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达观著:随缘自在/第一章
释达观著:随缘自在/第一章
随缘自在
第一章/心灵良方 第二章/人生智慧
第三章/禅诗意境 第四章/修行随笔
第五章/般若要解 第六章/念佛心要
自序
理多反而不明理,路多反而不识路,人多反而无所依,话多反而无所据。
人生有许多的歧路,让人不知何去何从?生命有许多的际遇,使人不知安身何处?到底要往前迈进,还是适可而止,有谁可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人到底在追逐什么?是名利、权势、富贵、爱情、成道……?人究竟为何而活?为自己、家人、朋友、大众、真理……?
人从何来?既然而生,又为何而来?人将何去?既然已死,又为何再生?生生死死,何时能止息?
纵然了解,缘生缘灭之理,但又谁在生灭?往昔的我,和今之我,及未来的我,是同还是异?
如何能破除妄想、放下执著、降伏其心?又如何活得自在、过得快乐、幸福美满?
有许多的疑惑,更多的不解,有谁可以告诉我们答案?还有谁可以指导于我们?
以上种种问题,也是我多年来的困惑,不知您是否也一样在找寻。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因此有疑当问,有惑当学,但又如何学起?
憨山大师曾言:“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知此,可与言学矣!”意谓不知孔老之道,不悟佛家禅法,则不算是真学!
孔子以仁道之礼,教人安身立命;老子以自然之道,劝人知足常乐;佛陀以智慧之理,助人解脱生死。若能依次第学习,则学问必然通达无碍,人生必然随缘自在。
佛云:“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因此藉由圣人的智慧,来开启我们的蒙昧,应是最稳当、最直接的方法。虽然“人生没有侥幸,修行没有捷径。”但透过前人的智慧,可避免后人的摸索。望以我肤浅之见,能带给读者心的契机!
2006年元宵出关之日
达观谨序于/西迁斋
第一章 心灵良方
《慈悲的心》
有忏悔心的人,才能改过;
有惭愧心的人,才能进步;
有上进心的人,才能成就;
有感恩心的人,才能知足;
有平等心的人,才能无私;
有谦卑心的人,才能恭敬;
有包容心的人,才能体谅;
有礼让心的人,才能尊贤;
有道德心的人,才能自重;
有清净心的人,才能悟道;
有智慧心的人,才能处世;
有慈悲心的人,才能度人。
《生命中的大海》
身体是生命的一部份,心理也是生命的一部份,那么身心合起来呢?亦不是生命的全部!身心只不过是,生命的展现,而非其本质。
有对师徒散步到海边,师父问徒儿:“你看到什么?”徒弟回答:“见到海浪。”
师又问:“是见到海?还是浪?”徒答:“应该是见到浪。我看到小浪,一会儿又看到大浪;我看到浪花溅起,一会儿又看到浪花溅落;我看到海浪潮起,一会儿又看到海浪潮落。所以,我是见到浪。”
过了许久,师父对徒儿开示说:“你只见其浪,却不见其海。你只看到浪的动荡不安,听到浪的波涛澎湃,却感受不到大海的宁静,也看不到大海的全貌,难怪你不能体悟真理!”
我们常感到被身心所绑,如身体的病痛,心中的情绪。身体有生、老、病、死,心理有喜、怒、哀、乐,被这些变化的过程所折磨、干扰。身心的变化就像海浪一样,时好时坏;有时兴奋莫名,有时痛不欲生。
但却始终没有见到生命的本质,如同不见大海一样;没有体会过生命的清净,像似未曾感受到大海的宁静一般。
该是心静下来的时候了!不要再把注意力摆在不安之处,此处是身心世界、名闻利养、人我对待它是暂时的、无常的、生灭的、不实的、痛苦的啊!
