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六祖坛经》范围副词研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宝勤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六祖坛经》范围副词研究
  陈宝勤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史上一部重要典籍,也是汉语史研究中的一部重要文献。本文以敦煌本《六祖坛经》为依本,试对《坛经》范围副词的使用情况、起源及语法、语义作一考究,对范围副词的起源进行探讨。
  一、《坛经》范围副词语法、语义考察
  《坛经》范围副词的使用情况列表如下:
  ┌────┬─────────────┬───┬───┐
  │ 类 别│ 词 项 │个 数│频 率│
  ├────┼─────────────┼───┼───┤
  │总 括 │ 皆悉俱尽总都了凡 │ 8 │ 46│
  ├────┼─────────────┼───┼───┤
  │ 共 相│ 相共同 │ 3 │ 11│
  ├────┼─────────────┼───┼───┤
  │ 限 制│ 惟但只 │ 3 │ 28│
  ├────┼─────────────┼───┼───┤
  │ 连 用│ 悉皆尽皆并皆尽总总且只即│ 6 │ 6 │
  ├────┼─────────────┼───┼───┤
  │ 总 计│ │ 20│ 91│
  └────┴─────────────┴───┴───┘
  (一)《坛经》范围副词的语法功能
  范围副词多为附谓副词,即位于谓语前作状语;少量是既可附谓,又可离谓副词,即既可位于谓语前,也可位于主语前作状语。
  1.《坛经》总括副词的语法功能
  1.1总括副+动
  (1)万象森罗,一时皆现。p39
  (2)万行俱备。p88
  (3)汝等尽坐。P100
  (4)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p54
  ).2总括副+形
  心口俱善。p26
  1.3总括副+动+宾
  (1)门人尽诵,皆生敬心。p14
  (2)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p39
  (3)言语与法相,有十二对;内外境有五对;三身有三对,都合成三十六对法也。p96 ·
  (4)去觅总是大痴人。p110
  (5)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下能了见日月星辰。p39
  1.4,总括副+动+补
  (1)邪正悉打却。p72
  (2)不知向后有数百人来,欲拟投慧能夺于法,来至半路,尽总却回。p22
  (3)汝等尽诵取。p100
  1.5总括副+状+动/动宾
  (1)邪正悉不用。p71
  (2)人尽不知。p19
  (3)今既自归依三宝,总各各至心。1349
  (4)恶法善法,尽皆不舍。p50
  1.6总括副+动宾+状动
  汝总自归房自看。p9
  1.7总括副+数/数量
  (1)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双。p92
  (2)迷人愿生东方、西方者,所在处并皆一种。p66
  1.8“凡”+主语+谓语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p14
  《坛经》总括副词语法功能具体类型统计数字列表如下:
  ┌──────────┬─┬─┬─┬─┬─┬─┬─┬─┬──┬──┬──┬──┬──┬───┐
  │ 频 词 │皆│悉│俱│尽│总│都│了│凡│悉皆│尽皆│并皆│尽总│总且│总计 │
  │类型 │ │ │ │ │ │ │ │ │ │ │ │ │ │ │
  ├──────────┼─┼─┼─┼─┼─┼─┼─┼─┼──┼──┼──┼──┼──┼───┤
  │ 总括副+动 │3 │0 │2 │13│0 │0 │0 │0 │ 1 │ 0 │ 0 │ 0 │ 0 │ 19 │
  ├──────────┼─┼─┼─┼─┼─┼─┼─┼─┼──┼──┼──┼──┼──┼───┤
