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杂阿含经”论涅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杂阿含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杂阿含经]研习

  “杂阿含经”论涅槃

  一、涅槃的通释

  涅槃是梵文Nirvana的音译,旧译也作泥日、泥洹、泥畔、涅槃那等,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等。或称般涅槃(梵文Parinirvana)意译为入灭、圆寂。涅槃原意是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状态,在佛教产生前,占印度就有这种概念,佛教用以作为修习昕要达到的最理想境界。含义有多种,如谓息灭烦恼业因,灭掉生死苦果,生死因果都灭,而人得度,所以称灭或灭度;又谓众生流转生死,皆由烦恼业因,若息灭了烦恼业因,则生死苦果自息,名为寂灭或解脱;有的说涅槃亦名不生,因永不再受三界生死轮回;又有认为证入涅槃,惑无不尽,德无不圆,昕以称为圆寂;还有说达到安乐无为,解脱自在的境界,郎寂灭一切烦恼和圆满一切清净功德,称为涅槃。僧肇的‘涅槃无名论”说:“泥日、泥洹、涅槃,此三名前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秦言无为,亦名度。无为者,取于虚无寂寞妙灭绝于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大乘起信论’载:“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涅槃玄义’卷上称:“既可得翻,且举十家:一、竺道生,时人称为涅槃圣,翻为灭。二、庄严大斌,翻为寂灭。三、白马爱,翻为秘藏。四、长干影,翻为安乐。五、定林柔,翻为无累解脱。六、大宗昌,翻为解脱。七、梁武,翻为不生。八、肇论,云无为,亦云灭度。九,会稽基,偏用无为一义。十、开善光宅,同用灭度。”‘大乘义章’卷十八说:“外国涅槃,此翻为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离家相故、大寂静故,名之为灭。”‘华严大疏钞’卷五十二称:“译名涅槃,正名为灭。取其义类,乃有多方。总以义翻,称为圆寂。以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以上是论疏对涅槃的解释。

  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对涅槃有不同的说法。一般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两种。有余涅槃,是指修声闻乘得阿罗汉果,此时业报之因已尽,但还有业报身心的存在,所以称为有余涅槃。而大乘菩萨乘所证,已至身心果报也不存在,所以称为无余涅槃。这二种涅槃同为一体,三乘的修行人于初成道时,虽可证得,但无余涅槃则须命终的时候才能证得。据‘肇论’介绍:小乘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涅槃,是有余涅槃。而‘中论’等以“诸法宝相”为涅槃,是无余涅槃。大乘佛教还分性净涅槃与方便涅槃两种。本有的法身,名性净涅槃,即真如法性,亦称性德涅槃;假六度缘修,本有法身显现,名方便涅槃,亦称修得涅槃。法相宗综合大小乘学说,立四种涅槃:一、自性清净涅槃。虽有客尘烦恼,而自性清净,湛如虚空。二、有余依涅槃。断尽烦恼障所显的真如。三、无余依涅槃。出生死苦的真如。四、无住处涅槃。断所知障所显的真如,这是依佛的三身而说:有法身故不住生死,有应、化身故不住涅槃。大乘佛教认为涅槃具有常、乐,我、净四种德性或常、恒、安、清凉、不老、不死、无垢、快乐八种德性。

