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德异刊本之发现
《六祖坛经》德异刊本之发现
李嘉言
关于《六祖坛经》之许多刊本,除现行本主要根据明藏本外,还有所谓宗宝本、契嵩本、兴圣寺本与敦煌本等。宗宝本与明藏本无大差别,契嵩三卷本已失传,至于兴圣寺本则是最近在日本发现较敦煌本稍晚的第二古本。此本在日本昭和八年安宅弥吉影印之,有铃木大拙先生解说,共印二百五十部。铃木先生曾送赠胡适之先生一部,中国有此本的大概不多。胡先生为此本专有考证,详细可以不必多说。惟德异本恐怕还没有人说过,这是我自己杜撰的名词。我之所以提出这个名词,是由日本宫内省图书寮藏写本,与丁福保藏明正统四年刻本,互相参校考证出来的。现行本《坛经》前面有德异的序,后面有宗宝的跋,德异与宗宝本同时人,这样一来,好像是他二人同编,实则各有各的刊本,德异本远非现行本面目。今承胡适之先生慨然以他所藏兴圣寺本,铃木先生解说,以及他自己的考证文赐借,我细校一过,不特可证我的立说不误,且知德异本甚近于兴圣寺本。以下就来分段加以说明。
(一)德异序不应附于现行本《坛经》
现行本《坛经》,计分十品:
(一)行由品 (二)般若品 (三)疑问品
(四)定慧品 (五)坐禅品 (六)忏悔品
(七)机缘品 (八)顿渐品 (九)护法品
(十)付嘱品
在卷首有古筠比丘德异的《序》,卷末有释宗宝的《跋》。《序》里说:
惜乎《坛经》为后人节略大多,不见六祖大全之
旨。德异幼年尝见古本,自后编求三十余载,近得通
上人寻到全文,遂刊于吴中休休禅庵……至元二十
七年庚寅岁中春日。
《跋》里说:
余初入道,有感于斯,续见三本不同,互有得失。
其板亦已漫灭,因取其本校雠,讹者正之,略者详之,
复增入弟子请益机缘,庶几学者得尽曹溪之旨。按
察使云公从龙,深造此道。一日过山房,睹余所编,
谓得《坛经》之大全,慨然命工锓梓……至元辛卯夏,
南海释宗宝跋。
以此知《序》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跋》作于二十八年;《序》言刊于吴中,{跋》言刊于南海。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证明这是两个刊本。由《跋》里说:“略者详之,复增入弟子请益机缘”的话看来,知宗宝乃是将古本改修。在宗宝以前《坛经》里也有请益机缘的事,不过宗宝又加多而已。我们试看在宗宝前的《坛经》里请益机缘的有几人,回头再看现行本《坛经》里请益机缘的有几人,两下一比,便知现行本《坛经》确自宗宝刊本而来。丁福保《(六祖坛经)笺注跋注》里说:
按古本及宋本,无《机缘》第七篇题,只第十南北
二宗见性门中载法达,智常等三四辈,今本《机缘》第
七中,系尼无尽藏,法海,智通,志道,乃至方辨等十
有余人请益机缘,故云增入,即宗宝所加添也。胡适在《神会和尚遗集》页八九说:
《坛经》古本不分卷,北宋契嵩始分为三卷,已有大改
动了。元朝宗宝又增入弟子请益机缘是为明藏本之祖。松本文三郎《六祖坛经》书志学的研究也说:
现代主要所流行的《坛经》,是根据于明藏本
……现行本《坛经》,是元代宗宝的改修本。现行本《坛经》之为宗宝刊本,本不成多大问题。我为证明德异序不应附在现行本《坛经》的原故,所以又加以申述。至于由德异序中看到德异刊本的《坛经》,又是如何,便在下章讨论。
(二)明正统四年刊本为德异本
丁福保《〈六祖坛经〉笺注笺经杂记》说:
余书藏中所收《坛经》,不下十余种。其最佳者
为明正统四年黑口刻本,每半叶八行,行十六字。字
大悦目。元椠本典型尚存,气象静穆可敬。其次则
为嘉靖间五台山房刻本……正统本之优点,为法海
所撰《坛经》略序,尚未改为六祖大师缘起外纪,其序
文亦未为后人所窜乱。正统本有无名氏跋一首,嘉
靖本则摘录跋中之语,名曰《历朝崇奉事迹》而删其
跋,正统本共分九品。
其所谓九品之名称如下:
(一)悟法传衣 (二)释功德净土 (三)定慧一体
(四)教授坐禅 (五)传香忏悔 (六)参请机缘
(七)南顿北渐 (八)唐朝征诏 (九)法门对示丁氏所谓无名氏跋,其中究说些什么呢?这在《(大正大藏)坛经注》中引宫内省图书寮藏写本内有所南翁《跋》语一则,与丁氏所引无名氏《跋》正同,无名氏《跋》说:
宋太祖开国之初,王师平南海,刘氏残兵作梗,
师之塔庙鞠为煨烬。而真身为守塔僧保护,一无所
损,寻有制兴修,功未竞,会宋太祖即位,留心禅门,
诏新师塔七层,加谥“太鉴真空禅师太平兴国之塔”。
宋仁宗天圣十年,具安舆,迎师真身及衣钵入大内供
养,加谥“太鉴真空普觉禅师”。宋神宗加谥“大鉴真
空普觉圆明禅师”。本州复兴梵刹事迹,元献公晏殊
所作碑记具载。六祖禅师自唐开元元年癸丑岁示寂,至
大元至元二十七年庚寅岁,已得五百七十八年矣。自大
元至元二十七年庚寅岁,至大明正统四年已得六百八十
年矣,时正统四年岁次己未仲秋八月中元日重刊。
所南翁《跋》与此稍有不同。接着“已得五百七十八年矣”
以下却是另样的语句:
《坛经》乃述六祖禅师本末,与夫接门弟子问答
