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戒坛感言
春季戒坛感言
寂慧
佛教的建立,是依赖三宝住世而得以延续:佛法的流传则维系在僧宝的住持而弘扬:然而僧宝的身分又必须秉持戒法来加以确立,因此秉法作羯磨而授戒,以成就如法的僧伽,正是促成法门不辍的关键。古来诸大祖师对于传戒的方法,因应方便,曾作过几次的整理,但是这几年来,随著时代因缘的变迁,传戒的精神意义及目的,已逐渐被淹没,反而只求外表形式上的美观,而作了诸多与传戒无关的“发挥” 。长久以来,由于对此传戒义意的蒙昧,已使得传戒的问题处处存在,因此,各方的批评及要求改革的声浪,近几年来,亦下绝于耳。一直到最近,人团法开放之后,逐渐打破了一年一传的习俗,各地的道场亦争相举办。如此一来,传戒的空间更为宽广,也使得多年来的陋习,得有重新导正的机会。今年年初,台南妙法寺传授了三坛大戒,虽已圆满的落幕,可是其所引发改革的火苗,正方兴未艾,也因此激起了个人对传戒的种种问题,重新加以检讨的念头。笔者有幸得预今年春季戒坛胜会,因此以当事者的身份,提出几点个人对于传戒肤浅的看法,希望能引起教界的回响,共同给未来的传戒注入崭新的理念与风貌:
一、传戒制度的检讨
1、一年一传的现象,已逐渐变成一年多传,甚至还有南传北传的不同。由于过去垄断的情形,只会使制度过于僵化,而且弊病丛生。因此在有竞争就有进步的世间法前题下,多重的传戒,譬如以南传、北传,男众、女众,学历程度、及年龄层之不同等方式而区分传戒对象,才能因应这多变的社会,及平衡僧团内各别认同的差异性。如此经由多种的选择,才能比较容易发挥传戒的教育效果。可是又为了要避免滥传,因此评监制度的施行,可以给戏子们审慎的选择,及教内知识的认同,如此才能促进传戒正常的发展。
2、三坛顿受,在古来或有下得不的因缘。可是面对根机愈下的情况,欲振兴教团、绍隆佛种、为世福田,也不得下在入门之初,慎重施以应该有的训练,以维持僧团份子的不杂下滥。 《行事钞》有云:“律中令度出家,对僧与沙弥戒,四月试之,使忘陆和柔,深信明著,方为受具。”因此为使受戒得到理想的效果,将三坛分开各别传授,或者是三坛传授的时间延长(每一坛一至三个月) ,使能够接受完整的基础训练。如此更能使僧伽的养成合乎专业化、精致化、品质化的要求。
3、授戒仪轨,目前大多遵照著明代读体大师所编《博戒正范》的内容而行,只是在仪式上为求简化,而删除了许多。如此只求于传戒过程中仪式的美观,而忽略了登坛实际的意义。所以戒期内大多的时间都著重在仪式的排演,等到正式授戒时,只见戒师在坛上照、本宣料,而戒子们根本不解其所念的内容义理如何,只知背诵问答的词句,、如时回答,即可轻易过关,如此怎能感得清净戒呢?《行事钞》中说到:“如问遮难时,君问而不解,终为非问,故中边下相解语,佛判下成。”因此授戒非求表面化的形式,落实于授受之间,才是重要。
4、至于审查受戒资格时,所发问的内容,皆是无关痛痒的问题,徒其形式而已,并不能针对十三重难及律中所列一百四十余种轻遮,而加以拣别是否具有受戒的资格。另外在正式授戒时的问遮难,以一句“无” ,就能代表下犯一切的重难轻遮?况且机械化的忏摩,再加上周遭环境聒噪的声音迭起,瑞相根本无法现前,又怎能清净身心,纳受无上的戒法呢?
5、上堂打斋等习俗,此为末世陋习,巧立名目,只为筹措戒场的经费。虽然上堂时庄严的排场,亦可令善信生起欢喜心、恭敬心,然而虚列名目,与实际运用下符的事情。布施者并未知情。况且事后的硬体设施,皆沦为蚊虫的乐园,此中浪费信施的因果,亦非任何人所能担当得起的。宁可采用如实的作风,不巧立名目等,公开告众,一切的供养,皆用于此戒场一切的开销,若有剩余当如何如何等。这样子岂不更合于戒律的要求吗?
