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涅盘宗>>正文内容

论第一义空与涅盘-以杂阿含经第一义空经大般若经第二分和大般涅盘经为主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曾惠田井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论第一义空与涅盘-以杂阿含经第一义空经大般若经第二分和大般涅盘经为主
  作者: 曾惠田井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2002年度,硕/博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3年
  【文章标题】论第一义空与涅盘-以杂阿含经第一义空经大般若经第二分和大般涅盘经为主
  【英文标题】A Study of Paramartha-sunyata and Nirvana In the Paramartha-sunyatasutra Mahaprajnaparaaita-sutraII and Mahayana-mahaparinirvana-sutra
  【文章作者】曾惠田井
  【指导教师】蔡耀明
  【文章页数】306 页
  --------------------------------------------------------------------------------
  【中文关键词】第一义空 |涅盘 |第一义谛 |中道 |佛性 |阿罗汉果 |无生 |我
  【中文摘要】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论述“第一义空”与“涅盘”之间的法义, 所论述的范围以《杂阿含经第一义空经》、《大般若经第二分》和《大般涅盘经》三本佛典为主。整个论述过程, 则把研究的结果总归结于第一义空与涅盘是非一非异之间的理趣。之所以有这个理趣, 是从开始讨论〈第一义空经〉所示第一、最上、最胜的境界何以不名为“涅盘”或“无余依涅盘”, 而名为“第一义空”的空境界这个问题着手, 加上《大般涅盘经》中提出声闻乘的修学者不真实了知到“第一义空”的真实义这个问题, 而揭开了本论文在“第一义空”与“涅盘”的专题研究。
  至于本论文在论述过程涉及到《大般若经第二分》这个部分, 实因《大般涅盘经》中的“大涅盘”必须把握住“般若”这个必要条件, 况且从“般若”这个理趣去理解“第一义空”与“涅盘”是《大般若经第二分》所要阐示的法义。因是之故, 结合《大般若经第二分》揭示出第一义空与涅盘的法趣是引出涅盘本性与涅盘非常非坏的中道性这个实相谛理。由《大般若经第二分》这个涅盘本性与中道性来解答〈第一义空经〉与《大般涅盘经》中的“第一义空”之空义。〈第一义空经〉之所以会有“第一义空”的空境界, 是本自于涅盘本性而显出自性本空的境界, 是第一义谛的境界, 非从修学而使成第一义空, 但又不能离开修学这个助缘来断尽烦恼把“第一义空”呈显出来。这样子的法义即是《大般涅盘经》所要阐示的“第一义空”, 此字词的范畴即是“空”与“不空”这两个境界, 而〈第一义空经〉的声闻学人只是相信佛所开示的缘起性之中道理趣是一个不空的第一义谛, 而观察生命现象从此生到下一生所谓的生死流转地接替下去, 之所以有连串是因为有一个不灭的实性, 并未真正证得。但因以“解脱”生死为目标, 而修学“缘起法”之“还灭门”, 把纯大苦聚灭, 证得“阿罗汉果”。如果声闻学人的目标决定在趣入“无生”, 亦即入“无余依涅盘”, 就此所证的是烦恼寂灭的空境界, 这是世间第一、最上的境界, 亦名为“第一义空”的空境界。就这个结果而言, 即是解脱道的修学完成。如果说, 得证的阿罗汉者虽处于有余依涅盘境界, 但在未舍寿前, 仍有因缘接触到乃至学习“大乘法”, 以般若波罗蜜多来认知到“涅盘本性与中道性”, 而能不沾着于“无余依涅盘”的涅盘寂灭境界当中, 转入“菩萨位”, 迈向“佛菩提道”的修学。因此之故, 〈第一义空经〉把第一、最上、无上、最胜的境界称为“第一义空”, 而非是“涅盘”, 可以说是留下非常多的思考空间。
  把“涅盘”这个概念限定在“第一义空”所呈显出的法趣, 一方面是说明涅盘必须借着“空”的概念来说明修学的重要性, 即是把“断尽烦恼”这件事情给于办到, 才会把涅盘显现出来|另一方面则说明涅盘是本性自空, 这个空是般若波罗蜜所要阐示的自性本空之道理, 这样子的空义才是“第一义空”。前者即是表述“第一义空”在“空”这个理趣, 本文在论述“十八空”中作了一些说明|后者即表述“第一义空”在“不空”这个理趣, 本文在《大般若经第二分》则是摆在论述“涅盘本性”这个“不空”的胜义概念上, 在《大般涅盘经》中则以“法身、佛性、大涅盘”为主。总之, 涅盘归“有”这一个概念, 是胜义谛这一层的谛理, 而“第一义空”归“空”这个概念, 主述胜义谛的空境界是从世俗谛的谛理来理解。如果空与有没有互相运作, 则会落入到空或有之边见中, 而显示不出涅盘在空的部分, 亦无法把“第一义空”之有的部分显示出来。由以上概要的提示, 整个讨论的结果即是宣说涅盘与第一义空是非一非异的理趣。