  │ 总括副+形 │0 │0 │1 │0 │0 │0 │0 │0 │ 0 │ 0 │ 0 │ 0 │ 0 │ 1 │
  ├──────────┼─┼─┼─┼─┼─┼─┼─┼─┼──┼──┼──┼──┼──┼───┤
  │ 总括副+动+宾 │5 │0 │0 │7 │1 │1 │1 │0 │ 0 │ 0 │ 0 │ 0 │ 0 │ 15 │
  │ │ │ │ │ │ │ │ │ │ │ │ │ │ │ ‘│
  ├──────────┼─┼─┼─┼─┼─┼─┼─┼─┼──┼──┼──┼──┼──┼───┤
  │ 总括副+动+补 │0 │1 │2 │0 │0 │0 │0 │0 │ 0 │ 0 │ 0 │ 1 │ 0 │ 4 │
  ├──────────┼─┼─┼─┼─┼─┼─┼─┼─┼──┼──┼──┼──┼──┼───┤
  │ 总括副+状+动/动宾│0 │1 │0 │2 │2 │0 │0 │0 │ 0 │ 1 │ 0 │ 0 │ 0 │ 6 │
  ├──────────┼─┼─┼─┼─┼─┼─┼─┼─┼──┼──┼──┼──┼──┼───┤
  │ 总括副+动宾+状动 │0 │0 │0 │0 │0 │0 │0 │0 │ 0 │ 0 │ 0 │ 0 │ 1 │ 1 │
  ├──────────┼─┼─┼─┼─┼─┼─┼─┼─┼──┼──┼──┼──┼──┼───┤
  │ 总括副+数+数量 │0 │0 │0 │2 │0 │0 │0 │0 │ 0 │ 0 │ 1 │ 0 │ 0 │ 3 │
  ├──────────┼─┼─┼─┼─┼─┼─┼─┼─┼──┼──┼──┼──┼──┼───┤
  │ 总括副+主+谓 │0 │0 │0 │0 │0 │0 │0 │2 │ 0 │ 0 │ 0 │ 0 │ 0 │ 2 │
  ├──────────┼─┼─┼─┼─┼─┼─┼─┼─┼──┼──┼──┼──┼──┼───┤
  │ 总 计 │8 │2 │5 │24│3 │1 │1 │2 │ 1 │ 1 │ 1 │ 1 │ 1 │ 51 │
  └──────────┴─┴─┴─┴─┴─┴─┴─┴─┴──┴──┴──┴──┴──┴───┘
  从上分析可见:1.《坛经》中总括副词一般位于谓语前,个别位于主谓前,不管是附谓还是离谓,其语法功能均为作状语,其修饰域均在其后的谓语部分。2.《坛经》中总括副词修饰域较多为动词和动宾谓语,较少为状动和动补谓语,极少为形容和数量谓语。
  2.《坛经》共相副词的语法功能
  2.1共相副+动
  (1)代代相传。p19
  (2)前头人相应。p107
  (3)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P61
  2.2共相副+动+宾
  (1)共修般若惠,当来佛菩提。p106
  (2)法教流东土,共传无住。p114
  (3)众生若有大疑……同见佛世。p74
  共相副词语法功能具体类型统计数字列表如下:
  ┌─────────┬───┬────┬───┬────┐
  │词顶 │ 相│ 共 │ 同│总 计│
  │ │ │ │ │ │
  │类 型 │ │ │ │ │
  ├─────────┼───┼────┼───┼────┤
  │ 共相副+动 │ 4 │ 0 │ 1 │ 5 │
  ├─────────┼───┼────┼───┼────┤
  │ 共相副+动+宾 │ 0 │ 4 │ 2 │ 6 │
  ├─────────┼───┼────┼───┼────┤
  │ 总 计 │ 4 │ 4 │ 3 │ 11 │
  └─────────┴───┴────┴───┴────┘
  从上分析可见:
  《坛经》中表示共相副词的语法功能均是位于动词性谓语前作状语,其修饰域为动词和动宾短语。
  3.《坛经》限制副词的语法功能
  3.1限制副+动
  汝与吾至曹溪山,到慧能所,礼拜但听。p77
  3.2限制副+动+宾
  (1)汝等门人,终日供养,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p9
  (2)见西方只在刹那。p66
  (3)不求余物,惟求作佛。p8
  (4)惟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p71
  (5)不假外修,但于自心。p56