好好去领悟什么是生命,方能真正的享受生命的清净与自在。
《寻找快乐的方法》
以前有位富翁,他虽然很有钱却是闷闷不乐,故贴个告示:“只要有人能教我快乐,我愿意把财产分一半给对方。”但是很多人来教,他始终快乐不起来。所以富翁就出去寻找快乐的方法。
首先他遇到一位书生,此人这样说:“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欲望所造成的,故断除欲望,您就会快乐了!”富翁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可是他做不到。
继续找到一位隐者,此人告诉他:“只要远离造成痛苦的原因,快乐不就生起了!”他亦认为讲得很对,但是依旧办不到。
最后遇到一位先知,此人悠闲的问:“一年有四季变化,您是否愿意接受天气的转变?”他答:“愿意!”再问:“土地有沧海桑田的时候,您是否愿意接受大地的变迁?”再答:“愿意!”最后问:“人有生老病死,您是否愿意接受人生的无常?”亦答:“愿意!”
此时先知微笑著说:“我已经教您快乐的方法了!那就是无论遇到任何事情,您的心都去‘接受它’吧!”富翁终于有所领悟。
《活得像自己》
世界现今有六十五亿人口,没有人跟自己一样,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不用与人比较,不用活在别人的价值观,只要认识自身的条件,按照其能力去生活,每个人都可以活得很快乐的!
俗话有言:“人比人,气死人。”其意思是说,比较使人产生痛苦。矮的人不要跟高的比,丑的人不要跟美的比,胖的人不要跟瘦的比,病的人不要跟健康的比,贫穷的人不要跟富有的比,无的人不要跟有的比……。
有一则寓言故事说:有只乌鸦,高高坐在树上,整天无所事事,一副逍遥自在的模样。树下刚好有只兔子看见乌鸦,就问:“我能像你一样整天坐在那里,什么事也不做吗?”
乌鸦回答:“当然可以,有什么不可的呢?”于是兔子便坐在树下,开始休息了。突然间,一只狐狸出现了,狐狸趁兔子不注意的时候,跳向前把它给吃了!
这故事给我们启示:不必羡慕人家,或是模仿别人,因为每个人的条件都不一样,其结果也就不同。了解自己的实力,明白自身的处境,才是重要。世间的一切事物,是永远也比不完的,只要清楚自己可以做好什么,那才是最重要!
有一人爱好骑马,就跟马师学习马术。经一个月的训练,也成为精通骑术之人。后来与他的老师比赛,屡跑屡败,故忿忿不平的说:“老师一定有绝招未教,不然学生怎么跑不赢呢?”
老师笑笑的回答:“那是您的得失心,输给了我!”学生问:“为什么?”
马师说:“当落后我的时候,您急得想超越我;当领先我的时候,您害怕被我超越。因为有比较的得失心在作祟,故不能一心一意的往前跑,所以屡跑屡败啊!”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是告诉我们,不要活在时间的陷阱里面;因为过去已逝,现在无常,未来未及,日日不可得,时时不可得,念念不可得,故也不要用时间来比较啊!
不要常提过去是如何风光,亦勿须说现在是怎样糟糕,更不用去臆想未来是多么落魄,因为“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现在种种,譬如今日生。”所以我们要用心活在每个当下,把握每个日子,不要活在过去的回忆中。
既不要跟人比,也不用和时间比,那是要跟自己比吗?亦不要跟自己比!为什么呢?以体力来说,年年衰老;以记忆力来看,日日衰退;以客观的环境来论,条件时时在改变;以主观的自我来讲,想法念念在更新,所以才说:亦不要跟自己比。
再说,跟自己比就会有压力、有期许,结果不能如愿以偿,就会有挫折、有得失,到最后还是会苦不堪言的。
总而言之,把比较的心态放下,随自己的条件、能力,随环境的改变、造化,随一切因缘的生灭、聚散,让每个人“活得像自己”,就能安身立命,安然自在了。
《得失之心》
人之痛苦来自分别,分别又原归于比较,比较则会产生得失,得失造成内心情绪,情绪使心失去清净,一切痛苦烦恼油然而生。
有得之心,使人快乐;失去之心,让人痛苦。有得之心,是不实;失去之心,亦是不实。
不实就是虚假,虚假便是假相,假相即是短暂,短暂则是生灭,生灭本是无常;无常之理本无得失,缘起假名为“得”,缘灭假名为“失”,皆因诸法所生,众缘所成,其性本空,故本无得失之事,大众不明真相,而妄起得失之心。
昔有一人,姓东门,名吴。一日其子往生,心却无忧,其妻则曰:“夫爱子之情,天下无人能比,今子死而不忧何也?”东门吴回曰:“未生子前,吾本无子;无子之时心不忧,今子死与前无子相同,故何须忧哉!”有子名得,实无所得;子死虽失,实无所失。
智者,随缘不变;愚者,随缘就变。智者知因缘,故不被缘起之现象所转;愚者不明因缘,则常被缘起之现象所惑。总之,迷者毕生活在得失之中,悟者时时活在清净当中。
《不被感觉所困》
有人说:“人是感情的动物”,事实上人是“情绪”的动物。情绪便是我们的“感觉”,人常跟著感觉走,故有喜怒哀乐、忧悲苦恼的产生。
感觉,绝大部分都是不好的;一般人常误认感觉是自己,所以人生过得不快乐,生活过得不惬意。又为何感觉不是自己呢?因它时好时坏,变化无常,故不真实,应趁早看清此真相,不要再被它愚弄!