  ‘大般涅槃经’亦称‘大本涅槃经’或‘大涅槃经’,简称‘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四十卷。全经分寿命、金刚身、名字功德、如来性、一叨大众所闻、现病、圣行、梵行、婴儿行、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师予吼菩萨、迦叶菩萨、侨陈如等十三品,主要阐述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 一切象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佛教思想。它的理论与部派佛教中的大家部义理颇有契合之处,与‘般若经’、“妙法产华经’的重要思想也有一致的地方,但与四r阿含经’所说的涅槃义理不尽相同。此经常引用‘华严经’的某些义理,两者思想相通。经中引用佛陀所说:“我般涅槃七百岁后,是魔波旬渐当沮坏我之正法。”这反映了笈多王朝复兴婆罗门教,排斥佛教的历史背景。此经自东晋法显译出六卷‘泥洹经’后,道生剖析经旨,倡“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说,引起旧学的激烈反对,道生甚至被开除出僧团,昙无谶译‘大本涅槃经”传至建康(今南京),经中讲到“一阐提可以成佛”,证明道生说正确,被称为“孤明先发”。后道生在庐山大讲‘涅槃经’,主张顿悟,听众甚多,成为中国最早的涅槃师,逐渐形成涅槃学派。他的同学慧观则依‘涅槃经’而主张渐悟。梁武帝萧衍亲讲此经,著『涅槃讲疏’、‘涅槃义疏’等分赠扶南(今越南)百济(今朝鲜),并撰‘断酒肉文’,广集僧尼于华林殿前,令光宅寺法云宣讲,为中国僧尼素食的先河。由于此经提出“半”字、 “满一宇,以牛乳五味比喻佛说法的深浅、先后,遂有教相判释说出现。首先慧观立顿、渐二教,与三乘别教、三乘通教、抑扬教、同归教、常住教等五时,以‘涅槃经’为最完善的经教。道生则主张佛所说法不出善净法轮、方便法输、真实法轮、无余法轮等四种法轮,也把‘涅槃经’看成是佛说的最高阶段。此后僧亮、僧象等都配合五味,以区分如来一代教法。隋天台智者大师也以此经义,立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等五时,藏、通、别、圆等四教,以‘涅槃经’为“第五时教”和“圆教”。

  本文主要依据‘杂阿含经’研习佛陀显示的涅槃教义。

  二、‘杂阿含经乙论涅槃义

  ‘杂阿含经”第四百九十经载: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那罗聚落,尊者舍利弗也在此枣落。时,有外道出家,名阎浮车,是舍利弗旧善知识,来谐舍利弗,问讯,共相慰劳已,退坐一面,……问舍利弗:‘谓涅槃者,云何为涅槃?”

  舍利弗言:‘涅槃者,贪欲永尽、瞠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得涅槃耶?’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杂阿含经’第八百六十七经载:佛告诸此丘:

  “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若不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境念,而于色、受、想、行、识法思惟如病、如瘫、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于此等法心生厌离、怖畏,防护;厌离防护已,于甘露法界以自饶益。此则寂静,此则胜妙,所谓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又第九百零五经载:尊者摩诃迦叶语舍利弗言:

  “若说如来后有生死者,是则为色;若说如来无后生死,是则为色;若说如来有后生死、无俊生死,是则为色;若说如来非有后、非无后生死,是则为色。如来者,色已尽,心善解脱。言有后生死者,此则不然;无后生死、有后无后、非有后非无后生死,此亦不然。如来者,色已尽,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槃。”

  从以上所引的经文可知,涅槃的意义是:“贪欲永尽、瞠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它的同义语是:“此则寂静,此则胜妙,所谓舍离, 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槃。”这些定义,大小乘佛教基本上是一致的。

  印顺导师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中解释“涅槃寂静”说:

  “这说明了动乱变化、假合幻现物的最后归宿,都是平等无差别的。一切事物是动乱差别的,也是寂静平等的。如审细的观察诸法,就可发现动乱差别的事物,郎是平静无差别。这种种差别归于平等、动乱归于平等的——涅槃寂静,如枝叶花果的形式名殊,但对光的影子,是没有差别一样。涅槃寂静是依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体验所得到的。如对前两真理不能了解,这涅槃寂静的真理也就不会正确的了解。这如在波湏的相互推动激荡——无常无我上,了知水性的平静一样。波湏是依水而有的,波湏因风而起,风若息下来,水自归于平静。但这平静不必要在风平湏静的时候,就在波涛汹涌动荡不停的时候,水的本性还是平静的。人在生死的流转裹也是一样,苦乐、人我、是非、好丑、动乱万千,就在此动乱万千的流转当中,了知涅槃的平等寂静。”

  三、“令彼得涅槃”

  ‘杂阿含经’第一〇九二经载:“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郁聛罗聚落尼连禅河侧,于菩提树下成佛未久。时,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门瞿昙住郁鞞罗尼连禅河侧,于菩提树下成佛末久,我当往彼,为作留难………。

  魔说偈言:“瞿昙若自知,安隐涅槃道,独善无为乐,何为强化人?”

