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佛说无量寿经》浅探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智海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说无量寿经》浅探
  文/智海
  内容提要: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非是令众生以自己的力量,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恢复自己本具的真如佛性,也就是说要”就路还家,圆成佛果”。佛陀度生心切,恐怕众生根器不同,业障惑重,特于八万四千法门之外,宣说门余大道,即此信愿力外,兼仗佛力的念佛法门、净土法门,上中下三根普被,利钝众生成收:净土法门以《无量寿经》为纲领,《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极谈,众生本具之化仪,一乘之了义,万善之总门,净土群经百数十部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也。不但统摄事理因果,融会显密性相,而且详陈苦乐,照真达俗。是以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的一部经典-净土学人不可不知,念佛修道不可不学,学人有幸得读此经,并进行了系统学习和研究,今谨将该经纲领及其要旨,分别整理于下,便于大家共同学习,后学学识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仰祈诸方大德指教为盼、
  一、《无量寿经》的说时和在净土经论中的地位
  《无量寿经》究竟是何时所说的?在历史上并没有很确切的答案,从许多经论分析来看,该经应该是在五时八教的“方等时”说出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其四十九年的教化中,最初十二年的“阿含期”,只讲了小乘经论,并无提及净土,待得后来弟子们的根性提升了,在接下来的“方等期”才说出净土三经。首说《无量寿经》,此经为净土诸经的纲要。净土三经者,一《佛说无量寿经》、二《观无量寿佛经》、三《佛说阿弥陀经》,净土三经,都是使一切凡圣,同事修持、持佛名号、以离娑婆、圆证菩提。《无量寿经》是世尊在王舍城耆阁崛山人大寂定时,与声闻、菩萨等说出的。在该经的一开始就说:“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阁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无量寿经》被古德称为净土第一经,盖由于经中宣示:弥陀因地之殊胜大愿与精进行持,极乐依正之超逾十方,三辈往生之条件与正因,娑婆秽土之五恶痛烧,一乘愿海之不可思议,万德洪名之究竟方便。以一真法界为体,圆明具德事事无碍为相用;广摄一切善法,普度九界众生;以十念必生一念亦生故称顿教,因最易最稳出三界而号易行,一切含灵依此度脱,当来经灭独留此经。
  《无量寿经》在中国、香港、台湾、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广为流传,其地位居净土诸经之首。古德高僧称赞此经者不胜枚举,不过都一致称此经为净土第一经,又称根本经,又名大经。古德把《无量寿经》称大经.《观无量寿经》称观经,《阿弥陀经》称小经。又称中本华严,大本华严就是《华严经》四十卷,小本华严是《阿弥陀经》。还有古德说:“无量寿经是小本的华严经,华严经是大本的无量寿经。”而《华严经》广博渊深,系佛为诸位法身大士说成佛之法门,素称诸经之王,而今《无量寿经》即是《华严》之缩影。由此可以看出,无量寿经的地位和华严经的地位一样高。唐朝日本道隐大师也说:《法华》、《华严》不过是本经之导引而已。这一句话也就是说,《华严》跟《法华》我们尊称为经中之王,它是《无量寿经》的引导,真正的归宿是《无量寿经》。如果以佛经三分来说,《华严》,《法华》是序分,《无量寿经》是正宗分,《阿弥陀经》是流通分,如此可知这一部经在佛教里所占的地位。道隐大师还称赞此经为”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盖因此经不仅为净宗纲要,实为世尊一代时教之指归也。《华严》《法华》均圆顿称性之教。但其归趣,却在本经。蒲益大师赞本经云:“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是故本经称为称性之极谈也,又日道隐于所著《无量寿经甄解》中曰:“五浊之世,造恶之时,圣道一种今时难修。其难非一。特此一门,至圆极顿,而且由其简易直捷,则出世之正说偏在斯经。一代所说归此经,如众水归于大海。……由此言之,百万阿僧祗因缘以起《华严》之典,一大事因缘以成《法华》之教,亦唯为此法之由序。”盖谓《华严》《法华》两经只是本经之导引,本经者正是一大藏教之指归。《华严》经末,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其明证。圣教如旃檀,片片皆香,法法圆顿,本无高下。唯以众生垢重障深,心粗智劣,饥遇王膳,而不能餐。唯本经持名一法,乃易行道,人人能修。《大势至圆通章》曰:“净念相继、自得心开,即凡夫心,开佛知见。”至于根器浅者,但能至心信乐,愿生彼国,乃至十念,临命终时,蒙佛摄受,便生极乐。花开见佛,悟人无生。奇妙疾捷,莫过于是。一切众生由此得度,十方如来乃称本怀。又本经所宣,乃如来真实纯一之法,无有权曲,故名正说。又乃世尊称其本性,和盘托出,毫无保留,故名称性。一切含灵皆因此而得度脱,乃称性中登峰造极之谈,故为称性极谈。
  二、《无量寿经》的传译与会集
  《无量寿经》是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在中国前后翻译过十二次,其中五部现存,七部失传,此称为“五存七缺”。现做成表格,以便大家参考和学习(见注释一):
  宋元而后,仅存五本。此五本中,互有详略,初心学者,遍读为难。王龙舒居士取汉吴魏宋四译,汇为一本,意在便于初学,往往取繁遗要,改深为浅,莲池大师谓其抄前著后,末顺译法。彭二林居士因不慊王会,又取康译删其繁冗,节为一本,谓可救龙舒之失。夫龙舒之误在所会四译之中,二林节删仅限康本一译之内,为例不侔,云何补救?魏默深居土复取五种原译融会为一,文字简洁,远过龙舒,而率增乖舛之弊,仍复不免。最近郓城夏莲居居士,又会集汉唐宋五种原译,名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佛学界尊宿称为后来居上,可补王彭魏三家节会之失,然亦有人谓佛经不可节删,以免后世改经之流弊。总之现存在大经五种原译之外,尚有节会四本,而犹未能普遍流通者,古德所谓:“众生福薄,大经尘封,提倡无人,佛恩难报。”每忆斯言,不禁感慨系之。大经五种原译之本,虽然互有详略,而佛说要旨,纲举目张.有条不紊!