之语,其辞直截豁露分明示人更无隐语。达摩而下
最为奇特,可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捷径。但其间
别有一句,虽不出于文字言语之外,却不在于言语文
字之中,试问诸人还读得么?若读得出,立地化凡成
圣;其或未然,且只循行数墨,亦福不唐捐。秋谷长
老捐财入梓流通,撒向诸人面前。真是老婆心切,不
知谁解体悉此意耶?所南翁跋。法宝《坛经》乃是佛
祖骨髓,直截根源了无枝叶。如日丽天,靡所不照,
如水归海,同一咸味,见者饮者,莫不具足。报国秋
谷老师刊板印施,以广其传。欲令学般若菩萨顿悟
心宗,同趣觉地。虽然叶落归根来时无口,若谓老卢
末后句此卷向甚处得来。延祜丙辰三月日瑞光景瞻
拜书。咸丰十年庚申十月日普应拜书。这显见得所南翁《跋》乃为至元二十七年刊本所作,延柘丙辰瑞光景瞻为之拜书。丙辰为延祐三年,在至元二十七年后二十六年,去刊本尚近。而无名氏《跋》则疑是正统四年重刊时抄录原《跋》,又略加增删而已。要之,无论二《跋》究系一人所作与否,其同为说明至元二十七年刊本则一。除非同年有两种刊本,则正统重刊为德异原本可谓无疑。此为一证)。
宗宝本在德异本后,故德异本上不应附有宗宝的《跋》。考正统本及日本宫内省本均无宗宝的《跋》,而却有无名氏《跋》,这亦可作为正统本即德异本的一个证明。此其二。
由前引丁福保《笺经杂记》所谓“元椠本典型尚存”一语看来,德异本即元刊本,以此证明正统本即德异本,亦有可能。此其三。
日本宫内省本,依大正《大藏经》“略符”说即旧宋本,按德异序说:“幼年尝见古本自后遍求三十余载,近得通上人寻到全文,遂刊于吴中。”其所谓古本大概就是旧宋本。关于德异本的来历,松本文三郎也曾加以推断说:“德异所谓古本的增益,我想是指于宋的契嵩本呢!”若果这话可靠,那么德异本之出自宋本便益有说了。并知宫内省本即德异本。(宫内省本同于正统本见上页注。)此为四证。
(三)正统本与兴圣寺本比较
上节既证正统本即德异本,今试以之与兴圣寺古本比较,而观其究竟。
比较结果,可知正统本甚近似兴圣本。其所以近似之故,当与时代早晚有关。德异本既早于明藏本(即宗宝本)故其近似于兴圣本之可能性较明藏本为大。此即吾所以由兴圣寺而知德异本之能成立者。
前边说过德异本乃祖于契嵩三卷本,而契嵩本今已不传。但其将《坛经》分为三卷,乃是我们所知道的。在这契嵩的三卷本前,就是兴圣寺的二卷本,可知三卷本是增益了二卷本,德异既据三卷本,其内容当较为丰富了(由上表即可看出)。所以其在序中说:“惜乎《坛经》为后人节
┌────────────────┬──────────────┬───────────────┐
│ 兴 圣 寺 本 │ 正 统 本① │ 明 藏 本 │
├────┬───────────┼───┬──────────┼───┬───────────┤
│缘起说法│为众开缘授无相戒说摩 │悟法传│为众开缘摩诃般若波罗│行由晶│ │
│ │ │ │ │ │为众开缘说法 │
│门第一 │诃般若波罗蜜法 │衣品第│蜜 │第一 │ │
├────┼───────────┤ ├──────────┤ ├───────────┤
│ │示众言善知识总净心念摩│ │师告曰善知识总净心念│ │ │
│ │诃般若波罗蜜大师良久不│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师良│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 │
│ │语自净其心忽然告言善知│ │久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 │自性本来清净 │
│ │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 │自性本来清净 │ │ │
│ ├───────────┤ ├──────────┤ ├───────────┤
│悟法传 │惠能一闻心即开悟 │ │惠能一闻经云应无所住│ │ │
│ │ │ │而生其心心即开悟 │ │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 │
│衣门第 │ │ │ │ │ │
│ ├───────────┤ ├──────────┤ ├───────────┤
│ │ │ │如先代圣人无别师复告│ │如先代圣人无别一众闻 │
│ │如先代圣人无别善知识 │ │ │ │ │
│ │ │ │众曰善知识 │ │法欢喜作礼而退 │
│ ├───────────┤ ├──────────┼───┼───────────┤
│ │ │ │ │般若品│次曰韦使君请益师升座 │
│ │ │ │ │第二 │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 │