  除了阐示涅盘与第一义空是非一非异的理趣之外, 亦藉由本论文的研究重点, 而把声闻乘的涅盘观与大乘的涅盘观之差异给于厘清, 并且建立出如何正确看待声闻乘所证的无余依涅盘, 更加呈显出解脱道与菩提道的不同修学理路, 而把彼此在那里不同或差异表示出来, 亦把在那里交集乃至连接说明出来。由这样子的论陈来反映本文在这两个关键词所作的讨论, 除了把字词以一般性的文法结构的界定给介绍出来, 更重要的是带进到三佛典中, 先就文献学的方法来处理两个关键词在各经中呈显出多样的界定, 这些多样的界定乃至关连到非常多的佛教的重要概念, 后加以内在式的义理诠释给于贯通, 使得本论文对这两个关键词之讨论更加展现出探讨的意义与价值。由语词的讨论乃至深入到经文内在义理诠释, 所得到的特色是把各经的整体脉络有组织有架构地呈显出来, 更把〈第一义空经〉的解脱理趣、《大般若经第二分》以般若波罗蜜多所主导的理趣带进到“第一义空”与“涅盘”的讨论, 以及展示出《大般涅盘经》从“第一义空”的释义中分别出两条修学路线, 而统摄于“佛性”这条实相的修学道路为主轴来趣入大涅盘。如此的研究成果, 一方面不离开三佛典的主旨与宗趣, 另一方面亦使得本文对两个关键语词能真实活在经典之生命中, 而呈显出活活泼泼的法味。
  --------------------------------------------------------------------------------
  【论文目次】
  论“第一义空”与“涅盘”
  以《杂阿含经第一义空经》、《大般若经第二分》和《大般涅盘经》为主
  总目次
  授权书、审定书
  志谢
  论文提要
  目次
  表录x
  略语x
  第一章 绪论
  本章目次1
  第一节 前言2
  第二节 释题3
  第三节 研究范围5
  第四节 研究方法 9
  第五节 研究架构与进路- 12
  第六节 研究动机 17
  第七节 学界研究的回顾-19
  一 相关于〈第一义空经〉的研究-20
  (一) 古德注释上- 20
  (二) 在中文专书上 20
  (三) 在学位论文上 21
  (四) 在期刊论文上 22
  二 相关于《大般若经第二分》第一义空或涅盘的研究23
  (一) 在近代学术论文部分- 23
  (二) 在近代学者著书部分- 24
  三 相关于《大般涅盘经》第一义空或涅盘的研究-24
  (一) 在古德的注释方面25
  1 依经文脉络解析者- 25
  2 依“涅盘”为主题来总摄《大般涅盘经》的纲要者26
  (二) 近代在此论题上相关的研究论文 -27
  1 在中文的著书上 27
  2 在硕、博士论文上27
  3 在期刊论文上- 28
  第八节 预期研究成果 32
  一 就本文研究成果而言-32
  二 其它可发展的论文题材32
  第二章 “第一义空”与“涅盘”的界定
  本章目次 35
  第一节 前言36
  第二节 第一义空的界定-37
  一 第一义空在文法结构上的界定- 37
  (一) 从文法结论上解析来界定-37
  (二) 从文法结论上的界定来剖析三佛典之第一义空37
  1. 〈第一义空经〉的第一义空38
  2. 《大般若经第二分》的第一义空40
  3. 《大般涅盘经》的第一义空-40
  (三) 从文法结构上来论三佛典的第一义谛与空41
  二 三佛典对于第一义的界定-41
  三 三佛典对于空的界定 -43
  (一) 空相-43
  (二) 空性-45
  第三节 涅盘的界定与类型49
  一 涅盘在文法结构上的界定- 49
  二 三佛典对涅盘的界定- 51
  三 涅盘的类型- 52
  (一) 自性清净涅盘52
  (二) 无余依涅盘-54
  (三) 有余依涅盘-55
  (四) 无住处涅盘-55
  第四节 第一义空与涅盘在界定上的关连- 57
  一 在文法结构上的界定都指涉“空”的境界-57
  二 在各经上的释义都指涉“第一、最胜”的“胜义”谛理-57
  三 本节小结 58
  第五节 总结- 59
  第三章 从《杂阿含经·第一义空经》论涅盘
  本章目次60
  第一节 前言63
  一 问题的提出- 63
  二 本章的论述背景63
  第二节 〈第一义空经〉“第一义空”的界定-66
  一 〈第一义空经〉的法义殊胜- 66
  (一) 从修学步骤说明-65
  1 从修持理则的把握说明- 66
  (1) 六根依缘起法来观察六根的生起与消灭的运作-68
  (2) 六根依缘起法迈向中道正见的开发 69
  2 从修持所面对的轮回真实现象说明-71
  (1) 有生死轮回这个事情存在71
  (2) 轮回的真实状况72