  现存五本中,曹魏时期康僧铠译本教之详细、系统,所以当前多流通此本。
  三、《无量寿经》序、正、流通三分的纲领无量寿经分为两种题目,一通题;二别题。此经”佛说无量寿”为通题;经字为别题。通者通前通后,此为通别一对。此经始终。文别有三。一者序分,二者正宗分,三者流通分。
  l、序分:从开始至对曰愿乐欲闻,是为序分。序分是表明开说本经之状况的部分,分为证信序(通续)、发起序(别序)两种。证信序是证明此经文没有错误,以使末世众生起信之序文的意思。此序是一切经典共同的形式,所以也叫通序。证信序是说明释尊于王舍城耆阁崛山中,与一万二千声闻及菩萨众在一起。其中主要叙述菩萨众从降生至成道之经过,及赞扬成道以后的成就,即开说本经的法座上,德行崇高的圣者充满的盛况。
  2、正宗分: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已下,是其正宗分。谨按大经正宗分,宣说无量寿佛依正庄严,穷微极妙,无能称量。而究其要旨,以所行、所成、所摄三大端,可以赅括无遗,云何所行?宣说法藏比丘,本所起愿,本所修行。云何所成?说今所成法身净土二种之果。云何所摄?普摄十方有缘众生,同往彼国。若网在纲,有条不紊,在于内容,则超胜独妙,应有尽有,超出《观经》、小本之上,所以净土宗向以大经、《观经》、小本三经为根本经,而不知大经又为根本中之根本也,行人不可不悉心研读耶。
  3、流通分:佛语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已下,是其流通分。谨按大经流通分,本师释迦世尊,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将此大经,嘱咐继承法运的弥勒菩萨,一则曰:“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干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再则曰:“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三则曰:“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乃至“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总之,世尊悲心痛切,慈爱众生,如同一子,语重心长,字字血泪,若少具人性者读之,无不痛哭流涕声震大干世界也:
  四、《无量寿经》的要旨
  (一)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大经三辈往生,各有正因,而共同的条件,则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云何为菩提心,即成佛度生之大慈大悲心也。经云:“修行若不发菩提心,终成魔业。”又云“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由此可知发菩提心,为修行人的最起码最重要的条件,修学净土行人,就要求生西方,要知求往生心固不可不专,但大经云:“作菩萨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念佛决非往生以后,仅为自己得乐而已,所以在没有往生之前,要发大菩提心,方与弥陀大愿符合,方可感应道交,蒙佛接引。一向专念者,约时间和空间论,即心中对准一个目标,自始至终绝不丝毫偏差也。专念者,一心系念西方极乐世界,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求愿往生也。大经云:“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行人若不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往生正因,而以为念佛多年未得到一心不乱者,或生退心或改学他法,以致半途而废,殊堪慨叹!