我们要如何看清?当感觉生起时,把它当成观察的对象,不要跟它起舞,然后专注感觉的变化,“生起、沸腾、淡化、消失”,此念头灭后,很快又会攀缘其他的情境,心念生灭不息,永无止境…。
透过观察,便能了解外境及心境的关系,以及之间的变化;时间久了,自然就有功夫,便可体会《心经》所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境界了。
《勇敢去做》
当人决定任何事之后,就不应该有所怀疑或后悔,而是要清楚的往前走。
有一位修行者,为了追求真理,一日独自进入森林。他开始找寻一处安静且适合禅坐的地方,刚开始时身心放松,一心专注的用功,直到入夜之后,听到野兽的叫声及山中魑魅魍魉的谈话声,内心便失去定力,全身毛骨悚然,恍如处在鬼城。
隔天一早,便决定离开可怕的森林,就在半路上,他正好看到一头年老的大象,蹒跚的走到一棵大树旁,慢慢的躺下来,身体虽然很疲惫,但眼神却是安详又宁静。
当修行人见到这一幕,内心十分感慨:“连大象都懂得离开象群,来安度它的晚年;而我却要躲回人群中,禁不起孤独、寂寞及内心的恐惧。”于是再走入森林,直到开悟为止!
没有人强迫我们做任何的事情,都是当初自己的决定,不论工作、结婚、生子或是修行皆是如此。人不要后悔,而要无怨无悔;只要是对的,决定了就勇敢去做吧!
《清净的心》
万物本来都是纯洁的,佛性本来是清净的,众生又为何生起烦恼,而苦不堪言呢?
一位禅师,为了教导愚昧的弟子,让他们知道“佛性本自清净”,便耐心的等待时机。直到有一天,禅师和弟子们一起散步,刚好路上有一张包香水的纸片和一条绑死鱼的草绳,眼见时机已到,禅师便故意问:“纸本来香的吗?”弟子答:“不是,因包香水而香。”接著问:“绳本来臭的吗?”又回答:“不是,因绑死鱼而臭。”
此时禅师才对弟子们开示:“众生的佛性,本来是清净无染,只因染著一切物欲,使清净的心变为贪心、嗔心、痴心,而迷失了清净的本质;只要能把握住此清净的心,便可把贪心变戒心、嗔心转定心、痴心化慧心,将贪、嗔、痴转为戒、定、慧。”弟子们闻后,感悟极深,从此用清净之心来修行。
知何因缘让我们苦,知何因缘让我们乐,只要能远离不善的因缘,自然就是善因缘。
《在生活中历练》
人常问如何修行,要用哪个法门去修行?孰不知在生活中修行,在红尘中历练。
有一户卖饼人家的儿子,从小心地善良,由于住在寺院旁边,所以每天送十个饼来供养寺中的道悟禅师。
但禅师每次都留下一个饼,并对他说:“我送给您,用来庇荫您以后的子孙。”
有一日,他独自的想:“饼是我送去,又为何反馈于我呢?莫非禅师别有用意?”于是便去请教禅师。
道悟禅师就说:“饼是您拿来的,反送于您,我有何过失?”具有善根的他,颇有领会,是我造的因,必然是我得的果,于是向禅师请求出家。
道悟禅师则说:“您过去崇尚福善,今又信我之言,就取法名为‘崇信’。”崇信从此在其师身边服侍。
不知经过多久岁月,有天,崇信带著疑惑的语气请问道悟禅师:“弟子来此之后,一直没受到师父您佛法心要的教导…”
道悟禅师心平气和的说:“哪里没有教导您。您拿茶来,我就接;您端饭来,我就吃;您作礼时,我点头。何处不是在教导您佛法的心要呢?”崇信低头久久无语……。
道悟禅师这时开口便说“要见性,直下便见;再去思索,即偏差啊!”崇信当下开悟。
修行不离生活,离开生活就难以悟道。行住坐卧,动静语默,何处不是悟道的契机呢?只要把握当下,用心体悟,则处处都是大道!