  (6)万法尽通,万行俱备,一切无杂,但离法相,作无所得,是最上乘。p88
  3.3限制副+状+动+介宾
  诸佛世尊,惟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p81
  3.4限制副+动宾+动宾
  如吾在日一种,一时端坐,但无动无静。p110
  3.5限制副+状+动宾
  性中但自离五欲。p110
  限制副词语法功能具体类型统计数字列表如下:
  ┌──────────┬───┬───┬───┬───┬───┐
  │ │ 唯 │ 但 │ 只 │只 即│总 计│
  ├──────────┼───┼───┼───┼───┼───┤
  │ 限制副+动 │ 0 │ 1 │ 0 │ 0 │ 1 │
  ├──────────┼───┼───┼───┼───┼───┤
  │ │ │ ^ │ │ │ │
  │ 限制副+动+宾 │ 9 │ 3 │ 9 │ 1 │ 22│
  ├──────────┼───┼───┼───┼───┼───┤
  │ 限制副+状+动+介宾 │ 1 │ 0 │ 0 │ 0 │ 1 │
  ├──────────┼───┼───┼───┼───┼───┤
  │ 限制副+动宾+动宾│ 0 │ 2 │ 0 │ 0 │ 2 │
  ├──────────┼───┼───┼───┼───┼───┤
  │ │ │ │ ' │ │ │
  │ 限制副+状+动宾 │ 0 │ 2 │ 0 │ 0 │ 2 │
  ├──────────┼───┼───┼───┼───┼───┤
  │ 总 计 │ 10│ 8 │ 9 │ 1 │ 28│
  └──────────┴───┴───┴───┴───┴───┘
  从上分析可见:《坛经》限制副词均位于动词性谓语前作状语,其修饰域较多为动宾短语,较少为其他动词性短语。
  (二)《坛经》范围副词的语义指向
  1.《坛经》总括副词的语义指向
  从语义上看,总括副词(“凡”除外)均为“全部”义,表示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及事物整体的全部总括,即它们既可以总括表示复数或整体的施动者,又可以总括表示复数或整体的受动者,还可以总括表示复数或整体的时间、空间以及周遍性的处所,其语义指向是表示复数或整体的主语、宾语、兼语、状语。《坛经》总括副词只见总括主语、兼语、宾语,未见总括状语的。
  1.1总括表示复数或整体的体词主语
  (1)门人尽诵,皆人敬心。p14
  (2)念尽除却。p71
  (3)一切尽不妨。p71
  (4)汝总且归房。p9
  1.2总括表示复数或整体的定中短语主语
  (1)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识能发起故。p59
  (2)万行俱备。p88
  (3)诸人息心,尽不敢呈偈。p11
  (4)院内徒众,见能作此偈,尽怪。p16
  (5)迷人愿生东方、西方者,所在处并皆一种。p66
  (6)善知识!总须自体,与授无相戒。p39
  1.3总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并列短语主语
  (1)顿渐皆立。p31
  (2)邪正悉打却。p72
  (3)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p49
  (4)恶法善法,尽皆不舍。p50
  (5)心口俱善。p26
  (6)言语与法相,有十二对;内外境有五对;三身有三对;都合成三十六对法也。p96
  1.4总括表示复数或整体的定中短语兼语
  五祖令诸门人尽诵。p15
  1.5总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并列短语兼语
  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p54
  1.6总括并列短语宾语
  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p39
  1.7“凡”是对表示复数或整体主语所有范围的总括。例如: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p14