  (二)明信佛智与己善根:所谓佛智者,即大经所称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也,与世智辩聪大大不同。偈示‘声闻亿劫测佛智,尽其神力莫能知。’大经云:‘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众。’无由修习善本,故知对佛智慧生疑惑者,为失大利。由此可知,自命宗说皆通之士,不信佛智,自用一孔之见,以为带业往生,永不退转,横超三界,凡净染特别殊胜种之处,皆有问题,似不足信然。不知佛说净土法门,早已垂训为不可思议难信之法,而狂妄之流,偏去强思妄议,迨至思议不通,遂认为不可全信,如此谤佛毁法,焉得不堕无间地狱也,悲夫!还有一类众生,已信佛智,不信自己善根,大经云:‘若有堕于疑悔,希求佛智,至广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于莲花中不得出现。彼处华胎,犹如园苑宫殿之想。’(夏莲居会集本)谓之胎生。近来常听念佛人说:‘我根器太劣,智识太浅,恐不得往生。’殊不知释迦成道,首次开示:’大地众生皆有如来之智慧德相,皆可成佛。+金口所宣,为何不信?既不信己,焉能信佛?信不真,愿不切,行不专一,又何怪念佛者如牛毛,而往生者如麟角耶?
  (三)唯求往生乘愿再来:唯求往生与发大誓愿,少有分别。发大誓愿,是广义的自度度人;唯求往生,是专心求生净土。我们平日行住坐卧,皆要检点自心,是否忘却净土?久而久之,自然生起欣往之心,由于欣往心切,遂激起厌离娑婆之念。大经佛告弥勒:“人能自度,转相拯济,精明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行人果能常作如是省察,对世间名利自然淡薄。但同时要念地狱苦,发菩提心,累世父母眷属、一切冤亲,皆在生死苦海,宁忍自享快乐?故乘愿再来,不畏生死,不住涅盘,方为大乘菩萨。如是往生与再来,圆融无碍、
  (四)修诸功德普皆回向:净土法门分正行与助行,念佛为正行,其他六度四摄等为助行。·换言之,念佛固然重要,修诸功德亦不可少,念佛与做功德,犹如鸟之两翼。近见念佛人,只念一句佛号,其他如布施贫苦、印经、修庙、造像种种功德,一概不做,子反对净宗者一口实,这是大大的错误。大经云:“法藏菩萨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才得成就清净法身,庄严佛土。”要知修诸功德,须要至心回向一切众生,愿成佛道,愿证真常。回向有三:称众生回向,名回向众生,即回自向他。称赞佛回向,名回向诸佛,即回因向果。称真如回向,名回向真如,即回事向理。总之将所修一切.功德,不为自己求安乐,普愿众生得离苦。
  (五)拯济群萌圆成佛果:大经云:“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群萌者系包括有情动物和无情生物在内。何以能拯济群萌呢?这就是以五分别智,行平等慈悲耳。不但一切有情动物,不可杀害,即一草一木,亦不可无故攀折,古有草系比丘的故事,可为例证。盖欲圆成佛果,必须任运而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经云:“十方世界洹沙佛国无量无边诸菩萨众,皆悉往诣无量寿佛所,听受经法,得蒙授记。”可知此经乃接引上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机,故若欲圆成佛果者应以大菩提心,拯济群萌。
  五,无量寿经的五重玄义1、释题——以无量寿为名。2、辨体——以不老长寿之德的:泥洹’为体。3、明宗——以发菩提心、专念彼佛、回向求愿往生为宗:4、论用——以带业往生、住定正聚为力用。5、判教——属方等教摄。
  l,释题
  凡讲经,先释题。题者,所谓标一经的概要,以显示和其他经名的分别:本经经题共分六字,分三段讲:首讲‘佛说’,次释‘无量寿’,再次解‘经’字。前二系别题,后一为通题,通别一对。
  佛者,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谓之佛?简异凡夫不自觉,二乘不觉他,菩萨属分觉,惟此无上正遍知者才得称为佛。换句话说,佛就是彻底觉悟人生真义,又能唤醒别人去觉悟人生真义的‘先知先觉’者。说者即口音宣演,讲经说法。此佛说者,系能说之人,即本师释迦牟尼佛金口宣说也,起说不同,凡有五种:一佛自说,二圣贤说,三诸天说,四神仙说,五变化人说,此经佛说。
  无量寿者,是指所说的佛,即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异译也。此经内容,宣说无量寿佛所行、所成,及所摄化。言‘所行’者,宣说无量寿佛因地所发四十八愿,及其经历无央数劫,积功累德之大行;次‘所成’者,说彼佛今所成就法身庄严与净土庄严之果;次言‘所摄’者,彼佛普摄十方有缘众生,同生彼国,住正定聚之利益。经题但标‘佛说无量寿’者,乃举正报以收依报,标化主以包徒众也。经中佛说:‘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又云:‘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可见此经法门之方便与究竟也,
  又无量寿者,即吾人当前一念之心性。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所谓‘竖穷三际’,故号无量寿;又其能历劫不坏,体同虚空,所谓‘横遍十虚’,故亦号无量光:举此无量光寿,即一真法界本体现前矣!因当体即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
