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般若学在佛教中的地位及其影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般若学在佛教中的地位及其影
  (一般若学的核心思想 二般若学在印度的传播 三般若学在中国的流行)
  佛法现世,实源于释迦佛的大觉心海。然而般若学,乃是佛在菩提树下所体悟的宇宙、人生真理的觉慧。因而,只有般若学,才能了诸法的因果事理关系中之普遍性、必然性,洞察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达到觉悟与解脱。所以,般若学无论在印度或中国对于佛教的发展都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引起了佛学界的极大重视。
  一 般若学的核心思想
  般若学,是关于佛教义理的一门学问,它主要依据《般若经》而成立。因此在论述般若学时,总不能脱离《般若经》的主要内容。“般若”译为“智慧”。但这与一般人俗称的智慧不同,它是从深刻地体验真理所得到的特殊的智慧,如佛在菩提树下获得的体验真理的智慧。一般的世俗智如哲学家、科学家之智,他们对宇宙人生的一些看法,虽然也含有般若智在里面,但毕竟是不究竟的、不完满的智慧,佛教称之为方便智。而般若智慧,是究竟的、完满的,佛教称之为胜义智或实相智,也就是通常说的中道觉慧。下面试从三方面来述明:
  (一) 缘起
  般若的中心思想,可以归纳为“假有性空”。但支持这个中心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还是“缘起”。然而,经中说到缘起时,总是这样说:“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集聚。”又说:“无明离欲而生明,彼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见《杂阿含经》)此与彼是相互依持而生,相互依待而灭,意思是说,生死相续的流转门和生死的还灭门,都是由因缘而生,由因缘而灭。但缘起的内容不仅仅在于有情世间的范围内,而且,包括山河大地,草木森林等——无情器世间。如《十二门论》说:“内缘起,即无明缘行等十二支;外缘起,即如以泥土、轮绳、陶等而成瓶。”内是指有情世间,外是指无情的器世间。这样凡是存在的因果、事理等,一切都是缘起的。如果离开缘起,一切法则无从安立。《阿含经》中说,有人问佛所说何法?佛说:我说缘起。可见,缘起法揭示的是一切法生灭的因果联系,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之一。
  缘起是佛教的专用名词,但在佛教的学派中,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今略概括三点来说明:
  一是果起因待性。是指现实存在的事物,决不会自己如此,必须从因而生起之缘,也就是从果所因待的因缘,即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因待性。但一般人不了解缘起的因待性,疏忽了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种种孤立的认识,对现前的善恶产生无因无果的错误认识。因此,只有从缘能起果的规律中,把握缘起相关的因待性,才能认识缘起,以及悟入缘起法性的空宗。缘起不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生起,而且“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还灭。因为,依他而有而生,必须依他而无而灭,就是说,生必归于灭,有必归于无。正如《阿含经》所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世间集,是因惑感苦,相顺相生;世间灭,是由道断惑,相违相灭的。所以,缘起法即是相依相生的流转,又是相依相灭的还灭,也就是依于缘起成立生死,依于缘起而有涅槃。
  二是因果序列的必然性。佛说缘起,不仅说明现实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彼此因果关系,而且,深刻地分析出因果生灭次第(序列)的必然性。如有情必有生老病生,无情必有成住坏空。这是缘起的必然性。有的人认为,自己所作恶业别人不知,就可以免于报应,哪知道一切法都受着因果序列制约,是具有必然性,普遍性,本然性的,谁也避免不了因果的罗网。
  三是诸法的空寂性。从缘起法中了解到,有果从因生的因待性,有因果序列的必然性,这因待性与必然性,不但是如此相生,而且是如此相灭。如果再进一步探讨分析一切法为何如此生灭,如此次序,便如皆由众缘组合。但这是一种假合,本身就没有自性的存在。因为,一切法的存在,仅仅是因缘和合的假在。《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诸法的存在好比梦、幻、泡、影的无常的、无我的东西。一般的角度看,诸法的彼此因待,前后必然,世间的因果幻化等等,好象有个东西存在,有迹可寻,有形可捉。但从根本上看,一切法是无自性,了无可寻、可捉的。所以说缘起是“宛然有而毕竟空,毕竟空而宛然有”。可见,佛说缘起,往往与一般人相反,一般人只认为世间一切法,都是实在的、固有的、不变的、真实的,甚至认为一切是由神主宰、神创造,依佛法说,这些只不过是自性执、妄执、自我成见的反映。因此,佛教最反对说世间有造物主存在,有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
  (二)性空
  性是指诸法之体性、理性,空是指诸法皆由众缘假合,没有自性。诸法的体性、理性不可得,名为“空”,即“性空”是同义异名。“性空”观是佛教认识宇宙万物的基本点。但一般人对空,都有所误解,有的认为空是什么也没有,等于数学上的零。甚至把《醒世歌》中的话也拉到佛教里来,如“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冥在其中;夫也空,妻也空,大限来时各西东;母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人生好比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老辛苦一场空”。注意,佛教的“空”与《醒世歌》的“空”意思是完全不同的。《醒世歌》的人生看法,一切都归于失望、空虚、幻灭,毫无意义。而佛教是从现实人生中,否定绝对的、不变的存在,肯定其相对的意义;更深入地,揭示人生的真相意义,给人以究竟的归宿。
  还有些人引用科学剖析法来解释般若的“空”。先从物质分析开始,至元素—分子—原子—中子,最后粒子就是“空”(见《内明》),这种解释是不符合佛教“空”的本义的,完全违背了般若的空义。佛教的空不是同一法中,某部分空,某部分不空,而是当体即空、自性空、毕竟空。我们要更深刻地了解空义,须从三方面去理解:
  其一,世间没有不变性的东西,也就是诸行无常。一切法都是众缘组合,没有固定、实在的自性,时刻无不在生、住、异、灭的运动中变。所以一切法是无常的、变化的、否定不变性、永恒性、不灭性的神我,即是空。
  其二,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因果联系,大至宇宙,小至微尘,无非是相互依待的存在。因此,每个人的生存,决不能脱离人类社会的关系。否定独存性的梵我,也就是空。
  其三,世间没有实在性的东西,一般人总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实在性。但严格的按缘起法说,实在性是不可得的。所以,世间一切事物,只能说假在。否定实在的世间造物主,就是空。
  从这三点可以看出,一切法的自性空说,主要从缘起因果而显,若悟透了缘起法,便明白一切法毕竟空。反而言之,若明白了一切法的毕竟空,便明白了缘起法的至深妙义。其实,二者是同一内容的两种说法而已。
  (三)中道
  中道,很容易被人们误认为模棱两可,其实佛教绝不是如此主张,中的意思,就是以中正不偏的态度与立场,深入人生、宇宙的真面目。它既不偏于理性、出世间、性空等,又次偏于事相、世间、缘起,只为中道。详而言之,一切法是从缘而起,所以一切法是性空。因为是性空,所以要依因缘而现起。这样法法从缘而有,法法本性而空,缘起与性空,不一不异,相辅相成,空有无碍,不落二边,即所谓中道。
  中道,是佛以般若智慧亲自证得的真理,非一般人所能及。世俗言说,难免片面性。如外道偏无,是堕于断灭;凡夫偏有,是堕于常边。佛法为了纠正这种片面性,所以说缘起即空的中道。其实,缘起有不碍性空,性空也不碍缘起有,二者本身即是不偏的中道。因此,佛教的最高、最完满的真理,也就是“缘起性空”。所以说般若慧是“空慧”或“中道觉慧”的最高智慧。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般若
下一篇:北魏的僧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