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禅净二宗的相持与禅修和念佛法门的不冲突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贤达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禅净二宗的相持与禅修和念佛法门的不冲突
  莆田广化寺·贤达法师
  在中国的四大宗教中,佛教是第一个以宗教的特殊身份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在中国历史上,佛教的引进也是至今为止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引进外国思想。现在中国是世界上佛教徒人口散布最广阔的国家,也是佛教徒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在今天的中国佛教徒中,念佛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毫无疑问是最普及的法门。这一事实,除了因为念佛法门本身的易行特点和人们对极乐世界的神往,更归功于历代净土宗祖师大德们在念佛法门思想上的不断完善,以及他们世世代代不断地深入到民间进行的大量宣扬和推广工作。
  永明延寿禅师生在佛教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他对当时佛教僧团的和合增上和佛教各个宗派之间的调和沟通提出了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思想,并在事实上成功地带领各个宗派走出了恶性循环着的彼此内讧的旋涡。在整个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他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功德。他的四料简更为念佛法门的普及扫清了与之相抵抗的各方逆缘。所以,身为法眼宗三祖的他也被净土宗后人推崇为净土宗六祖。
  禅宗与净土宗的兴盛和相持不下
  门户之争其实不止是在发生禅宗和净土宗之间,所有的八大宗派之间都有这样的争执。在他们各自的判教里,都把其他宗派所依的典籍和教义尽可能地贬低,同时把自宗所依典籍和教义主张抬高到最究竟圆满的位置。但禅宗和净土宗之争后来会演变成一场主流之争,主要是因为禅宗和净土宗渐渐地发展成为传播最广和影响最大的两个宗,出现了相持不下的局面。
  在八大宗中,禅净二宗能够脱颖而出,是他们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的。他们都是以“易”的特点而为社会大众所普遍接受。在八个宗派中,不论是学习中观还是唯识,或华严还是天台律密,学习者都必须有相当水准的文化修养和敏锐的思维能力,而且还要有毅力和有时间去学习,才得入其宗门。在盛唐的全民皆擅文,伶工商贾村妇老妪都能出口成诗,整个社会崇尚学问的年代,这难与易的特点对普及宗派思想还不会有突出的影响。但是一旦社会走入到一个低谷阶段,社会不稳定,人民生活贫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禅宗和净土宗的“易”特点对它们在广大老百姓中普及的作用就突显出来。禅宗和净土宗的普及明显地超越过其他宗派,深得普通老百姓的欢喜。
  即使是在禅宗与净土宗之间,禅宗还是需要好的天资悟性和后天的参禅打坐,比起净土宗只要一句佛号即可以成就,对信仰修行者的素质上要求还是要高一些,所以相对普通的百姓来说还是要难上一些。除了“易”的特点,净土宗的盛行还因为它为生活在贫苦中的人民指出一个人民极为神往的没有众苦只有快乐的世界,自然更加容易深得民心。所以佛教经历了社会的几番兴衰沉浮后,净土宗几有八大宗派中一支独秀之势。
  而禅宗的盛行,除了“易”的特点外,也有一个因素是净土宗所不具有的,那就是它的法脉传承。净土宗没有严格的法脉相承概念,这是因为念佛法门是每个人可以自己决定自己修行和自己印证的。而禅宗因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决定了其法脉传承连续不断的重要性。以心传心,佛祖心印不是一个人可以自己传的,也不是一个人自己可以以心印心。所以禅宗的法脉流传得越久越远,子孙就越来越多。后来几乎大江南北的出家人都在法脉传承上有禅宗的渊源。另外,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之后,天下丛林几乎都是依禅宗规矩来管理的,禅宗渐渐地就有号令天下丛林之势,这也是禅宗盛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出家众中多数都是依丛林的规矩修禅,而在民间却是家家念弥陀。这种格局,从短期看是使出家众与在家众因为修持上的不同有了界线和距离,从长期看则是为养育了下一代感情上既能够接受念佛法门又能够接受禅宗修行理念和方法的僧人提供了社会生活背景,为后来调和禅净之争这段历史造就了人才,打下了基础。因为这下一代是在一个提倡念佛的年代中长大,所以出家后,虽然师承上是跟禅宗的法脉,丛林是禅宗的丛林,但他们对念佛法门在佛教修行上的殊胜意义有给予充分肯定的意愿。
