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观
慈悲观
释净行
一、慈悲观的定义
一般人常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慈悲就是软弱、消极、被动的。因此以为:慈悲就是别人要什么,他就给什么:生活在那一种环境,就应该顺从那一种环境,毫无进取的精神。
可是佛教的慈悲与一般人的看法不同,佛说:「慈能给予一切众生之乐;悲能拔除一切众生之苦。」与乐拔苦足一个慈悲者的愿力和努力实行的目标,因此慈悲不足被动、逃逛和软弱的行为。在此所谈之「苦与乐」 ,不只是物质方面,且包括精神方面。
因此,慈悲是对众生的一种广大无边的爱心。它运用一切能力、心思、各种方法,使众生能脱离痛苦,得到快乐。
二、慈悲和博爱的比较
博爱是广博的爱心,迄和慈悲有部分相同的地方,只是大小深浅仍有不同。慈是与一切动物之乐,下只是人类而已, 一切动物都会享受到爱护。悲是拔除众生之苦,拔是拔除各种痛苦的根本。慈悲在空间包含一切动物,在时间方面包括过去、现在、未来。博爱只注重在人群,很少注意到其他生物;只能在眼前与乐拔苦,最多只及不久的将来,却没有办法教人达到永恒的快乐。
换言之,慈悲包涵了博爱的意义,博爱却无法包涵慈悲。
三、慈悲是如何与乐拔苦
可是只有眼前的与乐拔苦,而没有想列未来的苦与乐,还不能算足慈悲。因此应该找出苦乐之因。苦乐之因从那里来?佛经上说:「苦由业,业由惑。」惑即是烦恼,烦恼就在我们心中。心足一切行为结果的i聿,因此无论苦果或乐果都是由心所造。如果众生之心容藏很多烦恼,很多不好的种子(包括贪、瞠、痴、慢………等) ,当然那些就萌生出艰苦的苦果,因此佛孜很重视修心吞性的问题。
要真实救苦,不只是努力救苦果而已,更应努力去除苦因,那才符合悲的定义(拔一切众土之苦) 。
摘自《菩提树》45卷第2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