  3 从修持的解脱方法说明72
  (1) 何谓俗数法? -73
  (2) 何谓“除俗数法”?-73
  二 本节小结75
  第三节. 从修学的意趣说明- 77
  一. 不再继续业报与轮回主体的探讨, 而是带往修学解脱之道78
  (一) “无有作者”表示不再继续延着“轮回主体”进行讨论78
  (二) 由“无有作者”之理趣带往解脱之道79
  二. 修学缘起法以趣入“无生”为目标, 亦可迈向中道正见的开发- 80
  (一) 趣入“无生”-80
  (二) 修学缘起法可迈向中道正见的开发 81
  三. 以四圣谛为修学依持的道理-82
  四 本节小结- 83
  第四节. 从修学目标-阿罗汉果与涅盘来说明-85
  一. 经由缘起法所证得的果德来说明-85
  (一) 操作缘起法的方法说明-87
  (二) 显出缘起法的证悟状况87
  二. 经由四圣谛所证得的果德来说明-88
  三. 从谈及涅盘的相关经文来说明-89
  (一) 依涅盘的体性来说-不坏性、不生不灭性90
  (二) 依教示涅盘为目标来说明 91
  (三) 依取证涅盘的方法与断除的对象-91
  (四) 依证悟涅盘者来说明92
  四. 从谈及阿罗汉果的经文来说明-94
  (一) 依阿罗汉的修学过程 95
  (二) 依阿罗汉的界定95
  (三) 依已得阿罗汉者应如何做来说95
  五. 本节小结96
  第五节 结论97
  第四章 论《大般若经·第二分》“第一义空”与“涅盘”
  本章目次-101
  第一节 前言103
  一. 问题的提出-103
  二. 本章的论述背景-104
  第二节 从修学十八空来了知第一义空106
  一 菩萨应从领悟实相知菩萨名假名施设来理解第一义空亦是假名施设-107
  (一) 从“不见菩萨摩诃萨乃至不见般若波罗蜜多名”理解实相境界108
  (二) 理解修学主体-菩萨摩诃萨而领悟到菩萨摩诃萨五蕴空-109
  (三) 理解菩萨摩诃萨名称-菩萨名假施设-110
  (四) 从菩萨假名施设理解十八空亦假名施设110
  1 从菩萨、菩萨名假名施设推及十八空亦假名施设-110
  2 〈善现品〉应用假名施设的理趣说明十八空是假名施设111
  3 穷尽使用名称的意义是表显胜义谛理来了知十八空假名施设-113
  (五) 从十八空假名施设中理解第一义空亦是假名施设114
  二 十八空依般若波罗蜜多显出第一义空的实相不可得性故性相皆空-116
  (一) 从十八空的修学所把握到的绝窍说明第一义空 -117
  1 从修学十八空的住与习说明-118
  2 从修学十八空的不住不习谈十八空的实相-119
  3 从修学十八空非住非不住非习非不习持中道实相120
  (二) 从十八空的契入角度来透发十八空的实相-120
  (三) 以种种言说表示所得到的十八空的实相境界是不可得性-122
  (四) 以种种言说表示十八空的实相是无相-124
  三 本节结论-125
  第三节 第一义空从涅盘空性与中道正见来说明127
  一 由涅盘来讨论第一义空-128
  (一) 述《大般若经·第二分》涅盘的观点-128
  1《大般若经·第二分》对三乘涅盘所要讲求的修学基本态度128
  2 对于《大般若经·第二分》所呈显出“无余依涅盘”的看法130
  3 具备把般若波罗蜜多应用到涅盘的正确知见 132
  (二) 从第一义谓为涅盘来讨论第一义空 - -133
  1《大般若经·第二分》之第一义谛指向涅盘134
  2 表示间接说明涅盘的特性-135
  (1) 说明第一义谛的总相-135
  (2) 采性与相来说明第一义谛-135
  (3) 采列举法来说明第一义谛-135
  3 表示直接指出涅盘的定义-136
  (1) 胜义谛即本性空理来连接涅盘-136
  (2) 胜义谛即平等法性理来连接涅盘137
  (三) 由涅盘本性讨论涅盘空理-137
  1 从本性谈涅盘本性空理140
  2 从自性谈涅盘无性141
  (四) 由涅盘本性谈涅盘非常非断坏-142
  1. 由涅盘本性表显非常142
  2. 涅盘由本性表显非断坏-143
  (五) 小结-144
  二 由寂灭涅盘不可得来说明第一义空波罗蜜多146
  (一) 涅盘表菩提道的一切善法、所有阶段的完成、所得的成果是不可得性-147
  1 在积极方面以诸多甚深义处增益显示涅盘的甚深理趣-148
  (1) 涅盘是终极究竟目标表示全面性的完成-149
  (2) 涅盘可透过阶段性的修学来达成150
  (3) 领悟涅盘是透过内在式的契入点, 非触不可及 150
  (4) 领悟涅盘是从空乃至实际这些同阶性的境界契入-151
  2 在消极方面以遮遣法显示涅盘-153
  (二) 以甚深义处不可得及遮遣法不可得显示“涅盘”不可得性-156
  1 由甚深理趣不可得表示涅盘不可得性156
  2 由遮遣法不可得表示涅盘不可得性-158