《好好的过人生》
花不见得比草幸福,月不见得比日温馨;您不见得比我痛苦,我不见得比您快乐。幸福是没有一定的标准,快乐也没有一定的准则,完全决定在自己主观的认知。
富有并非代表快乐,贫穷并非表示痛苦,苦乐是自我内心所创造的偏见。正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般人,经不起恶劣的环境,穷困的生活,总是忧愁度日;然而颜回虽是如此,但也不会影响到他乐天知命的态度及快乐的生活。
我们可以为痛苦找借口,亦可为快乐找理由,存乎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有一天,孔子到泰山游览,于郊外的路旁见到一老者,名叫荣启期。看他身穿粗衣,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因而问:“先生,您为何这样快乐?”荣启期答:“我之所以快乐的理由很多:例如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我今为人,此一乐也;这个时代,男女有别,男尊女卑,今为男子,此二乐也;人生无常,有众多人,年少夭折,我今九十,此三乐也。”
所以,人人都可以为自己的快乐找理由,如工作稳定、身体健康、家人平安、有知己好友……。
活得快乐,是因为人生有意义;活得痛苦,是因为人生无目标。所以奉劝诸位,人要有清楚的目标,才知道如何往前走;往前走的目的,不是为了名利,而是让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才是呀!
《唯心是用》
人之所以会盲目追求,只因不知“自心”具足一切,故不停地往外面的世界攀缘;深怕自己没有、不足、不够,深怕别人轻视、嘲笑、批评,所以常不自觉的跟人家比、跟别人走、跟境界转,接著就迷失了自己。
当弘忍和尚为惠能大师开示《金刚经》到一半时,六祖当下大彻大悟,有感而发道出:“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再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此语一出,讲明自性本心的内涵,也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内在并不缺乏、不空虚、不寂寞,相反的是,一切幸福、快乐、清净、自在,皆在“自心”。
但一般人为何不能察觉其心呢?六祖言:“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也就是说,世人的心本来充满了智慧觉性,只因攀缘外在的现象,所以迷失智慧的心、清净的心、圆满的心,反而变成愚痴的心、烦恼的心、贪婪的心。
现代人到底在忙碌什么?表面是为了追逐名利其实是不懂自心的妄想!现代人到底在烦恼什么?表面上是为了家庭事业,其实是不懂自心的执著!人常看到外面,却迷失内心;认识别人,却不认识自己。说起来,真是好笑;论起来,真是讽刺。
要快乐,自心知足不就有了吗?要幸福,自心感恩不就有了吗?要清净,自心无乱不就有了吗?要自在,自心随缘不就有了吗?因此一切唯心所造所以要善用您的“自心”啊!
《内心的黑洞》
当眼睛闭上,眼前一片漆黑;当入睡时,脑袋即陷入昏沉。人若濒临死亡,则内在最深沉的意识,即全部涌现!多数人惊慌失措,且无能作主;唯有真修行者,宁静安详,走他该走的路。
活著是怎么状态,死后便是那个样子。若不能把握现在,那要等到何时呢?