  总括副词语义指向具体类型统计数字列表如下:
  ┌─────────┬──┬──┬──┬──┬──┬──┬──┬──┬───┬───┬───┬───┬───┬───┐
  │ 频 词 │皆 │悉 │俱 │尽 │总 │都 │了 │凡 │悉皆 │尽皆 │并皆 │尽总 │总且 │总计 │
  │ │ │ │ │ │ │ │ │ │ │ │ │ │ │ │
  ├─────────┼──┼──┼──┼──┼──┼──┼──┼──┼───┼───┼───┼───┼───┼───┤
  │ 总括体词主语 │ 1 │ 0 │ 0 │ 12│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15 │
  ├─────────┼──┼──┼──┼──┼──┼──┼──┼──┼───┼───┼───┼───┼───┼───┤
  │ 总括定中短语主语│4 │0 │1 │8 │3 │0 │0 │1 │ 0 │ 0 │ 1 │ 0 │ 0 │ 18 │
  ├─────────┼──┼──┼──┼──┼──┼──┼──┼──┼───┼───┼───┼───┼───┼───┤
  │ 总括并列短语主语│4 │2 │2 │2 │0 │1 │0 │1 │ 1 │ 0 │ 0 │ 0 │ 0 │ 13 │
  ├─────────┼──┼──┼──┼──┼──┼──┼──┼──┼───┼───┼───┼───┼───┼───┤
  │ 总括兼语 │0 │0 │0 │2 │0 │0 │0 │0 │ 0 │ 1 │ 0 │ 1 │ 0 │ 4 │
  ├─────────┼──┼──┼──┼──┼──┼──┼──┼──┼───┼───┼───┼───┼───┼───┤
  │ 总括宾语 │0 │0 │0 │0 │0 │0 │1 │0 │ 0 │ 0 │ 0 │ 0 │ 0 │ 1 │
  ├─────────┼──┼──┼──┼──┼──┼──┼──┼──┼───┼───┼───┼───┼───┼───┤
  │ 总 计 │9 │2 │3 │24 │4 │1 │1 │2 │ 1 │ 1 │ 1 │ 1 │ 1 │ 51│
  └─────────┴──┴──┴──┴──┴──┴──┴──┴──┴───┴───┴───┴───┴───┴───┘
  从以上分析可见:《坛经》总括副词的语义较多指向表示复数或整体的施动者,即主语;极少指向表示复数或整体的受动者,即宾语;个别指向表示复数或整体的受动者兼施动者,即兼语。
  2.《坛经》共相副词的语义指向
  《坛经》共相副词的语义指向均为复数施动者,即主语。
  2.1指向表示复数的体词主语
  (1)代代相传。p19
  (2)念念相续。p32
  2.2指向表示复数的定中短语主语
  (1)前头人相应。p101
  (2)众生若有大疑……同见佛世。p74
  2.3指向并列短语主语
  韶州刺史韦琚及诸官僚30余人,儒士30余人同请大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p1
  2.4指向隐而未现复数主语
  (1)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p61
  (2)心地正花放,五叶逐根随。共修般若惠,当来佛菩提。p106
  (3)法教流东土,共传无住。P114
  共相副词语义指向具体类型统计数字列表如下:
  ┌────────────┬───┬───┬───┬─────┐
  │ │ 相 │ 共 │ 同 │ 总 计│
  │ 类 型 │ │ │ │ │
  ├────────────┼───┼───┼───┼─────┤
  │ 指向复数体词主语 │ 3 │ 0 │ 0 │ 3 │
  ├────────────┼───┼───┼───┼─────┤
  │ 指向复数定中短语主语 │ 1 │ 1 │ 2 │ 4 │
  ├────────────┼───┼───┼───┼─────┤
  │ 指向隐而未现的复数主语│ 0 │ 3 │ 1 │ 4 │
  ├────────────┼───┼───┼───┼─────┤
  │ 总 计 │ 4 │ 4 │ 3 │ 11 │
  └────────────┴───┴───┴───┴─────┘
  3.《坛经》限制副词的语义指向