  3 以涅盘表示完成救度众生愿是不可得性-161
  (1) 以涅盘表示修学功德的真实是不可得性161
  (2) 以涅盘表示完成救度众生愿是不可得性162
  (三) 涅盘藉由般若波罗蜜多修学来了知寂灭性、相皆是不可得性165
  1 寂灭性相不可得性 165
  2 涅盘性相不可得性 166
  (1) 涅盘空相166
  (2) 涅盘空性167
  (四) 以般若波罗蜜多来了知涅盘依真如是假名施设, 亦如梦、幻、化170
  1 涅盘依真如而言是假名施设 170
  2 涅盘依真如而说如梦、幻、化-173
  (五) 小结-175
  第四节 结论-涅盘与第一义空是非一非异的理趣-176
  第五章 从《大般涅盘经》“第一义空”论“涅盘”
  本章目次-179
  第一节 前言-182
  一 问题的提出182
  二 本章论述背景-183
  第二节 与第一义空相关的课题-大涅盘-186
  一 第一义空与大涅盘-186
  (一) 第一义空、如来法身和涅盘187
  1 什么是《大般涅盘经》的我-187
  2 如来这个“我”与如来法身的关系188
  3 从“我”往“佛性”、“第一义空”的探讨-189
  4 从如来法身往如来藏的探讨 189
  (二) 从佛入灭阐示“如来法身”转移到如来大涅盘的讨论-192
  1 从佛入灭强调无常想转移到佛的法身常住 192
  2 从如来法身转移到如来大涅盘的讨论 193
  二 释明涅盘 194
  (一) 涅盘的字义194
  1 涅盘是法性所流露出的194
  2 涅盘从释名而言-有中道正见的意义195
  3 涅盘从释义而言-有解脱的意义195
  (1) 大涅盘是从体悟到解脱、般若、法身的大解脱、真解脱196
  (2) 大涅盘是实相境界的大解脱196
  4 涅盘依作用来界定197
  (二) 涅盘的体性198
  1 涅盘的体性非本无今有, 而是常住的-199
  2 涅盘的体性大体来说总摄于中道性-199
  3 涅盘无因而体是果201
  (1) 总标涅盘无因, 体是果-201
  (2) 以世间说涅盘唯有修学的助因-202
  (3) 以世间说涅盘名为无上的解脱果202
  (三) 涅盘的相貌203
  1 以积极来说涅盘有常、乐、我、净等相-203
  2 以消极来说无相涅盘 204
  (四) 涅盘因教化众生而假名安立-204
  (五) 厘清声闻涅盘与佛的大涅盘-206
  1 以譬喻来说二乘涅盘是暂时的安乐- 206
  2 厘清二乘涅盘非究竟 -207
  3 厘清涅盘的真实境界-209
  三 第二节小结210
  第三节 与第一义空相关的主要概念-佛性212
  一 佛性在经典中有诸多意义- 213
  (一) 佛性在整体上所表现出的共同特征214
  1. 就共同特征而言214
  2. 在共同特征上, 特就“常”这个特征论说215
  (二) 佛性在个别差异上所表现出的外在特征215
  1 从认识佛性的方法216
  (1) 眼见佛性-216
  (2) 闻见佛性-216
  2 因认识佛性的不同而显出程度的不同217
  (1) 一阐提的佛性-217
  (2) 众生的佛性217
  (3) 如来的佛性219
  3 因见佛性的不同而显出位阶的不同- 220
  二 本节小结 220
  第四节 从第一义空的释义分出二种修学路线, 亦可统摄于佛性这条道路-222
  一 奠立于声闻乘的修学基础-222
  二 依“第一义空”的释义分别出二种修学路线趣入大涅盘 222
  (一) 依现观第一义空契入大涅盘-224
  1 从现观契入第一义空-224
  (1) 菩萨为达到空平等地而要修学第一义空-224
  (2) 从现观第一义谛契入第一义空-224
  ? 现观眼等“生时无所从来, 灭时去无所至”是第一义谛225
  ? 现观六根生、灭、来、去无自性-227
  ? 现观六根的实性- -228
  ? 从实性理解第一义谛 228
  ? 第一义空从现观得证第一义谛契入- 229
  现观“有业有报,? 不见作者”是第一义的谛理-230
  “有业有报,? 不见作者”是极为甚深的道理230
  2 第一义空从现观无所得的道理契入- 231
  (1) 无所得者名第一义空-231
  (2) 以无所得这个要领来贯穿佛菩提道乃至大涅盘233
  3 小结-235
  (二) 从佛性契入大涅盘-236
  1 从观察十二因缘谛观佛性 236
  (1) 标出“无常无断即是观十二因缘智”的中道实相智慧这个重点-236
  (2) 从观察十二因缘的实际状况体悟出中道的正确见解-237
  (3) 认知十二因缘的实相239
  (4) 认知十二因缘的真实体性是中道性240
  (5) 认知到观察十二因缘智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子241
  (6) 从观察十二因缘智的程度而分别出见佛性的不同层级242