二、戒场中戒律的实践戒期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学习戒律。藕益大师说:“才沾戒品,便名人天福田。”可见戒法的超胜。可是一般的戒场,忙碌于上堂、演礼或杂务等,反而将最重要的戒律课程,草草的介绍,或仅讲个二、三条戒,就算是交差了。至于重要的开遮持犯,以及僧事的作法羯摩等,大都无暇讲解,亦无实地的演练,使戒子们不能了解其行事轨则。将来回到常住后,从此搁下戒本,懵懵懂懂,庸庸碌禄的过一生,如此亦可名列大比丘(尼)之林,岂下使僧团蒙羞吗?戒律是行门所摄,必须实际的运用于日常生活当中,以防非法恶,才是佛陀制戒本意,绝非躲在象牙塔里,下去面对境界,而言:“我在持戒” 。止作二持,必须随著心行的造作,才能叫做持犯。因此在戒期中,有如法的僧团,有共戒的同参法侣,又可实际的去讨论、摹拟戒律中种种羯摩、行事方法,这下是最理想的学戒时机吗?可是戒场内,一般并不注重日常生活中,戒律的熏陶。反而以下如法的模式,直接或间接地去影响戒子们对戒律的认知。譬如:大比丘僧的忏悔,是下可在尼众面前作法的。可是戒场内,不但当著二众前要比丘发露,跪香,且杖罚比丘,这不是摆明了人治重于法治吗?又尼众在行堂时,由于制度的僵化,以至于二众肢体相触,这种间接会去影响到重罪的发生(至少是二篇) ,正是戒律所禁止的,可是竟然无人去导正!又戒场要求全体持午,可是净厨里,却又是糕饼、零嘴等食物一大堆,这在在都暴露出形式化的标榜。另外关于“具”的用途,也一再地被误导,而且愈演愈盛,竞成了整个会场教学的“主流”?还有《随机羯摩》中说到:“若以锦色、五大上色、下得受,应染作袈裟色。”可是数十年来,戒场中受持的鲜黄色九衣,及色彩二兄丽”非常的“具” ,竞也被视为如法的,一直流传到今天。以上这小部分的弊病,都是不能深入戒律,将之实践于日常生活中的过失,同时也明白曝露了戒常住本身“不知戒法”的长期问题!至于一些常用的羯摩,如说戒、忏悔、安居、自恣、结界等,也应实际的演练一番,让戒子们有熏习的机会,纵使将来自己无法行持,亦能因了解其作法,而教导余人,使戒法广为流传。如此解行相资的运用,不正是传戒的目的吗?可是直到目前为此,我们戒期中的教育,却仍停留在“教唱念” 、 “教展具” 、 “教吃饭”的阶段,中国佛教戒法之所以不彰,看来绝非“法运”如是,而实在是“人心”如是啊!