  佛复说偈言:“非魔所制处,来问度彼岸;是则以正答,令彼得涅槃,时得不放逸,不随魔自在。”魔复说偈言:“有石似凝膏,飞鸟欲来食,竟不得其味,损嘴还归空,我今亦如彼,徒劳还天宫。”魔说是言,内怀忧戚,心生变悔,低头伏地,以指昼地。……

  ‘杂阿含经’第一百十经载:“火种层士问:‘云何瞿昙为弟子说法,令离疑惑?’佛言:‘我为诸弟子说:诸昕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如实观察,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彼学必见迹,不断坏,堪任成就,厌离知见,守甘露门。虽非一切悉得究竟,且向涅槃。如是弟子从我教法,得离疑惑。’复问瞿昙:‘复云何教诸弟子,于佛法得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告火种居士:‘正以此诸法,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如实知,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彼于尔时,成就三种无上:智无上、道无上、解脱无上。成就三种无上已,于大师所,恭敬、尊重、供养如佛。世尊觉一切法,郎以此法调伏弟子,令得安隐,令得无畏,调伏寂静,究竟涅槃。世尊为涅槃故,为弟子说法。火种居士,我诸弟子,于此法中,得心解脱,得慧解脱,于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昕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就解脱说,如来与阿罗汉相同,但果德不同。

  四、涅槃奥般涅槃

  般涅槃即完全涅槃,或称现法涅槃,译为入灭,常晷称涅槃。在‘雉阿含经’第五七九经中,有天子说偈问佛:

  “不习近正法,乐着诸邪见,睡眠不自觉,长劫心能悟。”世尊说偈答言:

  “专修于正法,远离不善业,是漏尽罗汉,睑恶世平等。”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悉过。永超世恩爱。”这一偈言,又见于五八〇经、五八一经、五八四经,在五八二经中,彼天子复说偈言:

  “若罗汉比丘,漏尽持后身,颇说言有我,及说我所不?”世尊说偈答言:

  “若罗汉此丘,漏尽持后身,亦说言有我,及说有我所。”彼天子复说偈言:

  “若罗汉此丘,自所作已作,已尽诸有漏,唯持最后身,何言说有我?说何是我所?”尔时,世尊说偈答言:“若罗汉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诸漏尽,唯持最后身。说我漏言尽,亦不著我所,善解世名字,平等假名义。”

  涅槃与般涅槃亦有种类,‘杂阿含经’第七四O经中,佛告诸此丘:

  “若此丘修习此七觉分,多修习已,当得七果。何等为七?谓现法智有余涅槃;及命终时,不得现法智;若不尔者,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槃;若不尔者,得生般涅槃;若不尔者,得无生般涅槃;若不行者,得无行般涅槃;若不尔者,得有行般涅槃;若不尔者,得上流般涅槃。”在第七三四中,佛告诸此丘:“若此丘如是修习七觉分已,当得二种果:现法得漏尽无余涅槃,或得阿那含果。”

  ‘杂阿含经’第二二二经载:“如是我闻,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夏安居,与大此丘象五百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断除有结,正智心善解脱,除一此丘,谓尊者阿难,世尊记说彼现法当得无知证。……尔时,尊者舍利弗在家会中,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世尊向者作如是言;‘我为婆罗门,得般涅槃,持最后身,无上大医,能拔剑刺。汝为我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法余财。诸此丘!当怀受我,莫令我身、口、心有可嫌责。’我等不见世尊身、口,心有可嫌责事。所以者何?世尊不调伏能令调伏,不寂静者能令寂静,不酥息者能令酥息,不般涅槃者能令般涅槃。如来知道,如来说道,如来向道,然后声闻成就,随道、宗道,奉受师教,如其教授,正向欣乐真如善法。我于世尊都不见有可嫌责身、口、心行。我今于世尊所,乞愿怀受见闻疑罪,若身、口、心有嫌责事。”……佛告舍利弗:‘此五百比丘中,九十比丘得三明,九十比丘得俱解脱,余者慧解脱。舍利弗!此诸此丘离诸飘转,无有皮肤,真实坚固。”