  (7) 小结-243
  2 从认识“第一义空”为的是把不空的佛性给标示出来243
  (1) 第一义空是关于第一义谛的智慧-244
  (2) 第一义空是领悟“无常乃至不净”和“常乐我净”两大道理245
  ? 标示“第一义空”是开发中道的重要性-245
  ? 认知“无常乃至不净”乃是为了修学“常、乐、我、净”246
  3从第一义空进升到中道乃至成就佛果趣入大涅盘246
  (1) 《大般涅盘经》注重中道的教授 246
  ? 一般人不容易生起中道的正确见解- 247
  ? 中道的见解是为了体悟实相的智慧- 247
  ? 诸佛是修学中道才得以成就佛果 248
  ? 着重于“第一义空”来贯穿佛性与中道249
  ? 修学的步骤与理念纳入中道是真实的谛理-249
  (2) 佛是完全亲见到佛性乃至透达第一义空、中道、大涅盘-250
  ? 从“第一义空乃至大涅盘”修学路线来描述佛的十大名号- 250
  ? 在“第一义空乃至涅盘”之间了知佛性、佛、涅盘的差异-251
  能够透达“第一义空乃至大涅盘”者是佛, 非是阿?罗汉-252
  三 统摄于“佛性”这条实相修学道路-252
  (一) 修学十一空为的是把“佛性”标示出来-252
  (二) 证悟无所得而把“佛性”给标示出来才能趣向大涅盘-253
  (三) 领悟“非佛性名为佛性, 非如来名为如来, 非涅盘名为涅盘”的道理- 253
  (四) 以佛性为修学主轴的道路是“实相”的修学道路-254
  四 本节小结-257
  第五节 结论 259
  第六章 三佛典在“第一义空”与“涅盘”的论述上所显出的交集与差异
  本章目次-261
  第一节 前言-262
  一 问题的提出-262
  二 本章的论述基础-262
  第二节 三佛典在论“第一义空”与“涅盘”的交集264
  一 三佛典在真实道理上所显出的交集-第一义谛-265
  二 三佛典讨论“涅盘”胜义谛理的交集-267
  三 三佛典中采二谛来进行说法-268
  四 三佛典对于第一义谛是基于同一体性上而能串连270
  第三节 三佛典在“第一义空”与“涅盘”的论述上所显出的差异-272
  一 三佛典对于第一义空的差异-272
  二 三佛典对于涅盘的差异-274
  (一) 〈第一义空经〉以无余依涅盘为目标亦确信不空的第一义谛-274
  (二) 《大般若经˙第二分》与《大般涅盘经》在涅盘上是总相与别相的不同 275
  三 三佛典就第一义空与涅盘的差异而显出修学过程的差异-277
  (一) 三佛典在烦恼的不同277
  (二) 三佛典在操作缘起法上的差异278
  第四节 结论 - 282
  一 〈第一义空经〉主要说明解脱道, 但仍预留大乘法的空间282
  二 《大般若经第二分》主述交集是连贯解脱道与菩提道的教法-283
  三 《大般涅盘经》主述差异是佛的菩提道含盖解脱道-284
  第七章 总结论
  本章目次-287
  一 从第一义空的法义开展到涅盘的法义 288
  二 从“涅盘”的空境界中显示出“第一义空”的体性-290
  三 从第一义空与涅盘是不一不异的法趣来响应空与有之问题- 291
  参考书目-293
  表录
  1. 经由缘起法所证得的果德83
  2. 经由四圣谛所证得的果德85
  3. 谈及涅盘的相关经文87
  4. 谈及阿罗汉果的经文91
  5. 以种种言说表示所得到的十八空之实相不可得性120
  6. 以种种言说表示十八空的实相是无相-121
  7. 依“第一义空”的释义分别出二种修学路线趣入大涅盘218
  8. 三佛典在论“第一义空”与“涅盘”的重要经交-260
  9. 三佛在述“第一义空”与“涅盘”的交集与各经上的特色-262
  略语
  注释说明
  1. 《大正新修大藏经》以T代表。
  2. 若引用《大藏经》中某册、某页、某栏的数据, 以下列方式表示: 《大般若经第二分观照品》(T.7/220), p.11b。 即代表: 《大般若经第二分》的〈观照品〉(位于《大正藏》第七册第220经) , 第11页b栏。
  --------------------------------------------------------------------------------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一) 经藏、论藏部分
  1. 《长阿含经》T.1/1, 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2. 《中阿含经》T.1/26,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
  3. 《杂阿含经》T.2/99,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4. 《别译杂阿含经》T.2/100, 失译。