  禅宗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禅者与诗人的频繁交流,禅意与诗意的融会贯通。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交际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文人,特别是政治文人的推动下,禅僧的地位日益高涨,禅宗的影响也就更加迅速地参透在社会的各个层次里。
  当禅净二宗成为最主要的宗派时,禅净二宗之间的主流之争也就随之而来。念佛作为一种修行法门,就如参禅作为一种修行法门,两者之间本身没有冲突可言。但是,当禅宗和净土宗以自己的宗派理念为标准进行判教和对其他宗派的教义和思想进行批评时,门户之争就扩大到了修行法门上的优劣之争。也就是说,当在念佛法门或参禅之上发展出一套完整修行的思想的体系,建立起宗派门户,冲突就随之而来。那么这就不是修行法门有优劣之分,而是在门徒们心里有谁家的修行法门比较高或低之别。表面上是争论念佛与参禅的优劣,实质上争的是门派的高低,夹杂有门徒个人的面子之争。所以不是法门有优劣,是人心有高低。
  争执,一是人的我执所起的贡高我慢提供了感情基础,二是思想上的不同提供争执的理论根据和使争执具体和深入的理由。一个宗成立后,另一个宗也能以自己的独特理念为基础成立起来,最主要是因为思想上的独特性,其实,也是因为思想上的独特性,所以会发生后来净土宗与禅宗的冲突。也就是说,宗派思想的不同才是后来净土宗与禅宗的冲突根源。事实上,佛教的中国八大宗派都是以他们自己独特的思想主张,一个宗又一个宗先后成立起来的。每个宗都有与其他七宗对比鲜明和绝不雷同的判教和宗派思想主张。作为两个在判教和宗派思想上有很大不同的大宗派,禅宗和净土宗其实没有“融合”可言。思想不同于食物,你可以把酱油和醋都倒在一起调出另一种味道,结果就只剩下那种混合的味道,可是当两种思想碰到一起,交织出一种新的混合品,结果就不是只剩下一种思想,而是三种,是原来的两种再加上新的一种,除非原来的两种思想会因为新的混合品出现而消失。
  在禅宗和净土宗对抗的时期,禅宗人常诋毁净土宗人是色见声求,所以有“闻念佛声,饬人以水洗禅堂”和“念佛一句,漱口三日”等的排斥和严厉措辞。净土宗人也诋毁禅宗“空腹高心执理废事”等。禅宗与净土宗之争不止是表面的,如前所说,而是有更深层的宗派独特教义上的原因,也就是说这是从他们的大成者的思想一形成就注定了。从判教上,净土宗把自宗判为易行道,而把其他修行法门判为难行道;把自宗判为切实可行的往生净土入圣果位门,而把其他的判为在末法时代已经不切实际的于娑婆世界入圣果位门。这样判教本身就有对其他修行法门贬低的意思。以信愿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论是从修行方法上,还是从修行目的上,都是不共他宗的。净土宗不会认为禅宗才是至顿至圆的,或参禅是易行的,是求生西方的修行方法。禅宗也不可能以往生西方为参禅目的,也不可能接受净土宗的他力教义,更不会接受净土宗的难易判教。禅宗所追求的契悟本心正法眼藏也不会是净土宗人念佛所追求的。
  宗派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从宗派思想的初步提出到大成是一个漫长的完善过程。这也就说明,宗派的思想体系中不一定完全没有疏漏之处。比如,我个人认为,净土宗的人其实还应该考虑到一个问题:阿弥陀佛到底是不是永恒的?西方净土不是是永恒的?也许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阿弥陀佛才一开始就被定义为“无量寿”佛。净土是佛的愿力所成的。每一佛的住世都有一定的劫数时间,其国土也会随佛的大般涅槃而消失。阿弥陀佛的净土也是如此。阿弥陀佛的住世不可能会是永恒的,西方净土也不会是永恒。问题在于,如果阿弥陀佛的世界不是永恒的,如果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在阿弥陀佛大般涅槃时还没有得大解脱,一旦阿弥陀佛入灭了,这些众生岂不就失去依止,还有那些还正在发愿正在念佛求往生西方的人岂不是没有往生的去处。阿弥陀经说,一个人生到极乐国土后直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会在极乐国土,可是如果弥陀净土坏了,这些人要怎么办?虽然说观世音菩萨会相继在极乐世界成佛,但观世音菩萨的愿力和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还是不同的。大概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才说阿弥陀佛的寿命是无量的,那么众生任何时候都能生到西方,也不用担心弥陀净土会在他们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前就坏了。可是佛经里明确指出了,阿弥陀佛的住世是有一定的劫数时间的,所以这可能是净土宗教义上致命的漏洞。其实每一个宗的思想对那些与之对抗的人来说多少都有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念佛与禅修法门的统一