  经者,贯串义,梵语修多罗』匕翻为‘线’,谓以文缀义,犹如以线串华也。又常、法二义,《文心》云:‘圣贤彝训曰经。’即无论经历多久时间,世物可变迁,而大圣所说的道理,不可改易,天下古今之人,都得用作轨则。
  2、辨体
  前既释名,此当辨体,盖名者实之宾,既有其名,必有其实,故次当辨体。体者,实体,即一经之主体也。
  本经以无量寿标名,亦即以具有不老长寿之德的泥洹为体。经中佛言:“今我于此世作佛,演说经法,宣布道教……度未度者,决定生死泥洹之道。”又言!:“今我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五痛、五烧之中,为最剧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是则此经以泥洹为主体,当无疑义。
  3、明宗
  宗者,宗趣,当部所崇曰宗,宗之所归曰趣。浅言之,即依体起修之重要方法也。既已辨体,若无方法起修,仍属空名,怎能人道?故显体之后,即须明宗。
  本经以“发菩提心,专念彼佛,回向求愿往生”为宗趣;由以行人发心求大菩提,修菩萨道,故得闻十方诸佛名号,因得闻无量寿佛殊胜威神之力,乃专念彼佛,求愿往生彼国,成佛度生。故本经要旨,亦可以一‘愿’字概括了。
  4、论用
  用者功用,沦用即讨论依经所言,修行所得之最大功用也。
  本经以“带业往生,住正定聚”为力用。今以专念无量寿佛,一心求生安养故,只此一念勇猛精进,压倒众业,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一生成办。较诸余门学道专靠自力,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破尽,方称功圆者,其难易之分,真是悬隔天壤了。
  5、判教
  教者教相,判是判别,所以判断一经之大小权实的教相,使行人知所取舍,依教奉行。凡体究经典,宜先知此经属于何藏,说在何时,判属何教?于此了知,则有助于理解全经。夫一代圣教之判分,诸家有异,撮要言之曰:三藏、二藏,五时、二教与四教、五教。凡释经者,须先判明。按三藏分,本经属经藏。按二藏分,属菩萨藏。按五时分,属大乘方等教摄。化仪分之,二教中属顿教。按四教五分,此经属圆教。
  甲、四教与五教。古今诸师判分教相者,凡有十二家,其中最著者乃天台所立之四教,与贤首宗之五教。天台四教曰藏、通、别、圆。一者藏教,亦名小乘教。二者通教,渭大乘中通说三乘,通被三根。三者别教,谓大乘经中所说教法不通小乘等者是也。四者圆教,谓法界自在,具足圆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碍法门等是也。贤首宗判教云:“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1)小乘教,所说唯是人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未尽法源故。(2)大乘始教,未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义,不许定性阐提成佛,未尽大乘极则之谈,故名为始。(3)终教,由中道妙有,定性阐提,皆当作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曰终。(4)顿教,唯说真性,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名为顿。(5)圆教,统该前四,圆满具足。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人,帝网重重。主伴交参,无尽无尽。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满心即摄一切位,圆成正觉。乙、二教。以上判教虽有不同,但顿渐二教,诸家同摄。天台贤首两家,亦皆以渐顿而分四教五教。《五教章》云:“或分为二,所谓渐、顿。以始终二教,所有解行,并在言说,阶位次第,因果相乘,从微至著,通名为渐。言说顿绝,理性顿显,解行顿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名为顿。”我国隋代慧远大师判本经曰:“今此经者,二藏之中,菩萨藏收。为根熟人顿教法门。云何知顿?此经正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发心,生于净土。不从小故大,故知是顿。”明大佑师判小本曰:“渐顿分之,此属顿教。”我国诸师判本经大小二本,多同此说。故知,本经在顿渐二教中,为顿教所摄。
  结论
  释尊说法四十九年,总其纲宗:曰律、日教、曰禅、曰密、曰净,五宗而已。此五宗皆可令众生转凡成圣,了生脱死,法法平等,门门可证。惟时届末法,最为契理契机者,唯净土法门耳。然净土经典诸多,初机学佛者,每有望洋生叹之感,不知从何下手,古德慈悲,列出净土三经,以方便学人。《无量寿经》系净宗第一经,净土三经中之根本经。三经以《无量寿经》为根本,《观经》为演绎此经之观想行,小本乃此经之缩写,《往生论》系集此经之精华。净宗行人,于此大经宜谛观审思,决志修持,必定“万修万人去”。然而今世“念佛人如牛毛,往生者如麟角”,此何故?未渎此经,不知弥陀因地愿行,果地成就,及其摄引十方众生往生彼国之慈悲方便故也。今之念佛行人,少读经教。纵然读经,又只持小本,对弥陀所行、所成、所摄,知焉不详,于是信不真,愿不切,行不专一,又何怪念佛者多,往生者少,辜负我佛一片慈悲!今为使诸多仁者了解全经意旨,作进一步研究,便生信愿行起见,略述管见,如有不当之处,诚望诸上善人,慈悲指正!南无阿弥陀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