  ‘杂阿含经’第一二二七经中,世尊说偈言:“一切家生类,有命终归死,各随业所趣,善恶果自受:恶业堕地狱,为善上升天,修习胜妙道,漏尽般涅槃。如来及缘觉,佛声闻弟子,会当舍身命,何况俗凡夫!”涅槃是三乘所共修证的。般涅槃——无余涅槃,见‘杂阿含经’第九七九经:

  “尔时,世尊涅槃时至,告尊者阿难:‘汝为世尊于双树间敷绳床,北首,如来今日中夜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尔时世尊谐双树间,于绳床上北首右胁而卧,足足相累,系念明起,正念正智。时,俱夷那竭国有须跋陀罗外道出家,百二十岁,年耆根熟,为俱夷那竭国人恭敬供养,如阿罗汉。彼须跋陀罗出家闻世尊今日中夜当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然我有所疑,希望而住,沙门瞿昙有力,能开觉我,我今当谐沙门瞿昙,问其所疑。………佛告须跋陀罗:“于正法、律不得八正道者,亦不得初沙门,亦不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门。须跋陀罗!于此法、律得八正道者,得初沙门,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门。除此已,于外道无沙门,斯则异道之师,空沙门、婆罗门耳。是故,我今于家中,作师子吼。”说是法时,须跋陀罗外道出家远离尘垢,得法眼净?…:尊者须跋陀罗得阿罗汉,解脱乐觉知已,作是念:我不忍见佛般涅槃,我当先般涅槃。时,尊者须跋陀罗般捏盘已,然后佛般涅槃。”

  五,见法般涅槃、有余涅槃奥无余涅槃

  “杂阿含经”第一百七十经载:“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著?何所见我?令诸家生作如是见,如是说:若无五欲娱乐,是则见法般若涅槃。若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乃至第四禅,是第一义般涅槃?’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佛依。’”

  印顺导师在‘佛法概论’中谈到“涅槃”的意义时说:“生死解脱不是现生不死,不是未来永生,是未来的生死苦迫的不再起,于现生苦迫中得自在。这样的解脱当体,即是涅槃。关于涅槃,从来有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的分别。依汉译‘阿含经”说:涅槃的一般意义,应该是不再来人世间了。如‘杂阿含经’卷三四、九五七经说:‘家生于此命终,乘意生身生于余处。当于尔时,因爱故取,因爱而住,故说有余?…:世尊得彼无余,成为正觉。’‘培一含经’(五戒品)说:‘此丘灭五下分结,郎彼般涅槃,不还来此世,是为有余涅槃界。………此丘尽有漏成无漏,意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是谓无余涅槃。’‘中间含经’、“善人住经’将于‘少慢未尽而五下分结已断的,更分为七善人;而现究竟不再受生死的,称为无余涅槃。’这可见,涅槃有不再来这人间受生的意义。阿那含与阿罗汉——佛也是阿罗汉,都不再来人间,所以并称涅槃。但阿那含还有烦恼与身的剩余,阿罗汉才是无余的。”

  印顺导师的结论说:“如直论涅槃,那是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不能想像为生,也不能说是无生,这是超名相数量的,不可施设的。所以焰摩迦以为‘世尊所说无漏阿罗汉,身坏命终无所有,’被斥为邪见。试问,‘如来见法真实如,住无所得,无所施设’(‘杂阿含经’卷五、一O五经),这怎么可想像为无所有呢?‘本事经’(卷三)也说得极为明白:‘究竟寂静,究竟清凉,隐没不现,惟依于清净无戏论之体。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彼亦有亦无,不可谓彼非有非无。只可说为不可施设究竟涅槃。”可见原始经教所讲的涅槃与大乘佛教的涅槃,在义理上是相通的。涅槃是现生自证的。自觉人世间生死的解脱,不论是与人间究竟或彼岸究竟,都称般涅槃。

  原载《内明》第268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