  虽然两个宗的融合是不可能的,但是念佛与禅修作为修行法门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在禅宗和净土宗成立之前,也有参禅人念佛和念佛人参禅,但这都不是后来带有超越宗派门户之间的“禅净双修”的意思,因为那时宗派都还没有成立,所以也就没有所谓的超越宗派界线可言。提出“禅净双修”的思想,其实是因为有了禅宗和净土宗门徒之间的对抗和争论高低,为了调和内部的纷争而提出一个折中的说法。
  禅宗与净土宗的调和,实际上是有教义方面的背景。禅宗和净土宗各是围绕着一个修行法门而建立的,所以虽然是一个宗,却也只是一个法门而已。这也是禅宗和净土宗不同于其他宗派的地方,因为其他的宗派除了有自己的关于修行方法的理解和组织外,还有自己的一整个思想体系。而他们在修行方法上,并不限制于某一个法门。
  其实,参禅与念佛都只是修行的法门而已。佛教的法门有八万四千种,所有的法门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都是为了证得究竟涅槃。在这个最高的目的面前,所有的法门都是平等的,也都没有冲突矛盾。也就是说禅宗人接受的不是净土宗,不是净土宗的判教等宗派教义,而是肯定念佛作为一种修行方法有它殊胜的地方。禅净双修是从它们作为法门的层次上讲的,是参禅和念佛两种方法的融合,并不是禅宗和净土宗的融合。是在“了脱生死 ” 这一大前提下,参禅作为一种法门与念佛法门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发现和提倡,并非宗派教义的重新整合或重建。
  当禅宗弟子普遍接受念佛法门,虽然不是净土宗的弟子普遍接受禅修法门,当禅宗人开始了用禅宗思想去诠释念佛法门,禅宗和净土宗才开始真正沟通和调整原来的对立态度。这中间,表面上看,似乎是禅宗的弟子成为念佛法门的称赞和推广者,和净土宗人站在一起,实质上禅宗借着念佛的东风,为禅宗的重兴抓住了载体,抓住了机遇。延寿禅师是把禅宗的思想投到念佛法门里面,所以念佛法门也开始充满了禅意和禅的诠释。这就象把维他命 C 药片放进一杯清水中,这杯清水就变成了维他命 C 药片的载体,当药片溶化在这杯水里了,整杯水就都是维他命 C 了,只要你喝了这杯水,你就会喝进维他命 C 。所以禅宗在禅净双修的潮流中又找到了它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新的营养和土地。念佛法门流传有多远,它也会把禅宗思想带走多远。
  延寿禅师调和宗派纷争的苦心在“四料简”中可见一斑。为了使净土宗人更容易放弃互相诋毁的脾气,他在四料简中说,“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言下之意就是说,一个人修行最好可以禅净都修,但如果两者只能择其一,修净土比修禅要有把握,你可以不修禅,但万万不能不修净土。他把净土的重要性放在禅之上。其实一切法门都是通向苦灭的法门。只是因为众生根性不同,所以佛陀才需要说八万四千法门,也许念佛法门对一些人是很契机,对另外一些人却不契机,也许修禅对有些人很有效果,可能对另一些人就不很有用。所以修行法门无所谓优劣,对机就好,就如药无贵贱,对症为上。所以延寿禅师的四料简中表现更多的是他为了平息佛教内部纷争的苦心和甘于自降个人门户地位以成就佛教中兴事业的不凡气度。所以至今,修净土宗的人还是喜欢经常用延寿禅师的四料简来说明念佛比参禅还好得多。
  “四料简”是对禅净双修的肯定,这一主张的提出代表佛教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思想导向,是对修行方法的简择。延寿禅师是传承者和发扬者,不是思想的发明者或创立者,是生在禅净的对立抗衡,被夹在两宗对抗中,所以在存异中求同,并把同的东西推向高峰,使这些东西的同能把异的东西远远地抛在脑后。这才是延寿禅师的真正贡献。他所有的著作和一生的努力其实都可以通过这个角度去理解和定位。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禅教合一的生活禅
下一篇:禅净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