我们应积极面对自我,勇敢的探索内在,将生命中所有的障碍去除;因为那些本来是没有,是无知的脑袋所创造出来的呀!障碍内心的概念及情绪很多,其中最深的莫过于恐惧。
人类根深柢固的恐惧,则是死亡;但死亡又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所以人们畏惧它,亦对它感到无奈!
出生是缘生,死亡是缘灭,生死乃为因缘的变化。了解此理,方能随缘而安;该来的总会来,该去的谁也留不住。
无谓的恐惧与不安,只不过徒增烦恼罢了,让我们静下心来,念一句佛!此身走得潇洒,彼身变得自在!
《知过改过无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贤人有道德、有情操,况且每日反省,时时自我警惕,何况是我们无德行、常造恶的一般凡夫呢?
人生不外乎二件事,便是学习“做人”与“做事”而已。
“为人谋而不忠乎?”是反省我们“做事”的态度。大部分的人,不愿全心全力为公司付出,为社会贡献,为全人类谋福祉;只愿为自己的家庭,或所爱的人牺牲奉献;甚至有些人,自私到不愿为任何人付出,包括自己的亲人。这种人凡事只想拥有,却不愿贡献一点心力。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反省我们“做人”的道德。人不可轻言寡信,朝令夕改;不可重贵轻卑,攀附权势,欺压弱势;不可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不可不守伦理,不敬师长;不可不重仁义,忘恩负义;不可不知廉耻,无惭无愧;不可玩弄于人,自以为是;不可伤天害理,不知因果。只管自己是否对不起人,不要嗔恨计较别人如何对我。
“传不习乎?”是反省我们“学习”的精神。老师教导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做事”?然而我们总是应付了事!课前无预习,课后无温习,听完就算了,也不去思惟所教的道理,总以为懂了;等到遇到事情,便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这不但辜负了老师,也对不起自己,这样的学习有何意义?
从今以后,我们应老实面对自己,而不是做给人家看。首先要“知过”,知道自己不好的习气、错误的观念、不当的行为及言语。不要逃避自我的内在,时时深入内心,去察觉动机及深层的意识,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有那些过错。
再来要“改过”,知过若不能改,又有何用呢?改要从“起心动念处”下手,因为一切唯心所造。改过的心要坚决,不可退缩,不可放弃,时常告诉自己:“我一定要改变”!
最后才能“无过”,颜回不贰过,常为后人所景仰。佛家有言:“菩萨畏因”,亦是要我们达到无过的境界。这虽然不容易做到,肯去做必然能够改进!
何谓“过”?“恶不该为而为,善该为而不为。”犯此便是“过”矣!故当日日反问于己,时时提起观照,自省下列之问题:
我有服务别人吗?
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我是否天天为人服务呢?还是希望被人服务、招待、侍奉呢?或是要计较谁做的比较多呢?若是做的比较多,真的是吃亏吗?想想看,“能为人服务,总比被服务好。”因为那是代表我们心态正确,身体健康,才有机会为人服务,所以请常讲:“需要我服务吗?”
我有帮助别人吗?
人类以互助为本质。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是否能适时伸出援手呢?人生总有不如意,不论是身的病苦或心的创伤,总需要有人给与经济、物质上的帮助及精神上的鼓励呀!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主动去帮助别人,而且要维护其尊严,故请常讲:“我可以帮忙吗?”
我有得罪别人吗?
人常无意中得罪别人,而不自知。如应对的态度、说话的口气、肢体语言、眼神或利益上的分配等;若察觉自己的人际关系不佳,就应当警觉到!所以要注意自我的言行,时时“谨言慎行”才是。
我有伤害别人吗?
对人不善,就是伤害。不论道人是非、批判别人、加罪别人、排斥别人、嫉妒别人、贬低别人…等言行或恶念,皆是伤害别人!人性光辉是善良的象征,所以我们要赞叹别人、肯定别人、欣赏别人,把别人的成就,当成自己的成就一样呀!