│ │ │ │ │ │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 │
│ │ │ │ │ │识 │
├────┼───────────┼───┼──────────┼───┼───────────┤
│为时众 │ │定慧一│ │ │ │
│ │不离四相善知识一行三 │ │不离四相善知识一行三│定慧品│不离四相善知识定慧……│
│说定慧 │ │体品第│ │ │ │
│ │昧者 │ │昧者 │第四 │善知识一行三昧者 │
│门第三 │ │ │ │ │ │
└────┴───────────┴───┴──────────┴───┴───────────┘
┌────────────────┬───────────────┬───────────────┐
│ 兴 圣 寺 本 │ 正 统 本 │ 明 藏 本 │
├────┬───────────┼───┬───────────┼───┬───────────┤
│ │ │ │ │ │师云众云……(百六十六 │
│教授坐 │师云众云善知识何名坐 │ │师云众云善知识何名坐 │ │ │
│ │ │教授坐│ │ │字)师云众云善知识何名 │
│ │禅 │ │禅 │坐禅品│ │
│禅门第 │ │禅品第│ │第五 │坐禅 │
│ ├───────────┤ ├───────────┤ ├───────────┤
│四 │ │四 │自修自行自成佛道(下多 │ │ │
│ │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 │ │ │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
│ │ │ │百三十三字) │ │ │
├────┼───────────┼───┼───────────┼───┼───────────┤
│说一体三│何名千百亿化身……何 │传香忏│何名干百亿化身……何 │忏悔晶│何名圆满报身……(凡百 │
│身佛相门│名圆满报身……(较下多 │悔品第│名圆满报身……(字数同 │ │十四字)何名千百亿化身 │
│ │ │ │ │第六 │ │
│第六 │三字) │五 │下而次序倒置) │ │……(凡九十九字) │
├────┼───────────┼───┼───────────┼───┼───────────┤
│ │ │ │以柱杖三下会乃问曰和 │ │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
│ │问曰和尚禅还见不见师 │南顿北│尚坐禅还见不见师云吾 │顿渐品│见师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
│南北二 │以柱杖打三下却问吾打 │渐品第│ │ │ │
│宗见性 │汝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 │ │打汝痛不痛对曰亦痛亦 │第八 │汝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
│门第十 │ │七 │ │ │ │
│ │痛师云吾亦见亦不见 │ │不痛师云吾亦见亦不见 │ │师曰吾亦见亦不见 │
├────┼───────────┼───┼───────────┼───┼───────────┤
│教示十僧│ │法门对│ │付嘱品│ │
│传法门第│惟有神会不动神情 │示品第│惟有神会不动神情 │ │惟有神会神情不动 │
│ │ │ │ │第十 │ │
│十一 │ │九 │ │ │ │
└────┴───────────┴───┴───────────┴───┴───────────┘
略太多,不见六祖大全之旨。”正是这个意思,不过他所谓“后人”,是有一定呢,还是泛指?这个却没法考究。总之,我们说他直接受的三卷本影响,间接即是受的二卷本影响,这个推断,大概不错吧?本来各本都难免互受影响,要一定加以肯断,却也不是件容易事。原故就在你找出个同异,就说是祖于甲本;我又找出个同异,就说是祖于乙本,同样是危险不可靠的呀。
不过德异本若果真的祖于契嵩本,则其二本间当无多大差别,原因是在其序中并未有如宗宝所说修改过的话。如此则契嵩本虽已失传,而由德异本(即正统本即宫内省本)即可窥其全豹了。
最后再谈谈一个附带的问题:由正统本“参请机缘”一章看来,以证宗宝所谓“增人弟子请益机缘”的话,这“机缘”一名词决非创自宗宝可知。《坛经》之分章,最早见的为兴圣寺本,然其间尚无“机缘”之名,那么这名词一定是起于宋的契嵩本了。若说是起于德异,大概是不可靠吧?因为德异即是根据契嵩的啊!况宗宝跋说:“续见三本不同……略者详之。”契嵩本未必不就是他所见三本之一;若然则其就原来机缘一章,复为增人,亦正合其“略者详之”。之道
今将各本各门之关系以及各本之源流,列表明之。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