  5. 《增一阿含经》T.2/125,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
  6. 《大般若经?第二分》T.7/220, 唐·玄奘译。
  7.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T.8/223, 姚秦?鸠摩罗什译。
  8. 《大般涅盘经》T.12/374, 北凉?昙无谶译。
  9. 《佛说胜义空经》T.15/655, 宋施护等译。,
  10. 《佛说不增不减经》T.16/668, 元魏菩提流支译。
  11. 《佛说无上依经》T.16/669, 梁真谛译。
  12.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T.19/945, 唐般刺帝蜜译。
  13. 《大智度论》T.25/1509, 龙树菩萨造, 后秦?鸠摩罗什译。
  14. 《涅盘论》T.26/1527, 婆薮盘豆作、元魏达磨菩提译。
  15. 《涅盘经本有今无偈论》T.26/1528, 天亲菩萨造、陈真谛译。
  16. 《阿毘达磨顺世理论》T.29/1562, 众贤造, 唐·玄奘译。
  17. 《阿毘达磨俱舍论》T.29/1558, 世亲造, 唐·玄奘译。
  18. 《阿毘达磨藏显宗论》T.29/1563, 众贤造, 唐·玄奘译。
  19. 《中论》T.30/1564, 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 姚秦鸠摩罗什译。
  20. 《瑜伽师地论》T.30/1579, 弥勒菩萨造, 唐·玄奘译。
  21. 《成唯识论》T.31/1585, 护法等菩萨造, 唐玄奘译。
  22. 《摄大乘论释》T.31/1595, 世亲菩萨释, 陈真谛译。
  23. 《十八空论》T.31/1616, 龙树菩萨造, 陈真谛译。
  24. 《大般涅盘经集解》T.37/1763, 隋宝亮等集。
  25. 《大般涅盘经义记》T.37/1764, 隋慧远述。
  26. 《大般涅盘经玄义》T.38/1765, 隋灌顶撰。
  27. 《涅盘玄义发源机要》T.38/1766, 宋智圆述。
  28. 《大般涅盘经疏》T.38/1767, 隋灌顶撰。
  29. 《涅盘经游义》T.38/1768, 隋吉藏撰。
  30. 《涅盘宗要》T.38/1769, 新罗元晓撰。
  31. 《大乘玄论》T.45/1853, 隋吉藏撰。
  (二) 期刊论文—中文(依年次排列)
  1. 张曼涛, 〈大般涅盘经中的涅盘思想〉, 《华岗佛学学报》第二期, 1972年8月15日, 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出版。
  2. 蔡耀明, 〈由三乘的施设论菩萨正性离生-以《大般若经? 第二会》为中心〉, 《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七卷第1期, 台北南港::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民国86年3月。
  3. 方立天, 〈印度佛教心性思想述评〉, 《哲学杂志》第14期, 1995年11月出版。
  4. 古正美, 〈定义大乘及研究佛性论上的一些反思〉,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三期, 1998年。
  5. 杜正民, 〈当代如来藏学的开展与课题〉,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三期, 1998年。
  6. 廖明活, 〈吉藏与大乘《涅盘经》〉,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六期, 2001年。
  7. 释恒清, 〈“批判佛教”驳议〉, 《国立台湾大学哲学论评》第二十四期, 2002年1月。
  8. 蔡耀明, 〈《阿含经》和《说无垢称经》的不二法门初探〉, 《佛教研究的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修订本, 现代佛学会2002年年会, 2002年3月2、3日。
  9. 万金川, 〈宗教传播与语文变迁: 汉译佛典研究的语言学转向所显示的意义(之二)〉, 《正观杂志》第二十期, 2002年3月25日。
  10. 蔡耀明, 〈一个佛学教育愿景的勾勒与实现-以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为例-〉, 两岸佛学教育研究现况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02年4月。
