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惠能的中心思想(上)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演 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惠能的中心思想(上)
  演 慈
  惠能行化三十余载,其一生的言行,说法之精粹,由弟子法海等集成坛经。坛经不是惠能亲自撰作,却是惠能言行思想的记录。虽然现存的坛经已经过多次的窜改,但也只是文字的增删,次序略为更变;至于坛经的主体,及其中心思想,则不可能完全更改。因此要研究惠能的思想,只有从坛经中去探索。
  惠能去世之后,禅宗大大流行,引起了对立与分化,形成诸宗竞化的局面。在诸宗的发展与分化的过程中,最终又统一于江南的曹溪流派。所以说:“天下凡言禅者,皆本曹溪。”说到曹溪禅,现在只能以“坛经”为代表。因此,禅门学者皆奉“坛经一为宝典。甚至以为佛家精粹尽在于此,依之修行,可以见性成佛。
  禅宗的宗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曹溪禅的特色是“直了”、“直指”,学者是“直入”、“顿入”。禅宗是“以心印心”,原是下立文字,此即所谓“敦外别传”。在最高的禅悟境界中,不但没有文字言说可议论,甚至用心思虑都绝
  灭。即是不可心思亦不可言议,这就是佛经所谓三目语道断:心
  行处灭”的境界。虽然离了言语思虑,但并不是呆同木石,其
  心境仍是活泼自在的。这种境界是“如人饮水,冶暖自知”的。
  虽然禅宗的悟境,是…曰语道断”,但为了要化导众生,就不能
  没有言说。于是不能不从没有思虑言说的禅境,深入浅出的开出
  方便门,使初学者有门径可寻。此即所以有禅语的产生。此禅语
  亦即代表某一禅师的思想。惠能一生的言行及其软化弟子之机
  缘,皆见于“坛经”,故“坛经”可以代表惠能的思想。
  一 见性成佛
  1、自性含万法
  惠能说法不离自性,故自性是坛经最根本的主题。坛经中言自性之处甚多,然有处或称本性,或言自本性、心性、佛性,或略称心,或略称性,此皆如眼目之异名而已。万法是指一切法,包括了有为法无为法、自性与一切法的关系如何?惠能认为自性中含藏万法,万法尽在自性中,万法是自性所变。如般若品云:“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又顿渐品云:“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又付嘱品云:“自性能含万法。”
  又敦煌本坛经二〇段云:“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自化,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自性变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见。”又云:“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性”是本来清净,本来空寂的,但由于思量,故从自性中起变化。善与恶,天堂与地狱,都是因思量而从自性中化现。一切法的现起,皆不离自性,如万物在虚空一样。所以善恶之因,苦乐之果,皆由自性起,不离自性,三界六趣,离自性不可得,万法尽在自性中。故一切法本来清净,没有甚么可以取舍。但以众生迷惑故,虽一切法尽在自性,而不能明见自性。
  2、自性之修证
  依惠能的意思,一切法不离自性,自性含万法,约众生言,迷自性而流转生死,约返迷启悟、求成佛道言,自性即是佛,众生迷而不知,只知向外求佛,忽略了自己心性的证悟,这是完全错误的。
  惠能在黄梅听闻弘忍说金刚经,他抄书下大悟云:“何期自陆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既然自性具一切法,自性能生万法。那么,求成佛自然也要向自性中求。修行也要不离自性而修。如行由品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⑩般若品云:“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⑩决疑品云:“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⑩忏悔品云:“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⑩机缘品云:“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别无他佛。”⑩付嘱品云:“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⑩“自见本心,自成佛道。”⑩“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⑩佛只在众生自己的心中,这就是自性。自性在众生中,迷是众生,悟即是佛。所以说:自性——是万法的本源,是众生的当体:是成佛的真因(佛性),也就是佛的当体。这是坛经所提出的主旨。
  一般佛教徒多注重皈依外面的佛、法、僧三宝,而六祖则强调各人自心亦具三宝。如忏悔品云:
  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
  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
  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
  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皈
  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
  此行,是自皈依。⑩
  般若品亦云:“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皈依三宝,不只是皈依外在三宝,主要是启发自性本具之三宝。自心觉悟而下迷惑,不被财色外境所缠缚,就可名两足尊。能离于邪见,无人我贪爱的执着,可名离欲尊。于尘劳欲境之中,心不染著,名众中尊。自性本具万法,三世诸佛及十二部经,皆于自性本具。
  又一般佛徒,只知诸佛有法身、报身、应身之三身。而惠能则强调人人自性中亦本具三身佛。如忏悔品云:
  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
  然自悟自性,……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
  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向者三身佛,
  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
  来,下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
  得。⑩又机缘品亦云:“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者,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⑩付嘱品亦云:“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⑩这说明三身本来是一体,此三身是众生自性本有,故是“从自性生,不从外得”。能于性中自见三身佛,此即所谓“见性一,也即“成佛菩提之因”。