我有善尽职责吗?
知道自己的定位后,才了解职责所在,所谓:“在其位,谋其政。”每个人扮好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能力,贡献于国家、社会、团体、公司、家庭…等地方,唯有这样,才能善尽职责。
我有生起烦恼吗?
生气是无能的表现,烦恼是无知的表露。人常生起消极的念头、负面的情绪,使自己跌入万丈的深渊,走进生命的幽谷,由于妄想、执著之作祟,所以烦恼不断、忧虑不减。我们当思惟:“念念生灭无常。”,故不要让不实的念头,变成内在的情绪。而要时时察觉,抛开一切的烦恼。
人是健忘的,平常所学的知识、学问、方法、技巧,当遇到境界时,总是不管用,不是被境转,就是陷入其中,而未能察觉,所以我们要念念觉知,有无生起不善的念头;时时观照,有无做错事的时候;日日反省,有无彻底洗涤心垢。
若能如此必能改过迁善,令恶不生,使善增长,内在自然心安理得,一切痛苦烦恼随之而去,所有快乐幸福便由此而起。
《言必慎乎》
人无意间,常伤人矣!不论有意中伤,或无意道出,皆已坏其彼此情谊。故言必谨慎,切勿无的放矢,伤人亦伤己。
父母常出言不当,伤害儿女自尊;子女常出言不讳,刺痛双亲心坎;晚辈凭个人之见,随意批评师长;长辈倚老卖老,任意教训一番;同侪间正面冲突,或者背后挑拨,皆已两败俱伤。
话人人会说,会讲的却是很少;能不为己讲、不为私讲、不为好恶讲、不为名利讲者,则更希有。
不论要修身养性,或谈伦理道德,甚至明心见性,若不从“言修”,则难成矣!
《幸福人生》
人常想要让日子过得更好,却不知过好每个日子。幸福的人生,就是要自我觉醒;其方法为“改变观念”,改变对人生、生活、生命的看法。
不论我们对一切的事物,或者任何的境界,都要有正确的观念及心态。例如以下的概念:
一、家庭并非包袱
父母不是要孩子的钱,而要孩子的关心、孝顺。
配偶不是要您的抱怨,而要对方的尊重、鼓励。
孩子不是要您的要求,而要父母的肯定、支持。
家人不是要您的成就,而要您过得平安、快乐。
二、事业并非压力
老板不是要剥削员工,而是要员工尽心尽力。
主管不是要压抑部属,而是要部属用心做事。
部属不是要推卸责任,而是要主管真心对待。
同事不是要排斥我们,而是要我们将心比心。
客户不是要占尽便宜,而是要公司诚心处理。
三、人际并非复杂
亲情不是包袱,而是一种责任。
爱情不是烦恼,而是一种付出。
友情不是牵绊,而是一种关怀。
道情不是依赖,而是一种鼓励。
同情不是口头,而是一种行动。
人要清楚自己要什么,而不是每天活在抱怨、紧张、恐惧、压力、竞争…等烦恼中,而要快乐、宁静、祥和、心安,把心静下来,好好想清楚,什么才是您要的人生呀!
