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长泰临济宗遗址良岩寺小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雷阿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长泰临济宗遗址良岩寺小考
  雷阿勇
  良岩寺,又称良岩院,坐落于漳州长泰县境内董凤山南麓。据{长泰县志)有关记载,从唐初建寺至民国初年,一直为闽南佛教胜地,今只留遗址。
  良岩寺所处的董凤山,为长泰县五大名山之一, “形如卓笔,尖耸秀丽”。位于县城西北约20余公里处,由五座山峰组成,北依坂里丘陵高地,南瞰岩溪;中积平原,龙津江从旁迤逦而过。主峰海拔958米,俗称“笔架山”。从东南遥望董凤山,其状如彩凤展翼。若从西南远眺,则酷似菩萨坐禅。山中朝夕云雾缭绕,景色千差万殊。
  自古以来,董凤山便是学禅修道之栖所。闽地素有“佛国”之称,而长泰县则堪称“小佛国”。佛教在长泰县传播已有很长的历史。1946年郑丰稔撰(长泰县新志》载:从“旧志楱云院建自唐贞观三年,可知佛教之传入当在千年以前。”长泰民间崇佛成风,每逢过节,大人小孩都习惯到寺庙礼拜,执香烧纸,祈福禳灾。该县的五座名山,良岗、董凤、吴田、鼓鸣、天柱均留下许多佛道教遗迹。据王荣国(福建佛教史)统计,有唐一代,漳州府所建寺院,现在可考的,计有15座,长泰县就占9座。有的寺庙道观现仍保存完好,香火不断。然今日董凤山,已如昨日黄花,不见昔日香火鼎盛的景象,不过从横亘于青山绿水间的残垣断壁,不难看出往日良岩寺香客踵至,梵音绕梁的的景致。
  宋代长泰县令韩常卿常畅游董凤山良岩寺,有感于此地迷人景致,诗兴大发,作{董凤山L乾隆时重修(长泰县志·艺文志)有载:
  丹灶棋盘去不收,未知踪迹为谁留?
  烟霞空锁樵人径,松桧重阴古寺楼。
  怪木化龙云雨夜,碧波涵月镜潭秋。
  辽东梦断无归路,山自嵯峨水自流。所谓‘丹灶棋盘”,指的是长泰八景之一”凤山丹灶”。董凤山绝项有巨大盘石土墩,状如棋盘炉灶。据民间传说:古时有道家真人董凤“曾向此中游”,在此炼丹修道,闲时对弈,借于消遣岁月,不知“几秋”;羽化登仙之时,便留下这‘丹灶棋盘”流传千古。对此传说,也有见诸于文字。如乾隆(长泰县志·舆地志,山川)亦载:董凤山“上有棋盘、丹灶、琴室,淳祜志以为神仙董凤所游八景凤山丹灶即此。”“淳祜”系南宋理宗第五个年号,可见宋时董凤山即有“凤山丹灶”之传说。韩诗之佳句及志书之记载,不免勾起游人对那些神妙传说的遐想,并使千载而后的今日,仍可依稀想见当年董凤山良岩寺庙宇林立、寺楼壮观的胜景。
  翻阅府县志书,采集民间故事,便见韩诗并非虚构。 (漳州府志) (长泰县志)均载:”良岩寺,在旌孝里,唐开元八年僧岳翁建”。唐开元八年,即720年,而据郑丰稔的{长泰县新志),长泰县在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方立县,可见良岩寺建寺比长泰县建县早了250多年,历衍至宋韩常卿之时,形成‘松桧重阴古寺楼”之规模则是自然的事了。
  良岩寺前有一山丘,形似木鱼,名铔仔山。寺两侧各突起一小山地,一名钟形林,一名鲤鱼山。民间传说,鲤鱼朝夕听到木鱼钟声,故良岩寺香火旺盛,经久不衰。据传,良岩寺原有‘,九厅十天井”,寺僧99人,规模宏伟。寺僧平时于礼佛诵经外,还在寺外载花种果,练武驰马。当地的老人讲,到了民国20年,良岩寺仍保存完好,里面还有3位僧人居住。这些僧人还经常下山化缘,当地村民和邻近的老百姓还常到寺里拜佛,小孩也常跑那里玩。后因匪患连年,僧人逃散,庙宇便逐渐破落,砖石瓦木渐被散失一空。到郑丰稔撰写(长泰县新志)时已圮,成了废墟一片。