  常人只知身外有弥陀观音,他方世界有西方净土,惠能却说人人自心亦有弥陀观音,人人自心亦有西方净土。如决疑品云:“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观音,喜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⑩“随其心净,即国土净。”⑩“凡愚不了自性,不识心中净土……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此去不遥……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⑩“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⑩
  众生自心中,本具自性弥陀,自性观音,西方世界亦不离自心。众生要求生西方,应于自性中求,若离自性,别无西方。所以说“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一般佛徒只知向外修,如菩萨所修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⑩要如何去度众生、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惠能教人要回光返照,向自心修四弘誓愿。如忏悔品云:“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尽誓愿断,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⑩他又说自心当体即具足戒定慧三学。如顿渐品云:“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⑩又说自性即具五分法身,如忏悔品云:
  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
  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
  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
  虽修众善。心不执着……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
  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
  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名解脱知见
  香。⑩
  惠能认为自性中含具万法,世出世间法皆不离自性,佛法的修证亦不离自性。故其说法总是不离自性而说。他主张修行人应从自性下手用功,若能顿见人我本来面目的自性,即能“见性成佛一。如敦煌本坛经三十一段云:“若识本心,即是解脱。”⑩四二段云:“见自本性,即得出世。”⑩五二段云:“我心目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⑩三五段云:“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⑩这是劝人莫向心外求佛,当于自性中去修证。
  3、悟境之不二
  禅者证入最高的悟境时,心没有能所的对待,此时万法融为一体,没有能证之心与所证之境的分别。一多无碍,能所下二。所谓“收来在一微尘,散去普薰法界”。这就是真正达到绝对的禅悟境界。此种境界,在时间上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可分,亦无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方位之可指。如坛经行由品云:“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下二。……佛性非善非下善,是名不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⑩般若品云:“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⑩忏悔品云:“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⑩宣诏品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⑩又云:“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⑩付嘱品云:“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
  以上所引,都是用否定的字句,从反面来描述绝对不二的境界。坛经中更提出几种绝对不二的行门:
  1、定慧一体——一般教下皆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⑩惠能则说定慧是一体,既无次第,更无先后。如定慧品云:
  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
  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
  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
  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
  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
  2、一相三昧——如付嘱品云:“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僧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⑩
  3、一行三昧——如定慧品云:“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⑩又付嘱品亦云:“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⑩
  4、般若慧——如般若经云:“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即一切。去来自由o/心体无滞,即是般若。”⑩
  以上这些境界,都是绝对不二之禅境。禅悟的境界,不可以用猜测和想像来揣摩,所谓开口即错,动念即乖。若用思想、知识、语言、文字来解释说明,是不可能的事,这种绝对不二的悟境,是唯证方知,“如人饮水,冶暖自知。”⑩只有禅者亲身的体悟才能了解。
  二 无相无住无念
  1、无相为体
  坛经定慧品云:“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⑩敦煌本坛经一七段云:“无相者,于相而离相。”⑩又云:“但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⑩众生是于相而取著于相,不但向外取著于境相,即使向内观照,也往往落于相,如看心就著于心相,看净就著于净相。取相著相,就障于自性,如云雾障于明净的虚空。若能离相,则顿见性体的本来清净,如云散而虚空明净一般。故无相不只是离一切相,最主要的是因离相而显目性本体之本来清净。故自性是以无相为体。