三、课程内容的规划
新戒大都是刚踏入佛门下久,对于佛法充满了理想,个人在修行的道心上无比的勇猛,对于教团的未来,亦有著无限的期许。这么一批佛教的新兵,如果下能给予正当的教导,那么未来究竟是成为法门的龙象,亦或是师子身上虫,就不得而知了。因此趁著尚是一张未染色的白纸前,给予适当的调色,期望成为一幅壮观的图画,所以戒期内,时间、课程的安排,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了。一般戒场所教授的内容,下外乎五堂功课、四威仪、佛门礼仪、毗尼日用、梵咀法器等课程,或许对传统的佛教来讲,如此已经足够了。可是今天的出家人,面对的是多变的社会,人心比以前更形复杂,相对地要求也显得多样化,因此在传统的观念下,必须加上时代因缘,方能面对新世纪的来临。所以其教授的内容,应以传统的佛教内涵为根本,用随顺时代背景的方便,以前瞻性的眼光,为符合民主潮流的教团理念,作为规划的考量。同时为了因应各种不同根器的人,课程亦可随其功用的不同,而作多种的安排,其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让所有的戒子皆能各有所获的回去。而不是整天在排演、搭衣展具及背诵毗尼日用,以至于空空冷冶的来,却又糊里糊涂的回去,虚耗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四、戒师所扮演的角色
三师是戒场的精神堡垒,维系著传承的象征,代表著正法的薪火相传。可是实际在其中运作,推动著整个传戒过程的进行,却是开堂和尚、诸位引礼师及引赞师们。因为他们每天与戒子们生活在一起,彼此的互动关系非常的密切。所以这些戒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戒子们的学习心态和成果,尤其是在身教重于言教的戒场,更是显得格外的重要。戒师们除了要以身作则,作为戒子学习的模范之外,更要具有褓姆(照顾生活起居) 、教师
(授课兼解惑) 、同参(给予安慰及鼓励) 、以及管理者(匠导匡正)的多重身份。因此不论是在教理的研究、或是戒律的持犯、道心的增长、梵咀的教唱、法器的敲打、威仪的身教、以及思辨过程的推动、修行法门的指导、教团意识的提倡、和弘化目标的设定,都要扮演著领导及咨询的角色。如果戒师扮演的成功,届时戒子们递布世界各个角落时,所秉时著还是当初戒师所灌输的理念。所以说,戒师的责任,影响著新一代僧伽的身心,也关系著佛教界的未来,怎能下谨慎呢?
五、生活管理与修行的融合
戒期中一切课程的学习,都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上,以完成教理行果的修学过程。因此在平常的生活细节上,正是要展示由解而起行的实际成果。所以一个良好的管理者,可以从戒子们的日常言行举止,察知其在修学上的瓶颈,而给予适当的修正与疏导,减少其因排斥或不适而退失道心,重新拾回对佛法的信心与热忱。因此在生活管理上,就不能采取过度僵硬强化的方法,因为刻板化的生活,及索然无味的教条,隆低了学习的兴致:混淆视听的法理及师心臆解,增加彼此对法的轻慢:而无量无边的供养,却又容易残害戒子的慧命二利养丰厚故)所以灵活的运用种种的方便,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以上所提的几点,大多是原则上的建议,至于细节问题,则因人、因时、因事、因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譬如说,在制度上,可藉由各个举办传戒主事者的理念,规划出其欲传的特性及风格,然后在求受者之内,审慎的挑选出适合此一区格之内的戒子,正式依照四分羯摩的传戒方式举办。至于传戒课程的拟定,从传统的敲打唱诵,到解行等课程,可随当初所规划的特性,及道场风格去设计,并不能以一套固定的模式要大家共同去遵循。戒师方面,则要挑选各种专门人才,互相的搭配,最重要的是要与学员们共同生活在一起,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在生活管理上,严格中不忘慈悲、传统中不离因缘、枯燥中注入活泼、教修下下失方便,如此在一违背戒律的范围内,作人性的管理,才能确立出优秀僧才的深厚基础。
《行事钞》中说:“夫受戒者,超凡鄙之秽流,入圣众之宝位。”僧宝仰赖比丘法而建立,但是成就了比丘戒,并不代表一切都圆满具足了,受戒后的修学行持,才是成为僧宝的要件。义净三藏认为:“既得受已,戒不关怀,下诵戒经,不披律典,虚沾法伍,自损损他,若此之流,成灭法者。”因此出戒场后,若不能在法上用功,在修持上精进,而悠悠忽忽地过日子,枉费了戒师们殷勤的嘱累,也耗费了众了的心血。
然而不论如何的批评、建议,如法如律的传戒是我们乐意见到的:磨练出来的戒子能住持一方,也是我们所寄望的。今天妙法寺的传戒,突破了多日项固习,而作了新的尝试改革,我们不禁要为其护法的决心而大声暍采。也因为他们率先的举起改革的旗帜,而让我们拓展出更广大的改革空间。纵然未来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可是今天迈出的一小步,正是明白佛教史上的一大步。我们寄望未来佛教,能够在众人的辛勤灌溉之下,重新绽开出美丽灿烂的花朵。
摘自《僧伽》第2卷第4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