《个性与人性》
一者、了解个性,可以修正。
所谓个性,是每个人的特性。知道自己的个性,就能去寻找适合您的工作,选择适当的对象,做您兴趣的事情,过您想过的生活,但是这范围太狭隘了,因为只活在自我的框框里,所以要改掉不好的部份,才能突破此屏障,使自己的人生海阔天空。
人的个性不是单一,而是错综复杂的,所以应静下心来观察自己的个性,是属于哪几型的综合体,以便自我修正。
小心型。迷糊型。慢条型。急躁型。观察型。思考型。犹豫型。行动型。果决型。完美型。固执型。善变型。配合型。老大型。坚强型。软弱型。精明型。能干型。憨厚型。爱现型。内敛型。冲动型。冷静型。热情型。冷漠型。好胜型。辩论型。胆小型。投机型。逃避型。乐观型。悲观型。积极型。轻浮型。稳重型。强悍型。好动型。自卑型。自傲型。别扭型。
二者、明白人性,可以共处。
所谓人性,是人类共同的特性。不论是内在的意念,或是外在的行为,皆有此倾向。知道人性,才好相处;知道物性,才好应用。所以要用心来观察人性,若能深入了解,您就可领悟到处世的智慧。
1、人性喜欢:
被人肯定,被人尊重,被人关心,被人爱护,被人提拔,被人赞美,被人鼓励,被人重视。
2、人性讨厌:
被人否定,被人轻视,被人侮辱,被人冷落, 被人误会,被人陷害,被人毁谤,被人命令,被人说服,被人反对,被人排斥,被人指责,被人漏气,被人拆穿,被人超越,被人安排,被人愚弄,被人嘲笑,被人怀疑,被人挑选。
《易经》谈阴阳,其哲理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便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人类中同的是“人性”,不同的是“个性”,故老子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便是此道理。
《体谅人性》
谈到人性,每个人对此看法各有不同。有人认为人性是丑陋的,又有人认为人性是可怕的,还有人认为人性是自私的、不可信任的;只有少数人认为人性是善良的、光明的。
综观以上所谈,简略来分,人性是有善、有恶的。故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则说“人性本恶”。以孟子论点来说:人不论如何丧尽天良,终有良心发现的时候,故曾子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是以人性光明面来说的。
再以荀子观点来看:人有根深柢固的毛病、习气、贪婪、自私…等劣根性,所以唯有透过教导加以指正、约束,才可使人改过迁善,这是以人性黑暗面来说的。
我们平心而论,人性是“善变”的。有时善,有时恶;好人也有坏的时候,坏人亦有好的时候。人常因情绪而失去了理智,因无明而失去了智慧,因贪婪而失去了良心,因自保而失去了道义。从古至今,由中到外,皆是如此,因此我们折衷来说,人性是“时善时恶”的。
自古圣贤,总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唯独小人,才会赶尽杀绝置人于死地。所以人应效法圣贤:“要知道人性,但不要拆穿人性;要体谅人性、但不要对人性失望。”因为大部分的人,皆是无知的小孩,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了解欲望》
经云:“有求皆苦,无求即乐。”此“求”为欲求也。人要经过不断的学习、观察、觉知,才能不被欲望所困,且能自在的生活,悠闲的度日。
一、欲望的种类:
1、生理欲望-食欲、性欲、睡欲、触欲、视欲、听欲、嗅欲…。
2、心理欲望-顺境、操控…。
3、物质欲望-金钱、物质、财产…。
4、精神欲望-地位、声名、权势、尊重…。
二、欲望的生起:
1、由外的刺激-闻香而生起食欲。
2、由内的想像-幻想而生起性欲。
3、自然的生起-时间到生起睡欲。
三、欲望的作用:
1、使人向上-奋斗的原动力。
2、使人堕落-迷失的致命力。
3、使人快乐-暂时的满足感。
4、使人痛苦-长期的失落感。
5、使人心乱-盲目的去追寻。
四、欲望的处理:
1、由邪转正-将恶念转为善念。
2、由多渐少-清楚自己要什么。
3、由迷变悟-知一切无常生灭。
4、不取不舍-适度来处理需求。
《瓜熟蒂落》
成功是最后的结果,其过程要不停的努力;成道是最终的目的,其过程要不断的精进。除此之外,别无例外;离此法则,别无他法。
世人常问,何时成就?行者常想,何时开悟?若欲问此答案,便是妄想!水果成熟,自然落地。无须问,何时收成?无须想,何时能好?若要强求,则因缘未熟,条件未成,一切皆不具备,故俗言:“强摘的水果,不会甜。”当因缘条件具足,该成功的就成功,应开悟的就开悟,非是强求可得。
凡事要一门深入,专心一致。坐禅之人,只管打坐,不起二心;念佛之人,只管念佛,不生二念,从散乱,坐到禅定,因定发慧,明心见性;由散心念到一心,理事无碍,心开悟解。老实修行,方能具足因缘;精进不退,方可条件成熟。
人生没有侥幸,修行没有捷径。有什么,就什么!该开花,就开花;当结果,就结果;应落地时,不用怀疑,不用担心,直下便落地。
《内心世界的探索》
每个人都有烦恼,但又如何解决呢?每个人都有疑惑,但又如何解答呢?是我们的心生起烦恼,是我们的心生起疑惑,所以只要从心下手,必然可以找到您要的答案!