  1981年,当地政府组织人员对良岩寺进行过一次考察。当时良岩寺寺院建筑几乎荡然无存,只留三尊大石佛像相互偎依于山坡的水田间。中为释迦牟尼坐像,阿难、迦叶侍立两旁。石佛通体高2.22米,侍者高1.96米。可见良岩寺规模很大。石像的雕工细致,古朴精美,比例准确,面部丰满,表情端庄肃穆,袈裟线条流畅,有盛唐石刻之浑厚风格。考察人员在石像周围发现了一些石栏杆、石柱和石制的香炉。其中一次在石佛前发现的石栏杆,高约1米多,作四方形,上雕莲花柱头,栏杆上刻有直径大约6厘米的楷书两行,因风雨侵蚀,已模糊难辨。经考察人员细心擦洗辨认,终辨清其中 “大观四年庚寅四月”八字。大观系北宋徽宗第三个年号,大观四年为1110年。这一发现是使得良岩寺有实物可考的历史上推至北宋时期的重要实据,证实了良岩寺确为千年古寺,从一侧面反映了县志所载的建寺年代可能是正确的。考察人员还在寺后发现一石柱,上有铭文:”时丁亥至正七年住山僧师凯砌”13字。经查,“至正”系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的第三个年号,时为1344年。从这些字刻看来,·良岩寺自唐开元八年(720年)始建之后,历经宋元,代有修葺。
  良岩寺寺后原建有住持僧的骨灰塔。今仅存两块塔碑,从塔碑文可知,均为乾隆年间之物。其中一碑文中书:“示寂雪岑智公塔”,上款为:“乾隆己丑年吉旦”。下款为:”孝徒景顺景贶立”乾隆己丑年即1769年。另一碑文记:“临济正宗四十世雪山静公塔”,上款为:“乾隆乙卯年花月”,下款为: “孝徒景和、二房孙意飘、意近、意月,曾孙法文、法身、法艳、法惠、法皈”。乾隆乙卯年即1795年。从第二块碑文可知,良岩寺在清乾隆时期已是佛教临济宗在闽南地区的重要道场。从这两块碑文,尤其是第二块,可想见当时良岩寺僧徒众多的兴旺景象。由此可见当时良岩寺形制很大,寺楼众多。因此,民间所谓“九厅十天井”并非虚言。
  有人据这两块碑文来印证县志所载的良岩寺建寺时间的准确性。比如,周文斌、柳浪所作{董凤山.良岩寺》一文认为:“僧人雪山静公既序列第四十世,以每世故以二十五年计算, 自乾隆六十年乙卯年(1795年)上溯1000年,则与府县志书记载的建寺年代唐开元八年(720年)大致符合。”周、柳二人的观点显然是不当的。上举第二块碑文中所记的”临济正宗四十世”实指雪山静公为临济宗的第40代弟子,而非良岩寺的第40代住持。周、柳二人显然把两者混为一谈。再则,若按周、柳二人的观点,则临济宗创立的时间当在良岩寺建寺(720年)之前。而临济宗的创立者义玄禅师是闽僧黄檗希运的高足。 (佛主心灯,诸家宗派)载”黄檗运传临济义玄禅师,后人立为临济宗”。义玄卒于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因此临济宗的创立虽与闽系佛教甚有渊源,但明显是唐开元八年(720年)以后的事了。这些都说明,若良岩寺在开元八年建立,则其定非临济宗所建,临济宗是后来才入主良岩寺的。而临济宗主持良岩院,在清代特别是在乾隆朝达到鼎盛,这一点该是无疑的。
  考良岩寺之历史,从府县志书的记载,到宋时韩常卿之佳句,乃至今时对遗迹铭文的考辨,都证明了千载以来良岩寺香火不竭,代有发展主事实。良岩寺实可当之无愧地称为闽地千年佛教胜地之一。
  (作者工作单位为闽江学院外语系)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