  《坛经》限制副词均表示动作仅涉及某个对象,其语义指向一般为宾语。语义所指的宾语有的是名词性的,也有的是动词性的;有的是复数,也有的是单数。
  3.1指向定中短语宾语
  (1)惟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p71
  (2)此真菩萨,说直示,行实喻,唯教大智人。p114
  (3)不假外修,但于自心。p56
  (4)汝但依一佛乘。p82
  (5)汝作此偈,见即未到,只到门前,尚未得人。p14
  3.2指向体词宾语
  (1)汝等门人,终日供养,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p 9
  (2)见西方只在刹那。p66
  3.3指向动宾短语宾语
  (1)不求余物,惟求作佛。p8
  (2)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p64
  (3)但得法者,只劝修行。p75
  3.4指向主谓短语宾语
  (1)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p39
  (2)如来广说三乘,只为世人根钝。p81
  (3)经中只即言自归依佛。p47
  3.5指向并列短语宾语
  吾闻汝禅师教人,唯传戒定惠。p78
  3.6指向隐而未现的宾语
  礼拜但听[]。p77
  限制副词语义指向具体类型统计数字列表如下:
  通过对《坛经》范围副词使用情况及语法功能与语义指向考察分析,可作如下结论:
  ┌──────────┬───┬───┬───┬───┬───┐
  │ 频 词 │ 唯 │ 只 │ 但 │只 即│总 计│
  │ 项 │ │ │ │ │ │
  │类 型 │ │ │ │ │ │
  ├──────────┼───┼───┼───┼───┼───┤
  │ 指向定中短语宾语│ 8 │ 1 │ 4 │ 0 │ 13│
  ├──────────┼───┼───┼───┼───┼───┤
  │ 指向体词宾语 │ 0 │ 2 │ 2 │ 0 │ 4 │
  ├──────────┼───┼───┼───┼───┼───┤
  │ 指向动宾短语宾语│ 1 │ 3 │ 1 │ 0 │ 5 │
  ├──────────┼───┼───┼───┼───┼───┤
  │ 指向主谓短语宾语│ 0 │ 3 │ 0 │ 1 │ 4 │
  ├──────────┼───┼───┼───┼───┼───┤
  │ 指向并列短语宾语│ 1 │ 0 │ 0 │ 0 │ 1 │
  ├──────────┼───┼───┼───┼───┼───┤
  │ 指向隐而未现宾语│ 0 │ 0 │ 1 │ 0 │ 1 │
  ├──────────┼───┼───┼───┼───┼───┤
  │ 总 计 │ 10│ 9 │ 8 │ 1 │ 28│
  └──────────┴───┴───┴───┴───┴───┘
  1.汉语范围副词的语法、语义并非一致。在语法方面,范围副词一般位于谓词性成分之前,与其后面谓词性成分构成外在的语法结构关系;在语义方面,范围副词一般表示对施动者或受动者的总括、限制,与施动者或受动者构成内在的语义结构关系。范围副词在句中所形成的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是同时并存、相互关联的。
  2.《坛经》新旧范围副词共现,反映了唐代文言与口语词并用的语言特点;《坛经》新旧范围副词的使用比例,反映了《坛经》文言成分重于口语成分。
  二、《坛经》范围副词探源
  《坛经》范围副词产生之源一般为实词,个别为虚词;产生之法多为在源词(实词)基础上,通过词义引申方式而造;少为在源词(实词)基础上,通过同音假借,而造;个别在源词(虚词)语法位置上,通过源词语义转化而来。例如:
  皆,甲文像“二人合一口”形,金文“口”变为“曰”,本为动词“合同”义,“合同”即有总括之义,故由此而引申出总括范围副词“全部”义。总括范围副词“皆”产生于远古时期。例如:豚暨羊皆用。(甲文合集31182)其皆取二山,有大雨。(甲文合集30453)
  悉,本为动词“详知”义。“详知”即隐含全部之义,故由此而引申出总括范围副词“全部”义。总括范围副词“悉”产生于上古时期。例如:王曰:格而众庶,悉听朕言。(《尚书·汤誓》)悉率左右,以燕太子。(《诗经·小雅·吉日》)