  (三) 期刊论文-日文
  (略)
  (四) 西文论文-英文
  1. Shih Heng Ching, The Sigifcance of Tathagatagarbha: A Positive Expression of Wunyata, 《国立台湾大学哲学论评》第十一期, 民77年1月。
  2. Brain Edward Brown, The Buddha Nature –A Study of the Tathagatagarbha and Alayavijbana , Alex Wayman, ed., Buddhist Tradition Series , volume 11, Moti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1991
  (五) 硕、博士论文:
  1. 游祥洲, 《汉译龙树论典大智度论“十八空”之研究》, 1984年6月, 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2. 许清华, 《大乘经中涅盘思想之研究》, 民75年5月, 香港能仁书院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3. 丘奕祥, 《佛家经论中“空性”之研究》, 民76年6月, 能仁书院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4. 蔡耀明, 《业报缘起成就无上智慧-以阿含、般若来连贯之-》, 1987年6月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5. 赖惠芬, 《佛所教空-龙树《中论》第十八品研究》, 民86年6月, 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6. 黄雪梅, 《慧解脱所依二智及定地之研究》, 1999年6月, 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
  7. 吕凯文, 《初期佛教“缘起”概念析论: 缘起与《杂阿含》“杂因诵”诸相应概念之交涉》, 2002年4月, 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8. 释谛玄, 《《大般若经?第二会》“依世俗说, 不依胜义”此述词所展现之二谛思想》, 2002年6月, 圆光佛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
  (六) 学者著作-中文
  1. 舍巴茨基(Th. Stcherbatsky)着, 立人译, 《大乘佛?-佛教的涅盘概念》, 北京: 中国社?佛学?出版社, 1940年。
  2. 高崎直道等着、李世杰译, 《如来藏思想》, 《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68册, 台北县: 华宇出版社, 民国75年12月初版。
  3. 山雄一撰, 吴汝钧译, 《空之哲学》, 文殊出版社, 民77年2月出版。
  4. 赖永海, 《中国佛性论》, 佛光书版社, 1990年12初版。
  5. 释印顺, 《空之探究》, 台北: 正闻出版社, 1992年10月6日。
  6. 释印顺, 《如来藏之研究》, 台北: 正闻出版社, 1992年。
  7. 释印顺, 《性空学探源》, 台北: 正闻出版社, 1992年4月修订一版。
  8. 释印顺, 《印度佛教思想史》, 台北: 正闻出版社。
  9. 释印顺, 《般若经讲记》, 台北: 正闻出版社, 1992年出版。
  10. 杨郁文, 《阿含要略》, 台北: 东初出版社, 1993年。
  11. 牟宗三, 《佛性与般若》, 台湾学生书局, 1993年2月修订版5刷。
  12. 释印顺,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台北: 正闻出版社, 1994年7月7版。
  13. 中村元着, 释见憨、陈信宪译, 《原始佛教—其思想与生活》, 1995年9月30日出版。
  14. 屈大成, 《大乘《大般涅盘经》研究》, 台北市: 文津出版社, 1996年2月初版一刷。
  15. 万金川着, 《龙树的语言概念》, 正观杂志社, 1995年。
  16. 释恒清, 《佛性思想》, 台北: 东大图书公司, 1997年。
  17. 万金川着, 《中观思想讲录》, 香光书乡, 1998年。
  18. 万金川着, 《词义之争与义理之辨—佛教思想研究论文集》, 正观出版社, 1998年。
  19. 杨郁文, 《由人间佛法透视缘起、我、无我、空》, 甘露道出版社, 2000年。