  惠能自心既能离一切相,于内外无所执著,故其呈五祖之偈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⑩他证悟到自性本来清净,犹如虚空,本来无一物即离一切相,离相无相,故能脱黏内伏,又那有尘埃可得呢?惠能教人要行于中道,不执两边。因两边是极端,中道即无对立,是绝对之境界。如付嘱品云:“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⑩敦煌本坛经四二段亦云:“内外不迷,即离两边。外迷著相,内迷著空。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悟此法,一念心开,出现于世。”⑩这说明相不可执,空一切相之后,空亦不可得。故不但“于相离相一,且要“于空离空”,才能证悟自性无相之体。因为我人对境执有,固然会为境所缚,即使执空,亦一样会受空缚。所以惠能除了教人离相,亦教人勿生空执。如般若品云:“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⑩
  2、无住为本
  无住的意义,坛经定慧品解释说:
  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
  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
  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
  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⑩敦煌本坛经一七段云:
  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
  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色身,念念时中,
  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上,
  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⑩自性是念念不住,从本来不住的自性中,起一切法,故维摩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⑩一切法在自性中,也是念念不住的,但众生迷而不知,所以就念念住著,顾恋过去,欣求未来,耽著现在:于念念中系缚,因而造业流转生死。如能体悟自性本来不住,于一切法上,不论顺境逆境,世出世法,无所住著,则能现前直了,莫不解脱。
  惠能认为众生本具的真心实性,是活活泼泼,不受束缚,自由自在的。只因自己迷于外境。心生执著。心随境转而生喜怒哀乐之妄情,于是心性即受外在境界与内心的妄念束缚和牵制。故惠能以“直指人心一的手法,要人当下明心见性,恢复那“本来无一物”的清净自性,此即所谓见“本来面目”,这是禅宗的最高目标。所以惠能教人于日常中,虽缘外境而不执着,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如坛经般若品云:
  若开悟顿敦,不执(原本作能)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
  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
  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⑩又云:“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⑩又定慧品云:“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生执著……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⑩
  常人以为参禅,必须选择一定的时地,或必须盘腿闭目,止思默坐,才能入定。惠能强调不论行住坐卧都是修行用功的好时刻,随时随地皆可参禅。因为参禅修行,主要在内心用功,非在外表的形式。真正懂得修行的人,是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所以惠能反对“直言坐不动,除妄不起心”的禅法。如定慧品云:
  若言常坐下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
  诃。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
  迷人下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⑩顿渐品云:“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⑩宣诏品云: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
  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
  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
  耶?⑩坐禅品云:
  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
  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
  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
  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o/心
  下乱者,是真定也。⑩惠能的禅法,是在行住坐卧动静语默中著力。直下无住,见自本性,任何时地,触处都是解脱自在。
  3、《无念为宗
  坛经定慧品云:“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⑩敦煌本坛经一七段云:“于一切境上下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若百物下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⑩又云:“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者?(大正藏原作“念者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⑩一般以为“无念”,就是甚么心念都不起。惠能认为念是不能断绝,如果真的甚么念都没有,那就是死了。因此教人“莫百物下思,念尽除却”。若“空心不思”就是迷人。他反对止思观净住空的修禅方法。他认为人的心性是活泼灵动,是应用万方。若束心不思,即同无情木石。如般若品云:“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⑩又云:“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⑩机缘品云:“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⑩所以惠能临终前又告诫弟子们说:“汝等慎勿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⑩可见惠能以“无念”为宗,并不是完全不起念。