  俱,本为动词“走到一起”义,由此而引申出总括范围副词“全部”义。总括范围副词“俱”产生于上古时期。例如:父母俱存。(《孟子·尽心上》)贤不肖俱尽其力。(《韩非子·五蠹》)
  尽,甲文像“食尽涤器”形,本为动词“完毕’’义,由此而引申出总括范围副词“全部”义。总括范围副词“尽’’产生于上古时期。例如:尽复夺京师之俘。(金文总集1326)问其与食者,尽富贵也。(《孟子·离娄下》)
  凡,甲金文像“周围最括”之形,《说文》:“凡,最括也。”本为动词“最括”义,由此而引申出总括全部范围的副词。总括全部范围的副词“凡”产生于上古初期。例如:浮戎兵盾、矛、戈、弓、菔、矢、裨、胄,凡百又卅又五。(金文总集2836)凡有貌像声色者,皆物也。(《庄子·达生》)
  总,本为动词“聚合”义,由此引申出动词“总括”义,由动词总括义而引申出总括副词“全部”义,总括范围副词“总”产生于中古初期(东汉时期)。例如:如是曹人,总猥愧饶,皆贪爱欲。(后汉《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三)总集瑞命,备致嘉祥。(《张衡·东京赋》)
  都,本为名词“有宗庙的城市”,由此而引申出名词“大城市”义,因大城市是人聚集之处,故引申出动词“聚集”义,由动词“聚集”义而引申出动词“总括”义,由动词“总括”义而引申出总括范围副词“全部”义。总括范围副词“都”产生于中古初期(东汉时期)。例如:菩萨在母腹中时,都无臭处,亦无恶露,亦无不可意。(后汉《阿阑佛国经》卷上)然则凤凰、骐骥都与鸟兽同一类。(《论衡·讲瑞》)
  了,作为总括范围副词是从动词“完了、完结”义引申而来。其产生于中古初期(东汉时期)。例如:我所教了不可得。(后汉《道行般若经》卷五)身与君别多年,君义言了不长进。(《世说新语》文学)
  相,甲文像“以目审察木”之形,本为动词“仔细看、审视”义。《说文解字注》:“目接物曰相,故凡彼此交接曰相。”由本义引申出动词“辅助”、“帮助”义,由“辅助”、“帮助”义而引出相共范围副词“互相”义。相共范围副词产生于上古时期。例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老子·二章》)教学相长也。(《札记·学记》)
  共,甲文像“两手共举一物”形,本为动词“合共”义,由此而引申出相共范围副词“共同”义。相共范围副词“共”产生于上古时期。例如: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其后诸侯共击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同,本为动词“合会”义,《说文》:“同,合会也。”由此而引申出相共范围副词“共同”义。相共范围副词“同”产生于远古时期。例如:贞,不同涉。(甲丈合集30439)天下同归而殊途。(《易经·系辞下》)
  唯(维、惟、隹),本词为“隹”。“隹”甲文像“鸟”形,本义为名词“短尾鸟”,同音假借为表强调的语助词。例如:丙午卜:惟岳害雨。(屯2438)贞,王唯擒。(合10251)由于语助词“惟”经常位于主语、谓语前起强调作用,在谓语所表示的动作仅只由某一施动者发出或仅只涉及到某一受动者的句子中,“惟”即由起强调作用的语助词而转化为起限制主语或宾语范围的副词。限制范围副词“惟”产生于上古时期。例如: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诗经·郑风·扬之水》)惟君子能通天下之志。(《易经·同人》)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论语·予张》)
  但,是“袒”之本词,本义为动词“人脱衣露出本体”,目旷袒露”义,同音假借为限制范围副词。限制范围副词“但”产生于上古时期。例如:匈奴匿其壮士及肥牛马,但是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史记·秦始皇本纪》)
  从上分析可见:《坛经》范围副词较多为在动词基础上,通过词义引申而造;较少为在名词、动词基础上,通过同音假借而造;个别在语助词语法位置上,通过词义转化而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