  20. 蔡耀明, 《般若波罗蜜多教学与严净佛土-内在建构之道的佛教进路论文集》, 南投县: 正观出版社, 2001年2月初版。
  21. 香光庄严杂志社编, 〈舍断今生与来世〉, 《香光庄严》第六六期, 民国九十年六月。
  22. 松元史朗着, 萧平、杨金萍译, 《缘起与空-如来藏思想批判》, 经要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2002年1月。
  23. T.R.V.Murti着、郭忠生译, 《中观哲学》(上), 引录于《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64册, 华宇出版社。
  24. 译丛资料室编, 《中观与空义》, 收录于《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62册, 华宇出版社。
  25. 狄雍着、霍韬晦译, 《欧美佛学研究小史》, 引自于霍韬晦主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一册, 佛教法住学会出版。
  (七) 学者著作-日文
  1. 宫本正尊, 《中道思想及???发达》, 法藏馆, 昭和19年7月15日发行。
  2. 椎尾辨匡, 《教?典概说》, 东京: 三康文化研究所, 昭和46年9 月24日发行。
  3. 武邑尚邦, 《性论研究》, 百华苑刊, 昭和52年2月20日发行。
  4. 小川一乘, 《佛性思想》, 文荣堂书店, 昭和57年9月20日发行。
  5. 常盘大定, 《性?研究》, 株式会社书刊行?, 昭和59年3月10日第三刷发行。
  6. 望月良晃, 《大乘涅盘??研究-教史的考察》, 春秋社, 昭和63年2月20日第2刷发行。
  7. 光芳运, 《原始般若经?研究》, 东京: 山喜房, 1944年初版。
  8. 教思想研究?, 《教思想7空下》, 教思想研究?编, 平乐寺书店, 1982年4月20 日。
  9. 教思想研究?, 《教思想8解脱》, 教思想研究编, 平乐寺书店, 1982年10月1日。
  10. 教思想研究?, 《教思想6空上》, 教思想研究?编, 平乐寺书店, 1985年5月20日第3刷。
  11. 教思想研究?, 《教思想10死》, 教思想研究编, 平乐寺书店, 1988年9月1日。
  12. 松元史朗, 《缘起与空-如来藏思想批判》, 大藏出版社, 1990年5月30日再版发行。
  13. 真野龙海, 《梵文八千颂般若经索引》, 东京: 山喜房, 1975年初版。
  14. 副岛正光, 《般若经典?基础?研究》, 东京: 春秋社, 1980年初版。
  15. 三枝充?, 《般若??真理》, 东京: 春秋社, 1981年3刷。
  16. 横超慧日, 《涅盘?》, 株式?社平乐寺书店, 1991年4月20日第5刷。
  17. 真野龙海博士颂寿记念论文会编, 《般若波罗蜜多思想论集》, 东京: 山喜房, 1992年初版。
  18. 真野龙海, 《般若波罗蜜多?研究》, 东京: 山喜房, 1992年初版。
  19. 胜崎裕彦、小峰?彦、下田正弘、渡?章悟编着, 《大乘?典解说事典》, 东京: 株式?社北辰堂, 1997年5月12日第一刷发行。
  (八) 学者著作-英文
  1. Theodor Stcherbatsky , The Conception of Buddhist Nirvana , Delhi, 1976。
  2. Harcharan Singh Sobti , Nibbana in Early Buddhism based on Pali Sources, Delhi , 1985。
  3. Steven Collins, Nirvana and Other Buddhist Felicities -Utopias of the Pali Imagiaire,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1998。
  (九) 工具书
  1. M.Monier William, 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Delhi: Moti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1995.
  2.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第四版增补本, 原作着: AS Hornby, 译者: 李北达, 大和书报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出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