心中最主要的障碍,莫过于贪嗔痴。“想要”是贪欲在作祟,“不要”是嗔恨所引发,“无知”是愚痴的表现,要想去除此问题,正如六祖惠能大师所言:“虽种种勤苦修行,不除心垢,无解脱之理。”所以我们要从自心下手,彻底洗涤心中的污垢,走出内心的陷阱,从此过著自在的人生!
当您看到这份资料时,可以列印出来;自我检视其内心世界,有多少项是潜意识里面的念头,若是有的话,请于□中打勾,以便自我省思或是去参访善知识。
一、每个人都不知,内心的真实状态。
□不知自己要什么 □不知自己求什么
□不知自己为什么 □不知自己有什么
□不知自己无什么 □不知自己想什么
□不知自己做什么 □不知自己说什么
□不知自己会什么 □不知自己能什么
□不知自己是什么 □不知自己………
二、每个人都想要,其心中所贪爱的。
□想要别人的尊重 □想要别人的注意
□想要别人的关心 □想要别人的帮忙
□想要别人的重视 □想要别人的认同
□想要别人的服从 □想要别人的配合
□想要别人的肯定 □想要别人的支持
□想要别人的疼爱 □想要别人的鼓励
□想要别人的开导 □想要别人的照顾
□想要别人的掌声 □想要别人的喝采
□想要别人的赞美 □想要别人的提拔
□想要别人的资源 □想要别人的关系
□想要别人的财富 □想要别人的地位
□想要别人的权势 □想要别人的才干
□想要别人的所爱 □想要别人的智慧
□想要别人的美貌 □想要别人的口才
□想要别人的能力 □想要别人的优点
□想要别人的专长 □想要别人的倾听
□想要别人的保护 □想要别人的主动
□想要别人的服务 □想要别人的成全
□想要自己的地方 □想要自己的舞台
□想要自己的团体 □想要自己的所爱
□想要自己的时间 □想要自己的空间
□想要自己的生活 □想要自己的……
三、每个人都不要,其心中所厌恶的。
□不要别人的干涉 □不要别人的啰唆
□不要别人的打扰 □不要别人的使唤
□不要别人的谩骂 □不要别人的约束
□不要别人的说服 □不要别人的叛逆
□不要别人的背叛 □不要别人的破坏
□不要别人的压榨 □不要别人的包袱
□不要别人的毁谤 □不要别人的伤害
□不要别人的侮辱 □不要别人的虚伪
□不要别人的无理 □不要别人的自大
□不要别人的依赖 □不要别人的无知
□不要别人的鲁莽 □不要别人的批评
□不要别人的猜忌 □不要别人的胁迫
□不要别人的敏感 □不要别人的主观
□不要别人的推卸 □不要别人的挑拨
□不要别人的冷漠 □不要别人的唠叨
□不要别人的误会 □不要别人的排斥
□不要别人的轻视 □不要别人的否定
□不要别人的被动 □不要别人的占有
□不要别人的欺骗 □不要别人的抱怨
□不要别人的垃圾 □不要别人的强迫
□不要自己有烦恼 □不要自己有病苦
□不要自己有障碍 □不要自己有负担
□不要自己有压力 □不要自己有负债
□不要自己有问题 □不要自己有恐惧
□不要自己有紧张 □不要自己有不安
□不要自己有情绪 □不要自己有束缚
□不要自己有危机 □不要自己有挫折
□不要自己有失败 □不要自己有困惑
□不要自己有得失 □不要自己有过失
□不要自己有愚昧 □不要自己有……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