  无念的意思是要“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一。念是心。心所对的是境(法)。凡夫是在境上起念,于顺境上起贪念,于逆境上起嗔念。这是依境而起,随境而转的妄念。凡夫就是终日为外在的境相所役使,下得自在。无念,是下依境起,下随境转。能够对境而不随境转,不受外境所染,下受外境千扰,念念解脱自在。此时下但无能所二相之对待,甚至无念亦下立。不落言说,不落对待,即能启发自性的妙用,所谓:“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就是惠能主张的“无念为宗”的境界。
  坛经的中心点,一切以自性为主。无相是性体的清净——体:无住是本性无缚。心无所住——相:无念是真如之用,不染万法——用。由此悟入自性,就是“见性成佛”,即能重显自性之本来面目,而真正达到无束无缚自由自在之境地。故定慧品云:“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⑩人能内外不著,不执空有,即达无念无相无住的境界。故顿渐品云:
  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
  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现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
  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
  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⑩这说明了见性之人,那种无束无缚、解脱自在的悟境。
  三 人世之精神
  1、重视生活的体验
  惠能认为禅者修行不受任何环境的影响。因为他们主要是内心用工夫,真定懂得修行的人,搬柴运水都是禅。惠能初参五祖时,五祖并没有救他修行的方法,只令他随众作务。他在黄梅八个月多,天天只忙着踏碓春米,不曾特别抽空去修行,然他却能悟人所不悟,证人所未证,终得五祖传付衣法。此足以证明参禅悟道,实不须拣择时地,而是从日常生活的体验中去领悟禅味。
  一般人以为佛教讲成佛出世,是要超出目前的世间,故对现世人生不甚重视。学佛修行须与社会人群隔绝,因此误解佛教是悲观厌世,逃避现实,与现实人生脱节的。纵观佛学的经籍,并无丝毫逃避世间的思想。仅就坛经而论,惠能很重视现世人生,如坛经般若品云:
  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
  置……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
  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⑩
  佛虽然讲有四生六道,但所说一切法都是为了世间人类,以人类为化导的对象。若离人生,即无佛法可说。
  由此表现出惠能深具入世及济世之大乘精神。大乘是主张自觉觉他,自利利人,先度众生而后才能成佛的。般若品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⑩若离人世间即无“人”可利,无“他”可觉,亦无生可度。足见学佛是不能与社会人群脱节的,否则无佛可成。
  因此,惠能虽出家,但仍很重视世俗的人伦道德及孝悌礼义等。如疑问品云:“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⑩又云:“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⑩故惠能要人于入世的和光接物中学佛。如忏悔品云:“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⑩
  惠能认为所谓成佛,只要当下一念转迷成悟,就可以见性成佛。大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精神。如般若品云:“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⑩又云:“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⑩疑问品又云:“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⑩故惠能说众生即佛,众生心即是佛心,欲认识佛,必先认识众生。故求成佛不能离开众生而来。如付嘱品云:
  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
  佛难逢。吾今敦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见众生,
  但识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
  生。……我心有佛,自佛是真佛。⑩
  此即已将佛与众生、圣人与凡夫打成一片。由是净土佛国亦下须向他方世界寻。世人若能净化其心,此地当下即是净土,所谓一心净国土净”,“娑婆即净土”。如疑问品云:“凡愚不了自性,下识身中净土……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史君!心地但无下善,西方此去下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⑩
  2、重视身心修养
  惠能既说“见性成佛”,“心净国土净”,然如何见性?如何令心净?是否要离开那心猿意马妄想纷飞的心,另外去寻求净心呢?惠能说佛性佛心,即在此无明烦恼的平常心中,只要能够将此妄想、不善心、烦恼心净化,当下就是佛心。能当下明见佛心,即能启发如来智慧之光。所以他强调“烦恼即菩提一。如般若品云:“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途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⑩宣诏品云:
  烦恼即菩提,无二无别。……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
  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
  而不减,在圣贤而下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
  寂……。⑩付嘱品云:“真如自性是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⑩身心的修养,仍是从自性下手用功,转烦恼成菩提,变邪见为正见,一切三毒魔王自然要销声匿迹了。
  由上所述,可见惠能虽教人明“自本性”,却下教人拼弃一切事。从他人世济世的精神看,他不但重视现世人生,更重视身心的修养。 (未完待续)
  摘自《内明》第273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