文资料
三友健容《佛教无表业论的展开(四)—顺正理论无表业论》《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6卷.第2号,1978(昭和53),p.364-368。
三友健容《佛教无表业论的展开》《大崎学报》第129号,1976(昭和51),p.119-141。
中村元《十善的成立》《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9卷.第2期,1971(昭和46),p.9-14。
水野弘元《业说》《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二卷.第二号,1954(昭和29),p.110-120。
加藤宏道《业和业道》《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6卷.第2期,1978(昭和53),p.148-149。
加藤宏道《说一切有部意业道》《佛教学研究》第35号,龙谷大学佛教学会,1979(昭和54),p.47-66。
加藤精神《有部的无表色近代学者的误解匡》《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一卷.第二号,1953,p.211-213。
舟桥一哉《有漏学上无漏业─亲鸾的罪福信关连》《大谷学报》第47卷.第4号,p.1-11。
舟桥一哉《宿业》《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四卷·第二号,1956(昭和31),p.152-155。
舟桥一哉《无表和生果的功能—加藤神博士的“有部的无表色近代学者的误解匡”读》《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二卷.第二号,1954,P.289-291。
河村孝照《俱舍论无表色关考察》《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1卷第2号,1963,p.241-245。
长尾雅人《安慧的识转变说》《宗教研究》新九之五号,p.119。
四、工具书
(一) 中文数据
印顺、吕澄合编《印顺、吕澄佛学辞典》台南县,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2000。
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编《佛光辞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
赤沼智善《汉巴四部阿含互照录》台北县,华宇出版社,1984。
荻原云来编纂《汉译对照梵和大辞典》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9。
(二) 日文资料
水野弘元编《语辞典》东京,春秋社,1999。
水野弘元编《南传大藏经总索引》大阪,东方出版社,1986年。
水野弘元编集《佛典解题事典》东京,春秋社,1998。
平川彰编《佛教汉梵大辞典》东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1997。
高崎直道《佛教思想辞典》东京,春秋社,1987。
望月信亨编《望月大辞典》东京,世界圣典刊行协会,1936。
鎌田茂雄、河村孝照等合编《大藏经全解说大事典》东京,雄山阁出版社株会社,1998(平成10)。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